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聖眾因緣集

佛教聖眾因緣集   

一、至誠感應 信女得道

  詩曰:

  摩訶羅者老年修 受供人愚說法愁 

  自嘆無知生苦惱 恭聆此語證初流 

  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松寺」,通常住有聖眾百餘位。

  距離松寺不遠的村莊中,有一位虔誠的優婆夷——在家學佛的女居士、信女。這位優婆夷非常的聰明,她認為:「佛經所說的教理,是修行學佛的途徑,通達了佛理,才能夠得到悟道成就。否則,盲修瞎練,反招惡果。」所以,她經常以竭誠恭敬的清凈心,懇請法師開示佛法。

  優婆夷每天供養一位比丘,由「松寺」的住持安排眾僧應供的次序,依次前往優婆夷的家裡去接受供養。每天在供僧之後,她總是至誠地恭請法師開示佛法,求問經義。僧團中有些對於聞、思、修三慧學習不甚深入的比丘,時常不敢輕率的前往受供。

  摩訶羅比丘,是一位一無所知新出家的老人,有一天,正好輪到他去應供。這位在晚年才出家的老比丘,時常聽到寺中的僧眾說:「這位優婆夷非常難得,她不但竭誠供養三寶,而且精通一般的佛經教理。」因之使他感到膽怯,不敢前往受供。可是,寺中常住的安排,又不得不去。老比丘懷著惴惴畏懼與憂惱的心情,徐緩的步行前去,內心則感到進退兩難,結果到達優婆夷的家裡,已經超過約束的時間了。

  優婆夷看見這位老比丘,非常歡喜的說:「今天這位長老,年高德劭,行步詳序,與眾不同。」她暗自想道:「這位老比丘,一定是得到成就的聖者,他所說的話一定也是至為寶貴的妙法,我要特別慎重的聆聽,不可失去這次求法的好機會。」於是她就特別的供養老比丘。

  供養完畢之後,優婆夷隨即敷設高座,恭請老比丘上座說法。優婆夷竭誠恭敬的在座前五體投地,叩頭求法,不敢仰視。一無所知的摩訶羅,登座之後,既恐慌又慚愧,他眼見優婆夷非常恭敬的跪在法座之前,不禁低聲自嘆:「人愚無知,實在苦惱!」優婆夷聽到這兩句話,視為無上至寶,如入禪定似的。老比丘趁優婆夷一心專註的時候,快速地跑回松寺。

  優婆夷慎重的善自思惟這兩句話的奧妙之處:「愚無所知,就是十二因緣的根本,由此苦本,生死循環不斷,以致受諸苦惱,故言甚苦。」如此反覆思惟,立即證得四聖中的初果——須陀洹道——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

  優婆夷得道之後,急忙開了庫藏室,取出一件寶衣,要做為答謝恩師的禮物。但是,法座上的老比丘卻不見了,她到處去找都找不到,不禁懷疑老比丘是以神通飛回去了。於是,優婆夷就帶著寶衣,來到「松寺」要拜見老比丘。可是,老比丘回到寺里,心中驚懼不已,深怕施主追來找他,就關閉寮房之門,避不見人。

  摩訶羅比丘的師父,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他看見優婆夷追來甚急,以為摩訶羅犯了什麼過失,即入定觀察,得知優婆夷證得須陀洹果的好消息,即呼喚他的徒弟摩訶羅出來受施,並且為他們說明宿世所結來的法緣,今已成熟。摩訶羅聽到師父所開示的法語,頓時除了內心的煩惱、憂懼,不由得歡喜無量,也證得須陀洹果。

  詩曰:

  真心竭意凡成賢  法葯蠲除結使顛 

  悟道皆因疑念斷  行持篤志信為先 

  附註說明:

  (一)「摩訶羅」,是印度梵語,譯為「愚鈍無知的老人」。凡是一無所知的老人,都稱他為「摩訶羅」或「摩訶盧」。

(二)佛經說:「佛法須向恭敬中求。」一無所知的摩訶羅,為什麼會使聰明的優婆夷悟道呢?完全是由於這位優婆夷的竭誠信心所致。

二、愚誠得道 欺人慘報

  詩曰:

  愚人慾學得成仙 惡毒農夫諞種田

  勞作滿年登古樹 喚飛即躍獲升天

  《雜譬喻經》里有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非常愚鈍的人,但是他的「心」卻極為誠懇,他聽人家傳說,鄰國有一種仙水,人喝了之後,可以得道成仙。他深感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因此,他想學道成仙,可以得到逍遙自在。由於他堅信不疑,至心懇切地欲求得道成仙,於是向人問路,決心前往鄰國去求仙水。

  當他到達鄰國之後,便向人探詢仙水的所在地,大家聽到他的問話,先是覺得詫異,繼而暗笑他的愚痴無智。但他不因受辱而生退志,反倒好像很有把握似的不顧一切,竭誠勇猛前進,一心只是求尋仙水。

  有一天,天快黑的時候,他遇到一個以種田為業的農家,便向農家的主人求住一宿。主人問他說:「先生要往那裡去?辦什麼貴事?」他老實的回答主人說:「我聽說貴國有一種仙水,凡人一喝就會成仙;我想學仙,所以特地到貴國來尋找仙水。」

  主人見他愚鈍誠實,想愚弄他,利用他來做苦工賺錢,於是心懷不善地向他說:「我不但知道仙水的所在地,而且還知道仙樹,凡人只要爬上仙樹,就會飛上天去成仙。」

  愚鈍的人聽了非常高興的說:「好極了!請您老人家告訴我仙水和仙樹的地方,好嗎?」

  主人說:「可以啊!你如果能在我這家裡做一年的苦工,我就帶你去成仙。否則,即使你走遍全國,也求不到仙水。」

  愚鈍的人回答說:「這樣很好!我願意為您老人家工作,以酬謝您成全我成仙的美意。」於是,他就為農夫做各種苦役。由於他一心竭誠的志求成仙,無論任何苦役,他都能以苦為樂精誠的勤勞工作,沒有絲毫怨言。

  惡毒的農夫,只不過是利用他做苦役賺錢而已,那有什麼仙水和仙樹呢?光陰荏苒,轉瞬之間,一年很快地就過去了。一年既滿,這個愚鈍的人,就向其主人要求喝仙水、爬仙樹。

  那個狠心的農夫,就帶他到深山裡去,指著岩崖上的一棵古樹說:「這棵就是仙樹,你爬到最高的枝頭上去,我叫你飛,你就應聲飛躍一跳,保證立刻騰空成仙。」

  可憐這位愚鈍的誠實人,毫無懷疑的竭誠祈禱成仙,他遵照主人的指示,爬到古樹的頂端。

  主人在樹下,高聲喊「飛」,他立即從樹上飛身躍入空中,居然乘空而去,真的成仙得道了。

  主人卻看得愣住了,他心裡暗自想:「我利用這個蠢人的力量,來增產農作,故意騙他有仙樹可以成仙,本想讓他摔死在岩石上,沒料到竟然真的成仙飛了。我真想不通,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唔!我知道啦!這棵古樹,可能真的是仙樹——聖樹。」

  於是,這個農夫就非常崇敬這棵古樹,視之為至寶。他回到家裡,仍念念不忘這棵聖樹,因為他也想要成仙飛去。

  過了幾天,農夫就帶著他的兒子,來到古樹下。兒子讓他父親先爬上樹,然後高聲喊道:「爸爸!飛呀!」這位農夫立即應聲,縱身向天空一跳,只聽得「啊喲——」一聲慘叫,立即由空中摔落在岩石上,粉身碎骨死了。

  詩曰:

  貪婪無道世稱聰 果報償還實不空

  惡孽欺人多自斃 如形感影業因同

  附註說明:

  (一)現世受報,其罪尚輕,將來在三惡道的苦報,才是嚴重。

  (二)害人,就是害自己。因果報應,毫釐不爽。

  

三、種福建寺 石變天宮

  詩曰:

  祖貽白石鎮家珍 布施生天福樂人

  廢寺農夫耕故址 宮搖下界說前因

  有一位長者,想發心興建一座佛寺,供佛安僧。他把建寺的材料都籌備齊全,僅缺柱下的一塊「地基石」而已!

  鄰居住有一位老人,他雖然不是佛教徒,卻知道幫助他人完成建寺,是一件美事。於是,即將他的鎮家之寶——搗衣白石,樂捐出來贊助建寺,使莊嚴的佛寺快速得以完成。

  這位老人臨終之後,上生到「忉利天」去,住在七寶所成的宮殿中,有很多天女侍奉他,享受自然的天福妙樂。

  時間經過很久,那座莊嚴的佛寺,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變成廢墟。那塊搗衣白石,當然也埋沒在地下了。

  後來有一個農夫,在廢寺的荒地上開墾,當他驅牛犁地時,犁頭碰到地基石,妨礙到他的耕犁。於是,農人想找人來幫忙遷移這塊石頭,以免妨礙耕作。農人剛開始興起移石的念頭,天宮忽然搖動起來。

  因為天宮震動,使得天人感到驚訝,想追尋震動的原因,隨即用他的天眼觀察,知道是下界(人間)廢寺的荒地上,農人想要移走他從前布施的那塊白石而引起的。天人心想:「我因為布施那塊石頭,無意中得生天上,享受天福;如果那塊地基石被農人掘掉移走,就會損害我的天福,我應該要自救,阻止農人移動這塊基石。」於是,天人就變化成一個老翁,來到農夫的面前,問道:「你為什麼要掘掉這塊石頭?」

  農人回答說:「這塊石頭在這裡,不但阻障我的耕犁,而且減少收成。為了多求一點薄利,多做一點耕種,可以多得一點收成。所以,我決然要把這塊石頭掘掉,增加我的耕地。」

  老翁說:「你開墾這塊荒地,辛辛苦苦的工作,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我送給你黃金五百兩,請你保存這塊石頭,不得移動它,你願意嗎?」

  農人聽了驚駭萬分的說:「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黃金。您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關心這塊石頭呢?」

  老翁即變回天人之身,告訴農夫說:「我以前也是本地人,這塊荒地,就是古代的佛寺。那時,因為鄰居正將興建佛寺,全部材料都籌備齊全,但缺少一塊平石,做為木柱的地基石。我把祖先留傳下來,視為至寶的搗衣白石,毫不考慮地捐出來建寺。真使我料想不到,布施一塊石頭建寺,竟然會有大福報,使我上生天界,住在七寶所成的天宮,享受天福妙樂。今天早晨,我的天宮忽然震動,我覺得奇怪,就以天眼觀察,知道你動了心念,將要掘掉這塊地基石。這塊白石是我生天的根源,如果被你掘掉,會損害我的天福,所以我特地前來阻止你,不要移動這塊白石。」

農夫聽聞了天人的話,向他合掌,並且感謝他說:「原來此地過去是佛寺,今日尚且為天人的福田。我為了貪取薄利,差一點就犯了大罪過!現在既然知道了,決定不敢輕舉妄動了。」天人聽到農人這樣說,非常歡喜,很安心的返回天宮去。

農人思惟道:「從前人行善,僅發心布施片石,助人修建佛寺完成,因此就得生天的福報。如此稀有肥美的大福田,播下一顆種子,就能得到收成無量萬億倍的福果。我是農夫,應該要好好經營這塊福田,更應該要刻骨銘心,永誌不忘的記住。」於是,農夫逢人就宣說「施石生天」這件事,大家很相信他的話,知道修建佛寺,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因此,發心廣種福田,不久以後,就把莊嚴的佛寺重建起來,寶塔巍然,屹立雲表。

  詩曰:

  興修佛寺德無邊 片石能邀享福天

  若有至心真施供 當生極樂證金仙

  附註說明:

  (一)這個故事,出於《福報經》及《經律異相》中。

  (二)忉利天一晝夜,抵人間一百年。此天的天人,可享天壽千歲,就是人間三十六萬五千年。

(三)布施修建佛寺,能得到如此大福報,我們應該要廣種福田,共證菩提佛果。

四、廣種福田 龍王獻寶

  詩曰:

  阿育王征海不從 分金造像比輕龍

  興添福德修千日 獻寶稱臣叩首恭

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於他福力特別殊勝,統一了全印度。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問道:「現在天下,還有什麼地方不屬於我?誰敢不服從我?」群臣同聲回答說:「全印度都被大王統一了,沒有一個不稱臣服從大王。」

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來說:「啟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龍王,不屬於大王。因為龍王向來不遣使來問候大王,也沒有任何寶物進貢。由此可見,他不屬於大王。」

  阿育王想考驗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夠懾服龍王,因此發動了千乘萬騎的兵將,敲鐘擊鼓,旌旗展揚的來到海邊。阿育王厲聲向大海呼喊說:「龍王!你在我的國界內,為什麼抗拒不來見本大王?」他雖然再三地呼喊,龍王卻安然不動,視若無睹。

  阿育王問群臣說:「有什麼妙法,可以使龍王不得不出來?」這時,有一位尊者,稟告阿育王說:「時機若到,就可以使龍王出來。現在因為龍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來歸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龍王的福德比較大的話,可用黃金二斤,分別塑造兩尊王像,一尊造龍王形像,一尊造大王形像。兩尊金像造完成之後,如法加持修法,比量其輕重,就可以明白誰的福德大。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辦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後,稱驗的結果還是龍王的像重,人王的像輕。

  尊者說:「龍王的福德,超過於大王之上,所以他的像較重。大王的福德不夠,所以比龍王的像輕。若想輕者變重,必須修德培福,才能如願。」阿育王聽聞尊者的開示之後,知道自己的福德淺薄,深感慚愧,因此更發勇猛精進之心,廣種福田。從此每天精進修持顯密佛法,又大叩頭(大禮拜)數千拜,即使手已磨破,仍然竭誠的禮拜三十五佛。

  阿育王的發心,稀有難得,他把私人的財產,全部做為供養三寶與布施貧窮。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廣造佛像,印贈佛經,不計其數。如此種福,使供在密壇上的龍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

  尊者說:「這樣的福德還不夠大,要使龍王像向大王頂禮,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夠大。」

  於是,阿育王更加發大心,並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導,取阿闍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寶末,而造八萬四千寶塔。又受護法神的協助,將此寶塔舍利,分遍閻浮提,同時安置供養。此外,更派遣高僧前往各國去宣揚佛法,使佛法遍滿於全世界。

  如此,三年不斷的精修佛法,廣種福田。到了最後,連阿育王自己睡覺用的枕頭,也拿去賣掉,來供養三寶。這時,龍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頂禮。尊者就向阿育王說:「現在可將兩尊金像,再稱驗其輕重。」真是不可思議,人王像已經超過龍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說:「大王可以征服龍王了。」阿育王非常高興,便如前次一樣,帶領著大軍來到海邊。這時,龍王立即變化成一位青年婆羅門,來到阿育王的面前,長跪問候請安,並貢獻許多珍寶,自稱小臣。

  詩曰:

  福慧雙修正法王 闡揚聖教顯威光

  捷成寶塔閻浮遍 饒益人天盡佛當

  附註說明:

  (一)福德和智慧,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故佛為福慧兩足尊。若要人恭敬信服,自己需要培植相當的福慧。

  (二)布施得大福,修持開智慧。培植福慧的人,必須要至心供養三寶,周濟窮苦;精進修持顯密佛法。

  (三)禮拜「三十五佛」,功德無量。依照《決定毗尼經》的懺悔法,修持禮拜諸佛,能消滅一切惡業。

五、竭誠禮師 不可忘本

  詩曰:

  圓音普遍妙揚揮 九十恆沙俱震威

  佛告目連還勝訣 竭誠禮念本師歸

  佛陀說法的法音,遍滿十方,能夠使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各類眾生,同時聽聞到佛語。所以,佛陀說法,圓音遍徹。

