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蓀教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經驗介紹

蔡小蓀教授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婦科主任醫師,首屆全國繼承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特殊津貼專家。從事婦科臨床、教學60餘年,學驗俱豐,擅治疑難雜病。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僅將其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經驗介紹如下。

1 基本病機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周期性出血即「體內出血」,屬中醫學離經之血,此血及脫落之內膜不能排出體外或及時吸收化解,即成瘀血,故瘀血是本病發生髮展的病理基礎。造成血瘀的原因及血瘀形成的病理變化比較複雜。蔡教授認為致病有三大原因:一是經期產後房事不節,敗精濁血混為一體;二是人流、剖腹產術後,損傷沖任及胞宮,瘀血留滯胞絡、胞宮;三是邪毒侵襲稽留不去,致寒熱濕瘀阻。血瘀能與多種病理機制發生相互影響、相互轉化,臨證必須隨症應變。

2 治療法則

蔡教授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辨證以肝鬱氣滯、瘀血阻絡者為多數,正如《血證論》中指出: 「瘀之為病,總是氣與血交結而成,須破血行氣以推除之。」治療以活血祛瘀,疏肝散結,可以使瘀血得化,癜瘕縮小;氣血流暢,痛經減輕;沖任調和,攝精成孕;能改善子宮微循環,促進血腫、包塊吸收,促進異位內膜病灶周圍的血液循環,抑制異位內膜的增生、分泌和出血,吸收和消散異位內膜及結節粘連,修復因組織纖維化而引起的瘢痕,從而改善和消除臨床癥狀和體征。治則遵循經行期間須控制癥狀,經凈以後以消除病灶之原則。

子宮內膜異位症往往與盆腔及內生殖器各種炎症摻雜互見,炎症可加重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其臨床表現,而子宮內膜異位症能使周圍組織發生局部膿腫、粘連,以致炎症加重。因此,治療不應局限於痛經、崩漏、瘢瘕等範疇,對兼有濕熱或熱結患者,加用大劑清熱解毒、利濕導滯之品。人體的內分泌功能活動具有較強的季節傾向,氣候劇變常可出現癥狀反覆。痛經者對寒冷敏感,冬季癥狀發作頻而劇;血崩者對熱的反應明顯,每至夏季則癥狀加重,這正是中醫學所謂「寒則凝滯」 、「熱則流散」之故。因此在治療上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同中辨異」 、「動中應變」 ,才能提高療效。

3 臨證經驗

依據歷代醫家治療血瘕、瘢結的經驗,蔡教授主張「求因為主,止血為輔」 , 「治病必求於本」。以通因通用,化瘀散結為大法,並注意到整體辨證,結合病因治療,以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生理功能。研製子宮內膜異位症基本方,介紹如下。

內異I方:炒當歸、川牛膝、赤芍、制香附、五靈脂各lOg,川芎、制沒藥各6g,丹參、延胡索、蒲黃(包)各12g,血竭3g。當歸、川芎辛香走散,養血調經止痛;赤芍清瘀活血止痛;丹參祛瘀生新;川牛膝引血下行;制香附理氣調經止痛;延胡索、制沒藥活血散瘀,理氣止痛;蒲黃、五靈脂通利血脈,行瘀止痛;血竭散瘀生新,活血止痛。

內異Ⅱ方:炒當歸、生地黃、制香附、大黃炭、丹參、自芍各lOg,蒲黃(包)30g,花蕊石20g,震靈丹12g,三七2g。本方當歸、丹參祛瘀生新;香附理氣調經,以助化瘀;蒲黃、花蕊石化瘀止血;大黃炭涼血瀉火,祛瘀止血;三七化瘀定痛止血;生地黃、白芍涼血養血;震靈丹化瘀定痛,鎮攝止血。

內異Ⅲ方:茯苓、莪術各12g,桂枝3g,赤芍、牡丹皮、桃仁各lOg,皂角刺30g,石見穿20g,穿山甲(炮)9g,水蛭6g。本方為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瘀阻,下瘢塊;皂角刺潰腫散結;石見穿活血消腫;穿山甲散血通絡,消腫排膿;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散結;水蛭鑿惡血,破瘀散結。

然基本方不能通治所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還須按患者的秉賦差異、受邪性質、病機轉歸、癥狀特點進行辨證施治。對體虛邪實者,如氣虛陰虧者,可以攻補兼施,扶正散結,加用滋陰和補氣之劑,以宗前人「養正積自除」之法;寒凝血瘀者,臨床特徵常表現為劇烈腹痛,用經痛方加重溫經散寒之劑,痛勢多能緩解。

4 病案舉例

徐某,女,31歲,醫生,2003年8月14日初診。主訴:經量過多1年。結婚6年,2002年行雙側卵巢巧克力囊腫剝離術。月經:7~15/21~25天,末次月經8月13日。曾服丹那唑。此次經痛較劇,量多如注,舌質嫩紅,脈細略數。證屬宿瘀未清,治擬化瘀調經。處方:炒當歸、生地黃、制香附、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12g,丹參、川芎各6g,生蒲黃(包)20g,敗醬草30g,桂枝2.5g,血竭3g。5劑,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服。2003年8月18日二診:腹痛較劇,月經量多,近日略減,舌質嫩紅、中根膩微黃,脈細略數。處方:炒党參、黃芪、炒懷牛膝、花蕊石各12g,炒當歸、赤芍、自芍、制香附、大黃炭各lOg,蒲黃(包)20g,三七2g。3劑,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服。葯後經凈,再擬化瘀散結。循環調治3周期,月事准期,經量正常,腹痛減輕。

按:臨床治崩, 多遵循明·方約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復舊之大法。若遇暴崩久漏之際,則宜急取治標止血治則。蔡教授認為,本症之崩漏,乃因瘀血停滯, 阻於經脈,新血不得循環所致。故治療當謹守病機,通因通用,以化瘀澄源為主,非單純固澀止血所能奏效,否則適得其反,愈止愈多,腹痛更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歸經,則出血不止。非攻不為效。選方用藥不用炭劑止血,慣用自擬內異Ⅱ方。以四物湯為基礎,選用當歸、川芎、生地黃、赤芍、牛膝、丹參、蒲黃、花蕊石、制香附、延胡索、血竭。方中生蒲黃常需據症情超量用之,多則30—60g。蒲黃本入血分,以清香之氣,兼行氣血,故能導瘀結而治氣血凝滯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對本症經量多兼痛經者配合花蕊石、血竭尤為適宜。《景岳全書》云:「當歸氣辛而動,味辛溫,故欲其靜者,當避之」 、 「川芎味辛溫,活血行氣」 ,臨床上對於經量多者,此二葯一般多棄之不用。蔡教授則反其道而行之,當歸常量,川芎減量,取其祛瘀生新之功,也是正治反治法則的靈活運用。經凈之後,遂取復舊之法,重在益氣止血之品調理,鞏固其本。

推薦閱讀:

直播回顧|「約會」周樂今教授,掌握冠心病患者的β受體阻滯劑優化劑量
英千里教授生平事略
老教授的肺腑之言,獻給朋友
內地教授香港偷書被判入獄8個月 法庭上落淚求情

TAG:經驗 | 子宮 | 教授 | 治療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