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拍賣中國》首次批量公告中國貪官收藏群
來源:搜狐文化 2010年03月23日15:32
(根據吳樹《誰在拍賣中國》座談會講稿整理)
|
|
《誰在拍賣中國》 |
文物市場亂象叢生催生《中國文物黑皮書》
第一點,出於對文物市場亂象的震驚。在央視的《今日說法》上,張紹剛問我一句,吳老師,對文物市場有什麼看法,我說我說八個字,是不是準確我不知道,「市場繁榮,亂象叢生」,這是我給予的評價。
客觀的說,全國文物市場,目前大多數都是處在一種違法經營的狀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各地古玩、古董、文物市場不管打著什麼旗號、披著什麼馬甲,他們經營的商品是什麼?主要有四類,最大量的是文物贗品,其次是當代工藝品,再其次是少量清代傳世的工藝品,再剩下極少數珍品,那就是通過三盜攝取的文物,三盜一個是盜墓,一個是盜撈,就是海裡面、水裡面、湖裡面的出來的叫盜撈。盜竊,盜竊地面文物和博物館保管單位的文物,基本市場上賣的大概就這四類文物,所以我說基本上文物市場很多都是非法狀態,因為按照國家的文物法,一切出土文物都歸國家所有。《文物起草法》的起草人謝老在這兒。
如果按照國家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它有很多贗品,屬於欺詐行為,它也是違法的,所以這個市場從理論上,大部分都是違法的。其中最大量是文物贗品,涉嫌制假、賣假、詐騙,明顯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甚至是《刑法》。
另外一條就是拍賣公司,這是我們文物市場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且應該是主流市場,影響大,牽涉面廣,我們文物拍賣市場,據我這幾年的調查,存在的缺陷很多,但是我們對它也不得不予於厚望,為什麼?現在我們中國文物的價值基本上已經受控於國外西方財團和西方几個大的拍賣公司,他們給予了中國文物的定價權,他說多少,基本上我們中國的文物市場跟著他跑,所以我們對中國拍賣市場的拍賣行業,的確從我來說,儘管好是曝光,但是寄予厚望,這個是不得不寄予厚望,因為他們如果做的好,就可以奪回我們對中國文物價值定價權,有這個餘地。
可是現在這個行業,的確也是我寫這個系列的原因之一,網上有一首打油詩:「中國拍行八大怪,功夫花在標的外;進門先收幾萬塊,真品贗品照樣賣;看貨只認紅屁股」,紅屁股指火漆,所謂海歸嘛,更多人都說了,國內很多真品不認,說是假的,只要打上火漆,就是真的,予以吹捧。「不掙外快掙內快」,意思是不掙洋人的錢,就騙中國人的錢,這個是很偏頗的,因為我們現在根據中國的文物法規定,很多東西不能去掙洋人的錢,不能出口,這個不能怪別人,這是網上的一種順口溜,「假拍拍假不要緊,成交流拍錢照賺;自家拍品自舉牌,天價做局建檔案;官司纏身也無妨,免責護駕不言敗」。指出的是《拍賣法》當中有一個免責的條款,就是在事先簽訂合同的情況下,它不保真這一條,所以在座的史國良先生對這些還是很有親身體會。
文物市場的亂象讓我震驚,這是我寫作動因之一。
寫作動因第二,出於對中國文物資源流失狀況的恐懼。通過幾年的調查,我的結論是,中國文物大規模流失,共分為四個階段,最嚴重是近20年,第一階段1860—1900年,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火燒圓明園,搶掠和毀壞了園中全部宮廷舊藏和當朝大量珍寶器具,數量無從統計,目前國外大大小小的收藏單位、收藏家,還有拍賣公司拍賣的清宮舊物也都是它們。
第二個階段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新中國成立,文物流向主要是西方列強和日俄等國,現藏於上述國家各大博物館的中國出土文物,大多數都是這一時期以傳教、科考等手段,從中國本土搶、盜、騙、買過去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有關國家博物館刊物零星透露的數據推斷,這類文物的總數大概在一千萬左右。
第三階段發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前後,紅衛兵破四舊運動,幾乎毀滅了博物館館藏以外的所有地面文物和私人收藏,有人估算,文革期間,遭難的文物數量大約在200萬件左右。