  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大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有一天,目犍連暗自思惟:「佛陀每次欲說大法之際,佛身即發出祥光,遍照十方世界,無量菩薩都來集會,恭聆法音。佛光能夠遍照於十方世界,佛陀說法的聲音,是否也能夠遍佈於十方世界呢?」

  於是,目犍連尊者就以他的神通力,向空中飛騰而去,一剎那間,到達須彌山頂的忉利天界。這時,佛陀說法的聲音,仍然在他的耳邊。

  他又再飛騰,經過了南瞻部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等四大部洲的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聲音還在他的耳邊。

  釋迦世尊早已知道目犍連的發心,是想探測如來圓音的遠近。這時,佛陀就以佛的神力協助目犍連,使他自在飛騰,朝向娑婆世界的西方飛去,經過了九十九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界,有一個世界名為「光明幢」,其中有一尊佛,是該世界的教主,佛號「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教化眾生。

  目犍連來到光明幢世界之後,再次試聽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音,還是像在自己身邊似的,聽得很清楚。

  光明幢世界的佛身高大,佛坐在獅子法座上,坐像尚有一千六百里高。光明王佛的蓮花座下諸菩薩聽眾,其身立像高達八千里。

  目犍連運用神力,飛騰在一座光明耀目的高山上,聽佛說法。猛然聽到如雷鳴似的聲音說:「奇怪!什麼地方來了一隻小蟲,竟然身現比丘相,在我們這個缽上行走呢?」

  光明王佛告訴諸位菩薩說:「你們不應該生此輕慢心,他是東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此時,釋迦世尊以神通力(好像打無線電似的),告訴目犍連說:「目犍連!這個光明幢世界的菩薩,身高五百由旬(一由旬十六里),而你的人身微小,他們把你看成小蟲似的。你應該化現神變,來轉他們的輕慢之心。」

  目犍連於是就到光明王佛的座前,以頭面接足禮佛,環繞光明王佛七周,然後依照釋迦世尊的教導,踴身虛空,立即變成身高四千萬丈,並且身放百千光明,光中出現無量蓮花。每一蓮花座上,都有釋迦牟尼佛在宣說妙法。

  彼國諸菩薩眾,看見目犍連身現神通瑞相之後,非常驚奇,大家都合掌恭敬,咸生稀有難得之心,稟白光明王佛說:「這位尊者,為什麼會來到我們這裡呢?」光明王佛告訴諸菩薩說:「目犍連尊者為了要試聞他的本師釋迦如來的法音,所以來到這裡。」

  目犍連稟白光明王佛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回去,唯願如來慈愍,幫助我東返娑婆世界。」

  光明王佛說:「以你目犍連的能力,縱經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有一個妙訣,就是不可忘本。你應該至心觀想你的本師,心不離師父,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便得安返。」

  目犍連依照光明王佛的教法,至心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向東方,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念之頃,便回到娑婆世界了。

  詩曰:

  重道尊師顯密同 十方諸佛俱推崇

  愚痴弟子心忘本 惡孽泥犁苦不終

  附註說明:

  (一)本故事詳載於《語密經》,主要內容是勉勵修道學佛的一切行人,必須「尊師重道」,不可忘本。

  (二)學佛的一切成就,全部依靠師父。忘本、不敬尊長或不守戒律的人,不論他聞持了多少佛法,現前難以入道,後世當受罪苦,業報無量。

六、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詩曰:

  言招苦果孽愆因 閉口如瘂似木人

  惡毒相師殃子禍 不祥遠棄離王親

  釋迦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後,便知道自己的宿命,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以及壽夭美醜等事,都記得很清楚,好像就發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三歲的那一年,忽然大為轉變,即時閉口不語,如聾、如盲、如瘂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普受舉國敬愛,不久就要繼承王位。國王眼見太子,雖用衣食,不說饑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本來是個聰明智慧的人,如今卻變成和石人一樣。國王非常的悲傷、憂慮,於是請教有學識的婆羅門教徒,問他們說:「太子為什麼不能說話?」

  相師胡亂的回稟說:「太子的相貌雖端正,可是身藏禍殃,欲害父母,危國滅宗。他所帶來的嚴重後患,不久將至。」

  相師又說:「國王之所以沒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為這個惡子妨礙的緣故。應該把他活埋,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非常危險。」國王聽信相師的妖言,為此深感憂愁,坐卧不安,於是召集親信老臣,共議此事:「究竟是將太子遠棄深山,還是把他沉溺於河水中?」

  有一位大臣建議說:「我們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個深坑地室,將太子關禁在其中。另外派五個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國王採納了這個意見,因為比較合乎父子親情。

  此時,太子非常悲愍大眾的疑惑,但既已鎖口不語,即任由他們所為,不起計較之心。

  太子的母后,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傷,她捶胸流淚說:「我兒命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她自嘆無權制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寶瓔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裝箱運往地室,更挑選了五個良善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的伺候太子。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時那間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車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后,都以為我真是個痴瘂,和木石沒有兩樣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為了要脫離口業,安身避禍。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誣害,如果再不加以糾正,便會危害到更多的人。」

  於是,太子隨即自取瓔珞寶珠等飾物,安詳自在的走到水邊去浴身。然後,穿著乾淨的衣服,佩掛瓔珞寶珠,來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問工人說:「你們幹麼造這個地室?」

  工人們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喑瘂聾痴,他年已十三歲,尚不能說話,我們造作這個地室,是要把他關禁在這裡。」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

  工人們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車上去查看,太子已經不在車裡。大伙兒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細觀察太子的威儀、言語、行動等,都和常人一樣,使他們深感詫異。

  太子即問他們說:「你們詳細觀察我的形態、容貌、言語和行動,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說的『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呢?為什麼你們也如此迷亂,相信他們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來關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而且和藹誠摯,大家先是驚疑,繼而惶懼,伏地哀求赦罪。

  太子說:「奉令行事,沒有罪咎。」並對勸請太子回宮的隨從人員說:「我既已被棄,就不願意再回宮中了。」

  隨從人員立即飛奔回宮報告,國王和王后聽了之後,立刻乘車前往迎接。國王尚未到達之時,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縛,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沒多久,國王和王后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於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親自蒞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后,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即時催促太子回宮。

  慕魄驚怖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后說:「慕魄出生至今十三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業報,都盡在眼前,記憶猶新,沒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獄痛苦,都是由於『口業』造出來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檢,就會遭受千萬年的罪報痛苦,我深畏地獄的罪報慘苦,所以出生以後,就很少開口說話,如此經過十二年。當我想到『禍從口出』這一句話時,我雖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無言』,才能斷絕禍根。所以,我就鎖口不語,以免再造是非口業。」

  慕魄又說:「父王母后!我於往昔,曾經是一個國王,名叫須念。我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殺人兇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當時很多的小國王看見須念王的大慈悲、大喜舍,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須念王為此大宴賓客招待各小國的國王。廚師為了準備各類佳饌美食,必須屠殺牛羊等六畜,因此稟白須念國王。須念王本來仁慈不殺生,但是為了款待嘉賓,事非得已,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於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餘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呼救沒有人聽到,求死不得死,誰能分擔我的慘苦呢?受盡地獄種種酷刑之苦,罪報盡了,才再次得生為人。這是我在過去世,因一言而受無量劇苦的事實經過。

  我慕魄,為了要永遠斷絕一切痛苦,所以決心出家學佛。因為我每當憶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業報事實,就會心寒膽裂,冷汗直流,唯恐重蹈覆轍,由於畏懼地獄的痛苦,所以才閉口不言。」

  國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堅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進,累積功勛,遂至成就佛道。

  詩曰:

  禍從口出業如山 一語招愆酷苦艱

  呼救無聞難得死 心寒膽裂畏償還

  附註說明:

  (一)釋迦世尊在本故事中指示我們說:「禍從口出,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我們於日常言語中必須多加謹慎。

  (二)口業如山,最為可怕!十惡業中,口惡業即佔四種。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口業可不慎乎?

(三)如果有人在佛教中,搬弄僧、尼(出家人)的是非,此人的罪業更為嚴重。請詳閱「贊僧功德經」便知慘報如何了。

七、人生無常 夢覺勇施

詩曰:

揭鳥因毛禍獵刀 氂牛愛尾命難逃

  蜂釀蜜後身先死 財寶積多枉苦勞

  有一位長壽道人,他的家財無量,但卻不是為富不仁,他經常散財布施,救濟貧窮與拔除眾人之苦的善事。

  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克勤克儉的聚財,自己卻沒有一點享受,把辛辛苦苦得來不易的家財,盡拿去布施供養三寶與救濟貧困的人,深深地為他可惜,於是便對他說:「你把家財拿去供養三寶,做布施救濟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吧!」道人回答說:「不多!不多!我聽聞到佛陀的教法,都謹記在心,不敢一日有所忘失。佛說:『人自從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中,遭受生生死死往來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難以計數。』如果以此計算,我現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還用不到一文錢,這樣還算多嗎?

  「佛陀說:『假如有人能夠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財寶,尚不如聽聞一句佛法的寶貴。』

  「我深信佛陀的慈訓,所以廣行布施,救濟困苦。因為積聚財產,不但不能夠了脫生死痛苦,而且還會因財惹禍。既然如此,不如盡將家財布施做功德為妙。」長壽道人接著反問他的朋友說:「你有沒有聽說深山中有一種揭鳥,它的羽毛非常美麗,所以特別愛惜它,萬一被雜草或其他的東西粘住,它便不敢輕舉妄動,深怕損傷了美麗的羽毛。結果,往往因此而輕易地被獵人捕擒,不但美麗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

  「揭鳥為了愛惜它的羽毛而遭殺身之禍,愛財如命的人,與此揭鳥有什麼兩樣呢?

  「氂牛也因為愛惜它美麗的尾毛,而被人所殺。世上有不少痴人,只知道拚命地斂財,貪得無厭,卻不知道禍難日近,倘不及早覺醒,無常一到,則『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此時,所有的財物,盡皆變成他人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廣種福田,免得後患無窮。」

  道人又說:「有些親戚朋友們責怪我散財布施,不留些家財給子孫。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用不著我們操心。我再說一個譬喻:

「蜜蜂天天飛去採取花粉蜜,辛辛苦苦地釀成糖蜜,做為幼蜂的飼料。結果偷蜜的人,用煙火熏灼,把蜜蜂統統驅離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並且連窩巢中的蜂卵也被殺盡。蜜蜂的釀蜜召禍,與人類的積財召患,又有什麼兩樣呢?「我之所以散財布施,遠離色慾,就是為了遠離災禍。世人日夜奔忙,勞心勞力,全部都是為了錢財,要知道人生無常,一旦命盡逝世,所有的財物,絲毫都不能夠帶去享用。如果為著營求財物,而以不法的手段取得『不義之財』者,這個罪業,更是無可逃避的。這個人死後,不但會在惡道中受諸劇苦,將來還要償債,還盡人家的財物,並且連其利息,也要依照年代付清,所受的業報越慢,果報越加嚴重。」長壽道人更鄭重地說:「人生在世,好像乘坐一隻泥船在河中,泥船碰到水,很容易壞掉,那是至為危險的,應該換上竹筏渡河。」(竹筏比喻:佛陀所說的種種出苦善法。)

  長壽道人又警惕大家說:「人身好像泥船一樣,人命無常危脆,朝不保夕,應該要好好修行學佛,親近供養三寶,布施、救濟貧苦,廣種福田,別讓寶貴的光陰空過。」

  詩曰:

  慳貪獲報苦貧窮 布施修齋福德豐

  善惡隨形追本影 升沉路異自心通

  附註說明:

  (一)本故事所說的法義,詳載於《三慧經》中。

  (二)佛經中常常談到一些守財奴,因為沒有種福田,又放不下財產,所以死後墮落在畜生道中,變作猛犬、毒蛇,日夜守護其藏物,不能解脫。

(三)布施是菩薩六度之首,廣行布施,才能夠圓滿福慧。如果沒有施捨種福,很可能會因此而喪失人身,或者出生於貧賤之家,甚難解脫痛苦。

八、惡意欺僧 慳婦罪報

  詩曰:

  焦身餓鬼腹如山 萬劫千生劇苦艱

  慳婦無知行暗計 施僧穢物噁心蠻

  南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是佛陀的大護法。他為了恭請佛陀說法,特在王舍城外建立一座富麗堂皇的講堂,名叫「竹林精舍」。這座竹林精舍,就是世界上最早興建的佛寺,佛陀即在這座精舍中,說法度眾生。

  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大弟子,這兩位尊者每當受食的時候,必先運用神通慈力,去觀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的罪苦眾生,看他們是否有救度的因緣,觀察完畢之後才進食。

  有一天,目犍連尊者看到一個恐怖又可憐的餓鬼,她的身體好像被火燃燒過的木柱,肚子猶如山丘那樣大,咽喉卻細得如針孔那樣小,任何東西都咽不下去,由於業力的關係,食物一到嘴邊,都變成火炭,不得飲食。餓鬼的口中,又會吐出猛烈的火焰,燒爛了自己的顏面。她的頭髮硬得像鋼刀,碰到身體都會流血,全身的支節也會出火自燒,真是苦不堪言。

  目犍連看見這個餓鬼,就到她的面前問她說:「你是造了什麼罪業,受到這種悲慘的苦報?」

  餓鬼回答說:「尊者!有太陽照耀的地方,都不需要點燈燭。目前釋迦世尊,正在人間說法,佛陀的大園鏡智,能照徹十方一切眾生。所有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由身、口、意三業所造的各種罪業,佛陀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會偏差遺漏。我過去造什麼罪業,你自己去請問佛陀。我現在饑渴得沒有力氣,請原諒我不能回答你的問題。」

  於是,目犍連尊者就回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要請問如來,有關這個餓鬼造罪業的因由。

  這時,釋迦世尊正在演說究竟妙法的教義。佛陀說法圓滿之後,看見目犍連回來,佛陀問他說:「目犍連!你今天又有什麼新發現,看到什麼異事?」目犍連回答說:「我見到一個餓鬼,身體焦燃,四方馳走,叫苦連天。這個餓鬼的生前,究竟造了什麼罪業,受此痛苦?敬請世尊慈悲開示!」

  佛陀告訴他說:「從前,在舍衛城內,有一個有福的人,他雇了很多工人,專門經營甘蔗汁的生意,後來成為大富豪家。當時,有一位證得辟支佛果的出家人,正在各地廣度眾生,病中感到很渴,有人勸他飲甘蔗汁。於是,這位出家人就帶著他的缽,來到這個福人的家門前,求取蔗汁。這個有福的人,道德修養很好,也很欽敬出家人,歡喜樂施。可是他身有急事,馬上就要出門,沒有時間為他壓取甘蔗汁,親手奉施供養,只好懇切的交代他的妻子富那奇說:『富那奇!你代我壓甘蔗汁供養這位師父。』他的太太答應說:『好,你放心!我會布施他的。』

  「丈夫出門以後,富那奇暗自忖道:『我家甘蔗汁,向來不施捨給人,現在如果破例,恐怕以後會有很多的人來索取。豈不是自找麻煩?』她的慳吝心,使她生起了惡念,便向那位出家人索缽,將小便放在缽中,然後再放一點甘蔗汁在上面,就這樣送給出家人。

  「這位出家人接到缽時,就知道慳婦所做的罪行,便將穢物傾棄於地,取水洗缽,然後拿空缽回去。

  「這個慳婦富那奇,過了不久就命終逝世,墮落在餓鬼道中,常受饑渴之苦,並有業火燒身。她一念之差,受此劇苦,經歷萬劫(一劫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尚不能了脫餓鬼之痛苦。」

  詩曰:

  惡道生中各有因 慳招劇苦失人身

  自然慘報難逃脫 萬世賤殘作赤貧

  附註說明:

