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玉如冰,青紅交映,中國古代精妙絕倫饞死人的瓷器們
關注樓主收藏轉發至天涯微博
|
首先說說瓷器大致命名規則。 瓷器的命名方法其實有點類似法國菜的取名,完全是平鋪直敘地描述瓷器的特徵。 通常來說,名字中包括四個部分: ①製作時間:年代(唐/元/明/清…)+年號(永樂/成化/康熙/雍正…) ②製作地點:窯(汝/官/哥…)或燒造地址(景德鎮) ③釉及彩的裝飾:釉色(青/白/天青/霽藍…)或彩的種類(青花/釉里紅/粉彩/鬥彩…)+釉或彩的形態或內容(黃地素三彩/纏枝蓮/壽桃/水紋/人物…)+特殊技藝(開光/過枝…) ④器型:器形類別(玉壺春/僧帽/天球…)或其他形狀的形容(蒜頭/葵口/卷口/三足/高足/鼓釘…)+器型種類(瓶/盤/碗/瓶…) 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以下這件瓷器叫做「清康熙 景德鎮官窯 青花玉龍變 折沿洗」 其中清康熙是年代和年號,景德鎮官窯是燒制地點。 「青花」是釉下彩,「玉龍變」是青花所描繪的內容。 這件物品是文房四寶中的「洗」,而器形特點是邊沿有折角度「折沿」。
|
再舉一個做工複雜,命名也複雜的例子。 下面這一件叫做「清乾隆 景德鎮官窯 粉青釉 描金 鏤空 開光 粉彩 荷蓮童子 轉心瓶」。 前面時間地點都不說了。 「粉青」是釉色,「描金」是對釉的裝飾手法。 「鏤空」和「開光」都是特殊的裝飾技法,「開光」是指在器物的某一位置留出某一形狀的空間然後在該空間里裝飾花紋。 「粉彩」是開光部分釉上彩的種類,「荷蓮童子」是粉彩所繪製的內容。 「轉心瓶」是指這瓶子的特殊器形,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
於是,下面我就會從「年代、窯、釉、彩、器型」幾個部分,來818我國各類美麗的瓷器。 在正式開始之前,再插播一下首先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問題,什麼是瓷器?和陶器的區別在哪裡? 區別主要在於三點: 一是泥胚的成分:陶器是粘土,含鐵量高;瓷器是瓷土,含鐵量低。 二是燒制的溫度:陶器燒成的溫度通常只有幾百度;而瓷器通常在一千度以上。 三就是釉了:陶器通常不施釉,或者是低溫釉(因為燒制溫度低嘛);而瓷器則通常是美麗的高溫釉。 燒制溫度可謂是瓷器最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燒制溫度越高,吸水率就越低,就越易於清潔,越不會吸附異味,越不會發生釉面的龜裂和局部漏水現象,硬度往往也就越高,釉和彩的顏色也往往越美麗。 而泥胚的成分,又決定了瓷器是不是能忍受得了如此的高溫。 代表最高工藝的景德鎮窯,在元朝一方面廣泛使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胎法,二方面窯的形狀也很特殊,使瓷器的燒制溫度達到了1300°以上,是工藝極為領先的高溫硬質瓷。
|
首先,大致談談我國制瓷業的幾個高峰。 首先在唐代,最著名的有盛產青瓷的越窯,和盛產白瓷的邢窯。(「唐三彩」其實是陶器,燒制溫度很低。) 其次是宋代,除了大家很熟悉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除此之外還有龍泉窯(弟窯)、景德鎮窯、北方的耀州窯等等。 到了元代,制瓷業中心已越來越往景德鎮集中。元代最著名的創新應屬景德鎮窯的青花瓷。自從鬼谷子下山拍賣出天價之後,近幾年元青花炒得火熱。 明永樂年間,皇家在景德鎮正式設置御窯。從此之後一直到近代,景德鎮的制瓷水平基本上獨步天下。 明代瓷器的巔峰一為永樂到宣德(一般稱為「永宣」)年間,青花瓷及高溫紅釉的燒制無可比擬。 另外最為珍貴的則是成化年間的鬥彩,在當朝就價值千金。 清代的制瓷業高峰則在於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般叫做「清三代」),此時無論釉、彩還是器型,都創新甚多,而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難度極大的琺琅彩,乾隆時期的粉彩也算是創造了一個新的流行高峰。 除了景德鎮之外,龍泉窯和德化窯在元、明兩朝也有相當高的成就。 具體每個窯的特點,我會在後面一一說到。
|
首先,來說說「釉」。 各色釉料中,青瓷和白瓷是年代最為久遠的,其中,又屬青瓷變化最多,溫潤似玉,顏色極美,歷朝歷代都受到喜愛。 首先放一張故宮博物院藏的唐朝秘色瓷,越窯珍品,青釉八棱瓶。
