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不良反應概述

中草藥不良反應概述

中山大學藥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山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 黃民教授

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熊慧瑜科長

中藥的概念和中藥不良反應的概念

近年來,植物葯,包括中藥、草藥和印度草藥等無論在東方和西方國家中應用日趨廣泛。據調查,約30%的英國人接受過草藥治療,一年的費用約3100萬英鎊,德國應用草藥的藥費更高達13億英鎊,美國替代醫學(如:草藥、針炙、推拿等)的就診人數甚至超過就診於全科家庭醫生的次數。一般認為,草藥(植物葯)為天然的物質,比較安全,不良反應少,而且治療費用較低,對某些西藥無效的疾病有一定療效,但同時,草藥導致的用藥風險受到重視和關注,1968~1999年間世界衛生組織的監測中心從55個國家收集了8985份與草藥不良事件相關的報告並因此對草藥可能的風險和危害性向醫生和病家發出了警告。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歐洲的馬兜鈴酸事件,美國、加拿大的麻黃素減肥藥事件等,以及國內近期關於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種種報道,使人們由此產生了對中藥安全性的懷疑,甚至還出現了中藥名列藥品不良反應「三大禍首」的報道。

中藥不良反應一時間成為研究熱點。但是,要給中藥不良反應的定義,首先要明確中藥的定義。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它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這與天然藥物所區別。有關教材、參考書及各種辭典中對「中藥」一詞下的定義各不相同,比較認同的定義是2000年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編《執業藥師資格考試應試指南》的定義:「以中醫藥理論體系的術語表達藥物性能、功效和使用規律,並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所應用的藥物,稱為中藥」。其來源有植物葯、動物葯、礦物葯,由於其來源以植物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中藥稱為「本草」。有人將中藥稱為天然藥物,這是不妥的,由於我國藥學研究和製藥工業的發展,研究製造和生產了很多屬我國首創的藥物,如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藥物如人工牛黃、人工麝香等都可以符合業內普遍認同為中藥的藥物。

關於中藥應用的安全性,中藥界普遍的說法是「是葯三分毒」,中藥書籍上強調在開藥方的時候注意藥性的搭配,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況而用藥,但傳統中醫藥學界並無「中藥不良反應」這一概念。「藥品不良反應」是一種現代醫藥學專用術語,概念的內涵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辦法》將藥品不良反應定義為:「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這種有害反應,包括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傷害作用,大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後遺效應、繼發反應、變態反應、致畸作用和致突變與致癌作用等,據上述內容對藥物不良反應的確診,可以概括為三個前提條件和一個關聯內容,三個前提條件為:(1)合格藥品、(2)正常用法、(3)正常用量;一個關聯內容,就是與用藥目的無關。若符合三個前提條件和一個關聯內容而出現的藥品對人體的有害反應,則稱藥品不良反應,否則,不能稱藥品不良反應,如藥品質量問題或用藥不當引起的有害反應均不能稱為藥品不良反應。

中藥不良反應借用西藥不良反應這一醫藥學術語,那麼,在確認中藥不良反應時,亦應當符合西藥不良反應相關的限定條件,即符合藥物不良反應確認的三個前提和一個關聯內容。對此,從中醫藥學的中藥角度,狹義的中藥不良反應應作如下理解:(1)合格藥品。藥品,是指製劑。但目前絕大多數中藥原料葯組成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故合格中藥只能由如下幾方面加以限定而保障:第一,原生藥品種應正確;第二,將生葯炮製成中藥飲片的工藝過程和條件要正確,即符合中藥炮製規範而製成的中藥飲片;第三,由中藥飲片所製備成的中藥製劑,製備方法要符合中醫藥學的固有要求,即符合丸、散、膏、丹、湯等劑型的製備要求。符合如上三點要求所得藥品,又未因貯存不當而變質的藥品,可視作合格中藥。否則,為不合格中藥。合格中藥所出現的藥品不良反應,才稱中藥不良反應;不合格中藥所出的藥物不良反應,不能稱中藥不良反應。(2)正常用法。包括給葯途徑、每天用幾次,每次何時應用等,要符合要求,而最突出的正常用法內容,則為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符合如上情況而使用中藥所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才稱中藥不良反應,亦即定義為狹義的「中藥不良反應」。

隨著中藥在全球的廣泛應用和中藥劑型的多樣化,有關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報道日漸增多。在分析、判斷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時雖然謹循「正常使用出現不正常反應」這一標準,但是由於中藥的生產、營銷、使用等過程與西藥有著明顯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且影響環節非常多,比西藥不良反應複雜和困難得多,許多報道稱之為「中藥不良反應」,事實上其所用的藥品不符合中藥的定義,也不能歸類於中藥不良反應,只能說是中藥或草藥導致的葯源性疾病。要繼續深入地開展中藥不良反應研究和監測工作,不可能完全照搬化西藥的監測和評價方法,對於中藥在常用法用量情況下發生的非期望反應之外,如藥品質量問題(劣葯)和誤用,超大劑量使用及未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所應用所引起的有害反應(或稱藥害反應),先引入廣義的「中草藥不良反應」概念,包括狹義的中藥不良反應和中藥、草藥葯源性疾病。部分對其是否是中藥尚有爭議的藥物,如帶中藥名或中藥活性成分,如士的寧、川芎嗪、苦參素、補骨脂素等的製劑及由中藥藥味製成的口服液、注射液等,但未確定其中藥性味和功效表述,難以按中醫藥學理論使用,以及批准文號分別為「國葯准字」H開頭的藥品顯示為中藥的化學藥品,如葛根素注射液、欖香烯乳等,在大多數的文獻報道和病例報告均沒有詳細的病情記錄、用藥分析和藥品情況記錄,全面的研究和核實非常困難,以下暫且均圍繞這個概念展開討論。

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臨床癥狀和相關機制

表1. 1984~1998年《藥品不良反應題錄集》中有關中藥不良反應統計

一、中藥所致心血管系統疾病

(一)心律失常與傳導阻滯

某種中藥由於用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藥物過敏等原因,可直接損害心肌,或興奮迷走神經,使心肌應激性增高。臨床上以心律失常、心電圖損害為特點,甚至可因心臟和呼吸麻痹而死亡。可引起此類毒性反應的中藥主要有以下幾類。

1、含烏頭鹼類藥物

以二元酯類的海帕烏頭鹼和美沙烏頭鹼毒性最強,口服烏頭鹼0.2mg可出現毒性反應,3~4mg可致死。川烏中毒量為3~30mg,草烏為1~9g,附子、雪上一支蒿、天雄、鐵棒錘、搜山虎、雪蓮花等含烏頭類中成藥如大活絡丹、小活絡丹、活血狀筋丹、附子理中丸亦有引起中毒的報道。

