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嚴講解86: 能夠寡慾知足的居士是污泥里的蓮花

凡有言談皆無實義,用嘴巴或文字說法,實際上說不到真實之處,萬不可執著於文字,誤了自己!

楞嚴經 破妄識無處(七處征心)-11 (建議在wifi下觀看)

楞嚴經 破妄識無處(七處征心)-12 (建議在wifi下觀看)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座視頻:

楞嚴經 破妄識無處(七處征心) 11

(在此感恩辛苦為視頻編譯成文字版的師兄!)

【休夏,即九旬限滿,結夏休止之時,亦為解夏,亦稱解制。當此夏竟,佛制七月十五日解制,】注意!如果是閏四月、五月、六月,結夏安居則是四個月。【考劾九旬德業,】「劾」就是舉發有罪的人,審核的核,審察一下,九旬德業。【作自恣法。孤山曰:「自恣律開三日:七月十四、】也可以;農曆七月十五也可以,(【十五、】)農曆七月十六也可以(【十六也。」】)。

【自恣者:自知己過,自行陳說;自不知過,恣任僧擧】也就是【(任他僧檢擧其過。)。對眾白言:「大德長老!或見我過,】如果看到我有什麼過失。【或聞我罪,】或者是聽到我有什麼罪過。【或疑我犯,】或者懷疑我犯戒。【恣任所擧,】任你所檢舉。【哀愍語我,】這個當作動詞,語yu(第四聲)我,不是yu(第三聲)我,「語」就是告訴我,當作動詞用。請你哀愍的來告訴我,【我當懺悔。」】諸位!這是何等的胸襟啊!現在不是,大德長老!不要見我過,不要舉我罪,不要懷疑我犯戒;如果舉我罪,我當殺掉你,我絕對不懺悔!現在剛好要反過來,(笑)打死不懺悔,會幹掉你!你試試看!差不多現在就這樣,不一樣了,我們跟佛在世所過的日子完全不同!【故曰自恣。】【恐有瑕疵即玷清眾。】瑕疵就是過失,或者是缺點;玷清眾就是侮辱清凈眾。

講義原文:【此經雖為大乘了義之教,本科辟支初心,俱屬當機之眾。經云:『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又云:『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皆欲令其回小乘心,向大乘道也。二緣覺眾竟。】

法師講解:【此經雖為大乘了義之教,】本科就是這一段。【本科辟支初心,俱屬當機之眾。】或者辟支佛;或者是初發心的,都是《愣嚴經》對機之眾。【經云:「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又云:「令有學者,】就是四果以下。【從何攝伏,】到底怎麼樣來攝心,來降伏自我?【疇昔攀緣,】「攀緣」如果加一個「心」,更清楚!「疇昔」就是往昔,以前都是用意識心、分別心在攀緣外境,怎麼樣能夠降伏?

諸位!沒有經過真槍實彈修行、降伏的人,那剎那之間的衝動力、爆發力,沒有辦法克服的!譬如說:你碰到一件很生氣的事情,這個時候就看功夫了,有功夫的人,如如不動,像佛;稍微功夫像菩薩這樣子,稍微動一個念頭,攝心,無所住;再差一點的,懂得迴光返照;那麼,最差的就是很沖!所以,那一念的八識田中無量劫來的意識、習氣,剎那之間的爆發力,修行就是在修這個。愈有修行,那爆發力就愈來愈沒有力量,爆發力就是煩惱力,我們剎那之間的爆發力,就是蘊藏在八識田中的煩惱力。平常我們可以講得很好聽:我原諒你、我寬恕你。但是,在那個節骨眼的時候,那一念爆發力......像佛就沒有爆發力,佛完全是智慧力,他如如不動,他連爆都不須要;連降伏都不須要,因為久遠劫來,他就這樣修行,碰到什麼事情,連動都沒有,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嘛,這是功夫很好的!所以,修學佛道,在那一剎那之間的爆發力,愈有修行的人,就愈容易降伏,而且時間會縮得愈短。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不要問別人,說我能不能往生?《印光大師菁華錄》裡面講:不要每天問別人,我能不能往生?我有沒有修行?印光大師叫我們:看看你的習氣斷了多少?就是所謂惡劣的爆發力:貪、嗔、痴,或者是攻擊、傷害、排斥、驕傲、嫉妒、我慢,這種瞬間的爆發力,能不能瞬間降伏?換句話說:愈有修行的人、愈能調伏的人,瞬間的爆發力要爆發的時候,他馬上就擺平,笑一笑,這個就是功夫,因為臨命終就是靠這一念,靠這一念。所以,我們修行能夠降伏自我;疇昔的攀緣心,就是往昔的執著、強烈的意識分別心,就是習氣。

又云:「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這個就是入總持,【入佛知見?」皆欲令其回小乘心,向大乘道也。】緣覺眾就是這一段。(【二緣覺眾竟。】)底下是菩薩眾,【戊三菩薩眾(分二)己初自恣先集眾二聞音後至眾 今初】經文:【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咨」就是問的意思,要把內心裡的疑惑作一個裁決、作一個決定,對理上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叫做咨決心疑。【欽奉慈嚴】「欽」就是欽承;「奉」就是奉事,三寶弟子都要做這種動作的,欽承奉事就是供養。「慈嚴」就是慈悲還有威嚴,也就是嚴肅,這個就是佛的恩。欽奉慈嚴就是承事供養佛,慈嚴就是指佛陀。【將求密義】要求這個密義,如來藏性如何能夠趣於究竟涅磐、菩提?

