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 ,誰更不理解誰?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的首次正式國事訪問已經順利開啟,在出發之前,習主席接受了美國華爾街日報的書面採訪。採訪中有一個問題頗有意思,即「中美之間有哪些相互不理解?」不得不承認,在中美建交已經近四十年的今天,兩國之間、兩國民眾之間都確實有著嚴重的認知差異,而且這些差異並不完全是文化層面上的。中美關係想要前進,想要分享彼此發展的成果,彌合認知差異、理解對方是很有必要的。 …[詳細]

許多美國人確實不理解中國從美國選戰大打中國牌說起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已經拉開帷幕,兩黨候選人的黨內初選論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前不久,共和黨候選人、地產大亨兼娛樂明星特朗普的一段剪輯視頻,先是在美國,然後又在中國的社交網路上被廣泛圍觀。這段視頻是美國著名新聞網站huffpost視頻編輯的傑作,把特朗普在選舉宣傳中提到China(中國)的地方都剪在了一起,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這段3分鐘的視頻中,特朗普241次地提到了中國,簡直像轟炸一樣。這雖然是剪輯過的視頻,但可以想像在特朗普的選舉演講中,中國議題佔據了多大份量。

美國大選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的剪輯視頻,在3分鐘內說了243遍China

特朗普並不是唯一一個喜歡提中國的候選人,至少有7位兩党參選人在首次公開演講時論及了中國議題,這種候選人大規模談論中國的現象也不是首次出現,2012年大選中這種現象就非常受到矚目了。而且這個現象還有個特點,針對中國的態度基本都是負面,兩黨都是,成為少數兩黨候選人取得共識的議題,還有個專門的辭彙叫做「China-bashing」,意為「敲打中國」,有美國媒體調侃這種「敲打中國」的比拼像體育比賽一樣。

「敲打中國」現象敲打的是什麼呢?最主要的一點是,抨擊中國人搶了美國人的飯碗。特朗普就宣稱,「美國人沒有工作,是因為沒有就業機會,因為中國得到了我們的就業機會……我會把就業崗位從中國帶回來。」民主黨候選人、與工會組織關係密切的桑德斯也宣誓,「不能再讓本應該屬於我們的就業流向中國了,數百萬人正在找工作。」由這個話題衍生的中美貿易失衡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也是候選人攻擊中國的重點。

美國人的失業問題,與中國真的有很大關係嗎?就算在美國學術界,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都不多,幾個月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專門宣布人民幣估值合理,反對美國政府關於人民幣「嚴重低估」的看法。「人民幣低估、中美貿易失衡、中國人搶了美國人的工作」這樣的觀點,經常只是在美國政界流行。原因是什麼?很大因為美國民眾愛聽這種說法。在「敲打中國」競賽中,也就這類話美國人最愛聽,因為這與他們直接相關,至於南海問題什麼的,與美國人沒什麼關係美國人也不愛聽。但光是宣稱「要把就業崗位從中國帶回來」,就能博得歡呼,「敲打中國」最狠的特朗普,近期選情就不斷看漲。但很多人也調侃,這些口頭上要嚴厲針對中國的,上台後就變樣了,因為布希、奧巴馬「都這麼過來的」。

美國對中國的誤解,往往是因為跳不開自身立場

以上說的,就是美國人對中國的一個典型誤解——基於美國人自身的利益、自身的立場而對中國產生先入為主的態度,以及遠離真實的想像。這對中美關係甚至構成了損害。

被逮捕然後又被撤銷指控的天普大學物理系主任、華裔教授郗小星

一個最近的例子是,今年春天,美國司法部逮捕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主任、華裔教授郗小星,並指控他向中國透露敏感的美國技術。從當年的「李文和事件」開始,美國人懷疑華裔學者向中國人透露敏感技術的案例便時有發生,美國檢方似乎往往先入為主的認為,只要華裔學者跟中國方面有什麼接觸,就一定是間諜行為。逮捕郗小星時,美國檢方認為自己掌握了確鑿的證據——郗小星發給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室精密設備設計圖。但後續的發展卻讓人大跌眼鏡,前不久獨立專家證實,那些設計圖根本不是所謂的精密設備,而是別的東西。隨後美國司法部撤銷了針對郗小星的所有指控。這相當於尷尬地承認,在指控郗小星之前,對於在這起案件中處於核心地位的相關科學知識,檢方和FBI探員並不了解,也沒有做出足夠的努力去了解。就在此事發生不久前,俄亥俄州的一起類似案件也被撤訴,為美國政府工作的華裔水文學家陳霞芬先是受到指控,後來又被排除了嫌疑。

