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有利於孩子「自成長」的 「新」父母(五)

續四

四、什麼習慣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

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濃厚學習興趣的激發和思維的培養。

具體到什麼習慣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我個人的觀點具化為:

行為習慣:仁愛、明辨是非、禮貌、運動

生活習慣:自理;合理安排時間

學習習慣:按時作業、專註聽講和閱讀習慣,在中高年級慢慢形成自主學習習慣。

交往(人際)習慣:自信

五、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1、什麼是注意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注意力這個概念,有些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我們這裡的是從學習這一角度來解釋,注意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的感覺、知覺、理解、記憶、思維等指向所要學習的內容上的過程。打個比喻,學習就如同射擊打靶,那個靶就是孩子要學習的內容;你要打到靶心上,就必須要瞄準;這個瞄準的過程就是注意,沒有注意也就是說沒有瞄準,你只能打到旁邊的石頭上,或者不知道打什麼地方去了。也就是說,孩子想要學習,就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學習的內容上。如果不集中,就沒有學習,更談不上學習效果,也就談不上什麼成績,試想一下,一個孩子一節課40分鐘只能專心聽15分,老師講什麼內容都不知道,怎麼能夠學得好呢? 2、如何判斷孩子注意力的好壞呢?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判斷標準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是能夠迅速進入注意狀態。如打了上課鈴以後,孩子進入教室,回到座位上就能夠迅速地進入注意狀態,專心聽老師講課,在家裡寫作業,攤開作業本,馬上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作業上面來,相反的情況就是,孩子上課遲遲不能進入不了狀態,聽課心不在焉,在家中寫作業也是一會上廁所,一會兒喊餓,要吃零食,很難靜下心來寫作業。

第二是能夠排除干擾。比如上課時孩子能專心學習,即使外面再吵再鬧也不為所動。在家做作業的時候,不會受到客廳裡面電視的干擾。相反的,孩子上課時,教室外面一有風吹草動,哪怕有個人走過,有隻小鳥飛過,他也會掉頭張望,在家寫作業,大人在客廳一開電視,他馬上就坐不住,有人敲一下門,他馬上就會伸出頭來看一下。 第三是能夠快速反應。如老師一提問,馬上就能快速反應,積極舉手發言,在家寫作業也是速度很快,相反的,孩子上課時注意力跟不上,不能快速反應,很少主動舉手發言,被老師點名了,也往往回答不上來,在家寫作業,也是拖拖拉拉,明明很簡單的題目,全都會做,別的孩子半小時就能做完,你要磨磨蹭蹭一兩個小時,有這種情況的請舉一下手。 第四是能夠及時轉移。比如孩子雖然在課間休息的時侯與同學的發生爭吵,讓自己心情很不好,但是一上課,馬上能放下不愉快的心情,專心聽講,在家裡,即使被爸爸媽媽批評了一下,受了委屈,一旦寫作業,馬上能遺忘不快,相反的,有的孩子被老師和父母批評後,心裡越想越委屈,上課想,寫作業想,根本無法自拔,學習當然也就無法專心了,還有些孩子,第一天晚上看了好看的動畫片,或者參加了有趣的活動,到第二天上課還在回想,甚至上課時就與同桌講話,注意力還無法及時轉移到學習上來。

父母們可以按照以上的判斷標準給孩子評估一下,看看孩子的注意力水平究竟好不好。如果你能達到以上四個標準,那麼祝賀孩子,具備了一個重要素質——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無論他幹什麼事,他都能排除外界干擾,整個身心都沉浸其中。他除了學習成績比較好,在其他方面也容易取得佳績。如果孩子只能達到其中的一二項,或者一項也達不到,那麼需要提醒,做事總是心猿意馬,三心二意;做作業粗心大意,成績也不會怎麼理想。如果不想辦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不管天資如何好,做的許多事都會事倍功半。

3、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1)建立明確的目標系統。沒有目標,人就不會努力,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就更談不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方面了,同時也失去了注意的目標,就像在大海中的航船,如果迷失了方向,就不知道向什麼方向航行了,那麼即使加油又有什麼用呢? 充分認識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意義和目的,是調動自己的注意力、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所以想要提高注意力,首先就必須建立明確的目標!建立目標系統訓練:為了研究目標對學習甚至對人生的影響,美國有所著名的大學,叫什麼大學,哈佛大學。哈佛大學有一個調查組,在25年之前針對目標這一問題,對一群學生進行調查,這群學生在體質上,頭腦聰明程度上以及家庭環境等方面都大體差不多,調查結果得出這麼一組數字: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目標,但是目標比較短暫;3%的人,有清晰的目標,並且目標比較長遠。因為這個調查是一個跟蹤調查,不斷的跟蹤,一直跟蹤了25年之久,25年後的今天,結果發現當初這些被調查的學生他們的人生命運有很大的不同。那些佔3%目標比較清晰並且目標比較長遠的人,他們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後的今天,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有白手創業老闆、行業領袖、社會精英、政府的高級官員等,這些人都生活在美國社會的最上層。那些佔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其中佔60%的目標比較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是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有的甚至成了流浪漢,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別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抱怨命運不公平。調查組因此得出結論,這可是哈佛大學專家組25年跟蹤調查得出的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作用,一個學生在他今後的人生中的所有成就,都取決於他今天的一個選擇,他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是注意力的原動力,它能引發學習的內在動力,任何一個你只要他的目標系統明確了,他的內在的發動機就會打開,他就會發自內心地主動地去注意、去學習,根本不用老師催家長逼,現在的孩子大都不笨,只要主動性調動起來了,成績也會提升。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幾乎都與目標系統不明確有關。