講義原文:【自恣之時,不僅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薩,亦來預會。菩薩解見題中。咨謂咨問;決求決斷;心疑即心中之疑。菩薩於大乘律儀,未能心無疑慮,故當休夏之期,而來咨問於佛,請求決斷也。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二句,可以連上辟支,及此菩薩,皆雲集而來,附屬法會也。】

法師講解:【自恣之時,不僅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薩,亦來預會。】【菩薩解見題中。】前面解這個經題當中,已經解釋過了。【咨謂咨問;】為什麼?又有疑問了。【決求決斷;心疑即心中之疑。】但是,我告訴諸位:這個問問題,還是要有一點點水平才來問;沒有一點點佛學底子,就是圍著圓環轉:師父?什麼叫做無明?我就說:無明就是煩惱執著了。煩惱執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智慧。師父!那為什麼會沒智慧呢?就是因為無明啰!師父!那為什麼會無明呢?無明就是無始劫以來、無量劫來,我們本來是佛,自性是佛,但是,因迷而變成眾生。

他說:師父!那本來是佛,我們又為什麼會變成眾生呢?到底是在搞什麼?愈問火就愈大,(笑)這個沒辦法解,因為他這佛法什麼都不懂,他就會像繞圓環一樣一直繞......繞不出來!然後,他要再問下去的時候,好!停!師父!不能問問題嗎?我說:可以,三年後,你再來問我。三年。後來回去自己看DVD、VCD、佛教電視節目,三年後碰到他:師父!我自己聽,三年內,自己的問題,都慢慢慢慢自己解決了。是的!所以,佛學要來問,諸位!要有三、五年的基礎,你來問,還有一點點「譜」,Do Re Mi Fa So La Si Do,還有一點「譜」;那剛剛初學的,那也沒辦法啊!或者初學佛法就求法心切,但是不懂。

有的人來打八關齋戒,一個女眾居士,她什麼八關齋戒從來沒聽過,她只聽到說:八關齋戒一天,六十萬世衣食無憂,她很高興,來打八關齋戒。打八關齋戒以後,我們打八關齋戒,要過午不食,她也不曉得什麼叫過午不食。後來晚上就回去家裡,肚子餓,剛好附近有菜市場,買什麼?買蚵仔煎,八關齋戒跑去菜市場買蚵仔煎!阿彌陀佛!反正過午不食她聽不懂啊,就買來就吃了!

第二天,我問她說:你功德賺起來了!是啊!我昨天打八關齋戒呢!我說:你回去有沒有好好念佛啊?沒有呢!為什麼要念佛?我回去肚子餓啊!我說:肚子餓?那你做什麼動作?我樓下剛好有菜市場,我去買蚵仔煎啊!喔!阿彌陀佛!我說:那個過午不食,就是晚上不能吃啦!啊?還有這樣子喔?啊!八關齋,結果我什麼都不知道!很糟糕!統統不知道!我說:哎呀!不錯,不錯啦!你是第一次來嘛,很了不起了!師父就讚歎她,因為她不懂八關齋戒嘛,不過,也跟人家念了一天的佛,不錯,不錯!我說:八關齋就是要守八條戒,然後,過午不食那個最重要!知道嗎?下次要注意!說:知道知道了!所以,聽起來好笑,但是,也結了善因緣。所以,師父就原諒她,叫她下次注意。

好!前面這一段,我們再解釋一下,說: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說自恣的時候,不僅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薩,也來預會,「菩薩」,經題裡面已經講過了。這個「咨」就是咨問,來決求、來決斷,心中有疑惑,心中種種的疑問,【菩薩於大乘律儀,未能心無疑慮,故當休夏之期,而來咨問於佛,請求決斷也。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二句,可以連上辟支,及此菩薩,皆雲集而來,附屬法會也。】

講義原文:【欽奉慈嚴,將求密義者:上咨決心疑是一事,此將求密義,又是一事。欽奉:是欽承奉事,敬順無違之義,乃表菩薩之心。慈嚴:是慈悲嚴肅,恩威並著之稱,用顯如來之德。將求:是欲求未求,存諸心,而未形於口也。密義:有二釋:一、即秘密之義,菩薩志在菩提,自是理趣沖深,故稱密義,而曰將求者,待自咨法竟,乃行請求。二、即密因了義,以為悟修之本,不可不求,而雲將求者,正是心有所待也。此菩薩為密機,亦《楞嚴》發起之眾,故經中如來鑒機施化,因阿難示墮,而與說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密應菩薩之求,正見感應道交之妙也。】

法師講解:底下,說:【欽奉慈嚴,將求密義者:上咨決心疑是一事,此將求密義,又是一事。欽奉:是欽承奉事,敬順無違之義,乃表菩薩之心。慈嚴:是慈悲嚴肅,恩威並著之稱,用顯如來之德。將求:是欲求未求,存諸心,而未形於口也。】也就是沒有講出來。