第四階段,大約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尚未結束。中國文物市場開放後,外國拍賣行製造的藝術品暴利效應和隨之而來的國內全民淘寶運動,使得中國古玩市場上的古董供不應求,直接孵化出了一條由三盜人員—盜墓、盜撈、盜竊和走私者、銷贓者、制假者組成的黑色文物產業鏈,從業者近百萬人之多,這一時段流失的文物,大多數來源於古墓、教堂、水底和一些文物保管單位,歷史價值最高,至於數量究竟有多少,很難有準確的答案。
流出境外的,我依據海關有關數據和外國媒體的相關報道估算,這一部分文物流浪兒數量大概在8位數以上,散落在國內的文物私生子究竟有多少,無法準確計算,我們暫且參照央視2007年發布的數據大概估算一下,央視當時公布到2007年為止,國內有文物收藏者,大約7千萬人,在我調查訪問的收藏者家裡,只要有真品,大部分都是出土文物,僅浙江一位大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館裡,三千餘件高古瓷和古代青銅器、玉器,幾乎全部都是出土器物,假如七千萬的數量可信,就算每家有三家真品,那就是兩個多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論斷,這部分數量巨大的文物私生子,毫無疑問是得不到法律承認,是算藏寶於民,還是算變相流失?不得而知。
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計算方面,近幾年,各地考古隊中流傳一句話,叫十墓九空,加上海盜地面盜竊,我們國家文物資源的危機顯現。
第三個寫作動因,是出於對民族傳統道德和文化價值基準被異化的憂慮。文物收藏的高度大眾化、市場化,加上文物市場的黑市化,毫無疑問嚴重地衝擊了國民的傳統道德基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在今天的文物市場上,被異化成為一夜暴富,騙術為王,具有高度審美功能的高尚優雅的中國文化價值觀被異化成為唯利是圖的金錢至上。
盛世收藏原義是世道昌盛,百姓財力雄厚,文化素質提高,通過收藏來滿足精神需求。而現實遠非如此,窮人指著淘寶一夜暴富,富人指著藝術品投資,獲取巨額利潤,高雅的古代文人字畫被當作掛在牆上的股票炒來炒去,精湛的古代工藝品被囚禁在有錢人的地窖里,當做肥牛金雞,待價而沽,指著它們長膘下蛋。許多珍貴的國寶文物,喪失了它們應有的文化功能,只剩下經濟價值。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收藏者買到一樣東西,找專家諮詢鑒定,第一句話,這個東西是真是假,第二句話,這個東西值多少錢,至於別的,似乎沒有必要再去了解了。
全世界哪個國家的文物資源有中國這麼豐富?全世界哪個國家文物資源的流失量有中國這麼巨大?我們眼睜睜的看著祖先的遺產,被異族扼傷,作為獲取暴利的籌碼,卻只能無可奈何的發出幾聲徒勞的吶喊,抗議止不住西方拍賣場上的叫賣,道義喚不回中國人失去的尊嚴。
在政治經濟上日益強大的中國人,為什麼還會無休止的遭受列強的文化羞辱?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中國政府保護文物的雄心壯志屢屢衰減為成效不大的虛妄信號?這些問號都是我寫這個報告文學系列的直接動因。新書首次批量公告中國貪官收藏群體案例
第二部分是《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的內容分布與側重點,《黑皮書》共分為三部,《誰在收藏中國》、《誰在拍賣中國》已經出版,第三部正在寫作之中。第一部《誰在收藏中國》的內容,側重於揭露自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首批拍賣公司成立,各地古董市場由地下登堂入室,成為陽光產業以來,中國文物業出現的亂象,圈內人皆知,卻出於各種利益關係,不願說出的一些黑幕和潛規則,大信息量的公告於眾,以其引起全社會對中國文物市場現狀的關注,已基本達到目的。
第二部,《誰在拍賣中國》的關注重點,轉移到對中國文物巨量流失的途徑和原因進行市場性、政策法規性和國民性的分析判斷,這部書的主訴點比較集中,基本上圍繞誰在拍賣中國,我們怎樣被拍賣,為什麼會被拍賣三個方面展開,這個拍賣當然不是狹義上的動詞,而是具有廣義上的含義,以文物流失為切入口,剖析鴉片戰爭以來,我們民族在總評文化優勢和國民文化心性方面的沉浮與缺失。
