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巨幕之戰
IMAX的排他協議和高成本,給了中國巨幕一定市場空間,但後者欲改變跟隨者的尷尬,核心知識產權是繞不過的檻。
僅在不久之前,因為影片《阿凡達》廣泛進入中國觀眾視野的加拿大公司IMAX還是巨幕電影的代名詞,然而這一切,已隨著中國巨幕的出現發生了不可避免的變化。
中國巨幕是中國電影科學研究所等機構聯合自主研發的巨幕產品,2011年8月開始在北京UME雙井店試營業,2012年4月在合肥正式運營,目前熒幕數量已經增至17塊。
其實,競爭者一直存在。中國電影市場金礦般的潛力誰都看得到,尤其是《泰坦尼克》3D的9.39億票房,更加加速了Ploymax 和Auro 3D等國產巨幕系統的發展。
無論從爭取市場還是打破壟斷的層面來看,建立自己的巨幕系統都是正確的決定。IMAX中國公司營運高級副總裁吉姆·安普斯曾接受媒體採訪說,「為了提供給運營方健康的市場環境,IMAX的獨家專營區規定一定範圍內不能有兩家以上的IMAX影廳。」因此,許多影院為了擴大經濟效益,也在尋求自主品牌的巨幕系統。
排他協議引發的《少年派》在IMAX影廳下檔的事件,又一次把這個話題推上風口浪尖,協議規定:IMAX公司在跟轉制IMAX影片的製片方約定的檔期內不能上映其他電影。因此《少年派》臨時被安排在距離《一九四二》上映的前一周勢必會產生衝突。
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中國巨幕是「下檔」事件的受益者。中國巨幕運營者中影數字巨幕的副總經理陳京民向《環球企業家》表示,觀眾為了追求《少年派》的視覺效果,中國巨幕幾乎場場爆滿。
今年,中國巨幕的數量目標是50塊,但陳京民透露在2012年底,簽約熒幕已經達到30塊。同年,IMAX公司完成自己第100塊熒幕的建設,達到這個數字他們花了近10年的時間,不過大部分增長都是在2010年《阿凡達》效應之後帶來的。
中國巨幕迅猛的增速來源於在核心放映設備上的技術突破,並且因此區別於其他國產巨幕系統。一般巨幕放映採取雙機放映,僅靠物理手段很難實現圖像完美重疊,中國巨幕研發的圖像優化系統通過抓取技術可以時時對圖像矯正,包括色彩對比度的調控等等,並且堅持使用高增益的金屬熒幕,通過反射原理保持亮度,尺寸為20米寬,12米高,IMAX的熒幕比例為22*16,相當於一個籃球場。陳京民稱擁有這種巨幕制板技術的,除了IMAX就是中國巨幕,在多聲道系統方面,甚至還要優於IMAX(中國巨幕有11個立體聲道加一個超低音,而IMAX只有5個立體聲道)。
據時光網報道,《少年派》上映前,李安先後選了新世紀、百老匯還有萬達的幾個放映廳,覺得亮度都不夠,最後找到UME雙井店,中國電影科研所所長楊雪培連夜去調試,首映當天,美國人拿著亮度計來測,覺得沒問題。李安看完後也非常滿意。
不過說到技術,這正是IMAX公司花三十年建立起的商業壁壘。依靠70毫米膠片攝影機(現在逐漸升級為數字拍攝)、DMR翻底技術以及各種優化的影院設備等產品,滲透進電影產業的上下游,除了可以參與片方或者影院的分成,還能收取穩定的設備維護和專利使用費。IMAX前不久還夠買了柯達的激光投影專利,該技術能夠將更大的IMAX影廳數字化,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可以將熒幕做到30米寬。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定位上中國巨幕其實更側重現有觀影效果的升級,而不是在技術上去匹敵IMAX。因為過渡性質的產品都得面臨一個風險,比如普清和高清之間有一個技術跨越,這時候推出一個產品,介乎於兩者之間,等該產品成熟,高清本身都普及了,那麼這個產品就很尷尬。
實際的影片製作過程中,真正適用乃至需要IMAX級別影片的沒有那麼多,加上IMAX對於片源的挑剔,影廳可能會出現空檔,比如在《少年派》的前一個月IMAX影院就無片可放。
中國巨幕從正式運營至今,轉製成中國巨幕版的影片共44部,其中國產片28部,進口片16部。因為暫不收取影片轉制費用(以後的轉制費在20萬左右,且不參與票房分成),對於國內製片方來說,跟中國巨幕的合作是沒有任何壓力的,只需要將母帶交給對方進行格式轉換。這樣的話,當巨幕數量形成一定規模之後,可以說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觀影體驗升級,普通的3D技術因為亮度、熒幕尺寸等問題會受到嚴重市場擠壓。
沒有片源短缺的問題,影院就願意跟中國巨幕合作,除了國產片源,好萊塢六大製片公司也表示願意提供素材,陳京民說,只要都採用數字拍攝,就相當於跟IMAX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不過後期轉換成不同的格式而已,「因此IMAX能放的片子,中國巨幕也可以有。」獲得好萊塢的肯定並不容易,在外方來中國巨幕的實驗室參觀的時候,陳會把原片和轉制後版本同時播放,2012年《泰坦尼克》、《超級戰艦》等多部大片都有中國巨幕的版本。
形式上,影院購買整套中國巨幕設備的價格為400萬元,租賃則在設備使用的前5年收取5%的票房分成作為租金,5年的分成總數不低於425萬元,之後將不再收取租金。每年的維修保養費用約在五六萬元之間。相比之下,除維護費用外,IMAX需要1000萬以上的設備成本。
巨幕在搭建的時候深受場地空間的限制,因此多和新建影院達成合作,但這樣做,恰恰能讓中國巨幕跟隨電影新興市場與影院同步擴張。將主戰場放在除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之外的地方(這些城市往年的電影票房比重可以佔到全國的60%至70%),反而有利於搶佔市場先機。目前中國巨幕在長春、重慶、無錫、烏魯木齊、合肥等二三線城市都有影院。
還有的困難是無形的,就是避免山寨的形象以及打造中國巨幕自身的品牌。比如之前對於國內巨幕技術DMAX的稱呼就會被受眾不自覺的和IMAX進行比較,這對差異化競爭是很不利的,實際上在觀眾成熟之後,對各個層次的觀影體驗有了認識,市場自然會分流成IMAX、中國巨幕和普通電影甚至更多的部分。陳京民的做法是口碑營銷,即使新聞推廣和宣傳,也要先做出來一個能夠口口相傳的東西。同時,他還需要找出能將觀眾拉出「IMAX就是好的」等固有觀念的方法(即使是IMAX也會受母帶質量等因素的影響觀影效果)。
電影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更大的挑戰在於自主專利和持續研發的能力,因為能做一個產品,未必可以支撐一個能夠生產系列產品的企業。中國巨幕在完成觀影體驗升級之後,需要的是自己的知識所有權。就好比喬治盧卡斯即使不拍《星球大戰》,憑藉其公司制定的THX的認證(一種音效標準),也能夠被載入史冊了。
推薦閱讀:
※戛納電影節中入圍的這些國產電影,你都了解嗎?
※張慧瑜:中國電影體制的瓦解與重組
※青銅段位的幕後玩家,回爐重造了解一下
※好萊塢大片為什麼看起來髒兮兮的?
※他配得上中國影迷的至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