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夫人從來都不是花瓶

南希·里根,里根總統的第二任妻子,美國第一夫人中的傳奇。

這位童年曾被父母遺棄,寄養在親戚家中的女性,曾是米高梅公司的女演員,但星途平平。原生家庭的不幸,使得她人生目標明確:「獲得成功而美滿的婚姻。」她的選擇是里根,1952年,兩人結婚,就此不離不棄。直到2004年里根去世,83歲的南希跪地一吻時,這場長達52年的婚姻才告結束。

也正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南希骨子裡的寂寞不安伴隨其一生。因此,她需要丈夫全部的愛。幸運的是,里根恰好滿足了她的需求。即使是一國總統,里根也從不以沒時間搪塞南希。據說,即使他正在開內閣會議,也會接聽南希的電話。不管是擔任州長還是總統,里根也始終保持著給妻子寫信的習慣。

南希·里根

這種感情處理當然見仁見智,就像里根身為總統,卻常常心血來潮在演說中向妻子隔空示愛一樣頗具爭議,甚至被人視為矯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對年過半百仍在公開場合摟摟抱抱的夫妻,代表著一種生而為人的真實性,而這人性的一面,恰恰也是美國精神中極為重要的一面。

甚至可以說,南希在愛情與生活中的霸道自私甚至狹隘,都是這種真實性的呈現。作為第一夫人,南希絕不完美,她甚至問題多多,尤其是里根上任初期。她的衣櫃過於豪華,在不景氣的經濟狀況下尤為觸目。「南希女王」的稱號也算不上褒義,而是因為她頻頻插手白宮事務,甚至一度以星象來為里根的日程安排進行規劃。她演員出身的經歷也使得她在公共場合的笑容和舉止呈現「標準化」,語言表達則往往如同「背台詞」。

這些真實的一面當然未必正確,但必須注意的是,美國精神與政治正確往往相悖。一個顯而易見的論據是:近年來沉溺於政治正確的美國,漸漸失去了美國精神。

真實性往往與獨立性相連,而獨立性恰恰是「美國第一夫人」的特有標籤。南希對白宮政治的參與,便是獨立性的體現。而她對青少年吸毒和酗酒問題的關注,以及就此發起的「Just Say No」倡議,更彰顯了自己作為第一夫人的獨立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政治中,總統與第一夫人是一個組合。這個組合可以互補,也可以相似,只要他們能夠以讓民眾接受的方式呈現。相比之下,以「全球最佳丈夫」自居的里根,恰恰需要這樣一個「搭檔」。

「現任」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曾說:「美國第一夫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她也曾聲稱「美國第一夫人從來都不是花瓶」。從第一夫人的歷史來看,此語不虛。

「第一夫人」這一稱謂的誕生以及變遷,實則就是美國女性逐漸彰顯獨立性的過程。美國剛剛誕生時,尚無「第一夫人」之說,加之婦女地位低微,總統夫人並未被推上前台。但隨著美國的日漸進步,以及美國精神中家庭價值的凸顯,總統夫人開始隨著總統外出,參加各種政治活動,「第一夫人」之稱開始見諸報章。

尤其是第十九任總統盧瑟福·海斯的夫人露西·海斯,她是美國歷史上首位擁有大學學歷的第一夫人。她於1877年隨丈夫進入白宮,很快便得到公眾喜愛,媒體也對這位富有知識和人情味的總統夫人興趣濃厚。她的樂觀向上,對藝術的著迷,寬容開放的種族觀念,都使得白宮的氣氛變得前所未有的融洽和諧。

當露西伴隨丈夫遊歷美國時,媒體稱她為「國家的第一夫人」,後世認為這是「第一夫人」一稱的首次使用。

而最早為第一夫人賦予現代性的,應該是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女性之一」的羅斯福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她是首位「單飛」出訪的美國第一夫人,曾以紅十字會代表的身份,在二戰期間訪問了英國、愛爾蘭及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她也曾擔任二戰後首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並擔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主持起草了《世界人權宣言》。在那個動蕩的大時代里,她與丈夫羅斯福一起,見證了無數歷史風雲,並成為美國人當時心中最可靠的慰藉。也正是她,開啟了第一夫人獨立出訪的序幕。

埃莉諾·羅斯福

約翰·肯尼迪的夫人傑奎琳·肯尼迪儘管並無過人美貌,卻以高貴氣質、優雅舉止和獨立個性贏得美國人的讚譽,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最美第一夫人」,也成為60年代美國女性心目中的時尚引領者。她曾單獨出訪希臘、義大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她甚至曾經憑藉自身魅力緩和了美國同蘇聯的關係。即使是「隱形人」一般的小布希夫人勞拉·布希,也以其低調內斂的言行舉止,以及單獨出訪中東,推動中東地區乳腺癌防治知識普及的行動,贏得世人讚譽。