「秘色瓷」是越窯青瓷中最為珍貴的品種,釉色青中泛湖綠,唐朝人曾經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形容。 在法門寺地宮開啟之前,長時間一直是只在傳說中存在的釉色…… 1987年法門寺地宮開啟後,一共出土秘色瓷十四件,其中「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另外還有一件就是上圖中的八棱長頸凈水瓶。 現在帝都的博物館中,國博瓷器館第一件展品就是秘色瓷碗,故宮博物院瓷器館(文華殿)藏有上圖中的八棱瓶。 「秘色」是什麼意思,到現在還有爭議,比較多的說法,是指釉料配方保密,只供皇家。但一般來說,通指越窯的精品。 清朝人說和一般的的越窯青瓷相比顏色是差不多的,但是光澤度更好。(「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 ,另外秘色瓷還有是在製作工藝上特別精細,胎體規整又薄又均勻。 越窯秘色瓷在唐代和五代早期是偏黃色的,五代以後才越來越偏青。 浙江出土了大量五代時期貴族墓葬中的五代越窯秘色瓷,有機會去浙江省博物館的朋友可以仔細看看。
|
然後再說說宋代五大窯之首的汝窯天青釉。 汝窯瓷器存世量不足白件,其「香灰胎」(香灰色的泥胎)是重要特色。 但汝窯的釉被形容為「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由於特殊燒制方法留下的『芝麻掙釘』痕)」。 胎薄釉厚,釉層有玉石般的質感,開片細密。 汝窯釉色之中,最被稱道為「天青釉」。 「天青」釉色又叫做「雨過天青」,傳說源自於宋徽宗夢見的大雨初晴的青天碧色。 依舊是以故宮藏瓷為例,汝窯天青釉洗和天青釉尊。圖片質量已經還可以了,但釉色和開片依舊拍得不夠美啊。
|
然後再說說宋官窯的青瓷。 宋官窯的青釉中,最著名的顏色是「粉青」。 官窯青釉層通常很肥厚,釉面多有開片。 所謂「開片」,是指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 「開片」是宋五大名窯都具有的一個特點,而官窯開片中釉相對薄的開小片,釉層厚的則開片非常大,獨具特色,稱為「冰裂紋」, 下面這兩件,便是故宮所藏的具有「冰裂紋」的宋官窯粉青釉瓷器。 ①方花盆
②旋紋瓶
|
下面說龍泉窯。實際上,關於哥窯、官窯二名窯光是窯址的各種學術爭論就甚多,難以一一道來。以下僅僅選取其中通行的說法。 龍泉是中國最古老的制瓷中心之一,歷史非常悠久。 按照最通行的說法,傳說在南宋的時候,有章生一、章生二個兄弟,在龍泉設窯廠。 生一所燒的窯名「琉田窯」,又名「哥窯」; 生二所燒的窯名「龍泉窯」,又名「弟窯」。 「哥窯」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 哥窯青瓷與上面說的南宋官窯的青瓷難分彼此,都是胎色較深,紫口鐵足,釉色以粉青、淡青為主。釉厚的大片冰裂紋,釉薄的小開片。 前端時間故宮損壞的國寶,就為到底是哥窯還是官窯爭論了半天。 而兩者的區別,明人有筆記:「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總的來說,覺得哥窯不如官窯,但在實際之中,兩者的區別真心不大… 哥窯的另外一種名品,就是所謂「傳世哥窯」的「金絲鐵線」。 這一類只有北京、台北故宮博物院等有收藏,但沒有出土,也有說是元代而非宋代所制。 釉色多為炒米黃,亦有灰青;紋線為黑(鐵線)黃(金絲)相間。 可以以下面這隻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為例:
|
現在一般說的龍泉青瓷,都是指「弟窯」也就是「龍泉窯」所產的另外一種產品白胎青釉產品,釉面無紋片,青翠滋潤,宛如翡翠。 這種青瓷因為足底等露胎處呈硃紅色,也俗稱「硃砂底」。 弟窯的青瓷之中,以梅子青和粉青為上品,釉色如果泛黃、泛灰則為下品。 兩種極品青瓷之中,又以因顏色「梅子青」最具有弟窯特色,被形容為「雨過天青雲破處,梅子流酸泛青時」。 下面是國博收藏的,美麗的宋代龍泉窯梅子青釉蓮瓣紋蓋缽。
這個是故宮收藏的龍泉窯梅子青三足爐
|
龍泉窯的粉青後世也模仿頗多。 宋代龍泉窯的粉青雙魚盤
|
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大量仿燒龍泉青釉瓷,創新了一種新的青釉,叫做翠青釉。因釉色青嫩如翠竹故名。釉面色澤光潤,垂釉處突出,玻璃質感強,釉中有密集小氣泡。 下面這件是故宮所藏的永樂翠青釉三系罐。造型和顏色都美飛了~
|