  (一)佛經說:「對於佛、法、僧三寶,一念竭誠恭敬之心,即獲福無量無邊。」又說:「如果有人,一念輕慢心,不恭敬三寶,而生誹謗者,獲罪也是無量無邊。」

  (二)有人說:「不知者不罪」,這句話是大錯誤。富那奇即因為「無知」,才造下這嚴重的大罪業。

(三)古德說:「能動千江月,不動道人心。」如果有人無知,留難、擾亂僧尼之道心者,其罪業更是無量無邊。

九、阻人建寺 苦報無邊

  詩曰:

  心懷煩惱口招殃 偶發閑言受苦長

  業火燒身難忍耐 幸生善念獲清涼

  七地菩薩化身的阿耨婆達多龍王,他有一天,恭請佛陀到龍宮去接受供養,佛陀就帶領五百弟子隨同應供。

  龍王王宮的前面,有一個大池,名叫阿耨達池。池中有八功德水,與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中的八功德水一樣,凡是有緣的人,只要喝下一滴水,就能知道自己過去的往事,證得宿命智。佛陀的弟子,大部分都是證得六通自在的大阿羅漢,只有一少部分未得果位,自從飲了「八功德水」之後,一律得到宿命通,知道夙世的往事。

  佛陀為了要使大家知道因果業報的嚴重可畏,在阿耨達池的旁邊,命五百弟子飲八功德水之後,各個自我介紹,講述自己過去世因果業報的史實,用以警惕一切眾生。

  尊者羅悲提說:「過去拘留孫佛涅槃之後,很多佛弟子,都發心興建又高又大的塔寺,供佛安僧。那個時候,我出生為人,住家就在佛寺的附近。

  「我看見發心興建佛寺的當事人,願力宏大,突然生起無明煩惱,嫉妒他人的發心,於是心懷惡意,口吐冷言,向當事人說:『這項工程太大,這座凌雲高塔,以及廣大殿宇,多麼勞心費力,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完成呢?不如縮小一點,功德也可以快點成辦,既不需多費金錢,又省了不少勞力。』那知『禍從口出』!由於這幾句閑話,即因此而犯上惡業,遭受無量無邊的劇苦慘報。

  「不久,我就命終了。我死後即墮落地獄,被煩惱烈火燃燒,痛苦得簡直無法忍受,日夜慘呼求救,卻沒有人可憐我。「後來自己檢討,知道這是由口業造出來的災禍。我忽然心生慚愧,懺悔口業,得此一念悔過的善根,地獄慘報便告終止。我從地獄出來之後,再轉生為一個身體矮小、面貌醜陋、形態粗惡的人,時常受人厭惡、譏誚和輕賤,從此生生世世都遭受如此的慘苦,經過數萬年,無法得到解脫。

  「後來,迦葉佛住世的時候,我連這個醜陋的人身也失掉了,墮落在惡道中,變成一隻令人厭惡的烏鴉。因為造口業的關係,無論飛到什麼地方,都被人視為不吉祥。我嗚叫的聲音惹人憎惡,受人咒罵,到處被人驅趕、虐待。

  這時候的我,雖然是一隻鳥類的烏鴉,但因過去受地獄慘報時,曾以一念悔罪的心光,做為善根,因此我能記得過去造口業的罪惡。我天天在波羅奈國大路旁邊的樹上,遙望迦葉世尊放出的無量光明,遠勝於日光。很多比丘聖眾,都在繞佛禮拜,恭聆法音。我也隨人禮佛,聽聞佛法,並且口中發出悲哀的聲音,向佛懺悔,求佛哀愍。

  「迦葉世尊在波羅奈各地遊行化度眾生,我也經常跟隨在佛陀的後面悲鳴,懇求世尊慈悲,准許我懺悔,以消滅罪業,使我早日脫離惡道的苦報。

  「我竭誠至心的懺悔,得到迦葉如來的慈悲加持,不久就脫離了惡道,再得到人身,而且遇到正等正覺的釋迦佛陀、無上的導師,於是隨佛出家學道,得到六通自在的阿羅漢果。

  「回想過去因為一時出言失檢而遭受無量劇苦,使我心生恐懼,因此深深了解口業如山,如果不是我的至心求哀懺悔,我的口業,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脫離惡道的痛苦呢?」

  詩曰:

  一語遭殃苦萬年 閑言不檢罪無邊

  是非若向僧尼造 億劫悲哀更慘憐

  附註說明:

  (一)這個故事警惕我們造口業感遭慘報的可怕。我們既然知道「禍從口出」,就應該要守口護心,莫說閑言,更不可誹謗佛、法、僧三寶。如果有人寫文章毀謗三寶,其罪惡更為嚴重。

  (二)墮落在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受慘苦的,大部分是過去造口業的人。「口禍」如此嚴重,可不慎乎?

  (三)三寶門中福可求,但也容易造罪業。因為無知而不幸造諸惡業,後來知錯想要悔改的人,應立刻向佛前發露懺悔,即以四力懺悔,努力洗清業障之後,將來還是能夠成就佛道。

十、修福且緩 牛悔上生

  詩曰:

  求增財產事勞忙 修福無空且緩長

  緣盡披毛兼戴角 度兄說法脫牛殃

  從前,有兩兄弟。哥哥專門經營事業,財富無量。弟弟愛道學佛,出家修精進行,得到聖果,成就六通自在的阿羅漢果尊者。

  尊者為要度他的胞兄出離苦海,常到他哥哥的家裡,很懇切的勸兄學佛,修福做功德。尊者說:「哥哥!人生只有數十年的壽命,你卻做了千年的事業計劃。佛經說:『人命無常,世間財物,一切皆空。』一旦無常到臨,縱有家財千萬億,黃金成山,都無用處。尤其積蓄錢財,不但無法了脫生死痛苦,而且會因此而造作種種惡業,以致墮落於惡道之中。

  「哥哥!人生無常,你已經有千萬的財產,不要天天為錢財而勞碌,應該要速速歸依佛法僧三寶,修學佛法,種福修德,做為來生後世的福慧資糧。」

  他的哥哥說:「弟弟!你說的話固然不錯,可是,我現在正要增設工廠,推出新產品,忙得連吃飯都沒空,哪有時間顧及學佛做功德呢?賺錢要緊,修福作功德且緩一步,以後再說吧!」尊者的哥哥,每次都以「業務繁忙」為借口而加以推辭,使尊者失望而歸,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時間經過不久,尊者的哥哥忽然罹患重病,命盡逝世了。尊者深深為他可憐而悲傷!

  後來,尊者想知道他哥哥死後的神識投生於何處,即用他的道眼觀察,天、人善道之中,尋不到他哥哥的投生處;地獄、餓鬼道中,也找不到。最後,在畜生道中,看見他的胞兄,披毛戴角,投生為一隻大牛。這時,有一個驅牛車的工人,驅趕那頭大牛,拖著滿載貨物的車子趕路,因為道路崎嶇,車輪陷於爛泥之中,大牛拚命掙扎,駕車的工人,不但不生憐憫,反而用鞭子猛抽,大牛痛苦難忍,只有「噓——」聲嘆氣不停地喘息,好像是「自嘆無法脫離如此慘苦」似的。

  尊者看見胞兄投生為牛,如此的痛苦,心裡非常難過。於是他就以神通力來到牛的旁邊,把他哥哥平時所說的話,說給牛聽:「我賺錢要緊,修福做功德,以後再說吧!試想為錢財而忙碌終生,結果滋味如何?」

  大牛聽了尊者的話,立刻低頭流淚,萬分羞慚,就此絕食死亡。牛車的主人覺得很奇怪,那個出家人,到底用什麼法術把我的大牛咒死?於是眾人就把尊者追回,大加責問。

  尊者向他解釋說:「這頭大牛是我哥哥的後身,他生前痴心指望增產賺大錢,我勸他修學佛法,種福做功德,他都說:『賺錢要緊,修福且緩。』因為他不知道人命無常,苦、空、無我,始終執迷不悟。有一天,他忽然得到急病,無法醫治隨即死亡。由於他生前不肯學佛,又未做功德種福修慧,所以死後就投生為牛,來償債還業,因此慘受如此罪報。

  「我的哥哥逝世之後,我為了可憐他,用我的神通道眼,觀察他生於何處?知道他投生為牛。因此我就來到此地,與他談話,促使他醒悟。他自恨生前不聽我的話學佛、修福、做功德,以致死後投胎做牛,受此慘苦的業報。慚愧之餘,就絕食而亡。」

  眾人聽完尊者的話,知道他是大聖人,對他非常恭敬,大家也都了悟到人命無常,因果業報的可怕,於是就為大牛超度。大牛仰仗尊者的福德,很快地就了脫畜生道,上升天界了。

  詩曰:

  人命無常世事同 家財產業悉歸空

  未曾種福修諸善 萬劫痴貧困苦鴻

  附註說明:

  (一)為事業而忙碌,未曾種福修德,結果命盡逝世,投生為牛,受諸苦報。

  (二)佛經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生不可不「廢寢忘食」,更不可不修福德智慧。

(三)修持佛法,廣種福田,才是你永久受用不盡的法財。

十一、毀謗口業 現受慘報

  詩曰:

  仇其離謗聖賢人 屢諫無聽反倍嗔

  捷感惡瘡頭至足 即時墮獄苦難陳

  釋迦世尊的十六位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與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是最好的朋友,通常都結伴在一起游化,不會分開單獨出行的。

  有一天,當「二尊者」在外游化,快要到黃昏的時候,天氣忽然轉變,下了不停的大雨,「二尊者」就進入路邊的一所瓦窯中去避雨。到了天昏黑時,雨不但沒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他倆又沒有雨具,因此不能走路回去,只好在這瓦窯內過夜。

  有一個牧牛女,她先避雨在這所瓦窯內後方的深暗之處。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根本不知道已有牧牛女先在瓦窯內避雨,因為聲聞人不入定時,與凡夫無異。這個業障深重的牧牛女,看見兩位比丘(出家人)進入瓦窯內過夜,她心中即動了邪念,獨自空思妄想,暗犯罪行。「二尊者」因未入定之故,當然不知道這俗女起惑犯罪之事。

  天明時分,大雨停止了,舍利弗與目犍連二位尊者就從瓦窯內出來。過了一會兒,牧牛女也從這所瓦窯內走出來。

  這時,有一個壞人,名叫仇其離。他是一個不知因果,輕慢聖賢,心懷邪見,粗暴嗔妒,喜歡宣說惡言毒語的人。他看見舍利弗和目犍連從瓦窯內出來,過不多久,又有一個牧牛女出來,而牧牛女的臉色不正,因此到處亂造聖者的謠言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在瓦窯內,姦淫牧崐牛女。」仇其離又廣向諸比丘以及所有的出家人,宣揚惡毒的謠言。這時,諸比丘唯恐他受到毀謗聖者的罪惡慘報,便忠言勸諫仇其離說:「你不可誹謗二尊者。」諸比丘為了悲愍他的無知,再三鄭重的勸諫「莫謗尊者」,免得遭受惡業的劇苦慘報。哪知這個罪孽深重的仇其離,不但不納忠言,反而嗔心嫉妒,更加大肆惡言宣揚,好像發瘋的狂人一樣。

  有一位長者,名叫「婆伽」,他是「二尊者」的徒弟,曾經聽聞「二尊者」的教法,證得三果阿那含聖位。他命終以後,即上升梵天,做梵天的天人,稱為「婆伽梵」。這位婆伽梵天人,他在天上知道仇其離這個兇徒,到處毀謗他的師父——「二尊者」,特地從天上來到人間勸諫仇其離。天人即以神通來到仇其離的房中。仇其離看見有人突然出現在他的房間,覺得很奇怪,便問道:「你是誰?從什麼地方來?我沒有開門你怎麼進來的?」

  天人說:「我是婆伽梵,從梵天來。我在天上,以天耳聽到你在誹謗尊者舍利弗和目犍連,所以我特地來勸你,希望你從今以後,不要再說二尊者的壞話,免得造口業。」天人再三勸諫拜託,他都不肯接受,反而譏諷天人說:「你說你是婆伽梵,證得阿那含果的人。佛陀說:『阿那含者,名為不還。』你何以再來我這裡?這麼說,佛陀所說的話也是虛偽的了。」

  仇其離這句話剛剛出口,身上即時生出很多毒瘡,從頭到腳,滿身都是如豆子大小的毒瘡。但他仍然不悔悟,反而到佛陀的座前,向佛陀告狀說:「舍利弗、目犍連怎麼可以姦淫牧牛女?」佛陀勸阻他說:』你不可亂謗他們。」他聽到佛陀的話,更加嗔恚忿怒,因此身上的毒瘡,又再增大起來。

  仇其離再次到佛陀座前去誹謗「二尊者」,佛陀又勸諫阻止他說:「你不可誹謗二尊者。」他的惡性難改,還是照常毀謗。於是,他的毒瘡就愈加轉大,如拳頭狀。

  仇其離第三次向佛陀毀謗「二尊者」,佛陀勸阻他無效,他的毒瘡就變成像瓠瓜那麼大,而且身心灼熱得無法忍受,於是跑到冷水池中去浸水,池水立刻變成熱水。

  仇其離因為毒瘡愈來愈大,身體發熱,難以忍受,因此常把身體浸在水裡。可是毒瘡浸水浸久了,就會破爛,瘡皰盡潰,立即命終,墮入於八寒大地獄中的第六漚波羅——青蓮華地獄,慘受千萬億年的無量劇苦。

  這個時候,諸比丘請示佛陀說:「世尊!是什麼因緣使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位尊者,也會深受壞人的毀謗呢?」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在過去無量劫中,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凡夫的時候,有一天,他們兩個人看見一位出家人從瓦窯中出來,後面也有一位牧牛女走出來。於是他倆就輕口宣揚毀謗說:『這個出家人在瓦窯中,姦淫牧牛女。』由此誹謗出家人的罪業因緣,他倆立即受到慘報,更墮入三惡道中,受盡無量劇苦。現在他倆(舍利弗與目犍連)雖然都得到聖果,成就六通自在的大阿羅漢道,但他倆以前所造的口業,尚未滅盡,所以他倆成道之後,也受到兇徒嚴重的誹謗。」

  種竹得筍,種蓮得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口業受惡報,這是一定的道理,一點也不會偏差。

  詩曰:

  兇徒喜播是非田 一語能收罪萬千

  毀謗僧尼深惡孽 無邊劇苦永連綿

  附註說明:

  (一)惡草種播於良田,很快就會蔓衍遍地。若把口業種子播於福田僧中,即自然感生業果無量。

  (二)世俗惡人,每喜批評僧尼是非,大肆毀謗出家人,以為是趣談。殊不知趣談造口業,種播口禍惡因於良田,自然會受到無量無邊的惡業果報。此之謂:「所造業不亡,果報還自受」是也。

(三)本故事告訴我們:撥弄僧尼是非,毀謗出家人的罪業深重。我們既知口禍之罪孽嚴重,應該要多加謹慎,切勿任意批評僧尼是非,以免慘遭劇苦。

十二、供佛齋僧 眾丐飛空

  詩曰:

  衹陀齋供說明先 不請貧兒眾半千

  佛令新僧神力往 北洲取食美如天

  世尊示昔因緣事 五百廚頭奉聖賢

  日久咸生諸厭惡 發心懺悔福遭愆

  釋迦世尊在印度衹園精舍說法的時候,每日都要出去行化托缽。佛陀的教法最為平等,無論富貴貧賤,都一樣行乞,平等受施,使大家都能夠得到平等種福田的機會。

  每當佛陀率領眾弟子入城乞食的時候,就有數百名乞丐,跟隨在佛陀的後面。那些乞丐,仰仗佛陀的福蔭,都不會有飢餓的痛苦。因此,舍衛城中的貧兒乞丐,遂增多至五百人。

  有一天,乞丐群的領袖,心生慚愧,他向乞丐大眾說:「我們大家都是罪苦的人,現在雖然依仗佛陀和聖僧們的福德,得到施主們的發心救濟,延持貧賤的生命。可是,我們將來的困苦會更加嚴重,因為聖僧們托缽受供養,他們有修持佛法的福德,迴向給眾施主消災增福慧。至於我們,每天只是白吃人家救濟的飯。實在慚愧!慚愧!」

