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專欄 | 時髦吧!其實古人也戴Choker!
CHOKER不知不覺已經火了一年多,街拍達人們都喜歡用脖子上的一件打眼配飾增加氣場。有些人不禁會好奇一個問題——中國有沒有類似的項飾啊?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
尤其關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與西方時裝史
摯愛明朝及民國服飾
以及新藝術主義和Art Deco風格
古代的女人不愛戴頸飾
縱觀中國人一直以來的傳統服飾,在配飾上大致分成「簪、釵、櫛、總、環、釧」幾大類。項飾與胸飾還真不是太受關注的部分。甚至可以說,在很長時間內,它們是被忽視的。不僅如此,若是將討論的範圍擴大到曾經整個東亞的服飾,無論是韓國、日本還是中國,都不重視胸飾。這極可能與這幾個國家服裝的基本結構有關,換言之,就是衣服的結構對胸部裝飾物的需求是很低的。
隋代到唐代倒是有出土過項鏈,貴族女性也有少數配戴項鏈的例子。但包括李靜訓(她的外婆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隋文帝的女兒楊麗華)墓中出土的項鏈,也是充滿了異域風情,大概是當時的舶來品。至於敦煌出現的一些女性供養人脖子上的項鏈,也同樣是限於北疆,並沒有在中原一帶流傳。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有一個女子,胸前倒是戴了一個項圈,但有人懷疑這個項圈可能是後人添加的,因為它的款式與遼代出土的項圈很類似。
李靜訓墓出土的波斯風格的項鏈
五代 《水月觀音》局部的女供養人,她們身穿西疆地區的盛裝脖子上佩戴項鏈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
唐末五代 《簪花仕女圖》局部的項圈,疑為後人添加
遼代項圈 香港夢蝶軒藏
清朝才出現的頸飾——項圈
中國真正開始出現頸飾,是到清代,那就是項圈(清代官員命婦的朝珠是另一類)。而項圈的流行,大概是上行下效的結果,因為最初只有滿人才重視項圈的佩戴。項圈在清代甚至被引入滿人頒定的服飾制度。滿人女性禮服上的項圈,稱之為領約。後來,這在民間同樣很流行。
清代朝珠
清代旗人后妃命婦朝服上使用的領約(項圈)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乾隆孝賢皇后朝服像,脖子上戴朝珠與領約
《紅樓夢》裡頭寫鳳姐為了湊錢,還臨時典當了自己的項圈。她第一次登場,脖子上也戴了赤金盤螭瓔珞圈。「瓔珞圈」是指那種裝飾非常華美的項飾。不過當時的瓔珞圈比之近世的項圈大概要奢華得多。徐珂曾談到乾隆時代某位女子的項圈款式,其中使用的材質,以金為底,鑲以貓眼石、紅寶石、白玉、翡翠等,底下還有珍珠流蘇,以藍寶石為墜腳,價值不菲。
乾隆 室內明間西壁通景畫中的女孩與女孩,脖子上戴著瓔珞圈,可對比同時代曹雪芹所寫的文字 (故宮博物院藏)
雍正~乾隆 陳枚所繪《月曼清游圖冊》中刺繡的女子,脖子上戴項圈
清中期 油畫中的戴項圈的女子,項圈的部分是珍珠,連接金鎖片 瑞士賴色夫婦
清晚期 銀項圈,與純粹的瓔珞圈不同,它的底下通常有鎖牌
清晚期 銀項圈
不過項圈可能不一定是我們通常定義中的有一個環形圈的模樣,有時也可能就是一個項鏈,上面繪有項牌等裝飾。賈寶玉要求看薛寶釵的項圈時,寶釵是從衣服裡面掏出來給他看的,如果是那種環形的項圈,就不可能會有這樣的動作。
清晚期 金項牌
珠鏈和胸針
到了清末民初,因為受到西方流行的影響,水鑽、珠花類的首飾變的很流行。時髦的女性不僅戴項鏈,而且還有配套的領針,仿效西方的胸針(BROOCH)。如整套的珍珠首飾,搭配鑽石或雞心墜子,或者是極細的米珠的花形項鏈和胸針。當時出現了許多本土化的領針,以珍珠,金銀為材料。上世紀20年代,當時還不是溫莎公爵夫人,也不是沃利斯·辛普森的斯朋色太太(溫莎公爵夫人的第一任先生姓斯朋色)到中國旅遊時,還買了一個琺琅彩的金魚銀別針,後來一直保存在她的妝匣內。
1916年,關蕙農畫的月份牌中佩戴全套珠鏈與珠花的女子
1915年,一位胸前佩戴珠花的女子
同時代西方的米珠花形首飾(seed pearl parures)
20年代,老照片中佩戴本土風格的銀領針的女子
民國的蜂趕菊銀領針
民國 琺琅彩蓮花與魚的銀領針
民國 中西結合的雞心墜子的銀領針
1924年,溫莎公爵夫人在中國時購買的中國領針
這樣的胸針,在民國時代也被戲劇服飾所吸收了。所以,在今天的戲劇衣箱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旦角經常在正前衣襟或領子上有類似的領針,就是當時的流行遺留的痕迹。
戲劇裝束旦角配戴在前襟處的寶石領花
我們總有一種誤解,認為在古裝中的東西一定年代久遠。但事實上,那可能只不過是昨天的事。回到今天的主題,事實上中國人又何嘗沒有自己的CHOKER呢?編輯:Yoanna
撰文:洛梅笙微信設計:Leon Deep
推薦閱讀:
※「東方巴黎」的海派服飾
※宋朝女子服飾:宋朝女子夏天穿什麼衣服?
※美無固定公式,2018夏季服飾混搭法來秀美
※盛裝傳統服飾的苗族姑娘
※唐代服飾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