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在海盜頭子手下做皇帝
福州稱帝
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封第二十三子朱桱為唐王,永樂六年就藩南陽府,到萬曆年間已傳至第八代唐王。萬曆三十年四月初五日申時,南陽唐王府中誕下一個男嬰,即唐王朱碩熿的孫兒朱聿鍵,雖然貴為大明皇室宗親,但朱聿鍵卻連普通官宦公子都不如,他的童年、少年都過得很可憐。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後,清軍的鐵蹄已逼近長江。
朱聿鍵此時寓居的杭州並非太平福地,1645年六月十一日,朱聿鍵見監國潞王朱常淓決意向清軍獻出杭州城,不勝憤慨,在一批文武官員的護送下,前往福州籌辦監國事宜。從此,朱聿鍵走上了一條尋求大明復興之路。
按理說,朱聿鍵同崇禎皇帝的血統很遠,根本輪不上他監國和稱帝。最先提出擁戴朱聿鍵的其實是靖虜伯鄭鴻逵,多年的磨鍊培養了朱聿鍵堅韌不拔的性格,在大明危亡之際,正需要這樣的帝王來力挽狂瀾。
六月十七日,朱聿鍵一行人抵達浙江衢州,隨後馬不停蹄地檢閱當地駐軍,朱聿鍵慷慨激昂地表示要「恭行天討,以光復帝室;驅逐清兵,以纘我太祖之業」。閏六月初六,南安伯鄭芝龍迎朱聿鍵進入福州。第二天,朱聿鍵正式就任監國之位。20天後,朱聿鍵在眾官員的擁戴下即位,是為隆武皇帝。
同明朝中晚期的大多數皇帝不同的是,隆武帝意氣風發,希望能在自己手上重振大明王朝。儘管如此,他的身份卻顯得有些尷尬,就在一年多前,他還是被崇禎皇帝圈禁的罪宗,不僅缺乏自己的班底,也沒有足夠的名分,一系列弱點使隆武帝不得不一開始就依賴於盤踞在福建的鄭氏家族。
登基後,隆武帝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鄭氏一門成為新朝新貴。此外,為了籠絡人心,隆武帝欽點黃道周、蔣德璟、蘇觀生等二十餘人為內閣大學士,入閣人數之多,創明代紀錄。按照隆武帝的安排,即位詔書被迅速發往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和雲南,得到了這些地區軍政要員的承認。
宗室內鬥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勵精圖治的帝王,真正效忠他的人並不多。在福建,隆武帝受制於鄭氏兄弟;在地方上,湖廣總督何騰蛟把湖南和貴州東部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廣西巡撫瞿式耜則有意擁立桂王,隆武朝實際上能自主掌控的地區僅贛南和廣東而已。
隆武元年秋天,清軍主力北返,江南一帶空虛,明軍本可發起大規模反擊,但督撫大臣和武將卻毫無作為,兵餉最足的鄭芝龍與何騰蛟一味以保存實力和割據地方為首要之務。隆武帝命鄭芝龍率水師入長江口進攻南京,何騰蛟奪取武昌,但這兩人均把聖旨當成兒戲,龜縮於後方享樂,等清軍大兵雲集,這些人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即使在1645年福州登基之後,隆武帝仍然遭到了明朝一些宗室的抵制,魯王朱以海就是很好的例子。原來,在信息不通暢的情況下,為了領導浙東抗清大業,魯王朱以海閏六月在紹興登上監國之位,這樣就出現了一國兩主的局面。不久,隨著局勢的明朗化,隆武政權的優勢顯現出來:隆武朝廷不僅建立時間稍早,還得到了南方數省的支持,相比之下,魯監國勢力不過浙東幾城。如果在這個時候,魯監國退位歸藩就可以使南明獲得統一,握緊拳頭砸向清軍,但朱以海卻捨不得脫下黃袍,他的那些大臣們也不肯放棄「定策」之功。
九月,隆武帝派遣兵科給事中劉中藻為使者,前往紹興宣讀詔書,宣布為了抗擊清軍,可不分彼此,魯監國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擔任同等官職。但紹興政權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承認隆武帝的正統地位;另一派則要求自立門戶,這兩派人數各佔一半。大學士朱大典、督師錢肅樂和大將方國安以抗清大局計,希望兩大政權合併,接受隆武帝的正統地位。而大學士張國維、督師熊汝霖、大將王之仁、國舅張國俊等人卻堅決反對,加上魯監國內心偏向自立門戶,幾番反覆之後,紹興政權最終拒絕奉隆武帝為正統。
隆武二年正月,隆武帝命都御史陸清源攜帶白銀10萬兩前往浙東犒師,卻被魯監國部將殺害,至此,兩大政權徹底決裂。雙方開始加緊拉攏對方的文武百官,很大一部分實力消耗在內鬥中,在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抗清統一戰線。魯監國的不合作態度使隆武朝實權人物鄭芝龍心中竊喜,一方面紹興政權能為他提供屏障,避免直接同清軍接觸;另一方面,又為自己的按兵不動找到了借口。