在敘事方式上,本書充分利用調查者不同的文化優勢,在不同的國度,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語言講述受訪者的故事,這次調查,國內部分都是我自己調查的,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坐長途飛機,國外部分是由我的學生、法籍的美學博士李嵐女士替我調查的,她的觀點跟我截然相反,這是可以理解的,她是站在地球村新一代的眼光看的,特別對文物的儲存地點,這些東西和我都有著很大的歧異,但我很理解,所以書上內容的觀點是我的,調查的事實是她的,我說一下,保守派的帽子不能落到她的頭上。
在邏輯結構上,本書跟蹤佳士得和蘇富比近20年的幾次戰略轉移,從倫敦到日本、到美國、到中國,並以此為線索,將中國文物市場的現狀納入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大格局進行分析,在思想方法上,本書盡量站在歷史、文化和經濟的高度,著重對中國文物市場出現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群,客觀進行民族化人格主義分析,本書預期目標,展示中國文物資源危機的客觀存在和分析其原因,希望引起社會輿論對保護國家文物資源的關注。
第三部分正在寫作,以後到大型的文物市場進行補充採訪。
第三部的主要內容是有關中國文物的十大悖論,可能牽扯到對文物收藏、文物鑒定、文物審美、文物價值等方面的現有理論進行反對性置疑,並公布幾年來作者對目前國內某些大眾型收藏領域的主流鑒定方法及眼學科技測試,和民間淘寶高手實戰經驗的詳細調查報告,以其拋磚引玉,引起政府和大眾對於建立中國文物、中國文物鑒定,中國考古學等方面,國家標準化理論體系的關注。
現在通過這幾年的市場調查,有些現象是從我們圈外人,這裡面有些文物專家,他們很懂,我可能還沒有進入皮毛,就是瞎說,就覺得現在可能有它的難處,中國文物學、中國考古學,更不談中國鑒定學了,沒標準化了,沒有一個標準化的理論體系,所以我們在亂。
第三部書的寫作目的,可能還是想引起這方面的關注,作為一個記者、學者也好,也只能起到這個作用,有些朋友問,你覺得應該怎麼辦?我們的責任可能更多是把事實擺出來,該怎麼辦,應該是屬於中國文物局的,怎麼拿出大勇氣和大智慧,讓我們說怎麼辦,太免為其難了。
第三方面,《誰在拍賣中國》的資料來源和披露的新信息,資料來源剛才已經講了,就是兩方面,這個書裡面,包括整個系列,所涉及的素材,絕大部分是在採訪原形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文學化描述,為了保護受訪者的利益,對其中大部分當事人進行化名、場景置換等必要的技術處理,比如這個採訪人是在北京,我把他說成上海、南京,名字換一下,有利於保護被採訪人,不管他是誰,有的時候,人家可能是一個玉,我會說是瓷器。報告文學有場景描述。
本書在信息披露上有十大看點。
第一,首次完整地披露了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的來龍去脈,從幾尊獸首的出世,到誰是這一幕鬧劇自始至終的總導演,都有真實的交待,圓明園的獸首到底它們從何而來,開始的價格怎麼樣?放在什麼地方,其中有一個人,就是台灣寒舍集團的王定乾,自始至終每一個獸首的拍賣都有他插手,最早買到台灣的也是他,買過去又倒賣,我們國家保利在香港競拍的時候,他在搶價,使我們多花了幾百萬,這個人在獸首鬧劇里,我覺得他是總導演,來龍去脈交代了。
第二,系統披露了佳士得、蘇富比世界拍賣業巨頭從什麼時候,為什麼原因,用什麼手段步步為營、滲透中國文物市場,顛覆中國文物的價值,這個只是客觀事實的分析,當然在商言商,他們要掙錢天經地義,我一貫的觀點,他們沒什麼罪過,哪怕是陰謀也好、陽謀也好,這裡面最大的傻帽就是我們自己,包括我們在一些文物認定、價值認定和鑒定,比方說人家要拍元青花了,我們國內的專家說只有三百件,而且都在國外,像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
加上我們本身國內的利益集團,這裡面是有既得利益者,這三家國外拍賣行,國內的理論專家,再加上既得利益者,這三方面起鬨,幫著他們起宣傳造勢的作用。
