中華文化核心是一個什麼「禮」

中華文化核心是一個什麼「禮」

注目禮的意思極其簡單:人,一切人,任何人,都不能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必須透過他人或別物來揭示和判定,要不然,就淪為循環論證,不客氣講,老鼠爬稱鉤——自己稱自己。這就是注目禮,從邏輯的高度講,乃最最基本的思維法則:自證非法!正因為這一點,注目禮毋庸置疑,顛撲不破,亘古亘今。《禮記·樂記》說得好:「禮者,天地之序也。」

——題記

大家都知道,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儘管現在可能有點不講禮儀,這些年有錢了,中國人到全球各地旅遊的越來越多,但留給外界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暴發戶的粗俗,而非禮儀之邦的溫良恭儉讓。但傳統上,尤其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段,我大中華的確是禮儀之邦,不僅有過萬邦來朝的輝煌,而且人的確一個個都比較溫良,在電影《建黨偉業》中「秀」辮子的辜鴻銘先生,認為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gentle,溫文爾雅),這應該還是靠譜的。

大家也知道,中華文化常被稱為禮儀文化,這應該不是什麼誇張。《弟子規》是從前中國人最重要的啟蒙讀物之一,所謂「規」,其實就是禮儀,更明確講,就是為人處世的規範。《弟子規》來源於《論語》所記載的孔夫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規》不過就是對這一句話的詳細解讀,比如開篇解讀「入則教」時就明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顯而易見都屬於非常具體的禮儀。

再換一個角度,也可以發現,中華文化被稱為禮儀文化,確實是一點也不冤枉的。《易》被認為「群經之首」,構成中華文化的源頭,這應該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弄關鍵詞,中華文化的關鍵記或者說標誌符號,恐怕不是「易」,而是「禮」。從哲學的角度看,中華哲學可稱之為易的哲學或太極哲學;從文化的角度看,中華文化的確堪稱禮義文化。

事實上,中國最早的一部文獻匯總,大名就叫「禮記」,平時經常提到的《大學》、《中庸》就是從《禮記》中挑出來的,《中庸》是《禮記》中的第31篇,《大學》是《中庸》往後的第42篇。「禮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禮」的解釋,而且就是為他書作嫁衣裳,因為「禮」也是一部書,叫《儀禮》,淵源可能更早,應該是三代遺作。作嫁衣的作者不止一個,也不是二三位,而是前前後後一個群,但主要還是戰國至秦漢年間的儒家學者,多數可能就是孔子72關門弟子及其學生,甚至也包括孔子本人的子孫,拿《中庸》來講,應該就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姓孔名伋)所作。可能正因為是一個群聊的結晶,《禮記》在內容上可說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曆法、地理及日常生活諸多方面,包羅萬象,當然最主要還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和禮儀,原本就是解釋《儀禮》的書嘛。

禮構成中華文化的關鍵詞,這是從形式上講,從內容上講,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也在於「禮」。這不是我講的,有多人講到,就我所了解,兩位大名鼎鼎的前輩國學大師明確講過,一位就是剛才已提到的辜鴻銘先生,他明確表示,孔孟之道的精華就是「義」與「禮」,「特別是禮,更為中國文明的精髓」。辜先生學貫中西,看問題有比較而非自娛自樂的全球高度,之所以認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在禮,也是他通過比較而後鑒定的,他寫道:「歐洲宗教要人們『做一個好人』,中國的宗教則要人們『做一個識禮的好人』;基督教叫人『愛人』,孔子則叫人『愛之以禮』。」

另一位就是錢穆先生,1983年7月,錢穆先生接見美國學者鄧爾麟,談及中華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西文化的區別,明確提到:中華文化的特質是「禮」,「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據稱在談論的最後,錢先生對鄧爾麟再強調:「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那究竟什麼是禮呢?《禮記》當然有解釋,其他各經典也有解釋或提示,如:

《禮記·樂記》:「禮者,天地之序也。」

《禮記·禮運》:「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事,協於分藝。」

《左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把禮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無疑是最給力的,也有次牛皮轟轟的,如

《禮記·仲尼燕居》:「禮也者,理也。」

《禮記·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也有純粹人性或人情角度的論述,把禮之所以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如

《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記·曲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知自別於禽獸。」

其他的說法更多,如「禮,國之干也」、「禮,政之輿也」、「禮,王之大經也」、「禮,身之干也」。《禮記·曲禮》明確記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

禮與非禮甚至成了正確和錯誤判別標準。一部左傳,觸目皆是「禮也」、「非禮也」的評價。韓愈在《原道》也表示:「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但這只是過去的說法,有當時的語境,而且由於《禮記》是「群聊」的結果,難免意義歧異。咱們能不能從過去對禮的各種或高或低的說法中抽象出一個最基本的含義並表達之呢?進一步講,咱們能不能在古聖先賢及各經典的提示下,返本歸源,也提出自己的新概念,把古聖先賢及各經典對禮的解釋包括在內呢?個人反對跪倒在別人——既包括古人也包括外國人——石榴裙下做學問,曾鮮明提出:學問乃大丈夫事!道理很簡單,外國人能思想到的東西,中國人為什麼就不能思想到呢?古代人能思想到的東西,現代為什麼就不能思想到呢?如果某一種思想的確是我們根本就不能思想到的,必須進行人格依附,那該一種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更重要的是,該一種思想的提出者或創始人是不是人?如果是人,為什麼他能思想到而我們就思想不到?如果不是人,他是誰?請給個答案!躺倒別人的床上,想做出一番真學問,是不可能的。

我試著找到了一個新概念,這就是注目禮,注目禮不僅能夠包括古聖先賢所論的禮的含義,極其可能,中華古聖先賢所論的禮就是咱們所發現的注目禮,只是由於時代不同,語境不同,表述不一樣而已。為什麼這樣講?咱們就來對注目禮慢慢道端詳。

當注目禮思想在北京精英圈不脛而走,不時有朋友問:「注目禮是什麼意思呀?」有時候會高談闊論,縱橫馳騁;但常常也微微一笑,倒打一耙:「別這麼嚴肅,行不?也不打聽我的家門,咱自報吧,我叫『歐陽君山』,歐陽君山的『歐陽』,歐陽君山的『君』,歐陽君山的『山』。」朋友樂了:「哪有這麼報家門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嘛!」不是別的什麼葯,就是靈丹一顆——注目禮!

注目禮的意思極其簡單,那就是:人,不只是人,也包括物,世界上、天底下乃至宇宙中的一切,都不能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必須透過他人或別物來揭示和判定,要不然,就淪為循環論證,用老百姓的話講,老鼠爬稱鉤——自己稱自己。這就是注目禮,乃最最基本的思維鐵律:自證非法!有誰會不懂得注目禮呢?在人類知識的全部概念中,沒有比注目禮更簡單的了!如果有誰說注目禮深奧難懂,我沒空注目非禮,你自己去哭吧!也願在這裡聲明:誰能夠把注目禮的概念駁倒,吾願為之執鞭!如果注目禮被駁倒,人類將會沒有任何共識可言,根本就不成為社會。

但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一句話說得好:問題經常在於人們自以為然而不盡然的地方。人們雖然不是不懂得注目禮,但的確不準確懂得注目禮究竟意味著什麼,沒有對注目禮細加分辨,太大意了,以為不過爾爾,這正是咱們所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從自證非法出發,至少可挖掘出注目禮的三重基本含義:

首先是自然連接主觀和客觀。眾所周知,主觀和客觀是哲學上的一對基本概念,在西方哲學史上,對主客觀的討論層出不窮,至今也可以說是未有定論,公說公的主客觀,婆說婆的主客觀,進而分出形形色色的派別及主義,比如我們曾見過的所謂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甚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注目禮快刀斬亂麻,所謂主觀就是「我」觀,客觀就是別人觀,即「我」的看法和意見如果得到別人的認同,主觀即上升為客觀,認同的人越多,客觀度也就越大。日心說原本比地心說明顯更客觀,但當時的主流就是不承認,所以也被認為主觀,甚至被視為異端。