青釉中最後再說說耀州窯。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最大的瓷窯,生產的瓷器種類極多,其中又以青瓷最為著名。 耀州窯的青瓷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胎釉交接處呈薑黃色。此外,釉面上有的會有小的露胎褐斑。 釉色本身來說,應該講是遠不如南方的幾個窯,因而在裝飾手法上就往往更加豐富。不像南方的幾個名窯往往造型極為簡單,只取釉色天然之美。 首先上一件故宮的藏品,釉色照得很典型。
再上一件陝博的耀州窯青釉剔花倒裝壺,裝飾非常精美。 關於刻花、雕花等泥胎裝飾方法,後面專門講。
|
青瓷說完了應該說白瓷。 但在此之前,先說說說說景德鎮的「影青」瓷。 「影青」屬於青白瓷,顏色介於青瓷和白瓷之間,透明度極佳。 景德鎮從宋代開始燒制「影青」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釉色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質地與玉高度相似,甚至被稱為是「假玉器」。 這種奇妙的半透明釉色以後成為了青花、釉里紅等等很多景德鎮最具有特點的釉下彩和釉上彩最常搭配的。說是中國古瓷中最重要的釉色也不為過。 雖然不屬於宋五大名窯,但景德鎮的影青瓷在宋代就已經非常受歡迎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並沿用至今。 下圖中仍然為故宮的一件宋代景德鎮影青梅瓶,「白中泛青」的效果拍攝得很不錯。
再放一件後世的影青瓷,也為故宮收藏,永樂影青暗花纏枝蓮紋碗:
|
下面再上一張景德鎮用影青釉製作的「玲瓏瓷」。 所謂「玲瓏」,又叫「玲瓏眼」、「芝麻漏」,先在較薄的胎體上透雕出花紋,通體上釉,花紋處填滿透明釉,而燒製成一種對光透影、玲瓏剔透的效果。 玲瓏瓷器的產生源於產品缺陷。在宋代景德鎮瓷器中有一種叫熏爐的產品,爐蓋採用鏤空裝飾,在燒成過程中,由於釉料的高溫流動性好,加之燒成溫度往往控制不嚴,常使窯內溫度過高,從而使釉料熔融後流動而將爐蓋上的孔洞填平,出窯後對光一照,光亮透明。 這種偶然的產品缺陷卻使工匠們大受啟發,終於在明代永樂年間成功燒制出晶瑩剔透的玲瓏瓷器。到明中期成化年間,景德鎮不僅能夠成批生產玲瓏瓷器,還將其和青花結合起來,燒製成非常有特色的青花玲瓏瓷。現在還有很多人用作飯碗。 由於還沒有講到青花,下面放的是一隻則是影青玲瓏碗,是清乾隆年間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比起民間用的玲瓏瓷,鏤空雕花要精美許多倍,釉色偏白,無比的剔透。
|
於是下面正式開始說白瓷了…… 歷史上著名的白瓷包括唐朝時候的邢窯白瓷,宋朝的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的「卵白釉」,明清時候的景德鎮官窯「甜白釉」,德化窯「象牙白」等等。 邢窯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窯瓷場,曾被譽為「天下無貴賤而通之」,是最早的貢瓷之一,與越窯的青瓷齊名。皮日休曾形容「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 然而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評論茶器中雖形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但又說「邢類銀不如越類玉」,認為作為茶器,越窯青瓷要勝於邢窯白瓷。 邢窯的白瓷通常以日常用器為主,器型規整,少帶紋飾,以突顯釉質之美,釉色純白均勻,白中閃青。但也有一部分人因此認為邢窯白瓷比較無聊,實用價值大於觀賞價值。 唐邢窯白瓷海棠杯:
|
|
到了北宋時期,皇家用的白瓷主要為定窯生產。 定窯白瓷胎質薄而輕,不太透明。 釉則呈米色,極薄,可以見胎。 除了胎體和釉色以外,定窯還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徵「蠟淚痕」和「竹絲刷痕」。 「蠟淚痕」指的是流下的積釉,形狀堆積好似淚痕。 「竹絲刷痕」是指釉薄可見胎的地方能夠看到胎上的旋坯痕。 定窯白瓷中最著名的一件可能就是下面故宮博物院藏的定窯孩兒枕了,造型極有創意,雕工細膩,栩栩如生。
|
此外,在北宋晚期,定窯的白瓷的另一大特色為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而鑲金、銀、銅質邊圈加以裝飾。 可以以這隻北宋的刻畫石榴紋碗為例,依舊是故宮藏品。