【密義:有二釋:】 【一、即秘密之義,菩薩志在菩提,自是理趣沖深,】「自是」:就是當然。「沖」就是虛;「虛」就是空的意思,就是不可測,沖深。自是理趣沖深,菩薩志在求菩提,當然是理趣不可測,很深了。【故稱密義,而曰將求者,待自恣法竟,乃行請求。】【二、即密因了義,以為悟修之本,不可不求,而雲將求者,正是心有所待也。此菩薩為密機,亦《楞嚴》發起之眾,故經中如來鑒機施化,因阿難示墮,而與說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密應菩薩之求,正見感應道交之妙也。】

所以,這一段就是:十方菩薩,咨決心疑,問一些心中的疑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咨問決求決斷,種種的疑惑,統統在這個休夏之期間來問佛。欽奉慈嚴,將求密義者:上咨決心疑是一事,此將求密義,又是一事。密義就是如來,不生不滅如來藏性。所以,欽奉就是欽承奉事,敬順無違之義,乃是表菩薩之心。慈嚴:是慈悲嚴肅,恩威並著之稱,用顯如來之德。將求:是欲求未求,存諸心,但是,沒有形於口。密義:一個是秘密;一個是密因了義,一、菩薩志在菩提,當然理趣沖深,故稱密義,而曰將求者,待自恣法竟,乃行請求。二、即密因了義,以為悟修之本,不可不求,因為你要找到根本。而雲將求,正是心有所待。所以,菩薩是密機,為《楞嚴》發起之眾,所以,經中如來鑒機施化,諸位!這個鑒機要看根器,很重要!為什麼?小根器的就像小昆蟲,飲一點水可以飽;大根器的要飲很多的水。譬如說:大象,這大機啊!這佛常常比喻。說法一定要鑒定這個根器,看是小根、大根的。因為阿難示墮,而與說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密應菩薩之求,正見感應道交之妙。

經文:【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敷」就是鋪設;「宴安」就是安詳的在那邊坐著。「清眾」也就是在座菩薩、聲聞;「筵」就是法席,就像我們辦這個酒席一樣的,參與這個結婚典禮,人聚會。可是,現在是講法,所以稱為法席,也就是法筵。

講義原文: 【此段有二釋:一、約自恣法會解釋:即時者,即自恣時也。如來應時及節,自敷尼師壇具於座;宴者,恬然寂靜之貌,安者安處不動之儀。為諸自恣法會之中,常隨雲集大眾,作自恣法會,羯磨之法,以除三乘聖賢之過罪心疑,即宣示深奧之義。法筵清眾:筵者席也,謂法席海眾,而曰清者,即三業無虧,六塵不染,過罪既除,心疑已釋,各皆歡喜,得未曾有!】

法師講解:【此段有二釋:】【一、約自恣法會解釋:即時者,】就是當時候。【即自恣時也。如來應時及節,】應時節。【自敷尼師壇具於座;】尼師壇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坐或者是卧具。但我們今天大乘的中國佛教,把這個具當作展具來禮佛,事實不如法;不如法也沒辦法!佛當時在世,展具是為了坐下來,隨這個具坐下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展具要行大禮、要禮佛。事實上佛在世,尼師壇是用來坐的,或者是卧的。自敷尼師壇,尼師壇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坐具,因為以前印度當時,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哪裡都很乾凈,重視這個衛生。

如果你有機會到印度去看,現在還是一樣,牛滿街跑,他們稱牛是神。印度也是有一個很奇怪的,整個廟裡面都是老鼠,真的!你看Discovery頻道就這樣子,那牛到處都是大便。我到尼泊爾去的時候,是加德滿都,哇!你就不會說那是什麼味道,真的不會知道,他們那個國家也很奇怪,神比人多,然後,拜拜的東西也不收起來,就放著讓它臭酸(腐壞),餿味很重!諸位!如果你住在台灣很不滿意、很不知足,我奉勸你不要去先進的國家,不要到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這個是先進的國家,去哪裡?去「尼泊」,喔!那一種感受就很深,就是說:我們住在台灣有什麼不知足?我到「尼泊」的時候;「尼泊」是師媽講的,要借一個廁所都不借,我去跟導遊講:他們為什麼不借我廁所?他說:他們根本沒有廁所!我說:啊?沒有廁所?要有錢的人就有廁所,要有錢!好了!因為到處滿地都是大便啊,真的!回到台灣,只要上廁所,就感覺到上天堂,沒有一個地方不滿意;沒有一個地方不知足。所以,去到那邊,就看到那邊很窮,小女孩都在叫賣他們的紀念品,她跟我講;她們不會叫師父,小女孩流著鼻涕:八個,八個一百!四個,四個五十!我說:我知道啦!這還用你講?八個一百,四個當然五十啊,這要你重複在那邊一直講?因為她只會講這一句:八個,八個一百!四個,四個五十!(笑)她每次都背這一句,好可憐喔!尼泊爾的觀念就是:生愈多,母親愈能生天,就拼了老命,爸爸、媽媽就一直生,放著就沒有辦法,吃垮了政府!所以,尼泊爾值得去一下,如果你對台灣不是很滿意的時候,去走一走,因為那個國家也沒有什麼啊!最留戀的就是奇旺,我們去,兩夜,多嚴重?衣服洗好,曬在那邊,兩天兩夜不會幹,太陽是那麼大!也沒什麼好玩。他說:哎呀!師父啊!去坐大象,我說:哎呀!坐大象不曉得有沒有犯戒喔?騎它,下輩子會不會被它騎?這要考慮一下!說:師父!您不要這樣子,您觀想去度它!我說:嗯!你頭腦比我好!好!那就騎上大象了,就持毗盧遮那佛咒。持毗盧遮那佛咒的時候,看到前面一頭大象,啵!一坨的大便冒出來,喔!那一坨有一個月的飯量,好大一坨,嚇死人了!也沒什麼好玩的,就這樣子啰!