2、含強心苷類藥物

洋地黃、夾竹桃、羅布麻、羊角拗、冰涼花、萬年青、北五加皮等,使用不當易發生類似洋地黃中毒反應。

3、其他藥物

礦物葯硃砂、雄黃、輕粉、鉛粉等,以及含蟾酥藥物六神丸、喉症丸等中毒可致心律失常;紅參可致房顫,可能與其造成心肌興奮性不協調或興奮心臟的傳導系統,使異位起搏點興奮性增高有關;商陸可致心動過緩、竇性心率不齊,可能具有抑制心肌和擬膽鹼能作用,石榴皮總鹼對心臟有暫時興奮作用,繼而使心搏數減少,個別患者可出現3度房室傳導阻滯、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腫死亡;雷公藤口服可引起心悸、胸悶、氣短、心律失常等,嚴重中毒時血壓可急劇下降,甚至出現心源性休克或室顫而危機生命;蝮蛇抗栓酶可引起嚴重心律失常、心電圖表現位頻發交界性期前收縮伴室內差異性傳導或房顫等,停葯後癥狀消失,可能與過敏有關;紫草過量可導致房顫;鬧羊花過量可引起心律失常;藜蘆煎服可引起一過性高血壓伴顯著性心動過緩;茵陳全草煎劑可致頻發性心動過速;丹參具有擬交感及直接興奮心肌的作用,可引起細胞膜電位改變,從而引起頻發室早;紅花油中毒表現以心電圖ST段下降、房撲和室顫、房室傳導阻滯等為主。其他報道引起心律失常的還有:甘草、瓜蒂、龍骨、檳榔、蜈蚣、鹿茸、魚膽、蒼耳子、八角楓、罌粟殼等。

(二)影響血壓穩定性

1、具有雙向作用的中藥

番瀉葉煎服可致血壓升高或降低,過量可對延髓加壓或減壓中樞造成影響,使血壓驟然惡性升高或降低。

2、具有升壓作用的中藥

人蔘大劑量應用表現為血壓升高並伴有失眠、過敏、皮疹、欣快、不安等;麻黃、細辛等中毒表現為心跳加快、血壓突然升高;附子可致高血壓頭痛等不良反應。

3、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

桔梗可產生低血壓反應;山慈菇可引起昏迷、休克,血壓下降;舒精活血丸可引起血壓驟降。

(三)其他心血管系統毒性反應

1、心包炎

冬蟲夏草片可引起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心包摩擦音,停葯後心包摩擦音消失。

2、心絞痛

藻酸雙酯鈉靜滴可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二、中藥所致泌尿系統疾病

中藥及其製劑所致腎損害的報道有逐年增加趨勢,甚至有人提出中草藥腎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的概念。據1960~1996年國內文獻分析表明,木通、班蝥、澤瀉、蜂蜜、蜈蚣、魚膽、鉤吻、雷公藤、蒼耳子、山豆根、馬桑果、丟了棒及含汞的中成藥,引起腎損害的報道最多。中成藥、中藥注射劑、中草藥引起泌尿系統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分別為9.9%、1.6%、5.1%。魚膽中毒腎損害發生率達98.2%,急性腎功能衰竭發生率達89.3%;班蝥引起腎損害發生率和死亡率達34.2%;雷公藤引起腎損害的發生率達25.5%,死亡率14.7%。

(一)腎毒性

1、腎小管毒性

蒼耳子、鴉膽子、白果、蓖麻子、馬錢子、雷公藤、班蝥、魚膽、鉛粉、商陸、雄黃、輕粉、硃砂、木通、澤瀉、蜂蜜、光慈姑、川楝子、漢防己、昆明山海棠等,可直接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甚至發生廣泛的近曲小管壞死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但壞死的腎小管有很強的再生能力,若能及時搶救,常可完全康復。

雷公藤經腎小球濾過達腎小管上皮細胞後,在近曲小管濃縮後毒性增加,直接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由於血壓下降引起腎皮質血管痙攣,髓質明顯淤血和乳頭水腫、缺血,使腎乳頭壞死。雷公藤中毒所致腎損害,除傷及腎小管外,還可直接損害腎小球,臨床表現為:少尿或無尿、血尿、蛋白尿、面部及下肢水腫,尿素氮明顯高於正常,有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表現,可因腎衰和休克致死。

硃砂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汞。汞離子對酶蛋白的巰基有特殊的親和力,從而抑制多種酶的活性,使組織細胞的正常代謝受到干擾,是腎毒性最大的重金屬之一。進人體內的汞,70%由腎臟排泄,故對腎臟損害尤為突出。

木通超量應用是造成腎損害的主要因素。其所含的木通皂甙元損害腎小管,導致腎上皮細胞壞死,出現少尿甚至無尿、血非蛋白氮升高等急性腎衰表現。引起中毒者一般為馬兜鈴科木通,以關木通最為常見,其中的馬兜鈴酸可引起間質性腎炎。葯動學研究提示,服用馬兜鈴類藥物後,馬兜鈴酸會在人體內蓄積。馬兜鈴酸腎病以損害腎小管為主。其臨床特徵包括病人早期表現為嚴重貧血、輕度蛋白尿和管型尿,半數病人血壓正常,但腎活組織檢查發現腎皮質從深層到淺層的間質發生廣泛纖維化,萎縮的腎小管和腎小球逐漸增加。由於使用藥物的劑量、時間、方法的不同及個體差異,臨床可引起急、慢性腎衰竭,腎小管功能障礙,長期使用近半數病人腎盞和輸尿管的上皮發生惡性病變。

鯉魚、青魚、草魚、鰱魚、鯧魚、鱅魚、?c魚、包頭魚、小米子魚的魚膽均可引起中毒。首先出現胃腸道癥狀,3~6d內可見腎毒性作用,出現少尿、無尿、顏面及下肢浮腫、尿中出現蛋白、紅細胞及管型,重者可致腎功能衰竭。

有毒蜂蜜含博落回生物鹼或雷公藤生物鹼,中毒表現與所含生物鹼中毒相似。

2、腎小球毒性

雄黃、班蝥、雷公藤、桂皮、防己、松節、蒼耳子、蓖麻子、牽牛子等,可直接損傷腎臟實質細胞,使腎小球變性壞死,從而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

雄黃含三氧化二砷。重症砷中毒時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機製為直接細胞毒或因砷中毒引起休克至腎臟缺血性損害,除損傷腎小球外,還可傷及腎小管。

班蝥對心、肝、脾、肺、腎臟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死亡原因主要是周圍循環衰竭和急性腎功能損害。其腎毒性的特點是小劑量可損害腎小球、中毒量主要損害腎小管。

3、腎缺血

造成嚴重中毒後可引起消化道反應,由於激烈的嘔吐、腹瀉導致水電解質失調、血容量的降低、腎血流量減少,腎缺血缺氧而致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如商陸、臭梧桐、瓜蒂、光慈姑等在大劑量使用時會出現這種情況。

4、溶血性反應

海馬、獨活、水蛭、蜈蚣、皂莢等可引起溶血性反應,從而加重腎功能損害。蜈蚣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可引起少尿型腎衰,其原因可能與過敏或過量服用有關。新生兒服用過量的海馬,可引起溶血性反應,出現少尿、無尿、腹脹、拒奶、溢奶、發熱、發紺、煩躁等癥狀,並可因腎功能衰竭致死。

