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專題講座(5)
第五講智者樂水觀其動
山水詩顧名思義,非寫山,即寫水,當然更多的是寫山兼寫水或寫水兼寫山或山水交織在一起寫。前面介紹的山水詩,以寫山者居多,這裡,我們找一些寫水的來讀一讀。
1,江河攬勝
要說水,先得說黃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有天險,有奇觀,有激流,有淺灘,而其咆哮性情和曲流景象,一向是詩人吟詠的好素材。李白的「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世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都是吟誦黃河的名詩句,惜非出於絕句。唐代詩人劉禹錫有絕句《浪淘沙九首》,其一即寫黃河: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河道之曲和河水之渾是黃河二大特色,同是唐人的羅隱有「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之句,說的也是曲和渾。曲是奔走於高山丘壑之間,受地形影響;渾是從源頭便卷沙而流,一路翻騰,未能澄清。所以,劉禹錫的起句便已點明了黃河的個體形象,第二句再點明黃河的氣魄和流程之邈遠。因為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說法,所以後二句便展開美妙的聯想,詩人幻想溯流而上,到了銀河說不定便可去牛郎織女家做客呢。
劉禹錫筆下的黃河,是有利而無害。北宋的詩人邵雍便有意見,於是他寫了七絕《題黃河》說:
誰言為利多於害,我謂長渾未始清。
西到崑崙東到海,其間多少不平聲。
邵雍的詩著眼於黃河的渾濁,進而從其奔流的咆哮引申為世間「不平聲」。這與前人借黃河的「曲」與「渾」來比喻人世是相同的。如唐代詩人孟郊的《泛黃河》就有「誰開崑崙源,流出混沌河」及「有恨不可洗,虛此來經過」等詩句。以其「渾」所以不能洗「恨」,以其不能洗「恨」所以稱其「混沌」。同樣著眼於黃河的「渾」,當代詩人熊鑒的看法又超脫前人的眼界,他的《黃河雜想二首》其一云:
黃河為福也為災,禍福皆因閉或開。
莫怪下游渾濁甚,泥沙滾滾上游來。
這有點近於說世風日壞源於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諷世味道,但寫得頗為機警。
說罷黃河說長江。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流程(幹流)6300公里,上源出自青海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在上海黃浦江注入東海。長江不同流段有不同名稱,源頭稱沱沱河,青海段稱通天河,西藏段稱金沙江,以下有川江、荊江、楊子江、黃浦江等流段。著名的長江三峽在川江流段,因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遂成天險。詩人吟詠長江,多以三峽及荊江、楊子江為素材。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高啟(明)的」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都是吟詠長江名詩句。這裡舉幾首吟詠長江較出名的絕句。先看清代詩人孔尚任的《北固山看大江》云:
孤城鐵瓮四山圍,絕頂高秋坐落暉。
眼見長江趨大海,青天卻似向西飛。
孔尚任是在鎮江的北固山上眺望長江,長江波濤洶湧奔流出海,場景十分壯觀。可他偏不直接把這場景描繪出來,但以「青天卻似向西飛」一句看似無理實則有趣的結句反襯江水奔流氣勢。這裡運用了眼視錯覺原理,因為水流疾速,當以天空為參照物時,會看成不是水往東流而是天往西飛。此詩構思的巧妙,盡在此一結尾。
深圳當代詩人鄒國容一首游長江三峽的詩也寫得很好,其詩題為《游三峽偶成》,詩曰:
嘉陵直下水波平,兩岸秋山半晦明。
夜永無從邀月色,聊聽細浪拍船聲。
