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桑德爾之後,追問正義還有可能嗎?

前幾日,79歲的瓊瑤阿姨發文交代身後事,支持子女用安樂死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麼,安樂死是否得到法律許可?一條命是否不如十條命貴重?代孕是否合乎道德?

隨著邁克爾·桑德爾在哈佛大學講授《公正》的公開課火爆全球,對於公正的追問才開始得到廣泛關注,並使人們嘗試用理性思辨的方式來嚴肅對待這些與己切近又往往無解的難題。

而今天介紹的這本《追問正義》,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龔群教授探討正義的最新力作,此書系統梳理了從古希臘直至現代的政治哲學家關於正義問題的考察,為讀者建構了正義研究的思想史譜系。

本期微信選摘作者對於桑德爾的正義理論的解讀,且看兩位追問者如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桑德爾之後,追問正義還有可能嗎?

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是中文讀書界所熟稔的社群主義者,雖然他自己更願意承認他是一名共和主義者,社群主義不過是他人送給他的一個標籤。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因《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而聲名鵲起,《民主的不滿》為其沉潛二十多年後的又一部力作。在《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中,桑德爾從社群主義的立場上對於羅爾斯的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批判;然而我們感到,他給予世人從社群主義的立場方面所能正面把握的東西並不多,人們期待著他能夠更多地闡明他的社群主義理論。桑德爾的《民主的不滿》一書,從共和主義的衰落以及自由主義的興起的歷史,從歷史與政治實踐的維度,更深入地闡述了美國自由主義政治實踐對於美國公民共同體的侵蝕。並通過對共和主義的政治觀的追述,清晰地表明了桑德爾自己的社群主義理論傾向。

桑德爾在哈佛講授《公正》課程

《民主的不滿》一書不是沿用在《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中的理論批判的進路,而是追述了美國建國之初以及建國以來二百多年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法律生活從共和主義向自由主義轉變的歷史,從共和主義的衰落以及自由主義的程序共和國的興起,全面檢討自由主義公共哲學所形塑的美國政治生活。本書從美國史學、法學(憲政史)、政治學、經濟學視域來展開敘述,因而這是一本視域開闊,論域廣泛的重要政治哲學著作。本書以美國社會的政治實踐、法學憲政實踐以及經濟生活方式的轉變等多方面的社會實踐告訴人們一個嚴肅的事實:當代美國的政治生活或公共生活是程序共和國的政治生活或公共生活,然而,由於它遠離了共和主義的理想,美國的民主以及美國人的自由都面臨著困境。

程序共和國(Procedural Republic)是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mdel)的重要著作《民主的不滿》的核心概念之一。何為「程序共和國」?程序共和國這一概念為桑德爾用來界定自由主義所塑造的公共領域與公共生活,因此,理解程序共和國這一概念,就必須聯繫自由主義對於公共生活的理解,尤其是自由主義對國家政治功能的理解。桑德爾指出,自由主義的公共哲學的核心概念是,「對於公民擁有的道德觀和宗教觀,國家應當持守中立。既然人們在最好的生活方式這個問題上各有不同的主張,政府就不應該在法律上支持任何一種特定的良善生活觀。相反,政府應當提供一種權利框架,把人們尊為能夠選擇自己的價值與目標的自由且獨立的自我。」遵從這種理念的公共生活,被桑德爾稱之為「程序共和國」。

1787年制憲會議

政治中立性或政府(法院)在公民的宗教與道德判斷事務上持守中立性,被認為是程序共和國即自由主義的公共哲學的核心概念所在。而政治中立性概念前提在於個人權利的優先性,即個人權利優先於政府之善或共同體的善觀念。個人權利的優先性,是自洛克以來的自由主義的一個基本理念,洛克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於維護個人權利,因此,個人權利優先於政府而存在。強調個人權利對善觀念的優先性,也就意味著政府不應在不同公民所持有的不同善觀念之間進行價值判斷,從而以政府的強力來支持某種道德價值,政府所應做的是在不同的道德與價值判斷之間保持中立。與保護個人權利的中立性概念相適應的是,選擇觀念,即自由就是自我的自願選擇。桑德爾說:「個人權利的優先性,中立性的理想以及個人作為自由選擇的、無負荷的自我的觀念,共同構成了程序共和國的公共哲學。」換言之,程序共和國實質上就是指自由主義的自由觀。

桑德爾指出,在美國建國之初,美國憲法就包含權利優先性的理念,但離程序共和國還有一段距離。這是因為,早期美國對於自由的理解,有著共和主義的自由與自由主義的自由這樣兩種自由觀,並且在早期,是以共和主義的自由觀為主導的。那麼,什麼樣的自由觀是共和主義的自由觀?桑德爾指出,共和主義的自由觀,即指在涉及權利與善的關係上強調共同善,同時這種共同善不是個人偏好的加總,而是良善社會或共同體的善觀念,這種共同的善,是公民自治意義上的良善社會之共同善。其次,共和主義強調實現公民自治共同體上質量的重要。在共和主義者看來,某些質量或德性(美德)、歸屬感和承諾,對於共同體的善以及自治的實現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美國憲法