5、腎炎樣改變

檳榔、大蒜、防己、蘆薈、巴豆、土荊芥、鴉膽子、白頭翁、牽牛子、光茲姑等,其有毒成分及其代謝產物經腎排泄時,可對腎臟產生強烈的刺激,引起腎損傷,出現腎炎樣改變。

牽牛子中所含牽牛子中所牽牛子苷,口服吸收後大部分由尿中排泄,可刺激腎臟使之充血,過量可使腎充血而發生血尿,甚至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光慈姑含秋水仙鹼,在體內迅速氧化成有劇毒的氧化二秋水仙鹼,在經腎臟排泄時對泌尿系統有嚴重的刺激和損害作用,既可直接損害腎小管,又能引起腎炎樣改變,大劑量使用時還會出現腎缺血,重者可致腎功能衰竭。

桂皮小劑量可刺激引起輕度利尿,大劑量可致腎炎。

6、間質性腎炎

厚朴,漢防己、馬兜玲等可致間質性腎炎。馬兜玲酸腎病的突出病理表現為廣泛的間質纖維化及腎小管萎縮,皮質淺層病變較輕,損傷程度由外向內遞減,損傷嚴重者腎小管結構消失;有明顯的血管病變,大血管不同程度硬化,小葉間動脈管增厚,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狹窄;腎小球病變相對較輕,可能繼續發於腎間質和腎小管病變,主要為腎小球性硬化。

7、過敏

據報道,個別患者服草烏藥酒後發生口唇及四肢麻木、心悸、胸悶、尿少、尿蛋白及急性腎功能衰竭;雲南白藥可導致急性命腎功能衰竭;冬蟲夏草過量服用可出現紅斑、鼻出血、尿少、尿素氮增高等。均可能與過敏有關。

(二)泌尿系統其他損害

1、尿瀦留和尿失禁

據報道,烏桕、番瀉葉、復方甘草片可引起尿瀦留;服用雲南白藥可致膀胱括約肌鬆弛症,從而引起尿失禁。

2、尿頻和膀胱炎

據報道,服用小柴胡湯6個月可出現尿頻;斑蝥、喜樹、肉桂以及中成藥牛黃解毒片等能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見腰酸痛、尿急、尿頻、尿痛、血尿等癥狀。

三、中藥所致消化系統疾病

(一)胃腸道不良反應

是中藥中毒或出現副作用時較早出現的癥狀,一般可見胃不適、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痛腹脹、腹演,甚至嘔血、便血等。

可引起噁心的中藥有大戟、決明子、青木香、馬鞭草、苦參等90餘種;引起嘔吐的有白礬、雅膽子、白附子、了哥王等80餘種;瓜蒂服用過量可引起頻繁嘔吐、腹瀉、脫水,嚴重者發生循環衰竭及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紅參可引起呃逆;斑蝥可致噁心嘔吐、呃逆不止及流涎。

可引起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的中藥有甘遂、芫花、生地、牛蒡子、生牡蠣等80餘種。旋覆花引起暴瀉、嬰幼兒服用含甘草的中藥引起腹瀉,均系過敏所致。

可引起腹痛或腹部不適的中藥有蟬蛻、威靈仙、黃葯子、穿心蓮、三七粉等50餘種。人蔘蜂王漿可引起過敏性腹痛。

陳皮可致便血;鮮竹瀝、六神丸、抵擋湯、大活絡丸、牛黃解毒片、蛤蚧定喘丸等可致上消化道出血;服用雲南白藥可引起吐血及便血。

冬蟲夏草對胃腸平清肌有抑制作用,服用後可引起胃腸排空抑制;芫花根可引起急性胃擴張,可能與芫花根皮刺激胃壁,引起胃神經反射性麻痹,同時大量胃液分泌所致;服新鮮桃花可引起急性胃腸炎,表現為陣發性腹痛、水樣便及嘔吐。

(二)肝毒性

在藥物不良反應中,藥物性肝損害佔有重要的位置,但由於肝臟的代償功能強大,又常常容易被忽視,特別是治療肝炎的中藥,因為人們往往重視了它的保肝、抗病毒作用,卻忽視了它們有可能存在的肝毒性。藥物性肝病的30%,其中有的是目前常用於治療肝炎的保肝中藥,此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目前我國用於肝炎治療的中藥及其提取物有上百種,長期研究觀察表明,多數對發送肝炎癥狀效果確切。但有的藥物雖然使轉氨酶恢復,肝臟炎症依然存在並發展。還有的藥物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對肝臟有較大損害。而慢性肝炎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損害,肝臟的代謝和解毒功能嚴重下降,長期或大劑量的使用治療肝炎的藥物,有可能使本來不堪重負的肝臟組織及其功能進一步受到損害。據文獻報道,黃葯子、山豆根、蒲黃、青黛、莽草、半夏、農吉利、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四季青、千里光、桑寄生、蒼耳子、葉下珠、雞骨草、大黃、虎杖、貫眾、澤瀉、甘草、斑蝥、熊膽粉、漢防已、天花粉、川楝子、五倍子、肺葉草、艾葉、纈草、白果、槲寄生、白芍、何首烏、野百合、土三七、金不換、元胡、麻黃、烏頭、常山、蒼朮、紫胡、金粟蘭、芫花、黃芩、番瀉葉、決明子、石蠶、紫金牛、肉豆蔻、紅娘子、蟾蜍、雄黃、密陀僧、歐亞蒲荷、小柴胡湯等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肝損害現象,其中不少是用於治療肝炎的中藥。另外,復方青黛丸、消銀片、克銀丸、壯骨關節丸、增生平等治療銀屑病、關節病和甲亢等非肝炎疾患的藥物也常引起肝損害。

近年來,隨著植物葯在西方國家中應用日趨廣泛,國外對植物葯相關的不良反應或葯源性疾病的報道也增多,其中多例涉及到藥物性肝損害。金不換這類植物長期以來用作鎮靜止痛劑,Woolf等報道7例健康成人服用金不換片劑平均20周後發生急性肝炎,表現為發熱、乏力、噁心、嘔吐、瘙癢、腹痛,體征有黃疸和肝腫大,停葯2~30周後逐漸恢復。2例患者曾再次服藥,結果肝炎複發,作肝組織活檢,1例示肝細胞灶性壞死伴匯管區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另1例服藥兩年半,除肝細胞灶性壞死和微泡脂肪變性外,尚有中度橋狀纖維化,提示慢性肝損傷。近年來,西方國家將麻黃作為飲食添加劑、減肥劑或健身強壯劑等廣泛應用,結果發生許多不良反應。如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自1994~1997年3年間共收到與麻黃不良反應有關的報道達800多起。癥狀輕者有頭痛、眩暈、失眠、煩躁、震顫、心律失常及高血壓等,重者可發生驚厥、昏迷致死。Yoshida等接連報道4例患者因服用中藥麻黃方劑發生急性肝炎,其中1例63歲的婦女為暴發性肝功能衰竭,後行肝移植術後得救。切除的肝臟顯著萎縮,切面只有很小的再生結節,鏡下見廣泛的肝小葉中央壞死,匯管區周圍可見膽小管增生和炎症。Itoh等報道40例服用小柴胡湯治療的患者,9例在葯過程中出現轉氨酶升高及黃疸,肝組織活檢證實為急肝損害,停葯後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中4例再次用藥後重現肝損傷,說明小柴胡湯確能誘發急性肝炎。該方劑起肝損傷的機制可能與柴胡的原漿毒有關。

