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子宮肌腺病

子宮肌腺病 哈孝 子宮腔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粘膜,叫子宮內膜,而子宮的表面也包裹著一層薄膜,稱之為漿膜,兩層膜之間夾著一層厚約2-3厘米的平滑肌,則稱做肌層。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子宮內膜侵入肌層,但並未超出子宮之外,這種病就稱之為子宮肌腺(或叫腺肌)病。以往曾經將子宮肌腺病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將其他部位的內膜異位症稱為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據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子宮肌腺病與內膜異位症的病理形態學雖然相似,但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以及對卵巢激素的反應等,均有不同。因此,多數學者均認為它們並不是相同類型的疾病,主張不再沿用內在性或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名稱。 子宮肌腺病是婦科常見病,大多發生在35-50歲的經產婦女,尤其是多產婦,約有半數患者同時合併有子宮肌瘤,約15%的患者合併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病的發病原因和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由於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直接向肌層浸潤生長而引起。正常情況下,子宮肌層有某種防禦能力,可以抵抗子宮內膜的侵入。如果由於多次妊娠、分娩或刮宮造成子宮壁損傷,或者由於卵巢功能失調,雌激素水平過高,並不斷刺激子宮內膜等因素,以致破壞了子宮肌層的防禦能力,就會導致內膜向肌層生長,從而促使本病的發生。子宮內膜在肌層的浸潤生長有兩種方式,一是呈瀰漫性生長,一是局限於子宮肌壁的某一處浸潤生長。前者可以使子官呈均勻性增大,質地較硬,但子宮增大一般不超過懷孕3個月大小,過大的子宮往往合併有子宮肌瘤;後者則可以使肌細胞高度增生,形成一個球狀體,稱為子宮肌腺(或腺肌)瘤。

子宮肌腺病在臨床主要表現為痛經和月經失調。痛經是本病最典型的癥狀,多為繼發性。年近40歲的婦女才開始有痛經,且癥狀逐漸加劇者,即應考慮患有此病。其疼痛特點呈痙攣性或絞痛性,程度之嚴重,令人難以忍受。少數患者也可能有性交痛。月經失調往往是本病的首要癥狀,常表現為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或多發月經,少數患者可能在月經前後有陰道滴血現象。子宮肌腺病還可能引起絕經後出血,這種情況雖不常見,但值得注意。

本病在婦科檢查時,可以捫到均勻增大的子宮,呈球形,質硬有壓痛。若在月經期,則增大的子宮質地變軟,壓痛也明顯。這種隨月經周期而出現的體征改變,在診斷上具有特殊意義。子宮肌腺病是西醫的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和體征,可以歸屬於中醫的「痛經」、「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病的範疇。從中醫學的角度而言,痛經、月經失調、症瘕等都與瘀血內阻有關,而血瘀的形成又與寒凝、氣滯、痰濕等致病因素有關。可以這樣理解:子宮肌腺病多繼發於產後、人工流產、診刮術後,由於產後或術後正氣損傷,抵抗力降低,就容易感受寒邪形成寒凝血瘀;就容易出現情緒波動,肝氣鬱滯,從而形成氣滯血瘀;就容易出現體內津液運行失常,積聚成痰濕,阻滯血液的流行,而形成痰凝血瘀。因此,從子宮肌腺病的實質來看是血瘀為患,屬於實證,但病程延久,失血耗氣,又導致氣血虛弱,而轉成虛實夾雜證。在治療方面,既要以活血化瘀為原則,又要針對瘀血形成的原因及虛弱的程度,予以兼顧。例如:

氣滯血瘀證 主要表現為經期小腹脹痛或痙攣性疼痛,拒按,伴有心煩易怒,胸脅及乳房脹痛,月經量多或行經時間延長,子宮增大,舌有瘀點,脈弦澀。這類證候多因產後或術後,情志抑鬱,肝氣滯郁所致。治療應予疏肝理氣、化瘀消症為主,可選用香棱丸加味。葯如:木香、青皮、川楝子各10克,丁香6克,三棱、莪術、枳殼、鬱金、水蛭、元胡各15克。腹痛劇烈者還可加乳香、沒藥各15克;月經量多者去水蛭,加炒蒲黃30克;兼氣虛者加生黃芪20克,太子參、炒白朮各30克。

痰凝血瘀證 表現為小腹疼痛拒按,月經量多而稀,有血塊,並見胃脘脹滿、嘔惡欲吐,子宮增大。平時可有帶下量多,色白質稠。舌苔白膩,脈沉滑。這種證候的形成,與平素脾腎兩虛,水濕不化,聚濕成痰,以致痰瘀互結有關。治法用滌痰除濕,化瘀消症,可選取開郁二陳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葯如:半夏、陳皮各10克,茯苓、白芥子、當歸、紫丹參、三棱、莪術、鬱金各15克,川芎20克。疼痛劇烈者加乳香、沒藥各15克;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參30克,炒白朮20克。

寒凝血瘀證 經期小腹絞痛或冷痛,疼痛劇烈拒按,但熱敷後可減輕,是這種證型的特點。月經量多但顏色紫黯,有塊,同時伴有四肢涼和怕冷,舌質黯,脈沉緊。這種證候主要是因為產後或人流術後,感受寒邪所致。在治療方面,既要溫散寒邪,又要活血消癖。可選用少府逐瘀湯加減,葯如炮姜、小茴香、川芎、桂枝各10克,元胡、靈脂、沒藥、當歸、三棱、莪術、丹參、茯苓各15克。月經過多者去川芎、當歸,加炒蒲黃30克,血餘炭15克;兼有脾虛氣弱者,可加生黃芪20克,太子參、炒白朮各30克。 以上三種證型中,腹痛劇烈者都加用了乳香一味。由於這味葯氣味難聞,個別患者服用後可能出現蕁麻疹等過敏性癥狀,故在應用時需要單包,並囑患者機動取捨,若有過敏,可不用。在給予口服湯藥的同時,也可以配合針刺或外敷中藥的方法,以增強療效。針刺穴位可選取:中極、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經前1周開始,每日1次,治痛經。外敷中藥:可用肉桂、川芎、吳萸、元胡、烏葯、沒藥各等份,研細末,凡土林調膏,敷貼關元穴,紗布固定。經前5-7天開始應用。
推薦閱讀:

【每周一課】當子宮肌瘤邂逅妊娠
老中醫坐堂 婦科病診治絕招37 子宮肌瘤
一文搞定:子宮肌瘤紅色變性
驚!她為保留子宮冒險剔除60多塊肌瘤!
功能性子宮出血

TAG:子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