  眾乞丐聽到頭目的話,都有同樣的醒悟,生起慚愧的心。當時有幾個乞丐提議說:「如果這樣,我們應該到佛陀的座前去,懇求佛陀慈悲攝受,允許我們出家當比丘,以便如法修行,這樣不是很好嗎?」大家一致贊同這個提議。於是一同來到佛陀的座前,請求出家修行。

  佛陀告訴眾乞丐說:「我的教法是平等的,無分賢愚貴賤;我的教法是清凈的,好像凈水能夠洗除垢穢,棄污成凈,回複本真,無一廢棄。」眾乞丐聆聽佛陀的開示,皆大歡喜,信心堅固,力求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允許說:「你們志願出家修行,善緣很好,不管罪惡如何深重的人,只要能夠至心懺悔,改過自新,遵守戒律,我都會允許他們出家當比丘的。」於是,眾乞丐就在佛陀的座前,剃除鬚髮,身披如來法衣,出家為比丘。佛陀更為他們說法,使其精進用功,從此息滅貪嗔痴等根本煩惱,而證得阿羅漢道,成為五百阿羅漢。

  眾乞丐出家當比丘之後,在印度社會上造成轟動。很多豪貴長者以及一般民眾,都起了我慢之心。他們紛紛議論說:「佛陀為何連這些下賤輩的乞丐,也允許他們進入僧團中做比丘呢?我們今後修福業、恭敬供養佛陀和聖僧時,怎麼可以讓這些下賤之輩的乞丐比丘,坐在我家的床席上,受我們的禮拜供養呢?真是豈有此理!」

  有一天祇陀太子廣設大齋,要供養佛陀和僧眾。太子特別向佛陀聲明說:「唯願世尊!明天受我供養。敬請佛陀帶領大比丘僧們一齊到我家來受供養,但佛陀最近所度的那些乞丐比丘,我沒有準備他們的坐位,請佛陀不要隨便讓他們來我家。」

  第二天,佛陀準備前往時,對乞丐出家的五百位比丘說:「我今天及諸比丘,應祇陀太子的邀請,要到他家去接受供養,因為太子曾表示,沒有準備你們的席位。你們可去北俱盧洲,拿自然成熟的粳米飯,然後回到太子家裡,隨意坐下來,吃自己所帶來的粳米飯。」

五百位乞丐比丘,依照佛陀的指示,各各運用自己的神通力,一剎那間就到了北俱盧洲,大家都把缽裝滿了自然成熟的福食,托缽回來,頗具威儀。他們在虛空中,排成一字形的隊伍,乘空而來,好像雁鳥般的飛行,降落在祇陀太子家。他們依照順序而坐,各自展開缽具,吃自己帶來的北方福食,遠勝於太子供養的佳饌。

祇陀太子見到這批威儀莊嚴,神通自在的聖眾,心裡非常歡喜,恭敬地請問佛陀說:「世尊!這麼多的聖眾大德,威神巍巍,眾相具足,是從何方而來?唯願如來,為我說明他們的來歷好嗎?」

  佛陀說:「祇陀太子!你仔細聽著,這眾多比丘就是你昨天拒絕請供的半千乞丐比丘。因為太子沒有邀請,他們就到北俱盧洲,取自然成熟的粳米福食,來這裡自己吃。」

  祇陀太子聽到佛陀這樣說,他心裡感到十分慚愧,知道自己起了分別心,執著太重,懊惱地自責說:「我為什麼愚痴到這種程度?竟然認不出聖凡,真是罪過無量!」接著又稱讚佛陀說:「佛陀的功德,真是難可思議!連這些下賤之輩的乞丐,也能受到得度,成就大阿羅漢道,獲得永世無為的安樂。一般苦難的眾生,如能竭誠歸依佛、法、僧三寶,精修佛法,其功德之成就,更是廣大無邊。」

  祇陀太子又請問佛陀道:「世尊!這五百阿羅漢的過去世,到底種什麼福因,能夠遇見如來,一律拔度?他們又造了什麼罪業,生下來就當乞丐,過著困苦的生活?唯願世尊慈愍,為我們開示。」

  佛陀告訴祇陀太子說:「過去無量劫中,有二千多位出家人,住在山中修行,他們都是證得緣覺果位的聖眾。因為此時大旱,很久沒有下雨,無法耕種,生活發生困難。

  「有一位大富的散檀寧長者,家財及米穀無量,他發心供養這二千多位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於是派遣五百個工人,每天施設大齋,供養諸比丘,侍奉他們的起居飲食。

  「長者每天都至心竭誠,恭敬供養這二千多位的出家人。可是,那五百個工人,每天都在忙著施設齋供,十分辛苦,日子久了,工人漸漸地生起厭煩的心,於是造口業說:『我們這麼多人,每天這樣的辛苦,都是這些乞丐所造成的。』工人們頗多怨言,因而怠慢諸比丘。

  「有一天,諸比丘告訴長者說:『很快就會下雨,可以種植了,請準備農具,派工人耕種。』長者依照諸比丘的指示去做,派工人種下很多米穀等農作物。果然甘雨來臨,大家都歡聲雷動。這次所播種的農作物特別豐收,倉庫里積藏得滿滿的,多餘的米穀則布施給全國的貧民。

  「這時,那五百個工人良心發現,知道以往惡口、輕視、厭惡出家眾的錯誤和罪過。他們知道農作物空前的豐收,一定是長者供養諸比丘的福報所恩賜。因此大家都到諸比丘的面前,求哀懺悔以前造口業的罪過,諸比丘也慈悲允許他們懺悔。

  「五百工人又向諸比丘發願說:『願我諸人,於未來世,值遇聖賢,受慈濟恩,同得解脫。』

  「那時奉侍二千多位出家聖眾的五百個工人,因為造口業,罵出家人是乞丐,因此五百世生為乞丐,遭受飢餓的困苦。到這一生仍是當乞丐,受大苦厄。但由於他們當時已向諸比丘懺悔,改過自新,又至誠發願,所以這生有此福報,遇到我(佛陀)度化他們出家修行,而證得阿羅漢道。

  「祇陀太子!你知道嗎?當時的大富散檀寧長者,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那時的五百個工人,就是現在這五百個乞丐比丘——五百阿羅漢。」

  詩曰:

  布施三輪俱體空 發心供養佛僧同

  凡夫未識諸賢聖 分執痴迷罪福豐

  附註說明:

  (一)佛經告訴我們說:供養布施,必須要三輪體空。就布施言:施者、受者與所施之物,叫做三輪。布施供養之後,這三輪相都不應存在心裡,沒有執著。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名為三輪體空。

  (二)愚痴的凡夫,通常都失敗於分別心,更執迷於著相布施。有執著、分別心的人,不但會損福,而且會因此造諸罪業。

(三)本篇故事指示我們「造口業」的可怕!罵出家人一句話,從此五百世生為乞丐,遭受飢餓等困苦。好在當時良心發現,向彼出家人求哀懺悔以及發願,因而獲得福報,遇到釋尊救拔。否則,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夠得到解脫呢!

十三、誣謗苦報 瘡兒呻號

  詩曰:

  瘡孩呻號令人悲 苦楚連綿眾見奇

  往昔進讒誣陷善 精誠懺悔業難移

  在印度舍衛城中,有一個大富長者,他娶了一位名門望族,溫柔淑德的女子為妻。照一般說起來,財富無量,又有賢慧嬌妻,應該是一個非常圓滿的家庭,可是他也有坐卧不安的痛苦。原因是他結婚之後,不久就生下一個不幸的男孩,這個孩子的身體與眾不同,他患有一種皮膚病——生瘡,並且發遍全身,瘡口一破,就很難癒合。這孩子百般痛苦,日夜都在呻號的呼喚中,痛苦不堪!聽到的人,無不憐憫、心酸。

  長者雖然把全國的名醫統統請來,可是毫無效果。他無日不在哀痛叫苦的呻號聲中,度過其可憐的生活;不但父母為他日夜煩心,連鄰居的人,也被他呻號之聲所擾及。因此,大家就以「呻號」呼叫這個小孩,他的父母也從此叫他們的兒子為「呻號」。

歲月如流水般的過去,轉眼「呻號」已經長大成人了。但他身上的瘡病,仍然沒有痊癒,日夜都在哀痛叫苦。鄰居有一位慈心的善人,看見「呻號」全身是病的慘苦,非常同情他,並且祈禱「呻號」的身瘡能夠早日痊癒。善人心裡暗忖:「這位青年『呻號』,他自從出生以來,就罹患身瘡慘苦,事必有因,一定是業障病。」這位慈心人就以善言安慰「呻號」說:「我時常聽到很多人在稱揚讚歎說:祇陀太子花園裡的祇洹精舍,有一位大醫王——釋迦佛陀,他不但能夠治癒世人身上的病苦,連世人心裡的煩惱病,他都一律能夠治好。佛陀的甘露妙藥,能夠醫治眾生的煩惱萬病,你為什麼不趕快發志誠心,去懇求佛陀醫治你的病呢?」

長者子「呻號」,聽到善人的話,心裡深生歡喜,於是他就力疾拖命,來到祇園精舍,求見佛陀。「呻號」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金色身,放出無量光明,暉曜十方,超勝百千日月的光明,即時心懷喜悅,不可言喻!他的憂愁痛苦,就此減少了一大半。他就在佛陀的座前,以最恭敬的心,五體投地禮拜佛陀。

佛陀為「呻號」宣說五陰熾盛苦。佛陀說:「凡是有肉身的眾生,就有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五陰(又名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無形的瘡癰,心裡的貪、嗔、痴三毒,是無形毒瘡的根本,好像毒箭穿心一樣,如果不趕快拔除,受害很大。」

  「呻號」聽聞佛陀說法之後,內心非常歡喜,知道自己患的是業障病。他在佛陀的座前,至心求哀懺悔過去的罪業,經過竭誠懺悔之後,身上惡瘡全部癒合,二十年來的哀痛慘苦,就此完全消除了。

  「呻號」見到自身的瘡病全部痊癒,心生大歡喜。他除了感謝佛陀的恩惠之外,更至心懇求佛陀收他為弟子,允許他出家,佛陀就隨他的願,度他出家為比丘。「呻號」出家修行之後,非常用功,每天都在精心修習佛陀的教法,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這時,諸比丘看見「呻號」曾經身患毒瘡,在至心懺悔之後,卻全部痊癒;而且出家之後,又速成聖果。如此稀有的事,使諸比丘感到不可思議。於是,恭請佛陀宣說呻號比丘的過去因緣。

  佛陀說:「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有甲乙兩個大富豪家,他倆平日有積嫌,互生憎惡諍斗之心。甲富即拿出大量珍寶,去貢獻給國王,國王接受他奉獻的許多珠寶之後,對他特別寵愛。甲富利用機會進讒;他讒言向國王說:『某人非常惡毒,常蓄奸謀,設計害我。希望大王,嚴治惡人,保護善良的百姓。』國王因為受其貢物,一時失察,輕信讒言,未經查明真實與否,即下命令將對方(乙富)拘捕,不容他任何聲辯,就施用各種酷刑。乙富被打得遍身皆傷,膿血橫流,百般苦楚,體無完膚。後來,乙富的家人,拿了很多黃金去贖罪,才被釋放回家。

  「乙富回家之後,深自思惟:有身即有苦,『身』是眾患所集之根源,多諸災禍,甚可厭惡。我與某人,並無重大怨仇,他卻惡意地予以陷害,使我遭受如此痛苦。於是,乙富即決志出家,進入深山去修行,以觀察十二因緣,及世間一切事物皆是無常、空、苦,深心了悟空義。不久,即證得辟支佛果。

  乙富成道以後,發大慈悲心,視一切怨親悉皆平等,他念及甲富以前陷害別人,因而造業,怕他將來受地獄慘報,於是到甲富的家中,踴身虛空中,作各種神通變化,使甲富醒悟。甲富看見乙富(辟支佛)在空中現出各種神變,心生渴仰,異常信敬。隨即恭請辟支佛駕臨家中會坐;並呈獻財物等種種供養,竭誠向辟支佛懺悔前罪。」

  佛陀再告訴諸比丘說:「那時向國王進讒言誣害善良的人,就是現在慘遭身瘡痛苦的呻號比丘。他的慘苦,不止這一生,而是從那時富人(甲富)死後,就生生世世慘受如此遍身生瘡的痛苦,群醫束手,這是自作自受,自食其報。

  「富人後來向辟支佛至心懺悔,並出於精誠,於辟支佛前作歸依三寶的功德,所以今日他有緣得到我度他出家,同成聖果。」

  詩曰:

  憎嫌忿諍種愆因 妒忌讒言造孽塵

  果報不亡還自受 加增萬倍利償人

  附註說明:

  (一)本篇也是說「禍從口出」的慘報。誣告陷害人家,將來會有像「呻號」的痛苦,自食其報。

(二)造口業毀謗的罪惡,除「自作自受」之外,還要加上萬倍的苦報,這叫做「一本萬利」的收益。因為你一個人造口業,會引起千萬人跟你造口業。所以,造口業的人,罪業無量無邊。曾經造過口業,或喜歡撥弄是非的人,應該要改過自新,速速恭向佛法僧三寶,至心發露懺悔,以免將來受諸惡報之慘苦。

十四、身能通石 國王驚懼

  詩曰:

  水能洗垢火燒空 貧富賢愚貴賤同

  除糞尼提生五百 出家證道石身通

  釋迦佛陀在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大城的祇園精舍說法的時候,很多有善根的眾生,都得到解脫。當時有一個四姓中最下賤的人,他的名字叫尼提,專門替人做除糞(拿大小便到城外去棄捨)的工作,來維持生活。

  有一天,佛陀在定中觀察眾生的根機,看誰有緣能夠得度?佛陀看見替人除糞的尼提,罪業已將消除,有因緣得到解脫。因此,佛陀獨和阿難尊者入城,到了一條道路很窄的巷口,正逢尼提手拿著一盆裝滿屎尿的瓦器,從巷裡走出來。尼提看見佛陀在前面,極懷愧鄙,不好意思再向前走,退步轉向別條小巷,怕和大聖佛陀見面。可是,他在另一條小巷裡,忽然又遇見佛陀,尼提急忙轉身想迴避之時,因為他心忙意亂,手中所拿的屎尿瓦器不小心撞到牆壁,器破糞逸,淋漓得滿身都是糞尿,更使他深生慚愧畏懼,低頭不敢見佛陀。

  這時,佛陀走到尼提的面前,對他說:「尼提!你願意出家修行,以求解脫生死的各種痛苦嗎?」

  尼提存著慚愧回稟佛陀說:「佛陀是至尊至貴的金輪王種,所有隨從弟子,全都是貴族的人,我是首陀羅族最下賤的人,怎麼能夠和他們貴人一樣,得以出家修行呢?鄙人連想也不敢想。」

  佛陀告訴尼提說:「尼提!佛陀的教法是最清凈的,又是最微妙的,好像凈水一樣,能夠洗除一切垢穢的東西。佛法又好像猛烈的大火,能夠燒盡一切,無論大小貴賤,新舊雜物,一觸到火,都會變成灰燼。佛法無邊,最為平等,沒有貧賤富貴的差別,凡是男女老幼,真心要出家修行的人,只要他能夠嚴持戒律,遵守僧團中的一切規則,如果能夠這樣守法,無論是誰都可以出家修行,得成聖果。」

