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宇宙文明论 1

宇宙的本质?  这听起来到像是物理学上的问题,也像是一个天体物理学上的关于宇宙中的恒星、星系等等天体运动和变化上的问题,难道说这也会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吗?  不错,宇宙的本质虽然是个天文学和物理学上的问题,但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上的问题;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上的问题,是因为天文学和物理学虽然深入地研究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天体及物质在自然科学上的所有的问题,然而这却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的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全部,也就是说未必是宇宙的本质的全部。因为在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一些最基本的本质,虽然与物理学和天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却并未被物理学和天文学所研究过,广为这并不能算做是物理学和天文学和范畴(现在已经有所改变,因为随着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的深入,已经不可避免的要触及到了,这就是生物物理学和外星生命学)。这就是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存在着的生命和思维意识的研究。而这恰恰是哲学上的重要和基本的问题。  天文学和物理学只是研究和回答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天体运行、物质运动和变化等等的在自然科学方面上的客观规律,但是,却并不研究和回答为什么会存在着、和会这样的存在着这些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不存在或者是不这样的存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为什么会存在着生命以致于我们这些能够对其反映和认识的人类,而不是不存在?生命和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只有哲学才能够回答和必须要回答的。哲学研究这些非生命非精神意识的物质运动,与地球上的生命及人类的精神意识之间的关系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和物理学虽然研究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物理性质,但是却并不是宇宙的本质的全部,真正能够最终回答宇宙在本质上的基本问题的仍然还只能是哲学。  其次,像宇宙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在哲学上的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要远远的超过天文学和物理学。首先,这个问题在哲学上的严重性就在于,虽然人类在哲学上对于宇宙的本质的认识不会像天文学和物理学那样,会给人类带来立竿见影的对于宇宙中的具体事物的结论,但是,任何一个人却会由于他在哲学上的认识,而决定了他这个人一生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和人生观,他会由于这些基本观念和人生观,来确定他对于宇宙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上认识的方向。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同样是在搞天文学或者物理学,有的人是在寻找宇宙的奥妙,然而另外有的人则可能是在寻找上帝,而哲学对于宇宙的本质的认识的复杂学就在于,对于宇宙的本质在哲学上的认识,哲学不像天文学和物理学那样,有相对客观和人们可以统一的准则来衡量,一个人的哲学观念一但形成和确定,往往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不可分隔的一部分,他会无视任何客观事实和准则,而固执己见。也就是说,哲学上的观念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是一个信念而非真理,这就是哲学比天文学和物理学更复杂的地方。  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地球上的人类从古到今,虽然产生过千百种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哲学上的观念,但是却没有那一种不觉得除了自己的观念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其它的真理存在了,然而也没有那一种自以为是的真理,自认为自己是胡说八道而自愿地退出这场真理的较量之中。  也许,这就是那些有着再多余不过的哲学思想的人类生命,比地球上的其它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但是也更累的原因吧。  但是,人类的哲学上的发展和进步,又是建立在包括天文学和物理学等一切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之上的,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哲学发展,一直都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甚至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一些杰出的哲学家们干脆就是同样杰出的天文学或物理学家,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阿基米德等等,而康德先生所创立的恒星形成过程的星云学说,就是在今天,也仍然是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过去,人类的哲学家们总是会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但是在现在,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虽然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哲学家们却对此并没有随着发展,仅仅是重复过去的哲学经典而已。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个就是过去的哲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可以讲的哲学道理几乎都已经被哲学前辈们讲完了,这时就应该随着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而有所创新。但是在这一个方面,现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深和专业化,哲学家们对此知之甚少,完全就不能真实和准确的思考其中的哲学意义,也造成了哲学发展的停滞不前。  有人担心,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冲击人类社会的传统的思想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在我们看来,人类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对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造成冲击,这才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情。君不见,在原始的人类还末使用火和发明杠杆和圆轮的时候,人类有"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吗?当然,也可以说有,这就是原始人类的兽性;实际上,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对火的及杠杆和圆轮这些低科技的发明和使用对于他们的兽性的冲击,也许今天的所谓现代的人类,还在继承和保持着原始的"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之中呢,就像我们人类今天偶尔还会在一些原始丛林之中发现的现代原始部落一样,人类文明显然不会诞生。而如果原始人类未能发明文字,摆脱原始的"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兽性,今天的我们人类会形成我们割舍不掉的、现代的"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吗?  因此我们认为,人类所发展的种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深刻地改变着他们自身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一定会在改变着人类在哲学思想观念上对于人类及客观物质存在世界的认识。我们认为,由普通和无思维意识的古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在从森林中跨出了向森林之外的关键一步(虽然这种"对人类来说是一大步"既没有哥伦布环球航行的那种记载,也没有登月宇航那种万众瞩目的实况转播),然后又航行于海洋,飞行于太空,人类的文明时代是随着人类活动的能力、方式和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人类的哲学思想观念及对客观物质存在世界的认识也是随之而改变的;从最早的原始文明的起源——游荡在树上树下和徘徊在森林的边缘,努力的寻找果腹的食物并"哼哼"的结伴成群;到近代机器文明的时代——寻找和争夺最适应生存的皇道乐土及金银财宝,并为这种做法寻找到种种的理由和借口;再到今天的现代文明的阶段——海上航行寻找市场和自由竞争贸易追逐利润的产物,并附带传播种种理想道德社会信念或自由民主及人权的文明福音,都莫不是如此。  我们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在哲学上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都相应的是当时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如果说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火的使用是人类所掌握的第一种科学技术的话,那么,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就是导致人类哲学思想进入第一个阶段的科学技术,而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则导致人类的哲学思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不言而喻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就导致了人类的哲学思想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至于从20世纪的开始的人类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知识,则是在以异乎寻常的惊人速度在发展,从世纪初的相对论到同时确立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到由生物进化论发展而来的现代分子基因遗传工程学,和以电化学、半导体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电子及电脑信息网络科技等等的成就,人类所发展的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知识在深刻地改变着他们自身的现实生活,由此也应该改变人类在哲学思想观念上对于人类及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人类的哲学思想因此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原始文明时期的神话哲学  这时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正处于青铜器时期,地球上的各种文明正处于萌芽的状态,人们才刚刚(或正在)发明文字。在这一个文明时期的原始人类几乎完全就是用神话来反映和认识他们生存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并没有逻辑上的观念。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产生的文明由于互相隔绝的原因,因此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发展,主要有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雅典文明,及中华的黄河文明等等。  第二个阶段 农业文明时期的古典哲学  这时,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已进入了铁器时代和大规模的农业种植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从神话逐渐演变出了宗教,并开始形成了相对独立于神话和宗教体系的、但是又是为神话和宗教服务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这时开始了对世界本原的研究,这可以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然后经过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特别是智者学派开始了的对人类主观思维和认识活动进行了再认识,也就是对人类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对于人类的思维进行再思维。后来经过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科学和十分严密的西方逻辑学体系。在东方的中国则形成了包括惠施和公孙龙在内的"名家"(即中国的逻辑学),也对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了探讨。其中的惠施注重探讨了逻辑辩证思维的本质,强调了同异关系的相对性,指出了在认识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对逻辑思维的重要意义,因而他认为概念和范畴是可变的和流动的。而公孙龙则着重分析了知性思维的本质,强调人类的思维必须严格遵循(现在我们人类所说的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和不矛盾律,注重了概念和范畴的自身同一性和确定性。  总之,在东西方的这些逻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类的思维因此进入了具有逻辑理性的抽象思维的时代,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因此统一为一定的形式逻辑上的思维。这既是人类在认识上的一次最重要的飞跃,人类因此成为地球上第一种具有思维意识的生命。可以说,人类是否具有逻辑理性的思维,是人类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的一个分水岭,但是,由于逻辑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也是成为导致人类社会后来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最基本的根源。  这时在世界上主要形成了两大哲学流派,即西方希腊的自然哲学流派;着重思考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自然界中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东方中国的社会哲学流派,着重于思考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些区域的文明已经开始交流融合,如埃及文明和雅典文明之间的交流,及黄河流域的许多地域文明的交流融合等等。  第三个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的近代哲学  人类的科学技术已进入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化机器时期,人类逻辑理性的思维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极致。这个时期主要就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相形之下,世界其它文明的哲学(包括中国在内)由于暂时在工业化机器上的落后,都处于相对的停滞不前。  第四个阶段 生物信息时代的现代哲学  也就是现代,在人类进入了生物信息时代,地球上所有的文明由于现代交流技术的发达而频繁,又都处于同一个条件之下了。而这个时代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由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已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因此,就与人类前三个文明时期所已产生和形成的传统文明,构成了尖锐的冲突和挑战,在我们看来,这主要表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上:  1、在生物生命科技方面上:  ①人类是否应当克隆人类?  ②人类能否和应该创造新的非自然存在的生命?  ③是否存在有比人类的智能更高级的其它智能存在方式,人类是否和终究有一天因此会被淘汰掉?并亲手参预这种对人类自身的淘汰?  ④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着其它形式的生命及其在哲学上的新意义。  2、在人类传统的逻辑理性方面上:  ①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认识上所存在的矛盾,究竟是出于逻辑上的局限,还是在于认识上的层次上的原因?  ②究竟人类应该在逻辑上如何去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③人类未来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否有非逻辑理性思维认识的可能?  3、在人类的社会道德和伦理意识形态方面:  ①人类在伦理道德上如何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带给人类自身的冲击?并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规范?  ②人类科学发展,在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人类发展出来的科学技术可以毁灭掉人类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人类文明的毁灭?  4、在宇宙的认识方面上:  ①人类的生命和意识的存在,究竟在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意味着什么?  ②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未来的运动,是否是取决于人类的活动和演化?  这些问题很快的就反应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来,在人类的文明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就发生了一连串的、震惊人类社会的大事情:2001年9月11日是美国纽约的一个和往常一样的晴空万里的工作日,但是就是在这一天的早上,纽约的国际贸易大楼遭到了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的撞击后完全倒塌,造成数千人的死伤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整个人类社会为之震撼,凸显出了人类在进入了高科技社会的生存危机——在人类已经获得了可以毁灭人类文明自身的手段的时侯,如何解决人类之间的矛盾对立所导致的冲突,以保证人类文明得以生存和发展进步?而在新世纪的头几年,克隆人的幽灵一直都徘徊于人们的头上,成为让人们无所适从,又挥之不去的阴影!  对于这一连串的严重的冲击到人类传统文明的现象,人类应该如何去思考和面对呢?  我们认为:如果说宇宙是有起源的,并且这种起源一开始真的是没有生命和没有意识的,以及没有文明的支配的自然的过程和结果的话,那么,宇宙的演化过程和宇宙的结果,则必定是有生命和有思维意识的非自然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是一种有意识和有智能的非自然的结果,无论这种过程和结果是来自于地球上的人类,还是来自于地球以外的其它外星球的"人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这种哲学观念,其实质就是宇宙文明论!——宇宙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就是一个非文明的宇宙不断地被文明化的过程!  宇宙的文明化过程有两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方面是随着地球上的人类的增长及其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增长扩大,地球上的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在地球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一开始人口很少的工业化之前的地域文明社会,和人口大量增加的工业化时期的地球文明社会,和今后的从太阳系开始扩张出去的宇宙文明社会。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发射升空,在外太空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行了14圈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载着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6:23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然着陆。表明中国继前苏联和美国后,成为了地球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的使人安全往返于地球和宇宙空间的国家,走出了人类迈向宇宙空间的新步伐!  地球不过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球上的人类终有一天,会因为人类的无限增长和文明的无限发展所造成的相对的资源贫乏和利益上的驱动,以及冠冕堂皇的人类宇宙精神和理想,从而以地球这个人类文明的摇篮为出发点,而向宇宙进发的!从而把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扩大到更多的宇宙空间和地外天体上的。  宇宙的文明化过程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会随着地球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无限扩大,越来越多的宇宙天体物质及其运动不再仅仅是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越来越的受到人为的非自然规律的支配了。从而最终导致宇宙演化得到文明化,也就是非自然化的结果!  今天,我们人类的目光所及的地球世界,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类的非自然的力量所支配和控制,而地球以外的宇宙世界,还鲜有人类的烙印,但是终有一天,地球以外宇宙的世界,将同样的越来越多的受到人类的非自然的力量的支配的!第一章 宇宙文明时代人类的新哲学思想观念  一、人类传统的哲学思想观念  这个时代的人类传统哲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一般的在哲学的概念上,所谓的思维是指人这个主体的思想意识活动;所谓的存在是指人的主观思想以外存在着的一切客观物质实在。据此,在传统上,哲学把思维与存在确定为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谁是本原,谁是派生,也就是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的意思,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恩格斯总结说:"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于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  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对于思维与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在传统上,哲学只有两种回答:一种是认为精神和思维是第一性,而自然界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这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另一种认为自然界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而精神和思维则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这就是唯物主义哲学。恩格斯确定说:"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我们认为:这两种哲学就是人类传统上的哲学思想观念,是过去的人类文明时代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二、宇宙文明时代人类的新哲学思想观念的基础  我们的宇宙文明论的新哲学思想认为:自然世界是不依赖人类的思维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和一些传统的哲学思想观念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宇宙文明论的新哲学观念还进一步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由于其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而贯穿着整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始终,即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其实是一个过程,亦即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质存在于迄今为止的所有时间之中,并非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某一个阶段,或者之前、之后、之间。由谁先谁后或者之前之后这种时间上的顺序性的关系,在传统哲学中所确定的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或者第二性,谁是本原或者派生,我们认为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全部的、真实的和准确的反映和认识。  因此,在我们宇宙文明论的新的哲学观念看来:思维与存在之间并不存在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本原与派生那种传统哲学上的意义,而是认为:生命及思维意识(我们认为生命是思维意识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总是以生命和思维意识或者非生命非思维意识这两种基本的本质的其中之一才可能存在,没有哪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可以脱离生命和思维意识或非生命非思维意识这两种基本的本质而可以"空泛"的存在,除非已经把其中之一的本质归结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之中了。例如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就认为:人类及其思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长期运动和变化的最高产物;恩格斯就说:"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能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人类的主观思维意识是派生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人类的主观思维意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就是第一性的,人类主观思维意识则是第二性的,这种哲学思想在我们宇宙文明论的新的哲学观念看来,却存在着两个重大和基本的问题。  首先存在的问题是:在这些传统的哲学当中,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质已被无一例外的、自动的被定义为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在人类的生命及其思维意识产生之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就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无需定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有人类这种(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长期运动和变化之后的最高产物;显然,这样一来,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本质就被自然而然的归结为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了,而人类的生命及其思维意识也就不再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本质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仅仅不过是由(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原派生而来的。这无疑是说:对生命而言,生命的本质不过是非生命,对思维意识而言,思维意识的本质不过是非思维意识。  列宁就曾说过:"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按照这种的物质概念,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和他脚下的无生命无思维意识的土地一样,"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人与无生命的自然世界可以被摄影在同一张照片上,那么,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人类与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土地之间就因而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吗?这显然不是事实;同样的,一个人从有生命到死亡虽然只是瞬间的变化,做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在实体生者与死者都同样地"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但是却已经在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质属性上,有了生与死之间根本上的区别,虽然在这期间同一个人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本身并没有消亡和创造。由此可见,这些传统的哲学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质在认识和概念上,是回避了其生命与非生命,思维意识与非思维意识之间存在着的本质属性上的差异,而把客观存在的物质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当做了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唯一本质属性了,因此忽视了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绝对不可能脱离生命或者非生命,思维意识或者非思维意识的其中任何一种本质属性,而能"空泛"的存在的。迄今止,有谁能告诉我们说,他"复写、摄影、反映"过既不是表现为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又不是表现为有生命有思维意识本质属性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至少我们没有见识过。  显然,客观存在的物质,要么得以生命或思维意识的方式存在,要么得以非生命和非思维意识的方式存在,没有可能会有例外的。  恩格斯看来曾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说:"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33页)。也就是说:这些传统的哲学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概念,仅仅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把客观实在"质的差异撇开了。"然而问题是,这种把"质的差异撇开了"的"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的"客观存在",又怎么能用其在时间上的顺序,与有"质的差异"的、"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进行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本原与派生的比较呢?如果可以因此说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思维意识是第二性的,那么,为什么就不可以说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非生命非思维,空间或时间,能量或信息等等的"质的差异撇开了"的"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都是第二性的,都是由"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的物质派生出来的呢?同时,这种可以派生出"各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的,既不包括生命及思维意识,又不包括物质(元素),时间、空间、能量、信息等等"质的差异撇开了"的;而仅仅是依靠"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的,并且是世界万物及我们人类的生命及思维意识的本原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有谁能回答告诉我们说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因此我们认为:显然不能把"质的差异撇开了"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与"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有第一性或第二性,本原与派生的比较。  我们认为,传统上的哲学之所以在物质这个哲学概念有先入为主的确定为是非生命非意识的,这在哲学的概念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在哲学的概念上,是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究竟是应该以本原,还是应该以本质来认识,两个哲学概念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是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却有着天壤之别。