其次是悠然解決價值度量問題。事物的價值要如何度量呢?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實質上也是一個社會學和政治學問題。比如說一個南瓜,它價值幾何呢?肯定不能用南瓜來度量,因為一個南瓜就是一個南瓜,而必須藉助於別的商品來度量,比方一個南瓜價值兩個西瓜,或一個南瓜價值三條絲瓜,或一個南瓜價值半本書。這不是我說的,從我所了解的情況,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他說一種商品不可能自己度量自己,而必須通過交換、藉助於別的商品來進行。注目禮也就這意思,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欣賞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承認自己,自己注目自己,自己致禮自己,說自己是全球頂級富豪比爾·蓋茨,就是比爾·蓋茨;說自己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是潘基文;說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一個人自成一個意義世界——這種人大家見過嗎?我見過,在瘋人院,是精神病!正因為注目禮解決人的價值度量問題,所以咱們人人追求注目禮,這也是咱們接下來第三點要探討的——

第三是天然表現為人的需要。人的慾望與需求問題,不僅是文學藝術永恆的主題,而且也是哲學社會科學最基礎的課題,如果連人需求什麼也不清楚,豈不一開張就要「博士買驢——離題萬里」?心理學和經濟學可能是與人的需求問題距離最近的兩門學科,心理學對人的需求進行探底,經濟學則直接圍繞人的需求轉。但遺憾的是,無論經濟學還是心理學,都沒有徹底解決人的需求和慾望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儘管心理學家都注意到人發自內心對認同和尊嚴的渴望,甚至也有經濟學家論述過人實際上是在追求社會認同,財富不過是社會認同的載體而已,但都沒有真正揭開注目禮的老底。從這一意義上講,人的需求和慾望問題其實並非簡單的需求和慾望問題,如果沒有邏輯和哲學的高度,簡單的需求和慾望問題也談不透。注目禮舉重若輕,從邏輯上的自證非法,極其輕鬆而又極其嚴格地推出人的需求在注目禮,更具體地講,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

這就是注目禮的三個基本含義,也可以說還有一個基本含義,那就是注目禮也十分輕鬆地解決了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應該也算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人為什麼是社會人?正因為人的需求在注目禮,人不得不進入社會,成了社會人。

但以上講的基本含義都太高,高有時候會令人仰止,甚至「高處不勝寒」,但咱們的注目禮既是陽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能高也能低,能深也能淺,能雅也能俗,下面咱們從三個比較大眾化的角度來闡述一下注目禮。

第一個角度,注目禮是人與人的比較。咱們平常都在說人追求金錢、權力或名聲,如今全世界又都在熱議要追求幸福,甚至有學者在計算所謂的「幸福生產總值」,事實上,沒有誰單純追求金錢,沒有誰單純追求權力,也沒有誰單純追求名聲,也沒有誰單純追求幸福,沒有誰單純追求任何一種東西,人是在追求一種人比人的優越感!這正是個人成長及人類發展的基本動力。有這樣一首詩,大家可看看:

滿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麼寒傖

纏著媽媽一路哭鬧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有一個十分流行的說法,叫人慾無窮,即人的貪慾永遠也沒法滿足,咱們的政治課本乃至政治報告不也老講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嗎?當然不是空穴來風,而確實是每個人心中真實的衝動:得一寸,進一尺;進一尺,攻一丈,其壑無窮。有詩為證: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園少根基。

買得園田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拴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

若要世人人心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但不管人的貪慾能膨脹到多大,有一個事實無法改變,那就是人的肉身是有限的,永遠都是有限的,從而也就決定:人的實際消費有限,就是暴殄天物,也會在一定的限度內。榮獲「最有幹勁獎「的腐敗分子——湖南省通信局局長曾國華,面對5位情人立誓:保證到60歲時,每人每周性生活不少於3次。這固然說明曾國華的荒淫,但同時也強力彰顯:人的實際消費不管怎麼折騰,終歸也是有限的,曾國華又奈何?

