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走訪 | 涼山,貧窮掩蓋不住的絢麗
文 | 余婷婷(方塘智庫文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涼山是一片有魔性的土地。貧窮、孤兒、瘋狂的毒品交易以及逐年攀升的艾滋病發病率,這些被用來描述當地人的生活現狀。
除此之外,涼山還有什麼呢?一片古老的土地,一個繁衍生息千年的民族,自有其豐富的文化、宗教、藝術、民俗、美學等,應該被予以關注,這些傳統所衍生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為今日涼山的諸多問題提供一種解釋的視角。
2012年,《21世紀經濟報道》發起「錦繡——重新發現貧困縣」項目,發現和講述散佈於這些傳統認知下貧困之地的「最安靜的風景,最沉默的文明」,如今已持續三年。今年,「錦繡」聯手方塘智庫再出發,第一站定為涼山,為你講述除了貧窮之外的「漆器之鄉」。
發現貧窮之外
老黑是成都義工網的創始人,2008年,他第一次踏進涼山鄉下的彝族民居時,徹底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大涼山冬季寒冷,牲畜常常跟人混居在房子里,一進門右邊往往是牛圈或馬圈,用木柵欄隔開,中間是火塘,左邊是睡覺的地方,整個房間都是通的,牲口的氣味兒滿屋都是。雞和豬是散養,屋裡屋外地跑,老房子的地面都沒有硬化,動物的糞便和泥巴混在一起。「沒法下腳,一片稀里嘩啦!」
「飯做好了,去喊媽媽,媽媽已經死了。」這片土地的悲情觸碰到了臨界點,各地的媒體蜂擁而至,聚焦於涼山慈善的理想與失落的現實,貧窮、孤兒、瘋狂的毒品交易以及逐年攀升的艾滋病發病率。
除此之外,涼山還有什麼呢?一片古老的土地,一個繁衍生息千年的民族,自有其豐富的文化、宗教、藝術、民俗、美學等,應該被予以關注,這些傳統所衍生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為今日涼山的諸多問題提供一種解釋的視角。
今年,非遺中國走訪的第一站,我們選擇了涼山。幾經曬選,將走訪項目定為喜德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漆器。漆器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彝族創世史詩、畢摩典籍上有彝族漆器的記載,在彝族傳統民歌、克智爾比中有對彝族漆器的說唱和讚美。漆器主要以餐具和酒具為主,涉及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彝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時光沉澱之美
彝族漆器起源於涼山州喜德縣依洛鄉的彝家村寨---阿普如哈,從最初不上色的原木用品到髹了土漆的黑色用品再到用了土漆、銀硃和石黃等珍貴天然原料進行人工彩繪的精美彝族漆器,這一民間手工技藝在四川喜德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到了近現代,主要由居住在這裡的吉伍家族傳承。
漆器的製作工藝複雜,原木需要深埋之後才能製作胚胎,對已製成的胚胎要經過磨砂、加水細磨、打底色、上土漆等程序之後方可進入彩繪流程,共有40度道工序,每兩道工序之間有嚴格的時間間隔,少則十天半月之隔,多則一年半載之隔。
紋飾繁麗、柔和、精細是彝族漆器的一大特點。紋飾用黑漆作底色,花紋清晰,線條流暢,活潑自由,簡練明快,剛勁豪放,典雅莊重古樸;漆彩繪圖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花草樹木、花蕾瓜果等,多為寫意抽象的幾何圖案,還有底蘊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圖譜等。
漆器的色彩主要為黑、紅、黃三色的錯綜調配,彝族人民喜愛紅色,它象徵勇敢、熱情,黑色表示尊貴、莊重;黃色代表美麗、光明。三間隔使用,色澤明快艷麗、粗放簡略,紅、黃兩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鮮明的冷暖、強弱、明暗的對比,並形成一定空間感,從而產生和諧的韻律。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彝族漆器紋飾源於自然,來自生活,圖案多以日月星辰、山河樹木、花鳥蛇蟲、飛禽走獸及生活用具為素材,以抽象化、藝術化、規則化的手法,在胎體上再現大自然及人類的生產生活場景。在琳琅滿目的彝族漆器當中,僅僅作為擺設用品的極少,幾乎都直接實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在不同的生活領域和生存空間發揮著各自的功能。可以說,漆器是一部活著的彝族生活史。
2012年,《21世紀經濟報道》發起「錦繡——重新發現貧困縣」項目,發現和講述散佈於這些傳統認知下貧困之地的「最安靜的風景,最沉默的文明」,如今已持續三年。2015年,「錦繡」聯手方塘智庫再出發,第一站,我們將會走進彝族漆器之鄉,對吉吾家族的漆器製作技藝傳承人進行為期一周的田野式採訪,為你講述貧窮之外,不一樣的涼山。
非遺中國 是方塘智庫
推薦閱讀:
※沒有永遠的貧窮和富有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
※貧窮不可怕,貧窮的思維才可怕!
※粗茶淡飯隨緣過,貧窮不是痛
※索達吉堪布:不受貧窮之果,快速圓滿福慧資糧的竅訣!
TAG: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