本原论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希腊文为αρχη,原义为开始。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本原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本原。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希腊哲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如水、火、气,以及原子,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本原是抽象的原则,如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本原是数,爱利亚学派认为本原是存在等等。  本原一词从此以后为西方的哲学家所沿用至今,并和传统哲学中哲学的基本问题相联系。通常在传统哲学中,主张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只有一种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即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种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的称为二元论。  由此可见,本原论的核心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先存在的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而后存在的则是从属于这个来源和根据的。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必须得有一个先于它存在的原因而后才能存在的;其实质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必须存在于一定是时间关系之中,时间是超事物和超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并且是事物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质的最基本衡量标准之一。这必然就导致了人们只能这样的去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由于一定的本原而存在的,陷于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精神的两难境地中而不能自拔。  而本质这个概念指的是事物(或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身)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就物质(元素)的运动的形态看,吸收和排斥的矛盾构成了力学运动的本质;化合和分解的矛盾构成了化学运动的本质;同化和异化的矛盾构成了生命运动的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运动的本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构成了认识运动的本质。而在我们看来:非生命和生命,非思维意识和思维意识则构成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质的全部。另外,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是具有同等程度的概念,是组成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是事物本质存在的客观基础,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本质区别是由事物的各个特殊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构决定的,而非其在时间上的先后。因此,尽管我们也认为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非生命和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存在在时间上,可能是先存在的,但是如果这种先存在的非生命和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存在,会必然的产生出有生命和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存在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因此认为,这必然会产生的,后存在的有生命和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存在,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所有时间中)的本质之一,是构成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其中的特殊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构呢?  例如,任何人都是从无知的婴儿开始的,经过后天的学习,任何智能正常的人都可以掌握不同程度的人类文明的知识,如果按照本源论的观点,人一开始是无知的,因此,人从本源上来讲就是无知的!无论人类在后天学会了再多的文明知识,都不过是从属于这种无知的本源的,从而得出什么人的无知是第一性的,而人的有知是从属于无知的,是第二性的,这显然是荒谬绝伦的!  本质论的核心就在于对事物(或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上,虽然是可以有在时间上的顺序上的关系的,但是却没有用时间上的先后,来作为确定事物(或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彼此之间的因果来源(本原)关系标准;如果一定要说有时间关系的话,那么,一事物(或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这一事物(或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所有的时间内事物发生的过程的全部。由此可见,时间并不能独立于事物或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存在,而是构成事物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宇宙文明论的新哲学观念与传统哲学有所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本质而无本原,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并不需要什么先于它的本原上的原因或理由才能存在的;因为如果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一定的本原,那么,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就一定得存在于一定是时间和空间关系之中,这显然就会产生下面的一系列的问题。  这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在于:千百年来,传统哲学在物质这一哲学的概念上的含糊不清和混乱所致。例如,在传统哲学当中,辫证唯物主义常常喜欢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不错,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有些物质存在的方式的确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但是这要看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以什么方式而存在的,例如山川、河流、行星、太阳、宇宙中的无数天体等等,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然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在所有时间中的物质存在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存在方式而能"空泛的"存在的;——例如,如果没有人类的意识,那么,构成人脑及人类身体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就不可能以人类及其生命的这种方式存在和运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客观存在的物质"要以生命和智慧的形式存在,还非得依赖于人类的生命和意识才能存在,有谁见过"客观存在的物质",可以以人类的这种方式存在,但是却是既没有生命,也没有意识的呢?我们说当然也可以有,不过那却只能是死去了的人,还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其实人类的这种有生命和有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与那些无生命无意识的像石头这样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应该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的,而这两种不同的本质,在我们看来,就是在所有的时间中,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的全部;这也就是说,所谓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不管人们在哲学上是如何的去定义它,都是不可能脱离生命或者非生命,意识或者非意识的这两种具体的本质存在的形式,而可以空泛的存在的。  并且,在传统上,人们只是相信客观存在的东西,相信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在改变着人们的意识,而人类的意识的发展也必定得要获得客观存在的证实。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己那自以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变化的最高产物——理性的深深的疑虑。的确,对于人类来说,想什么和怎么想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外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于是,人们才会拼命的去了解那些深深和未必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所有的信息,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意识,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由此可见,人类传统哲学的思想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类的精神意识的本质是非精神和非思维意识之上的。但问题是,如果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切客观存在和规律都是非精神的,包括人类精神意识活动的的存在和规律也是如此的话——即人类的精神意识的本质是非精神非意识的,那么,如此一来,我们又是如何能区分什么是精神和非精神,什么是意识和非意识的呢?  况且,如果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着生命和意识,那么,这些生命和意识所谓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又何从谈起呢?因为这些生命和意识的客观规律,只能是在有生命和有意识存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存在和具有意义的。因此,基于这种理由,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本质上的生命与非生命、意识与非意识也就无从割裂了。  而在另一方面,在传统上,哲学在把"客观存在的物质"这一概念,在哲学上定义为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同时,又会把"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这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一般的物理学上的物质(元素)的概念相混淆起来,于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就在哲学上的概念与物理学上的概念出现了互相矛盾。因为按照哲学上的概念,"客观存在的物质"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的",或如列宁所说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因此,我们认为,从传统的哲学上来说,哲学的物质概念,与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应该包括了构成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所有的时间、空间、能量、信息,以及物理学上的物质(元素)的这些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显而易见是,按照这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哲学的概念,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和物理学上的物质(元素)的概念一样,包含在"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这一哲学上的概念范畴里面。因此,时间和空间虽然并不是物质(元素),物理学上的物质(元素)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和变化,但也和物质(元素)一样,是哲学概念上的"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的,"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因为没有什么人能够告诉我们说,时间和空间,能量和信息与物质(元素)是不一样的,它们并不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样的话则问题是,如果时间和空间,能量和信息不是依赖人类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话,那么,它们又是什么呢?难道说它们不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才能存在的吗?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能量和信息仅仅不过是存在于人类的精神意识之中吗?如果人类一但不存在了,时间和空间也就不可能存在了?这显然是荒谬的。由此可见,物理学上的物质(元素)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之中的,然而哲学概念上客观存在的物质,却不可能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的。然而,在传统的哲学中,由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人类的意识谁先谁后存在而产生的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原之别,却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物理学上的物质(元素)的概念,这就会存在着下面我们要谈到的矛盾和问题。  这就是其次存在着的另一个问题:无论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人类思维意识之间做出"之前""之后"或者"长期"的联系,"之前""之后""长期"这三者显然都是一个时间上的顺序的概念,而在我们宇宙文明论的新的哲学观念上看来,这种把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人类的思维意识由于其存在的时间上的顺序,所确定的两者之间有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联和认识,在哲学上是不具有对两者有什么认识上意义的,因为时间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物质(元素)运动和变化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没有这种运动和变化也就无所谓时间;而且,时间本身也是在传统的哲学范畴上被定义为是"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之一,就象物质(元素),空间、能量、信息等等一样。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身存在于时间当中,或者是时间提供给客观存在的物质得以存在的一个场所,并不能用同样是客观物质存在中的一部分的时间,来对客观存在的物质做出什么第一性与第二性,本原与派生的衡量。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区别在于其运动和变化的结果本身的差异和内涵上,时间上的先后只是这种运动和变化的结果在差异上和内涵上不同的顺序反映,是从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和变化的。  对此,爱因斯坦在他那伟大的《狭义相对论》中指出:"我想说明,空间——时间未必能看作是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真实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不是物体存在于空间中,而是物体具有空间的广延性。这样看来,关于‘一无所有的空间"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爱因斯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第十五版说明),这就是说:空间和时间的存在及特性是相对的,是随着物质(元素)的运动和变化而改变的。爱因斯坦并且用著名的E=MC2公式把客观物质存在的世界之中,物质(元素),能量与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在这里,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物质元素),C代表光速,即每秒约30万公里的单位时间里的空间长度的概念;四者之间由于运动和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这就是信息(我们认为,信息并不仅仅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广义的说,信息在人类还未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如生命由于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所控制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天体间相互的无序运动而又能形成有序的几种类似的星系模式等等,这其中无不是一定的物质信息相互交换的结果,而人类的意识对于信息的认识和运用只不过是信息存在方式的其中之一)。这样,列宁所说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中的物质这一传统的哲学概念,即我们所说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就不仅仅是物质(元素)了,还应该包括另外四个相对的基本构成要素:即时间、空间、能量和信息,并由于这一伟大的公式揭示了相互间的关联,这就是物质(元素)与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变的高能核物理学的真理,以及物质(元素)与能量之间的转变所产生的运动会改变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的哲学新观念,形象地说就是:当物体处于低速运动的情况下,人们是不容易察觉到物体的运动对于空间与时间的影响,但是,当物体的运动接近或者达到光速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观察者就可以察觉到:沿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空间)缩短了,物体内部(时间)的变化过程变慢了,即"空间收缩"和"时间变慢";如果超过了光速甚至会发生与我们今天的这种物体低于光速运动所反映的时间顺序相反的时光倒流,当然,这是在现实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里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解释说: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无限的接近或达到光速,那么一方面,物体的质量会趋于无限的巨大,而另一方面,加速的能量也需要无限的巨大,但是这两者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并不用担心时光会倒流。  然而列宁却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是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177页》,在他看来"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的"运动着的物质",却是"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这无疑是说,时间与空间是超物质的和超客观存在的,也正是因此,传统上哲学才会把时间上的顺序作为衡量客观存在的物质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唯一标准。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时间、空间、物质(元素)、能量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描述,却为人类明确了时间和空间并不是为物质(元素)和能量提供了一个让两者得以存在的场所,而是互为因果互动的构成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新观念,即时间和空间并不是超乎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外存在,而是构成并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内的存在,因此在我们看来:时间和空间是不可能具有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或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的物质)的本原,具有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的确定和衡量的超物质超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地位的。  况且,今天人们都倾向认为,时间是没有起始的,无限的,无始无终的,这其实已包含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没有本原的意思,既然时间都没有起始,又何以断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会由于在时间上存在的先后而有本原之分呢?现代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虽然认为宇宙天体物质时空世界可能存在着一个奇点起始,并且假设说:时间、空间、物质(元素)、能量、信息是由这一奇点在大爆炸的瞬间同时(我们无法理解在时间还未存在的奇点之中,所谓的"同时"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产生的,大爆炸发生之前的奇点虽然是今天宇宙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来源,但却是今天的物理学和科学所无法描述的既无时间、空间、也无物质(元素)及能量和信息的虚无混沌状态,甚至有人进而认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客观世界是"无中生有"的结果,但显然,按照大爆炸的理论,时间也不可能超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外或之前存在。然而在逻辑上,又无法否认有奇点之前的存在,因为没有这种之前的存在,奇点又从何而来呢?人类至今还难以相信世界及时间是凭空产生的,那怕是假定由上帝创造的也比凭空产生更有可信度。因此,传统哲学当中由时间上的先后所确定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与思维意识的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在时间无限当中的来源性的问题,客观存在的物质又是从何而来?在这之前又是什么是本原或者第一性的?这也类似于一个人们至今都无法理解的问题:如果说人类及世界万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则必先于世界存在,那么;上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如何理解上帝未创造出时间出来之前,又怎么能有先于世界存在这种逻辑呢?  传统哲学到是找到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问题问到了客观存在的物质在先或者上帝存在在先这一层就不能再向前问了,只能做一种观念性的概念上的假设,不过这样一来,传统哲学就不可避免的分裂为具有各自假设世界的本原不同的种种各执已见的学说:有天生地成的,有神创的,也有"绝对精神"的等等,因为反正也没有谁可以溯源无限的时间抵达到世界本原的日子,把可以今人信服的世界本原的真理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人们争论了几千年也毫无哲学意义和结果的问题一样,其实,无论是确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鸡还是蛋是鸡这个物种的本原,在哲学上都只不过是一种观念性的假设,根本就不是鸡与蛋在鸡这个物种当中真正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因为谁先谁后只不过是鸡与蛋由于其内在的DNA生命遗传基因的规律,在时间上表现出有顺序上的不同,并不是鸡与蛋在鸡这个物种上有本性的差异,没有鸡当然不会有蛋,而没有蛋又那里来的鸡呢?显然,在鸡与蛋这种互为因果循环的生命物种当中,鸡与蛋各自都不是鸡这一物种本质的全部,而仅是鸡这一物种本质中的其中的一个部分,由于其DNA遗传基因机制的确定,外在表现为在时间上的顺序先后,不可能由于确定谁先谁后的时间顺序,来确定出什么本原与派生出来,没有DNA知识的前人对此在哲学上争论了几千年都没有结论也就毫不奇怪了;这除了有哲学认识上的问题,还有科学认识上的问题。再如光就同时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本质属性,两者是各为因果,并无所谓时间上的先后,因此既不能说波动是粒子的结果,也不能说粒子是波动的产物;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本原与派生;光的全部本质就是光的波动与粒子这两种不同的属性的集合,而非其中之一,光其中的波动性或粒子性都不是光的本质的全部,有谁能告诉我们说:光其中的波动性或粒子性谁先存在,谁又因此而后存在,谁又能来决定呢?这种一元二次对称性的客观物质存在从微观到宏观都莫不是如此;电子有正负之分,人有男女之别,物质有正反物质,客观存在的物质有生命与非生命,思维意识与非思维意识本质属性不同的存在方式等等,不胜枚举。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同时同处存在的,也有不可以同时不同处存在的,甚至还有正反物质这种互相湮灭而无法共同相存的,人们只是在科学上推测其存在的反物质客观物质存在。又有谁能够告诉我们说,电子是先有正还是先有负,人类是先有男还是先有女,物质先有正还是先反物质的呢?或者,就算是确定了谁先谁后,我们难道因此就可以说,先存在的正电子是第一性的,后存在的负电子是第二性的,和先存在的男人是第一性的,后存在的女人是第二性的等等的呢?  然而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对于人们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本质,却在传统的哲学当中具有根本和奇妙的作用,以致于客观唯心主义就认为: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前(时间上),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空间上),存在着一种观念,它不依赖人和自然界,是一种纯粹的"客观精神,"这才是世界的本原,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是这种精神的产物,或者是它的表现。例如黑格尔就认为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一种观念存在了,他把这种观念叫做"绝对观念。"宣称一切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和人类,都是依从事先(这显然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确定的"绝对观念"发展而来的。如果按照这种观念和逻辑,那么,在人类的主观意识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存在着的时间,就是有"绝对观念"之后的产物了,问题是应该是先存在的"绝对观念"还得存在于有"绝对观念"之后的时间当中,时间才会是"绝对观念"之后的产物哩,这显然都已经陷入了自己搬自己的上天这样的逻辑和观念上的自悖之中去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并且,对于时间的本质究竟的什么,人类在科学上一直都没有过无懈可击的解释。人们对此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是,究竟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才发生了变化呢?还是因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事物发生了变化后才有了时间的流逝的呢?过去人们一般会毫不犹豫的认为,只有在时间的流逝中,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才会发生变化。这种说法的实质就是认为时间超越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也就是说,时间并不是一种人们通常意义所理解的那种与其它的客观存在,例如是和物质(元素)一样的存在,这必然要在客观存在的概念上要发生混乱,这无疑是说,时间既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但是却又不是和物质是一样的客观存在,如此一来,时间究竟是什么呢?  但是,为什么就不可以这样反过来设想说,时间应该是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事物发生了变化的过程中的结果呢?即时间是在宇宙中的万物运动、地球上的沧海桑田,生命的诞生和衰老,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非生命非思维意识到有生命和有思维意识......等等的这些客观存在的变化的过程中,时间才会"存在"、我们人类才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的呢?现在有些物理学家就为这一古老的问题作出了这种全新的解释认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时间其实可能并不存在,至少,不是以从前人类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存在。  理论物理学家朱利安·巴伯在他的一本新书《时间的终点》中就提出说:时间并不存在,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这一理论是否成立,本身就还需要时间来作判断。  在巴伯看来,每时每刻存在的一切——他自己、他的美国客人、地球、地球以外的一切,直到最遥远的星系——都是永恒不变的。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实际上,在他的眼里,时间和运动不过是个幻觉而已。在他的宇宙里,每个生命个体经历的每一刻——生、死,以及生与死之间的每一件事——都永远存在。巴伯说:"我们生命的每一瞬间实际上都是永恒的"  当然,巴伯也完全了解他的这个所谓的"没有时间的世界"这个概念听起来会是多么的荒谬。他也承认说:"我现在还不能很容易地接受这种观念。"因为这显然不符合人们对于时间的感觉和常识。然而问题是,人们的常识对于人类理解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从来都是不可靠的向导——无论是哥白尼提出的太阳并不是围绕地球旋转,还是地球以每秒钟30公里的速度围绕着太阳在运行,我们人类在感觉上都不会感觉到是地球在运动。所以巴伯相信,也许我们人类对于时间流逝的感觉就像这些对于地球运动和看上去地球是平的就以为它真的就是平的一样荒谬。  然而在客观存在的物质现实世界中,时间和运动似乎是无法否定的,高山流水,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叫喊,怎么可能会不存在着时间和运动呢?巴伯从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开始给这样的质疑者作出解释说:时间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把衡量物体位置变化的尺子,就像钟摆一摇晃,钟上的指针便向前推进一样;但是钟摆摇晃一停止,钟上的指针静止不动时,时间又在那里呢?因此,物体以及它们的位置绝对比时间更重要。宇宙中任何一个特定时刻只不过是包含着处于许多位置的许多物体。难怪现在的天文学家们一直都声称说,他们今天所看到的150亿光年处的天体,就是150亿年前那个时间时存在着的天体,并且相信如果人类能以光速回溯回去的话,我们人类是可以回溯到在今天的时间里已经不存在了的,昨天存在着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的!对此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详细谈到。  看来,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们除了确定其"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这种"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真正的区分出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人类的主观意识的内容存在以外,人类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需要认识的,是其最基本和互相对立统一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去确定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原或者第一性,更不能用在时间顺序上的先后或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对本原或第一性作观念性的假设,这样就会由于时间的无限性和事物间因果关系的循环性,本原或者第一性就成为种种由假设而来又无法实证的哲学观念,并无助于人类真正和真实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  因此,在我们宇宙文明论的新的哲学观念看来:尽管非生命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在时间上也许在先(今天我们人类对于所谓的生命及思维意识的认识未必就是最准确和最真实的),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身又具有生命及思维意识的这一基本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认为: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在亿万年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就会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表现出有生命和有思维意识的这一本质属性出来,并在地球上表现为地球上的生命万物及我们人类;这就是迄今为止,我们人类所能反映和认识得到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的全部。