所以,到尼泊爾的時候,那個機場好好笑,要過海關,兩間破屋子,你沒有看過那個機場,沒跑道的呢!真的!我們三十幾個人去,坐了二輛輕型的飛機,我很怕它掉下來,一直念觀世音菩薩,那個機場都是open的,開放的,一片都是草原喔!人騎腳踏車可以穿梭喔。在台灣的機場,沒看過腳踏車騎來騎去的;我們去尼泊爾就是這樣,那個機場,人可以走來走去的,我們坐飛機,旁邊還站一堆送機的人,一直看我們,黑黑的。然後,他們也不用錢幣的,有時候,到比較荒郊野外的地方,現在二十一世紀喔,你想想看,還有國家沒有用錢幣的,以物易物的!我們這一團有一個天才,帶了一堆什麼?衛生紙去換,碰到人就:change change!就換了一堆東西回來,好厲害喔!所以,到了那個地方,哎呀!會發現,其實煩惱還是來自於這一顆心,如果我們有機會,不要去先進的國家,去很落後的地方,你會很珍惜:原來台灣是天堂!所謂地獄是自己打入的、自己起煩惱的,不錯了!真的,在台灣!

底下,【宴者,恬然寂靜之貌,安者安處不動之儀。為諸自恣法會之中,常隨雲集大眾,作自恣法會,羯磨之法,】羯磨就是今天所講的開會。【以除三乘聖賢之過罪心疑,】有什麼心、有什麼懷疑。【即宣示深奧之義。法筵清眾:筵者席也,謂法席海眾,】【而曰清者,即三業無虧,】也就是身業清凈、口業清凈、意業清凈。諸位!我們沒有辦法全部都學佛;但是,我們以佛為標準,調整一下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三業;這三業無虧,經中處處可見三業清凈之重要,也就是成佛的關鍵。【六塵不染,過罪既除,心疑已釋,各皆歡喜,得未曾有!】

講義原文:【二、約將求密義解釋:即時者,即意請時也。如來應機施教,敷座宴安,為諸會中,一類密機,宣示甚深秘密奧妙之義。經中無文,例如佛未說法華之前,入於無量義處三昧,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經》中,亦復無文,義則准此。初自恣先集眾竟。】

法師講解:【二、約將求密義解釋:即時者,即意請時也。如來應機施教,敷座宴安,為諸會中,一類密機,宣示甚深秘密奧妙之義。經中無文,】意思就是:經中並沒有這一段文章。

【例如佛未說法華之前,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我們《法華經》用台語講過了。無量,乃三乘、五乘等無量法門,也就是無量義,義處,乃是無量義之依處,也就是實相。無量義的依處是什麼?就是實相,也就是證得實相就入三昧,就是無量義處,生出無量法義依處之實相無相三昧,叫做無量義處三昧。生出無量法義依處;依靠的依,依處之實相無相三昧,什麼叫實相?就是無相。什麼叫實相?就是無不相。所以,【先說《無量義經》,】但是,【《法華經》中,亦復無文,義則准此。初自恣先集眾竟。】【己二聞音後至眾】聽到佛的音聲再來集合的,叫做聞音後至眾。

經文:【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迦陵就是佛音、仙音,迦陵跟仙音,都在描述佛的音聲。現在要講十方恆沙菩薩,這個楞嚴大法會可不得了,除了佛以外,無人能說得出。十方恆沙菩薩來聚道場,當然是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這表示《楞嚴經》是開大智慧的,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代表,那麼就是「開慧的楞嚴」。因此,我們了解,看人(指佛宣說楞嚴經以文殊師利菩薩為上首)就知道,這一部經的重要在開智慧。

講義原文:【迦陵:具雲迦陵頻伽,此雲妙聲;又稱仙音:鳥名也。此鳥在qùe出音,已踰眾鳥,其音和雅,聽者歡悅。有雲迦陵頻伽是仙禽,其音非眾鳥所可及。如來法音微妙,超過一切音聲,故以喻之。又佛名大覺金仙,故稱仙音。遍十方界:佛之音聲,稱性周遍,但有緣者,皆可得聞;今欲召集諸聖,所以遍至十方世界。《寶積經》云:『目連試佛音聲,以神足力,飛過西方,恆沙國土,還同近聞。至一佛國,報身甚鉅,飯缽圍邊,可當道路,目連振錫而游其上。彼諸弟子見已,問佛:何以此蟲,竟人其頭?佛告云:此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高足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未可輕視也。佛問目連,因何至此?答曰:欲窮佛音。彼佛語云:『佛音無盡,非汝可窮,目連聞已,遂還本國。』】

