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的華夏第一村
06-16
說起赤峰市的敖漢旗,可能有好多人感到陌生,但是在國內外考古界人士對這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它是令國內外考古專家都感到興奮的華夏第一村。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及赤峰市各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楊虎、劉國祥等考古專家經過10餘年的不懈努力,在敖漢旗發掘出興隆窪聚落遺址。 這是一座8000年前的村落,這裡的考古發現,把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確立了中華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轟動了海內外。 為什麼被稱為華夏第一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介紹說:1983~1993年,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先後經過了7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總面積3萬餘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別的興隆窪遺址半地穴式房址170餘座、窯穴400餘座、居室墓葬30餘座,同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文物及動物骨骼、植物遺骸,由此提出了興隆窪文化的命名。 通過對房址內出土的木炭標本進行碳14年代測定,得出了村落距今8000年左右的結論。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經過全面考古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原始村落。由於具備了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這3個條件,所以將興隆窪遺址稱作華夏第一村。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通過近30年的考古調查,已經確認在敖漢旗境內共分布有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的遺址4000餘處,約佔內蒙古自治區古遺址總數的1/6。敖漢旗博物館已經徵集收藏的文物達3800多件。迄今為止,在國務院公布的1268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敖漢旗興隆窪、大甸子、城子山遺址名列其中。境內正式命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有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同一旗縣擁有4種不同考古學文化命名,這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蘇秉琦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指出:赤峰市興隆窪遺址反映的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了氏族社會向國家進化的轉折點,文明起源超過萬年,社會分化早於中原。 華夏第一村的六個之最 一是興隆窪遺址一期聚落內的房址均成排分布,井然有序,最大的兩座房址面積各達140餘平方米,並排位於聚落中心部位。居住區的外圍環繞一道橢圓形的圍壕,是中國已經揭示的最完整的原始村落,是中國8000年建築史上的奇蹟。二是這裡發現的成批的居室墓葬,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奇特的埋葬習俗。這裡發現的人豬合葬現象,在中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中尚屬首例。三是這裡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國玉文化起源最寶貴的實物資料。四是這裡出土的墓主人腰部的蚌裙,是中國史前時期最完整的服飾資料。五是這裡出土的完整骨笛,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樂器。六是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工作中,這裡出土的動物骨骼數量最多,是興隆窪先民從事狩獵活動的實證。興隆窪遺址的挖掘,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埋藏久遠的古老王國的神秘面紗。 極高的人文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第一,興隆窪遺址是興隆窪文化的命名地,是目前中國全面發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原始村落,對於我們認識原始社會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二,興隆窪遺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遺址,對研究遠古人類的埋葬習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第三,興隆窪遺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國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這是世界範圍內最古老的耳飾,為我們探討中國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實證。第四,興隆窪遺址出土了目前中國最完整的蚌裙服飾,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罕見的。通過對興隆窪遺址出土的資料進行多角度分析,能夠確認這個地區的文明進程以及在東北亞地區所佔有的學術地位,確定了該地區與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平行、相互影響的歷史地位,為人類起源多元一體論提供了史證。 燦爛的敖漢古文化 敖漢旗是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其古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發展軌跡清晰,沒有斷層,已經被考古界命名的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幾種類型的文化,既填補了中國北方考古編年的空白,確立起4個考古學文化的坐標,也將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向前推進了3000餘年。 