(2)培養學習興趣。

前面對於學習興趣已反覆談過,其實興趣和注意也有密切的關係,是培養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心理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有興趣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你在看感興趣的電視,打遊戲機,不用提醒,也能聚精會神、專心致志,興趣可以充分調動你的注意力。可以說興趣是你最好的老師,也是力量的源泉。戴爾·卡耐基是美國的一位成人教育家,他開設的訓練機構幾乎遍布世界,改變了數千萬人的命運。卡耐基曾有這樣的一個理論:假如你假裝對工作有興趣,那麼,這種態度會讓你的興趣變成真的,而且這種態度會減輕疲勞、緊張和憂慮。好,手放下,下面我就以數學為例,好不好?其實這個方法是適用於各門功課,是一個通用的方法,你不喜歡英語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你不喜歡語文,你不喜歡音樂等等都可以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共分兩個步驟:第一是放鬆心情,面帶微笑。第二是假裝你前面有一本數學課本(其他科目也是這樣),來,跟我一起念:「數學!每當你學習數學時,你就說「數學,我很喜歡你!」,每次至少三遍,你就會發現你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長時間堅持說,你就會發現,哎,你似乎對數學有了一點點興趣,興趣越來越大,越來越濃,最後真的對數學很感興趣。 (3)進行適當的神經心理功能訓練。 如果說目標系統的建立,學習興趣的培養解決了孩子「想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這一問題,那麼神經心理功能訓練就是解決你「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這一問題。我們發現有些孩子學習上雖然非常努力,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之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可是成績還是不理想,上課也想專心聽,可是堅持不到半節課就走神,經常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其實這是由於你注意力本身水平較低的所造成的,絕對不是你頭腦笨。神經心理功能的強弱直接決定了你本身注意力水平的高低,如果神經心理功能太弱的話,那麼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都會比較差,那麼即使他很想學習,也很難讓注意力長時間穩定地集中在學習上。 那麼該如何進行神經心理功能訓練呢?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三種方法。 1、表象訓練法。

表象訓練法被當代一些心理學家視為心理技能訓練的核心。表象訓練除了可以訓練你注意力外,還可以提高你具體的學習成績。 下面就以「木塊練習」為例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大家也一起來練習一下: 首先,輕輕閉上眼睛,想像有一塊四周塗上紅油漆的木塊,就象小時玩的積木,有六個面。 第一步,用刀將它橫切一刀,一分為二,想一想,這時有幾個紅面?幾個木面?大家一起說,10塊紅面,2塊木面。 第二步,再用刀縱切,二分為四,這時又有幾個紅面?幾個木面?16塊紅面,8塊木面。

第三步,再在右邊的兩塊中間縱切一刀,四分為六,這時又有幾個紅面?幾個木面?22塊紅面,14塊木面。 第四步,再在左邊的兩塊中間縱切一刀,六分為八,這時又有幾個紅面?幾個木面?28塊紅面,20塊木面。

第五步,再在上面四塊中間橫切一刀,八分為十二,這時又有幾個紅面?幾個木面?38塊紅面,34塊木面。

第六步,再在下部四塊中間橫切一刀,十二分為十六,這時又有幾個紅面?幾個木面?48塊紅面,48塊木面。 注意:做這種練習時注意不要用數學推算的方法計算答案,而只能憑表象來操作。 記錄提出問題結束至做出正確答案的時間,以此作為訓練成績。 堅持這項訓練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如果直接以某門學科為練習對象的話,還能直接提高該門學科的成績。 2、盯點法。 盯點法又稱為康德精神集中法,康德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據說每當他坐在書房裡沉浸在冥想之中時,必定要將目光穿過窗戶向屋檐上方看,然後注視著風車尖端的一點,一邊專心地注視,一邊思考問題。用這種方法康德寫出了許多偉大的哲學著作。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具體的操作方法:首先,在一張白紙上點一個綠豆大的黑點,讓你拿起來,距眼睛二十厘米處進行盯視,不準眨眼,不準移動眼球,仔細觀察這個黑點,看一看能發現什麼?開始時,眼睛會出現酸澀、流淚甚至紅腫現象,過個四、五天,就會恢復正常。在看黑點時,起初只是一個黑點,漸漸會發現黑點周圍有圈白色光環,再練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白色光環消失,又恢復成起初的一個小黑點。單獨讓孩子做這個練習可能有點枯燥,可以讓同伴或家人一起練習,進行比賽,看誰盯的時間長。如果已經形成了注意力分散的習慣,可以採用目標漸進的方法,開始只盯兩分鐘,堅持到了,給以鼓勵、賞識,以後3分鐘、5分鐘、8分鐘只要堅持到了,就給以鼓勵、賞識,如果堅持不到,沒關係,可以重來。 每個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靈活運用此法,時間長了,定能訓練出高品質的注意力。

3、舒爾特訓練法。它是世界上最專業最普及最簡略的訓練法,普遍利用于飛翔員航天員的訓練,此法保持一段時光就會覺得很顯明的提高。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舒爾特方格。舒爾特方格不僅可用來測量兒童注意力的穩固性,而且用這套圖表保持天天練習一遍,那麼孩子注意力水平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應用這種方式的時侯,家長可以自制幾套卡片,繪製表格,任意填上數字。從1開端,邊念邊指出相應的數字,直到25為止。同時誦讀出聲,施測者一旁記載所用時光。數完25個數字所用時間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4、音樂誘導法。保加利亞著名的心理學家世界超級學習法的創始人羅扎諾夫通過長期研究發現,歐洲巴洛克音樂能最有效的讓大腦進入α波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思維活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巴洛克音樂都有這個功效,只有節拍符合50~70拍的音樂才能讓人的大腦進入α波狀態,當然效果最好,最標準的應當是60拍的巴洛克音樂。羅扎諾夫用這種音樂進行教學,結果創造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教育奇蹟。他讓學生在巴洛克音樂中學習外語,學生每天能夠學會1200個外語單詞,平均記住率是96.1%。我們可以換算一下,也就是說每天平均能夠記住1153個外語單詞。巴洛克音樂能讓學生用5%的時間完成60%的學習內容,也就是說你每天在巴洛克音樂中只要1小時就能完成平時12個小時的學習內容,學習效率非常高。美國有一位老師也用巴洛克音樂進行了教學實驗,結果發現你的學習效率比以前至少提高了五倍以上。在家中把巴洛克音樂作背景音樂,音量控制得小一點,大約在30~40分貝,讓孩子在這種音樂中學習時,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心情也會比較平靜,在做作業的時候,思考比較深入,難一些的思考題平時做不出來,現在也能做出來了,而且錯誤率比較低,背誦課文,英語及單詞,感到記得很快,很清楚。