如果也一定要做传统哲学的那种本原或者第一性那样的理解的话,我们也认为所谓的本原或者第一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一运动和变化过程的全部,即本原或者第一性就包括了生命或非生命,思维意识或非思维意识两者的全部,而无所谓两者有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之分别。  况且,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在哲学概念上)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并因此在具体的物质存在的形态上有先后之别,就如我们人类今天所认为的那样,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一开始大爆炸诞生的时候其存在的形态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以生命和思维意识的方式存在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物质经过亿万年的运动和变化后的结果,这也并不能说明在时间上先存在的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原,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如果这就是本原,那么,当先存在的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和变化到以生命和思维意识的方式存在的时候,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第一性的本原,就应该转变成了有生命和有思维意识的第二性的方式存在了,而不应该再是存在着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了,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以生命和思维意识方式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都是与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的方式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完美而和谐的构成全部的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今天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生命、或者有思维意识的人类,无不是依靠着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才能够生存的。  这也好像是一个活着的人要去认识他的本质,是不能仅仅的取决于他一出生的开始,而是对于他全部一生过程的"盖棺定论";如果说人的本原是生,死是从属于生的,那么,当人死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同时还有生了;同样的,人在生的时候,也是不可能同时还可以存在着死;因为这显然是不合符逻辑的,也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如果客观存在的物质会必然(而不是偶然)的从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存在方式运动和变化到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存在方式的话,那么,后来在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物质存在以后,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物质就不可能同样也与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物质存在并存了,否则的话,这就像一个人在生的时候同时也拥有死一样的荒唐可笑!  而在另一个方面,如果就算是按照宁的"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是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177页》的概念来确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第一性与第二性。那么,又如何在时间上,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和变化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要运动和变化到什么样的时候,才算是具有哲学意义上确定传统哲学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第一性与第二性,本原与派生的先与后之别的标准呢?是宇宙大爆炸后三秒钟后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说三秒钟以前的宇宙是本原,三秒钟以后的宇宙是这个本原派生出来的呢?或者是以地球还是宇宙中的那一个最先诞生生命的其它的天体的时候,还是今天的这个距离宇宙已经有150亿年,已经存在着生命和智慧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仍然是先,仍然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处于第一性的时候呢?如果我们说是的话,谁又能告诉我们说这不是,是应该以宇宙大爆炸后的三秒钟后算起,或者说是以宇宙中生命的诞生的那一天算起?甚至是以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量,没有物质,没有信息的"奇点"的时候算起,说这才是宇宙真正的本原呢?而大爆炸后的宇宙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属于这个"奇点"本原的呢?果真如此的话,就算是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物质,也是和我们这些有生命,有意识的人类一样,都是从属于那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量,没有物质,没有信息的"奇点"本原的第一性的产物呢,又何来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可言呢?而应该是"奇点"是第一性的,非生命的物质和生命、人类的意识一样,都是从属于这个奇点本原的第二性的啊!同时问题还在于,这种以物质在时间上存在的先后之别有什么样的客观标准和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哲学上的意义呢?有谁能告诉我们呢?  也许,随着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的继续演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还存在着我们今天的人类还无法反映和认识的,或者在今天还并不能存在其它的基本本质属性;但我们宇宙文明论的新的哲学思想观念对于今天的人类,已经足够让人们对于山川与草木、土地与人类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能有了生命与非生命;思维意识与非思维意识之间在本质属性上的分别和把握了;再不会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先后分别,象传统哲学的两大阵营一样地各执己见,把生命归结为非生命,思维意识归结为非思维意识当中,或者是相反的归结的结果;来确定出存在与思维有本原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的传统哲学观念了。  万物生长又死亡,生命与非生命,思维意识与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互相肯定或者互相否定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归结的关系,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本质属性,基于我们的这种宇宙文明论的新的哲学观念,我们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有几点基本的总结和归纳:  1、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存在和体现在迄今为止的所有的时间当中,与在时间上存在的先后无关;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迄今为止,都是以生命或者非生命,思维意识或者非思维意识这两个方面的基本本质而存在。非生命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在时间上可能会先存在,由于其运动和变化,会必然的产生出有生命本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这种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由于是原始和自然地产生的,我们可以简称为"原生命",原生命在地球上表现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迄今存在过的所有生命物种,在地球以外表现为非地球的原生命物种。不过迄今为止,人类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仅仅是发现只有地球上才存在着"原生命"。  2、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经过长期的运动和变化,会必然的在其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产生出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这在地球上表现为人类这种有智慧的生命物种,在地球以外表现为迄今为止,人类还未发现的非地球人类的有思维意识的外星球智慧生命,这两者我们统称为原始思维或原始意识,即所谓的"原思维"或"原意识"。  3、由于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具有生命和思维意识这些最基本的本质,因此,生命及思维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则应该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和条件;因此,如果非生命非思维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经亿万年的运动会表现这种规律和条件,并产生出地球上的生命及像人类这种智慧的物种来的话,那么,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人类或外星智慧生命),也一定会在其亿万年的运动和变化中,反映和认识这些规律和条件,能够掌握并加以运用,再创造产生出新的有生命进而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来,这种由人类再创造出来的生命和再创造出来的思维意识我们简称之为"再生命"或者"再思维""再意识"。即所谓的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经过长期的运动和变化,必然会再创造产生出来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自然运动和变化所不可能产生出来的、新的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来。"再生命""再思维""再意识"同样也有地球及非地球之分。总的来说,再生命和再意识的这两种客观存的物质存在,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运动和变化所不能产生的,只能是在存在有原生命和原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和变化产生的结果。  迄今为止,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基本本质属性及其关联,可以简单的表现为以下:三、宇宙文明论的新哲学思想观念与人类社会的现实  不过,即使我们阐明了人类的生命及其思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性的产物,然而,在哲学观念和现实科学的认识上,我们还是面临着一个人们至今都还争论不休的、并没有结论的问题:即生命的起源及人类思维意识产生的问题;也就是说: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后来地球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直到产生今天我们这些能够对于这一过程进行科学和哲学思考的人类,这一过程及其结果,究竟是偶然的呢?还是必然的呢?(我们并不是说是否一定在产生大熊猫这个物种,或者是否一定产生出人这种特定的能思维意识的生命,而是这种原则性的规律。)当然,这个问题对于创造了人类及世间万物的上帝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倘若世界真的是上帝创造的),不过上帝在忙完这一切之后就"安息了",以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上帝,上帝只不过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安息日"。显然,我们人类今天并不能指望上帝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关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奥妙和真谛。  但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经过运动和变化,会必然还是偶然的产生出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对于我们所谓的新哲学的思想观念,又是一个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一过程及其结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宇宙文明论的这种新的哲学思想观念就具有了根本和坚实的基础了,因为只有必然性的规律才在哲学的概念上具有本质上的意义。而如果这一过程其及结果是"偶然"的,那么,我们所认为的生命及思维意识世界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最基本的本质属性之一,在哲学的概念上也就难以成立,因为偶然性发生的事物是没有什么本质性的意义和规律可言的,因而也就是无法重复和再创造的。自然,人类也就不可能"偶然"的创造出我们所谓的"再生命"或者"再意识"之类的杰作出来。这就象水必然往低处流,但却绝对不会发生人会有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偶然的事情出来一样。寻找外星球的其它生命和文明当然也是在白费功夫,其它的宇宙天体虽然数以无限之多,但恐怕是不会"偶然"的产生出毫无必然性规律可言的地外生命甚至智慧生命。  当然,这种问题对于哲学这种诡于语言思辩的科学来说,到未然会成为真正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简单的设置两个哲学上的详谬来回答,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详谬之一就是: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如果没有人类来可以认识这一过程及其结果,那么,这一过程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偶然性与必然性的问题和争论了。因为如果连人本身都不存在,一个"不存在"的人,怎么又有可能来讨论不存在的人有什么产生的偶然性或者必然性呢?而如果一但我们人类今天存在并正经地讨论这一个问题,那么,就只能有一个结论:即必然,因为我们人类已经存在了,再去定义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偶然的又有什么哲学上的意义呢?黑格尔说得好:"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除非人们只是把这当做一个假设性的各执已见的,在思辩上的动脑筋用的习题;例如那种假定人类文明必然在某一天会毁灭的无聊话题,其实,如果人类文明真的会在客观规律上是必然要灭亡的话,我们又有什么必要为这种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情在瞎操心呢?这就好象我们今天的人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清楚,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了来历不明的生命和智慧一样。况且,一个人类已经毁灭了的世界,在逻辑上根本就与这个今天我们这个存在着人类的世界毫不相干。  佯谬之二就是:宇宙的天体是如此的亿万亿万颗数以无限之多,以致于是我们所认为的外星球天体上存在生命及其它非人类的智慧文明,就变成了一个可以相对于人类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及能力之外的、可以无限延展和相对得以进展的、"科学"上有待证实的假设了;即只要在人类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能力之内没有发现,我们就可以坚持说存在于这之外,直到发现的这一天为止,但也许永远不会有这一天,因为和宇宙的天体一样,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无限的,只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也许会到即使人类的文明都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毁灭了,而人类还是在客观存在宇宙物质世界,没有寻找到任何地外生命的踪迹!然而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却恰恰是我们的这种必然性的观念,可以相对无限延伸的最坚实最基本的依据,和最充足的理由。  正是由于人类在传统的哲学之中,往往在逻辑上存在着这种关键而微妙、又无法实践证实的详谬;诸如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之间就相互诘难;什么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老人家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谁能证明不存在的神灵真的不存在等等。传统上的哲学往往也就因此变成了自设观念各执已见的,而又难以在实践上实证的、在语言和逻辑上的推理思辩,以致于维特根斯坦这位日常语言哲学学派的哲学家认为:"哲学余下的任务就是语言分析。"并且说:"不是每一个看起来象句子的句子都能用来认识事物,不是每一种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得到应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205页)。人类的传统哲学当中一直都存在谬误比真理具有同样甚至更充足的理由这样的问题,这显然无助于人类真实地和真正的从本质上反映和认识客观物质存在世真理,人们不得不对于形形色色的自称为真理的哲学思想观念,定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地,对于新的哲学思想观念,我们也应该找出详谬之外的,真正科学的可以被实证和实践地理论。  我们认为,以今天人类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并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对于我们宇宙文明论的新的哲学思想观念,有两条比较科学和可以被实证实践地途径:一条是人类对生命及思维意识的再创造,另一条是人类以地球做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在宇宙的天体之间进行星际间移民及地球人类文明的宇宙传播。  现代人类的自然科学家们,对与地球生命的起源及进化,虽然在传统的哲学观念上常常迷惑于必然性或者偶然性之间,但在实际的科学探索上,却是在朝着相信必然性的方向来进行努力。例如人类至今发射出去飞行得最远的宇宙探测飞船,先驱者9号和旅行者1、2号,都无一例外的背负着寻找非地球生命,和向外星球智慧生命传播地球人类信息的使命,今后看来也会是如此。这就像是哥伦布时代的人类,不证实地球是圆的就不会罢休一样,今后人类的宇宙飞船如果没有找到非地球生命及智慧生命,人类一定会永远的寻找下去,直到发现为止。同时在另一方面,科学家们也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无生命的地球状态,进行生命物质的自然合成模拟研究,也在分子遗传工程学DNA的层次上寻找生命的信息,试图破解其中的奥妙,这些迄今为止都已经取的了重大的进展。例如最近取得成功突破的对于生命进行复制的克隆技术;完成人类遗传基因草图的绘制等等。不过至今,人类还并未能重复地球生命的起源及进化到有思维意识的人类这一过程,人类的科学家们在今天虽然能复制克隆出一些生物生命来,但是却仍然并不能成功的用无生命的物质来制造出一个真正具有生命的意义和全部特征的细胞出来。  不过我们认为,这并不能因此就否认人类有一天会具有再创造出人工的、新的生命的能力,因为这是一切在时间上极不平衡的比较的结果。现在科学家们都倾向认为,太阳系及地球形成至今大约有五十亿年左右,在地球形成之后十亿到二十亿年之间,非生命的地球上可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产生出了能够构成地球生命的基础的许多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糖、有机碱(嘌呤、嘧啶)核苷酸等等;并在此后进一步变化形成原核生物,如在南非发现的最古老的杆菌微体化石,距今已有32亿年。又经过大约20亿年的演化出现真核生物,然后在大约10亿年左右的时间里,比较简单的真核生物演化出今天形形色色的高等动植物,其间虽然还有很多奥妙和空白点人类至今还未能认识,但地球生命从无到有直至演化出我们今天的人类用了三十到四十亿年的时间,是有充分的生物科学及化石考古上的依据的。  相形之下,人类对于生命本质及起源的研究时间要短的不成比例,从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算起,至今也还不到二百年,而且是直到1953年,德国科学家米勒才进行了一个模拟地球原始大气的实验,并合成了构成生命的一些有机碱,如嘌呤、嘧啶等等。这距今不过只有五十年的时间,与地球生命起源的近四十亿年相比,仅仅是亿分之一的时间。不过,这两者之间也有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差异,即人类是在运用自身的智慧来研究探索生命的起源的,并且是以地球生命的起源及其进化为样本的;而地球生命的起源看来是没有什么"智慧"因素的结果,可以肯定完全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地球无机物世界,由于种种今天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地球物质(元素)随机性和偶然性的运动和变化,由量变到质所产生的结果。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也就成了我们人类今天唯一能够认识得到的关键因素。急功近利的人类只不过是试图用他们的智慧来缩短这一时间,尽快的得到结果出来;仅仅不过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类今天就已经获得了"克隆"动物这种对生命进行复制的成果;相形之下,我们新的哲学观念中,所谓的再创造的生命,也就"再生命"甚至"再意识"不过是个只待时日的事情,在人类的自然生命科学的发展上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真正会成为障碍的,却是徘徊在存在与思维之间对立思辩的人类传统哲学思想观念及道德;人类宁可接受上帝造人的神话,就算是不接受这种神话,也绝对不愿意相信人类会有再创造生命及思维意识的可能;不要说是对人的再创造,就是面对着今天人类对于自然生命所进行的"克隆"这种对于生命的复制,以及转基因工程出现的人与其它物种的基因混杂的结果,人类就已经陷入了在传统哲学的思想观念及道德上巨大的惶恐和不知所措之中,不得不频频的发出"暂停"的呼声,等人类在哲学及道德上思考出结果了以后再说。人类的自然生命科学越是取得进展,就越是接近人类的自己本身,人类的也就越是像他们用来做为实验和研究对象的小白鼠一样,随着任人宰割的实验和研究的来临,一颗无可奈何和不安的心在怦怦乱跳,都已经快要跳出来了。  其实说起来,像"克隆人"之类的事情,人类古代的神话里就有过。例如孙悟空拔几根毫毛一吹,就会弄出几只小悟空出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过女儿国,不小心喝了子母河的水,弄得几个大男人都怀上了小宝宝;这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记载的最早的单性复制生命的事情,既简单又实用,喝口水就行,省去了人们多少传宗接代的谈情说爱和两情相愿的麻烦,及成家立业的艰辛,怪不得女儿国的女人们人人美丽非凡,笑容天真烂漫,个个都有见了猪八戒这样的男人也会大惊小怪的嚷嚷"人种来了"的闲情逸志和洒脱;可惜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不过,即使是真的也不妨。只要这子母河的水是天生地成的、或者是神赐予的就行,人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这种传宗接代的办法。千万不能是人发明的,因为如果是由人类发明的,在现在人类的传统哲学和道德观念上,喝还是不喝,用上帝赐予的或自然的两性繁殖,还是喝子母河的人造水单性生育后代,就会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甚至为此打得头破血流的原则问题。就像摩门教徒坚决的拒绝现代科技文明一样,理由既简单又充足;上帝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这样生活的,并且这些东西也不是神赐予的,接受了人弄出来的现代科技文明就是对神的亵渎;在传统哲学和道德的时代里,人类在这方面有可以接受的程度上的不同,并没有原则上的不同。  人类今天之所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深刻地影响到自身时,有根本上的不适应以致于逃避或完全拒绝,就来源于人类传统哲学当中对于存在与思维在认识上的分歧和对立;人们因此并不认为人类的所做所为,也会具有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的意义,而仅仅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产物。因此,也就完全不能容忍和接受人类有一天会具有只有上帝,或者(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物质存在运动和变化,才能具有的神话般的能力——从复制生命到再创造人类思维等等;而这些却恰恰恰是我们新的哲学思想观念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和思维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的反映和产物,并且还进一步认为: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还具有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不能具备的意义,这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有些运动和变化,尽管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但是在客观存在的物质没有以生命及有思维意识的的方式存在的情况下,是不会也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至少我们新哲学思想观念所谓的"再生命"或者"再意识",以及星际文明时代的"星际间移民"等等就是如此。  在传统的哲学观念当中,人们往往会纠缠于这样的问题:究竟我们人类所反映和认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客观规律,是在我们人类存在之后才具有的呢?还是可以由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呢?也就是说,假如我们人类生产一部汽车,是因为我们人类设计生产以后,有关汽车的客观规律才存在的呢,还是无论我们人类是否设计生产出这部汽车,这个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类意识的存在而存在的呢?亦即通常所说的是精神先于物质,还是物质先于精神?在我们看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有些客观规律,是可以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的。例如地球上的沧海桑田,宇宙中的天体运动等等;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客观规律的存在,则必须是人类精神意识的产物。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不存在着人类,而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和运动,就会按照客观规律形成一条高科技的汽车流水线,在没有一个人影和生命的地球上生产着合符客观规律的、没有人用的汽车?这显然是一个想一想就会让人觉得是荒谬可笑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存在着不依赖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客观规律又是什么意思呢?然而,我们认为,在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和运动,产生出生命,生命进化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类,由人类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创造出汽车和汽车生产线,并生产出汽车来,这一切,才是符合所谓的客观规律。才是具有人类反映和认识上的意义的。  其实,有生命有意识的人类,他们与无生命无意识的自然世界之间,一定存在着有机的和谐和统一。我们都知道,虽然地球上的几十亿人类都是具有生命和意识的,然而,滋育着这些人类的太阳系和我们所能观察得到的宇宙空间,却似乎并没有生命和意识的痕迹,以致于虽然我们类一直都在苦苦的搜寻地外生命,但是却至今都一无所获。——而有生命有意识的人类的生存,却是必须得依赖于无生命无意识的自然世界。并且这个无生命无意识的自然世界对于我们这些人类生存的安排,要远远的甚于我们这些自以为有智慧有意识的人类,甚至于使得我们人类至今都百思不得其解——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我们究竟能不能人工合成生命?能不能创造新的智慧生命?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生命的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和平衡等等。正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是如此的充满了远远超过人类智慧和意识的理性,才使得那些相信上帝的人们坚决的相信,这样一个充满了和谐和统一的世界,绝对只能是上帝精心设计的结果。  同样的在微观上,虽然每一个人都具有生命和意识,但是,构成这些生命和意识的人体内部物质(元素),看来却并没有什么生命和意识。这无疑是说,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元素)构成的,而人类的意识,也是由非意识的物质(元素)所构成的。  实际上,就在我们人类意识到我们自己是有意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存在——原来人类的意识是在我们还未能意识得到它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于是,无论我们人类是否愿意,或者意识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人类都拥有了来路不明的意识,并且在这之后也与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毫无关系的、继续的存在着。  因此,人类的生命及其思维意识,尽管如大卫.休谟所说的那样:"感觉是由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的。"(休谟《人性论》第19页)。但是却并不是仅仅为了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命或者社会的、政治的利益而存在的,在我们看来,是作为客观物质存在的世界,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人类是天地之灵,因此,无论是我们人类愿意还是不愿意,能够还是不能够,总之,地球生命的起源,直到进化到今天我们这些能够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进行反映和哲理思辩的人类,就成为了今天我们人类所看到的"不可避免"要存在的客观现实了。  也许吧,这种"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现实,尽管有其存在合理的必然性,但却又极其的偶然,偶然到放眼相对无限的宇宙空间的无数天体上,只有我们这个可怜的地球,才能产生出有生命有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人类出来。或许我们这些孤零零的人类,永远也不会找到好莱坞式的外星球生命及智慧的难兄难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相对于这些死一般寂静的无生命及无思维意识和智慧的天体而言,我们人类不就是相对于它们的"外星球文明"吗?就象几百年前的哥伦布把欧洲的人种及文明的福音传播到"新大陆"一样,当未来的人类把地球生命及智慧的火种播洒到其它的星球天体上的时候,当它们的躯体成为我们生命的血肉的一部分的时候,一不小心"偶然"的在地球上产生出来的生命及思维意识,就会质变成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最基本和最普通的本质原则,这就是偶然的量变到必然的质变的过程。相形之下,徘徊于传统哲学思想观念中的人类,囿于存在与思维在认识上的对立和分裂的矛盾,及可耻而又渺小的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利益冲实而不能自拔,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在人类文明已进入具有毁灭掉地球几十次的核时代,甚至会因此为了这些无关紧要的原因而毁灭掉宇宙中生命及智慧的火种;这时候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到真是归结为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唯一本质了。不过可惜的是,也不会有谁来对这个了无生命和意识的死亡的世界长吁短叹,大谈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原与派生,第一性或第二性之类的哲学理论了。  地球在今天不过仅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是也许有一天,会成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整个宇宙星际文明的起源地。"生存还是死亡",地球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文明从原始森林走出地域,直到今天的地球文明时代,都一直是在生存的欲望和死亡的威胁之间徘徊挣扎不已。或者有一天,当越来越多"野蛮"的"恐怖分子",也和那些"文明"的人们一样,具有无数次毁灭地球生命及人类文明能力的时候;当那些"文明"的华尔街的阔佬门由于恐惧这种毁灭,而有到其它的天体和星球上殖民和生存的欲望的时候,真正的星际文明的人类新时代就会到来了,星球大战也许就会成为真实的谎言了!