鄒國榮這首《游三峽偶成》出色之處在於:一是詩作有時代的新氣息。歷來寫遊覽三峽的詩,或言其峰險,或言其流急,或言其景幽,或言其喧囂,獨沒有人言「波平」。「波平」是三峽全新的不同於千萬年來的景象,可說是把握住了三峽的巨變。二是詩作言盡意不盡,頗耐人尋味。三峽的「波平」也寓有「盛世太平」之意味,「波平」也是盛世之貌。但「波平」不改「大江翻瀾」的本質,何況三峽大壩的利弊也存在大量的爭議,因此,此詩的結句「聊聽細浪拍船聲」便有弦外之音了。「細浪」二字用得精準,一者呼應「波平」,首尾銜接緊密,二者可喻指各種不同的爭議,這一層含義盡可由讀者自行意會。三是詩作營造的意境充滿美感。詩的首句下筆先交代自己遊覽三峽的方位並點明了時間。此時,遠處的山峰還模糊可見,「半晦明」正是暮色與燈光交織在一起的景象。第三句筆鋒一轉,勾出一腔惆悵的心緒:夜色非常美好,只可惜見不到可愛的月亮。或許是游不逢時,或許是天不作美,總之是月亮千呼萬喊出不來。想想李白獨酌之時,尚能邀到明月,詩人此時正有雅興,卻連月亮都無從邀得,那種孤旅的惆悵,讀者自能感悟幾分。總之是一種歡樂時的遺憾。其實,這一句也不過是虛張情勢,目的是要讓精彩的結句閃亮登場:「聊聽細浪拍船聲」。既然邀不來「月色」,總得尋找其他的樂趣以充袮補,靜下心來細聽那輕微的波浪拍打遊船所發出來的陣陣響聲,也能讓人消解心中的愁悶。此詩的用筆,細膩而重形象,曲折而見韻致,歡快中有惋惜,惋惜中見曠達,情感隱匿於景象之中,寓意蘊含於言語之外。由生動具體的景象所營造的意境,給讀者留下品味的空間,是為佳作。
如果說黃河以其雄渾大氣象、長江以其險要流程長為最壯觀的景象而受詩人追捧的話,那麼,灕江則以其風光的秀麗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詩篇。灕江發源於桂林東北興安縣的貓兒山,流經桂林、陽朔,至平樂縣恭城河口。其中由桂林至陽朔長達84公里黃金水道,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縈迴,猶如一幅百里畫卷。詠贊灕江自然風光的最有名詩句是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送桂州嚴大夫》)。這二句詩極其形象地概括出了灕江山青水秀的特點,但據說韓愈並未到過桂林,因此詩句只是想像而非感受。有趣的是,白居易詠灕江的詩句「山水衙門外,旌旗艛艓中」(《送嚴大夫之桂州》),趙嘏的「遙聞桂水繞城域,城上江山滿書畫」(《寄桂府楊中丞》),許渾的「桂州南去與誰同,處處山連水自通」(《送杜秀才往桂林》),張籍的「旌旗過湘潭,幽奇得遍探」(《送嚴大夫之桂州》),也都是未到過桂林而純系想像。但這些個出自想像而能準確地描繪出桂林山水之美,顯然不是憑空臆造,必然下筆有所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桂林山水景象之秀美已廣為傳聞,達到盛名遐邇無人不曉的地步。
明代唐暄用「桂陽江上石凌空,誰作丹青畫本工」的詩句讚美灕江,也頗為貼切。灕江風景最讓人讚不絕口者,不外乎山、水、石、洞之四奇。唐暄的「石凌空」描繪的是石壁削立,突兀多姿。
欣賞灕江風景,最適於泛舟慢行。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有一首七絕《由桂林舟游陽朔》詩就道出了春日舟游灕江的愉悅心情:
春風灕水客舟輕,夾岸奇峰列送迎。
馬躍華山人睇鏡,果然佳勝在興坪。
首句點明舟游季節,而「客舟輕」用語極妙,輕的第一含義是水清,水清而見船影,船影清晰則易覺飄浮之態勢,飄浮感越強烈便愈覺舟輕。輕的第二含義是心情舒暢,有好心情方能欣賞好風景。明代詩人俞安期的一首《灕江舟行》也寫出溯江流而下由水路進入廣東一途的喜悅心情。其詩曰:
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
高眠翻愛灕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
俞安期是明代吳江(今屬江蘇)人,以詩名聞世但絕於仕途。此詩是作者由桂林乘船沿灕江水路經梧州進入南粵途中所寫。桂楫即桂林遊船之美稱。因為沿途儘是好風光,一路輕舟快下,竟不覺行旅舟楫之勞累。唐宋時期,嶺南還是偏僻之邊遠地區,交通十分不便而成為貶臣之流放地,韓愈被貶潮州時便有「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哀嘆。所以,那時一直有人把進入廣東視為畏途。而此詩作者由水路輕舟順流直下,感覺清爽,於是便不以為然地質問道:「誰言嶺外客行艱?」那麼,詩人當然是覺得無「艱」可言的了。詩的後二句便敘述何以客行不艱:白天可以飽覽灕江兩岸美麗景色,晚上累了可在船上躺下來聽聽濤聲,一邊回味白天所看到的景象。枕底有輕舟擊水的聲響,枕上又不斷晃過青山側立的身影,真是一趟難得的舒心之旅啊。此詩第三句中的「翻愛」兩字用得妙。通常,「高眠」須是在平穩而安靜的地方,但作者現在的體驗便感覺應該巔覆這一常識了,這當然是「灕江路」所特有的魅力帶給遊人的清爽感受。一個「翻」字,藏下一段美好的記憶。