5、鍛煉堅強的意志

在陪伴孩子時,最好培育孩子的強力意志,堅持"意志第一"的信念。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意志力的具體表現,因此,意志力的鍛煉和注意力的培養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成為駕馭自然注意的主人。我們知道,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終生事情。特別是好成績的取得是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在這個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中,要求我們每一個你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堅持不懈的毅力。我發現,很多成績不太好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遇到困難就放棄,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由於缺乏這種堅持不懈的毅力。由於缺乏這種應對挫折的意志,就導致了你成績無法持續的提升。什麼叫毅力,簡單地講毅力就是每天堅持進步一點點,這也是成功的開始。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做注意專註性訓練——小和尚打坐,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耐力,堅定毅力。方法是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保證身體端正,雙手放在膝蓋上,雙目緊閉,面部肌肉自然放鬆,可放輕柔舒緩的音樂。孩子堅持像小和尚那樣靜坐5分鐘,不搖不動不睜眼睛,假裝自己是個木頭人。剛開始可以簡單一些,以後可以稍微增加難度,如頭頂一本書,兩本書,水杯等,眼睛盯著一個固定點,延長時間等等,一次次的提高,看能否一次次的適應,並堅持到底。

6、注意力培養其他小策略

①聽覺訓練:找一個鬧鐘,聽它的滴答聲,並伴隨著鬧鐘的聲音,在心中默念「滴答、滴答、滴答……」。第1天念10個,第2天念15個,第3天念20個,第4天念20個以上,每天做8次,這樣做5~6天就行了。②視覺想像訓練;首先在大腦中想像一個點,在這一瞬間除了這個點外;』頭腦中什麼也不想,然後再延長這一點使點變成直線,然後再在大腦中描繪成旋渦狀等的簡單圖形;這樣每隔一天,讓圖形複雜些,並用心多描繪幾次,連續做十天。③注意廣度訓練。用五秒鐘看一些東西,如書桌上的東西、櫥窗內的東西,然後閉上眼睛說出這些東西的名稱,越具體越好。④「錄音機」。目的是提高聽覺的寬度,從而進一步提高注意力。方法是我說一句話,學生集體重複一遍,每次往句子里填加詞語以拉長句子。例如:我喜歡學校。我喜歡美麗溫暖的學校。我喜歡……⑤注意力訓練之克服粗心——題審三遍。不少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其實並不是不會,而是粗心。教師和家長都為這樣的孩子感到遺憾。於是讓孩子大量做題,以為做題多了孩子就能熟練,就會克服粗心的毛病。可是題做得越多,錯誤也越多,馬虎的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更嚴重了。要解決粗心的問題,主要不在做題,而在審題。審題要審三遍:(1)把題讀懂,看看這題里問的是什麼,給了什麼條件。要把題目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以及每一個符號、每一個數據都要看清楚、看準確。要正確理解題意,要找准題干中的關鍵詞,要挖掘題干中的隱含條件。(2)要站在出題者的角度看題,想一想為什麼出這道題,這道題是考什麼的,心裡有數了,遇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也就仔細了,這是克服粗心的好辦法。(3)要看看題目里有什麼「埋伏」。教師出題往往出學生容易錯的,容易混淆的,也就是說在題目里打了「埋伏」,如果孩子每次做題都能仔細審題,看看可能有什麼「埋伏」,就不會「上當」了。認真審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使孩子先靜下心來,克服急躁情緒。如果粗心的孩子拿到題,不看也不想,三下五除二就算完,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總之,讓孩子認真審題,是克服粗心的好方法。⑥做些放鬆訓練⑼舒適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後向身體的各部位傳遞休息的信息。先從左腳開始,使腳部肌肉繃緊,然後鬆弛,同時暗示它休息,隨後命令腳脖子、小腿、膝蓋、大腿,一直到軀幹部休息,之後,再從腳到軀幹,然後從左右手放鬆到軀幹。這時,再從軀幹開始到頸部、到頭部、臉部全部放鬆。這种放松訓練的技術,需要反覆練習才能較好地掌握,而一旦孩子掌握了這種技術,會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達到輕鬆、平靜的狀態。

7、培養自信

如果一個你缺乏自信,我們可以斷定,你的注意力會很不穩定,成績也不會太好,即使好,那也是暫時的很不穩定的,忽高忽低。缺乏自信的你,不敢當眾發言,不敢用目光與人交流,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事情做不好,做事總想到自己不行,不合群,性格懦弱,隨大流,沒有主見,看問題總朝不好的方面想,總擔心失敗,哪怕遇到一點點小挫折都會垂頭喪氣,總是說「我不行」,這樣的孩子經不起批評,老師一批評,成績就會下降,甚至也不喜歡老師教的那門課,或者幾次考試沒考好,就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缺乏自信的孩子不管你怎麼去逼他,也不管他怎麼努力,他的注意力都很難集中在學習上,成績也就難提升,即便提升也很有限。在學習上整體缺乏自信心,各門功課都會學得很差,但大部分學生的情況是在某一門功課上缺乏信心,導致這一門功課的成績差,如果自信心不能恢復,注意力會潛意識的逃避這門功課,成績也就會持續的差,最後自暴自棄,再也學不好。有很多時候成績不好,不是他頭腦不聰明,不是他不努力,不是缺乏學習的方法,而是缺少信心導致注意力渙散,如果我們能把孩子自信心培養起來,他的成績也會持續的提升。 8、正確的飲食調整。