法師講解:【迦陵:具雲迦陵頻伽,此雲妙聲;】中國話叫做妙聲。【又稱仙音:鳥名也。此鳥在qùe出音,】注音是qùe(蛋已經孵出)。【已逾眾鳥,】已經超過眾鳥了。【其音和雅,聽者歡悅。有雲迦陵頻伽是仙禽,其音非眾鳥所可及。如來法音微妙,超過一切音聲,故以喻之。又佛名大覺金仙,故稱仙音。遍十方界:佛之音聲,稱性周遍,但有緣者,皆可得聞;】要看你有沒有緣,【今欲召集諸聖,所以遍至十方世界。】

【《寶積經》云:「目連試佛音聲,以神足力,飛過西方,恆沙國土,還同近聞。】還是一樣。【至一佛國,】到了另外一個佛國,報身很大,【報身甚鉅,飯缽圍邊,】也就是缽的邊緣,【可當道路,】可見那個缽有多大!【目連振錫而游其上。】掉進缽里,一直游。【彼諸弟子見已,問佛:何以此蟲,竟人其頭?】為什麼這個蟲是人的頭呢?【佛告云:此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高足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未可輕視也。佛問目連,因何至此?】你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呢?【答曰:欲窮佛音。】「窮」就是徹底,想要徹底的了解佛的音聲,到底能傳遍多遠?【彼佛語云:佛音無盡,非汝可窮。】佛的音聲是無窮盡的,不是你的能力可以窮盡。【目連聞已,遂還本國。」】

講義原文:【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恆即恆河,正音殑伽河,此雲天堂來。恆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狀其來處之高,故曰天堂來。此河闊四十里,沙細如面,舉此沙數,以喻菩薩之多。而菩薩心聞通達,故得聞音遠集,來聚道場。道場乃自恣作法辦道之場,即祇桓精舍也。】

法師講解:【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恆即恆河,正音殑伽河,此雲天堂來。】殑,念jìng。【恆河發源於雪山之頂,阿耨達池,狀其來處之高,】「狀」就是形容。裡邊有一個阿耨達池,(未完)


楞嚴經 破妄識無處(七處征心) 12

(在此感恩辛苦為視頻編譯成文字版的師兄!)

裡邊有一個阿耨達池,這阿耨達池是來自於雪山之雪水,所以,形容來處是很高的。【故曰天堂來。此河闊四十里,】當然,以前的里數比較小一點。所以,看起來很寬,事實上沒有,這四十里還得了!【沙細如面,】細如麵粉。【舉此沙數,以喻菩薩之多。而菩薩心聞通達,故得聞音遠集,來聚道場。道場乃自恣作法辦道之場,即祇恆精舍也。】

講義原文:【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雲妙德,其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又雲妙吉祥,降生之時,有十種吉祥瑞相;又稱妙首,以智德深妙恆居眾首。在華嚴為根本智,在本經為擇法眼,深本乃過去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為歡喜摩尼寶積如來,未來成佛,名曰普現。蓋為影響大化,示居因門,為眾上首。問:『諸經聽眾,皆有八部,此經何以不列?』答:『諸經別序,各有不同,有列有不列,本經別序,發起在自恣之時,乃是考劾九旬德業,全屬三乘僧事,是以不列。』二廣列聽眾竟;合上科初證信序竟。】

法師講解:【文殊師利而為上首,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雲妙德,其德微妙,曾為七佛之師。】所以,文殊師利不是普通人,這是佛再來的。我們這裡,人家問說:哎呀!師父啊!您這裡為什麼叫做高雄文殊講堂呢?我說:這其來有自,因為高雄有一個普賢講堂,我們在高雄弘揚正法,怕跟人家重複,所以,命這個文殊講堂,高雄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叫起來也比較通順,免得重複。他說:喔!師父!您命這個文殊講堂,人家都說很有含義喔!我說:什麼含義呢?人家都說:您是文殊師利菩薩,所以,命這個文殊講堂。我說:胡說八道!我哪是這樣子的心?你這樣犯妄語不好,要趕快停止,莫謗師父,謗師父則不善,這樣不好!我沒有這個意思。命這個文殊講堂很簡單,就是不要重複,讓人家叫錯了。

【又雲妙吉祥,降生之時,有十種吉祥瑞相:又稱妙首,以智慧深妙恆居眾首。】【在《華嚴》為根本智,】根本智是對後得智講的,根本智就是證得諸法畢竟空;後得智是後天種種所必須學習的。【在本經為擇法眼,】就是用智慧選擇,叫做擇法眼。【深本】就是久遠劫來。【乃過去龍鍾尊王如來,】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也是佛再來的。【現在北方為歡喜摩尼寶積如來,未來成佛,名曰普現。蓋為影響大化,示居因門,為眾上首。】