這裡產生的興隆窪文化表明:早在8000年前,這裡就有了人類原始村落;這裡產生的趙家溝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人類就由刀耕火種過渡到耜耕原始農業階段;這裡發現的草帽山積石冢、興隆窪陶塑女神等諸多紅山文化遺迹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進入了早期的城邦式的原始國家;這裡產生的小河沿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現了與中原地區乃至長江流域有密切聯繫的同時期原始文化;這裡發現的大甸子、城子山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這裡就有了與中原地區同等發達的等級社會制度與青銅器時代文明;這裡發現的周家地山灣子等諸多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兩三千年前,這裡的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成熟的青銅採礦和冶煉鑄造技術;橫亘在敖漢旗中部的兩道燕長城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曾在燕國版圖內,春秋戰國之後,這裡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駐牧之地。秦漢之後,這裡開始有了準確的史籍記載。正如有些專家所說:要了解中國文化不能不了解中國北方文化。要了解中國北方文化,不能不了解敖漢旗古文化。 華夏第一村不只一處 在興隆窪遺址西北約13公里處,考古工作者又發掘出了一處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的興隆窪文化二期聚落遺址,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布在興隆窪村西南側的坡地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清理出興隆窪文化房址11座、居室墓葬10座、灰坑12座,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徵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等文物及動物骨骼、植物遺骸資料。 興隆窪遺址發掘的房址均為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地穴系在淺黃色生土上直接挖成,房址排列十分整齊。地表共有房址150餘座,均呈東北-西南方向排列,布局規整,明顯分為東、中、西3個區。5號房址的四角均堆有長方形或者方形的熟土台,室內平面呈「亞」字形;13號房址的西北角發現弧形暗道式出入口,成年人能從暗道爬出。「亞」字形房屋和暗道式出入口在我國東北地區史前時期房址中系首次發現。從出土文物的特徵看,已經發掘的東、中區房址間無明顯的年代差異,聚落布局經過統一規劃,推斷為一次性營建而成。在當時能夠有這樣氣勢宏偉、整齊劃一的村落,表明中華民族的文明史還要從8000年向更久遠的年代延伸。 在對該遺址的發掘中,考古人員還發現村落里居住的先民存在等級之分。22號房址的主人身份明顯高貴,不僅房址保存最完整,而且出土的遺物也最多、最有考古價值:除在灶址的兩側發現4個對稱排列的柱洞外,還在房兩側穴壁內各發現有2個立柱,這一最新發現是研究當時聚落布局及建築技術的寶貴資料;出土的3件小型玉器飾品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由此將我國琢磨和使用玉器的年代上推至新石器時代中期;該房址出土的鑽孔蚶類貝殼是興隆窪遺址中首次發現的海里貝殼,這是興隆窪先民與沿海地區先民直接或者間接交往的實物佐證;房址有20餘件立置或者扣置的成組陶器面世,還有2件大型磨盤和磨棒出土,這有助於復原當時室內空間布局及生活場景;在房址居住面的西北角發現4具人骨,在居住面上埋葬多位死者的習俗在興隆窪文化中尚屬首次發現,通過DNA檢測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家庭結構。另外,在22號房址中還發現4個額頂正中有鑽孔的動物頭骨、2件人頭蓋骨牌飾和1件三角形鑲嵌蚌殼的石質人面飾,這是研究8000年前先民們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資料和證據。 近年來,敖漢旗境內還發現草帽山積石冢群和城子山祭祀遺址群,分別屬於距今5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和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草帽山遺址發現罕見的紅山文化石雕人像,城子山遺址發現巨型石雕豬首像,它們均為中國史前藝術寶庫中的石雕珍品。 驚世遺址緣何復埋地下? 敖漢旗境內輝煌燦爛的遠古文化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國內外學者和遊客。 近幾年來,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韓國、英國、德國、以色列、匈牙利等國家的專家、學者都對興隆窪文化十分重視,多次到興隆窪遺址進行考察研究。 自2000年開始,每年都有近百名日本各界朋友包專機到興隆窪遺址參觀。興隆窪遺址也被評為1992年最重大考古發現、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和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發現之一,並且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遺憾的是,因為敖漢旗是一個國家級重點扶貧縣,缺乏開發建設的經濟實力,致使已經發掘出來的興隆窪遺址又被重新埋上土保護起來。 在最近舉行的敖漢華夏第一村教育促進會首屆年會上,一些考古界、文化界、教育界、經濟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呼籲:應該保護、開發、利用好華夏第一村的文化資源。我們相信,隨著遺址保護工程的順利進行,興隆窪遺址蘊涵的遠古文化最終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張正明:勾勒楚國從蠻夷到華夏之路
※漢風拾遺:華夏之衣
※華夏春秋志13 避暑山莊百年史
※婚禮濃縮了華夏禮儀文明的精髓
※(3)從「龍」與「蚩」字的寫法變化看華夏與東夷的文化衝突
TAG:華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