每天的早餐媽媽們一定要精心。美國杜克大學的柯納斯博士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據他研究,吃早餐的你比不吃早餐的你,經過一連串對警告信號的及時反應和注意力集中測試後,證明有更高的注意力。統計結果也進一步表明:不吃早餐或吃得比較匆忙的孩子上課時常常無法面向黑板坐好,總是和旁邊的你竊竊私語。早餐經常不吃的你剛開始上課雖然很精神,但是持久力不佳,最多上到一半就開始與同學講話。相對的,早餐確實吃飽的孩子上課會踴躍發言,筆記也做的認真,注意力集中,成績也較好。無論哪個實驗數據,都顯示出不吃早餐的孩子能力較差,這是為什麼呢?不吃早餐,體溫通常較低,多在36℃以下,這是有根據的。人在睡眠時體溫較低,如果起床後不吃早餐,整個上午直到吃午餐前,身體會一直處於低溫狀態。大腦的反應在體溫較低的時候也會變得較為遲鈍,體溫適度升高則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吃早餐可提升睡眠時降低的體溫,增加大腦活躍度。吃了早餐,腦部的主要能源血糖(葡萄糖)值會上升,供給腦部充足的能量,這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個原因。不吃早餐的話,不但容易缺乏活力和注意力,情緒更會不穩定。這是因為能滿足你食慾的血糖值不足,再加上空腹時脂肪酸在血液中顯著提高,結果空腹感覺強烈,不斷刺激想吃東西的食慾,讓人精神煩躁。這個問題其實只要吃個早餐,就能在15分鐘內讓血糖上升,脂肪酸降低。

遠離「不專心」食物。有些食物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沉、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等),以及肉類脂肪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

9、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一些同學因學習負擔重,因此,一到晚上便貪黑敖夜,有的同學不能按時睡眠,結果早晨不能按時起床,即便勉強起來,頭腦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課堂上伏桌睡覺。作為學生,主要的學習任務要在白天完成,白天無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如果孩子是「夜貓子」型的,奉勸學學「百靈鳥」,按時睡覺按時起床,養足精神,提高白天的學習效率。

10、抗干擾訓練。

(1)排除干擾中訓練排除干擾的能力。毛澤東在年輕的時候為了訓練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曾經給自己立下這樣一個訓練科目,到城門洞里、車水馬龍之處讀書。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抗干擾能力。(2)善於排除內心的干擾。環境可能很安靜,在課堂上,周圍的同學都坐得很好,但是,咱們的孩子內心可能有一種騷動,有一種干擾自己的情緒活動,有一種與這個學習不相關的興奮。對各種各樣的情緒活動,要善於將它們放下來,予以排除。這時候,要學會將自己的身體坐端正,將身體放鬆下來,將整個面部表情放鬆下來,也就是將內心各種情緒的干擾隨同這個身體的放鬆都放到一邊。常常內心的干擾比環境的干擾更嚴重。(3)節奏分明的處理學習與休息的關係。孩子們千萬不要這樣學習:這一天就是複習功課,然後,從早晨開始就好像在複習功課,書一直在手邊,但是效率很低,同時一會兒乾乾這個,一會兒乾乾那個。十二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休息也沒有休息好,玩也沒玩好,學習也沒有什麼成效。要做到學習和休息、勞和逸的節奏不分明。正確的態度是要分明。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嘗試著一定把這些單詞記下來。學習完了,再休息,再玩耍。當需要再次進入學習的時候,又能高度集中注意力。這叫張弛有道。一定要訓練這個能力。(4)空間清靜。這個方法,非常簡單,當孩子在家中複習功課或學習時,要將書桌上與此時學習內容無關的其他書籍、物品全部清走。在視野中,只有你現在要學習的科目。這種空間上的處理,是訓練自己注意力集中的最初階段的一個必要手段。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清除書桌上全部無關的東西。然後,使自己迅速進入主題。如果能夠做到一分鐘之內沒有雜念,進入主題,你就了不起。如果半分鐘就能進入主題,就更了不起。如果一坐在那裡,十秒、五秒,當下就進入,那就是天才,那就是效率。(5)清理大腦。收拾書桌是為了用視野中的清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那麼,孩子同時也可以清理自己的大腦。經常收拾書桌,慢慢就會有一個形象的類比,覺得自己的大腦也像一個書桌一樣。大腦是一個屏幕,那裡面也堆放著很多東西,一上來,將在自己心頭此時此刻浮光掠影活動的各種無關的情緒、思緒和信息收掉,在大腦中就留下現在要進行的科目,就像收拾你的桌子一樣。

以上提供的這些方法,僅供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點幫助。這樣的訓練希望需要的從今天開始就要做,它並不困難。貴在行動,貴在堅持!

六、 寫作業不認真怎麼辦?

參見第二問中「自主作業的習慣」。

要一開始就養成不磨蹭,有時間觀念,或者可以自主時間記錄。開始的一兩個月陪伴(不是去盯著,而是觀察指導孩子的作業習慣)孩子一起寫作業很有必要,一開始把孩子的作業就抓好在非常重要。(儘管一二年級上級要求是沒有書面的作業,但因為目前的教材一年級的識字量太大了,估計老師和父母會達成共同的協議:讓孩子自主回家練習作業。)首先要養成孩子記對作業的習慣,現在大多數學校有家校通或Q群,老師會通過此布置,但是我在學校里反覆強調老師,若用這兩種方式布置作業不是特別提倡,主要是讓家長了解作業便於督導孩子,學生要學會從一年級起獨立記作業的習慣。之後回家寫作業之前,要先解決一切瑣事,去廁所、喝水、吃水果等。一旦開始寫作業,就要坐在椅子上,一氣呵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養成孩子磨蹭的壞習慣,最快的學生可能十分鐘之內就完成了,而拖沓的孩子可能會很長時間)。寫作業的時候,要時刻提醒孩子的坐姿,頭正肩平背直腳併攏。寫字做到胸口離桌子一拳,筆尖離手指一寸,眼睛離書本一尺。寫完作業要檢查對錯,檢查要仔細,孩子自己檢查,但是父母要告訴他怎麼檢查,要先檢查方法,然後再檢查細節。作業檢查收拾後,在一二年級的時候,父母可以再查,如果作業多次出現不認真的情況,要加強約束力,制度的制定正是糾正的最佳方式。必要時可用「直接要求法」來糾正(這種方法就是,事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業量,然後商議提出完成的時間,如果在規定時間沒完成,到了時間,便會收起作業,裝在書包里,不能在家繼續做了。由此而產生的責任完全由孩子自己承擔。在此之前要與老師取得聯繫,請老師作好配合)。