  尼提聽到佛陀的開示,感到意外的驚訝,決志要出家修行。佛陀派阿難帶著尼提,到城外大河去洗浴身垢,然後回到祇園精舍。

  佛陀對尼提說:「尼提!人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痛苦的,每一個人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痛苦。這八苦無論是貧窮富貴,或是賢愚等人,均難逃脫如此痛苦。此外,更有天災人禍等各種痛苦。最後,還有六道輪迴生生死死永遠不斷的痛苦。人如果想要斷除如此可怕的痛苦,必須要舍俗出家精進修行,才能夠得到永久不生不滅的涅槃寂靜安樂。」

  尼提聽聞佛陀所說「無常、苦、空,生死可畏」的真理之後,豁然開悟,得到初果須陀洹道。他更至心懇求佛陀允許他出家作沙門。因此,佛陀就使他出家,剃除鬚髮,身穿如來法衣,現比丘相。

  佛陀再為尼提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佛陀說:

  「苦諦——人生有八苦等無量諸苦,這許多苦難,都是由於每一個人的過去世,造作各種惡業,所得來的果報。

  集諦——人自從無始以來,都因不斷聚集貪嗔痴等無明煩惱,從而造作種種惡業。既種惡因,就會出生結成惡報的苦果。

  滅諦——如果想要斷除生死輪迴等各種痛苦,就必須要滅除貪、嗔、痴等根本的無明煩惱。

  道諦——要滅除根本的無明煩惱,一定要勤修聖道,才能夠得到最殊勝的智慧,斷惑證真。」

  尼提聽完佛陀有關四聖諦法開示後,即時斷盡一切煩惱,成就證得三明、六通自在的大阿羅漢道。

  卑賤的糞夫尼提出家為僧的消息,很快地就傳遍了全國。很多俗人生起了我慢心,紛紛議論不平的說:「世尊為什麼允許下賤的糞夫尼提出家學道?我們怎麼可以向這種極下賤的人禮拜?設使要請佛陀齋僧供養,這個糞夫比丘來到我家,會污染到我們的床席。」

  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聽到這個消息,頓時起了疑惑而感到憂悶,因此乘坐寶車專程到祇園精舍,要請問佛陀有關尼提出家的事。國王的寶車到達祇園的門前,就在樹蔭底下暫時休息一會兒。

  祇園精舍的門外,有一塊大石頭,這時尼提比丘,正坐在大石上縫補衣服。空中有很多天人,各持香花供養,右繞禮敬尊者。

  國王看見如此瑞相,深為歡喜,很高興的走到比丘面前,說:「尊者!我有要事想拜見佛陀,請您去稟白一下,好嗎?」

  比丘即時將身進入石頭中,到裡面去稟白世尊說:「波斯匿王今在門外,欲求見佛陀。」

  佛陀告訴尼提說:「你從石塊中進來,仍由石塊中出去,請國王進來。」尼提即時從石中出來,他的身體好像浮出水面一樣,在石頭中出入往來沒有阻礙。他對國王說:「我已經稟白世尊了,請大王進去。」

  國王看見這位比丘,能在石塊中自由出入,感到非常驚奇。大石既沒有空洞,又沒有裂痕,實在令人難解!國王暗自想道:「糞夫出家的疑事,暫且擱置。先來請問佛陀,這位比丘是誰?他有什麼福行,神力這麼大?大石中沒有門路,他怎麼能夠在石中方便出入?」

  國王晉謁佛陀,虔誠的向佛陀頂禮之後,合掌請問佛陀說:「剛才進來稟白佛陀的那位比丘是誰?我看見他神通廣大,在大石中往來,好像在水中出入那樣容易。請佛陀慈悲指示!」

  佛陀告訴國王說:』他就是大王今天想探問究竟的尼提比丘,我已經度化他證得阿羅漢道了。」國王聽完佛陀所說,由懷疑和憂悶所引起的我慢心,立刻消除,深生歡喜恭敬。

  佛陀又告訴國王說:「凡人生在世上,他的富貴、貧窮、下賤、苦、樂等,一切都是由於他前世造作善惡業報所生下來的果。假如對一般人具有仁慈的心,謙虛和氣、恭敬長輩、愛護幼小,種這種善因的人,將來一定生為貴人。如果他是一個兇惡殘暴,驕傲放肆、自大欺人的人,種下這種惡因,將來一定招來卑賤的苦報。」

  國王聽聞佛陀的開示之後,讚歎佛陀的威德慈悲,恭敬地向佛陀說:「大聖佛陀出現於世,饒益無量眾生,悉皆得到安樂。尼提是極下賤的人,也受到佛陀的化度,得成阿羅漢道,何況一般眾生,更能得成聖果。

  世尊!這位尼提比丘,他是什麼因緣,生為極卑賤的人?他又種了什麼福德,能夠得蒙佛陀慈悲化度,而證得阿羅漢道?唯願世尊,分別指示!」

  佛陀說:「過去迦葉如來涅槃以後,有一座大佛寺,住有十萬比丘僧。這個僧團中的住持驕傲恃勢,稍有微病就懶不起床,另以盆器裝滿屎尿,驅使他的弟子,拿出去棄捨。他的這位弟子,是已證得初果的聖人。

「這位住持人,因為他不能謙順,稍有微病就懶不自起,驅役聖人,令除糞穢,他種下這種不良的惡因,從此流浪生死,不能解脫。因為叫初果聖人除糞,犯了大罪業。他從此出生五百世為人除糞——當糞夫,到了今世仍然是一個最下賤的糞夫。「

「好在他過去曾經出家,由於出家持戒的功德,才有這種因緣遇到我佛陀,使他聞法得道。那時的住持人,就是如今的尼提。」

  詩曰:

  智愚貴賤富窮貧 苦樂皆由善惡因

  佛法教人平等視 極卑下劣出應真

  附註說明:

  (一)「阿羅漢」是印度梵語,中文有三種翻譯:(1)殺賊——殺煩惱賊,即斷盡一切煩惱。(2)應供——又譯作應真,即應當接受人天供養的真人。(3)無生——不再受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之痛苦,即斷盡生死,永得涅槃安樂。

  (二)所有一切出家人——僧眾,都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也就是人天福田,我們應該要恭敬供養,不可起分別心,輕慢或是不恭敬僧眾;而應隨順佛法,善巧分別,盡量增上我們信敬僧寶的功德心。

  (三)本故事所說,尼提比丘是過去僧團中的住持,他的弟子是初果聖人。驅使聖人做穢物工作,即犯無量重罪,我們凡夫俗人可不慎乎?凡會利用出家人做事的人,應該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業報

  詩曰:

  惡口欺言罵比丘 隨行懺悔罪成周

  此因五百生為犬 一語傷人苦不休

釋迦世尊在祇園精舍說法的時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每天都以他的天眼,觀察六道中受苦難的眾生,看誰有善根因緣能夠得度,尊者就去度化他出離苦海。

那時,有很多商人,結伴偕行,要到國外去做生意。其中有一個商人,帶著一隻狗用以守夜。眾商人行至中途,在路邊露營休息安眠的時候,狗便偷吃商人們攜帶的肉。後來被商人發覺,大家非常生氣,便以木杖打狗,一氣之下,打斷了狗腳,然後把它拋棄在野外。

  這時,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看見這隻狗,被眾商人打斷了狗腳,傷重倒地不能走路,痛苦萬狀,正飢困在野外,即將餓死。尊者就帶了食物,運用他的神通飛去,將食物布施給狗吃,這隻狗得到了食物,能夠維持生存,心裡非常歡喜。舍利弗尊者就為這隻狗講說微妙的佛法。狗聽聞佛法之後,業障消除,它感謝尊者救命之恩以後,即便命終死去。狗命終之後,即轉生為人,出生於舍衛城中的婆羅門家。

有一天,尊者舍利弗托缽到該婆羅門家,婆羅門請問尊者說:「尊者!你獨行外出,沒有侍者嗎?」尊者回答說:「我沒有沙彌侍者。我聽人家說你有一個男孩子,你願意將你的孩子給我當侍者嗎?」婆羅門說:「我有一個兒子名叫均提,但他只是幼童,還不懂事。待他長大一點,就給您當侍者。」尊者就如他所言答應了。

到了婆羅門子七歲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向該婆羅門求取。婆羅門非常歡喜,便令他的兒子均提出家為小沙彌。尊者帶均提回到祇園精舍,替他圓頂剃度為小沙彌,並且為他說法。均提出家聽聞佛法之後,心開意解,即時證得神通自在的阿羅漢道。

  年僅七歲的均提得道之後,就運用神通力,觀察自己過去世的所作所為,知道他前世是一隻餓狗,承蒙和尚救命之恩,度他脫離一切痛苦,今生才得到人身,並獲證道果,他內心無限的慶慰和歡喜,為了要報答師恩,他發願盡此一生永遠當侍者,供養其師尊所需。

  均提尊者說:「我前世出生為狗的原因,是因為失言造口業所致。在過去迦葉佛的時候,我曾出家當和尚,那時我和許多比丘在一處念經,自以為年輕音聲清雅,很會唱贊,因而輕視不會唱念的比丘。

  有一次,一位老比丘念經的發音滯鈍,非常難聽。那時候的我,妄生輕慢心,譏訶老比丘說:『長老唱念的聲音好像狗吠!』(說這一句話就夠慘苦了!)那時老比丘已證得阿羅漢聖果,他問我說:『少年比丘!你認識我嗎?』少年比丘回答說:『我早就認識了,你於迦葉佛時,為比丘上座。』

  老比丘說:『我雖然不會唱念,但已了脫生死苦事,已斷除後有。』我那時聽到老比丘的話,深生惶怖,知道失言,而自慚愧,求哀懺悔。但罪已成立,無法消除,從此出生五百世為狗,償還譏訶一句『狗吠』的口業罪報。

  由於我五百世以前已出家修行,種植持戒的功德善因,我遭受口業罪報期滿,得蒙師尊——舍利弗尊者救度,今生才有此善根、福德、因緣得度出家,而得成阿羅漢果。」

  詩曰:

  狗吠遭殃五百生 輕言毀謗罪連城

  無知作孽成愆大 口業苦因豈不驚

  附註說明:

  (一)本篇所說:均提比丘的過去世,因為一時失言,譏訶老比丘唱念好像「狗吠」,造這一句口業,即墮落惡道中,五百世為狗。口業如此嚴重,我們可以不謹慎嗎?

  (二)作惡受苦報,修善得安樂,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自作自受,毫釐都不會偏差。

(三)惡因耕種於三寶福田中,其所收成的業報特別嚴重。種善因,便得樂果;種惡因,即得劇苦果報,決不變異。

十六、供僧福德 不可思議

  詩曰:

  供養沙門狗得餐 轉生王女見心歡

  為夫廣說前身事 禮佛齋僧福慧寬

  又云:

  心分十界君臨 六道升沉遍古今

  學佛善修超出速 惡因種墮罪根深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時候,有一位虔誠的居士,每天發心供養比丘,當時有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聖果的比丘,每天都到居士的家中受供。

  這位居士家裡養了一隻母狗,每當供養比丘時,狗都在眼睜睜的盼望,想得到一點食物。這位神通自在的出家人——比丘,他知道這隻狗的心思,常常捏飯糰分給它吃。這位比丘天天去接受供養,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因此,狗天天都歡喜想見比丘,這位比丘也知道狗的心意,每天去受供時,均拿一團飯給狗吃,狗更加喜歡看見出家人——比丘。因為歡喜恭敬比丘,能消除一切罪業,狗就因此脫離了惡道。

  經過一年多以後,狗就訣別命終了,命終之後,魂神投生到安息國王的王宮,生為王女——公主。她出生以後,就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前世作某居士家中的狗,天天都受到比丘施給飯糰。她稟告父王和母后說:「我前世是中印度某居士家中的狗,每天都吃比丘分食的飯糰,因此看見比丘就生歡喜恭敬心,由於恭敬比丘的功德,脫離了狗身而生為王女。」當時安息國境內,均無佛寺和出家比丘。

  有一天,月氐國的國王派遣一位使臣到安息國,安息國王看見這位使臣很賢明,就把公主嫁給他。

  公主到達月氐國,看見國內有很多比丘,心裡非常歡喜。她回憶前世作狗時,比丘拿飯給它吃,因此每見比丘即生歡喜心,又因為歡喜恭敬出家人,今生才得到人身且為王女。她心想:「我應當大興供養比丘僧眾,以報答其救我脫離畜生道之大恩大德。」

  當時月氐國佛教非常興盛,有很多出家比丘,公主每天都供養四、五百位比丘,並且親自料理供養的一切食物,不肯讓他人代為效勞。供養諸比丘完畢之後,她又親自打掃。家中的傭人、奴婢等,非常讚歎她,都說女主人是王女——公主,來到這裡,不但天天齋僧供養比丘,又親自掃除清潔,甚為難得,我們也應該做一點功德才是,奴婢們就暗中把掃帚藏起來,不讓公主掃地。女主人找不到掃帚,就去拿她自己當初所穿的衣服,把它捲起來當作掃帚,她的丈夫看見公主以新衣掃地,便對她說:「你恭敬佛法,怎麼可以把衣服當掃帚來掃地?未免太可惜了吧!」

  公主回答說:「我前生但以歡喜心,恭敬出家比丘二年,今生才得到這些衣服。以此衣作掃帚,又有什麼可惜呢?我前世時,連一物布施也沒有,只憑著用歡喜心恭敬比丘,種此善因,今生才有福報得生為王女。我又沒有辛勞的去做苦工,賺錢來購買這些衣服。」

  丈夫說:「你對佛法僧三寶這麼恭敬,竭誠供養比丘僧,我從來沒有看過比丘們給你一塊錢,這些衣服都是我勞力得來的呀!」

  公主就向丈夫解釋說:「我的前世,本是畜生道中的狗,因為主人是佛教徒,每天供養比丘,比丘每天都把食物分給我吃,我便以歡喜心恭敬比丘,由於恭敬出家人的功德,而脫離狗身,出生為王家公主。我能夠得脫狗身,今生我的一切,全都是比丘所賜。」

  丈夫說:「你只對一位比丘生起歡喜心恭敬,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功德福報。恭敬供養三寶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

  公主的丈夫本來不如此發心,自從他聽聞公主敘述這福報因緣之後,即大發布施心,廣種福田。他從此歸依三寶,精進學佛,竭力興建佛寺,供養三寶,並受持齋戒,發揚大乘佛法。

  詩曰:

  敬僧福德等虛空 毀謗輕憎罪亦同

  佛法若能修禮供 吉祥勝樂永興隆

  附註說明:

  (一)本故事詳載於《福報經》中。

  (二)佛教中每一位出家人(僧尼)的福德威力,都是無量無邊,能夠使一切眾生滅罪生福。若能竭誠恭敬、供養比丘——和尚,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相反的,如果對於出家人不恭敬,或輕慢、毀謗僧尼,此人的罪業也是無量無邊!

(三)比丘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他身穿佛衣,代表佛住世,為眾生的福田;恭敬比丘就是恭敬佛,獲福無量。如果有人毀謗出家人——法師、僧尼,就是毀謗佛,罪過無量無邊!