這些案件令人們懷疑,美國司法部在急匆匆地尋找中國間諜時,會因有色眼鏡和先入為主而冤枉好人。這樣的態度顯然跟與中國的競爭態勢是有關係的。在很多美國人看來,中國正日益變得強大,但又「不屬於我們」,所以不同的美國人對中國往往有極端而又矛盾的看法,在美國的暢銷書榜上,一會流行「中國即將崩潰」,一會流行「當中國統治世界」。一些美國人總是想像中國將成為一個對立的斯大林式國家,一些美國人卻總覺得中國在政治經濟價值觀等各個方面最終都將變得像美國一樣。少有美國人會認為,中國是真的打算「獨立自主」地「和平崛起」,但實際上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這種和平且自主的「復興」敘事,確實已經嵌入了心底。

美國人對中國的誤判和誤解,往往就是這麼形成。

中國人對美國的理解,總體也仍然有限對美國政治經濟文化資訊,中國人了解得已經相當快,但往往局限在表層

作為世界頭號大國,美國向全世界輸出優秀的科技、產品和文化,作為正在快速發展的後起國度,許多中國人對美國的很多方面也十分感興趣。好萊塢的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往往比美國還高;《紙牌屋》、《權力的遊戲》等美國熱門電視劇,在中國大城市同樣流行;NBA比賽實況,在中國的討論熱度也不遜色於美國;中國的「果粉」,每年都是蘋果公司業績增長的助推器。

講述美國政治的《紙牌屋》在中國城市階級中非常流行

但這就算了解美國了嗎,恐怕不能這麼認為。不管美國流行文化和科技產品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但幾乎在各個領域,只要提到跟美國之間的關係,都免不了「對抗性敘事」。讚歎阿凡達的美倫美奐國人想的是什麼時候中國能有這種特技,看《紙牌屋》時國人想的是什麼時候中國電視劇能有這麼精彩的劇本,看NBA往往想的是中國職業體育何時能變得發達,提到蘋果手機則想到國產手機何時能走向世界。換言之,中國人對美國的理解同樣也是從自己角度去看待的,並放在「中美競爭」甚或在「中美對抗」的敘事框架之下。這使得在很多情況下,國人對美國的理解,也往往只是停留在表層。

例如在跟政治有關的方面,是「對抗性敘述」影響國人最多的。以最近引發關注的敘利亞難民問題為例,很多國人網友都把矛頭指向了美國,認為敘利亞危機是美國造成的,美國卻撒手不管拋給了歐洲。但在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敘事語境中,卻與此大相徑庭,他們更關注的是難民的全球危機,以及人道主義的應對問題,事實上,美國雖然接納的敘利亞難民較少,但從全球難民角度來說,美國一直是接納難民最多的國家。

對美國人自我焦慮的地方,國人缺乏認識

除此之外,很多國人覺得美國近年來有所衰落,在很多國際事務上力不從心,是東方崛起、西方沒落浩浩湯湯的寫照,並認為美國人正在全力抵擋這一現象。這也是對美國現狀的一種不理解。事實上,美國人更關心的是其國內的問題,在多個國內問題上,兩黨和其支持者的分歧已經撕裂到完全無法彌合的程度,國會立法效率低下,民眾對國會的滿意程度百分比跌到了個位數,這才是最讓美國人感到焦慮的地方。這種現象某種程度上與國內的抵制PX等鄰避運動有類似之處,美國怎麼應對,是值得關注的。

對美國依然強大甚至保持先進的關鍵,國人理解得也還很不夠

另一方面,在很多個別事件上,國人對美國又非常欽佩。例如在校園欺凌方面,美國把幾個中國來的女生判了無期,博得了很多叫好;美國學術造假要進監獄,也被廣泛用來跟國內做對比;美國迫使瑞士交出稅務信息、查處國際足聯,這種對腐敗的嚴肅態度讓很多國人認為強硬;在對消費品安全的重視和對意外受傷者的大額賠償方面,也讓很多國人覺得值得學習。

事實上,這些都是美國制度的整體優勢,如果只是割裂來一個一個的學習,往往是學習不到什麼東西的,想要吸收美國這些先進之處,就需要對美國有更多的了解。

除此之外,在保持先進和強大等方面,美國還有很多新出現的、積極的因素,值得國人注意。例如雖然上層政治焦灼而撕裂,但從下往上看,卻有很多積極的因素,如非政府組織和地方政府在社會管理上的合作,自發性組織在科技領域的投入與創新等等,都是很值得國內參考的現象。

規劃中的紐約「矽谷」應用科學(Applied Sciences) 園區,美國體制在政治焦灼的時候依然能維持創新結語中美之間,相互理解重要嗎?答案恐怕不言而喻。哪怕是從競爭敘事角度講,對我們的對手更了解些,也是有好處的。

推薦閱讀:

【金鴻】除了中國所有的大國都在死扛,看誰先倒下去
英國紳士與中國君子
觀鑒|基層治理生態分析:中國社會「相愛相殺」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男女光棍均泛濫的五大原因
以實踐滋養創新中國人口學理論

TAG:中國 | 美國 |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