同鄭氏角斗
隆武帝雖為南明天子,但福建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鄭芝龍手上,這個海盜出身的軍閥想借隆武帝的名頭來達到割據福建的目的。而隆武帝卻懷有兩大目標:一是光復以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此為「半功」;進而再收復北方,還都北京,中興大明王朝,這就是「全功」。由於雙方的目標完全不同,隆武帝和鄭氏兄弟展開了一系列爭鬥,試圖奪回失去的帝王權力。
鄭芝龍很看不起文官,在朝堂上議政時,他認為隆武帝由他策立,他理所當然應排在文武諸臣前面,享受類似「九千歲」的待遇,因首席大學士黃道周的極力阻撓而未能得逞。在一次朝會上,鄭芝龍和鄭鴻逵兩人當著皇帝的面揮扇去暑,根本沒把隆武帝當一回事,戶部尚書何楷氣憤不過,指責鄭氏兄弟「無人臣禮」,隆武帝很感謝何楷仗義執言,給他加了左僉都御史的官銜。但鄭氏兄弟卻從此將何楷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使何楷被罷官免職。不僅如此,在回鄉途中,鄭芝龍還派部將楊耿割掉何楷一隻耳朵,以此警告隆武帝。
隆武帝本意收復江南,但鄭芝龍一再推諉,在隆武帝的多次催促下,鄭芝龍勉強派永勝伯鄭彩帶兵出杉關,前往江西抗清戰場。鄭彩膽小怕事,一聽清軍大兵將至,拉起隊伍就跑,三天內逃到了浦城。隆武帝不顧鄭芝龍的面子,下令削去鄭彩的伯爵爵位。
而鄭鴻逵所部也擅自放棄浙江江山據點,退回福建,隆武帝又一次氣火攻心,厲聲指責鄭鴻逵,把鄭鴻逵從太師降為少師,這些事件充分表現了隆武帝不甘心成為鄭氏兄弟的傀儡。
為了擺脫鄭氏兄弟控制,隆武帝曾一度打算移駐贛州,以就近指揮抗清戰事。他的計劃是一旦江西的抗清局面得到扭轉,就可以西連湖南何騰蛟部,東接福建鄭芝龍部,南靠廣東,打造出連片抗清根據地。即使江西戰事不利,也可西移湖南或南下廣東。隆武帝本可以遷駐較為安全的廣東,但他的心卻在明清兩軍爭奪激烈的江西,這也表明他深懷復興之志。可是,隆武帝不僅無法將鄭芝龍的軍隊調往江西,連寄予厚望的何騰蛟由湖南入江西迎駕也全盤落空,導致清軍趁機攻陷吉安等府,江西戰局發生重大逆轉,隆武帝則被困在了福建。
力戰而亡?
隆武二年六月初,清軍渡過錢塘江,鄭芝龍已決定投靠清朝,他故意放棄仙霞關天險,接著又謊稱海盜攻擊其家鄉安平,向隆武帝上疏要回軍救援。隆武帝派人向鄭芝龍懇求說:「先生先別急,朕想同先生一起走。」鄭芝龍根本不予理睬,帶著大批軍隊返回了安平。
清軍即將攻入福建,很多官員則紛紛暗中向清軍投遞降表,隆武帝通過錦衣衛獲悉了這一情況。七月二十五日,隆武帝在朝堂上對群臣說了一番肺腑之言:「朕本無利天下之心,為勛輔諸臣擁戴在位。朕布袍蔬食,曉夜焦勞,有何人君之樂?只是上為祖宗,下為百姓,汲汲皇皇,惟恐負諸臣擁戴之初心。……」然在身家性命和榮華富貴面前,這些平日里滿口「忠孝禮義」的大臣們並沒有被感動,反而加快了同清軍合流的密謀。
八月十八日,清軍未遇任何抵抗,就越過了仙霞嶺。三天後,由於清軍逼近,隆武帝從延平行在起程前往江西贛州,在危急關頭,他不忍心拋棄宗室子弟和忠於他的人,於是帶了一大批人撤退。這時,隆武帝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竟然隨身攜帶大量書籍,邊行邊看書,大大延緩了撤退速度。八月二十七日,隆武帝到達汀州,隨行的只有忠誠伯周之藩、給事中熊偉帶領的五百多名士卒,清軍隨後追蹤而來……
關於隆武帝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隆武帝被清軍亂箭射死在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也有的說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死,甚至還有人稱隆武帝被清軍押回福州後斬首。但綜合隆武帝的性格因素,他應該是戰死在汀州城衙大堂上,連《清實錄》也記載:「聞偽唐王朱聿鍵遁走汀州,遣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杜爾德等率兵追擊,直抵城下。我軍奮擊先登,擒斬朱聿鍵……」
南明王朝中興的最後希望——隆武帝就這樣悲壯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終究不能改變歷史潮流,而自他之後,南明再也未能出現一位胸懷中興理想的帝王。南明不可避免地朝終點走去。
(摘自《名家講壇》 文/侯濤)
新刊推薦
推薦閱讀:
※最美海盜
※梁小民:隱而不傳的中國海盜史
※大明帝國的一支海盜,竟兩次大破荷蘭海軍!
※清晰大圖展現索馬利亞海盜被抓全過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