|
前面提到過,在元代,景德鎮的瓷胎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鋁的含量,既提高燒成溫度,又得到大件瓷器在高溫中不變形的效果,保證了質量。 同時,元代的景德鎮窯掌握了在釉料中摻人適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鹼金屬鉀和鈉,同時降低氧化鈣的含量的技術,提高了釉的黏度,使釉不易流淌,失去透明度。 卵白釉便是在這種條件下創新的高溫釉,釉質緊密厚實,釉面失透色偏青,無開片,光澤柔和。 由於卵白釉窯器上常書「樞」、「府」兩字,故又稱「樞府瓷」,被認為是元代官窯的產品。 下面這件是台北故宮所藏的元代「樞府「款卵白釉印花番蓮碗
|
純技術貼,嚴重支持 希望能成為天涯關於中國瓷器的百科全書
|
最後來說一說被稱為「中國白」的德化白瓷。 德化窯在元代就有相當大的生產量,《馬可•波羅遊記》裡面對德化白瓷有專門的介紹。 明朝的時候德化窯達到鼎盛,尤其是白瓷的生產,出口極盛,以至於歐洲人稱德化白瓷為「中國白」。 德化白瓷的釉色同樣很滋潤,因而也被稱為是「象牙白」「豬油白」,釉色以白中閃紅者為貴。 但相比同時代景德鎮的白瓷,「體極厚」,胎體比較笨重。 德化窯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相比其他窯大量生產日用瓷,德化白瓷雕塑極多,尤其是佛教塑像,成就很高。天工開物》曰「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那時候德化窯瓷雕的成就要高於日用瓷。 不過到了清代,德化窯沒落,就又恢復到生產普通用具比較多了。 下面放一張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德化白瓷觀音像,衣抉飄飄,線條美得要命。
再放一張近景照,釉色之美
貼圖
換一張
|
下面講講其他品種的彩色釉。 大致來說,彩色釉的顏色可分為紅、黃、藍、綠四個系列。 雖說「青瓷」實際上是包括了藍、綠兩種顏色的,但一些特殊的釉料,習慣上還是單獨拿出來說。 首先說說鈞窯。 民間自古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窯一片」的說法,可知鈞窯之名貴。 鈞窯以窯變為最大特色,「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被稱為是「鈞瓷無對,窯變無雙」,找不到第二隻。釉色燒成之後,釉色非常華麗,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鈞窯釉色泛瑩光,質地上分「細平」和「橘皮」兩種,釉色上,明人評價說「鈞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且「色純」者為上品,「雜色者無足取。」 鈞窯的各種釉色中,又以紅釉、藍釉以及紅藍釉互相融合形成的玫瑰紫等最為出名,美若雲霞。 下面依次放上藍、紅、及玫瑰紫三種顏色,看窯火的鬼斧神工。 其中頭兩件為台北故宮所藏,最後一件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
補一下甜白釉: 甜白釉是明朝永樂年間景德鎮官窯所創的釉色。 甜白釉瓷器往往胎體極薄,而釉色本身也非常透明。 薄到半透明的胎+幾乎全透明的釉色,使整件器物極為瑩潤通透,宛若美玉,有的有隱約肉紅色,取「甜凈」之意命名為「甜白」。 甜白釉瓷器中又以薄胎暗花最為名貴。 薄胎暗花指的是在泥胎上先刻圖案,再罩以精白的釉色燒制。因為胎體過薄,在上面刻圖案十分艱難。燒成之後圖案若隱若現,晶瑩剔透。 可以說,無論是甜白釉質感還是暗花,現在的照相技術都難以捕捉,連能照清楚暗花圖案的照片都難找到一張,一定要看看實物才行! 下面這張是故宮收藏的永樂甜白釉僧帽壺,圖有點小,但是我覺得比較能體現甜白釉羊脂玉質感的。
上面的鈞窯的「海棠紅」,可以說是最著名的紅釉了。 除了「海棠紅」以外,還有許多美麗的紅色釉。 紅色釉中,由於高溫紅釉燒成難度極大,通常都相當名貴。 著名的高溫紅色釉中首推永宣時期的鮮紅釉。 鮮紅釉有叫做「寶石紅釉」,是陶瓷領域第一種色澤純正的紅釉瓷器,於永樂年間景德鎮窯創造成功,是景德鎮窯的重大貢獻。 鮮紅釉瓷器以永宣時產量最大,質量也最好,此後因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生產漸入困境,產量銳減,成功之作很少見。至嘉靖時,雖然宮廷一再催燒鮮紅釉瓷器,但由於燒造難成,有關官吏不得不請求以容易燒造的低溫礬紅釉取而代之。 在此之後,高溫紅釉甚至一度失傳,一直到康熙年間才重新研製成功。 下面這只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明成化鮮紅釉盤,這種釉的形態是典型用的「噴釉」方法上釉的。 噴釉指的是系採用噴釉器將釉料霧化噴到坯體表面。
