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的好處
做官的好處
如果一個社會中有很多人把做官作為首選職業,那麼可以說這是一個官本位社會,不論時代的指針是指在11世紀還是21世紀。
做官雖也是一種職業,與別的職業卻有一種大不同,那就是握有權力。官員擁有權力本不成問題,問題是手中的權杖若不受制約,再加上頭頂無星空,心中無律令,則會在管轄的一畝三分地里為所欲為,權力派生的好處由此層出不窮,用阿Q的話說:「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
古人教育子弟讀書求上進,管用的辦法是強調讀書可以做官,而做官的好處則足以使人頭懸樑、錐刺股。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一回,教書先生王仁正是如此開導自己的學生,即東家方必開的老三:「你父親就是你一個兒子,既然叫你讀了書,自然巴望你巴結上進,將來也同你趙家大哥哥一樣,掙個舉人回來。」老三問:「中了舉人有什麼好處呢?」王先生說:「中舉之後,一路上去,中進士,拉翰林,好處多著哩!」老三追問:「到底有什麼好處?」王先生說:「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錢賺,還要坐堂打人;出起門來,開鑼喝道。阿唷唷,這些好處,不念書,不中舉,哪裡來呢?」那老三雖只是個孩子,聽到「做了官就有錢賺」一句話,口雖不言,心裡也有幾分活動了。
這段文字真妙,妙就妙在一個小孩竟會對「做了官就有錢賺」發生興趣和共鳴,可以說揭示了清末一般讀書人的價值觀念。這也不是小說家言,千百年來做官就有這許多好處,如此教化,等於是做官從娃娃抓起。在《官場現形記》問世前二三十年,日本近代傑出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發表了《勸學篇》,卻是勸人為學問而學問,即使生活困苦,也一樣「可以學習文明事物」,若「青年學生學問尚未成熟,便遽然求做小吏,以致一生沉淪於微職」,那「就像把做成一半的衣服押在當鋪里贖不出來一樣」。由此亦可見,觀念之先進落後,並不必然取決於時代之先後。
如今,做官的雖不再像從前那樣威風凜凜,使百姓畏之如虎,「坐堂打人」之事也頗不多見,出門「開鑼喝道」早成歷史陳跡,但從前的好處卻未必衰減。看上去不再有的好處,有的不過用新瓶裝了舊酒,有的則推陳出新。即以「有錢賺」而論,被揪出來的貪官,斂財動輒數以千萬計,已使舊式的官僚難望項背。前些年,一個縣委書記公然宣稱:「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有些事是只能做不能說,說了就要倒霉,但嘴上不說的,也不見得就不在心裡奉發財為圭臬,更不見得就不上下其手。「官念」如此深入人心,做官的好處又使人如此眼紅,也就怪不得不少家長仍以「做大官」來鞭策孩子。
不過,舊時代做官的,也頗有些好處沒有趕上。比如,如今一些官員的一項好處是「黃色收入」,這應是從前沒有的,即便有,也不如現今普及。「黃色收入」乃民間說法,規範的表述是「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係」。國外政界人物,也屢有緋聞,卻鮮見因此而有損公眾利益者。熱衷此道的官員,用公家資源為情人埋單,可謂「人同此心」,有的想怎樣干就怎樣干,有的不能幹成,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不過,動用公家資源投桃報李,或轉其為公職人員,或加以提拔,或擴大其住房面積,與真正的兩情相悅而出軌,到底還有不短距離。個中官員或以為個人魅力堪比西門大官人,每天都在饕餮新鮮刺激的愛情。然則官人官人,首先是個「官」,其次才是個「人」。古今中外的風月場中,「人」的魅力何曾壓倒過「官」的魅力、「錢」的魅力?
《官場現形記》印行十餘年後的1916年,已進入了民國的新時代,陳獨秀卻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惟中國之發財方法,不出於生產殖業,而出於苟得妄取,甚至以做官為發財之捷徑,獵官摸金,鑄為國民之常識,為害國家,莫此為甚。發財固非惡事,即做官亦非惡事,幸福更非惡事;惟吾人合做官、發財、享福三者以一貫之精神,遂至大盜遍於國中。人間種種至可恐怖之罪惡多由此造成。」 所謂「國民之常識」,所謂「合做官、發財、享福三者以一貫之精神」,讀來竟全無隔世之感。
(作者系北京青年評論家)
推薦閱讀:
※有一本書叫, 把話說的恰到好處
※過恰到好處的生活
※恰到好處做魅力女人
※kpi考核的好處是什麼?
※吵個架吧,沉默沒好處
TAG: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