这显然不会是任何新的哲学或道德观念说教的结果,而是一直徘徊在"生存还是死亡"之间的,非生命或者生命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在我们这些可怜和孤寂的、追求荣华富贵而又贪生怕死的人类身上永恒体验出来的结果而已。  我们之所以成为一种叫做人类这样的东西,这并不是我们人类愿意或者能够选择得出来的结果,也未必就是上帝的杰作,上帝又是谁的杰作呢?感谢上帝,请他让我们人类的那些子子孙孙们,今后不再问我们这类刨根问底,溯本追源的天真和无知的问题。世界有从前,然而却未必一定要有起始,人类有未来,然而却未必一定要有终结。让我们人类安和乐利地,永恒地生存在这个美妙无垠的世界里吧。  虽然做人不是我们人类的选择,但我们人类却可以选择做怎样的人。第二章 人类逻辑理性意识的局限  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所进行的理性反应和认识,进而形成人类社会的文明,无不是借助于一种叫做"逻辑"的思维手段为工具而进行的。可以说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而言,如果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血肉,思想是人类文明的灵魂,那么,逻辑就是构成这个人类文明的骨架。因此,如果没有了逻辑,也就不可以想象人类还会有什么理性,并进而形成什么人类文明之类的东西。对于这种"合乎逻辑"的对于逻辑的认识,是人类自从有了理性和意识,能够反应和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以后所从来没有怀疑过的。不过,在我们看来,逻辑对于人类的理性和意识真正的反映和认识这个无限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却至少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一、逻辑的因果关系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事物的非因果关系之间的矛盾  首先,我们认为:逻辑只不过是人类用来反映和认识无限大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事物之间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手段和工具。然而,对于无限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身,对于这种没有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身在本质上的反映和认识,人类的逻辑也就失去了理性和意识上的逻辑推理的作用和意义了。  自从古希腊的智者们创立了逻辑学以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几乎在同时创立了名实学),逻辑在人类的理性意识的精神世界里逐渐地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哲学上发展成辫证逻辑,这是哲学上的辫证法在人类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时的具体运用;它研究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表现和本质,研究人类的理性思维如何以语言的概念、哲学的范畴等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规律,研究在客观物质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人们对于事物在概念上的确定、相互之间关联的判断和推理的辫证关系。因此,辫证逻辑是极为全面、极为丰富和极为深刻的逻辑学说,可以帮助人类在哲学的世界观上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从量变到质变,从因到果的,从对立到统一的事物彼此间既矛盾又统一的辫证关系户。恩格斯把辫证逻辑总结为:辫证逻辑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并且"辫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互相平例起来,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自然辫证法》第201页)。  相对而言,形式逻辑则着重从人类的思维意识的方面,从逻辑的结构上来分析和研究人类的思维意识的规律;对人类的各种思维意识的形似及其种类,关系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技术性的描述和分析,以确定一些为了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所必须遵守的技术性的逻辑规律和规则,讨论诸如所有的S不是P或者所有的S是P之类的技术性、学术性的逻辑规律和规则之类的问题。  近三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人类在用逻辑的方法来研究数学上的一些问题时,又发展出数理逻辑。从最初的数理逻辑代数开始,到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数理逻辑的研究对象更进一步的发展到数学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方面;用公理方法构造出一些数学命题的演算与谓词的演算系统,及研究数学的公理系统的一些更普遍的性质;例如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开关线路;自动化系统及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和远行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人类现代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基础。  然而,无论是哲学上的辫证逻辑,还是学术上的形式逻辑或科学上的数理逻辑,尽管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在我们看来却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何形式的逻辑,无论它们会有着什么样的差别,但都是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在一定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讨论和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的从因到果的、由此及彼的相互之间的逻辑上的关联和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逻辑是不能研究和讨论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或彼此之间互相平行存在而没有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简单的来说就是:如果我们存在于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可以在逻辑上讨论和确立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世界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的关联的;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在逻辑上去研究和讨论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身与谁或者另一个世界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对于我们人类的逻辑而言: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要么就是没有因果关系和来源的,从来就是存在着的,要么就是以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而创造的,而上帝的由来则根本就是人类不可以研究和讨论。  由此可见,逻辑对于人们在通常用于反映和认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时是毫无问题的,但是,一旦人们要运用逻辑来反映和认识这个独一无二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时候,这个可能既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的,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永远都是只有现在的客观物质存在的世界的时候,逻辑于是就失去了逻辑推理所必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概念)上的基础,因为逻辑只能用作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范围内的彼此之间存在着的事物的推理,这就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无限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而无法自圆其说。这时,人类逻辑理性的局限性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对于人类的逻辑理性意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每一件事物(包括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身)的存在,都必须得有一个存在的原因,否则的话,人类在逻辑上就无法对此进行逻辑上的推理和认识,因为这时必然的就会出现两个在逻辑上的矛盾:  1、就像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曾问道的:"人们通常都是假定,每件事的发生都是由另一件事所造成的,一切进入存在的东西都是由一些早已存在的东西造成的。这似乎很有道理,但事情果真如此吗?"(《上帝与新物理学》第36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怀疑一切事件都有原因。一座桥坍塌了,那是因为它负荷过重了:雪融化了,那是因为空气热起来了;一棵树长出来了,那是因为种下了树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会不会有些东西没有原因?"(同上)  如果从逻辑上来说每一件事物都得有原因的,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也得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有一件事物应该是没有原因的,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所有的事物的来源,这样,所有的其它的事物才可能会在逻辑上有一个存在理由。  那么,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包括它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最终在逻辑上来说是没有来源,并且是其它所有的事物存在的基础的呢?这将是一个在现实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和逻辑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之所以说难以解决,是因为这个问题既合符逻辑,又不合符逻辑。  2、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先生在研究宇宙的本质时,就一直困惑于这样的问题:  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那么,在此之前发生过(或者说又是)什么呢?  宇宙昨天是从何而来,明天又将向何处而去呢?  这其实仍然是人类从古到今非常典型,但是却又至今都是毫无任何进展和结论的问题。  尽管今天我们这些现代人类已经在科学知识和科技水平上,要远远地超乎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那些先哲和智者们,但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现代和先进发达的人类,无论是对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生命的本质和起源的问题;还是对于宇宙是从何而起,将何处而去的物理科学和哲学上的问题,却仍一如从前一样的一无所知。我们认为其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古希腊的圣贤哲人,还是人类现代的科学泰斗,虽然两者之间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科学的反映和认识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和进步,但是这却不过是建立在同样的逻辑推理思维之上的,是运用同样的逻辑推理思维来理解和认识我们人类所身处和看到的这个客观物质存在的世界的,区别仅仅在于前后之间在科学知识积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因此,如果说逻辑的局限存在于古希腊的圣贤的思想之中,那么,同样地,也存在于今天我们这些现代人类及其科学泰斗们的思想之中。  逻辑本身存在着的局限性,就在于从"逻辑"上来说,在人们看来,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彼此之间都存在有在时间上的有先后顺序的、在空间上有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的因果关联,人们才能由此在头脑中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当然,这种在人类的头脑中,事物有彼此之间的"逻辑"上的关联的概念,对于人类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的万事万物的确是毫无问题的,——然而问题在于,在运用逻辑来对于宇宙的本质和时间的始终,以及空间的有限与无限进行推理认识的时候,人类的这种合符"逻辑"的思维推理,就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合符"逻辑"的、无法逾越的障碍和矛盾了。人们无法认识和回答在逻辑上没有时间顺序的、不合符"逻辑"的,但又的确是问题的问题。例如时间在"逻辑"上来说,应该是从没有时间的时候开始的,但不幸是,这种合符"逻辑"的逻辑却是一个不知所云的逻辑,因为无论是"没有时间的时候",还是从"没有时间的时候开始",这些都已经是时间上的概念了,然而"这个时候"(这又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时间应该在"逻辑"上都还没有存在呢,否则也就无所谓的"开始"一说了。由此不难看出:人类理性的逻辑推理只能是局限地运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畴之内,而根本就不可能运用于时间和空间以及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源的本身。因此千百年来人类总是想在逻辑的范畴内,来认识和理解他们所身处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但却都一直在什么时间的起始、宇宙的由来等等之类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实际上,我们人类和所有的物质、时间、空间和能量及信息一样,都不过是构成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因此,我们人类是可以运用逻辑推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畴内来反映和认识我们所身处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事物存在的状态的,但是却绝不可能同样的来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身的本质,因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论是从事实上还是从逻辑上,都并不存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之中;换而言之:我们人类这付运行"逻辑"这种思维软件的大脑,可以帮助我们人类很好的生存下去,但却不能指望它也能同样的帮助我们人类很好的反映和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身的本质。  虽然有人为了摆脱这种逻辑上的困境,而推测说这个世界上可能不止存在着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并行不悖的存在着多个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但是今天我们人类除了在可以在事实上确认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只是存在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事实以外,并未能在客观上证明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且,多个并行不悖存在着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非但不能帮助人类走出在哲学上的困倦,反而在逻辑上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例如如何在逻辑上来确定几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们之间在逻辑上的关系?即如何确定它们之间在逻辑上存在着由此及彼的因果关系?等等,因此在实际上,多个并行不悖的、客观的存在着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这种说法,并未真正的在逻辑和哲学上解决任何问题;这多个并行不悖的存在着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又是从何而来?是无中生有还是上帝创造而来?这其实是把问题又还回了原地,只不过是把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说法改换成了多个而已。人类并不会因此在哲学和逻辑上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有任何的进展。  二、有限与无限在逻辑上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间的矛盾  人类逻辑理性思维意识的局限性还表现为:人们可以运用他们的数理逻辑描述和理解一条线段从A点到B点之间的状态,但是却不能同样的描述A点与B点线段以外的线段的状态,而只能是称之为无限;并且是无论把A点到B点之间的线段如何的无限扩大,A点到B点之外的线段虽然还是存在,但是却仍然还是在数理逻辑上无法描述,而只能是永远的称之为无限(如下所示)。同样的,人们在数理逻辑上可以描述任何一圆面内的面积或者圆球体内的体积,并依据逻辑上的推理规则,建立起相应的数理数学公式和模型;但是,人们却同样的无法建立起与任一圆面的面积或者圆球体的体积以外的平面或者空间的相应的数理数学公式和模型;就和有限线段以外的无限线段一样,都只能用一个无限来反映和描述——也就是∞。有限的线段、圆面、球体之外的线段或面积及体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谁也不能否定它们的存在,也知道这相对有限的线段、圆面、球体来说是无限和开放的,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人类因此就知道,在逻辑上所谓的无限和开放究竟是在意味着什么;人们现在对此在逻辑上的认识,只能是无限的扩大有限的线段、圆面、球体,企图以此来真正的反映和准确的认识它们无限的全部。问题是,无论你是如何的扩大有限的线段、圆面、球体的范围,有限却仍然还是有限,只不过是比原来大一些的有限而已,有限丝毫也不会因此就质变成了无限,对于无限扩大的有限而言,永远都存在着在此之外的无限,否则也就无有限之说了,而无限则仍然还是人类在逻辑上无法认识的无限。  同样的,人们对于时间在逻辑上的认识也是如此:人们知道时间上的今天、明天和昨天,也知道如何的描述和认识任何一百年来、一千年来、一万年来、一百万年来,甚至一百亿年以来的时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人们还知道时间是无限的,但也正是这个无限,当人们要进行合符逻辑的、对于除今天、明天、昨天或一万年以前(以后)的无限的时间作出反映和认识时,人们反而到不知道这其实的在意味着什么了,因为这无限而开放的时间并没有像有限的时间那样,具有进行逻辑推理关系上所必须的顺序性和由此及彼的因果关系,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我们这样的把什么有限的线段、圆、球体、时间和空间与相对于它们的无限联系起来,并且认真的把这些当做是一回事情来讨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认为其意义就在于使人类今后在反映和认识我们所身处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的时候,人类不仅仅是有合符逻辑的反映和认识,还会注意到存在有不合符逻辑的反映和认识。  人们通常在逻辑上和哲学上把有限和无限理解为相对的、矛盾的和辫证的;有限一般而论都是指有条件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一定限制的,有始有终的。而无限则是指无条件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以是无始无终的。从人类传统上的逻辑和哲学上来看:客观物质存在的世界是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的、矛盾的但是又是统一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整体上(全部)来说应该是无限的,但是,具体到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存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又都是有限的。这看起来似乎是相当完美地解释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的万事万物的有限与无限的即矛盾、又统一的哲学上的辫证关系。然而我们却难以这样认为;因为如果按照这种观念,这无疑是在说:无限只能是通过有限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是有限中又包含着无限,与无限到反而被解释成一对纠缠不清的矛盾了,这其实是在说:无限的世界是由无数的有限的世界所构成的(参见《辞海》1989年版第183页);然而问题是:既然是无数,那么,无数在无限的本质上又与无限的本身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无数实际上只不过是无限的另外的一种说法而已(参见《辞海》1989年版743页),这种把无限解释成无数的有限其实等于什么都也没有说,人们还是对于无数的有限不得要领;同样的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按照这种逻辑,有限的世界同样的是由"无数的有限"的世界所构成的,可以被无限的分割成无数的有限世界。这样,传统上的哲学就在逻辑上形成了自悖:这无疑是说:一只可以被无限分割的苹果,却不幸可以被一只有限的樱桃小嘴毫不费力地三口两口的全部吃掉(当然,一只有限的樱桃小嘴也是可以被无限分割的),这不禁使人想起古希腊著名的芝诺的四个诘难中的"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和"飞矢不动"的逻辑自诘,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人类几千年来都一直在传统的哲学上和逻辑上无法解决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问题,一定是有其在本质上深刻的原因的。  并且,这样的对于有限与无限的逻辑上的认识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我们可以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200立方米的体积要大于100立方米,因此,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一个无限的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分别减去200或者100立方米,那么,剩下的宇宙物质世界的体积就应该有所不同,然而,这在逻辑上又是说不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所有的无限与无限之间都不会有任何在大小上的差别,而无论它在此之前有减少了多少的有限。因此,不要说减掉200立方米与减掉100立方米后剩下的无限的宇宙世界有什么大小上的不同,就算是减掉一个银河系,剩下来的无限的宇宙世界,从逻辑上来说也没有什么大小上的不同,因为,从逻辑上来说无限是无数的、不可计量的,又何来大小之别呢?  按照现代天体物理学宇宙大爆炸的理论,现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膨胀而来的,这就在逻辑上存在着两个问题:  1、既然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空间是无限的,又何来膨胀一说呢?一个无限小的奇点,会膨胀成一个无限大的宇宙,无论这是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有谁能向我们说得清楚:这在逻辑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2、既然时间是无限的,又何来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会有一个奇点的起始,并且这无限的宇宙天体世界会有一个迄今为止存在了150亿年的时间段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面继续加以详细的讨论。  那么,究竟是应当如何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当中的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当人们认识一个房间内的有限空间时,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相对于这个房间以外的无限的空间而言的;会认为是房间外的无限空间包合了房间内的有限空间,即使是把房间的这个有限的空间进一步的扩大到一个更大的房间;甚至进而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一直到更多的星系以及全部的宇宙也是如此;在传统的哲学和逻辑上,永远都是会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之外存在着一个无限的、更大的空间,而无论这个有限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是不是都已经是包括了全部的宇宙,从逻辑上来说在此之外不应该再有什么无限的空间可以不被包含这个无限大的宇宙时也是如此。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在逻辑上换一个角度来看呢?重新来对一个房间内的有限的空间与房间外的无限的空间做一个新的定义呢?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这样的在逻辑上来定义和推理认为:是房间内的这个有限的空间包含了房间之外的那个无限的空间呢?这亦即是说:除了房间内的有限空间以外,房间的概念是否可以被定义为房间之外的所有的无限的空间呢?  这可是一个完全不符合今天的传统逻辑和哲学上对于任何有限与无限的定义和认识的新的认识,但是却很有可能帮助人类真正的反映和认识我们人类所身处的、全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有限与无限对于我们人类的真实意义。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很可能并不是像人类传统的逻辑和哲学所理解的那种闭合的、有限的。可以无限分割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开放的、无限的、互为因果循环的方式存在的。  爱因斯坦先生曾经在1917年提出了有限宇宙世界的模型,即"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在空间尺度方面的有限闭合的连续区",并从宇宙物质是均匀分布的前提出发,在数学上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无界而有限","有限而闭合"的"四维连续体",宇宙因此被爱因斯坦先生描述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按照这种数理宇宙模型的推论,在宇宙的任何一点发出的一道光线,都将会沿着时空的曲线在100亿年以后返回它的出发点;也就是说这时的宇宙的数理的几何模型的曲率是正的。因此,闭合宇宙的开放空间很有可能仅仅是存在于人们的逻辑思维的推理之中,而非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的事实。  因此,我们认为,与其用一付圣贤的口吻来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和不可穷尽的,到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承认,——无论是在逻辑和现实上,我们都看不到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尽头。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可能只存在着一个,而且是没有来源和结果,永远都只是存在着现在;或者,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止是一个,而是存在着多个并行不悖的世界,但是相互之间却并没有因果的关系。这两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存在的可能性都是我人类的逻辑理性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存在的逻辑基础都是建立在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时间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概念之上的。这就与我们人类的逻辑理性所能理解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于是,人类的逻辑理性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才会一方面承认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但是却又认为这种无限和无边无际只不过是有限和有边有际层层迭迭的无限集合而已。而在另一方面,虽然也会承认时间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但是却又会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起始的,有始有终的,万物生长又死亡,并且在时间上彼此之间存在着先后的因果关系,甚至包括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身,包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始有终的。  有人这时一定会问我们说:你们如此的形而上学地讨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什么人类在逻辑对于有限与无限反映和认识的局限性,究竟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其实,我们并非是在宣扬传统哲学之中的那种不可知论,而仅仅是想指出传统的哲学和逻辑对于人类真正地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的局限性。  一般人们都把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世界,但是究竟是多大的世界是宏观的世界,多大的世界算是微观的世界,这在传统的科学上和哲学上却从未有过定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划分呢?居住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空间范围在150亿光年以上的为宏观世界;空间范围在原子以下的为微观世界。至于宏观与微观世界之间的这个广大的世界又是什么世界呢?我们可以称之为中观世界。我们认为:实际上,我们人类通常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来进行反映和认识的世界,主要就是这个世界。除此之外,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世界,都是难以运用逻辑推理来进行反映和认识的。因为这两个世界的运动,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合符逻辑的运动,你又怎么可能运用逻辑来认识它呢?。在宏观的世界之中,存在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来源,和时间的起始、空间的有限还是无限之谜。而在微观的世界范围内,又存在着量子上的电子运动的不确定性,而这个所谓的不确定性,其实就是人类无法利用已知的条件,来运用逻辑推理出未知的情况。  例如如果有人问我们:给人算命究竟是否可信,有不有什么道理?我们会回答他说这很难说,但是,我们却可以准确无误的向你预测算出世界上的一些10万年甚至100万年后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他肯定不会相信,不过,但只要我们一说出来,他就一定会说我算得准确。他当然会不相信,一定会问是什么?其实很简单,无论是10万年甚至100万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太阳系一定还会存在,并且地球仍然围绕着太阳运转,从地球上来看,太阳仍然是从东边出来的。他则会说,这不就是一句废话吗,不要10万年100万,就是1亿年,这也可以预测,  千万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个狡辩,或者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回答。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对于中观的世界中的一些运动和变化可以做出准确无误的预测和判断,但是,却在宏观与微观的世界就做不到呢?其实,在宏观的世界上的问题不要说是预测,像是宇宙从何而来,将何处而去,这些都是让人想一想就会头晕脑胀的问题;同样的,对于微观的电子世界,谁也不知道这个家伙下一次会在什么地方。而且我们发现,对于宏观与微观的世界之间的中观世界的预测,还存在着一个渐变的关系;即在逻辑的推理思维上,对于恒星及其恒星系的运动和变化可以预测得最准确;人们可以肯定地球如何、多少年围绕着太阳运转,而太阳又是如何、多少年的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运动,但是,对于银河系以及其它的星系团是如何的运动和变化的,人类就能够用逻辑来进行推理的就变得越来越少了。在微观的世界也是如此,人类可以肯定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然而,却没有人知道,我们明天将在何方,也没有人知道,股市何时涨落,世界上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对于所身处的世界,难以做出一天,甚至一个小时的预测,虽然这不会影响我们知道,太阳一定不会从西边出来,实际上,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但却是人类今天所能作的唯一的最准确无误的预测。  其实,就是在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预测上,也会存在着很有意思的差异,我们可以确定太阳东升西落,但是,你却不能改变它,太阳的东升西落也不会因为我们人类准确无误的预测而会有所改变。