【問:「諸經聽眾,皆有八部,此經何以不列?」】這本《楞嚴經》為什麼不列天龍八部呢?【答:「諸經別序,各有不同,有列有不列,】有的列天龍八部,【本經別序,發起在自恣之時,】也就是結夏安居那個時候,解夏的時候。【乃是考劾九旬德業,全屬三乘僧事,】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僧事,全部都現出家相了。是以不列天龍八部。(【是以不列。」】)【二廣列聽眾竟;合上科初證信序竟。】也就是證明這一本《楞嚴經》是可信度的,絕對不是偽經,不是杜撰的。底下60頁是發起序,要加入《楞嚴經義貫》。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翻開《義貫》,82頁,為什麼我們已經講了《楞嚴經講義》,還要再講一遍《義貫》呢?因為文言文有文言文的程度能看,白話文可以作補強的工作。還有一點:就是成觀法師的《楞嚴經義貫》裡面的見解,能增廣我們的見聞。換句話說:這一本註解,跟《楞嚴經講義》有許多不太一樣,而且有的資料比較詳細。為了補強工作;為了增廣見聞;為了使大家更大的受益,所以,我們再用白話文把它消文釋義一遍,絕對會讓大家普同受益。也希望《楞嚴經》的DVD或VCD,能流通於未來,各個階層都能受益。我們也沒有時間的限制,講多久算多久,我們不會說限制說急著要把它講完;那麼,不急著講完,就必須要發揮裡面的義理,增加裡面的故事,還有活潑性,更使得《楞嚴經》講起來有更豐富的內容,也滿足了各個階層根器的需要,所以,我們不厭其煩的再把它看一遍;但是,告訴諸位:這裡面絕對不能說:這樣是不是重複呢?沒有,沒有!因為《楞嚴經義貫》裡面的見地很好,我覺得值得參考,絕對有更大的受益,這絕對不是重複!

82頁,第二節序分。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注釋:「如是我聞」:「我」,是指阿難尊者;此句義為:此經為我親從佛聞。《大般涅磐經》中記載:佛臨入涅磐前,阿那律尊者教阿難問佛四件事:一、佛滅度之後,佛弟子將依誰而住?二、佛滅度之後,以何人為師?三、於經典結集時,一切經首應安何語?(也就是:一切經典應如何開始?)四、惡性比丘應如何處置?佛答:一、如來滅度後,佛之弟子應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要以戒為師。戒在佛在,所以,以戒為師。以上二者為答自修——四念處為定慧等持;「以戒為師」為不舍戒律;戒律者慈悲也,所以,不舍戒律就是不舍悲心。持戒就不會傷害眾生。是故如來答:佛滅度後,佛弟子應如是自修:自住定慧,不舍悲心。注意聽!那幾個字很重要:自住定慧,不舍悲心,

為什麼講自住定慧?你要自己安住在你的心性上的定跟慧,不從外得。換句話說:世尊、佛,或者是師父,也只能作為各位的增上緣,悟不悟、解不解脫,還是要看各位的努力,所以叫做自住定慧。因為心外無佛,心外無法,法就是心,心就是佛。所以,我們要了解,自住定慧,也就是用自己的如來藏性運用,觀照,打破無明,安住在定慧里。不舍悲心,就是不要去傷害眾生,對因果負責任,也就是持戒,就是(毘尼)。所以,一個真正持戒的人,連一句惡口都不會出來,一輩子都不會講一句惡口的。

三、將來結集經典的時候,一切經首應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大眾俱。」這是答如何利他。我們今天看的經典都是這樣子,經首都是這樣: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大眾。表示此經可信。

第四、惡性比丘,再三的勸誡,怙惡不悛,則應默擯之,不與共語,亦不共住。「怙」就是做;「悛」就是改過,也就是做惡而不知悔改的。這惡性比丘,師父出家了三十年,真的是有看到,有時候,連居士看了都搖頭!我們法師看了很難過;可是,他沒有自覺,因為出家眾良莠不齊,所以,有的習性是真的很嚴重,有的那個口業,實在是不敢領教,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勸,我們也勸不來,同樣是出家眾,也不好說,他也不住僧團;講來講去就是他對,他從來也不認為自己是錯,那個剛強難調難伏。所以,這個是惡性比丘,是很頭痛的!因此,我們要剃度,還是要經過謹慎的態度來觀察,如果實在是不行,我們說沒有辦法跟他剃度的。這惡性比丘,其實佛也頭痛,佛在世,有時候也沒有辦法,何況佛滅度以後?你看,這個惡性比丘,二千五百年前,人家就提出這個問題了;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根器陋劣,惡性比丘,難調難伏,你再三勸誡,也沒辦法!

所以,怙惡不悛,則應默擯之,不與共語,諸位!有時候你默擯他,也沒有辦法,因為他跟你吵啊!所以,有時候,像以前住在四樓一位比丘,大家已經都不要跟他講話了,他還認為自己是對的,唉!沒有辦法了。後來他已經離開了,回歸到平靜了。因此,我跟當家法無師講:寧可人少,沒有關係,我們要記取懺公的告誡:人少沒有關係,是非也少,工作量稍微大一點。人多看起來好做事;可是,是非也是多。所以,還是要做恰到好處的教育、勸告,用僧團的力量約束。其實,佛說默擯之,有時候你碰到很惡劣的,默擯沒有用的,他會打人的,會動武的,會砍人的!所以,不是說用慈悲心來感化那種惡性的比丘就有辦法的,沒有辦法的!我們碰過的,看起來很難過,可是,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不與共語,亦不共住。不共住沒辦法,你趕不走他啊!所以,這是答如何令僧團清凈和合,這一條與自修、化他,以及護持正法,令法久住,皆有關係。