灕江的美,在於水美,清澈見底,碧峰雲影,盡在水中晃動,是以感覺「客舟輕」。灕江的美,也在於山美,夾岸群峰如石筍壁立,萬象天生,是以給人以各種新奇的想像。尤其當煙雨朦朧之時,更是有無窮的魅力。當代詩人鄧健南有《煙雨灕江》三首絕句,頗能道出煙雨灕江的獨特景色之美,讀者不妨自己去細細品味,這裡不再詳述。
珠江舊稱粵江,是國內第三長河流。雖然珠江沒有象灕江那樣秀麗的山水奇觀,但每逢春夏良宵佳節,卻別有風光可攬,尤其是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江上賽龍舟,另有一番熱鬧風情。清人文景瑞就有一首七絕《珠江春泛》寫三月三春遊珠江所見景象:
冶遊風景似江南,佳節欣逢三月三。
千隊紅裝萬枝漿,桃花春水白鵝潭。
三月三,古代稱為上巳節。在這一天,人們到水邊洗濯、喝酒,認為可以祈福驅邪。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可知到了唐代清代這一習俗仍相沿不變。文景瑞是江西人,時在廣東廉州任知府,他在三月三這一天泛舟珠江所見景象是桃花盛開,春江日暖,遊人如鯽,儘是美女紅裝。首句即把這景象總括為「冶遊風景似江南」。詩中所提到的白鵝潭,是珠江八景之一,稱為「鵝潭夜月」,至今仍是珠江夜遊的主要景觀。
2,湖泊觀影
以上介紹的是江河攬勝的絕句,接下來再看湖泊一類的。
唐代詩人張說有兩首寫洞庭湖的絕句,著眼於洞庭湖水天相連、秋色悠遠的博大景象。先看第一首,《泛洞庭》:
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
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此詩題作《泛洞庭》,當是詩人乘輕舟遊覽洞庭湖時所寫。首句便是從船上遠眺湖面風光:平靜的湖水一望無邊,但見遠處與上邊的天空相連在一起,足見平湖之大。次句寫湖邊的林木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也是一望無際。林景,是樹木倒影在水中之景。千尋,則形容景象之綿長,古代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延續之長。這前兩句,是往湖面的遠處看和往湖水的深處看,一遠一近,極言洞庭湖自然風光之美。第三句用「忽驚」來個轉折,以便引出一個精彩的結句。水上光華滿,是指陽光灑滿湖面,泛起一片耀眼的銀光。顯然是遊船已入湖的中央,沒有樹木的遮掩,太陽的光線便直瀉在湖面。而詩人只顧著欣賞美景,竟不知船已走遠,因而當驟然見到湖面銀光閃射時便有些意外,所以用上「忽驚」強調精神之一振,而結句也就一牽而出,意趣橫生。再讀其第二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巴陵即岳州,唐代為郡名。孤峰指君山,在洞庭湖中,也稱洞庭山。此詩題為「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乃一首送別之作。但詩人將情融於境,也寫出了洞庭湖秋色悠遠的一番別緻景象。「洞庭秋」的意象,首見於屈原《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蕭索秋風落葉水面,在一望無際的洞庭湖蔚成一派撩人的秋色,那景象正如失意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無邊愁緒。據載張說此詩寫於晚年謫居岳陽時,想當年在京為相聲名顯赫權傾朝野,如今身為貶謫之人,送梁六即入朝赴官的友人去京城,一時不免觸動謫宦之感。所以,在極目所見儘是洞庭秋色的大氛圍中,那小小孤單的君山在水中漂浮,未嘗不是作者的心理映照。是心之孤而憐見峰之孤,抑是睹峰之孤而倍感心之孤?或者二者交相傷之,總之,讀之即見秋意即扣愁緒。