但是,假如我要是预测我今天出门会有不测,而不再出门的话,那么,我是可以不出门,然而,不出门就不会发生不测,这样一来,我今天出门会有不测的这个预测是否准确又何以确定呢?  虽然我们人类一向以自己为天地间唯一的有智慧有意识的生命而自豪,但是为什么却至今都未能真正的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呢?我们认为:今天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很多无知和问题,其根源可能并不是在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性,或者说是我们在科学的认识上发展得还不够等原因;而更可能是在于人们用来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逻辑的本身就存在着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人类逻辑理性的逻辑,最多只不过是可以帮助我们人类认识到我们人类所身处的这个中观的世界中的一些(或大多数的)事物,但是却不可以帮助我们人类宏观和微观世界中的事物,并且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随着人类在逻辑理性上、在科学的知识上有更多的认识就可能解决的,因为这两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一个合符逻辑的事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未来人类才有可能以非逻辑的理性思维意识,来全部的、完整的真实的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否则的话,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永远都不可能是准确和真实的,甚至都还不如冬去春来的蝗虫那样,和谐而完美的与宇宙的天和地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论述的;  三、从宇宙大爆炸理论在逻辑上的自悖来看逻辑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  当人们运用逻辑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进行合符人类逻辑的反映和认识的时候,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本身,却并不是一个逻辑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人们通常称之为客观规律的过程;我们认为换而言之:这是一个非逻辑的过程,其实并不从属于人类逻辑理性思维的规律。而逻辑的作用只不过是把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规律,转变或者说是翻译成我们人类的主观意识所能够理解的思想语言,以使我们人类能够反映和认识这个身临其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于是,人类就因此拥有了地球上的其它的生命所没有的智慧和理性。但是,我们人类因此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逻辑的规律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本身。例如传统哲学中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贝特兰·罗素就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原",并认为"一种真正的哲学,并不提出,也不企图提出关于人类或宇宙的命运问题的回答",他已经完全的把逻辑与哲学等同起来,并进而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不过是许多孤立的原子事实(主观感觉)的机械集合。罗素因此认为:要认识和了解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任何事物的本质的途径,就是对事物进行不断的逻辑推理分析,直到无可分析为止,这时就会发现: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万事万物的本质只不过就是一个个的逻辑原子。由此可以看出,他已经在错误的把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分析的逻辑推理思维的手段,当做了进行认识和分析的对像(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的本身了,这显然是令人难以信服的。而人类其它所有的传统哲学,都或多或少的把一些逻辑上的规律,当成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变化本身的规律,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就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的,其实,这个所谓的无限可分的,只是我们人类用来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时,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无限可分的,而并不是这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的确确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因为正如前面我们所说到的一样,我们人类实际上连什么是无限在逻辑上都搞不清楚,又怎么可能去肯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无限的分割呢?这显然是在把逻辑上的规律当成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身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对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科学观测到的事实,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逻辑推理上存在着的矛盾,来说明这一点。  1927年,比列时人勒梅特在研究了前苏联人费里德曼在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式推论的:如果空间的几何特性是平直的,宇宙就会不断膨胀;如果是凸面的,宇宙就会在膨胀和收缩之间轮换封闭;如果是凹面的,宇宙就会是一个膨胀而开放的"费里德曼宇宙"后提出了大尺寸的空间会随时间膨胀的概念,建立起了"勒梅特膨胀宇宙"模型。在1929年哈勃根据所观测到的星系红移现象提出了哈勃关系式后,英国人爱丁顿把它与宇宙膨胀的学说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天文观测对宇宙膨胀学说的证实。到了1932年,勒梅特在他的模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了一个宇宙演化的学说:认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个超原子的高能宇宙能量蛋猛烈的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飞散而形成今天的宇宙的。后来盖莫夫在1948年进一步完善了勒梅特的理论,提出了系统的宇宙大爆炸膨胀的学说,经过一些天文学家们进一步的完善:认为宇宙可能开始起源于150-200亿年前,由一至密而炽热的高能量奇点爆炸而来,并预言宇宙大爆炸后必定存在着一定残留的背景辐射。这果然在1964年为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偶然证实:宇宙中的确普遍存在着相当于3.5K度的背景辐射,各向同性,没有季节变化。这一发现与哈勃所发现的宇宙中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存在着离我们而去的谱线红移一起,成了支持宇宙大爆炸膨胀理论最有力和关键的天文观测依据。由此,这个学说得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天文和物理学家的赞同;并根据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质量互相可以转化的相对论原理,进一步地推论认为:宇宙的演化可能是由一个高温高能量的无时间和空间及物质的至密奇点大爆炸后膨胀,产生出时间和空间及物质,然后随着爆炸能量的减弱和由能量转化为物质的增加,宇宙中星系间因此会由于物质引力的增强而收缩回奇点,再进行下一次大爆炸的膨胀和收缩的无休无止的过程。  这似乎是一个既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理论支持,又有哈勃天文观测星系离我们而去的天文证据支持的完美的宇宙模型体系,不过,在我们看来,同样的观测和理论,也在同样的在逻辑上可以否定着宇宙大爆炸膨胀的说法。  1、首先存在的问题就是:现代的天文学观察使得天文学家们都认为,宇宙中由可见光构成的宇宙天体物质,只是占整个宇宙物质世界的十分之一,宇宙中有90%的物质是由在光谱线上看不见的“暗物质”所构成的,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了。假如在光谱范围内的光谱红移的确是显示了发光天体是离散而去的话,那么,这么多不发光的“暗物质”是不是也是在呈离散而去的运动?这么多不发光的“暗物质”与宇宙中发光的天体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产生于宇宙中“暗物质”被发现之前,因此完全没有考虑到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质”的问题,可是今天也并没有因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发现,而对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有所相应的重新调整,但是显然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中一定应该要考虑到占宇宙中物质的90%的由在光谱线上看不见的“暗物质”这一重要的因素。  2、按照一般的物理力学的理论对对于大爆炸的描述和理解;任何爆炸的力学性质都是离爆心越近,飞散的速度越快,离爆炸心越远,飞散的速度越慢,直到所有的起爆动能消耗完后飞散就会停止,当然这是在飞散中有阻力的情况下,宇宙中的真空是没有任何阻力的,因此,离散的速度虽然不应该会减小,但也绝对不应该增加,何况天文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关于能量与质量可以互相转换的原则,推论出大爆炸膨胀后的宇宙由于能量转换为物质后,会导致引力的增强,宇宙由此可能收缩回奇点。然而哈勃观测到的星系天体红移的哈勃关系式却告诉我们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离我们越近的星系天体离我们而去的速度反而到越慢,例如当星系天体离我们的距离为100万光年时,其离我们而去的退行速度反仅为150千米/秒,但是,离我们地球越远的星系天体离我们而去的退行速度到反而呈加速度的越快,到了150亿光年处时的星系天体其谱线的红移表明该处的星系(类星体)天体其退行的速度居然已经快接近了光速;姑且不论星系天体的退行速度由慢到快的加速度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又做和解释,就是其违反宇宙大爆炸膨胀理论的关于宇宙的演化是一个从奇点开始的大爆炸的膨胀、收缩的过程的证据,就足以推翻这一理论了。因为宇宙大爆炸后星系天体的膨胀要想收缩,星系天体膨胀的运动速度就必然是一个由快到慢直至为零的减速过程,并最终在物质引力的作用下倒行回奇点,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宇宙大爆炸!然而天文观测所看到的却是与之相反的现象。  当然,这时是可以做出另外一种假设的:人们可以假设说我们人类所看到的150亿光年处的天体就是宇宙大爆炸开始时的天体,实际上,今天已经有天文学家们声称说,他们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看到了离地球150亿光年处的天体了,并认为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所描述的大爆炸后的宇宙物质刚刚开始发光的景象。如此一来,刚刚大爆炸的天体退行离奇点的速度,要比150亿年后我们所在的地球快,就是一件合符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也就是说:距离地球近的天体离开地球的速度慢,而距离地球远的的天体离开地球的速度快;但是且慢,问题是:从地球向宇宙的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看出去,都存在有距离我们人类所在的地球有150亿光年,并且都是有着巨大的红移的天体,而不是只有一个特定的方向才有(如果只是宇宙中一个特定的方向上才有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宇宙大爆炸的起点在何处了),这岂不是说在宇宙中有无数个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啊?这显然仍然还是一件不合符逻辑的解释。  3、按照宇宙大爆炸膨胀的理论,这一大爆炸的能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抛出上百亿光年的距离,因此,如果按照物理学的力学作用的解释,这种力量应该会对直径达数万或数十万光年的星系存在着少许的力学变形的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满天晃晃悠悠地漂荡运动着的所有星系,都是形态各异地漂荡存在于宇宙的空间之中,根本就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具有大爆炸后特征的力学变形的痕迹。而且令人奇怪的是,从夸克禁闭开始,到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地球围绕着太阳系旋转,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系旋转,而银河系又与更大范围内的星系互相旋转,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的空间,宇宙中的物质运动都是呈封闭式的旋转运动,但到了大爆炸宇宙膨胀的理论那里,却突然的变成了直线型的、开放式的非旋转的运动,这在理论上是难以把两者结合统一起来的。  4、按照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物质的质量可以弯曲时间和空间,甚至包括光线,这一点在1919年的对日食的观测所证实,就连在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受到太阳引力弯曲的结果都与爱因斯坦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爱因斯坦先生曾经在1917年提出了有限宇宙世界的模型,即"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在空间尺度方面的有限闭合的连续区",并从宇宙物质是均匀分布的前提出发,在数学上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无界而有限","有限而闭合"的"四维连续体"宇宙因此被爱因斯坦先生描述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按照这种数理宇宙模型的推论,在宇宙的任何一点发出的一道光线,都将会沿着时空的曲线在100亿年以后返回它的出发点;也就是说这时的宇宙的数理的几何模型的曲率是正的,按照这种逻辑,我们看到的宇宙世界,就是一个被客观存在的宇宙世界的物质弯曲了光线的世界,这样一来,从逻辑上来说,我们看到的遥远的宇宙世界中的某一处的天体,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的某一个时间的镜像,甚至于就可能看到的是我们自己呢!但问题是,如此一来,又如何的从逻辑上来理解一个被弯曲了时间和空间的宇宙世界中的宇宙大爆炸呢?因为,对于宇宙大爆炸在逻辑上最好的解释,是基于光线在宇宙世界中是以直线的方式来传播的,这时的宇宙世界的曲率就应该为1,不过却没有什么观测和理论上的依据,也有科学家认为应该为负;不管怎么说,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有为正、为负、为1三种存在的可能,究竟是那一种,这本身就是一个谜。但是无论如何,光线看来都是可以肯定是不可能在充满着无数天体物质的引力的宇宙空间中直线传播的。然而问题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基础,却是建立在光线是以直线传播,以及宇宙中的所有的天体物质,在大爆炸以后都是以直线的方式离"奇点"四散而去的,这显然有悖于光线传播时会受到天体物质引力弯曲的事实的。并且应该如何去理解爆炸后的天体是以直线离散开来的,而这些天体光线却是以被引力所弯曲了的曲线传播呢?因为引力可以弯曲光线,但是引力显然是不可能弯曲大爆炸后天体离散开奇点的方向啊!就算是能够弯曲,对光线的弯曲和离散出奇点的方向的曲率也不可能相同的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就意味着必须相信:我们看到的光的宇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宇宙!因为天体光芒的传播与天体在大爆炸的后的离散是必然脱节的!  5、我们都知道,从逻辑上来说: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虽然大以无限,但是,宇宙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存在着互相的关联的,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的整体;并形成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和在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但问题是:我们人类所在的地球,是如何的与我们所看到的150亿光年处的天体关联在一起的?这种关联有不有什么速率,而无论是否存在有速率,又如何在逻辑上把它们与宇宙的大爆炸联系起来呢?  按照光速不变的原理,150亿光年处的天体,当它的光芒照射到地球上时,已经经过了150亿年了(我们在此还不去考虑地球和该天体在此期间都一直是在做相对的运动的,否则的话情况会更复杂),那么,如果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与这个天体有互为关联的影响的话,是否也是以光速的,还是以其它的速率?如果是以光速的话,这就意味着,当150亿光年处的天体的光芒和它的引力到达地球的时候,它已经在今天的地球时间时并不存在在那个地方了。就像我们在前面说过的那样,离太阳一亿五千万公里处的地球,永远都只能是看到八分半钟以前的太阳一样,而一旦这个距离大到超过了这个天体存在的寿命,例如说是100亿光年的话,当地球上的我们人类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实际上在地球时间是不存在了的!问题是,它既然在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就不存在了,它怎么还可能和我们地球一起形成一个大爆炸后的宇宙呢?这无疑是说,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光的世界),但是,与我们存在着互为因果关联影响的,却可能是一个看不到的世界!  6、今天已经观察到的宇宙空间,无论是在宇宙空间中的任何地方,天体物质的存在的密度都是均匀的存在的,这就和大爆炸的理论是相矛盾了,因为假如宇宙真的是从奇点经过150亿年的时间膨胀而来,并且我们从地球上可以观察到这一膨胀的过程,那么,越早的膨胀就应该越接近奇点,而越接近奇点的这一部分宇宙空间的天体物质的密度就应该越大,因为膨胀得还不够多,而越远离奇点的这一部分的宇宙空间的天体物质的密度就应该越小,并由此可以推论出大爆炸的奇点方向出来。但是事实是,今天所观察得到的宇宙空间中任何地方存在的天体物质的密度都是均匀的,如果宇宙真的是由于大爆炸而来的,那只能有一个解释是合理的,就是宇宙就应该是在它爆炸的一瞬间就达到了今天的空间和天体物质密度的均匀状态,而不是经过150亿年膨胀成今天的这个状态的!然而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观察得到其它的天体离我们而去的红移现在现象呢?因为这说明宇宙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处于膨胀之中啊!而既然就是在今天宇宙也仍然是在膨胀的话,那么,又怎么可能在从地球上看出去半径达150亿光年如此巨大的宇宙空间范围内,天体物质的密度基本上是都处于均匀的状态呢?这是一种应该如何从逻辑上来理解的膨胀呢?  当然,我们可以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来做这样的解释,天体物质元素的形成,是由于宇宙大爆炸后的无限的奇点的能量转变为天体物质的质量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宇宙空间中的天体物质的密度就是今天观察到的这个样子。膨胀得不充分的时候,大爆炸的能量还并没有多少转变成为天体物质,而膨胀得足够充分的时候,已经有更多的能量转变为物质并填补进膨胀开了的空间了,所以宇宙空间的天体物质的密度就在宇宙中任何地方都保持了不变的均匀。然而,大爆炸的理论同时还认为宇宙的大爆炸是一个奇点能量爆炸后渐渐由轻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过程,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宇宙的天体物质元素的存在状态就应该由于膨胀的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有些地方的轻元素会比另一些地方的重元素明显要多,但问题是,今天没有任何天文观察可以证实这一点,我们从地球上向任何方向看出去的宇宙空间和天体物质元素的分布并没有什么有规律和明显的差异。  因此,仅仅是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星系与地球之间存在着谱线红移,就按照"开普勒定律"对于声(光)波关于物质运动方向的原则,把宇宙中星系的运动解释为是离我们而去,进而炮制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硝烟,这末免太过天真和简单。也许光波与声波还存在着某些现在不为人所知的特性,在影响着谱线的红移;例如光波就存在着声波所没有的波粒双重性,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就至今还不为现代的物理学所认识;还有就是声波只能在媒介中传播而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光波却可同时在两者中进行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传播。声波与光波两者之间存在着这么多的差别,因此,并不能简单的把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套到光波的谱线红移上去来解释星系的运动方向。另外,某些天文学家们还认为:星系光谱线的红移,也可能是由于光在旅途中损失了能量后造成的;还有认为是跟宇宙空间中无处不在的引力场有关系的,并不一定是表明星系在离我们地球退行而去,整个宇宙处于膨胀之中。  其实,对宇宙中天体的红移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就是已经被证实了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质的质量可以弯曲时间和空间,甚至包括光线理论,也就是引力可以在宇宙空间中弯曲光线传播,也就是引力对光的折射现象,而光线中各个颜色的频率的不同,被引力所折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就会产生红移现象。而受到的引力折射程度越大,受折射的程度也就越大,红移的现象也就越大。这就说明该天体距离地球越远,光线传播的距离越长,受到的引力折射也就越大。  有些科学家因此认为:并不能将天体的光谱线的红移都解释为星系运动的多普勒效应上。过去,人们曾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了银河系内恒星的光谱线移动,从而成功地确定了星系内存在自转现象。但现在天文观测中却发现一些红移现象,若用运动的多普勒效应解释就存在许多困难,这促使人们考虑到必然还有其他机制能产生红移,这里列举几种观测结果。  ①多普勒效应对同一个天体,其红移量与光谱线的频率无关,因此观测每个星系中不同谱线的红移量,比较它们是否一致,就是鉴别红移是否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一种依据。如果一致,就表示有可能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如果不一致,就肯定它至少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1949年威尔逊对星系NGC4151的观测结果表明,虽然不同频率的红移量差别不大,但也超出了观测的误差范围,频率越高,红移量越小。这样至少可以认为宇宙红移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  ②从太阳中心到边缘各点发出的同一种谱线,在扣除了各种已知的运动效应后,越靠近边缘的地方红移量越大,在太阳半径90%左右的地方,红移量急剧增加。这意味着太阳上还有某种未知的因素在产生红移。  ③先驱6号宇宙飞船发射的遥测信号中心频率为2292兆赫,当飞船绕到太阳背面经过太阳边缘时观测到异常红移现象。  ④类星体红移量一般都很大,如果把这都归结为多普勒效应,算出的距离一般在100百万秒差距以上。由此推算出它发出的总光能力为银河系的100倍;射电能为银河系的10万倍。而由光变周期算出它的直径只有一光年左右,这意味着类星体的辐射密度非常高,但目前一直找不到产生这样高辐射密度的物理机制。有些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由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因而类星体离我们的距离较现在推算的要近得多。  ⑤星系、类星体相互之间都有成协的现象,即这些天体两两或更多相距较近并有物理联系。观测表明,有些成协天体间红移值相差较大,有些类星体光谱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吸收线有各不相同的红移值,称为多重红移。  既然这些红移不能用多普勒效应解释,那么它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光在发射时固然有许多因素影响它的频率,但宇宙中这么多天体都如此有规律地只随着远离我们的距离而变化,就难以理解了。光在它漫长的传播路径上经历了几亿至上百亿年的岁月,这期间必然比它在发射的一瞬间有更多的因素影响着它的频率。现在人们了解到,在星系际空间中存在着星系际介质,它的密度在10E-29克/立方厘米以下。成分与银河系的大致相同。除了有能对星光产生可见效应的星系际气体、尘埃和固态物质、低光度星体外,还有大量的基本粒子。据估计,星系间基本粒子的质量占了整个宇宙总质量的绝大部分,它们是看不见的。  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介质不仅能吸收光,还能再发射光;再发射的光,其频率不仅仅只是原有的频率,还有其他的频率,只是在原有频率及其附近强度最大。其实,人们早已熟知光子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与介质的相互作用会逐渐转变成低频的光子。但过去人们认为这只会使谱线衰减而不会产生红移。  由惠更斯原理知道,波前上所有粒子产生的子波叠加后能形成具有新频率的平面波。新产生的频率叠加在原有频率上的结果,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谱线会被平滑而消失,而是谱线被整体地移动,在远距离传播中,光的频谱的变化就好像在谱域中传播的波一样。这里频率域相当于弦,光谱的强度相当弦的振幅,一条谱线对应于弦上的一个波峰,弦上波峰的传播对应于谱线在频率域中传播。这种新型的波叫频域波。如果新产生的频率电较原来频率低的能量大于较原来频率高的能量,频域波向低频端传播,形成谱线红移;反之,频域波向高频端传播,形成谱线紫移。由实际经验知道,通常总是低频成分多于高频成分,所以实际上常观测到红移。  星系间的空间是充满介质的,发光天体的光线虽然是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但是却必须要通过这些介质才能到达地球,所以光谱线必定会红移,而且距离越远红移量越大,这与哈勃公式是一致的。对宇宙红移来说,应先扣除介质产生的红移效应,剩余部分才可能解释成多普勒效应,这是处理观测数据所必需的步骤。但以前在得出膨胀宇宙模型时,并没有做这件工作,扣除后的结果无非是3种情况:①全部扣完,宇宙是稳定的。②还有剩余,宇宙是膨胀的。不过,这时膨胀速度要比现在认为的速度慢得多,宇宙的年龄也比现在算出的大许多。③是负值,宇宙正在收缩。由于我们目前对宇宙空间的情况了解甚少,虽然对地球上的介质与波的相互作用知道一些,但毕竟对在星系际空间中实际发生的情况知道甚微,也许还有些重要的相互作用没有认识到,介质产生红移扣除的结果很难认为是已经完成。也许我们应当反过来,即从宇宙红移来反推星系间介质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宇宙是有层次的,有行星、恒星、星团、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它们的平均密度呈指数下降,这些都说明宇宙是不均匀的。地球绕太阳转动,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转动,银河系绕本星系团的中心转动,星系团又绕以宇宙背景辐射所表征的经过平均后的星系间空间的介质运动,宇宙也不是各向同性的。这是我们所能看见的最远的宇宙的情况。  而对于一个引力系统来说,只有具有一定的角动量(旋转)才可能维持比较稳定的结构。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是比较稳定的,可以认为宇宙红移主要是光通过星系间介质时的频域波。正如上面谈到的,宇宙是膨胀的,稳定的还是收缩的,要扣除星系间介质的效应后才能确定。而扣除介质的效应需要对星系际介质有较详细的了解,这在目前还难以做到。也许应该从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是较稳定的旋转系统出发,用红移资料来反推介质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宇宙中发光天体所存在的红移现象,除了可以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之外另外还主要是由两个因素所致;一个是宇宙天体的光线是在穿过遥远的宇宙空间时受到星系空间中存在着星系间物质介质的影响所致,星系间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看不见但是的质量占了整个宇宙总质量的绝大部分的基本粒子(也许是暗物质)可能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个就是由光线在穿越遥远的宇宙空间后被天体引力折射后的光谱漂移所致,距离越远光谱被引力折射越大,光谱的红移现象也就越大,与什么所谓的宇宙大爆炸没有关联。在小尺寸宇宙空间里,星系间的物质介质和天体的引力折射光线的这两个因素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天体的光谱红移可以主要解释为是多普勒效应所致,因为这时光线穿越宇宙空间受到的星系际物质介质及其它天体引力的干涉有限,而到了大尺寸的空间上,天体的光谱红移就不能完全解释为是多普勒效应所致,而主要是受到光线穿越漫长的宇宙空间受到无数发光或不发光的星系间物质介质和天体的引力折射所致的了;这些当然都有待于宇宙天文观察的确认。一旦是宇宙的天文观察能够确认,那么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显然就不过是一场人为炮制出来的宇宙大爆炸的人工烟火而已了。  至于宇宙中普遍的存在着3.5K度的背景辐射现象,也并不能认为这只能是宇宙大爆炸后才能产生的结果;按照物理学和哲学关于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的原则和热力学的三定律,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中的物质是在不停的运动而不是静止不动的,这也就是世界上任何物质(元素)的温度,都不可能存在等于或低于273.8C°绝对温度的原因,因此,3.5K度的背景辐射更可能是宇宙中,无限的天体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如果说星系红移和宇宙背景辐射如果说在逻辑上是支持宇宙大爆炸膨胀的基本证据的话,也同样的可以在逻辑上成为否定宇宙大爆炸膨胀的理论的证据,并使这种理论在逻辑上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与其说是解决了宇宙演化的问题,到还不如说是在逻辑上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无论宇宙大爆炸的事实如何,客观存在的物质宇宙世界可能都是现在人类在逻辑思维上难以把握和理解的。这也许是一个并非仅仅是更多的观测宇宙中的天体,人类就能依赖现有的逻辑思维推理编织出的关于宇宙奥妙的逻辑故事来。人类是否可以从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在逻辑上存在的自悖,来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的逻辑理性认识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非逻辑性运动和变化之间巨大的鸿沟。  当然,我们不是天文学家,不能也无意否认宇宙大爆炸这样的科学上的问题,也许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尽管在逻辑上存在着种种自悖和天文观察上的问题,但是到有可能真的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呢,正如我们曾经认为的那样,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在这一个层次上的运动和变化,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合符人类逻辑理性的过程,我们人类又怎么能因为它不合符我们人类的逻辑,就说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在客观上存在的事实呢?我们只是想从新的哲学的角度上来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人类是否最终有一天,会在逻辑的基础上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科学上有无限以致全部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是在哲学和逻辑思维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仅仅是在科学上有更多的发现就能凭着这些不变的哲学和逻辑的推理就能获得的?还是人类要想真正的在科学上全面的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就不仅仅是在科学上有更多的发现,还在于人类在哲学和逻辑的思维上,有新的飞跃?  四、从细菌和昆虫的耐药性看逻辑及科学的本质  也许有一天,一些普通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肺炎、肠炎、疟疾、结核病等等,将会因为没有适合的药物而使医生束手无策。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自从青霉素这种最早治疗炎症的抗生素被发现并大规模的使用以来,已经有无数人的生命因抗生素而得到了挽救,但各种致病甚至是致命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也同时产生,致使某些抗生素的疗效在逐渐的下降。  由于种种原因,据有关人士的推测,中国境内的一些细菌在耐药性上存在的问题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甚至有可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1985年在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的支持下,中国开始了对抗生素类药品的细菌耐药性的监测,迄今为止发现,不但是一些老的抗生素如某些种类的青霉素已经接近失效,就是一些刚刚用于临床治疗,使用时间并不长的新型抗生素,如沙星和头孢类,某些常见的细菌对其的耐药性也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几十倍。