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25 陰陽五行說

殷末周初形成的〝陰陽五行說〞,是當時關於宇宙生成的理論,發展到後來,成為指導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從政治、軍事、農業、天文曆法乃至宗教、倫理、藝術等等,沒有一項不和〝陰陽五行說〞相聯繫的。〝陰陽五行說〞可以分為〝陰陽說〞和〝五行說〞兩種;但〝五行說〞必含〝陰陽說〞,而〝陰陽說〞也必含〝五行說〞。 〝陰陽說〞以陰陽二氣的相對勢力,為天地萬物生成的基礎;這種勢力,互相消長,陰極度增長就變為陽,陽極度增長則變為陰,這樣錯綜複雜的交替,形成了宇宙間千變萬化的現象。《周易》就是應用〝陰陽說〞,星形成一套哲學思想體糹;因而可以說,〝陰陽說〞最初成於《周易》。 〝五行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其現象發生無限變化的基礎;把木火土金水說為五種元素,實際不如叫做五種勢力的形成比較適合些。這五種勢力的形式,在天上就形成五星,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在地上就是木、火、土、金、和水五種東西;對於人來講就是所謂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天上的木星有了變化,就使地上的木和人心的仁都發生變化。這樣則天、地、人三界是互相影響的,占星術就是以此為基礎。因此,就〝五行說〞在古代天文學中的作用來講,可以說就是中國的占星術。 〝五行說〞在古時的運用很廣泛,凡以五物為一組的事物,都可配稱五行;例如: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時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音 角 征 宮 商 羽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藏 肝 心 脾 肺 腎 五常 仁 禮 信 義 智 十日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從春、夏、罰、秋、冬五時配合為木、火、土、金、水推究,古人認為春和木星、夏和火星、秋和金星、冬和水星具有同性性質。夏季炎熱,屬於純陽,冬季寒冷,屬於純陰,因而,可以認為火星是從日溢出,而水星從月溢出的。春是陽漸盛而陰漸衰的季節,秋是陰漸盛而陽漸弱的季節,因而,可以認為木星和金星是適合於春秋陰陽結合的狀態。至於土的位置,則要從五行配合方位來考慮。 五行以木配東、火配南、金配西、水配北、土配中央,這樣就很自會聯想到東春、南夏、西秋、北冬。今把土配居中央,是對東南西北都不偏倚,因而,在春夏秋冬的末尾,各設有叫做〝睪?〞的期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平均每季為九十多天,以它末尾的五分之一即十八多天作為〝長夏〞,配為土氣);〝長夏〞是配為土的意思,它不屬於春夏秋冬任何一個季節。因為從古以來,就已認為土的性質,不偏於陰陽任何一方面。見〝五行說〞是〝陰陽說〞的發展和擴充,五行是離不開陰陽。 〝陰陽五行說〞隨著天文知識豐富而發展。比如,戰國中期,已經觀察到木星色青、火星色赤、土星色黃、金星色白、水星色灰,因而以青、赤、黃、白、黑五色,配木、火、土、金、水。這說明了當時測候星象,仍脫離不了五行。 後來,〝五行相生、五行相勝諸說〞出現,盛行於戰國時代、漢魏,流傳到唐宋。〝五行說〞認為天地一切都為木火土金水五氣的消長左右。所為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另一方面,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是謂〝五行相勝〞。木火土金水,像陰陽那樣,反覆消長盛衰,這叫做"生壯老死囚"。木壯則火生,火壯則土生,土壯則金生,水壯則木生,這是五行相生的順序。木壯則土死,火壯則金死,土壯則水死,金壯則木死,水壯則火死,這是相勝的順序。相生意味互相促進;相勝即相剋,意味互相排斥。〝五行說〞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醫學等發展起了一定作用。例如醫學用五行概念說明臟腑的屬性及互相關係。中醫學認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因此,肝能制約脾,稱為木勝土;腎能生養肝,稱水生木。如果因肝病影響及脾,便採用抑肝扶脾的治療法;如果因腎虛影響及肝,便採用補腎養肝的治療法。除醫學以外,亦有陰陽五行學者用〝五行〞說明王朝興替的原因。例如人們認為夏朝屬木,商朝屬金,周朝屬火。夏、商、周三個朝代的更替,就是金勝木,火勝金的結果。
推薦閱讀:

五行湯的做法
從八卦五行中悟出:念佛能治療好病的原理
地之五行,天之六氣:五運六氣三十二講
五行大義全解(上)
五行生剋與反生克本性

TAG:五行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