江蘇華西村原村支書吳仁寶先生一句座右銘說得好:「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 這個道理最為樸素,沒有誰不明白,也沒有誰能反對,我們的物質需要和享受的確有限,因為我們的身體原本就有限。就是渾身長嘴,而且不停地吃,也只有一個肚子呀!不幸的是,人往往都是大難臨頭才想起這個最最樸素的道理,咱們來聽一聽一個人的哭:「人活著不就一日三餐,睡覺一張床嘛,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要到最後才明白,為什麼要到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最寶貴的。」哭得凄慘,這誰呀?文強!

為什麼肉身有限而消費也有限的人會貪慾不斷膨脹乃至給人以無窮的印象呢?為什麼都要大難臨頭才想起「站起三碗飯,躺倒三尺床」的樸素道理呢?接著吳仁寶的話講:既然我們的物質需要和享受都有限,可我們為什麼還要追求家有黃金數噸?可我們為什麼還要追求豪華房子獨佔鰲頭?為什麼我們雖不能享有卻又要追求佔有——為什麼呢?癥結就在於比較。正是人與人的攀比,才導致人的慾望不斷腫脹,乃至無窮。馬克思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並鮮明指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

正因為注目禮是人與人的比較,所以也與另一個常用的詞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是「面子」,人與人相比較的結果不是有面子,比出有餘,比贏了,就有面子;比出不足,比輸了,就是沒面子。一般人當然是害怕沒面子的,所以民間有句話叫「寧可床上蓋帳子,不可人前無面子」。一部分人認為這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實際上,如果要說劣根性,愛面子是全部人類的劣根性,西方人也一樣愛面子。美國有部電影叫《魔鬼代言人》,主題就是人的虛榮,主旨就是虛榮不可逃脫,其最精彩的點睛之語就是:「虛榮,我最喜歡的原罪(Peacockery,is mine most like Human"s sin)!」

第二個角度,注目禮是個「人性太極」。如果你喜歡中華傳統文化或所謂國學,注目禮正對胃口,得太極玄機,就是個人性太極。「注目禮人」的概念有兩個成分,一個是「我」是圍繞「我」的一種圓運動,也就是通常講的人性自利;一個是「我」這一圓運動的圓心在別人的承認,即咱們講的注目禮。合起來講就是,人在圍繞「我」轉的同時也不得不團繞別人轉,即是說,人是個雙核運動,這不正像咱們古老的太極嗎?

正是因為注目禮,儘管每個人都在自利,一部分人甚至還高度自私,但從現實生活看,自利乃至自私的人都絕少活出自己的天性,絕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所以咱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牢騷:「你別看我現在怎麼怎麼樣,都是人家逼的,沒辦法啊,家人、朋友、親戚、同學、同事、鄰居,大伙兒都在看著我呀!要是按我自己的本性,我才不這樣子呢!」說好聽點,這叫責任;不客氣講,那就是虛榮。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做到不以別人的注目禮為轉移,那無疑就是得大自在,可看看咱們的周圍,能有幾人?於是江湖上有一句話便流傳開了:「自從得了神經病,精神好多了!」一個人得神經病,其實與社會切割,不再需要生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當然就精神好多了嘛!王功權一與自己的圈子切割,不都敢私奔了么?