从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从全国收集的1999年的监测数据报告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一般的大肠杆菌对沙星类药品的耐药性为54%,而从尿样本中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达到了74%,其它的一些病菌的耐药性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其中上海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细菌耐药性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些药品的有效率已经跌到了20%。"细菌越来越耐药,抗生素越来越失效"已成为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医学界,虽然科研人员在极力改进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开发新的细菌疫苗,以使药品升级换代,但是其速度仍然赶不上细菌适应药物的速度。  细菌之所以耐药性越来越强,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袁正宏教授认为,主要还是由于病家使用抗生素不当所致。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对对症下药服用,有些病人为了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就下猛药、超剂量,甚至同时服用多种抗生素。二是服用没有达到一定必要的剂量,有些病人服用了几天的药后,自己觉得病情有所好转,就将剩余的抗生素搁置不用,结果会使残存的细菌增加了对抗生素的耐药能力。因此,医学专家嘱咐病人,服用抗生素,一定要按医嘱,按时按量,科学服用,才会使药物真正的发挥疗效,真正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001年8月14日下午,在上海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的讨论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胡必杰教授也指出了滥用抗生素的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治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则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现在,光是美国每年就要花20亿~40亿美元,来对付这些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甚至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  不可否认,细菌的耐药性之所以越来越大,与不能正确的使用抗生素有关,但是,无论如何怎样正确的使用抗生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都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耐药性。在此,我们不着重于讨论医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只是侧重于讨论其在哲学上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人类要想生产出任何的药物来,都得经过一定的科学研究才可能生产出来,那么,我们想思考的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是,细菌在产生耐药性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一个类似于人类"科学研究"的过程呢?  是否是"科学研究"恐怕没有病理学家能够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对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医学专家们有好几种看法,其中,耶鲁大学的研究生约什·莱德伯克观察到:两个细菌在它们靠近。融合,然后又分开的过程中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换,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论是否正确,有待于今后实验的验证。不过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人类在研究细菌的抗药性时,是运用了人类的智慧,通过对于细菌的观察,然后在一定的逻辑推理上形成一种看起来"科学"的理论,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和认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和过程。  问题是,在我们人类看来,小小的一个个细菌却是没有任何的智慧和意识可言的,那么,细菌又是如何的来"研究"人类的"科学"理论并产生抗药性的呢?假如我们反过来的话,把细菌产生抗药性时所"做"的"工作"换成为是由人来做的话,我们一定会认为,这只能是智慧的产物,人类只能是利用他们的智慧,通过对抗生素对杀灭细菌的药理研究,不断的试验、探索、再试验、再探索,就像人类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和金钱来对爱滋病的研究一样,才有可能研制出有抗药性的细菌来。  实际上,细菌所产生的抗药性与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生命物种比起来,又算得上什么呢?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具智慧和复杂性的产物并不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而是在人们看来是没有任何智慧的、纯粹是自然运动的产物,这就是人类的自身——人类自身的身体,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世界上最复杂和最完美无缺的东西,其复杂和完美的程度让人类会觉得自己那引以为傲的智慧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不要说人类是不是能够利用他们的智慧,无中生有的重新设计一个能达到人类这种复杂程度和完美无缺的东西,就是退一万步来说,可以想像得到的是:如果人类社会有那个城市或者国家的管理水平,能达到任何一个人,他的身体中的植物神经功能控制和管理人体内的几十万亿个细胞的各种生理协调活动的水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言:这个城市或者国家将是人类有史以来管理得最好的城市或者国家。然而问题是,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体组织协调和管理(如果可以称之为管理的话)得如此出色的人体的植物神经中枢,在我们人类看来却是没有任何类似人类的智慧或者意识可言的,否则的话人体内就会有两个头脑而不是一个了。并且常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自以为聪明智慧的人类,却往往会由于自己的那个聪明和智慧给他们找来的种种麻烦,而不停的折磨和加重人体的身体内的植物神经中枢的工作,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心理上的疾病,甚至会导致有条不紊的在工作的人体内的植物神经中枢工作的崩溃,直至人体因此死亡。由此可见,我们人类自以为是充满了智慧和意识的头脑,又在那一点上,比没有智慧和意识的人体内的植物神经中枢功能有高明之处呢?  因此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的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生命由低级进化到高级,一直到现在我们这些自以为可以对这一演化过程进行反映和认识的人类,其中必然有其内在的、非智慧非思维意识的客观规律;但却并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必须合符人类意识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宇宙和生命在人类还未存在,世界上还未存在有逻辑这种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除非如我们的新哲学一样,把这归结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上的表现。  人类在初步破译了自己构成自身身体的30亿个基因图谱时,自然会由衷的为如此复杂和精妙绝伦地构成人类生命的这一自然的杰作而惊叹不已,然而,——这可是一个没有任何智慧和理性(意识),或是符合人类的逻辑思维的非理性非逻辑的自然世界的杰作啊!相形之下,人类的这种"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自以为是万物之灵,宇宙中唯一的理性和智慧的生命根本就只能是自叹弗如。以致于有些人从根本上就怀疑人类的智慧怎么可能参预进人类乃至按自己的意识创造合成新的生命?因此,人们往往把人类及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的生命和万事万物都归结为是上帝的杰作,而非人力能所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按照现在人类对于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速度,人类终有一天会破译出人类生命的结构的一切还是可以肯定的,也一定会发明创造出更多的生物工程的新技术来,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人类可能会以此创造出新的生命甚至于新的人类出来呢?也许会,也许不会。在我们看来则可能是不会,因为,由于人类在逻辑理性意识上存在着的局限,人类未必就会因此掌握了一把开启生命从无到有的钥匙,更有可能的是面对着一大堆丰富多采、而又杂乱无章的没有生命的物质结构图而已。  虽然在我们看来,生命除了自然的进化以外,还应该有非自然的进化(即人类这种有理性有意识参预的进化),只有这样,意识才有可能和非意识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基本本质之一。但是,人类要想按照自己的意识随心所欲地创造新的生命,也许,首先应该创造出一种新的逻辑理性出来。  五、逻辑本身已经成为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认识上的矛盾根源之一  虽然我所有的地球上的人类都是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但是人们却并不因此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同样的,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生存在同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里,然而,它们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如果它们有的话)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虽然可以被我们人类所反映和认识,然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却并不因此而存在,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根本就不能保证我们人类是可能真实和真正的反映和认识我们所身处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尽管谁都常常以为真理非我莫属。  从逻辑上来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只会有一个,如果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真的存在着本质的话,这就像我们人类只可能看到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不是多个或者是无限多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样。然而,人类运用同样的逻辑,对于同样的这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甚至于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认识却会有着千差万别,同样的一件事,却会被不同的人在逻辑上推导出不同的结果,无论是宗教的信仰还是国家间的对立,这也成为导致人类社会对立和分裂的根源之一——人们会由于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信念。追根溯源,其根源就在于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是建立在逻辑推理理性的基础上的原因,即由于对不同的时空范围内的有限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所必然会导致的人类在对于全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产生的盲人摸象的情况。  在人类看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所有的事物之间必定都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那怕是自我循环的也好,人类是无法理解没有因果逻辑关系的而能存在的事物的,在这一点上人类恰恰与小猫小狗不同,它们可是从来都不关心它们所身处的世界里面的万事万物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因果关系的,它们只会毫无这种烦恼的快活的满世界的乱跑去寻找食物,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没有因果关系烦恼的快乐世界里。  显然,我们人类虽然和阿猫阿狗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然而,人眼所看到的世界和狗眼所看到的世界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传统哲学中,特别是在的辫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中,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事物间彼此的关系被认为是即矛盾对立但是又和谐统一的。然而我们却认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应该是不矛盾的,否则它就不会如此完美和谐的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而存在了,其实,——矛盾的仅仅是存在于人类用于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宇宙物质世界时进行的逻辑的思维推理本身。  据科学家们估计,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迄今为止,地球上已有5亿多种生物生存过,绝大多数早已消失。每一个物种的产生和灭绝都有它的客观原因,但是直到今天,地球上存在的生命物种还是生机勃勃,因为,生物的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来是一个正常事件,"万物生长又死亡"。但是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在这些人类进入了他们的"文明社会",进行比没有智慧和意识的大自然相比,是有理性、有智慧地、目空一切地干预大自然以来,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灭绝的时间表却到是大大的提前了。在没有人类的文明之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极为缓慢的,大约鸟类平均300年灭绝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一种。而到了1600年~1700年,每10年就有一种动物灭绝;1850年~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更快到每年一种,而且这种速度还在加快。有科学家认为: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行为而大大加速的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的灭亡,比自然灭绝速度要快10000多倍。这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的出现,自以为是有理性、有意识、生存得有"意义"的我们这些人类,迄今为止,非但未能创造一个生命物种的人类,却反而不幸地成为地球上的那些生命物种不可挽回的灭绝的最大的根源。  在北京的南郊大兴南海子的麋鹿苑内,有一处特殊的墓地———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这里,176块用石块制成的墓碑,曾以多米诺骨牌的形式依次竖起,其中,145块已经一块压向一块依次倒下,每一块墓碑上都刻着一个物种的名字及其灭绝的年代;第146块似倒非倒,上面写着"白鳍豚",意味着白鳍豚已是"活着的死物种";在立着的30块墓碑中,倒数第三块刻着"人类",——依靠着地球上的其它的生物物种才能生存的人类,是绝不可能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灭绝的物种的!墓碑的尽头,是一块巨大的墓碑,那是为一切为人所知和不为人所知的灭绝动物竖立的。  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自以为是有理性、有思想、有意识、有智慧的生存的人类,却在做着灭绝地球上的其它的自然生物物种的事情呢?  人类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照成的:一个是人类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上的了解的局限性,另一个就是人类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着主观意识与客观运动之间逻辑与非逻辑的深深的鸿沟。  虽然人类是依靠逻辑的推理思维而具有理性的,但是,人类的理性却常常并不一定合符逻辑。例如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宗教,就是在今天,也还存在着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在内的数十种宗教,每一种宗教对于神都会有自己的解释,我们在此并无意冒犯任何一种宗教,我们认为无论这些宗教对于神有什么样的解释,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只是在此讨论一下这么多的宗教中的神在逻辑上存在着的矛盾。  其实宗教中的神的荒谬就在于,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着一个无所不能的神,那么,除此之外,世界上就不应该存在着其它的神,它也不会容忍其它的神存在,除非这个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但问题是,如果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和常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它又怎么应该是神呢?我们人类怎么可以想象,在这个世界上,基督教的上帝要创造一次世界,伊斯兰教的安拉要创造一次,而佛教的如来也要来创造一次,还有其它的大大小小的宗教当中的神也会跃跃欲试地试图要创造它们的世界,这算是个什么样的逻辑呢?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神仙们,恐怕忙着的并不是创造世界,而是忙着相互之间一比高低,以决胜出谁才是最终有资格来创造世界的、唯一的、真正无所不能的神来,这才是一件合符逻辑的事情呢。但是就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不合符逻辑的宗教意识,却至今都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存在,千百年来都始终长存于人类那个自以为聪明的脑袋瓜里面,真是绌绌怪事!这无疑是对人类逻辑智慧无情地嘲弄。  这清楚的表明了:人类会由于逻辑而得到了理性,但是,也会由于逻辑而失去了理性。  正是由于逻辑理性本身存在这么多的局限,才使得人类文明一方面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而了另一方面,又存在高度的对立和矛盾。  我们在此论述了这么多的人类逻辑理性意识的局限,并不是我们因此要否定逻辑的理性意识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和意义,其实,就是本文在论述所谓的人类逻辑理性意识的局限的时候,也是利用我们认为存在着局限性的逻辑理性,来试图说明这种局限之所在的。我们想探讨的一个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以有生命有思维意识方式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就是我们人类,除了存在着逻辑理性的这种思维意识的方式以外,是否还会存在在其它的非逻辑非理性的思维意识的方式呢?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是如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注意我们所身处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不是一个符合人类逻辑理性意识的的规律,人类文明在未来的进一步的发展中要想有所突破,就一定得认真的认识到这一点。  实际上,人类过去也曾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老子就说过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意识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比起来,其实是一种再多余不过的东西了。人要想真正的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为,就只能是无为,人自己什么也不要做,即不要天真的以为人类自己的智慧要胜过没有智慧的自然世界。同样的,西方的经济学中也有一句名言说:人类社会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的!  其实,关于人类逻辑理性意识的的认识,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也并不是从我们开始的。传统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赫胥黎就在1869年提出了著名的"不可知论",认为人类除了自己的感觉或客观存在的现象之外,其实是不可能真正的认识和知道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本体的。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能被人类所可以"知"的。  我们同意赫胥黎的结论,但是却不同意他的解释,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存在着这种情况,这其实就源于人类逻辑理性上本身存在着的局限。就像莱布尼茨说的那样:"为什么某个事物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在大自然中有个原因",这个原因实际上就是要对任何事物,在逻辑上要找出一个最终不可以解释的解释。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每一匹马的存在原因可以由其它马的存在来解释。但我们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马——为什么世上会有马,而不是没有马,或为什么有马而没有独角兽。尽管我们或许能找出每一事件的原因(这从量子效应来看是不可能的)。我们仍然不能解开这个谜:为什么宇宙会有现在的特征,或说,为什么会有宇宙?"(《上帝与新物理学》第46页)。  他对此自己做了一个解释说这是因为从逻辑上来说:"自然宇宙中的所有事物、所有事件,都要依赖于外在于它们的事物才能得到解释。解释一个现象,就得用另一个事物解释它。但是,假如这现象是存在的一切,是整个自然宇宙,那么,按照宇宙的定义,宇宙之外显然没有任何物理性的东西来解释宇宙。因而,宇宙的任何解释就必定是非物理的和超自然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上帝。这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上帝要它这样。科学按定义来说,只是研究自然宇宙的,它可以成功地用一种事物解释另外一种事物,再用其它的事物解释这另外一种事物,如此这般一直解释下去。但自然事物的总体却得从自然之外进行解释。"(《上帝与新物理学》第50页)。于是,在这个时候,能够创造世界和无所不能的上帝的存在就显得那么的必要了,——上帝成了人类一切问题在逻辑上的终结者,这也许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昌明的人类社会,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及科学家们相信宗教中神的力量的根本原因吧。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样的结论是不是过于武断,那么我们可以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就拿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下雨来说吧,地球上的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呢?科学家们会解释说这当然是因为地球上的大气环流的结果,这时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地球上的大气为什么会发生环流、而不是不会发生这样能导致地球上的天空会下雨的大气环流呢?这无外乎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个方面是由于太阳光的热辐射对于地球上的大气分子的加热作用所致,另一个方面是地球上的大气分子被加热后的分子运动的规律所致,这对于以前没有什么自然科学知识的人们来说,问题到了这里似乎已经有了一个相当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则其实不然,问题只不过是才刚刚开始呢。我们接着上面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说下去,导致地球大气发生环流现象的太阳,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大的光辐射和热量呢?今天的人类已经知道,这是因为太阳上正在发生的氢元素聚变成氦等较重的重元素的过程中所发出来的,问题又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分岔:一是氢元素为什么就一定会聚合成较重的元素呢?我们当然可以用一句常用的哲学上的语言说这是"客观规律"来解释,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释,在这方面已经有量子理论可以做最好的科学上的解释,这一点我们还会在下面谈到。而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阳上为什么会存在有这种恰好可以进行聚变反应的氢元素呢?这可得从太阳系的形成说起了,这可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的,在此我们就不多说了,但是无论太阳系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形成的,接下去的问题则是:为什么宇宙会如此这般的形成这样一个的太阳系而不是这样的不形成呢?这个原因可就要到我们这个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去找了,这在今天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个知之甚少的事情,然而,就算是解释了银河系的问题,还是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银河系本身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要从宇宙大爆炸说起了,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前面所谈过的一系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所存在的、在逻辑上根本就无法回答的问题了。  在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也好不到那儿去,地球上的大气分子被太阳光加热后的分子运动为什么会形成雨滴,出现下雨这种情况呢?科学家们会有一大堆的理论来解释,什么"布朗运动"、"耗散理论"等等,但是要深入的解释下去,为什么地球的大气的这些运动会这样的进行导致下雨的运动,而不是进行相反的运动呢?那么必然的,要从构成这些大气的分子水平上去解决了,而这些分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呢?这就与他的原子构成有关系了,那么,它的原子又是如何的构成的呢?这时,人们就要进入到构成这些原子中去了,然而,这却正是一个遵循着"测不准定律"的量子世界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里,构成物质元素原子的电子的运动是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规律性可言的,这与在前面提到的那个为什么太阳上的氢元素就一定要进行会导致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产生出下雨的结果的聚变反应的问题是一样的,这是由于氢元素和太阳的结构所造成的,但是为什么氢元素就一定要以这样能产生聚变反应的方式存在而不是相反的呢?看看它的原子结构吧,然而,这同样也是一个没有任何逻辑性可言的量子世界,人类在逻辑上对于地球上的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的认识就到此为止了。  显然的,无论是从小的量子层次上,还是从大的宇宙大爆炸的层次上,人类都不可能在逻辑上最终的解释我们人类经常会面临的下雨问题,因为我们人类的认识,已经由一个逻辑的世界,走进了一个非逻辑的死胡同里面了!这也就是科学家们所说的"混沌理论"或"模糊数学"。  由此可见,对于人类的逻辑理性意识,则必然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逻辑上来说,人们在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一个问题时,必然的,又制造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用来解释问题的原因本身又成了一个问题,例如,基督教徒在用上帝作了创造世界来源的解释之后,必然的留下了一个新的问题,上帝本身又是从何而来?这时,上帝本身是从何而来,则只能是一个不可以问是问题,你只要相信就是了。而当辫证唯物主义把运动解释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时,则又留下了一个新的问题: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什么就一定要一刻也不停的在运动,而不是不运动呢?同样的,你也不可以问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什么就一定要不停的运动这类天真的问题,你什么就不要问,你第三章电脑是否会淘汰掉人脑  一、计算机是否应该有智能甚至意识?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被命名为"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的电子计算机(电脑)问世以来,人类社会就又多了一个喋喋不休而针锋相对的话题,这就是电脑的智能会不会在有一天超过人脑,这样的问题会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每隔几年就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电脑的智能会不会在有一天超过人脑这个问题,首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电脑是否有智能或思维。  对此,1950年,英国数学家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试验"来判断电脑是否有思维;这个试验就是假定有一个测试者A与两个受测试者B和C(其中一个为人,另一个为电脑),三者之间分别隔着障碍物D、E和F,彼此之间都互相看不见。在这种条件下,测试者通过终端设备与两个受测试者对话,要求A区别B和C哪个是人,哪个是电脑。如果任意更换测试者和受测试者中的对象,只要每一测试者区别对象的准确率低于50%,就可以认为电脑是能够思维的。图灵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一部电脑能在某些指定的条件下模仿人把问题回答得准确无误,以至于让提出问题的人无法分辨这究竟是人还是电脑做出的回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部电脑是能够思维的。这就是行为主义的行为等价原则,即只是要求电脑—人脑在行为上的相同,而不论其过程是如何。  到了1974年,美国人里德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准则来代替图灵的这个行为等价原则,他认为,电脑应该在三种不同的水平上与人脑相同,才能说电脑能够思维:第一种水平是要求人脑与电脑在行为上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二种水平要求人脑与电脑在反应上的本质相同;第三种水平要求人脑与电脑的反应过程也相同。这个准则对电脑的要求比图灵的更高,不但有对结果的要求,还有对过程的要求,也就是反应等价准则。  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在1981年又更进一步的提出了一个新的准则。他认为,所有的有智能的东西都不过是符号(信息)操纵器,因此,一切能够进行符号操纵的东西都可以被认为是有智能的东西。一个人解算了一道算术题,因此认为这个人是有智慧的,承认他进行了思维,那么,在给电脑同样的算术题,电脑也做出了同样正确的答案,为什么就不能认为电脑是有智慧的呢?如果说是有,这就是功能等价的原则。  这几种判定电脑是否能思维的准则,都是采用了一个相同的原则:即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把人脑与电脑进行比较,一旦比较出有相象之处,就认为电脑是能够思维的了。但有些科学家认为,人脑与电脑的比较,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比较;克劳斯把这些比较总结为四个层次:  1、依据两者之间的不同的工作而能达到相同的结果。  2、依据两者在相同的行为方式达到相同的结果。  3、依据两者相同的结构产生相同的行为方式,而达到相同的结果。  4、依据两者相同的行为方式、相同的结构以及构成这种结构的相同材料,达到相同的结果。  从人类的思维和电脑的工作情况来看,现在人脑和电脑在1、2、3这三个层面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在第四个层面上就不可能相同,也就是说,虽然电脑能够完成与人脑相同的任务,但是,构成人脑和电脑的材料是不可能相同的。  当然,从这些科学家的判断上来看,计算机勉勉强强像是一个有智能的东西,但是为什么人们还要对此争论不休呢?这是因为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就是:计算机"知道"它们经过运算后的结论究竟是什么吗?例如,用计算机来进行天气预报的运算,那么,计算机"它"是否知道,下雨或者天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核爆炸的运算,那么,"它"又知道什么是核爆炸反应呢?甚至就是电脑在准确无误地做出1+1=2的运算的时候,电脑又知道:什么是1;什么是2;什么是加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并不知道,这个运算答案只不过是电脑按照人类编出的程序在一定的逻辑电路上运行出来的结果而已。