由秋風落葉洞庭波、君山孤峰水上浮又聯想起湘君、湘夫人之傳說,但這些神仙蹤跡已無處可尋,傳說畢竟是虛無縹緲荒忽之事,是以「聞道神仙不可接」,只有波光鱗皴的湖水才是實實在在的。目送友人的身影遠去,詩人一時頓感心事浩茫,於是吟出「心隨湖水共悠悠」這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精彩結句。歷來的詩評家把張說此詩和王翰的《出塞》譽為盛唐氣象之肇始,可見此詩自有一種感人的魅力,正屬於葉夢得所說的那種「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藉以成章,不假繩削,故非常情能到」之情形(《石林詩話》)。
張說的洞庭湖絕句兩首,敘寫了洞庭湖的自然風光。但要說真正描繪出洞庭湖的景象之美,那還得讀李白的《陪族叔刑部待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曰: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這是借民間留傳的湘君傳說為洞庭湖添色,而湖面凈如鏡,君山美似畫,則寫出洞庭湖的寂靜之美。試比較張說的「日見孤峰水上浮」與李白的「丹青畫出是君山」,便知心境不同,觀景的感覺便截然有別。一座蒼翠的青峰藏身於碧綠的湖水之中,說是丹青妙手所畫,足以讓人馳聘自己的想像能力。例如在劉禹錫的眼裡,這君山便被想像成「白銀盤裡一青螺」了。其詩《望洞庭》這樣詠道: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比柳禹錫稍後的唐代詩人雍陶也把君山想像為螺形物,但卻不是劉禹錫的「青螺」,想像更奇特。其詩《題君山》如此寫道:
風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雍陶的想像不但從君山的形狀、而且加入了湘君的傳說故事,說這個在湖面呈長島形的君山,看去恰像水仙湘君畫眉所用的螺形黛墨,擺放在平卧著的明鏡上。
劉禹錫用自己的想像力把李白的「丹青畫出是君山」具象為「白銀盤裡一青螺」,不失為一幅奇特的風景畫。雍陶用自己的想像力把李白的「丹青畫出是君山」具象為古代女子的化妝物品,也頗有生活情趣。但有了一個具象便封殺了其它的具象,想像空間便顯得窄小了。
總的說起來,張說、李白、劉禹錫、雍陶這些絕句所描述的洞庭湖自然景象,各有特色,但藝術效果感覺似不及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那二句,也不如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那二句。什麼道理?這是動感氣勢勝過靜態景象。
說了洞庭湖再說太湖。太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島嶼48個,山峰72座。太湖山水相依,有"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景觀,朝暉夕雨,霧靄晴光,美如畫卷。明代詩人文徵明有「島嶼縱橫一鏡中,濕銀盤紫浸芙蓉」詩句盛讚太湖自然景觀。清代詩人沙維杓有絕句一首《月夜渡太湖》云:
湖水接天天不分,水禽夜呼煙際聞。
滿船明月唱歌去,七十二峰皆白雲。
此詩以水禽夜呼和遊客唱歌遙相呼應之聲勢,配以水天相連、峰繞白雲、月照客舟的靜景,動靜相宜,頗得湖韻。
就湖景而言,歷代詩人吟詠最多的當數杭州西湖。其中,又以蘇東坡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絕句之一最為有名,其詩曰: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前二句寫出西湖風景之美,後二句則把西湖的風光韻味與美女西施的風韻氣質相比較而以「淡妝濃抹總相宜」升華二者共同點,使此詩意境高雅、義蘊豐富,成為歷代詠西湖最佳詩句。楊萬里的《曉出凈慈送林子方》一首絕句也很出名: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此詩寫出西湖六月份的艷麗景色:蓮葉接天碧,荷花映日紅。這本來也是平常景,可詩人加上了"無窮"和"別樣"兩個修飾詞,境界便不同了。