「一時」:為在某一個時候。佛經之所以不定說為何時,是有深義的。因為佛法是屬於一切眾生之法,而非專屬於某一個國度、或某一個民族。所以,佛法是超越民族、超越種族、超越國度的,因此佛法可以流於宇宙,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度,只要有緣。而且佛住世說法時,常於各國遊行布教,而各國的紀年與曆法之計算也都不一樣,為了避免諍論,所以,只標「一時」。沒有標某年某月某日。

「佛」:梵音叫做佛陀,意義為覺者,或者是已經開悟之人。而如來之「覺」為「正遍知覺」,正遍知就是沒有一法不覺知。即於三世十方,世出世間,一切因緣業果,如來以佛眼佛智,無不照了,故稱為正遍知覺,又稱為「正等正覺」。因此,看到佛這樣的功夫,我們自慚形穢,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也會為一點點小事而困擾;也會為了一點錢而付出命的代價。所以,佛說,眾生,什麼叫做眾生?是值得可憐和同情的,叫做眾生,是名可憐愍者,是讓有智慧的人來憐愍的。所以,佛陀不恨眾生,他只是用:很可憐!譬如在《楞嚴經》講得很清楚,好幾次了:是很可憐的!眾生!

「室羅筏城」:就是憍薩羅國之都城,此國之主為波斯匿王。此國在中印度,位於迦毘羅衛國之西北,波羅奈因之北方。此亦即《法顯傳》所謂之「拘薩羅國」。世尊曾前後於此居止二十五年,經常於此開示佛法。

「祇桓精舍」:「精舍」為精修梵行者所居之舍。此精舍又稱為「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為祇陀太子之樹之義,祇陀太子為波斯匿王之太子。「給孤獨」,顧名思義,就是常常給這些貧窮的、孤苦無依的人,「給」就是給予。這個名字是很慈悲的一個人,很能布施的一個長者。為須達多長者之雅號,因長者常好施一切貧窮、孤苦之人,所以時人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須達多長者為建一僧坊,供養世尊及弟子,便依祇陀太子之要求,以黃金布滿祇陀花園,而購得此園以建精舍。祇陀太子言:雖黃金布地,但樹所在處,黃金不遍,園為你所擁有,但樹仍屬我所有,我願以此等樹,與你的園,一齊供養如來。因此便稱此精舍為「祇樹給孤獨園」。「桓」者,就是林也。

經文:【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眾」:「比丘」,為佛門出家男眾弟子,受持二百五十戒,稱為比丘。又,比丘之原義有四:一、叫做怖魔:由於佛弟子執持如來清凈戒法,當得出離三界塵染,故魔大怖畏。因為魔貪染五欲。所以,一個貪染五欲的人,難離魔界。二、乞士:比丘僧,須離諸世間一切名、利、作業,不與俗人爭名、爭利、爭位,諸位法師!這幾句話要看得很清楚!做一個比丘有多麼的不容易,要放棄世間所有的名、利、作業,不與世間人爭名、爭利、爭位,什麼都無爭,才夠資格作為一個出家人。作為一個出家人,是大丈夫的行為,是多麼的值得讓人家讚歎、景仰,所以,我們要互相勉勵。所以乞食以自活。又此乞食有兩種: (一)、為向眾生乞飯食也就是(段食),維持色身,以修梵行; (二)、向佛乞法食,以長養法身慧命。又,佛制比丘乞食以自活命(是為比丘之「正命」——不以世間之行業而自活命),除了有如上之二義: (一)、離俗——也就是不為世俗行業; (二)、無爭——不與俗爭名、爭利、爭權、爭位,迥然超出世間;這個「迥然」就是遠遠地超過,絕對遠遠的超過世間。

此外,尚有如下之義: (三)、寡慾知足——比丘乞食而活,不但能食物上少欲知足,因不作世間行業,所以沒有收入,因此其他衣、住、行等等也都必須寡慾知足;所以,比丘要少欲;在家居士要看情形。因為有家庭、有婚姻、有事業,所以,能夠寡慾知足的居士是污泥里的蓮花。我常常讚歎在家居士:我們出家修行比較容易;在家護法居士實在了不起,有婚姻、有事業,又要拿錢出來供養護持正法、護持三寶,實在是讓人讚歎,就像在座諸位一樣。( 四)、修行忍辱——眾生根器不一樣,有的眾生有善根,知道恭敬布施修行人,有的眾生根器下劣,不但不知布施修福,反而毀謗辱罵譏笑,這個有的!所以比丘乞食實為常行忍辱,成就忍辱行之要道;