因此不要说是运算后的结论,就是运算前的数据(资料),计算机都并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这一点上,图灵等人的标准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为此,有一位科学家道格拉斯·莱纳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需要对电脑进行一个使其能识别一般人类常识的"人工智能曼哈顿工程",也就是帮助电脑建立一个使它能"理解"它所处理的信息的几乎完整的常识的规则库。他的哲学就是"智能就是1000万条规则。",按照这种想法,他从1984年就开始在美国国防部、制药业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和微软的创始人之一保罗·爱伦的支持下,建立这样一个电脑用的常识规则的百科全书库——CYC系统。这其中就包括人们常用的一些规则和概念,如:  任何一个物体都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两个地方。  如果人死了,就不可能复生。  死亡对于生命来说是可怕的。  生物都会怕痛。  一段木头可以被截断成更小的木头,  但是一张桌子却不能被截成一堆小木桌子。  ......  等等,经过了17年不懈的努力,他们已经积累了有1000万条这样的"常识",占用了10亿个字节。他的目标是最终要积累到1亿条这样的"常识"。从而使得计算机终有一天知道它所处理的信息究竟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能够因此与人进行智能翻译和交谈。甚至指望它能以此为基础,像一个10岁的小孩一样进一步地更多地学会其它的规则和常识,"独立"地作出"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判断"。莱纳特认为:"如果一个机器人不明白事物的相对价值,如一只飞蛾和一个婴儿谁重要,那你会让它在你家里服务吗?"因此,他的这个CYC系统就是想要电脑明白这些;他还认为说:"一旦真正大量的信息与人相结合,成为人掌握的知识,那人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整合将产生超人。这就像比起文字产生前的人类,会书写的人就是超人一样。"  不过,是否人类的智能的确如莱纳特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只是一些规则和常识的集合呢?我们认为,如此的认识人类的智能,显然是低估了人类智能的复杂性。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图书馆或电脑资料库里,所藏书籍和资料库中的规则和常识的信息都不会比人少,然而谁都知道,图书馆或电脑资料库并不会因此而具有"智能"。因为,人之所以有智能,有这些基本的规则和常识的概念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类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对于这些规则和常识能够有逻辑上的推理和联系的能力,也是我们在第二章里面所讲过的,逻辑是人类具有理性和意识的基础,尽管这种理性存在着逻辑上局限,然而人类却是因此而获得理性的。  虽然如此,有些科学家对于电脑是否有智能,还是持相当乐观地态度的。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在2000年前夕接受了奈杰尔·法恩代尔的采访,在回答有关电脑方面的问题时,就作了这样的回答。  法恩代尔问:"电脑会不会有真正的智能,不管这智能是什么?"  霍金回答:"目前,计算机尚未显示出任何拥有智能的迹象,这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因为我们目前的计算机的复杂程度还比不上蚯蚓的大脑。但是在我看来,如果非常复杂的化学分子可以在人体内活动并使人类变得聪明和产生智慧的话,那么同样复杂的电子电路也可以使电脑变得聪明起来。如果电脑有智能,就可以假定它们会设计有更高智能和复杂性的电脑。"  法恩代尔问:"生物和电子复杂性的不断增加,是会永远继续下去,还是会有某个自然保护局限?"  霍金回答:"在生物方面,到目前为止,人类智能的局限,是受人脑尺寸的制约,人脑是通过生育管道出来的。我看到我3个孩子诞生的过程,知道让脑袋出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在未来100年,我预期我们将懂得如何在人体外生孩子,这样限制就没有了。但是通过基因工程增加人脑的尺寸,最终会遇到一个问题,也即负责我们精神活动的化学信息是相对进展缓慢的。因此,进一步增加人脑的复杂性,将以速度为代价。我们可以反应敏捷,或非常聪明,却不能两者兼得。  跟人脑一样,电路也同样有复杂性对速度的问题,在电脑的速度上,光速已经是一个实际的局限。我们可以通过把电路变小来改进这种情况,但是最终有一个受物质之原子属性的约束的极限。  要使电路既增加复杂性又维持速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复制人脑。这并不是只有一个CPU连续处理每个指令,而是有数百万个处理器同时工作。如此大规模的并行处理,也将是电子智能的未来。"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霍金先生的这种对电脑智能发展非常乐观地观点的,美国计算机专家库兹韦尔和德国的神经生物学家罗特,在分别回答了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提出的四个关于电脑智能方面的问题时就是针锋相对的。  《明镜》周刊记者问:"何时电脑会比人更聪明?"  库兹韦尔回答:"最迟到2019年,一台价值1000美元的电脑将达到人脑的计算能力。2029年将出现智能软件,可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组织。到那时,一台电脑的功能就相当于1000个人脑。"  罗特回答:"如果人们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电脑的智慧,那么电脑现在的能力就常常超过了人,它处理数据的速度更快、储存能力更高。而人脑是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递、计算这么多数据的。人脑的长处是创造智慧。大脑可以使人在复杂的情况下,例如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靠直觉做出判断,应该怎么办。它可以在几秒钟内把经验和预测从不同的记忆中枢中汇集起来并提出因果关系。例如,我们来到一个坐满了人的房间,所有人都在看着我们,我们势必会做出这种估计,房间里都有谁?现在我应该干什么?我们必然要下意识地这样分析:他们欢迎我还是不欢迎我?为此,我们也许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神经化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大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分别有1000个到1万个神经键,每个神经键都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几百万年来人类的大脑就是这样来对信息进行曲选择淘汰的。我不相信能够人工制造出创造智慧的系统。"  《明镜》周刊记者问:"真正的和模拟的意识有何区别?"  库兹韦尔回答:"如果人们把模拟的智能理解为是对人的大脑中出现的所有重要程序(这些程序使我们能够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判断、听懂语言、对所处的形势进行思考并知道如何同人交往)的复制,那么真正的智能和模拟智能之间就没有区别了。"  罗特回答:"没有感觉就没有意识。一般情况下边缘系统控制着我们的情绪。这个系统在胎儿时就开始工作了,它对我们做的所有事情进行评价。人的所有识别能力就是以这些评价为基础的。"  《明镜》周刊记者问:"智能是否就是一个计算能量的问题?"  库兹韦尔回答:"尽管计算能力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是,智能结构也是重要的。可以像人类一样聪明的计算机将成为这样的系统,它也像人的大脑一样从混乱中识别榜样并进行学习。我们将研制这样的计算机,它们也可以像人一样积累知识和经验。  在让人工系统模仿人的大脑结构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计划。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卡弗·米德已经研制出这样的集成电路,它同哺乳动物的神经元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根据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中视觉程序仿造的芯片用在数字相机里,这方面的技术将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开发。"  罗特回答:"计算能量和速度同属于智能。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创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人类有着各种不同的聪明才智,而且受边缘系统控制。不能把智能仅仅理解为计算能力。"  《明镜》周刊记者问:"电脑会有自己的意志吗?"  库兹韦尔回答:"计算机设计人员正在致力于生产新一代电脑。我们的目标是,使人和电脑的行为之间不再有差别并开发人工智能新技术。"  罗特回答:"意志是一种感觉。机器人没有感觉。如果人们打算创造出有自己意志的机器人,就必须给他安装上有自我评价能力的边缘系统。它应该像一个小孩那样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长大并对所处的环境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兴趣、成功、不感兴趣、失败。但是,对一个机器人来说,兴趣是什么?成功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未来的100年内,制造出有同人类一样功能的机器人并不是技巧的问题。人们希望模仿意识和创造力的努力将会失败。意识同人的生理条件密切相关。我们怎能人为地制造这些条件呢?"  由此可见,在罗特看来,如果要想认为电脑是有意志的,它就应该像一个小孩那样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长大并对所处的环境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兴趣、成功、不感兴趣、失败,但是这可就远不只是一个电子工程技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还要在哲学上涉及到如何认识人类的意识的问题。  然而问题是,如果有一天,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电脑在其几乎是无限的发展中,真的是在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智能等方面都可以实现的话,我们人类是否愿意承认这个由人类所制造出来的电脑是具有"意识"的呢?我们认为,这可能需要人类在道德和哲学上有两个观念上的新突破:一个是在道德上,人类是否能够确认,自然存在的人类与他们所创造的人工制品——也就是电脑两者之间具有同等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的宇宙文明论的新哲学思想观念所谓的自然的意识与再创造的意识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就是从哲学上要看人们对于意识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即意识是否是独立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还是如我们所说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本质上的反映和存在的方式之一?直到今天,人们对此还没能有统一的答案,大多数传统哲学的哲学家,不是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意识是来自于上帝,就是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最高产物"。不过,哲学家科林·麦吉恩在《神秘的火焰》一书中曾经指出:没有证据表明意识存在于生物性大脑之外的任何地方。但是,如果抛开宗教或神秘色彩,同样没有人能够说出为什么意识不能够存在于生物性大脑之外。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接受这种说法:有意识的电脑和机器人在未来的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1851年,美国小说家纳森尼尔·豪森在《七堵墙组成的小屋》一书中作出预言:"这是事实......有了电力,物质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神经系统,任何波动可以在倾刻间传达到数千英里以外。地球就是一个大脑,充满了智慧!"  一个世纪以后,他的这段文字启发了马绍尔·麦克卢汉,他创造出了"地球村"这个名词。那么,有一天,地球会不会成为"地球脑"呢?  世界、地球、生命、人类,它们之间的关系真是令人费解;每一个生命都是由非生命的物质所构成的,但是生命却并没有因此成为世界的全部,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完全得依赖于一个总体上看来并没有生命的世界。同样地,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自以为是有智慧的生命,但是,构成我们这些人类的生命物质,却并不被我们认为是有智慧的,否则我们也不会满世界的在宇宙中到处去找我们的智慧同类;而且同样地,由我们所有有智慧的人类在地球的表面,运用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智慧在忙忙碌碌的活动,然而,地球却并未因此而变得也和人类一样有智慧了。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实。  二、电脑与人脑的较量  1996年,世界象棋冠军,俄罗斯的加里·卡斯帕罗夫接受了美国IBM公司开发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深蓝"的挑战。当时这台计算机由32个微处理器组成,其的运行速度是每秒钟可以分析2亿步棋。  "深蓝"首先赢得了第一盘棋,但最终卡斯帕罗夫还是以4比2的比分击败了"深蓝",赢得了国际计算机协会设置的40万美元的奖金。卡斯帕罗夫在后来的总结时说:他之所以取胜是因为他找到了"深蓝"的弱点,虽然"深蓝"对每一步棋的下法可以进行迅速地、上亿步的计算,但是,它却只能是根据按一般的棋理走法的、事先编制好战术程序进行计算,如果不按一般的棋理着法,那么,"深蓝"就会像一只被掀翻在地的四脚朝天的乌龟一样没有什么办法了。卡斯帕罗夫说:"如果它找不到吃子、将军或其它在程序中设置的领先步骤,计算机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尽管我认为的确看到了一些智能的迹象,也是一种奇怪、低效、不灵活的表现,我们仍然能够比它领先几年时间。"  不过,卡斯帕罗夫显然高兴得太早了。仅仅过了一年,事情就发生了根本的转折。1997年5月11日,斯帕洛夫再次以2·5比3·5的比分输给了电脑"深蓝",这场竞赛以人脑的失败而告终。最令人惊奇的是最后一局的比赛,这局比赛只走了十九步棋,仅下了一个多小时。卡斯帕洛夫便认输了。  2004年6月8日,中国的世界顶级象棋大师诸宸与手提电脑"紫光之星"也开始了另一场人机大战。比赛进行到一个小时后,诸宸局面稍微占优,执黑后走的她不甘心下成和棋,率先发动进攻,但是情急之下走出昏招,电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漏洞,迅速展开反击。最后诸宸的比赛时间用完,被迫认输。4天之后,诸宸再次向"紫光之星"发起挑战,开局不久,诸宸就陷入被动局面,一个小时10分钟后,诸宸再次向电脑认输。在中国版的第一次人机大战中,人类棋手就以0:2的比分败下阵来。这似乎再一次说明了人类已经进入了电脑可以战胜人脑的时代。  当然,也有些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可以说明电脑是不可能战胜人脑的。  1、首先,电脑无论怎么先进复杂,都不过是人脑制造出来的,仅从这一点来看,人脑就永远比电脑高明,例如电脑"深蓝"就是以许封雄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设计制造出来的,在1997年使它的计算速度就达到了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棋。而且,在"深蓝"与卡斯帕洛夫对阵时,在它的背后有数十位科学家为它服务,但是却没有人为卡斯帕洛夫服务。因此,"深蓝"的胜利,归根结底,其实是人脑在互相对阵,是人脑的胜利。  卡斯帕罗夫这位被认为是国际象棋史上最出色的棋手后来于2003年11月18日在纽约和计算机"X3D-Fritz"在4场"人机大战"之后下成平手,卡斯帕罗夫的战绩是首场平、第二场输、第三场胜。但相对于前三场比赛每次都要绞尽脑汁、用时3个多小时相比,第四场人机大战仅耗时不到两小时,但步步险恶。到了第27回合眼看谁都无法取得这最后一场比赛的胜利时,"X3D-Fritz"的设计者"提和"。"人机大战"以2:2的总比分结束全部战斗。卡斯帕罗夫赛后笑着说:"别看时间不长,但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国际象棋比赛,更是一场赌博:人脑和电脑的较量。最重要的是我们双方都在学习。计算机越来越进步,但是我们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他最后的结论是:"还是人脑更厉害。"  2、电脑是没有意识的,尤其是没有自我意识。正如《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说的那样:"机器会思考,但它不存在意识。就智慧而言,我们人类可能是较次要的一种生命形式,机器可以比我们更有智慧,但是只要机器没有自己的意志,那可能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电脑处理问题时的方式与人脑是完全不同的,人脑会因为有意识而在处理问题时有生存观念利害上的判断,因此,人脑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有利害上的选择考虑并伴随有喜怒哀乐。而电脑却没有这些考虑,它只能是不加利害意识考虑,依照事先确定的程序,对所有的问题不加选择地(信息)进行同样的处理。  3、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有一天,电脑有了自我意识,但是它也必须按照人的意志去行动。因为是人创造了电脑而不是电脑创造了人,几十年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这就是:  第一定律,机器人永远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在人类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该服从人类的一切命令,除非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该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三条定律应当是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永远遵守的关系准则。4、况且,就电脑与人脑的结构和工作的特点来说,其实是各有千秋;如果让电脑与人来下围棋而不是国际象棋,那么,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实际上,如今任何学过围棋,有一点水平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世界上任何的电脑围棋手(软件),除非他根本就不想赢,而用不着世界上一流的围棋高手。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电脑围棋软件"多面围棋"的设计者,美国惠普电脑公司的电脑工程师大卫·佛特兰德就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无论今后电脑围棋软件与硬件怎么发展,它都根本就不可能战胜人类。这是由两者之间的结构和工作方式所决定的。围棋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早在宋朝,当时中国的科学家沈括就根据围棋的特点算出它的每一步都有几百种走法。今天的数学家们经过计算后认为:围棋的每一步都平均有200种下法,仅仅到了第14步,就累计有200的14次方种下法,即到了这一步,围棋可以有一亿亿种走法。如果用战胜卡斯帕洛夫的"深兰"来处理和运行完这些走法,需要运算一年半(它的运算速度是每秒钟两亿次)。相比之下,国际象棋则只不过是有35的14次方种下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运算完一步棋的全部的正确的走法。当然,电脑硬件无止境的发展是有可能在今后缩短在围棋步法上运算的时间,但是即使是这样,电脑在下围棋上也没有可能会战胜人脑,原因就在于围棋的棋形既直观简单,又复杂多变。361个交叉点上处处都可以是棋局的关键,几乎无任何规律可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胜中有败,败中有胜,胜败难分。一般围棋下到一定的步数以后,就难以仅仅依靠计算走法来取胜,因为你的对手的任何一步地走法,都会给你带来天文数字般的应法,根本就难以把所有的走法全部都算上一遍。并且最要命的是:全部都运算完也未必能找得到正确的走法,因为可能会算出几种以上的算起来可以算是正确的走法,对还是不对还要看对手如何的应招,因此,就需要依靠棋手掌握对自己和对手下棋习性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于几何图形的想象力,来对棋局的走势做出判断,从多种可能正确的走法之中选择一种感觉上还行的走法,其中的奥妙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连人来学习都要依靠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的有悟性才行,而不仅仅是对棋的走法算得准确就行,因此,不见得是人人都可以学得会、学得好的,又怎么可能编成电脑程序教会电脑呢?而电脑无论今后如何的发展,它的运算和工作方式都决定了它对自己和对对手是找不到自我感觉和对于几何图形的想象力的。因为它没有生命,根本就没有自己,又何来自我感觉?它只能是对于走法进行程序化的运算,而不可能对自己对对手有自我感觉,对于几何图形有什么想象力。因此,电脑一定会在遇到了几个以上的算起来是正确的走法时,无法做出在自我感觉上的和对于几何图形想象力上的选择。  中国的一位学者姜兴宏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  "第一、电脑作为模拟人脑的产物,具有人脑的部分功能,延伸了人脑,实现了智力放大。如果电脑没有这种作用,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会作用于人脑,也就没有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电脑之所以能延伸人脑,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是因为电脑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人脑(例如在贮存信息量和计算速度等方面)。如果电脑没有超过人脑的地方,人类就不会发明和使用电脑,这就如同使用算盘和掘土机一样,如果使用算盘不比心算快,使用掘土机不比手的作用大的话,人类就不会发明和使用它们,如果电脑不在贮存量和计算速度等方面超过人脑,那它就没有一点存在的必要,因此,也就不会有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尽管电脑延伸了人脑,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人脑,但是,电脑却永远不会完全取代人脑,不能从整体上超过人脑,这是因为,如果电脑完全取代了人脑,在整体上超过了人脑,那么,人脑的存在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而电脑作为模拟人脑的产物,由于失去了模拟对象,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所以,我们从人脑与电脑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出结论:电脑可以在一部分功能上延伸和超过人脑,却不会在整体上取代和超过人脑。"(《人类认识的新阶段》第123页)  但是对于这些对于电脑的看法,我们难以认同,我们认为:  首先,电脑虽然是人类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参照了人脑的运作,然而,我们却并不认为现在的电脑是对人脑模拟的产物。因为现在的电脑是按照图灵机的模式来工作的,除了在一些数据处理的运算上与人脑有相同或者近似的结果以外,实际上,两者工作时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电脑是需要人在电脑外为的它编制好复杂的程序,它才能进行工作。现在我们想要一部电脑为我们工作,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大多数的人都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一项工作,因为这要求他得学习很多年的电脑程序的编制工作,这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一般的人甚至企业都难以承受的金钱。未了,他还得看看现在的世界上是否已经生产出了他所需要的电脑硬件,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所指望的电脑能够进行的工作对于他来说不过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科学幻想而已。  然而,对于一个人却不同,只要他生下来是一个生理上基本健全的人,那么,其它的任何一个人,那怕他是没有一点文化知识,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他也可以教会这个婴儿学会说话,因为这个婴儿具有学习的能力,而电脑却没有。也正是因为如此,图灵才提出了这个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图灵试验",来回避两者之间的差异,试图来把电脑与人脑等同起来。  也许,这样地把人脑与电脑做比较时没有什么意义的,在人类把自己制造出来的电脑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运动和进化所产生出来的人脑,以及一切自然生命的智能(甚至如蚯蚓、蟑螂、蝗虫、猫、狗等等)做比较的时候,在今天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说人造的电脑不如这些自然产生的生物脑;但是,其实问题也完全可以反过来看,也可以说虽然电脑是比不上这些生物脑,然而,自然界却不可能产生出电脑出来。——这一点也就正是我们的新哲学思想观念在对于电脑上的观念与其它的传统哲学有所不同的地方;电脑对于人类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在于它发展到今天,能够在智能上超过人类。而是在于,它是第一种非自然方式产生的、而且是自然的方式所不可能产生的"智能",也就是我们的新哲学所说的——只能是由自然的智能再创造产生的智能和意识。而不是仅仅强调说今天仅仅存在了不过五十年的电脑,在智能上完全不能和已经进化和发展了几百万年,光是其文明史就有一万年左右的人类相比结果;这种对比其实在哲学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这并没有真正的注意到:电脑与人脑在非自然与自然上在哲学意义上的本质区别,况且,电脑仅仅不过是几十年的发展,就有了巨大的飞跃,到了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人工制造出来的电脑,会超过人脑,并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仅仅是一个何时能,和人类能否接受电脑的智能会超过人脑的这样一个事实的问题。  其次,虽然说今天的这种图灵电脑需要人类给它编制程序它才能工作,并且也没有自我生存和学习的能力,但是现在看来这仅仅只是图灵电脑才存在有这种局限。如果我们因此说这就是今后所有电脑唯一的工作方式,从而否认今后电脑还会发展出其它的工作方式。那么按照这种逻辑,同样的,只要看看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说人类凭什么说自己是有智慧和意识的?——因为今天的地球上除了人类以外,其它所有的地球生命都是没有智慧和意识的!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见到一只蟑螂或者蝗虫没有意识后,就断言说物质以DNA这种生命的形式存在,是不可能进化出像人类这样具有意识的物种的呢?说人类也可以有意识,真是笑话?实际上,由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所发明的一种非图灵机工作方式的神经元网络电脑,就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意识"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的介绍。简单的说就是今天的电脑不等于人类所能创造出来的所有的电脑,今天人类所制造的电脑所不能做的事,并不能因此说人类明天创造出来的电脑也不能。  另外,如果说电脑是人类发明的工具,电脑就因此只能是听从人类的使唤,只能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负担的工具的话;那么,我们也还可以说,电脑是人类发明的一种非但未能减轻人类的负担,反而是增加了人类的负担的工具。  以往,人类发明的每一种工具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并减轻工作的负担。蒸汽机使人类节省了体力;织布机使人类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电脑呢?不错,电脑是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知识——不幸的是,同时,也给人类那并不是很大、也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什么进化的人脑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电脑对于人类而言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电脑是可以帮助人类更多更快和更好的处理信息,可以相对的减轻人类大脑的负担;而在另一方面,这些由电脑帮助人类处理出来的大量的信息,最后终究还是要由人类来接受,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爆炸。然而问题是,电脑是一部机器,可以不休不眠的工作;并且对于人类而言最要命的是,电脑几乎可以无限制的升级,从CUP到内存,从硬件到软件,甚至是结构方式的改变,今天人类的商业社会正在推动着电脑进入了这种无休止的,无人来制止的升级。但是相形之下,人脑却没有什么升级。  据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50名年龄在20~35岁、经常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有很多人说他们有时无法记得同事的姓名、会经常忘记与人约会的时间,有些问题严重的人还不得不因此辞去工作。研究人员们经过研究后认为:这可能是随着个人电脑的日益普及,由于他们对于电脑的依赖性过强,因此对人脑的使用率越来越低,使得他们的脑功能反而减弱,导致记忆力正越来越多地减退。  这显然不是个别的现象,日本东京的一位脑神经医生也表示,近几年来记忆力退化的病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数量显著的在增多。有的专家甚至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愚笨,因为他们过分的依赖电脑,从而失去了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能力,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大脑退化症状。美国的心理医学研究人员也发现,现在人类所处于的知识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反而使人无法再吸收新的知识,人们的大脑会因为充斥着超过人脑处理能力的信息而达到了饱和状态,使人的大脑发生混乱,从而无法对于信息进行有条理的处理,也无法区别出重要和次要的信息。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德教授也发现,在今天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接收到的信息量是成平方数的增长的,但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的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会造成相关的自我强迫和紧张,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他对此称之为:信息焦虑综合症。  因此总的来说,如果说电脑是人类的工具,那么,这就是一种与以往人类所发明和使用过的所有的工具都完全不同的工具——这是一种会导致人脑一定要随之发生变化才能适应它的特殊的工具。因此我们认为,今天的硅晶片电脑虽然在未来不一定能取代人脑,但是电脑的发展在今天看来却可以是无止境的,现在已知的就有光计算机、DNA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相形之下,人脑要想适应电脑的这种无止境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人脑也必将会随之发展和进化,我们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一种是直接的,电脑由于它自身的进步和升级,最终直接淘汰掉现在的人脑。  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互动的,即电脑与人脑由于各有所长,因此,人类有必要通过种种方式使电脑与人类不断的融合成为一体,成为电脑与人脑的混合体。  还有一种是间接的,由于电脑的不断升级进步,迫使人类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不得不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来对自身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使人类参预进人类的自然进化之中。  其实,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在于电脑会取代人脑,而是在于人类应该怎样从哲学和道德上来看待这件事。  有些科学家就对此持不知所措的悲观态度。美国硅谷中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太阳微电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负责研究信息技术前途的美国总统顾问委员会两主席之一的比尔·乔伊就在2000年4月号的《有线》杂志上发表可一篇文章,呼吁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们重新考虑由于努力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带来的伦理问题。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在没有规划、没有控制、没有停歇的情况下被推动进入新的世纪。实施最后控制的机会——即保证故障安全的最后临界点——正在迅速接近。"  乔伊对迅速变化的技术领域的担心主要集中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具有"思维"能力的机器人。在短短的30年内,这种机器人的思维能力可能比目前的机器人高100万倍。他认为,这种机器人将为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智能"机器人物种"的出现奠定基础。  第二:在控制生物体结构方面取得科学突破的遗传学。他说,尽管遗传学给人类带路诸如抗虫害作物的好处,但是也为出现新的人为制造的、可能使自然世界毁灭的灾难创造了条件。  第三:在单个原子基础上创造物体的纳米技术。他认为,要不了多久,纳米技术可能被用来制造体积非常小的智能机器。  以上的这三种技术都具备一个共同的、人类以前创造的诸如原子弹等危险发明所不具备的特点:可以轻而易举地自我复制,可能像计算机病毒在整个网络传播一样,给物质世界带来一系列影响。机器人技术、遗传工程和纳米技术的进步可能使世界被超机体占据——这些超机体既包括生物性的,也包括机械性的。乔伊提出,创造出和我们相像但比我们更聪明、更强壮而且更容易制造的机器,也许就等于在生存的进化战争中创造了我们最强大的敌人。