這樣一步步做下來,孩子慢慢就會有良好的作業習慣。

另外要補充的是: 不要加作業.有時我們家長看到孩子很快就做完作業,於是怕孩子浪費時間,又給孩子加作業。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是非常愚蠢的行為。這是我們家長急功近利的表現。這樣做,會把孩子做作業的感覺破壞了,最後孩子就不喜歡作業了,也就不喜歡學習了。當然,有的孩子主動提出要多做作業,家長可以考慮。但最聰明的家長此時限制他的這個多做作業的慾望才是上上策,就像好東西不要讓他吃太多一樣。孩子學習是一生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要學會等待和守望。

七、 父母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

1、信任。作為父母,一定要信任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儘可能與學校老師保持比較一致的教育觀念。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增強孩子的向師性,就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理想效果。提醒:不要過多干預教學。信任是一種力量。

2、理解。學校和家庭不同的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已,各自發揮不同作用,但大目標是一致的。這是家校配合教育的大前提,要充分理解,理解到位了,就不會在家校配合上跟老師學校鬧彆扭。即使老師和學校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要理解老師和學校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咱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這是與老師溝通的前提。

3、主動。老師因為面對的孩子多,每天要談話的學生很多,也會遇到主動來和老師談談的家長,或者接到家長來電,這樣的的交流會佔用一部分時間,加之工作真的挺忙碌。鑒於這種情況,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一定要主動。現在溝通的方式很多,記住相關聯繫方式,面談、電話、Q群、微信、簡訊等,選擇合適的方式主動溝通,把你的訴求和老師說明白。一年級還有接送孩子的間隙,都是和老師主動交流的好時機。沒有哪個老師會拒絕願意主動和老師交流的家長的,老師會認為這樣的父母是很負責的。但要注意溝通時間,老師上課是有要求的,不能帶手機,更不能接聽電話。萬一老師沒有接電話,你可以通過簡訊形式先做個提醒。老師們多是非常負責任的,看到簡訊後會在自己非上課時間和你聯繫的。在和老師說話時注意斟酌語言,措詞要有分寸,千萬不可因失言導致失禮。

4、及時。孩子如出現不良現象或問題,就要及時與老師溝通,把不良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等問題累積成堆後才匆忙去找老師解決。

5、有效。老師的時間也是十分珍貴的,和老師溝通一定要提前做一下準備,抓住重點,真誠交流,有效溝通。溝通過程中多換位思考。若與學校老師教育觀念或教育行動產生分歧,可與老師直接地、真誠地溝通。此外,現在用班級群的比較多,有時家長遇事情緒化,,不分清紅皂白,就在群里和老師交流看法,而真相可能不是這樣(很多時候,孩子表達的和真相是有出入的)。建議在這個時候,可以與老師私聊,全面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抱著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若老師真的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一定問題,我想只要溝通有效、真誠,一定會激勵教師以更高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投身教育。

6、積極。多參加班級工作或加入班級家委會,只要有時間、有精力,就一定陪同孩子經歷各種教育生活,這個過程中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培養孩子和父母的公益情懷,增加成長體驗,同時增加了很多與老師溝通的良好機會。

7、有序。老師也是普通人,可能在教育教學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在反映問題時盡量按序進行。即,儘可能和當事老師交流,若實在不方便,也可以委託班主任。和老師溝通後,效果不理想,再和學校分管領導或校長溝通。若學校解決不理想,再向上級主管部門反映,反映的原則是:真誠,以事實為依據,對事不對師。有序地反映其實是尊重的一種表現,越位溝通是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的。

8、有度。個人感覺老師在教你孩子的時候,盡量要保持度,要主動,但也不要過於頻繁,凡事「度」最重要,要注意溝通的效率。要有適當的距離,尤其不要有物質上的交往。這樣對老師也是一個保護。有的外校家長給我說,有的學校給學生調個好位都可能需要一定的經濟,或不表示心意心不安。我認為這種現象不是不存在,但是卻是極少的。做為我們學校的老師,是堅決不允許有這種事情的,因為接收家長禮物的教師,支付的是尊嚴,觸碰的是底線,這代價相當的大。如果真出現這種問題,師德為零,這是極嚴格的處懲。所以,請父母相信,公平和正義就在現實中。我們自身也要做一個堅持正義的人。當孩子畢業後,有的家長或孩子與老師還保持親密聯繫,那另當別論,因為那是一種真正的情感和情懷了。

八、 怎麼避免校園暴力?如果孩子總是在學校被騷擾如何處理?