十七、夫人生天 國王得道

  詩曰:

  得道升天赴約王 凡人皆苦命如霜

  出家學佛靈山會 成就應真永不忙

  印度槃提國的國王——優達王。他在迦葉佛時曾經出家,修學佛法,後來又遇到釋迦佛陀,因為宿世修行種植的福報,而轉生得為人王。

優達王的第一王妃,名叫月夫人。她的才能品德都很好,國王特別愛敬她。有一天,月夫人忽然現出衰相,是壽命將盡的一種現象;國王的心中非常憂戚。

夫人問王說:「大王!你為何如此憂愁?」

 優達王說:「你的壽命將終,我想到人生無常,生死恩愛別離的痛苦,不免憂悶煩惱。」

  月明回答國王說:「佛陀曾經說過:『高者必墜,存者必滅,合必有離,生必有死。』這是一定的道理,死是每一個人所難免的事。人的身體,就像一座房屋,死就像搬家一樣,這座房屋壞了,就搬到別家去住,只要有資本,就可以住進好房屋。大王如果有慈悲的心想念我,就請大王放我出家修行,使我能早點得到準備搬家所需要的資本。」

  國王說:「你若出家修行,如果現世未能得到成就證果,也一定會生到天上。若生到天上,你要趕快回來與我相見。你能做得到,我就放你出家去修行。」月明王妃答應了優達王的請求。

  於是,月明王妃就在宮中設立精舍,恭請大德比丘尼入宮為她剃度圓頂,並受比丘尼戒。因為她出家而未離開王宮,時常有很多宮人前來問訊請安、恭敬供養等,使她無法精進修持,於是決心離開王宮,到遠地去專精靜修。

  月明比丘尼離開王宮之後,在偏遠之地精進苦行,經過六個月的用功修持,就證得三果——阿那含聖道。她得道後不久就在一個鄉村中靜坐圓寂,上生色界天,成為色界天的天人。

  月明生天之後,即用天眼觀察過去因緣,知道生前與王有約,應去赴約。她見國王沉迷於五欲之中,難施化度,需要先用恐怖逼他,否則不能調伏使他醒悟。於是她就變作夜叉王,手拿五尺大刀,於夜深時分來到國王身邊,國王看見如此高大的鬼王,心裡非常恐懼。夜叉向國王說:

  「你現在縱有千萬軍隊,也無能救護,因為你的性命已在我的手中,死期已經到來,你怎麼辦?」

  國王恐懼的說:「我沒有做壞事,我的一生遵守本分行善,修心清凈,期望死後能夠轉生善處。」

  天人回答說:「能夠修心清凈而行善的人,一定會依願實現,轉生到良好的地方去。這是一定可靠的,沒有比修善更好的方法了。」

  國王覺得奇怪,這個恐怖的鬼王,為何有菩薩的慈悲心呢?優達王便問他說:「你到底是什麼人?敢來使我恐怖畏懼?」

  天人答說:「我是月夫人,大王放我出家之後,我精進修持凈行,得道生在色界天,今來赴約。」

  國王說:「看你是一個恐怖的魔鬼,我不能相信你的話。你如果真是我的愛妃月明,必須現出原形,我才能相信。」

  天人就變回原形,她的衣服、容貌,均和過去一樣,站在國王的面前。優達王看見她確實是月明妃,便生起慾念,想擁抱她。月明天人騰身飛上空中,為優達王說法。她說:

  「大王!人的色身是無常的,佛陀說:『人命在呼吸之間而已,一彈指頃(極短的時間)就保不住了,又好像早晨草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會消逝無蹤。』

  「大王!你豈不是見過許多如花似玉年輕的美人嗎?她們轉瞬就會變成雞皮皺紋的老人。人老的時候痛苦特別多,例如:兩眼朦朧,看不清楚,雙耳重聽聞不聰,腰酸背痛,手足遲鈍,出入都不方便。人的色身又好像釀酒一樣,取去醇味,糟就無用處了。如此衰老的人身,死期將近,有什麼可貪戀愛樂的呢?人由生至死,一切都是無常。

  「大王!你豈不見人生無常嗎?死不一定是衰老的人,有的尚未出生就死在母胎里。還有幼死、壯死均不一定,世間沒有不死的人。一旦死期來臨,一切財產都帶不去,連自己最寶貴的身軀也要自棄,何況其他的財物?

  「大王!你是有智慧的人,既然人生有這麼多痛苦,你為什麼不尋求出離,厭離痛苦去出家修道呢?」

  國王聽聞如此至誠苦切的告誡,頓有所悟,遂發心出家學道。月明天人又一再重申說:「大王!你若出家以後,應該要好好求學佛法,求得妙法之後,更要日夜精進修持,用功修行,切勿懈怠,虛度寶貴的時日。」天人說完話就回到天上去了。優達王把王位讓給太子,割愛辭親,舍離五欲,禮迦旃延尊者為師,決心出家學道。

  國王出家修行的消息,很快地傳遍全國,很多臣吏官員,以及人民都來供養,但卻妨礙了道業,他就遠行到王舍城外的靈鷲山,參加靈山法會,聽聞佛陀說法。優達王見佛聞法之後,很快就證得神通自在的阿羅漢道。

  有一天,他入城乞食,乞得夙飯,他就拿回林中去食用。這時,有一位瓶沙王出遊,來到林中與王相見問訊說:「你本是大名鼎鼎的國王,如今出家當乞兒,乞討別人吃剩的殘物。我看你實在可憐!假如你罷道還俗,我可以分一半國家給你統治,你想好嗎?」

比丘(優達王)說:「感謝大王的美意!我出家之後,心裡沒有任何掛礙,非常安樂。你為五欲所纏縛,如飛蛾投火,又好像蠶吐絲捆縛自身,死在樂處,沒有援手,這樣才是真正的可憐呀!」瓶沙王聞已,即便回去。

詩曰:

  世間事物俱無常 如露人生命不長

  危脆苦空身自棄 速修佛法集資糧

  附註說明:

  (一)本篇故事出於《雜寶藏經》中。

  (二)出家學佛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於解脫人生的生死等各種痛苦,了脫六道輪迴,證得涅槃寂靜安樂。

(三)生天。生死尚未解脫,還在六道輪迴之中。證得阿羅漢道,才是真正了脫生死痛苦,得到永久不生不滅的安樂自在。

十八、邪思退道 長淪生死

  詩曰:

  雙孩共責起邪思 父母驚聞鬼怪疑

  欲起乾薪燒絕患 佛言得度即今時

  又云:

  生死關頭豈可疏 升沉路異自心如

  邪思罷道招愆墮 恰似沙中樹靜虛

  在印度憍薩羅國的舍衛城外,有一個山村,住著五、六十戶人家,村中有一貧戶,娶婦結婚不久,就生下一對男孩。這對雙生兄弟的相貌,端正莊嚴無比,父母非常喜愛,一個取名叫「雙德」另一個叫「雙福」。

  雙德與雙福出生將滿二個月的時候,有一天,他們的父親出外牧牛未歸,母親要到山中拾取乾薪,就把兩個嬰孩卧放在床上。

  這時,兩個嬰孩彼此自責,一個說:「當時我出家修行,本來快要得道了,可惜那時我痴心妄想,以為我壽命會很長;還俗享受五欲之樂一段時間,五、六十歲再來出家修道還不遲。那知,人命無常,罷道還俗之後,天天為家務而忙碌,未能如願再出家修行,因此退道而墮落於生死輪迴之中,無法解脫。那時,我如果修行不退道,現在也不會遭受流浪生死的痛苦。如今出生在這個貧困的家庭中,睡的是不暖的蓑草,吃的是不好的粗菜飯,只能夠勉強維持生命。像這樣下去,日子久了,不知道要怎麼過生活?這些痛苦,都是前世戀慕富貴,放身散意,貪受須臾快樂,從此長途受諸痛苦。自作自受,如今憂惱,當何恃怙?」

  另一個嬰兒答道:「我當時出家修行,不堪忍受小小的困難挫折,就罷道還俗,至今數世,沉淪於生死苦海之中,慘遭各種苦難。我回憶所受之種種痛苦都是自作自受,自己耽誤害了自己,要怪誰呢?事到如今,只有忍耐逆來順受,還有什麼辦法呢?」

  兩個嬰孩正在煩惱自責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剛好回來,聽到嬰孩們所說的話,非常驚訝,懷疑這兩個小孩是鬼怪,於是商量說:「趁目前他們還年幼,及早把他們除掉,免得將來後患無窮。」於是父親立刻外出去取乾柴,母親問他要做什麼?父親說:「把這兩個嬰孩燒死,以絕後患!」母親聽到這話,於心不忍,勸阻丈夫不要這麼做。

  第二天,夫婦同時出去做事,回來的時候,又聽到雙德與雙福兩小孩和昨天一樣,彼此在自責埋怨。因此便下定決心一同收集乾薪,要把兩個小孩燒死,以求平安無事。

  這時,釋迦世尊以天眼觀察,知道這對嬰兒即將被火燒死的事,即現身在村中,放大光明,大地震動。佛陀的毫光照耀到山、川、樹、木,一切都變成黃金色。

  佛陀來到雙生嬰孩的家中,兩個嬰孩見到佛陀的金色光明,歡喜踴躍。父母見狀均感驚訝,各抱一子來到佛陀的面前,請問世尊說:

  「佛陀!這兩個嬰孩出生未滿兩個月,為何會如此說話?我們覺得十分怪異,深恐會招來災禍,因此準備把他們燒死。不知他們是何等鬼魅?敬請世尊慈悲開示。」

  佛陀說:「這兩個嬰孩,並非鬼魅,而是有福德的孩子。」兩個嬰孩見到佛陀,非常歡喜。佛陀即為他們述說這對嬰兒過去世的因緣:

  「過去迦葉佛時,這兩個嬰孩就已經出家當沙門。因為他們幼年時是好朋友,志同道合,同時出家修行;兩人均能精進用功,他們臨當得道之時,忽然動了邪思妄想,因而退道還俗墮落,不能得到解脫,從此長期沉淪於生死苦海中。他們兩個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均投胎為雙生兒。這次出生,其罪將畢,因為過去曾經修行供佛,有此因緣福報,所以出生後即識宿命,今當得度。我佛陀就是要來拔度這兩個嬰孩,如果我不來救度,他們就會枉被烈火燒死。」

  詩曰:

  貪戀世樂享須臾 罷道還家作凡夫

退墮長淪生死海 皆因動念起邪愚

附註說明:

  (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有因緣得聞佛法,當勤精進不退,竭力修持佛法,以期解脫成就,得證聖果。否則,沉淪生死苦海,永無解脫之期。

  (二)佛教之僧眾,按照戒律可自由出家與自由還俗。但出家與在家的身份和責任不同,必須分清楚,不可混亂。出家眾,是三寶之一的僧寶,以住持和弘揚佛法為其職責;在家眾,即稱為三寶弟子,是佛教的擁護者——居士。

(三)出家修行的人,志在廣利人天,為十方諸佛菩薩、諸天護法所共讚歎,功德無量,如有撥弄是非,毀謗出家僧尼的人,即為諸天護法所共呵責,其罪業無量無邊!

十九、毀謗惡報 如影隨形

  詩曰:

  妒婦奸謀子點頭 墮燒煮獄苦千秋

  餘生五百遭謠謗 實力現身業不休

  有一天,佛陀告訴眾弟子說:「實力子比丘,因為他過去世曾經供養一位辟支佛,種此福因,所以他今生出生在富貴的家庭,生活受用均能得到安樂自在。他又能發心在我的教法中,出家學道,精進行持,而證得阿羅漢道。他雖然是得到聖果的大阿羅漢,因為過去曾造作毀謗的惡業,成道之後,也照常遭受人家的惡言批評與毀謗。」

  佛陀又繼續說明實力子比丘受人惡言毀謗的原因。佛陀說:「過去世時,在一個村中,住有一戶富豪人家,夫婦之間的感情都很親厚,沒有任何嫌怨,只是為了婚後沒有生育而憂悶不樂而已!有一天,妻子向丈夫說:「由於我不能生育,而使夫君沒有後代,你應該再娶一房,讓她為你生孩子。」丈夫回答說:「從古以來,家有二妻,則易起紛爭,很多家庭,都是因此而破裂,難以相安無事。」妻子又說:「這些事情我都很了解,但是能夠互相調和,相讓尊敬,就可平安無事,你說對嗎?我的心中不會有任何掛礙的。」

  「鄰村另外有一位富豪長者,他育有二男一女,都已經長大成人。不久,這二男一女富豪子弟父母均相繼逝世。那對無子的夫婦,即委託媒人到二位兄長處去說親,求娶其妹,結果得到兄長的諾許,遂迎娶為妾。

  「經過不久,前妻忽然有孕,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長得端嚴可愛,又很聰明,對於事理都能通達,更不會說謊話。正因為這個小孩所說的話,都是真實的,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實語』。

  到了『實語』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起了嫉妒心,她暗忖:「我已經生下這麼一個可愛的男孩,可是我的丈夫仍然如此寵愛後妾,太不應該了!」於是妒心大熾,想把後妾趕走。她對兒子說:「實語!你知道女人的苦事嗎?」實語回稟說:「孩兒不知道。」母親告訴他說:「女人心有苦事,就是嫉妒。」兒子說:「媽媽!嫉妒不是好事,不可存有妒心!」

  「母親說:『實語!我想要捏造你庶母的罪惡,彰露她的惡名,你要為我當證人。』

  「兒子說:『媽媽!你要我作證的事,到底是真有此事,或者是假的呢?』母親說:『是假的。』兒子說:『媽媽!我年紀雖小,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實語不會騙人,豈可為了媽媽而說妄語?』

  「該婦人於妒心之中,萌生出奸計之芽,擾亂這個小孩的心。她說:『實語!你的父親如果問你這件事,你可以不用口說,點頭就可以了。你是媽媽的乖孩子,應該要聽媽媽的話,才是一個真正的好兒子。』五歲小孩的閱歷未深,中了他母親的奸謀,竟以點頭作有力之證,因此陷身於無量萬億兆丈深之罪坑,而不覺知。

  「這個奸妒的婦人,就告訴丈夫說:『夫君的愛妾居心不正——行邪事,她與外面的男人私通。』

  「丈夫說:『賢妻!你不要有這種惡意的想法,她決不會做壞事。』

  「妒婦說:『夫君如果不相信,可以問實語。』她的丈夫心想:『我的兒子,大家都稱讚他是實語,他一定不會說謊話。他對外人都如此說實言,豈會對我說妄語?』

  「父親就問兒子說:『實語!你知道你庶母和外面的男人私通行惡事嗎?』」

  「母親急忙用手掩住兒子的口說:『她也是你的母親,你不可以說母親的壞話——罪狀,如果這件事是事實,你但可點頭。』

  「這個小孩,因為不明白母親是設計陷害,便糊塗遽行點頭。實語之名,即從此隱沒,變成妄語的大罪業人。

  「這時丈夫告訴後妾說:『你行惡事,不應該住在我這裡。』便把後妾趕回娘家。

  「妾被驅逐之後,即含冤揮淚向哥哥哭訴說:『被夫主斥逐趕回,他冤枉我私通男人,由實語作證。』

  「她的兩個哥哥就秘密查訪鄰居,大家都說:『她並沒有不端的行為。』二兄知道妹妹是清白的,即留她住在家裡。

  「這時,有一位得道的出家人,托缽行乞來到她家,二兄虔誠地供養這位聖者,其妹即發惡願說:『我今生被毀謗,來生及未來世,即使他出家修行,成就證得阿羅漢道,我也要毀謗他。』

  「二兄也說:『到那個時候,我如果遇到有人在毀謗他,我也要出面作證。』就這樣怨怨相報,至今不休。」

  佛陀又說:「那時點頭毀謗庶母的實語,就是現在的實力子比丘;庶母就是現在友女比丘尼;其二兄即友地二比丘。

  「實力子比丘,由於過去毀謗庶母,墮落在燒煮地獄千年,慘遭無量劇苦!餘業五百生中,世世均受人惡言毀謗。到了今生,他已經證得聖果,成就阿羅漢道,也常受惡言毀謗。

  「大家應當明白,造作黑業的人,一定會得到黑報;種下純白的因,就會有純白的果報。自作自受,因果業報,如影隨形,永遠不會分離。汝等宜勤修白業,應如是學。」

  詩曰:

  毀謗讒言毒口開 惡因孽果永悲哀

  點頭偽證無邊罪 妒忌慘遭萬世災

  附註說明:

  (一)這篇因果業債,乃是實力子大阿羅漢,普為天下後母,以及無量無邊的有情現身說法。妄語毀謗,或假見證的人,應該要多加註意,以此為戒。

  (二)女人的嫉妒心最為嚴重,造惡業受苦報,都是由妒心而生的。佛經說:「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好像地獄是專為妒心人所設立的。

(三)毀謗罵人,或撥弄是非、批評人家,就是虧欠人家的業債,均有「種一得萬」的苦報。既然謗人是自謗,何必藉此重利,自尋苦報呢?