人性自利利他是個歷史悠久的話題,一部分人強調自利,一部分人強調利他,成為一對矛盾,而且一直沒有被化解。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就陷在自利得他的矛盾中難以自拔,在《國富論》中強調人性自利,但在《道德情操論》中偏重人性利他,鬧出了所謂的「斯密問題」。咱們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生多次提及《道德情操論》,似乎有意強調人性利他的一面,以為《國富論》所強調的人性自利糾偏。

實際上,人性自利與利他一點也兒不矛盾,恰恰相反,十分圓,極其融。關鍵就在於人性自利的具體內容——注目禮!「我」所自利的不是別的什麼,而正是別人的注目禮,所以「我」不得不時時處處也想著別人,因為注不注目是別人決定的,致不致禮更是別人決定的,注目禮的一切都是別人決定的,如果「我」不能首先滿足別人,注目禮何來?

第三個角度,純粹從文字「遊戲」上講,注目禮是「注目」加「禮」。不少的朋友問過我:為什麼叫「注目禮」?特別是剛向社會公開注目禮時,絕大多數人不接受注目禮的名稱,認為君山這小子根本就不懂學問,還什麼顛覆經濟學,門坎都還沒過呢,瞎胡鬧。茅於軾先生一開始就看到了注目禮概念的思想靈光,但也表示,注目禮的名稱是不是可斟酌一下。但時至今日,不少的朋友反映:注目禮的名稱很好。

首先,人的目光運動的確反映著「我」對別人的價值判斷,人與人的目光互動更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係。中外都曾有「陛下」、「殿下」、「閣下」和「足下」的稱謂,比如說「足下」,即眼睛可以看在對方的足上,但不敢往上注目,以示尊重。而「陛下」是稱呼國王或皇帝的,意思是只敢把眼睛放在宮殿的台階上,根本不敢往上瞧,以示至尊至嚴。如果要看不起一個人,我們通常會用到「側目」或「蔑視」之類,但最高的輕蔑是什麼呢?魯迅先生有句話說得好:「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子也不轉。」這充分彰顯目光的運動及互動情況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係。

其次,注目禮的名稱也能夠在一定的角度十分方便地解釋注目禮的含義,那就是「注目」加「禮」。有一張圖片叫「一個裸男和一群禽獸」,大家好奇不?點開一看,是一個小男孩,沒穿衣,在看著一群羊,他爸爸可能有事走開了。是不是有點失望?有一張圖片叫「半夜偷拍女生宿舍」,大家好奇不?點開一看,一片漆黑,道歉說:對不起,她們沒有開燈。是不是有點失望?有一張圖片叫「沙灘上的美女走光了」,大家好奇不?帥哥肯定想看,一點開,美麗的沙灘,不但美女走光了,而且男人也走光了,一個人影都沒有。是不是有點失望?

我們在網路上常常會經歷這樣的失望,一個很引人注目的標題,一點開卻是大失所望的內容,不是名不副實,就是誇大其詞,有時候還驢唇不對馬嘴,甚至子虛烏有。這叫什麼行為?這叫「標題黨」,向你的眼球發動猛攻。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標題黨現象以最直白的方式揭示了一個人性的奧秘:人人需要被注目!

標題當然是需要引人注目的,今天天氣熱,咱們講一個關於天熱的小故事:說的是一片大的辦公區間,你來我往的男男女女,氛圍是熱鬧的,大約是工間休息吧。真奇怪,一位打工妹在翻來覆去地擺弄著手兒。細一瞧,不是在擺弄著纖纖十指,唱主角的是那一枚戴在左手第三個指頭的戒指,璀璨奪目。昨天是情人節,男朋友贈送禮物,她心裏面美滋滋的。遺憾的是,還沒有哪一個同事知道呢,更甭提嘖嘖稱美了。可憐的打工妹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間,她一下子站起身,向周圍的同事們說:「噢!今天辦公室太熱啦,我必須脫下我的戒指!」剎那間,一雙雙眼睛就像長了腳似的,全跑過來,那戒指更加光芒四射。