校園暴力讓那原本最純凈的校園染上了血腥、暴力、恐怖。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曙光中學學生鄭雄被多名同學強行拉出學校,遭13名學生圍毆,因傷勢過重,於7月4日搶救無效身亡。鄭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在學校表現好。事發原因可能是在考試期間,鄭雄沒有讓同學抄襲,引起不滿後遭到毆打。(7月19日《新京報》)。又是一件發生在校園裡的刑事案件,而受害的孩子不僅表現良好,而且成績優異,這個孩子原本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卻被圍毆致死,逝去的生命令人惋惜。這圍毆施暴的學生們因為多是十四五歲,刑法對他們也很難進行懲戒。

在美劇《真探》第二季里,一個做警察的父親,發現有孩子欺負自己兒子,他的做法是,找到這個孩子,在這個孩子面前揍了一頓孩子的父親,並告訴那個欺負自己兒子的孩子,要是再敢在學校欺負人,他還會揍他父親。在韓國電影《陽光姐妹淘》里,母親發現自己的孩子的錢總是不夠花,有時臉上還有傷。她暗地跟訪,發現了欺負自己女兒的一群「小太妹」。這位母親召集起自己上學時的小夥伴,把那群孩子揍了一頓。

這兩部作品中,父母的做法都不對,也不合適去模仿。但有一點卻值得我們學習,那就是他們一直在關注一個問題,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有沒有受到暴力侵害。及時的發現,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遠離暴力,也可以讓那些施暴者得到及時的制止,這對施暴者來說也是一種拯救,讓他們避免了在施暴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進而做出無法挽救的事情。

由此來說,制止校園暴力,家長們需要將其列入自己的教育列表。咱們的家長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也真正關注到「制止校園暴力」中。

雖然我們的身邊尤其是小學幾乎沒有校園暴力事件,但是它卻一一種神秘的力量再向我們靠近。校園暴力對學生、學校、家長、社會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第一種為「心理幼稚症」,無精神病理癥狀,但心理發育不成熟,解決問題的方法幼稚單純,心理認識水平低下,無理想追求,無成熟自我意識。第二種則是「反社會性格缺陷」。這類屬於青少年犯罪,輕微犯罪,多由於性格暴躁,不知道恐懼和危險或特殊家庭的影響,產生特殊的心理導致. 對強權政治、黑惡勢力、暴力遊戲與灰色文學的認同與膜拜。這些心理很容易是一個青少年——認知不成熟,不全面的,發生校園暴力,產生違法犯罪的行為。 2 .家庭的影響:在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問題似乎更為突出。「家庭教育不當」對孩子暴力心理的形成具有強烈的暗示作用,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第一、父母打罵孩子扭曲孩子的性格。例如,2013年12月,一段「10歲女孩在電梯內虐打1歲半男嬰」的視頻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女孩父親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自己和妻子平常打罵女兒,對其性格有影響,傷害男嬰只是女兒表達感情的方式。第二、有些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就經常給孩子灌輸「誰要是敢欺負你,你就打他」的歪理,結果把自己的孩子引向了暴力解決問題的邪路。第三、有些家長不善於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矛盾,遇到孩子之間吵架打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確地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帶上孩子去找對方的家長評理,如果遭到對方的慢待,就親自動手教訓。第四、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個個都是掌上明珠。父母生怕孩子吃虧,造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心態。有些孩子可能學了文化知識,但在層層庇佑下,社會認知差,缺乏責任心。其次,現在的孩子比富心理嚴重,這使得孩子容易產生集團式的歧視、階層性的劃分。「獨生子女從小孤單,上學後喜歡拉幫結派」。第五、「不吃虧」的理念助漲了校園暴力情緒。孩子「絕不吃虧」的情緒被帶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孩子過分溺愛是我們教育的缺失。」其次,教育理念出了問題。現在有的家長一門心思關於孩子的成績,孩子如何處理自己情緒、如何交際,如何培養孩子性情,思考得卻很少。這些隱蔽的心理問題,為暴力行為埋下了伏筆。有些家庭,還存在著家庭教育暴力,主要表現為行為暴力和情緒暴力。行為暴力一般是指對孩子的教育行為粗魯、專制,甚至動手打孩子;而情緒暴力是指對孩子表現出的反感、討厭、否定、不耐煩等情緒。成人的「負面示範」效應,當下,成人之間經常使用暴力解決問題,讓孩子無意識地認為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些「霸凌」者父母,在社會上處於強勢位置,為「霸凌」者增加了「膽量」。一些家長面對孩子與同學的矛盾,不能冷靜地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而是喪失理智,總是把問題看在對方身上;更不能從未成年保護法出發維護雙方孩子的權益,動輒暴力威脅,拳腳相加。這樣的家長,應該接受一下社會和法律的教育。

總之,每一個校園施暴者背後,都有一段不堪的童年。從兒童幼年成長角度分析了霸凌者形成的主要原因。  3.學校的教育:對於學生的違法行為,學校制度缺乏有效的教育懲責手段教師教育無效,輔導效果很差。而且學校的心理課程、生命課程和性教育課程落實得不是很到位。

4. 社會的影響:社會的重視不夠,信息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對青少年過於放任,給其予過多的保護,較難起到懲戒,使其不再犯的作用,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懲戒不夠嚴格。 總之,校園暴力的形成乃至「升級」,既非單純的家庭教育因素,也非單純的學校教育因素,而是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的錯位以及青春期衝動缺少有效指引等多重因素疊加形成的。