江蘇古城揚州的瘦西湖,「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可說是園林與湖景的完美組合,其景色如詩似畫,令人嘆絕。最值得稱道的,其一是楊柳,其二是虹橋。瘦西湖的楊柳和虹橋之美,有詩句「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為證。據說,隋煬帝當年開運河,令官員在運河兩岸栽插柳樹,用來護堤和遮陰,並親手栽種了一棵,賜垂柳姓楊,遂有楊柳之稱。楊柳是揚州的市樹,而瘦西湖的堤柳,則是揚州最美的楊柳。正因此,凡吟詠瘦西湖的詩便離不開楊柳。上舉詩句已見,再舉如,「楊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簫」;「西湖彎彎水迢迢,兩岸綠柳夾紅桃」。
實際上,瘦西湖原名叫長春湖,清代詩人汪沆(hang去聲)有一次遊覽長春湖後大為震驚,認為長春湖風光之美不遜於杭州西湖,遂寫了一首絕句,因了他的這首絕句,長春湖始得名為瘦西湖。汪沆的詩《長春湖》是這麼寫的: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汪沆的詩,首二句即描述了楊柳和虹橋之美:飄灑秀麗的楊柳沿湖邊長堤向遠處蜿蜒伸展而去,連接到那凋零荒蕪的草地;排列得整齊而潔白的橋欄讓古樸典雅的虹橋美得就象丹青妙手繪出的國畫。接著,汪沆即拿長春湖與西湖相比,後二句即說揚州長春湖與杭州西湖一樣,都是遊人喜歡遊玩而花錢不計其數(俗謂銷金鍋子)的地方,因長春湖比西湖小且狹長,所以應該稱為「瘦西湖」。原來,長春湖乃隋煬帝所開挖的大運河的一端,河面自然狹窄而冗長。瘦西湖名之恰當,長春湖遂因此詩而得名為瘦西湖。
寫湖上風景,也常見一種借熟喻生的手法。比如,新中國的元帥詩人葉劍英的《游七星岩》:
借得西湖水一園,更移陽朔七堆山。
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七星岩是廣東肇慶有名風景勝地,以「峰險、石異、洞奇、廟古」而聞名,景區包括星湖和七座山峰。這七座山峰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故取名七星岩。儘管如此,畢竟還不是廣為人知的地方,葉帥此詩以西湖喻星湖,以陽朔山峰喻七星岩,這就使人一下子有了美麗的風景具象:水如西湖,山似陽朔。既然兼有杭州西湖和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象,結句的讚美便不是浮誇之詞了。
現代詩人呂尚的七絕《觀太陽島荷花湖》也有同樣的手法:
自古關東未敢栽,不期此日小池開。
是誰學就瞞天術,偷得西湖一角來。
太陽島在哈爾濱市淞花江中,林木深蔭,環境清幽,也是旅遊勝地。呂尚此詩先讚歎荷花在北疆栽植成功而竟開艷花之奇,接著又以西湖借喻,但呂尚用一個「偷」字則奇趣頓生,比上舉葉帥的「借」和「移」更具風趣。
3,臨海觀潮
與江河湖泊相比,海洋可是更具壯觀的自然勝景。中國是一個海岸線極長的海洋國家,在海岸上遠眺望不到邊的滔滔大海,那種豁達胸懷的美好感受,便決非一般山水的景象可以相比。
中國古代第一篇山水詩,便是讚歎大海的,那就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觀滄海》。當時,曹操北征烏桓,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為大海那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象和壯麗景象所震撼,乃寫下一首格調雄渾情緒高昂韻味雋永的名篇。此後,大量以海洋為觀賞和詠唱對象的詩歌文賦便不斷湧現。唐朝詩人宋務光的「浩浩去無際,云云深不測」,寫出大海的廣闊(《海上作》);孟浩然的「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寫出大海波濤壯觀(《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是詠唱了海上日出的美好景象(《次北固山下》)。宋代陸遊的「碧海無風鏡面平,潮來忽作雪山傾」(《普陀留泳.千步沙觀潮》),楊萬里的「大風吹起翠瑤山,近看還成白雪團」(《海岸七里沙》),明代陳獻章的「碧海有山都是雪,青天無雨只聞雷」(《洛迦望海》),清代郁永河的「風翻駭浪千山白,水接遙天一線青」(《泛海》),都是詠嘆大海波濤的有名詩句。
下面介紹幾首寫海洋景象的絕句詩,先看南宋詩人王十朋的《次韻寶印叔觀海》:
載地浮天浩莫窮,氣營樓閣聳虛空。
道人妙得觀瀾朮,萬里滄冥碧眼中。
此詩是作者與「道人」寶印叔唱和絕句,首句寫出了大海「載地浮天」的宏大氣勢,波瀾壯闊的景象一望無垠,浩瀚無盡頭。次句則寫出大海景象瑰麗的另一種奇觀:海市蜃樓的虛幻。後二句則借誇耀「寶印叔」的「妙得觀瀾朮」,進一步讚歎海洋「萬里滄冥」碧連天的博大場景。觀瀾朮,語出《孟子.盡心上》:「觀水有朮,必觀其瀾。」按朱熹的解釋是「觀水之瀾,則知其源之有本矣。」因為「知其源之有本」,所以萬里滄冥,入得眼中,便只得一個「碧」字。而這個「碧」字,也就不只是色調之單純含義的了。
觀海而嘆遼闊,驚波濤,這是多數詠海詩的主調。或就大海的無邊無際挖掘感慨,或就海浪的驚天動地啟發聯想,都是深化海洋詩作的用力點。
寫大海波濤「吞天高浪雪成堆」的壯觀景象,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絕句《海岸七里沙》是高手之名篇,其詩云:
大風吹起翠瑤山,近看還成白雪團。
一浪攙先千浪怒,打崖裂石與君看。
楊萬里是南宋著名詩人,淳熙年間曾任職於廣東,始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後又改任廣東提點刑獄。足跡走遍廣東沿海海岸線,寫下許多望海詠海詩篇,如《潮陽海岸望海》、《過金沙洋望小海》、《南海東廟浴日亭》、《海岸沙行》等。本詩同題共有絕句二首,此為其一。首句是海浪頻來的遠觀,波濤如山呼嘯而至,似是被一陣陣的大風吹起。次句是浪花翻騰的近看,酷似一堆堆潔白雪團。這前二句已將海浪的形狀風貌摹寫呈現。後二句便換一個觀察與敘述的角度,深入到波濤的內在世界去揭示海浪的兇猛暴烈的本性。「打崖裂石與君看」,道出了怒濤的狂暴脾氣,十分傳神。
大海波濤儘管兇險與狂暴,但畢竟是臨崖觀海的一道奇景壯觀,因此自古以來「觀潮」便成為最受人追捧的旅遊項目。國內「觀潮」最佳景點便是浙江海寧的錢塘江出海口。「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詩句說的就是被譽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潮。錢塘江大潮,其主要特色是涌潮浪高(陡立的浪牆可高達3米)、涌潮洶湧巨大(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潮聲轟鳴特別響(未見潮影,先聞潮聲,其響聲猶如萬面戰鼓,震耳欲聾)。所以歷來是「觀潮」最能激蕩人心的第一選擇。
據說,世界上有涌潮的河流很多,如南美亞馬孫河、北美的科羅拉多河、法國的塞納-馬恩省河、英國的塞汶河等,但錢塘江涌潮的強度和壯觀景象,除亞馬孫河外,其它河流均無法與之媲美。而亞馬孫河的涌潮強度與錢塘江雖可一比,但錢塘江河口江道襬動頻繁,涌潮潮景變化萬千。因此錢塘江潮可說是獨佔鰲頭,無與倫比。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是觀潮最佳時節。「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每年一到這一時節,來觀秋潮的人便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唐代詩人徐凝有一首絕句《觀浙江濤》這樣詠道:
浙江悠悠海西曲,驚濤日夜兩翻覆。
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詩里所說的「浙江」,便是錢塘江。海西曲,是指海潮西湧入江。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錢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劇變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縮小,大量潮水擁擠入狹淺的河道,潮頭受到阻礙,後面的潮水又急速推進,迫使潮頭陡立,終至破碎,發出轟鳴,這便形成驚險而壯觀的景象。驚濤日夜兩翻覆,是說潮水晝夜間各漲退兩回。而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變化萬千的氣勢,晚上有晚上驚天動地的轟響。白天適於看,夜晚適於聽。看有奇趣,聽有妙思。正因此,詩人說錢塘江的看潮人,一直看到滿頭白髮看了一輩子也沒看夠。
