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獅子舞
漢族的婚禮
漢語言四大名著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勞動,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56個民族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譜寫了絢爛多彩的中華文明。本報從本期開始推出56個民族專版,以饗讀者。——編者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人口為12億多,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公元前21世紀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他們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實際卻來自不同的部落集團,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鬥爭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別於蠻、夷、戎、狄等;至戰國時,秦、楚、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後經兼并、爭戰,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前221年秦兼并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漢族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民族。漢族的先民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夏王族為大禹之後。商王的祖先本是東夷,周王自稱其先民為夏人的一支,雜居於戎、狄之間,與羌人關係密切。這些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而實際卻是來自不同部落集團的人們,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鬥爭和融合,而形成為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與蠻、夷、戎、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例如:杞為夏後,因他們與東夷雜處而行夷禮,就被看作東夷;吳國公族出自周室,因隨越人習俗,被視為蠻夷;楚國王族的先人,西周初受封於荊蠻之區,春秋初楚王自稱蠻夷率先稱王,諸侯稱他們為荊蠻;後來楚王爭霸中原時,以維護華夏禮制自居,又被尊為華夏;秦的祖先本是東夷,而興起於渭水上游與戎、狄雜處,習俗多與戎、狄相同,後定居渭河中下游,從事農耕,成為周朝大夫。平王東遷之後,受封為諸侯,在西周鎬京地區立國,春秋時期,一般把它看作西戎。至戰國(前475~前221),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并、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逐漸與華夏融化,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諸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秦漢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漢族的族稱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的。秦統一以後,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400餘年,溝通西域,屯田湟中,設立護烏桓校尉,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並設立郡縣,平定趙氏南越及東甌、閩越。於是多民族中國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從漢朝以後,華夷同居中國,特別是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317~589)時期,「五胡」在中國北部建號立國,成為統治民族。論族別,他們雖不諱為夷狄,論國別則以據有兩京(長安、洛陽)而自居中國正統。於是因為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行漢禮儀,服漢衣冠,遂逐漸地稱之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便逐漸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均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在經濟、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發展中,起了主導作用。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20世紀50年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都取得偉大成就,漢族人民和各少數民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風俗習慣與節日漢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見一夫一妻制家庭),家庭婚姻以牢固穩定著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封建家長制,婦女地位提高,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以注重禮儀,尊長愛幼為美德。喪葬過去通行土葬,現在大城市已通行火葬,在中小城市和部分農村也逐漸推行火葬。飲食以米、面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魚、蛋類,注重烹調技術。住房大中城市多為樓房,也有磚瓦平房;農村北方地區多為磚瓦平房或土木結構的平房,多為一戶或二、三戶一院。衣著歷代變化較大,到20世紀40年代末,男女多為對襟或斜襟上衣和長褲,夏季多穿淺色衣服,冬季多穿黑、藍色衣服。主要節日為春節,最為隆重,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文化藝術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雜史、地方史志、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其中如張衡、祖沖之、一行(俗名張遂)、郭守敬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李白、杜甫、柳永、蘇軾、陸遊、辛棄疾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柳宗元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運用漢語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與名著,而《紅樓夢》,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其他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讚歎的藝術成就。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以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在一些類書巨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集成》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書,不僅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也顯示了古代漢族學者與少數民族學者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語言文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主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現代漢族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文起源於遠古,通行的方塊文字,是從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變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於是秦所作小篆通行全國。秦統一文字在短期內取得了成功,說明原來六國文字僅僅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同一種語言的書面表現。秦代除小篆外,還有隸書,漢末又出現了隸變的通用漢字即楷書,至魏晉南北朝盛行,一直流行至現在。雖然漢族分布地域極廣,各地方言差別較大,漢文字的統一,在秦漢已經形成。這種書面語言的統一,對漢族文化的發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對國家的統一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漢字將逐步向拼音方向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
推薦閱讀:
※大城市,人口黑洞
※真正決定中國城市未來經濟強弱的, 是人口——為什麼曾經如此廉價的人口, 突然就如此值錢了呢?
※百分之一的人口掌握世界一半的財富,你的財富能排到多少?
※腹有詩書氣自華!1000個膾炙人口的詩句,孩子放進作文中句句是精華
※男人口述:我和妻子都陷入了墮落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