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老北京的「記憶」(五)西直門

這裡是老北京的「記憶」

北京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也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十多萬年前,就有人類再此生息、繁衍。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薊國是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中期,位於薊國西南的另一個分封國燕國吞併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到秦始皇統一六國,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在此後的三千多年間,儘管朝代更迭,城名屢改,北京始終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和貿易中心,並逐漸成為聲名顯赫的國都。

老北京 — 西直門

西直門是北京內城的九大古城門之一,自元朝開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關口.西直門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古今聞名的地方。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另外,西直門還是明清兩代自玉泉山向皇宮送水的水車必經之門,因此有「水門」之稱。

西直門是位於北京城內城西垣北側的一座城門,主要包括西直門城樓、西直門箭樓和瓮城箭樓等。西直門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士祖忽必烈在金中都舊城東北營建新城時開始建造的,在元朝時西直門被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劉秉忠為西直門總設計師,郭守敬負責水源方面的設計,按照《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設計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天元順帝為防農民起義軍攻城,下令趕築包括和義門在內的11座城門的瓮城和城外護城河的弔橋。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率大軍攻佔北京城,為了防止北元的反撲,曾命華雲龍整修和義門及附近城牆,永樂十七年再次修繕後改名西直門,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監阮安等監修京師9門城樓,正統四年完。

【老北京西直門全景圖】

修建時利用和義門原有的門洞,將原瓮城壓在新建的瓮城之下。史書中曾有明代萬曆四十六年大風毀壞西直門城樓的記載,清朝乾隆五十四年曾大修西直門城樓、箭樓,光緒二十年(1894年)修西直門至頤和園之石路,同時修繕西直門城樓,後因中日甲午風雲爆發,未及完工即告中斷。1950年西直門城樓、箭樓及瓮城曾修繕。1969年修建環城地鐵時將西直門城樓、箭樓等拆除,在箭樓下發現埋在地下的元朝和義門瓮城門,現原址現已闢建為路。

【20世紀初西直門全貌】

西直門城樓台基底寬40.9米,城台頂進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內側券門高8.46米,外側券門高6.3米。城台內側左、右馬道寬5米,城樓面闊五間,連廊面寬32米,進深三間,連廊通進深15.6米,城樓連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為方形,東西長62米,南北寬68米,瓮城南側辟券門,券門上建閘樓,東北角建關帝廟。

明正統元年(1436年)新修的西直門包括門樓、門洞、箭樓、瓮城、瓮城門各一,均採用山東臨清燒制的特大城磚。門樓通高34.41米(包括樓台),為3層飛檐歇山式建築,柱、門、窗皆為硃紅色,檐下的梁枋上飾以藍、綠兩色圖案,頂部為綠色琉璃瓦,飾有望獸及脊獸。在門樓台下部正中與城垣牆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頂式城門洞,因沿襲和義門之制,較內城其他門洞低。裝有向內開啟的城門一合,用福山壽海5麵包錠鐵釘固定。城門正前方為一重檐歇山頂箭樓,西、南、北3側共有箭窗82孔。箭樓西側面闊7間,內側廡座面闊5間,通高30米,俯視呈「凸」型。瓮城連接城樓與箭樓,為東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設有瓮城廟。在瓮城南牆辟有一瓮城門。與城門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門。上方有一座單檐硬山譙樓有兩層12個窗,有稱瓮城門樓。城外護城河木橋改為石橋。

【老北京西直門城樓】

西直門城門為木質,有地堡式城樓3間,上設5空水眼的水窖2個可向城門灌水,以抵禦火攻。

西直門現已成為地片名,泛指西直門內、外大街與西直門南、北大街相交處的西直門橋附近。東北屬新街口街道辦事處轄界,東南屬福綏境街道辦事處轄界,西屬展覽路街道辦事處轄界。

【21世紀西直門立交橋全景俯視圖】

經西直門有4條大街,西段仍稱西直門街。1965年合併定名為西直門內大街。西直門外大街原為西直門外管道。1911年後東段稱關廂,西段因自然博物院在此稱博物院路。1949年兩段合併改現名。西直門南大街全長600米,車行道寬47米。原為北京內城西城牆與護城河,1969年修建地鐵環線時闢建為路,為城區西二環路的組成部分。西直門北大街全長1170米,車行道寬23米,北段、中段以及南段的東側為海淀區轄界。

註:本文使用圖片均來自網路,特此致謝!

推薦閱讀:

中國記憶界網址大全(轉)
合上倉促的青春之書,只剩破破碎碎的記憶
香蕉最能增強記憶力
學習與記憶(四):記憶分子機制的系列經典研究(上)
抹不去的記憶

TAG:記憶 | 北京 | 老北京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