中藥引起的肝損害可分為中毒性和變態反應性兩類。中毒性肝損害系藥物或其他謝產物直接損害肝臟所致。每種中藥都含有不同化學成人,引起肝損害的機理也非常複雜。如有些植物蛋白、吡咯啶生物鹼、氰苷等具有直接的肝細胞毒的作用;而有些化學物質能使肝酶系統失活,造成肝細胞的功能和代謝障礙。其臨床特徵與一般中毒性肝炎相同,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明顯的膽汗淤積,重者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肝功能進行性衰竭。變態反應性肝損害與人體的特異性反應有關,系由於藥物或其代謝產物作為半抗原,與肝細胞中的大分子物質結合成半抗原――載體複合物而獲得抗原性,通過免疫反應引起肝組織損傷。其臨床特點為發病急,多出現在其他過敏癥狀如皮疹、胃腸不適之後,主要表現一過性的肝功能異常、黃疸及肝臟腫大等。

黃葯子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塊莖,含薯蕷皂苷、薯蕷毒皂苷、黃獨素、黃獨萜A, B C等毒性成分。黃葯子可致小白鼠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嗜酸性變,重者小灶性壞死和片狀壞死,病變程度隨劑量的增加和時間的延長而明顯加重。黃葯子既能損害肝細胞,又能影響膽汁的排泄,損害程度與給藥劑量有關引起藥物性肝炎的機制可能是直接毒性作用當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干擾肝細胞的代謝功能,導致膽汁淤滯。開始用藥至出現黃疸的時間為15日至4個月,黃疸出現前有乏力、食慾減退、尿黃等癥狀,可有肝腫大、腹水、肝昏迷、氨基轉移酶升高等。當歸對黃葯子的肝損害具有解毒作用,且對其腎毒性也有一定緩解作用。

金不換肝損害的成份不明,可能因其活性成分左旋四氫帕馬丁的結構類似於經基雙稠吡咯啶,該物質對肝細胞具有直接毒性。

雷公藤主要成分為二萜類、二萜類、倍半萜類,對心、肝、腎均有損傷作用,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或慢性肝損害。

密陀僧、鉛丹、鉛粉均系鉛的氧化物、內服後可引起鉛中毒。臨床表現為腹痛、肝腫大、輕度黃疸、ALT升高、口有金屬味、噁心、嘔吐等。鉛引起肝損害可能是由於直接作用於肝細胞,使肝竇毛細血管痙攣,產生循環障礙甚至缺血,使肝細胞變性壞死。

蒼耳子果實含有蒼耳苷,種仁和子葉含有毒蛋白和毒苷,這些毒性成分能損害心、肝、腎等,引起濁腫、出血及壞死,並能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廣泛出血。食用鮮蒼耳了30~120g以上引起中毒,有的死於全身出血和暴發性肝功能衰竭。

川烏因煎制時間過短(10min以內)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繼發肝硬化腹水。川楝子最常見的中毒表現為胃腸道反應,部分病例可出現黃疸、肝腫大和谷丙轉氨酶升高。蓖麻子含蓖麻毒蛋白和蓖麻鹼。蓖麻毒蛋白毒性很強,易傷害肝、腎等實質細胞,發生濁腫、出血、壞死,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等。誤食蓖麻子或用其油烙餅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復方青黛妨可致黃疸、肝功能改變及肝區疼痛等中毒性肝炎。

誤食苦楝肉,致使大劑量的苦楝素對肝臟產生一定損害,病理檢查可見肝細胞索離散,胞核消失或變性。

復方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和肌內注射,可引起低熱、納呆、乏力、鞏膜黃染及氨基轉移酶升高等。停葯後癥狀迅速改善。

滿山紅服用過量可出現呼吸困難、投土、血壓降低、心率加快、紫紺,繼而出現黃疸、肝腫大、氨基轉移酶升高等。

千里光、農吉利、天芥菜所含吡里西啶類生物鹼具有遲發性肝臟毒性,引起肝靜脈閉塞,導致黃疸、腹水,可因肝昏迷致死。土茯苓、白鮮皮等,長期服用可致黃疸。雷公藤可致肝腫大及黃疸。參脈注射液可致黃疸及加重肝臟病變。

五倍子、石榴皮含有水解型鞣質,具有直接肝臟毒性,可引起肝小葉中心壞死、脂肪肝、肝硬化等。

土三七中毒表現為腹痛、噁心、嘔吐、大量腹水、肝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黃疸,短期肝功能急劇減損,因肝功能衰竭死亡。其中毒機理可能為所含千里光生物鹼引起肝靜脈栓塞性病變,通過對肝血流的影響而間接危害肝臟。

具有肝毒性的中藥還有防己、五色梅、丁香、大風子、合歡皮、麝香、喜樹、金果欖、四季青注射液等。

(三)急性胃黏膜病變

是以胃黏膜糜爛或急性潰瘍為特徵的急性胃黏膜表淺性損害了,常引起消化道出血。致病藥物有小活絡丹、感冒通、六神丸、速效感冒膠囊、牛黃解毒片、元胡止痛片、感冒沖劑、黃連上清丸、蛤蚧定喘丸、鮮竹瀝、大活絡丸、六應丸、消炎利膽片、膽石通膠囊、速效傷風膠囊等。表現為服藥後上腹部不適、隱痛、燒灼感、食慾減退、腹脹、噁心、嘔吐、嘔血、便血等。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點片狀出血或淤斑、黏膜糜爛等。發病機制可能與胃粘膜屏障破壞和胃黏膜循環障礙有關。

(四)消化道穿孔

硇砂、硃砂、汞及其製劑(輕粉、白降丹、紅升丹)、銅青等均可致胃腸穿孔。據報道,原有腸結核患者用陳皮泡水當茶飲,引起消化道穿孔。

(五)腸炎

雷公藤、膽礬、大黃、羊蹄、蓖麻子、牽牛子、甘遂、芫花、京大戟、硃砂、艾葉、汞劑、銅青等,可引起腸炎。復方青黛丸可誘發缺血性結腸炎。

(六)膽絞痛

個別患者服用含百部的中成藥引起膽絞痛。

四、中藥所致呼吸系統疾病

中藥可致多種葯源性肺疾病,其形成機制較為複雜,主要與過敏反應及毒副作用有關。目前已發現,口服萬年青可發生過敏性肺炎;柴胡、甘草、麻黃、地龍、五味子、部分含丹參製劑,以及蓖麻子和紅花外敷均有致哮喘者。需注意,同一種藥物在不同的個體可引起不同的肺損害反應,同一臨床表現也可由不同藥物所致,各類臨床表現之間可相互重疊。