傑奎琳·肯尼迪

歷任第一夫人的年齡、背景、性格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所走路線也不相同。有些人選擇了賢妻良母路線,如老布希的夫人芭芭拉,她20歲就和老布希結婚,一直以「平生只吻過自己的丈夫」而自豪。又如艾森豪威爾的妻子瑪咪,其口頭禪就是「上帝給一個女人最好的禮物就是成為一個妻子」。尼克松的妻子帕特·尼克松則被視為賢妻良母的典範,不管是尼克松風光之時,還是因水門事件一蹶不振之際,她都是尼克松最堅定的支持者。

芭芭拉·布希與勞拉·布希

整體而言,二戰之後,第一夫人的形象開始轉向強勢,對政治和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形象也越來越鮮明,甚至能夠與丈夫分庭抗禮。這當然與女性地位的崛起有關,也與媒體對選舉的介入有關。第一夫人的表現甚至會影響競選結果,奧巴馬夫人米歇爾便是典型例子,她那場被認為「感動美國」的演講,便在選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她口中的奧巴馬,「深深了解美國夢,因為他親身實踐了它,並且他想要這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不管我們是誰,從哪裡來,看起來如何,或者我們愛誰」,而「讓不可能變為可能,正是這個國家的歷史,美國人就是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米歇爾用自己的方式,將丈夫與美國夢畫上了等號。

米歇爾·奧巴馬

第一夫人的強勢化,當然與女性獨立有關。但在我看來,第一夫人的獨立性早已開啟,即使是賢妻良母型的第一夫人,骨子裡仍與美國精神的獨立一面並不相悖。

談及女性獨立,我們常常將之局限化,甚至認為擁有事業的女性才獨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謂獨立,應該是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自主選擇回歸家庭,同樣是一種獨立。就像老布希夫人芭芭拉,在那個女強人輩出的年代裡,她卻讓人意外地選擇了主婦形象,一再宣稱自己「一輩子所做的事也就是嫁得好,生得好」。但她那具有親和力的形象,同樣是一種獨立的呈現,並與老布希相得益彰。

從這一點來說,南希·里根當然也是典範。她的影響力並未隨著里根的卸任而減弱,而是恰恰相反,她在民眾中的口碑也越來越好,即使她已遠離白宮。

尤其是里根患阿爾茨海默氏病後,南希不但悉心照顧對方,還極力推動胚胎幹細胞研究,為早老性痴呆症尋求治療方案——儘管她很清楚,即使有研究成果,里根本人也來不及從中受益。

她將對里根的陪伴稱為「最漫長的告別」。病後的里根,已經不再認得她,也無法再堅持為她寫信。後來,南希將里根的書信整理成書,從兩人於上世紀40年代在好萊塢邂逅開始,直至1994年里根患病為止。這些書信見證了「美國最偉大的愛情」,美國人也因此而欣賞、喜歡她。

對於里根的執政,人們一向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浪漫和樂天情懷即使不是他帶領美國人從經濟困境與冷戰中走出的主因,也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這種浪漫與樂天,在他給妻子的信中同樣可以體現。像「要世上最動人的女人在每一日都增添嫵媚」這種情話,需要的不僅僅是調情的天分,還有不因世俗而動搖的情懷。

在那封被認為最動人的信中,里根寫道:「你知否當你熟睡時,你蜷曲的拳頭就放在頦下,很多個黎明破曉的清晨,我就躺在你身邊,看你,我怕弄醒你,但又不禁輕輕地撫摸你。」

寫下這些書信時的里根,體現著自己人性的一面。這既是自身所需,也是民眾所需。南希也絕不是強大男性的附庸,不被身份地位和權力所影響,而是站在平等的另一面,在俗世愛情里接受美國民眾的欣賞目光。

這種關係,即使在當下的某些國家,也屬可遇不可求,但在那時的美國,它已可以發生在權力巔峰的圈層內,並被民眾視為理所當然。

它不禁讓我想到近百年前的一篇文章。那是胡適寫於1919年的《美國的婦人——在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講演》一文,他盛讚美國女性的獨立精神,認為:美國的婦女,無論在何等境遇,無論做何等事業,無論已嫁未嫁,大概都存一個「自立的心」。別國的婦女大概以「良妻賢母」為目的,美國的婦女大概以「自立」為目的。

大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

它也會讓我想起里根時代的另一位偉大女性——1981年被裡根提名並在參議院全票通過而成為大法官的桑德拉·戴·奧康納。1952年,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桑德拉·戴·奧康納深為女性地位低微所困,找不到合適工作,只能從事簡單的文秘工作。後來她結婚生子,做了五年全職太太。再之後,她選擇重返社會,競選州參議員,擔任法官,終於在1981年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聯邦最高法院女性大法官,成為美國婦女參政運動的標誌。

在這個第一夫人從來都不是花瓶的國度里,女性的權利並非從天而降,它當然需要被爭取,而第一夫人們往往是最好的榜樣。


推薦閱讀:

家居九宮位花瓶擺放風水宜忌事項
三角插花瓶摺紙製作教程【轉載】
文 | 我只是不想做職場花瓶,怎麼就這麼難?
三角插製作花瓶三輪車的製作教程-編織樂論壇

TAG:美國 | 第一夫人 | 花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