(五)、去我慢——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依世俗人之見解,最為可恥之事不過向人乞討,向人伸手,「有傷自尊心」,所以世人非不得以,絕不出此下策;而修行人為成就法身故,乞食而活,正好於此調伏無始以來之我慢習氣,破除我慢。但是,我們今天在咱們中國,或者是台灣,都不行托缽了!要不然,我拿著缽,明天出去嘉陵街托缽,你試試看,拿給我的不是飯跟菜,都是零錢!要不然,我到大樂(高雄量販店)去坐一天,你試試看,有的會用丟的,鏘!我們還能合掌令歡喜,還不能生氣,真的!這比丘讓你去乞食,試試看!所以,現在的比丘比較好命,真的!吃的、住的統統好!所以,我這個觀念,就是慈航菩薩來的,汐止那個肉身不壞的慈航菩薩,慈航菩薩影響到律航;律航法師影響到廣化律師;廣化律師就影響到我。所以,我總是把最好的供養我的徒弟。不管你是外來的,我沒有分別。所以,不要為了煮飯而困擾,慈航菩薩就是這樣子,讓法師有時間拜佛、念佛、研習經典、參禪實證,做師父的人要苦一點。但是,如果反過來,師父要磨練徒弟,要像南傳的這樣子,要吃一餐飯,出去托缽,那個我慢習氣就會出來了!為什麼?養尊處優習慣了,雖然知道我們是出家;可是,要稱為乞士,沒那麼容易,降伏不了!人家遠遠的拋一個銅板過來你的缽裡面,當~~~你就會用眼睛瞪他:搞什麼東東?要供養也不放慢一點!是不是?(笑)因為習氣!真的!要做這樣子,我慢的習氣完全降伏,向人家乞討,喔!這個要很大的功夫了!

(六)、修行無我——佛之「無我智」非但言說,是要從實際的定慧觀行以及四威儀中去作的;承上所說,比丘於乞食中,破除我慢,我慢既破,無始以來之我執、我見、我愛等「我相」,諸位!這三種情形,一輩子的痛。執著,佛在經典里比喻,執著就像大石頭壓著你喘不過氣來,大執著就是大石頭壓在心裡;小執著就是小石頭;不執著就是沒有石頭。我見就像什麼?我見就像蜘蛛網,到處建立種種的觀念,捆死自己,認為自己的觀念是對的:只有我這個修行的方法是對的!處處看不起人家,毀謗修行人、毀謗道場,叫做我見。我愛就是陷阱、火坑。所以我執、我見、我愛等「我相」,一定要慢慢的,了悟萬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定要堅持放下。

亦皆隨而易破,我相破已,就是「無我」,若得「無我」,即是「無我智」現前。是故《金剛經》中,佛雖開示「無我無相」之法,然也從佛示現自持衣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為始,正顯體現「無我」第一義空理之本,乃自乞食始。又,大乘佛教中,出家眾雖沒有日日托缽行乞,然種種「化緣」,以及不作俗業,依信施活命,乃至寺中點燈、打齋等以維持寺院開支,其實質上皆與依靠信施之「乞食」無異。因為中國及台灣不行乞食,就變種種的善巧方便,其他的化緣方式。今處末法,有出家眾自言不靠他人布施,而作種種行業(或工或商,或兼工商販賣),自食其力,實乃不解佛「比丘乞食」之深重義理。諸位!有一個比丘尼,自己種菜,自己把菜整理好,拿到菜市場去賣,有人看過啰!有信心的居士看了就......不知道怎麼說,現出家相在賣菜。所以,離佛太遙遠、太久,不了解正法是什麼,也很難規勸。現在分出去住的多,一個、二個都靠自己,所以,變成佛教沒有僧團的約束力,力量就不夠大,慢慢的分散、分化,這個就是末法,沒有團結,各有立場、各有苦衷,又很難處理,也沒辦法處理,難說是非、對錯。

三、叫做破惡:比丘以修習戒定慧,所以能破貪嗔痴慢等惡法。四、不生:有二義:(1)煩惱不生——以比丘修習三聖學、就是戒、定、慧。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所以煩惱不生。此不生為制伏、止息煩惱,令暫不生(不起現行),非畢竟斷,名為不生;此當前面三果位。(2)不再來三界中受生——這是指已證四果阿羅漢道的聖僧,因為他們已經達到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就是我今生今世已經斷盡煩惱了,要出三界了;梵行已立,也就是完全清凈了;所作已辦,身口意清凈;不受後有,不再來投胎轉世了。此中「我生已盡」,是指我這是最後身;最後的果報身。「梵行已立」,是指一切聖道清凈之法,也就是身口意完全清凈,(梵行)我皆已成就——「聖道已修」;「所作已辦」,是指一切煩惱我皆斷盡;「不受後有」,是指不再來三界中受生(受「後有」之身),諸位!那個「有」就是業力,不受後面的業力所牽引。因為「煩惱已斷」,所以,不再受三界之煩惱身。

以上,「怖魔、乞士、破惡、不生」,為比丘之四種意義。因此經文中「大比丘」實系特別指已經證得阿羅漢道的比丘僧。所以,真正的含義是了不起的,稱為大比丘,可不比一般!

「眾」:梵文為「僧伽」,義為和合,故得稱「和合眾」。僧眾以和合,故得共住、共修。「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釋尊的常隨聖眾。「俱」,是在一起之義。

推薦閱讀:

阿爾泰銀蓮花
一心蓮花的【內家拳】
「蓮花」為何被佛家賦予那麼深刻的內涵?
蓮花有故事  一
一心蓮花的【陽宅】6

TAG:蓮花 | 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