(一)呼吸道癥狀

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喘息及呼吸衰竭。青魚膽、肉桂、兩面針可引起咳嗽;白果、苦杏仁、八角楓、鬧羊花、曼陀羅、商路、五味子、烏頭類可致呼吸困難;六神丸、小活絡丸、半夏中毒表現為聲嘶、胸悶、呼吸困難;蒼耳子、百部、山豆根、瓜蒂可致呼吸衰竭;馬錢子、鉤吻、藜蘆、曼陀羅可影響延髓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五味子、罌粟殼、全蠍可引起呼吸抑制;苦杏仁、桃仁、白果、亞麻子含有氰苷,水解後釋放氫氰酸,可抑制興奮的呼吸中樞產生止咳平喘效果,過量中毒引起呼吸中樞麻痹可致死。

(二)嗜酸性粒細胞肺浸潤症

萬年青可引起此症,臨床表現為乾咳、氣促、呼吸困難,嗜酸性粒細胞可高達65%,肺部有斑片狀陰影。發生機制可能是萬年青苷的揮發氣體對特異性體質患者所引起的變態反應。

五、中藥所致血液系統疾病

(一)粒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雷公藤、光慈姑、青風藤、長春花、喜樹、砒霜、枯痔散、黃連素、銀翹解毒丸等可致粒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其發病機制主要為抑制骨髓造血細胞(生成障礙型)和免疫反應使粒細胞破壞過多(免疫型)。雷公藤發生骨髓抑制和粒細胞缺乏躲在服藥後2周~4個月,故認為其發生機制是中毒而非過敏。

(二)再生障礙性貧血

雄黃含有硫化砷,能與體內組織中的巰基結合干擾組織代謝,導致繼發性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雷公藤含雷公藤多苷可,可導致骨髓抑制、鐵利用障礙伴有紅細胞系統低下。蟾蜍、狼毒、光慈姑亦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三)缺鐵性貧血

大黃所含鞣酸與鐵結合可形成不溶性複合物,妨礙鐵吸收,其瀉下作用也可降低鐵吸收,長期服用可致缺鐵性貧血。

(四)溶血性貧血

藥物所致溶血性貧血的機制可分為藥物吸附機制、膜抗原變性機制、免疫複合機制及自身抗體生成機制四種類型。蘭花草可致溶血性貧血,屬藥物吸附機制類型,即大劑量藥物牢固地吸附到紅細胞膜上,具有抗原性,刺激免疫反應產生抗體,繼而發生抗原抗體反應而產生溶血。蜈蚣含有組胺樣物質,可引起與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有關。鉛氧化物、銅青等亦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五)血小板減少性貧血

藥物所致血小板減少可分為再生不良型、免疫性、直接破壞血小板型等。牛黃解毒片、雲南白藥、六神丸、十滴水、長春花、狼毒等可引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六)過敏性紫癜

天麻丸、六神丸、大黃片、罌粟殼、使君子肉、藿香正氣水、魚腥草注射液等可以引起過敏性紫癜。

(七)出血

水蛭、蛇毒、苦楝皮、丹參注射液等可致出血傾向。

六、中藥所致神經系統疾病

(一)烏頭類

其所致中樞及周圍神經損害最為明顯。臨床表現為迷走神經功能興奮作用,症見流涎、嘔吐、心率緩慢。中樞神經功能現興奮後抑制,興奮可致煩躁不安、肌肉強直、抽搐等,抑制可致神志朦朧、嗜睡甚至昏迷。可因呼吸緩慢至呼吸麻痹而死亡,也可以引起顏面及四肢麻木、耳聾等。

(二)其他

馬錢子含番木鱉鹼及馬錢子鹼,中毒首先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脊髓強迫性痙攣,繼而興奮延髓呼吸中樞及血管中樞,並提高腦皮質感覺中樞的功能;鉤吻含鉤吻鹼,主要抑制延腦的呼吸中樞,並抑制腦及脊髓的運動神經,症見煩躁、眩暈、復視、言語障礙、呼吸急促、陣發性痙攣抽搐甚至昏迷等,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藜蘆漢藜蘆鹼、秋水仙鹼等,可損害運動神經和迷走神經,使之先興奮後麻痹,表現為流涎、噁心嘔吐、,嚴重者行走不穩、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甚至暫停,心律失常,常因心臟、呼吸中樞麻痹而危及生命;曼陀羅含阿托品、莨菪鹼、東莨菪鹼等,中毒表現為口渴口乾、心跳加快、陣發性痙攣、步態不穩、幻聽幻視、瞳孔散大、煩躁、譫語、呼吸加快、昏迷等,可有大腦廣泛損害,死亡原因常為延髓麻痹;紅茴香所含毒性成分似莽草或漢防己毒素,中毒可能會引起陣攣性驚厥、肌張力增高等癲癇樣癥狀;山豆根中毒表現為頭痛、嘔吐、共濟失調、語言不清、眼球震顫、視物模糊等;服紅花油中毒,可出現神志模糊、四肢厥冷,甚至深度昏迷、抽搐等;番瀉葉中毒,可致癲癇樣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等;丹參注射液靜滴,導致抽搐、肌肉震顫,角弓反張;服苦參過量,可出現頭暈、肢體麻木,發作性昏睡;北豆根過量煎服,可引起張口困難,不能言語及行走,抽搐、斜視及顱神經損傷;服用雲南白藥,可出現頭暈、目眩、嘔吐等症;雄黃可致砷中毒腦病,而見昏迷、抽搐等症;過量服用獨活,可出現嘔吐、煩躁、哭鬧、語無倫次、全身抽搐、昏迷等症;服用大劑量黃芪,可致劇烈肢痛。

七、中藥所致內分及代謝疾病

(一)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與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區別是血漿腎素及醛固酮水平均低於正常,表現為低鉀血症、高血壓、水腫及無力等。連續一個月服用甘草酸250~500mg/d,即可發生本症。長期服用含甘草20g以上,或服用甘草片30~40片/d,均可致本症。

(二)甲狀腺腫大

長期食用昆布可致碘中毒,引起甲狀腺結節性腫大及瀰漫性腫大。

(三)水腫

服用甘草劑量大於10g/d,連續4~5d即可發生水腫。老年病人及貧血病人應用甘草更易產生水腫。雷公藤、木通、蒼耳子、硃砂、乾漆、藜蘆、砒石,人蔘等亦可致水腫。

(四)低鉀血症

紅參、甘草酸等可致低鉀血症。

(五)尿崩症

服用雷公藤40d以上,出現口乾、煩躁、多飲、多尿。

八、中藥所致免疫系統疾病

藥物所致變態反應報道涉及的中藥達150多種,可分為單味中藥及其製劑、中成藥及復方製劑、有效成分製劑三大類。單味中藥及其製劑致敏者近60種,其中過敏反應發生頻率較高的有三七、天花粉、水蛭、灰葉鐵線蓮、乳香、沒藥、鴉膽子、雷公藤、番瀉葉、蜈蚣、丹參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穿心蓮注射液等;中成藥及復方製劑致敏者70餘種,其中過敏反應發生頻率較高的有清開靈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清熱解毒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牛黃上清丸、牛黃解毒丸、華佗再造丸、藿香正氣水、六神丸、正天丸、跌打丸等;有效成分致敏者20餘種,如蝮蛇抗栓酶、藻酸雙酯鈉、黃連素等。