是不是覺得好笑,但我請你別笑,憋著——因為這個打工妹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從國家元首到芸芸眾生,從知識精英到販夫走卒,從孔夫子到孔慶東,從莊子到犀利哥,從釋迦牟尼到星雲法師,從伏羲氏到到今天的在座每一位,無一例外,普天之下,概莫能外。黃金為什麼閃光?因為如果黃金不閃光,人們就難以發現和甄別,有就等於沒有,在就形同不在。

扁鵲大家知道不知道?應該都知道,扁鵲是個神醫,往你臉上一看,就知道你有沒有病。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有史書記載,扁鵲並非醫術最高明的,他有三兄弟,他的醫術既拙於長兄,也低於二哥,可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而獨獨知道扁鵲呢?原因就在於不閃光,別人不知道。魏文侯曾問扁鵲兄弟醫術高低,答:「長兄治病,是治於病情未發之前,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二哥治病,是治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小癢,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鄉里。我呢?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在經脈上放血,在皮膚上敷藥,大家看在眼裡,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因此名響天下。」

一個價值的存在和展現,必須引人注目。如果別人根本不注目,何價值之有?黃金沒有被發現,的確就等同於石頭。西楚霸王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十分爽直,當年就掏心窩說過一句話,那是他初定秦都咸陽,大約也是身邊的參謀勸他「宜將剩勇追窮寇」,可他想的是回趟老家,幹什麼呢?享受注目致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

一個人如果不能夠正當地引人注目,就有可能搞歪門邪道,網上流傳的什麼哥哥和姐姐不都是這樣子嗎?這還算好的,有的人為引人注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003年2—3月間,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有餐廳發生過小爆炸,案犯後來向警方承認:沒有別的想法,就是為了出名。

大家記住這一點,存在,或者說價值,首先必引人注目,如果人都不知道,有等於沒有,在形同不在。但注目絕非注目禮,不管是人還是物,抑或別的東西,要引人注目,必須要有值得注目的價值。要不然,把大伙兒的目光吸引過來幹什麼呢?標題黨的確可以大標題上狠下功夫,絞盡腦汁,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如果後邊沒有真正的內容,不就是忽悠人嗎?靠製造驚天大案的確能引人注目,可人們注過來的目中有禮嗎?沒有,反而是非禮。這就是注目禮,「注目」+「禮」,注目是前提,核心在於禮,也就是存在值得別人注目的價值。

大家是不是感覺到注目禮的含義有些厚,有些豐富,但注目禮真正厲害的地方還不在於她包含多個基本含義,又能夠從多個不同角度解釋,而在於注目禮的演繹,那可真是「不盡長江滾滾來」。很多人以為咱們是在講一個注目禮概念,而不知道,一個注目禮概念後邊跟著一大串,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歷史,包羅萬象,全部的哲學社會科學都在裡面了,一網打盡。從一個注目禮出發,咱們可以演繹出整個天下事,融通人文社科,融通古今中西,融通內聖外王。咱有個說法,叫「天下事盡在『我』的注目禮爭奪中」,初一聽很犯疑,請允許我借用坊間流行的一個段子作個簡單的提示:

「熱鬧不過人看人,著急不過人等人,難受不過人想人,溫暖不過人幫人,感動不過人疼人,殘酷不過人害人,陰險不過人算人,鬱悶不過人氣人,恥辱不過人戲人,為難不過人求人,生氣不過人比人,成功不過人上人——人生就是人與人!」

有什麼事不在人與人的關係和博弈中呢?說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或許有點誇張和不準確,但一部社會史毫無疑問是以人與人的博弈為中心展開的,注目禮不過就是點出了人與人的要害而已。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注目禮實際上構成哲學社會科學的阿基米德支點,她輕鬆就撬起了整個地球!回到《禮記·樂記》的話:「禮者,天地之序也。」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男生才能稱為君子世無雙呢?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有引起類似於西方的歷史大發現?
萬曆皇帝畢生想讓鄭貴妃的兒子繼承皇位,卻終究失敗的根源是什麼?
林語堂說「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視人生,道家簡化人生。」,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別不承認,你就是個普通人

TAG:文化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