|
汝窯的圖片那隻天青釉尊顏色還靠譜點,那隻洗的確色差有點大…… 這兩張圖都是故宮官網發的,我看清晰度不錯就直接用了。 可以再找找有沒有更合適的。
|
這隻同樣故宮收藏的明宣德鮮紅釉葵花式洗則是採用浸釉法製作的,釉層比較厚重,充分體現出了鮮紅釉的不透明性。 浸釉法指將坯體浸入釉中片刻,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漿附著於坯體表面。
|
再來說說「郎窯紅」。 所謂「郎窯」,指的是清康熙時候,江西巡撫郎廷佐作為督陶官時期的景德鎮官窯。 郎窯的最大成就,就是高溫銅紅釉的燒製成功,恢復了早在200多年前明代中期就失傳的高溫銅紅釉燒造技術。 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徵燒制的,是我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 郎窯紅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而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 高溫紅釉由於對燒成的氣氛、溫度要求很嚴,燒制一件成功的產品非常困難。因此當時有民諺說:「若要窮,燒郎紅。」郎紅器在當時就很昂貴,後世民國仿造者不計其數。 下面是一件故宮所藏的康熙郎窯紅釉琵琶尊。釉色分布比較典型。
|
郎窯高溫紅釉之中,還比較出名的有豇豆紅和霽紅釉。 豇豆紅顏色通常不均勻,釉色含有粉質,細膩粉嫩,所以又被稱為是「娃娃臉」、「桃花片」。 紅色釉在燒制時,因為氧化還原反應的不同,往往會窯變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釉里紅在燒制時也常常會窯變成綠色),豇豆紅的綠色苔點往往被美稱為「美人霽」,被贊為是「滿身苔點,泛於桃花春浪間」。 豇豆紅中,釉色明快鮮艷,通體一色的上品,為「大紅袍」。 釉色如豇豆皮,含有斑點者為中品「美人醉」。 釉色太淺或者太深的都為下品。 豇豆紅因為燒成難度大,基本上集中在清康熙晚期,器內施白釉,外部銅紅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雍正年間就很少燒制了。因為製作時間短,所以傳世數量極少,而且基本上全部是小件,主要是文房用具。 下面這件為私人收藏的康熙豇豆紅團螭紋太白尊,釉色的確很類似偏偏桃花,不愧「桃花片」之名。但「美人霽」苔點不明顯。
|
再放一件郎窯霽紅釉,為清雍正時期御窯廠燒造的仿明宣德鮮紅釉的品種。因其作為祭祀郊壇之用,又稱「祭紅」。 和鮮紅釉一樣,霽紅釉是一種高溫失透的品種,釉面光潤,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 雍正霽紅釉膽式
|
紅釉里最後再說一種同樣創燒於清康熙末年的紅釉,胭脂紅。 和前面介紹的紅釉不一樣,胭脂紅釉是一種低溫釉,燒成溫度只有800°左右,由西方傳入,所以又被稱為是「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胭脂紅釉一直到晚清都在燒制,但屬雍正年間的產量最大,品質最精,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為內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為內外均施胭脂紅釉。 故宮的清雍正胭脂紅釉盤:
哈
|
霽紅釉圖片好像有點問題,換一張:乾隆霽紅天球瓶
推薦閱讀:
※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到底是形容那瓷器的?
※盤點2016 | 高古瓷器成交TOP10,果斷收藏了!
※敦煌飛天,如果畫在你的白瓷蓋碗上,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您應該了解的中國明清瓷器傳統紋飾(上)
※中國瓷器基礎指南: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