中藥中可以誘發過敏反應的物質很多,如蛋白質、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質具有完全抗原性;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作為半抗原與體內蛋白質結合成全抗原而引起過敏反應,這些半抗原在中藥中廣泛存在,如小櫱鹼、茶鹼、丹參酮等。據報道,中藥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約佔30%~40%。中藥過敏反應中,過敏性休克約佔15.32%,剝脫性皮炎及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型葯疹佔3.47%,過敏性紫癜佔3.47%,過敏性腎炎佔1.16%。中藥變態反應是一種較常見、較嚴重的副作用。

造成過敏的原因除藥物本身因素外,還與患者的體質和年齡、藥物劑型和給葯途徑、中西藥合用等因素有關。如有的患者有青黴素過敏史,肌內注射柴胡針劑發生過敏性休克;有人報道家族性何首烏過敏病案;中藥注射劑引起過敏反應較口服用藥多而嚴重,甚至有靜脈輸注中藥針劑導致過敏死亡的報道,其原因與製劑過程中混入雜質、添加助溶劑合穩定劑等有關。中藥過敏反應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皮膚變態反應

中藥所致變態反應中,皮疹的發生率佔60.2%,以蕁麻疹型、猩紅熱型、麻疹型葯疹居多。固定性葯疹的發生率極低。

1、蕁麻疹型葯疹

特點為大小不等的水腫性風團性皮疹,呈皮膚色或紅色,可獨見本症,也可作為全身變態反應的一個癥狀。可能引起蕁麻疹型葯疹的中藥有:黃連、辛夷、鹿茸、桑椹、黃芪、芍藥、穿山甲、四季青、蒲公英、五味子、穿心蓮、三七粉、仙鶴草、西洋參、生天麻粉、白芥子、六神丸、香連丸、鼻炎丸、小活絡片、雲南白藥、牛黃解毒片、羚翹解毒片、安神補腦丸、速效救心丸、川北止咳糖漿、板藍根沖劑、復方丹參片、蝮蛇抗栓酶、藻酸雙酯鈉、柴胡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穿心蓮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銀黃注射液、雙黃連針劑、板藍根注射液、茵梔黃注射液、靈芝素注射液、花粉素羊膜腔內注射劑等。

2、猩紅熱樣或麻疹樣葯疹

呈瀰漫性鮮紅色斑或紅色斑疹,密集對稱分布,瘙癢、伴發熱。可能引起本型葯疹的中藥有:防風、川??、黃芪、黃連、遠志、丹參、續斷、白芍、乳香、蜈蚣、三七、全蠍、木香、夏枯草、何首烏、夜交藤、板藍根、牛蒡子、番瀉葉、炮山甲、連錢草、地錦草、白花蛇舌草、六神丸、磁朱丸、跌打丸、消腫丸、木瓜丸、三黃膏、大活絡丸、復方青黛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獨活寄生丸、安神補心丸、消炎利膽丸、藿香正氣水、雷公藤製劑、復方草珊瑚片、蛇膽川北液、牛黃清火丸、丹參注射液、茵梔黃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四季青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劑、藻酸雙酯鈉、豬苓多糖注射液、復方大青葉注射液等。

3、固定性葯疹

為局限性圓形或橢圓形紅斑,鮮紅色或紫紅色,水腫,炎症劇烈者可形成水皰,愈後留有色素沉著。每次用同樣藥物則在同部位發生,不斷增加新損害,以口唇、口周、陰部等皮膚黏膜交界處多見,可能引起固定性葯疹的中藥有:砂仁、川??、麻黃、何首烏、正天丸、黃連素片、復方甘草片、牛黃解毒丸等。

4、剝脫性皮炎

表現為全身皮膚鮮紅腫脹,伴有滲液、結痂、大片狀鱗屑剝脫。黏膜可有充血、水腫、糜爛。可致本病的中藥有:感冒清、顛茄片、克銀丸、藻酸雙酯鈉、透骨草外洗等。

5、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葯疹

為重症葯疹,其發生機制與以表皮細胞為靶細胞的細胞免疫以及體液免疫有關。表現為紅斑、鬆弛性水泡、表皮剝脫,酷似廣泛的II度燒傷,死亡率較高。可能引起此型葯疹的中藥有:輕粉、西洋參、魚腥草、山菠蘿、輕槐散、白降汞軟膏、速效傷風膠囊等。

6、多形性紅斑型葯疹

為對稱性發於四肢的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或丘疹,中有水泡,邊帶紫色。嚴重者可侵及眼、口、外陰黏膜,發生糜爛、水泡,伴有劇烈疼痛。可引起此型葯疹的中藥有:輕槐散、雷公藤酊、垂盆草泡服、雷公藤多甙片、板藍根注射液等。

7、尋常性銀屑病

多因外貼膏藥引起,初見局部瘙癢,膏藥粘貼區有紅斑、丘疹,數日後出現鱗屑,隨後全身出現類似皮疹,鱗屑逐漸增厚。可能引起本病的有:寶珍膏、腰腎膏、關節止痛膏、風濕止痛膏等。

8、光敏性皮炎

為皮膚在藥物和光線的相互作用下引起的炎症反應,其疹形如濕疹,以露出部位較為嚴重,但遠隔露出部位亦可發生。發病機制主要有光毒性反應和光變態反應。可能引起光敏性皮炎的中藥有:竹黃、前胡、魚腥草,防風通聖丸等。

9、接觸性皮炎

包括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和原發性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兩種。損害發生於接觸部位,可擴展到全身其他部位,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大庖、壞死及潰瘍等。皮膚接觸到松香、桃仁、何首烏、土鱉蟲、仙人掌、板藍根、金櫻子、白花蛇酒等,或艾熏、半夏搗碎外塗、附子乾薑糊外敷、威靈仙鮮葉搗爛塗擦、金錢草煎劑熏洗,或貼敷腰腎膏、鎮江膏、傷濕止痛膏,或塗擦麝香風濕油、骨友靈搽劑、六神花露水、風油精、潔爾陰洗液、雷公藤酊、冰片油膏、七厘散等,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

10、血管性水腫

為好發於眼瞼、口唇、外生殖器的突現性局限性水腫,呈淡紅色或蒼白色大片狀,邊界不清,有時伴發高熱。可引起血管性水腫的中藥有:感冒通、天王補心丹、新復方大青葉片、藻酸雙酯鈉、核葵注射液、豬苓多糖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劑等。