怎麼避免校園暴力?(含:如果孩子總是在學校被騷擾如何處理? )  1 .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的重要性上文已講,良好的家庭氣氛能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態,能使之友好、和睦待人。並且,良好環境下成長的青少年能很快融入社會。同時家長要時刻關注暴力影視、文學作品對於孩子的影響,如出現對於這些作品有崇尚或過度迷戀的情況,應當引起重視,並加以適當的引導,避免其陷入暴力至上的心理問題中。若該情況較嚴重,可以請教心理醫生或直接帶孩子進行心理治療,以避免其出現違法犯罪行為。成人正面示範要升級。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對父母生活的一個投影,遏止「校園霸凌」,家長要作好正面示範,要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會工作中,不能遇事就帶有暴力傾向;成人世界要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用自己的行為來告訴孩子,社會人員之間遇到問題要通過理性協商來解決,而不是暴力方式來解決。校園暴力和孩子之間的「摩擦」是不同的,作為家長要能夠正確的認識孩子之間的摩擦。當兩個學生不存在力量失衡(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時,他們之間的紛爭屬於打架、爭吵或者摩擦,而不是霸凌。霸凌的出現條件之一就是力量上的不均衡。摩擦、矛盾這既是孩子在成長道路上,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必須付出的。也許,只有經歷了磕磕碰碰,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能夠更加珍惜人與人交往中的一個又一個機會。既然交往中的摩擦不可避免,家長也沒有必要為此小題大做。在處理矛盾的時候,不必大張旗鼓的為自己的孩子吶喊助威。而是要冷靜的分析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問題,如喜歡動手動腳、招惹是非,矛盾是不是有自己的孩子挑起,如果是,應教育自己的孩子,引導孩子如何同他人正常交往,盡量避免衝突。教育孩子學會交往之道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一味的去責備他人的孩子。尤其是不要極力向自己的孩子做無理的辯護。  2. 學校應當加強管理與懲戒。老師應該時刻關注校園暴力,將其納入正常的班級管理中。現今學校對於這方面的教育、懲治力度很弱,其效果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加強學校的管理與懲治更是相當重要。學校應該多設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課程。這些課程對於懵懂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這些課程可以引導孩子正確的對待當下的暴力文化,緩解他們的不良心理情緒,避免出現校園暴力現象。關注並研究校園生命生態環境中的同學關係以及同學與同學家長之間的間接關係對學生心理的影響。當出現校園暴力現象後,學校應當對其進行充分教育,並進行適當的懲戒(適當的)。作為教師,當學生出現了矛盾、摩擦,要能夠及時的進行調解,切忌態度蠻橫粗暴或置之不理。要對孩子的矛盾及時的分析,誰是誰非,該教育的進行教育,該處分的給予紀律處分。尤其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要入情入理,讓學生心服口服,如春風化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審視自己的言行,從而使自己的言行更加合乎社會規範。還可以用獎勵的辦法,獎勵那些已經犯了錯誤但是能積極改正錯誤的同學:陶行知的四塊糖果的故事便是最好的教育案例,讓那些無意中犯錯的同學在內心深處感到不安。對於在摩擦中已經造成傷害的,教師更應及時的和家長聯繫,該承擔的經濟責任要有家長來擔負,以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心理壓力和負擔。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和心理的變態,這都將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化解孩子之間的矛盾是家長和學校的共同責任,家長和學校必須從道德和法律兩個方面共同擔負起責任。  3. 社會應當重視青少年成長。社會範圍內,處於深化改革中的社會體制,並不能完全避免不良思想和錯誤的社會傾向。網路中暴力、色情等文化的泛濫,虛擬世界的誘惑,也導致了缺乏判斷力的青少年極易身陷其中。而此時,家長、學校老師疏於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個又一個悲劇。現在社會對於青少年犯罪的現象,常常是在他們違法犯罪之後才給予幫助,亡羊補牢。我認為作為社會,應當以預防為主,社會輿論應當對暴力文化進行批判,加以管制,減少其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如有必要,警隊可以在放學上學時刻加強巡邏與管理。對於違法犯罪的青少年,社會應當更多地關注這些所謂的「問題少年」。僅僅進行嚴厲的懲罰是不夠的,應進行更多的引導。社會輿論不應當對其進行過多的譴責,應當寬容地對待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使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走出心理陰影。  4.孩子本身應當反對暴力。作為孩子——校園暴力最大的受害者,應當從內心反對暴力,出現問題,要第一時間告訴家長、老師,學會保護自己,切不可遮掩,更不可以暴力解決。孩子也要自覺接受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這些課程可以讓其學到許多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恰恰是每個學生都該了解的。要重視孩子心理的調節、疏導,在遇到挫折或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應該找朋友或家長傾訴,也可以找一些心理醫生或心理分析師來幫你走出不良情緒,培養陽光心態。還應該注重培養良好的修養和素質,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在這裡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孩子的父親發現孩子偷家中的錢,經調查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孩子被學校一個更壯更大的孩子「敲詐」,逼得他拿家裡的錢。如果家長不發現,這個事件還不能這樣早地暴露。家長就馬上和老師,溝通,最終及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事,多發生在高年級和低年級之間、高年級之間強弱對比強的之間,家長要細心觀察了解。像這種事情,一定要教育孩子,有問題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家長甚至警察申訴報案。不要留下「這個小孩好欺負」的印象,如果一味縱容他們,最終只會導致自己頻頻受害,陷入可怕的夢魘之中。這本身也是反暴力的行為。

5.呼喚法律本身的及時調整。相關立法缺失,我國法律現今尚未對「校園霸凌」作出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懲處規定,只有一些概念性、原則性的規定,比如,2007年制定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曾抽象地提到一句:學生要「了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而我國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會追究刑事責任,滿14不滿16周歲的,也只有8種嚴重犯罪才會追究刑事責任,由於年齡問題,很多孩子實施「校園霸凌」卻不會受到懲處,這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藐視法律」的心態。例如,日本的刑事責任年齡最低點原來定在16周歲,但1997年,神戶一名14歲的學生接連殘忍殺害一名11歲男童和一名10歲女童,促使2000年日本國會將刑事責任最低適用年齡從16歲降到14歲。在英格蘭和愛爾蘭,對於10歲以上不滿14歲的少年,如果有證據證明他們的危害行為是出於惡意,就可以將他們「看成」已滿14歲,追究刑事責任。這是因為如今的孩子成熟早,受到暴力影響的機會多了起來,很多施暴者心智成熟早,將年齡作為自己不受懲戒的機會,藉機為所欲為。法律懲處要「補缺」。要改變「校園霸凌」在法律界定中常常迴避的現狀,特別是不能將這種事件定性為「事故」,防止立法上出現空白;建議對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依法依規適時進行必要的修訂,對那些具有不良行為或實施嚴重不良行為造成大的社會危害、而又由於年齡問題不能追究責任的孩子,法律應當設計新的制度和教育矯正措施加以懲處;對於網路上瀰漫的暴力文化,也應出台相應的法律制度規範。消除霸凌的關鍵:承認霸凌雙方都是受害者。校園霸凌現象層出不窮,絕大多數國家反霸凌的態度與措施也都非常嚴肅。拿美國來說,美國50個州都制定了反霸凌法案,幾乎每個學校都有反霸凌條約及反霸凌組織。一旦任何行為牽扯上霸凌,學校領導層一定會介入,以確保孩子在身體和情感上的安全。之所以人們對霸凌行為態度強硬,是因為它是一條兩敗俱傷的末路——受害者承受身心傷害,霸凌者亦受其摧殘。