第三個看點,首次公開提出文物私生子的概念,讓社會觀眾客觀了解國內潛藏量巨大,由三盜手段非法攝取的文物的生存狀況以及它們的流失渠道和流失原因,並彙集了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在這方面所持的不同觀點,以其引起社會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因為這個的確是大事,文物私生子,就是我講的三盜方式得來的文物,一到國外,就成了文物流浪兒,這個數量很大很大,大的我們想像不大,在我的調查當中,幾千萬個收藏者,一個人有幾件就是不得了的數字,我在浙江考察的時候,一個私人博物館裡就幾千件,那都是我們故宮的專家去看過、認定過的,統統都是出土文物。
第四,首次系統提出造成中國文物巨量流失三大瓶頸,即文物私生子的法律地位,文物鑒定的科學缺失,收藏者的精神物化,我在這個書里明確提出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三大瓶頸,第一就是怎麼直面文物私生子?我們政策上執行很困難的,我們作家也好、記者也好,這個好說啊,說起來很容易,文物私生子要給它出路,怎麼給?這可是一個難事,如果大放開,又變相的鼓勵三盜現象,不放開,或者不採取什麼辦法,這些文物都流失到國外了。據李嵐在國外採訪,他們頭些年管的緊一點,以前用20多個大集裝箱,那個博物館走私的人跟李嵐說,現在不行了,現在只有兩三個集裝箱,沒有原來那麼方便了,現在可能抓得緊一點,這部分文物很麻煩,必須要正視它。
第二個瓶頸,還有一個鑒定的問題,你要保護文物,第一保護誰,這個文物鑒定過不了關,不知道你的保護對象值得不值得保護,你是保護真品還是保護贗品啊?這個搞不定,這也是一個大前提,所以它也是一個瓶頸。
據我現在調查,我現在到科技測試,中科院高能核物理研究所,它已經做了十年的研究了,下個月要去上海的硅酸鹽研究所,他們研究了20年,中國陶器的標本量最大是中國,可是在權威是在牛津的測試,國外大英博物館還有一個測試,這個測試據說他們的手段差不多,為什麼我們得不到承認呢?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們在做實驗,沒有及時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第二各自為戰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採訪了幾個科技工作者,他們都說他們是最正確的,但是對這些兄弟姊妹們的測試,都覺得不如自己,這個麻煩。
上次訪問一個很早期的盜墓者,他以後在美國拿了博士學位,測試有兩個實驗基地,一個在香港,一個在美國,他跟大英博物館和科學家資源共享,我們國內自己的科技為什麼不能資源共享呢?所以在鑒定方面,誰也不能說一件東西擱在那兒,它是對的是錯的,想把它說死,讓人家都信服,已經是很困難的事。
第三大瓶頸,就是國人精神的物化,我也是收藏者,也收藏了一些真真假假的東西,現在收藏的目的,大家還是想從中得到一些利益,得到一些金錢方面、投資方面的收穫,這樣一來,就變相得讓我們收藏文物市場變得更複雜,更不可琢磨,更物質化,原有的文雅、淡泊明志這個東西可能都成為上個世紀的東西了,這樣一來,我們市場文物進一步趨利化,所以我對保護文物的三大瓶頸進行了一些實例的闡述。
第五個看點,首次通過聚集數據和集結性案例,明確提出中國文物安全瀕臨危機,進而危及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這個一點不危言聳聽,你的文物保護不了,我們的文物保護現在的確瀕臨危機,我採訪了好多考古隊,專家都說十墓九空,有首歌唱「陽光總在風雨後」,我們是「盜墓都在考古前」,我們的文物瀕臨危機,這個不誇張。這個危及到中國文化的完整和可靠性。
第六個看點,首次批量公告中國貪官收藏群體的案例,揭示了官員收藏熱的社會屬性。這個也是一個高潮,據我所知,每逢兩會期間,今年可能好一點,這個是老皇曆了,我的同行都在這兒,會說這個老傢伙一退休就胡說八道,兩會期間,生意最好,其他的我們不知道,這是我調查的信息,頭幾年,大家都是送錢,或者是請客送禮,吃喝,後來送錢,送女人,現在這些東西都不行了,叫雅會,各式新名詞也都出來了。