(二)藥物熱

是藥物變態反應的最常見表現之一,常與葯疹等中毒癥狀一起出現。可能引起高熱的中藥有:丹參、酸棗仁、何首烏、延胡索、石菖蒲、大果枸杞、牛黃解毒丸等。

(三)喉頭水腫

表現為咽喉不適、奇癢或有阻塞感,常伴聲嘶、胸悶、呼吸困難、口唇發紺、呼吸窘迫、皮膚過敏等表現。喉鏡檢查可見聲帶水腫、聲門變窄。可能引起本症的中藥有:枇杷葉、感冒通、喉症丸、六神丸、喉康散、蛇膽川北液、藻酸雙酯鈉、復方丹參注射液等。

(四)、過敏性哮喘

表現為氣急、胸悶、呼吸急促、口唇發紺、哮喘樣發作及兩肺哮鳴音等,其發生機製為藥物過敏引起瀰漫性下呼吸道收縮而致。可能引起過敏性哮喘的中藥有:遠志、澤瀉、仙鶴草、感冒通、牛黃解毒片、安宮牛黃丸、藿香正氣水、消咳喘糖漿、丹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五)過敏性紫癜

為一種出血性毛細血管中毒症,可發生於皮膚、腎、胃腸道等處。可能引發此症的中藥有:大黃、魔芋、三七、罌粟殼、天麻丸、六神丸、正紅花油、藿香正氣水、田七花粉液、雙黃連注射液等。

(六)過敏性休克

是過敏反應重最嚴重的表現,50%在給葯後5min內發生,10%在0.5h以後發生,少數病人在連續用藥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的中藥有:

單味中藥:大腹皮、瓜蒂、夏枯草、桑椹、石柱參等;

內服中成藥:十滴水、六神丸、跌打丸、三七片、感冒通、喉菇菌片、消咳喘片、雲南白藥、牛黃解毒片、羚翹解毒片、鼻炎寧沖劑、藿香正氣水、牛黃上清丸、銀翹解毒片、延胡索乙素、排石湯沖劑、腎安干糖漿等;

注射劑:脈絡寧、柴胡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刺五加註射液、板藍根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祖師麻注射液、茵桅黃注射液、藻酸雙脂鈉、蝮蛇抗栓酶、大黃蓬素注射液,當歸寄生注射液,雙黃連粉針劑。復方丹參注射液等;

外用藥:蓖麻仁、鴉膽子仁、風痛靈、紅花油,風油精、雲南白藥、痔瘡寧栓等。

九、中藥所致其他疾病

(一)生殖系統毒性

雷公藤、棉子可使精子減少,甚至完全消失,具有節育功作用;雷公藤對卵巢功能有抑制作用,長期服用可致月經絮亂,月經量增多或減少,甚至閉經;復方青黛丸可致陰道不規則流血;胖大海泡服可能引起流產。

(二)眼毒性

川烏、草烏、瓜蒂、苦諫皮、鶴草芽等可損害視神經,甚至造成中毒性視神經,致眼花、視物不清。暫時性失明等。烏頭類中藥損害視神經的主要原因是烏頭鹼的直接作用。瓜蒂含甜瓜蒂毒素,是一種氰苷類植物毒素,可損害視神經。

鴉膽子、魚膽汁、巴豆引起角膜損傷,造成外傷性角膜炎。角膜上皮剝脫或實質層混濁水腫,腫重者可致失明。鴉膽子含鴉膽子素和酚性成分,為一種細胞毒性物質。可使組織細胞發生退行變壞死。巴豆含巴豆毒物,屬於毒性蛋白質。魚膽汁含膽汁毒素及氰化物尤以青魚、鯉魚等的膽汁含劇毒成分較多。

(三)耳毒性

腐蝕性中藥撒入耳內造成耳損害及多種併發症(面癱、迷路炎)等。與藥物毒性引起的骨炎和直接參透侵蝕有關。可能造成腐蝕性耳損害的中藥有砒霜、紫金錠、白降丹、耳散等。

(四)口腔毒性

雷公藤、牛黃解毒片、復方丹參片等可致口腔潰瘍。川芪可致口唇腫脹雷公藤、大活絡丹可致口唇皰疹。人蔘蜂皇漿可引起牙齦出血。感冒清可致口腔固定性紅斑。六神丸可致軟齶麻痹。

(五)其他

烏柏、商陸、藻酸雙酯鈉可致精神障礙;人蔘過量服用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處於極度興奮狀態而致躁狂症。雷公藤煎劑、藻酸雙酯鈉可致脫髮。雷公藤多苷片可致結節性紅斑。漢防己甲素可引起色素沉著性葯疹。補骨酯、雷公藤可致色素沉著。

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情況分析

中藥注射劑是從藥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採用西藥技術和方法製成的可供注入體內使用的滅菌溶劑、粉末或濃縮液。近年來,隨著中藥注射劑的快速發展,其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也逐年增加。據上海藥品不良反應中心統計,2004年中藥不良反應 比例為 12%~15%,其中以中藥注射劑為主。據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中心統計,2005年中藥不良反應 比例為 16.7%,其中中藥注射劑為14.3%,佔中葯不良反應的83.7%。收集近年來國內有關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多篇報道和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資料庫中的信息,進行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清開靈、穿琥寧、雙黃連、生脈、茵梔黃、復方丹參、魚腥草等注射液,其不良反應也最多見。

一、常見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癥狀

清開靈注射液:靜滴致過敏反應,表現為葯熱,單純瘙癢,蕁麻疹,大皰性表皮鬆解型葯疹,急性支氣管阻塞,支氣管哮喘,急性左心衰,過敏性休克。

復方丹參注射液:靜滴致寒戰,高熱,四肢顫動,心慌,煩燥,或嚴重腹瀉、低血壓,或心悸,頭痛,或輸液靜脈疼痛難忍,性機能低下,皮膚瘙癢症,竇性心動過速,過敏性休克。

雙黃連粉針劑:頭暈、胸悶、噁心嘔吐、心悸、血壓下降;雙肺散在哮鳴音;鞏膜及皮膚黃染;紅色丘疹、散在性出血點;蕁麻疹;關節酸痛;過敏性休克。

參麥注射液:靜滴致頭昏,胸悶,汗出,心悸,嚴重腹脹,低血壓,葯疹,心絞痛,過敏性休克等。

穿琥寧注射液:胃腸道反應致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神經精神癥狀;牙關緊閉、四肢強直性驚厥、劇烈頭疼或單側下肢肌肉震顫伴肢體麻木、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皮疹伴煩躁和皮膚瘙癢;過敏性休克等。

魚腥草注射液:過敏性休克、全身過敏反應和呼吸困難等,並有死亡病例發生等。

二、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

(一)藥物方面

不同的產地,不同採收季節和炮製加工是否按規範操作,將直接影響中藥材的質量,進而使得引起不良反應的物質很難控制。由於中藥材是中藥注射劑的原料,其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是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之一。