實踐證明,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現實語境下,光靠道德的說教是不是禁止「校園霸凌」的發生的,讓「問題孩子」通過道德自覺來凈化「校園霸凌」環境是不現實的。只有加強成人正面示範和法律懲處升級版,才能遏止「校園霸凌」的不斷發生。

對於這個話題要特別補充的是,在小學,校園暴力是極少的,更多的可能是孩子之間你打我、我碰你等衝突現象,尤其是一二年級居多。如何來處理?

孩子被欺負了,被打了,大人到底該怎麼辦呢? 孩子若是自身沒有出現情緒問題,父母不必干預。 孩子之間發生爭吵很正常,而且孩子的情緒轉變得很快,一會兒就好了,且他們是不大記仇的,過後又會玩到一起。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就將爭吵視為遊戲的一部分,他們就是在遊戲的過程中學會人際交往和處理社會關係的。另一個是,大人往往很容易將自身的情緒代入到處理孩子問題的過程中,因此會產生「吃虧」「是非對錯」的觀點,總想要爭個是輸贏對錯,於是就有了爭吵。所以,若沒有原則上的大問題,大人不干預當然是最好。至於父母所擔心的「怕孩子吃虧」,其實關鍵在於平日的教養過程中。平日里,父母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我意識,允許孩子表達、做決定的權利,教會孩子區分邊界,這樣養大的孩子,就一定懂得在必要的時候捍衛屬於自己的權利。父母的干預越少,孩子們的智慧就越多。父母是孩子問題的調解者而非參與者,需客觀解決問題,父母不要隨意干預孩子們的社會化。 家長們一定要以身作則,平常教給孩子適當的社交技巧,鼓勵他們運用這些技巧解決自己的爭端。

有時候孩子們發生爭執了,出現非常嚴重的打架,需要大人的。需要大人調停干預。那這個時候怎麼辦? 一般而言,當孩子出現打鬧等行為,父母介入時一定要公平對待,對事不對人。父母要做的是孩子問題的調解者而非參與者,要理智並客觀地解決問題。

首先是分開爭執打鬧中的孩子,檢查孩子的身體,看孩子是否受傷,這樣做是作為監護人第一首要做的事。父母這樣做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向孩子展示「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教給孩子即使是在玩耍時也要注意自身和對方的安全。孩子受了傷,父母要第一時間及時處理。若是自家孩子的過錯導致對方受了傷,父母不能推諉,要積極配合解決。父母的積極處理方式和正面態度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並試著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其次,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接納他們當下的情緒狀態,並引導孩子發泄和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樣做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情緒安撫,也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將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然後,父母再幫孩子們分析當時發生的事,並引導孩子思考遇到此類問題時如何做會更好,有沒有更恰當的方式解決,當下能做些什麼,並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教給孩子。

對於大人來說,其實只要父母一方的解決方式客觀得當,對方大人也會心悅誠服的。即使是對方胡攪蠻纏、不通情理,只要自己做到問心無愧,就能心安了。

當孩子因為「被打」出現情緒困擾時,給孩子心理支持。

孩子們的衝突中,父母的最終目標,是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為此,父母必須要學會尊重孩子,愛孩子。平日里看見孩子們之間發生的小衝突,最好信任孩子能夠處理得好,把孩子們之間的衝突還給孩子自己,唯此,孩子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衝突解決之道。當然,也不要孩子成為我們「面子」和「強迫謙讓」的社交工具。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內力,比如,讓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讓孩子增強不怒自威的自信心,讓孩子多結交一些「講道理」的朋友,壯大自己的「朋友圈」,提高自己的「威懾力」等也是一些不錯的辦法。

如何使得孩子們在更安全的校園中快樂的生活?大範圍內,整個社會都要為此作出努力,大眾傳媒,如電視、電影、網路等等減少對於暴力、恐怖內容的渲染,相關文化部門積極提倡正確的價值觀、宣揚正確的與人交往的方式。此外,加強對於校園暴力事件的管理,鼓勵被傷害學生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權利。相關法律部門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並且關注青少年暴力事件。在學校里,老師們應切實做到多元化地評價學生,關注學生個體。同時,發揮學校心理諮詢室的作用。在家裡,家長應該關懷孩子內心世界,幫助孩子度過成長的迷茫,真正做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紀伯倫的詩歌可能大家都聽過:

他從你而來,卻不是屬於你的。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庇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你們可努力仿效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那射者瞄準無限之旅上的目標,用力將你彎曲,以使他的箭迅捷遠飛。讓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既愛飛馳的箭,也愛穩健的弓。

家庭需要真愛,父母必須「持證上崗」。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孩子不但是我們的未來,孩子始終都是我們的「現在」。教育的秘密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懂得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守護孩子天性的自由,無限地相信孩子的潛力,把孩子視為一切美好事物的中心,運用自己的智慧,抓住關鍵期,用接納、尊重、傾聽、溝通、守望、耐心的家庭教育理念,用最為健康自然的方式,來與孩子一起共成長!做最有利於孩子「自成長」的「新」父母,孩子必能「自成長」成為真正獨立的人,創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全文完)

推薦閱讀:

25歲的雞湯-成長教會我的七件小事
推薦:明明已經力竭,為什麼肌肉成長的速度還是不如預期?
你有沒有功利心,給我來兩斤
為什麼我們都成為了自己當初討厭的人?
過去一年最大的收穫是確認了自己沒本事

TAG:孩子 | 父母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