二十、宿業難消 羅漢遭災

  詩曰:

  離越前因謗聖賢 賠償加罪八多千

  噁心毒口招殃咎 莫在僧中結孽緣

  苦報三塗難息滅 來生酬債利增填

  如今證果阿羅漢 宿業還冤十二年

  從前北印度的罽賓國,有一位很有名的聖者,他的名字叫離越,從小就徹底看破人生無常,苦空無我,而出家學道,並長期住在深山中的岩洞里,精進修持苦行,不久即證得六神通自在的大阿羅漢道。

  離越成道之後,還是繼續住山修行。因此,很多遠近愛好修道的人,都入山來拜他為師。他以神通觀察弟子的根機,對症下藥,數百名的弟子受到他的指導,都前後證得阿羅漢道。眾弟子成道之後,均到各地去弘法利生。到後來,只留老阿羅漢自己獨居在山中修行。

  有一天,離越老阿羅漢利用空閑的時間,整理山洞,他看見自己一件百衲僧衣,褪成淡白的顏色,想把他再染成灰色。他便向山中尋找能夠染衣的草根和樹皮,來充當染料,並將僧衣放在鍋里,然後用烈火燒煮。

  當老阿羅漢開鍋用柳枝翻攪時,發現鍋中那件百衲僧衣,竟變成牛皮,草根和樹皮也作起怪來,皆變成牛肉,染料的水也變成紅血水,而且牛肉的氣味特別重。老阿羅漢驚愕道:「我的業障來了!因果業報真是不可思議,世間造口業和惡意的人,均逃不出因果報應的追蹤,且看即刻便有業報來到。」

  這時,忽然有一個粗暴的農夫匆匆追來,大聲喊道:「喂!和尚,你這個出家人今天大開殺戒,山裡許多山豬、山羊還吃不夠,連我的耕牛也殺了。我早上才牽牛到山邊吃草,不多時就不見了,到處都找不到,原來是你這個和尚偷來把它殺掉。」

  農夫把全鍋的證據帶走,並且氣憤憤的逼著老阿羅漢離越去見國王。古代人事簡單,沒有設置法庭和法官,一旦人民有了事故,就去請求國王裁判。罽賓國王問農夫何事?農夫即將經過情形向國王申訴。國王問離越有什麼話說?老阿羅漢回稟國王說:「大王!這是我的業報,貧僧無話可說。」

  國王說:「被告既不申辯,又有鐵證在前,偷盜罪難辭。出家人破殺戒,又犯偷盜罪,違犯了佛教的根本大戒,戒律和法律均所不許,絕對無法容恕!」因此離越阿羅漢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

  十二年總計有四千三百八十天之久,離越老阿羅漢在監獄中,每天除了修持佛法以外,即擔任清潔環境,掃除廁所等工作。晚上則端身靜坐不卧,他的慈悲忍辱,深受獄官和獄卒的稱讚佩服。

  到了刑期屆滿那天,過去在山中修行,先後得道的弟子,均不約而同的想念師父。這數百名的阿羅漢,均運用自己的神通觀察,知道恩師被冤枉坐牢十二年,大家均以神通飛騰來到王宮,在空中大鳴天鼓,為師父申冤,責備國王失察,誤聽農夫誣謗,委屈聖師坐牢十二年。

  國王大為驚懼,親自前往監獄釋放,並懺悔一時失察的罪過。離越老阿羅漢走出獄門,即飛上空中,放大光明,作種種神變。一時化身無量,又合成一個大身遍滿虛空;忽然將虛空變成大海,又變成大火,自身在烈火中入定;忽又火息山現,自身在山石中,出入無礙等神通變化。

  這時,數百名阿羅漢要懲誡國王辦事不明,老阿羅漢阻止說:「不可對國王無禮,這是我的業報,不能埋怨他人。」老阿羅漢離越尊者,即向大家宣說他宿世所造的因緣:「我在過去世中,曾出生為農夫。一日走失一條牛,入山尋覓,看見山洞中有一位出家人在修行,我那時失察,誤以為牛是被他所藏匿,因為當時山中並無他人。我即噁心毒口擾亂他一天十二小時,要把他驅逐出山,送交國王拘禁於監獄之中。當時我造業十二小時,如今酬債十二年冤獄,好像借錢生利息,日期越久利息越多,我今生償還所加的利息,是當時造業的八千多倍。至心修善作功德,都是施一得萬的福報;惡口造業撥弄是非,也是由一得萬倍的業報。稍微的差誤,就會遭受無量無邊的慘苦!」

  詩曰:

  口業難亡利日增 一因萬果永相承

  愚痴凡眾心顛倒 酬債悔遲俱不能

  附註說明:

  (一)造口業毀謗出家人,一開口或一開筆誹謗僧尼,將來決定受無量劇苦。這種造一句口業,即能得到萬倍痛苦的「高利貸」,我們千萬不要虧欠人家這種帳。

  (二)最容易犯過的就是口,口能造業如山大,愚痴凡夫的眾生,卻把嚴重的口業當作好玩。信佛學佛的人也會如此,豈非愚痴之極!

(三)造口業是十惡中最大的惡業,罪大惡極無過於此,很多佛經里均說口業罪報嚴重。曾對佛、法、僧三寶犯過口業的人,應速至心向三寶懺悔,否則後患業報受苦無窮。

二十一、戒德降龍 餓鬼訴苦

  詩曰:

  師尊微笑憶前因 鬼子門邊托聖人

  劇苦慘然無一食 住城壞見七番新

  釋迦世尊涅槃後七百年,北印度罽賓國,出現阿利那惡龍王,興災作亂。是時有二千位大阿羅漢,雖各盡神通力,均無法將惡龍王驅出國境。有一位大威德的尊者,名叫祇夜多,他來到龍池邊,向龍三彈指說:「龍!你今出去,不得住此。」惡龍王隨即離開,不敢停留。

  二千位大阿羅漢非常驚訝,均問尊者說:「祇夜多尊者!為何我們各盡神通力,毫無反應,尊者只用三彈指,即能令惡龍王遠入大海呢?」

  尊者說:「這就是密宗的密法威力不可思議之處,也是由於持戒功德的關係。我從凡夫以來,均嚴持佛戒,尊師重道,清凈身、口、意三業,即使極微細的戒,也視同四重禁無異。因為神力不同,所以諸位尊者不能夠把它趕走。」

  祇夜多尊者驅龍之後,即和眾弟子往北天竺,途中看見一隻烏鴉,尊者向它仰視微笑。眾弟子訝異地問道:「尊者!您為什麼見到烏鴉就微笑?可以對我們敘說微笑的因由嗎?」尊者說:「時間到時我就會說。」於是繼續前行到石室城的門口,尊者慘然變色。這時因為快近中午,尊者和眾弟子均入城去托缽乞食。用過午餐之後,將出城門時,尊者又慘然變色。眾弟子即長跪請求尊者開示,微笑和慘然變色的原因。

  尊者向眾弟子說:「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是時我出生為富豪人的兒子,少年時欲出家學道,父母卻不允許我出家。父母親說:『家業事重,你若出家去修道,誰能繼承後嗣?我為你娶妻,生下一個兒子,就讓你出家去修行。』因此即便娶妻。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到了小孩七歲時,我再請求父母親放我出家去修行。」

  是時,父母恐違前言,暗中囑咐乳母向孩子說,你的爸爸如果要出門去時,你就在門口纏住他,而對你的父親說:「爸爸!您既然生了我,為什麼現在又要捨棄我而去出家呢?爸爸如果決心要去出家,就請您先把我殺死,爸爸要去出家再去。」

  我看到孩子啼啼哭哭的纏住不放,慘然情變,便對他說:「你不必悲哭,我住在家裡,不再去出家。「由於受到父母和兒子的阻礙,沒有出家去修行,因此流浪在生死輪迴中,遭受各種劇苦。

後來,我五百世出生為狗,經常饑渴難忍,只有兩次得到飽滿:一次是遇到一個酒醉的人,酒肉吐滿一地,我得到安樂飽足。另一次,遇到夫婦二人,丈夫在田裡工作,婦人在家中煮飯,忽然有事暫出,我即乘機入內,準備偷吃他們的飯菜,因為食器的口小,我的頭鑽了進去,難得出來,雖得一飽,卻受到辛苦。這時農夫從田間回來,他一怒之下,即用刀把我的頭砍斷在容器中。

當時阻撓我出家的兒子,因為犯了留難出家人的深重罪業,命終也墮落在三惡道中受苦。我成道之後,運用神通道眼去觀察宿命,天上人間以及三惡道中,相遇非常困難,到現在才頭一次見面。我向它微笑的那隻烏鴉,就是當時阻撓我出家的兒子。

  我在城門邊見到可憐的餓鬼子,他對我說:「尊者!我在此城邊已經七十年了,我的母親為我入城去求食,一去不回,我饑渴難堪!拜託尊者入城若見我母,請傳話給她,說我非常痛苦,趕快回來看我。」

  我入城時看見餓鬼母說:「你的兒子在外面啼哭,餓渴得非常困苦,請你趕快回去。」餓鬼母說:「尊者!我入城已經七十多年,因為我薄福,加以新產,羸弱無力,偶然找到膿血、涕唾、糞穢等不凈之物,也被大力鬼搶去。最後我得到一個人吐出來的一口痰,我要拿回去和我子分食,可是城門中的守城鬼,不許我出去。懇請尊者慈悲帶我出城,使我母子相見,以便分食此不凈物。」我即將餓鬼母帶出城和他兒子相見。

  我問餓鬼母說:「你住在這裡有多久?」鬼母答說:「我眼見這座城壞掉,再重建新城;新城又壞,壞了又重建新城。這樣見過七次新城,七番成壞到底有多久,我也不知道。」是時我嘆氣說:「餓鬼壽命長,甚為大劇苦。』我看見餓鬼如此困苦,所以才慘然變色。

  詩曰:

  出家學佛利人天 福廣虛空德海淵

  無量聖賢由此得 留難阻礙罪深堅

  附註說明:

  (一)佛陀說:「無知之人,若是阻撓別人出家,其罪甚重!入深地獄,黑暗無目,四圍赤鐵,烈火猛燒,經萬億劫,不能得出。」

  (二)出家學佛修行,能夠了脫生死,弘揚佛法,救度眾生,所以出家人是人天福田,有善神恭敬守護。

(三)如果有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欲求出家,修行學佛;應該要堅固信心。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當初為求道要出家時,父母親也不允許。但他信願真實,堅定不移,以至出家修道,終能成佛,普度眾生。

二十二、改造命運 夫婦賣身

  詩曰:

  貧家夫婦悟窮因 作福無錢共賣身

  喜得千金功德種 國王贊善賜瓔珍

  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人生的富、貴、貧、賤、苦、樂,皆是因果的關係。然而命運是活的,可以由我們的「心」去改造。

古德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唯人召。」下面這段故事,就是指示我們「改造命運」的秘訣。

從前有一個非常貧苦的人,名叫罽夷羅,因為生活艱難,他們夫婦二人必須為人做苦工,每天都在饑寒的交逼中,度過其凄慘困苦的生活。他倆看見村上有很多富豪,均紛紛到佛寺去作大施供法會,十分羨慕。回到破屋中,夫婦互相悲嗟不已!

  丈夫說:「我們宿世犯了慳貪,吝惜金錢,不會廣種福田,布施修福,今生才會遭受如此貧窮困苦!那些富豪有錢的人,是因為他們先世樂善好施種福;福業成熟,他們一出生,就得到衣祿充足,快樂自在;現在又再修善種福;將來他們的福祿,更加受用不盡!布施好像耕種一樣,有種植才會得到收穫,這是一定的道理。他們有錢又會布施修福,實在令人羨慕不已。」

  他的妻子說:「空羨慕人家有什麼用?我們既然知道財富是修福得來的,應該趕快種福才對啊!」

  丈夫說:「我也知道趕快修福,可是,我們連一天三餐都吃不飽,那裡有錢去布施種福呢?談起錢來,真使我們傷腦筋!」

  妻子說:「這樣吧!你把我賣給富豪人家去做奴婢,你把賣得的錢,到佛寺去供佛齋僧修福,何必愁苦呢?」

  丈夫說:「不行啊!如果把你賣給人家當女婢,我一個人怎麼存活?」妻子說:「你如果不忍心單單出賣我,我就和你同賣此身,供養三寶作福,豈不大善?」夫婦商量決定後,就到一個富翁的家裡去,對富翁說:「我們夫婦二人,以此賤身,抵貸金錢,可以嗎?」

  富人問說:「你們要貸多少錢?」夫婦答說:「如果抵貸千金,供佛作福,就可以了。約期七日,如果過了七天後不償還,我們夫婦願做奴婢,供您使喚。」富翁知道他倆發心供佛,就答應他們,隨即訂立契約,他倆拿到千金之後,立刻前往佛寺,將千金交給寺主,舉辦七天的無遮大施供法會。

  罽夷羅夫婦歡歡喜喜作功德,不計任何辛苦,他們互相勉勵說:「這七天供佛齋僧的時間,至為寶貴,改造命運,盡在此一舉,我們必須要至心、竭誠、奮勇,恭敬供養三寶,出力造福。七天過了以後,我們就要準備去當奴婢,那時候就沒有造福的機會了。」話說完之後,他倆就日夜在佛寺里,不停地為諸僧眾服務,供養一切所需。

  齋供法會的第六天,國王也蒞臨佛寺準備辦布施齋會。佛寺的住持僧稟告說:「本寺已接受貧者請供,明天是最後一天,日期不能移動。」

國王說:「他是誰?好大膽!敢與本王共爭齋會日期。」因此派人去找他,罽夷羅夫婦拜見國王,啟稟說:「大王!小民罽夷羅夫婦,只有明天一天自在,以後就不得自由了,明天是最後一天,敬請大王慈悲恕罪。」國王接著探詢詳細情形,罽夷羅稟告說:

「我因為前世慳吝不作福,今生才會受到如此困苦。現在如果再不作福,後世更加貧困,因此,我倆賣身貸款,來作此七天功德,希望能夠從此斷除貧窮困苦。契約日期只有七天,後天起,倘若無錢償還,我倆就要去當人家的奴僕。因為只剩下明天一天,所以必須爭取這寶貴的日子。」

  國王讚歎說:「你已了悟一切,能以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命,易於堅命。能夠知苦斷集,真是聰明人。」於是就讓他倆作完圓滿功德。

  國王和王后深受感動,拿出很多衣服以及瓔珞寶物,贈送給罽夷羅夫婦;又割讓十個聚落(村莊)的土地,賜給他做為福因,從此遂成為富豪。

  詩曰:

  福田廣種富財生 施一金能得萬成

  輾轉連綿行樂善 儲因熟果永增榮

  附註說明:

  (一)真心供養三寶的功德,真不可思議!罽夷羅夫婦,本來是困苦難堪,他倆發心在佛寺竭誠供佛齋僧七天,遂即成為一代富翁。

  (二)佛陀說:「動一仁念,出一良言,盡一分力,助以適需(供養出家人所需要之物品),皆名為施;所得施福,六天(六欲天上)人中,往返十世。」改造命運最好的秘訣,就是發心修福。

二十三、勸善棄惡 聖德騰香

  詩曰:

  賢婦施衣裹聖傷 悲心毀謗勸修良

  善因福報生天上 身著金縷口妙香

  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從前有一位家財萬貫,賢譽遠聞的長者。他經由媒人介紹,聘娶城外一位賢善長者的千金為妻,結婚之後,夫人不久,就懷孕了。

  長者夫人,自懷孕的時候起,口中不斷發出一種微妙香氣,薰遍全國各地。凡是聞到妙香的人,都感覺到非常奇異,不知道如此微妙的香氣,來自何處?彼此紛紛揣測其來源。

  阿闍世王聞此妙香之後,命令各級官員秘密尋查微妙香氣的來源。不久,即被探查出妙香的起源,是出自長者夫人之口。她本來沒此香氣,受胎懷孕之後,才發生這種奇事。

  探知此妙香源頭的人,急速跑去報告國王;阿闍世王非常歡喜,於是召見長者,對他說:

  「賢卿!你的夫人,如果生下男孩,請贈予本王。」

  長者夫人懷孕十個月期滿,產下的嬰孩,並不是男孩,而是一個妙相端嚴的女孩子。這個女孩與眾不同,初出生時,就有金縷寶衣自然著身,她的母親覺得奇怪,就把它脫掉,可是脫後又生,始終不露寶體,怎樣脫也脫不盡。大家都認為這個女孩是有福報的。但還是覺得奇怪,猜測她過去究竟種何福因,能夠得到妙香和寶衣的福報?