共和主義政治把公民的某些道德或美德作為公共關注的對象,而不像自由主義者那樣,認為公民的品德是公民個人的事情,在公民的不同道德價值之間持有一種中立的態度。桑德爾指出,依自由主義的觀點,「我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為我是權利的承受者,這些權利保障我免受多數人決定的強制。而按照共和主義的觀點,自由被理解為自治的一個結果。我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為我是一個掌握自己命運的政治共同體的成員,並且參與了支配其事務的決策……共和主義者認為自由與自治以及維持自治的公民德性具有內在的關聯。」

因此,共和主義者也並非不承認公民享有權利,而是認為,權利是在共享的共同體中的權利,把公民德性與政治參與視為自由的內在要素。這樣一種共和主義的自由觀也就是社群主義的共同體自由觀,它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近代以來可追溯到馬基雅維里、盧梭以及黑格爾等人。這種自由觀的核心是建構一個公民自治的共同體,為了建構或維持這樣一個共同體,公民的德性(包括認同感、歸屬感)是關鍵性要素。公民德性的敗壞也就必然敗壞公民自治的共同體。

馬基雅維利與《君主論》

毋庸置疑,桑德爾對於這樣兩類自由觀的把握是準確的。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就強調公民的德性對於公民統治的重要性,馬基雅維里也指出,隨著羅馬人的品行的敗壞和腐敗日益加深,羅馬的自由也就衰敗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則要建構一個公民有著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共同體,盧梭不同於洛克,他要自願結成共同體的人們把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的一切權利都交給共同體,而從共同體那裡又得到它所給予的一切權利,而這樣的契約行為就是要造就一個使得人們有著高度歸屬感的共同體。並且,人們通過一次性的契約行為以及政治體的運行中的公民投票形成公意,而服從公意也就是服從自由。

同時,盧梭強調,維持這樣自治的共同體以及使得人們能夠服從公意,最重要的條件也就是人們的德性。即在使得人們成為政治人的同時,也就必須使得人們成為道德人,獲得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從個體方面保障人們獲得政治自由的先決條件,也是維持共同體的共同善的內在條件。桑德爾追述美國歷史上包括傑斐遜在內的先賢們,這些人對於自治的自由也有著同樣的看法,並且尤其關注德性或美德。桑德爾說:「處於共和主義理論核心的是這樣一種觀念:自由需要自治,自治又有賴於公民的德性。在開國一代人的政治觀中,這一觀念分外突出。『公眾的德性是共和國的唯一基礎,』約翰·亞當斯在獨立前夕寫道,『對於共同善、公共利益、榮譽、權力與榮耀,必須有一種真實的激情確立在人民的心中,否則就不可能有共和政府,也不會有任何真正的自由。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只有有德性的民族才能獲得自由。當國民腐敗墮落時,他們更需要主人。』」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獨立戰爭時重要的領導人之一

對於共和主義的自由來說,這裡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維持德行(德性)?就共和主義者或社群主義者的觀點看,德行(德性)只有在一定的共同體中或一定的經濟生活條件之中才能得到培育或塑造。桑德爾指出,公民身份不僅僅是一種法律地位,它還要求某些習性和質量傾向,如關心集體、關心共同善,對共同體的認同感等。而這些質量不能被認為是給予的,而應當被認為是培育的,並且需要不斷培養。像家庭、鄰里、教會、小鎮以及地方政府這樣的共同體,也就是培育人們的德性的地方。

桑德爾還全面檢討了傑斐遜的共和主義自由觀,傑斐遜共和主義觀點的中心就在於,農業經濟是共和主義德行賴以產生的經濟土壤,如果農業經濟讓位於現代工業經濟,城鎮生活讓位於都市生活,那麼,共和主義的德性也就必然衰落,這是因為,以往維持德性的共同體難以為繼了。傑斐遜反對製造業和大工業的理由就是擔心其滋生「道德墮落、依賴和腐敗」。桑德爾以大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史料證明,隨著美國經濟從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和都市經濟轉變,隨著凱恩斯革命和消費社會的到來,共和主義的自由賴以確立的經濟前提不復存在了,以往的家庭、行業和小城鎮共同體,不是性質轉變就是不再起作用了,與此相應的是,自由主義的程序共和國的必然降臨。

《追問正義:西方政治倫理思想研究》

龔群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3月


推薦閱讀:

呂健俊:法槌下的正義
遲來的正義非正義
鄧玉嬌案:呼籲尋求正義-拒絕暴力思維
瑪莎·努斯鮑姆:悲劇與正義
《奇門正義》連載之(3)

TAG: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