中藥注射劑大多由復方組成,有效成分尚不清楚,製備中混雜的微量不純成分,存放過程發生質量變化,導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而引發不良反應。有研究者對中藥靜脈注射液61種的不溶性微粒檢測,有26種微粒超標,超標率佔42.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藥注射液的不良反應與某些西藥製劑一樣,往往和某一批號有關,提示製劑的生產工藝不穩定、質量控制不嚴及藥物穩定性差是導致產生不良反應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中藥注射劑生產及質量控制

由於中藥注射劑的特殊性,成分複雜,又缺乏統一的質量控制標準,生產廠家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穩定性等而加入一些穩定劑、助溶劑等,在提取製備工藝中,一些異性蛋白的沉澱及其他雜質是否完全除去,同時中藥注射劑一般都有顏色,影響了澄明度的檢查,這些都可引發不良反應。

(三)臨床應用方面

在使用中藥注射劑過程中因多種原因而出現微粒疊加現象。導致微粒增加因素有:注射劑本身微粒較多或藥物未完全溶解及液體配製後放置時間過長;配製後由於溶劑,PH值等影響,使某些藥物的成分析出;藥物間發生物理或化學變化生成了沉澱;配藥或輸液過程中的污染等。此外,由於中藥注射劑的成分複雜,目前藥物配伍禁忌表中尚未列入中藥注射劑的配伍禁忌而發生化學變化。如護士在配製液體時,常用加過其他藥物的注射器抽取中藥注射液,同時在靜滴過程中換上另一種藥物時,由於滴管內還存在其他藥物而發生配伍變化,不溶性微粒增加,也是導致引起ADR的主要原因之一。

溶媒、pH值及藥物配伍對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有影響。據報道:對10種中藥注射液加入到常用輸液中,後進行微粒檢查,結果表明,不溶性微粒顯著增加,超過藥典規定的限度,其原因可能與pH變化影響,溶媒改變使有效成分或雜質析出有關。此外,中藥注射劑輸液過程中污染及熱原的量累加也是導致引起ADR發生的原因。

有統計表明,60歲以下者ADR發生率為6.3%,60歲以上為15.4%,80歲以上為25%,提示中老年患者是ADR的多發人群。但也有相反的報道,溫澤淮 等對中藥注射劑導致的不良反應進行可能影響近進行單因素的分析,對患者不同性別、年齡段、教育程度、職業狀態、藥物過敏史、中醫證候以及心、肝、腎功能不全情況下發生不良反應情況逐一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女性與男性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差異無顯著性意義、不同年齡段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也無顯著性差異(線性相關檢驗檢驗,X=1.40,P=0. 236)),心、肝、腎功能正常與否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也無顯著性差異(精確概率法,P =0. 624)。教育程度、職業狀態和藥物過敏史與不良反應發生有關聯。受單因素分析提示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生與藥物過敏史有關,但多因素分析表明,這種關係可能是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所致。

中草藥經代謝後有關代謝物造成的不良反應

機體對與機體無益的外來物質均識別為異物,一般均經過P-450酶進行生物轉化,由親脂性的母葯加入極性基因如-OH,有少數藥物變為活性或毒性代謝物。中草藥雖然成分複雜,但藥效的基礎物質大多數仍然經過P-450酶代謝,產生的不同於中草藥固有成分的生物轉化產物也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一、馬兜鈴酸在我國傳統中草藥中,有數十種植物類藥材含有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AAs)及馬兜鈴內酞胺類成分,比如馬兜鈴、關術通和廣防己等,廣泛地在臨床使用,個別非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藥材中也發現含有極少量馬兜鈴酸類成分,如北細辛和華細辛。

AAs是一類硝基菲類化合物的總稱,其中以AAI和.AAII為主。用AA-1誘導腫瘤發生的大鼠腫瘤組織DNA中,C-Ha-ras原癌基因A-T突變率增高,p53抑癌基因呈過度表達狀態,p53基因外顯子7發生A-C,G-A易位,p53基因外顯子7的248,230密碼子恰恰分別是AA-DNA的強、弱結合位點,提示AAs導致的腎病患者的腎臟損傷和腫瘤發生可能與AA-DNA加合物有關。AAs在體內代謝轉化形成AA-DNA加合物的過程中,參與生物轉化的酶包括:肝微粒體的CYPlAl/2、心肌黃酶(DT)、NADPH還原酶等。Stiborova等報道,抑制或誘導CYPlAl/2可以減少或增加AA-DNA加合物的形成。

二、甜薄荷萜

薄荷因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以及利咽透疹等功效被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目赤、月經不調等。甜薄荷萜(Pulegone)是存在於薄荷類中草藥的單萜酮類化合物,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有研究指出,薄荷油的使用有可能導致肝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和肺毒性,小鼠實驗進一步證實了薄荷酮的肝和肺毒性。

甜薄荷萜主要通過CYP2El進行代謝,其代謝物對肝細胞有毒性作用。薄荷呋哺及對甲酚均不能排除為甜薄荷萜的毒性代謝物,薄荷呋喃有肝毒性,對甲醇則可迅速而大量的消耗谷胱甘肽,有攝入大劑量的薄荷油引起暴發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報道,屍檢中發現大塊或亞大塊肝壞死。

三、雙萜類化合物

石蠶香科植物(Germander)是一種用於治療蜂窩織炎、去除脂肪沉積、減少膽固醇的草藥,含雙萜類化合物(Diterpenoid)。加拿大醫學會報道,2例患者在使用該葯5~6個月後出現虛弱、黃疸以及轉氮酶明顯升高的肝炎表現。停用該葯8周後黃疸消失,患者整體情況好轉。l例患者繼續使用該葯導致再次出現肝炎癥狀。此前在法國也有此藥引起肝臟損害的報告。

雙萜類化合物是石蠶香科植物導致肝毒性的主要物質,它們的呋哺環是通過CYP3A4活化成環氧化物,而先前已經證實活化的環氧化物可導致鼠肝細胞的膜轉運、Caspase活化和凋亡。同樣,雙萜類化合物肝毒性的變化與CYP3A4的誘導和抑制相關聯,用CYP3A4的抑製劑Troleandromycin預先處理的大鼠肝細胞內GSH的水平下降速度減慢,細胞毒性下降,而作為CYP3A4誘導劑的地塞米松則作用相反。

結語:

中醫藥發展至今,幾千年的歷史己經形成其獨特的理論體系,井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臨床使用應熟練掌握和遵循中藥的配伍禁忌、正確地辨證論治、重視中醫典籍中治病經驗教訓,在藥品質量方面嚴格掌握藥物炮製方法和毒劇藥物用量。

同時,應積極加強中藥藥效學、葯代動力學、作用機制、方劑配伍規律等中藥藥理學和中藥毒理學的研究,管理層應組織對中藥安全性進行重新評價、建立中藥質量控制體系和中藥不良反應資料庫等,讓中藥在臨床實踐中為中華民族防病治病發揮更大的作用。

註:因版面關係,參考文獻略。


推薦閱讀:

十二地支概述
簡要概述命理學中的十神是什麼?四柱八字里十神是什麼?
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概述
《維摩詰經》要義概述
汽車零部件開發術語概述

TAG:中草藥 | 草藥 | 反應 | 不良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