臨海觀潮,是大海為世人營造的一道特別景觀。但可不是唯一奇特的壯觀。要說海上壯觀,那還有大海日出、海市蜃樓等瑰麗景象呢。金末元初著名道人丘處機,寫過一首絕句《獅子峰》,便是詠贊大海日出美景的,其詩曰:
鰲山三面海浮空,日出扶桑照海紅。
浩渺碧波千萬里,盡成金色滿山東。
鰲山,即嶗山,而獅子峰則是嶗山的一處山頂。此詩首句寫出嶗山獅子峰三面可觀海景,這正是看大海日出的最佳地點。嶗山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峰頂海拔1127.3米,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從獅子峰往東遠眺,便是日本島,古稱扶桑。此詩次句便說,太陽從扶桑的方向從海面升起,把大海都照紅了。後二句便重墨描寫「照海紅」的壯麗景象:從嶗山之東那浩渺無邊碧波萬里的海面,鋪上了一層旭日的紅光,而被水波映射成金燦燦的一片。「金色滿山東」,是指金色彌滿嶗山之東。本來是碧波萬頃,大海日出,便成了金色一片。那景象,又何嘗不是世間宏偉壯觀。正因此,獅峰觀日,便成為獅子峰最壯美的景色。據說,嶗山旅遊,最不能錯過的便是:夜看月景,晨觀日出。晨觀日出,最佳地點是獅子峰;夜看月景,最佳地點是太清宮。諸位讀者倘有幸到嶗山一游,不妨親自體驗一番。
4,瀑布奇觀
瀑布也是水風景中的一道奇觀,歷來寫瀑布景象的絕句很多,李白《望廬山瀑布》是經典之作。當代詩人也有幾首可得一讀。一是樓立劍(網名空空道人)的《雪竇山千丈岩瀑布》,二是楊逸明的《瀑布》。楊詩在於別出心裁,另有創意,樓詩則頗能寫出瀑布的驚險氣勢和壯美景觀,其詩曰:
玉龍倒掛一時驚,四季空山不見晴。
未敢臨岩相對望,只於絕頂聽煙聲。
玉龍倒掛四字,先辟空遠描瀑布高高飛瀉而下的景象,起句突兀而雄渾。雪竇山,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西北,為四明山支脈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譽。千丈岩瀑布,位於雪竇山景區的御書亭西400米處,崖壁如削,古稱飛雪岩。瀑布自崖口出,至潭底,落差171米,人稱千丈岩。水源來自東西兩澗水,東澗水從中峰白龍洞環流寺南,西澗水自屏風山上雪峰玉龍洞十八折而下,相匯於寺前伏龍橋,流經錦鏡池畔,穿關山橋出崖口,勢如玉龍騰空奔瀉,至半腰撞擊突出巨岩,頓時水花四射,飛珠濺玉,再折而崩瀉,如銀簾倒掛,經陽光折射,五彩粉呈,蔚為壯觀。千丈岩瀑布一年四季奔瀉不息,是為「四季空山不見晴」的美麗自然景象。樓立劍此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落筆,勾勒千丈岩瀑布的宏偉景象和驚險場面,立足於遠看。後二句則從側面渲染,以「未敢臨岩相對望」進一步襯托其近觀之「險」,轉而立足於聽:「只於絕頂聽煙聲」。此句初看不通,「煙」何以有聲?誰聽得到「煙聲」?這裡的「煙」其實是水氣,瀑布飛瀉水花噴發而袮漫而成的霧氣。由於聲音的傳播速度略遲,所以流水擊石的響聲似乎是跟隨水氣的升騰而至,但因為瀑布飛瀉的連綿不斷,霧氣與響聲前後交織在一起,是以能「聽」。這裡請讀者留意,「聽」字普通話讀為平聲,或許會有人把「聽煙聲」視為三平調而詰之以瑕疵。實際上,「聽」、「看」、「望」、「嘆」、「吟」這些涉及人體感官動作的字在舊韻(平水韻)中均可讀平,也可讀仄,是字義相同而跨平仄兩韻的,這一點是新韻中所沒有的。
本課思考題:
1,黃河宜寫其雄渾,長江宜寫其險峻,灕江宜寫其煙雨,西湖宜寫其艷麗,大海宜寫其壯闊,瀑布宜寫其氣勢,是山水各有自己的性格,還是人們的審美有著共同的情趣?
2,山的景觀有峰戀、煙雲、樹木、岩石、洞穴、溪流及寺廟的點染,水的景觀可供點染的物象不太多,通常會運用移借的手法添置景色,試舉例以說明之。
推薦閱讀:
※形意拳專題7
※蓮足留馨 ? 龍多仁波切2015杭州放生弘法之旅專題報道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六表達技巧
※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專題總結
※[專題] 異形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