  王舍城的人都有同感,於是推出代表,前往靈山(即靈鷲山),請問佛陀。因為任何奇怪的事情,或不能夠解決的事情,大家都會去請問佛陀,唯有佛陀才有辦法能夠徹底知道,徹底解決難事。

  這時候,釋迦世尊正在王舍城外的靈鷲山,演說妙法。民眾代表來到佛陀座前,恭敬頂禮後,即請問佛陀說:「世尊!此長者女,宿世種何福因,能得到此妙香和金縷寶衣自然著身?唯願世尊慈悲開示,以釋群疑。」

  佛陀說:「過去有一個出生在鄉下又非常困苦的貧婦,有一天,她出門遇大雨。這時候有一位老比丘,是證得獨覺果位的聖者,因為大雨路滑而跌倒在地,摔破膝蓋,血流不止。貧婦見狀,急忙把他扶起來,為他洗去泥血,並撕下自己的衣服,替這位老和尚包裹傷口。

  「這位貧婦,她雖然出生於鄉間,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不能夠通達高深的佛法,但她卻知道:「佛」是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大聖人,佛法廣大無邊,天上人間,無有與佛能比的。

「她知道恭敬三寶,供養出家人的功德無量無邊。她也知道,對佛、法、僧三寶不恭敬,或毀謗撥弄出家人的是非,是犯「破和合僧」(五無間罪之一)的大罪業,罪過無量。因此,她不但竭誠恭敬三寶,而且到處稱揚讚譽佛教救世利人的偉大。

「如果她發現有不明因果業報,毀謗批評僧尼是非的人,她就會去加以勸導,使他棄惡修善,並說明毀謗僧尼的罪業與惡報,使他懺悔恭敬三寶。造口業毀謗三寶的人,受到她的教化,因她一言,出罪生福,可說是不計其數。」

「這位賢良的婦人,因為她有此好心,撕裂自己的衣服,救護老比丘,為他裹傷;又規勸造口業的人,改惡從善,她種下這種好因緣,所得福報,獨一無二。所以命終之後,上生忉利天為天人,享受天福千歲,天壽千歲享盡之後,又下生到人間,所以有此寶衣自然著身,和母親口出妙香的瑞相。」

  詩曰:

  善心聖口福騰香 護比丘身德顯揚

  轉世人天多妙樂 皆因勸導出賢良

  附註說明:

  (一)本篇故事出於《佛說譬喻經》十卷之首。

  (二)撕下自己破舊的衣服,包裹老比丘的傷口,即獲得生天的福報,以及身穿著自然的金縷寶衣。勸誡造口業的人,棄惡行善,即獲得口出妙香的福報,其功德無量無邊。

(三)造口業批評僧尼是非的人,除了死後墮落耕舌地獄受諸劇苦之外,尚有萬世慘受盲聾喑瘂的苦報;生生世世受人毀謗,口出臭氣,所說的話,沒有人會相信,受苦無量。

二十四、撮鹽山立 一本萬利

  詩曰:

  借物粗微未送還 定中所見即鹽山

  一因萬果生無盡 切莫心貪起野蠻

  從前,浙江杭州的西湖,是中國佛教的聖地,不但佛寺林立,而且在家信佛學佛的人也相當之多。特別是杭州各地,盛傳著一位居士「護戒」的佳話。這段史實,可做為一切修行人的良范。

  據說:有一位在家學佛的居士,天性好靜,專心修學佛法,他在西湖附近,自己蓋了一所茅屋,就在其中靜修,每天除了自行料理一餐午飯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在精進修持佛法。

  有一天,快近中午的時候,他走進廚房煮飯,把各種蔬菜混在一起,想煮成一鍋羅漢菜,以備數天的佐食。當一切都已準備停當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所準備的「鹽」,已經不夠用了。在此臨急之際,他就匆匆忙忙跑去向鄰家借了一湯匙的鹽,以便應急。

  可是當他跑到鄰家去借鹽時,鄰人剛好有事外出,家裡沒有人在。燒蔬菜沒有鹽又不行,怎麼辦呢?他心想:鹽是本地出產的粗俗物,反正一湯匙鹽,價值也不到一毫錢,拿人家一湯匙的鹽回去應急,大概沒有什麼關係吧!於是他就私自走進鄰家的廚房,隨便拿了一撮鹽。

  依照一般世俗來說,借一撮鹽,是一件小事,所以這位居士根本就沒有把借鹽的這件事記在心裡。因此,也就忘記把一撮鹽送還給人家。

  借一撮鹽雖然是件小事,但是「非與而取」,這在因果律上,已經構成嚴重的問題。因為佛說三毒之中,以貪為首。凡是一花一草,非與而取者,就是犯了偷盜之罪。

  居士借鹽這件事,經過一年之後,他有一天在修法的定中,忽然看見面前有一大堆濃重的陰影,而且從此開始每天都是如此。他仔細觀察,發現這個陰影,並非別物,而是像山一般的鹽堆。他一再詳細研判,終於省悟昔日向鄰家借鹽的往事。

  他非常驚駭的說:「拿人家一湯匙鹽,一年未還,利息竟然生了這麼多!如果虧欠人家一塊錢,一年的利息,可能會生出千萬塊錢,業債果報真是『一本萬利』啊!」

他急忙準備了很多錢,親自到產鹽區去購買數千包鹽,鹽價錢及運費,均一齊付清,囑咐產鹽的主人,把這如山的鹽包,運到他昔日借鹽的鄰家之後園,說是償還他的舊欠。

「鹽」債還清之後,浮現在他面前的鹽山,即時消散無蹤。從此以後,他的面前就不再浮現鹽山了。此時,這位居士終於徹底了悟因果業報的嚴重,他經常把親身體驗的這件事告訴大家,使他們有所警惕,他說:「莫道小溪容易過,須防暗石也驚人。佛經上所說的『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一點也不會錯。我向鄰家拿一湯匙鹽,忘記送還人家,想不到一年之後,一撮鹽竟變成如山之大。如此一本萬倍的嚴重利息,真使我心駭膽裂!好在『鹽』是本地出產粗俗又便宜之物,否則如果是金錢或珍貴之物,那後果就難以設想了!」

  居士又再鄭重的勸告大家說:「拿俗家一撮鹽,尚且有如此嚴重的因果,假如有人盜取三寶物(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財物),那罪業就更加嚴重了。地藏菩薩說:若有眾生,侵損常住(佛寺或僧眾常住的地方)……,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盜用『三寶物』的罪業,為何如此嚴重呢?原因是:佛寺或精舍以及所有『出家人』的財物,盡皆是十方眾施主所共同布施供養的。拿出家人的錢財去做私人俗事,就是違犯不得懺悔的十方罪。此人死後,一定墮落無間地獄,慘遭無量劇苦。遭受千萬億年的慘苦之後,還要再墮落畜生道中去做牛,償還所虧欠的業債。」

  詩曰:

  僧家財物十方來 侵損當遭眾苦災

  地獄出時還業債 為牛萬劫更悲哀

  附註說明:

  (一)無論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任何人偷三寶(僧祇)物,一律都是犯十方罪。十方罪是指違犯著眾多的罪,因為「三寶物」是十方眾善信所共施的財物。侵犯私人財物的罪,容易懺悔;如果違犯到十方眾罪,不但無法懺悔,而且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去。《寶梁經》說:「宜自啖身肉,不得盜三寶物。」通常一般人在無意中很容易違犯大罪業的行為是:去到佛寺或精舍佛堂的時候,濫用常住財物,或亂取寺院所種的花木、水果等;或在佛寺精舍內,擅自撥長途電話,電話費由常住負擔……。凡此種種都是違犯「盜用三寶物」的嚴重罪業。

  (二)古今有少數無知的人,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該佛寺的大護法——大施主,布施供養了很多財物及田地給佛寺。可是他的不肖子孫,妄把該佛寺當作祖厝,甚至想盡辦法霸佔寺產;並且派流氓在寺里,收取諸善信所供養的油香錢,把佛寺的常住出家人,當做是他們的傭人。罪大惡極,莫過於此!

  須知:凡是布施供養給佛寺的財物以及田地等,捐施之後,就變成三寶物,他人不得佔用,否則造十方罪。而且這是先人所造的功德,與子孫無關,因為先人吃的飯,子孫不會飽。

  (三)在佛教中,常常發生「半路出家」的女眾——尼師死後,她的兒女不肖,誤認為該尼師所住的佛寺(或精舍)之財物,是她媽媽的遺產——紀念物。於是,這些不肖之徒,就當起老闆來,而且把該佛寺(或精舍)的常住人眾,擾亂得日夜不安寧。

凡是出家僧尼之遺物,均屬三寶物,在家俗人不得私人佔有,否則造十方罪。更何況人生無常,死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為了貪圖一時之享樂,逞一時之所能,而犯上十方大罪,讓自己遭受千萬億年的業報慘苦呢?這未免太不划算了!

二十五、竭誠供佛 四願成就

  詩曰:

  供佛虔祈四子生 商農學果俱圓成

  財官富樂全能獲 志願出家度有情

  信佛和學佛,最重要的是,依照佛教的信、願、行三資糧去行持。

  一、要有具足堅固的信心。信佛所說的教法,真實不虛;信佛、法、僧三寶,是一切眾生的無上福田;信善惡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信修行學佛,能了脫生死輪迴痛苦,獲得涅槃寂靜的永久安樂。

  二、要發百折不撓的誓願。發願修學佛法;發願弘揚佛教;志願成就佛道;誓願廣度一切眾生,共證無上菩提佛果。

  三、對顯密佛法精進行持。實行修行學佛,必須要親近善知識明師,依照明師的指導去行持學佛,如說修行。

  下面這段因緣故事,就是實施佛教三資糧,而獲得成功的史實傳記,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度眾生的時候,印度有一位信佛虔誠的在家優婆夷(女居士——信女),她每天都竭誠恭敬到佛陀的座前,去供養佛陀和比丘僧眾,從來沒有一天懈怠或疏忽過。佛陀早就知道她心裡的願望,有一天,佛陀故意問她:「優婆夷!你每天如此竭誠的恭敬禮拜供佛,有什麼願望祈求呢?」

  優婆夷謹向佛陀恭敬禮拜,然後長跪合掌說:「世尊我如果有福報,現世就可得的話,我希望生四個兒子。」

  佛陀再問她說:「為什麼希望有四個兒子。」

  優婆夷回答說:「佛陀!我如果有四個兒子,撫養他們長大,大兒子,我讓他去經商,可以賺很多錢財;二兒子讓他去務農,生產米穀等物,衣食所需,都能豐足;教三兒子用功求學,將來做官覆蔭門戶;第四兒子,我就讓他去出家修行,精進修持佛法,將來得成聖果,救度父母,以及救度一切眾生。我期望有四個兒子的用意,就是這樣。」

  佛陀說:「好的!讓你得到滿願。」

  優婆夷非常歡喜,向佛陀恭敬禮謝之後,就回到家裡。經過不久,優婆夷就懷孕,生下一個相貌端嚴的男孩子,這個孩子的聰明智慧,與一般的小孩不同,所以父母特別寵愛。

  兒子長大以後,有一天,恭敬地請問母親說:「媽媽!你為什麼對我這樣慈愛?世間當母親的人,沒有像媽媽你這樣愛護兒子的。」優婆夷告訴他說:「孩子!我本來祈求生四個兒子,讓你們各作一種事業。現在只有你一個,我就將愛護四個兒子的心合併起來放在你一個人身上。」她接著詳細敘述「願求四子」的用意。

  兒子聽到母親的話之後,時時謹記在心裡。首先,他學習經商做生意,以他的聰明智慧,不到一年,就賺了很多的錢而成為巨富。隨後,他又改行務農,耕種很多的農作物;由於他如法的勤勞灌溉,收穫特別豐盛,遠近的大農家,都非常羨慕和欽佩他。後來,他又研究學問,仕進求官,而且官居高位,一一均如願成就。

他娶妻之後,不久又生了男孩子,家門盛極一時。經過沒幾年,竟成為富貴之家,雙親均康泰在堂,可謂福祿壽三齊全,家庭非常圓滿、安樂。

有一天,兒子敬稟母親說:「媽媽!你老人家要求四個兒子,發出四大願要給四個兒子做,如今孩兒已完成媽媽三願,只缺最後一願。如果讓我出家去修行,豈不是四願都具足圓滿了嗎?」

  母親暗忖:「我本願求生四子,想讓他們各做一種事業,但又擔心他們會違反我意。如今這個孩子所作所為,均超出我的願望之外,如果讓他去出家學道,一定能夠遂願完成,得成聖果——成道。」於是即允許兒子去出家修行。兒子聽到父母允許他出家學佛,非常高興的割愛辭親,拜別父母,前往釋迦牟尼佛的座前,請求佛陀允許他剃度出家作沙門。

  佛陀即滿他的願,使他圓頂出家當比丘,並為他說法。他聽聞佛陀的教法之後,日夜修精進行;由於他的精進用功,不久就證得大阿羅漢果。他成道之後,即回家為父母說法,度雙親出離苦海。他又在各地發揚佛教,廣度一切眾生,大家均得福得道,皆大歡喜。

  信、願、行三資糧,好像寶鼎的三足,缺一不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賢聖,均由此三資糧而得成就。修學佛法,或造福發願,其成就與不成就,均在我們的心志。而「志」是心中的指南針,南北一定,八方隨之而定,此即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

  詩曰:

  佛教資糧信願行 能圓聖果自他成

  無邊福慧皆由得 精進修持妙覺生

  附註說明:

  (一)以上二十五個善惡因緣,大部分是佛教經典中的故事,個個都是為現在與未來一切的眾生,現身說法。讀者大德!請切勿等閑視之。

  (二)從本集的各因緣中,可以看出:得成就聖果,與墮惡道受苦,均皆是由我們的「心」所造成的。

  (三)一切惡業,雖然是由於我們的身口意所造出來的,但其中造惡業的力量最大者,就是口業。口能造惡業如山之大,十分嚴重!因此我們應該要三思而後「說」,最好是守口如瓶,以免犯諸口業而墮惡趣。

  吉祥圓滿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的觀點成立?
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覺知,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但既然把心思用在覺知上了,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
佛教導航-因果圖鑑——地獄變相圖(10)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