第七個,將中國拍賣法置於國際大環境中,進行法理及可行性比較,明確得出拍賣法某些條文有縱容國內拍賣市場潛規則之嫌。因為一部法律總有其缺陷,要經過修改,去年我跟王先生和史先生在央視經濟與法辯對辯,你們在上面辯論,我是嘉賓在底下,馬文點將,我說一部法律如果不能保護真善美,而去掩護假惡丑,它就不是一部好法律,至少不是一部完善的法律。很遺憾,我們央視在網上作為09年的經典語錄放上去了,可是播出的時候砍掉了,說得厲害了一點。這個裡面,我進行了一些比較,王秘書長上次採訪時候他告訴我,很多國家沒有拍賣法,他們都是把它定為消費者的有關法律,還有一些有關的打擊詐騙法律之中,真正有獨成體系的拍賣法可能不多,我們是其中一個。
我們王先生是拍賣法的起草人之一,如果能夠更進一步的修改,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有利於大眾對拍賣市場的信心。拍假賣假都沒有得到保障,我們史先生的畫,被人家仿照了很多,拿去拍,他出於對信徒們的一種關愛,提出了打假,我們可以找他的官方網站,專門可以諮詢到他有哪些是真品,這本來是一個毫無疑問的正義之舉,可是一些拍賣公司因此要封殺他的作品。
第八,首次提出國寶綜合症的概念,對全民藏寶引起的病理性效應,進行了現場報道和反思,並系統披露了中國富豪從國外買回來了什麼,外國收藏單位和收藏家從中國買走了什麼,從中顯現收藏陷阱,揭示西方資本在拍賣業的操作手段以及國人審美格調的缺失和文化品質的墮落,明確否定了現階段中國富豪階級收藏的社會價值和愛國之說,實事求是的辨析了現階段富豪收藏對文物回歸所起到的負面作用。
近幾年富豪收藏很熱,當然他的舉動無可厚非,這是人家的自由,你無權干涉,也沒有必要說三道四,我站在文化的角度,站在社會的角度,對此說幾句話,比如他們去國外搶拍,起了一種虛抬拍品價格的作用,它直接帶來的惡果就是,我們政府再要出境去買或者贖回,起到了很壞的作用,價格很高,我們再有人家捐獻,再自己買回,沒有那麼多錢啊,買不回來,原來還有些愛國人士捐獻,現在有多少人買得起啊?而且買回來的,也不一定是我們的確很有收藏價值的東西,上次那個獸首,澳門的何先生花了幾千萬買了一個,這就是直接的惡果,那樣一個東西,我老開玩笑,站在一個收藏者的角度,用一個馬家窯的彩陶罐,如果人家把獸首都搞齊了跟我換,我絕對不換一個破罐子給他。
我採訪了十個左右的富豪,江浙一代大的富豪,還有山西的,好幾個揚言都是百億級資產的,看了他們的藏品,反正裡面的笑話也很多,值得哭的也很多,值得笑的也很多,笑話就是,我一看就是假貨的,他居然花幾千萬、幾百萬買回來。
上次聽李彥君先生跟我說,說乾隆的玉璽,不到十美,現在將近幾百美拍出去了,這個問題太大了。當然花的是富豪們的錢,我們是買不起的,可是畢竟富豪也是我們的同胞啊,阻礙了國寶回歸,人家一看,中國人買了,就變相承認了它是合法的,中國自己搶拍嘛,你還追什麼追啊?什麼都不用追了。
第九個新視點,實事求是用大量實例和數據揭示了一個國人難以承受的事實,中國文物流失的最大禍主是我們中國人自己,這個感情上很難讓人接受,原來我和大家一樣的觀點,張口閉口罵八國聯軍、英法聯軍、傳教士,當然他們值得罵,他們搶了我們的東西,但是通過一調查,最大的流失的禍主是我們自己,也就是近20年,沒有人搶你的,沒有人打你,但是我們自己很便宜地賣出去,現在,國外把他們的東西,所謂元明清的官窯,很天價賣給我們,相反我們的一些文物的確是國寶,比這個元明清的東西珍貴得多,前三代的青銅器、高古玉、高古陶器,很有文化信息量,馬家窯彩陶的東西,還有早期的文字元號,有很好的文字研究價值,有的幾百塊錢賣走了,有的幾千塊錢賣走了,這樣的倒差,使我們做了傻子,所以最大的禍主是我們自己。
第十個看點,對國際排行後續性中國文物拍品的熱點進行了判斷和揭示。主要是元明清官窯基本鑒定,高古文物將掀起高潮,這個結論現在得到部分國內外中國文物專家的印證,上次經常參加尋寶的陝西的專家,他也是這個觀點,原來李彥君先生也有一個觀點,李嵐在國外採訪拍賣行,採訪電視台路演,這個節目很多,鑒寶尋寶,國外都有,美國英國都有,他們同意這個觀念,現在因為我們受阻於一些政策,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們有一些很好的文物私生子不能露面,但是現在國外已經有這個現象了,高古文物,特別是宋代的一些名瓷,還有一些青銅器,還有一些玉,在國外拍的價格已經基本上上來了。這是這本書的新十個信息。
推薦閱讀:
※貪官都畏死,奈何不以死懼之?
※[轉載]【資料】反貪風暴:2011貪官落網知多少~
※貪官殺情婦:「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貪官的「色膽」有多大?
※抓不盡的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