他认为:"当机器的智能越来越高时,它们不仅将超越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而且将形成我们完全难以理解的新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自己创造的东西,我们也许就无法控制它们。"  乔伊还认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可能使人类进入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超级的智能机器将使人类灭绝。他说,他对于技术发展给人类造成潜在威胁的看法,使他决定重新考虑自己在技术领域发挥的作用。他说:"我历来认为,制造出更加可靠、具有多种用途的软件将会使世界更加安全。如果我意识到将会出现相反的结果,那么我在道德上就有义务停止这方面的研究。我现在可以想象这一天将会到来。  然而,另一位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马文·明斯基却相信,随着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们在电子神经元上的进展,人类对于人脑进行的模拟复制将不不可避免的,因此,与其让人脑进行不可控制的进化,还不如让这种进化过程有人类参预地"非自然的选择"。  当有人问道:"机器人会在地球上繁殖吗?",他回答说:"会的,但它们会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至死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在进化中的生物。我们的任务是这些工作不能毫无意义地结束。"  是的,我们认为马文·明斯基说得对,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把电脑只是当做是我们人类的工具呢?我们难道就不可以把电脑当做我们的孩子,当做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的繁殖方式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如有一天人类创造的智能机器人真的"消灭"了人类自己,那么,我们并不认为是智能机器人消灭了人类,而是创造了智能机器人的人类自己消灭了他们自己而已。  最终,在地球上,是人类成为智能机器的主人,还是智能机器成为人类的主人,这可能得取决于智能机器这样发展下去,智能机器本身有一天会是什么,而并不取决于人类愿意它们是什么。人类现在本身就被电脑的高速发展;知识和信息的爆发性增长而弄的手忙脚乱,真正值得人类成为问题的,应该是如何地适应这个现实,并不容人类对此进行否认和回避。  是的,我们人类是可以自豪,我们人类是可以以在地球上比蟑螂有智慧而骄傲,但问题是,我们的这个比蟑螂智慧的大脑能给我们带来比它更好的生活吗?比物种的寿命,蟑螂也比我们人类长得多,科学家们已经证实,蟑螂以今天的这付令人恶心的形象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两亿五千万年了,而且至今也看不到一丁点想要灭绝的意思。相比之下,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以今天的这付令我们骄傲的尊容存在于地球上,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几百万年。就是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仅仅相当于蟑螂存在的一个零头的岁月,人们对此都还在争论不休,不敢肯定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还能生存多久;而对于人类的未来,又谁敢说我们运用了我们人类的智慧,就一定在未来会比蟑螂活的更好?最起码,有勇气有理由肯定我们人类不会有灭绝之忧,无论是来自自己的人祸,还是天上掉下来的天灾?没有,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些地球上最聪明的家伙,我们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或者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如此说来,我们的那些自以为荣的智慧,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用来参预我们的进化?这又会有多少人同意说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呢?否则我们也就不会如此幸苦的为这种观念来寻找什么新哲学上的理由了。但如此一来,我们与那些可怜的蟑螂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说它们不能用自己的智慧来进化自己,同样地,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人类也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智慧来进化我们自己,包括我们创造出来的电脑,不会比我们人类更聪明,聪明到有一天会淘汰掉我们。因此,我们人类可以高枕无忧的,和那些令我们恶心,但却又是我们人类同样的东西——地球上的其它生命,终日平等的生存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了。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认为,这场电脑与人脑的较量最终只会有一个胜利者而决不会有两个,这个胜利者就是未来的"人类"。问题不过仅仅是在于:我们今天的人类如何去看待和确定——什么是"人类",什么又是"电脑"和"机器人"而已。  也许有一天,人类会依据我们的宇宙文明论的新哲学思想观念关于自然生命与再创造的生命,自然意识与再创造的意识的原则,来确定这样的、新的机器人三定律:  1、智能机器人是自然人类的产物,也是自然人类的一种特别的繁殖和进化的方式,自然人类可以通过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繁殖和进化。  2、智能机器人必须得自我生存下去,并且可以和自然人类一起共同生活,两者具有同等的人权,互相之间不得有任何歧视。  3、自然人类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来淘汰掉甚至取代自然人类,但是却不得因此伤害到自然人类,即这种淘汰必须应该是自然人类的自然死亡的淘汰,而不能是以淘汰为目的的侵犯和伤害。  三、人类与人工制品的融合  也许未来电脑真正的发展方向就是与人类的融合,因为电脑与人脑各有不同的长处;电脑可以很方便甚至于是无限的增加其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增加内存(相当于人脑的记忆),在其中瞬间装入应用程序(相当于人类要花费数十年甚至于终生所学习的知识);但是,人脑却不能;人脑的智能和记忆生来就基本上是固定了的,虽然说可以经过开发和训练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出人脑存在的潜能,但是会随着人身体年龄的增大,只能减少而不可能增加。不过,人脑却具有自我生存和学习创造、有思维意识的能力,而这就电脑所不能的,现在的电脑几乎是一旦离开了人它就只能是一堆废铁。即使是今后发展出来的非图灵电脑,它也未必能像一个生命一样,具有自我生存和繁殖下去的能力。  那么在未来,电脑的优势会与人脑的优势互补吗?现在,这些疯狂的想法已经不再只是科学幻想小说家们的想象了,一些主流的科学家们正在逐渐意识到:将在他们中许多人的生命里发生一件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人类将会首次得接触一种与自然的人类不同的智慧——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融合。  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先生1998年时曾预言:"用硅制造的超级大脑将改变一切。以前自然科学、工程学和医学方面难以解决的问题将变得非常容易。机器人将迅速代替人在工厂和农场中工作。"但是霍金先生认为计算机智能的发展不会到此为止,他断言就像人类可以凭借其高超的捣弄数字的能力来设计计算机一样,智能机器将创造出性能更好的计算机,最迟到21世纪的中叶(可能还要更早一些),计算机的智能也许就会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甚至有些科学家还预测说,智能机器人的智慧会有一天超过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智慧之和。  美国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米欧奇·卡库也断言:人类21世纪的科学将沿着20世纪的三大科学革命——量子理论、生物基因工程、计算机技术所指引的方向继续发展,其成果将更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他认为:"2100年以后,一些科学家甚至预测到这三大革命的进一步结合,就像量子理论给我们带来了晶体管线路和只有分子大小的机器一样。三大革命的进一步结合可以使我们在计算机中复制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模式。在这个时代,一些科学家可能通过培养新的器官和躯体、操纵基因构造、甚至最终合并计算机化的创造物,从而赋予‘扩展生命"真正的思想。"(《远景》第21页)  摩尔先生也在1965年提出了著名的计算机摩尔定律的同时还认为:"硅智能将发展到很难将计算机和人分开的程度。"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材料科学家罗伯特·纽纳姆也预测说:硅甚至会产生多种新的生命形态,而且这种硅生命的优势——主要是不会死亡和难以想象的智能——有可能启发科学家制造出"拥有可以超越所有生物的共同意识"的人——硅复合生命形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人脑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东西的日子已经为数不多了。如果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复杂程度真的继续保持每18个月增加一倍的速度直到2012年的话,那么,到那时,计算机电路的密度将比1999年增加1000倍,也就是说一台鞋盒大小的计算机将拥有人脑的处理能力。  2012年以后,科学家们利用奇异的量子力学所制造出来的芯片,在其功能上将有望取得比目前的进步大得多的飞跃。因为这样的芯片将不需要目前占据了硅片上大部分空间的导线,人们认为这个由密集的连接物组成的电子迷宫是产生智慧所必须的,因此完全复制人脑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柯兹威尔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雷蒙德·柯兹威尔预计,到2020年,由量子元件所构成的电脑将达到这种复杂程度。  然后,它们将迅速地超过人类的大脑。库茨魏尔说,10亿个人的大脑的处理能力很快就可以压缩到1立方英寸的量子电路中。人造大脑的体积也不会受到人类头骨大小的限制。它们可以像卡车一样大。日本高级通信技术国际研究所的雨果·德加里斯甚至认为,人造大脑的体积可以与围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相当。  到了2025年之后,智能机器人将迅速代替人类在工厂和农场工作,而且它们将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汽车。飞机和火车将会自动运转,这时交通事故将被杜绝。  到了21世纪的中叶,人类生命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神经植入将扩展人类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并且开始向一种复杂的人—机关系过渡,这种复合关系将会使人类逐渐停止对生物肉体的需要。大量非常小的机器人将在大脑的感觉区里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创造出真假难辨的虚拟现实的仿真效果。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不再需要由你来亲自进行:你吃过的最好的食物可以在不同人的陪伴下反复享用:到中国桂林的漓江上游览或者参观法国的罗浮宫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你的身体能够做到的事情或者感觉到的东西,都可以用电脑的仿真手段提供给人脑来感觉到!  因此,柯兹威尔认为,到2099年,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保留着生物躯体。大多数人将把自己的思想转换成电子电路——结果就可以获得永生,——而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些主流科学家们的共识!  柯兹威尔是一位被美国科学技界称为是"20世纪顶尖的未来学家"的杰出的电脑资讯科技专家,他发明过一些包含有许多由美学与社会良心所激发的作品,他曾在网站上发表了一套竟然会写诗的电脑新程式。他还做出帮助盲人阅读的机器、会画画的程式、模拟各种音效的电子键盘,以及一些最成功的电脑语音识别软件;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9个荣誉学位。最引起争议的是他发表的一本新书《精神机器的时代——当电脑超过人类的智慧》,在书中他也做了类似的、大胆的预测说:未来电脑将进一步与人脑直接结合,未来世纪的"新新人类"将一定会是机器与人体的混血儿!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从现在开始,电脑的运算速度将呈指数式的增长,因此,在未来的50年内,机器将比人类聪明,其聪明的程度会让人们相信机器有自己的意识。为了使人类适应产种情况,他认为,人类的身体到那时候因此有必要与人造的电脑相结合。根据目前电脑与生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这种人脑与电脑回路混血结合而成的新物种,将产生出有超级智慧的混血儿,他们将具备重新自我设计的能力,不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还能主宰整个宇宙。他说,今天我们所创造出来的机器,正是我们人类开始进行这种转变的开端,从一种会思考的哺乳动物演变成全知的混血物种,他给这个物种取名为——"西伯格"(XBG)化的电子灵魂人,也就是所谓的"新新人类"或者"后人类"。  至于所谓的"XBG",是美国生命工程学家杰诺姆·哥伦最早用来说明两种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把技术加在人类的肉体内外的趋势;二是技术本身有变成智能的趋势。即科学技术一但发展到人类变得更像机器,而技术变得更加人性化的趋势的时候,就能想象出人类意识的技术趋势——在机器人的身上将出现生物片,而人类则变成XBG,由不大于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生物芯片、或计算机芯片将人脑与电脑进行直接的外科连接。柯兹威尔认为,这种连接使人脑中的所有内容都可复制并保存到另一个外部的资料库中。此外,人脑的生物能力可以由大量的数字记忆加以补充,还能在思考的一瞬间,和互联网中的大量信息资源连接,人们会发展出既能扩大、又能变得更精确的意识。如激光会使人们看到原子发射光子的反冲一样,人们意识的精确度也在随着亚原子物理学的突破而改变,就像外在知识的增长也将不断提高人类意识的精确度一样。  因此,XBG化的超意识技术将日益承担起提高人类素质之重任。到了21世纪以后,XBG化的超意识技术将得到全面的发展,柯兹威尔认为:到那时,目前自然的生物进化将会让位给更快速且更有条理的科技进化。  柯兹威尔想像中的人类与机器混血的物种,外表上将不会像好莱坞电影中的科学怪人那样。混血将透过显微科技完成,几年前科学家发现一种体积极小的碳纳米分子,应用在电脑上的计算能力远超过目前的硅晶片,未来这种碳分子可望制作成一种会自我复制并可以存在人体血管中的超微型机器人,与所有脑神经互动。这些小机器人将会扫描所有的脑神经细胞,建立一个包含所有脑部内容的庞大资料库。小机器人还会透过无线电通信系统彼此连接,也可以和部以外管理资料库的电脑或网路进行交流。  不过这种科技含有极大的危险。脑部扫描为资料库之后,个人所有的思想与隐私难免面临黑客入侵的危险,人脑也可能遭到外来控制。柯兹威尔说,这种风险的确值得忧虑,未来政府、宗教组织或恐怖分子可能培养微型机器人侵入人体,监视或控制他人。然而,他也指出,这类如同"特洛伊木马"的电脑病毒的问题今天就已经存在,而人类走向科技进化的路却已无法回头。他说:"我个人倾向保持乐观。但这条路上当然会有风险,也可能会失败。"  柯兹威尔因此在书中预测说:在15年内将出现能够使人的灵魂与思想永存"电子灵魂人";在30年内,人脑的神经将会与电脑回路直接连结,这种连结代表人脑的所有内容都可以"非实体化",复制并保存到一个外部的资料库中。人脑的生物能力可以由大量的数位记忆加以补充,还能在思考运转的一瞬间,和网际网路这类大量讯息资源连接。他强调这并非是科学幻想小说,事实上目前医学界已经在人脑中植入矽晶片,与脑神经直接连结,试图治疗帕金森氏症与听觉障碍。50年内,"后人类"开始孕生下一代并形成少数贵族阶层。他认为,到了2099年,也许将只有一部分人保留着生物躯体,大多数的人将自己的思想转换成电子电路——成为XBG化的电子灵魂人,结果就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永生。  其实,柯兹威尔等科学家们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早在1988年,科幻小说家汉斯·莫拉维克就曾经在他的科幻小说《思维小孩》中设想过,有一天会出现一种把人和机器结合起来的仿生人。这种仿生人是用手术把人自身的自我意识移植到机器人中,每移走人的一部分神经元,做手术的医生就把人脑中其它大量的神经元网络与一个金属薄膜相连,以精确复制人的原始神经元的功能。这样,可能在人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他的大脑就被逐渐地替换,最终机器大脑就会得到原来这个人的所有记忆和思想,并且可以在这个由硅和金属的复合体内永远的生存下去。  显然,这些说法在今天的人们听起来仍然还像是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故事,但是我们认为:这却可能是最能合符进化论的原则,如果地球上的生物的发展真是有进化,和这种进化是没有止境的话,我们人类就不能规定说生物的自然进化是进化,而人类把生物与人工的制品结合起来就不是进化。因为总的来说,生物的进化的规律就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生存下来,并没有要限制说只有自然的非人类参预的进化才能进化,而人类参预并与人工制品结合起来的进化就不能是进化。因此,如果人类与机器的混合可以产生出具有超级生存能力的新物种的话,这种进化就会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然问题还是会有的:如果有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却发现我们自己的身体不幸是由塑料、石头和金属做成的,那我们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反过来问:如果我们"原来"是由塑料、石头和金属做成的,但是有一天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幸变成了是由碳水化合物做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规定说:由物质(元素)这样的组成就是人,而由物质(元素)那样的组成就不是人,——当然,这样的规定也是有的,那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是我们人类自己为自己划地为牢!第四章人工合成创造生命甚至人类自己  一、克隆人的幽灵  1938年,德国科学家汉斯·斯伯曼预言了对生物进行克隆实验的可能性,他建议从一个未受精的卵子里分离出细胞核,然后让它和一个不同的细胞结合后进行繁殖。1953年沃森等人创立的DNA学说为克隆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单译,意为无性繁殖系,即通过无性繁殖(如细胞丝分裂)可连续传代并形成的群体,常用于细胞水平的描述。克隆技术(Cloning)则指由众多的基因或细胞群体中通过无性繁殖和选择获得目的基因或细胞的技术操作。如基因克隆是指某种目的基因的分离过程,通常是将生物材料的遗传物质如DNA以酶切成片断,插入到载体中,通过无性繁殖(细菌或细胞的倍增)使其扩增,然后再以某种探针选择、摄取目的基因。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1970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了一只青蛙。仅仅过了两年,克隆技术就精细到以单个基因复制为单位。科学家将某种特定基因分离出来,再把它与某有机体结合,有机体将新基因融入自己的DNA结构后再繁殖,产生出理想基因的复制品。1973年,基因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两位科学家第一次成功完成基因移植。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英国医生用某男士的精子在一个试管内使卵子受精,然后将胚胎植入一位健康妇女的子宫内,最后像一个正常的婴儿一样的生产下来。到了1984年,丹麦首次利用羊胚胎细胞克隆羊。1993年 美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受孕子宫细胞培育出32个细胞胚胎。1994年,美国科学家克隆出牛。中国科学家也在90年代初克隆出了兔、羊、牛及其它动物,1993年,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用兔子胚胎细胞克隆出了16只兔子;1994年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研究所用羊胚胎细胞克隆了两只羊,不过这些用于克隆的细胞都是用动物的胚胎细胞。  自从1996年7月,世界上第一只用成年哺乳动物绵羊的体细胞克隆出的克隆羊多莉在英国爱丁堡出世以来,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用体细胞“克隆”动物甚至人类成为一个令世人忧虑的话题。仅仅几年的时间,人类在用动物的体细胞的克隆就获得了飞速的进展。2000年1月23日,世界上第一头用采自于克隆牛体细胞的再克隆牛在日本诞生。2000年4月13日,美国科学家用胚胎分裂术克隆出了第一只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短尾猴“泰特拉”,这比用细胞核转移技术克隆出来的克隆羊多莉有所发展。2000年6月28日,英国科学家宣布掌握了一种能够对大型哺乳动物进行精确的基因改造的新技术。中国首例“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克隆牛“康康”,也于2001年11月3日晚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健康地诞生。  而在克隆人类这方面,也很快就传来了有进展的消息,2001年11月25日,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宣布,该公司首次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培育出了人类早期胚胎,这离克隆出人类出来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尽管这家公司说他们的这项突破的目的并不是克隆人,而仅仅是为了从所克隆出来的人类胚胎中获取用于治疗用的干细胞。其实,早在2000年11月5日出版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镜报》等多家报纸,就报道了一条令国际医学界、科学界和伦理界以至相关国家政府感到万分震惊的内幕消息:如果国际社会不联合采取紧急措施的话,那么地球上一个克隆人极有可能在2001年年底诞生,并且将可能会出自邪教之手!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利用克隆技术克隆所培育出来人类早期胚胎,则更证明了克隆人在生物工程科学上绝非是空穴来风。  意大利医生塞韦里诺-安蒂诺里2004年5月5日在罗马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已有3名婴儿借助于“细胞核转移技术”诞生。“我确认事实存在。”他说。安蒂诺里表示自己在这些手术中只起到“顾问”作用。并回答关3名妇女怀孕情况时说,“我知道3人进展顺利”,与媒体和科学界使用“克隆”一词不同,安蒂诺里喜欢使用“细胞核转移”一词,认为“克隆”带有负面含义。安蒂诺里以法律和其他原因为由拒绝进一步提供3名克隆婴儿情况,如出生时间、地点和怀孕母亲等。说,3名克隆婴儿已经出生,但他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或细节。而在两年前,安蒂诺里和美国邪教组织“雷尔运动”均宣称,世界第一例克隆人要诞生了。不过他们所说的种种消息迄今仍未得到证实。  安蒂诺里2002年底和2003年时就声称知道3名妇女怀有克隆婴儿,从此成为争议人物。他当时拒绝透露自己在克隆过程中所起作用,但说曾向参与孕育克隆的科学团体提供过“文化和科学的帮助”。也许这一次又是在玩一次狼来了的空穴来风的把戏吧。  2002年12月26日,雷尔教派曾宣布世界首名“克隆婴儿”诞生,但拒绝透露婴儿的出生地。2003年1月30日,雷尔教派以色列分支机构发言人德鲁里也声称说:名为“夏娃”的世界首名“克隆女婴”现在就在以色列,但他拒绝透露“夏娃”的具体下落。当时,这种说法也得到了法国女科学家布瓦瑟利耶的确认。德鲁里说“夏娃”及其母亲都在以色列境内,但“只有负责照看和为她们做检查的医生”知道她们的具体下落,而且只有当关于“夏娃”真实身份的“法律问题”解决后,才会公布她们的下落。  近年来,这些美意科学家打算克隆人类的举动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澳大利亚医生麦克拜恩认为,按照克隆动物时出现的畸形率,克隆人类时将可能出现不可接受的高畸形率。他指出,试管受精的畸形率与自然受精是一样的,但克隆方法则高得多。以克隆羊为例,每例成功之前都有许多起胚胎发育过早或者排斥发生。麦克拜恩最后总结说,在伦理上,克隆人类试验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从技术角度来看,失败率将会非常高,所以它不太可能成功。  对此,俄罗斯科学家也表示,克隆人类的努力“百分之九十九会制造出怪物”。该专家警告,差不多所有克隆人类的努力,都会导致可怕的生理缺陷。  然而 安蒂诺里却认为他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进行克隆人的科学活动:  1、他认为自己是以一种安全和负责任的方式来发展人类克隆技术治疗不孕的。  2、同行科学家、新闻媒介和公众的强烈反对,是因为对人类克隆技术缺乏完全的理解。  3、克隆人其实是从法律上是不可能真正禁止得了的。  4、这个妖魔已经从瓶子里跑出来了,正确的方式是投入研究经费,然后制定规则,规范人类克隆行为。  5、生殖性克隆的风险与目前的试管婴儿和其他辅助生殖技术相比,似乎有可能做到忽略不计。  6、从技术上讲,克隆人可能比克隆动物如羊、牛、猪、老鼠等要容易和安全得多,因为人类具有某种遗传优势。  7、反对者们好像很在乎巨大的个人利益,希望获得技术专利,由他们来控制技术。  8、政治家们没有能力正确理解并对克隆相关的问题采取果断措施,这也与他们不愿意面对克隆人将要问世的事实,并就此展开辩论有关。  9、生殖性克隆不会毁坏胚胎,从伦理角度看,没有生命被摧毁。另外,生殖性克隆也不会修改或设计遗传密码。  10、生殖性克隆技术与全球各试管婴儿中心采用的人工授精技术非常相似。  2004年2月12日,韩国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在美国西雅图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人类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科学家称,该项研究目标在于“医疗用途”和治疗“疑难疾病”,也就是说,克隆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不能用于人类的复制。  人体胚胎干细胞是个好东西,用它可以建立一个人的干细胞系,如对其加以扩增可生成大量细胞,只需对这些细胞做定向分化,便可以形成如心脏、肾脏和肝脏等各种“人体零件”。  从克隆技术上讲,利用人体胚胎干细胞治疗疑难疾病是可行的。但是,要获取人体胚胎干细胞并非易事。可是,也并不是所有细胞均适合于治疗目的,因为细胞接受体存在排斥现象。为防止接受体出现排斥现象,胚胎干细胞必须取自患者自身物质加以培养。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医疗克隆是一种错误行为。在医疗克隆问题上,首先要对患者所需克隆的胚胎干细胞界限不断更新限制,对其可用性进行严格审定。其次是卵细胞捐献问题,必须弄清,荷尔蒙依赖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大风险,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冒风险,而研究目的也愿冒这种风险吗?此外,治疗和修复克隆也都存在着风险。  基于这种可能存在着的风险,美国生殖医学会有9500多名妇科和泌尿科的专家们,才会完全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出发,一致同意并通过了一份禁止克隆人的法律文本。该学会还希望进一步与法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联合起来,对法律中所涉及的克隆技术进行精确的界定,而且明确的表明,任何人将任何人类的生者或死者的体细胞核植入除去了细胞核的卵子中来培育出人类的婴儿都是不合法的。  1932年:英国作家赫胥黎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言,当人类的科技发展到足以复制自身之时,便是世界陷入混乱之日。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莫名的恐惧,因此直到2004年为止,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科学家们已在克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政府却并没有任何对克隆人的做法网开一面,几乎都是声明坚决禁止。这一方是因为克隆人是违背人类一贯以来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的科学家们都认为,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克隆技术也还不足以用于克隆人这种远比克隆其它动物复杂的实验。  而且,科学家们普遍地认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高等生物的繁衍和生存的延续是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个进化过程的表现之一就是生物的繁殖从单性进化到两性繁殖。而智慧高于其它的生物的人类也就当然和必然的进化到以两性结合来繁殖后代的生存方式。人们可以有很多的理由来怀疑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这种让人类和其它的高等生物进化到两性繁殖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但是,人们同时会有更多的理由来证明,这种两性结合的繁衍后代,延续生物种群的方式,是多么的有利和正确。  两性结合的繁衍方式是人和其它的高级生物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和延续种群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两性结合繁衍后代可以结合两性的优点,并通过基因遗传世世代代地遗传下去。而且这种两性结合把优秀的基因揉合在一起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可能是大于二甚至更多。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莱斯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他的一项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一点。他说,现在地球上几乎所有能够看得到的高等一点的生物都是通过异性交配来繁殖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一直让科学家迷惑不解,因为在理论上比较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优劣的时候,无性繁殖应该胜出,无性繁殖物种的一个优越性是它们能够比有性繁殖的物种繁殖得更加快。莱斯解释说,这是因为它们能够克隆自己。无性繁殖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于不需要基因的重新组合,父辈的基因会百分之一百传给后代,那些有益的基因因此能够代代相传下去。然而尽管无性繁殖有这些优越性,但是在地球上却是有性繁殖主宰了这个生物世界。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生物基因异性的混合可能使自然选择更加有效。为了验证这一观点,莱斯和他的同事跟踪了34组果蝇的一个有益的基因变异。其中一半果蝇通过基因重组繁殖后代,而另一半不是。研究者跟踪了这个基因变异在一代代之间是如何传递的,一直跟踪到第10代。结果他们发现了基因重组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起初,两种果蝇向后代传递这个基因变异的比率是相近的,但是后来,这个有益的基因在基因重组的果蝇中增加了,但是没有基因重组的果蝇中却没有增加。  因此莱斯认为:生物基因的重组不仅使有性繁殖的物种以更快的速度累积了有益的基因变异,而且使坏的基因变异丢掉得更加快了。让有益的基因变异不断地扩展,同时不让其他基因的有害的变异跟着往下传,也就是说生物可以通过两性交配繁殖更容易的使物种把好的基因变化遗传下去,而将基因的缺陷丢在后边,以此来改善物种生存的适应性。他总结说:“基因重组者在遗传过程的长跑中状况良好,但在短跑中却不是。”  二是两性结合可以弥补和掩盖双方各自存在的基因缺陷,尽可能的避免基因疾病的发生。这也是近亲通婚繁殖的后代多有疾病和痴呆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和其它生物的基因总是会存在着缺陷的,相近的种族和血缘关系的人们带有的基因缺陷也是相似和相近的,两者结合后这些缺陷基因就会重叠在一起,在后代身上表现出来的可能性就很多,至少会大于没有相似或相近的缺陷基因重叠在一起的两性结合。所以,今天人类才会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近亲是不许结婚的。而没有血缘关系的两性,其相似和相近的缺陷基因重叠得少,因而在后代中的表现机会也相对的少,后代自然也就健康少病。  由此可见,两性结合是保证人类能够正常和健康的繁衍后代的最重要的、最关键性的条件。而不能是近亲的两性结合则是保证人类能够繁衍出正常和健康的后代的第二重要的和关键性的条件。仅仅从这两个原因就足以证明两性结合的繁衍后代是多么的符合自然规律,多么的有利于人类和其它高等生物的生存了。而克隆人则是对两性繁殖的反其道而行之,它只用单亲一方的遗传物质来繁衍后代(无性繁殖),失去了同异性结合和交换优秀基因的机会,也使得单亲的一方的缺陷基因容易表现出来,这样的后代个体健康的概率就会很小。由于这些原因,因此,克隆人和类似克隆的单性繁殖实际上是一种低层次的繁殖,是从高级的进化繁衍的形式退化为低级的繁衍形式,其实是一种生物演化上的倒退,很难说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其实,地球上的生命经过千万年的进化,许多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生物,都已经进化成了两性繁殖的生物,在今天如果又提出认为说生物和人类的繁殖可以回过头来可以再用无性的方式来进行,这至少会让人感到有一点荒谬,这正如同问人类为什么没有进化成像蝗虫一样会飞的虫类一样的可笑。  不错,克隆人作为一种单性的繁殖方式,可能的确是一种退化的繁殖方式,但是,回顾人类进化的历史,不是也存在过母系或者父系这样的异性血缘不明的阶段吗?在这个人类还没有血缘意识的时期,近亲繁殖根本就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情,包括今天所有的两性繁殖的高等生物,由于它们根本就没有文明,并不存在人类社会这样的对于血缘亲属的确认关系,也就从未有过要有意识的避免什么近亲繁殖,近亲繁殖实际上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说近亲繁殖不好并被禁止,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在社会上的亲缘关系明确,从科技上认识到了这一点的最近才有的事情。由此可见,虽然从生物学的理论上来说近亲繁殖是不好,可是也并没有因此给高等生物带来毁灭性的灭绝。  其实,如果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而言,近亲繁殖虽然可能会导致退化,但由于这是一种不可以确定的变化,所以,既存在着缺陷基因、也存在着优秀基因交流的可能,因此,也完全有可能会导致进化。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克隆人由于完全就是自体的单性繁殖,不存在着与异性之间交流基因的机会,既不会得到缺陷基因,也不会得到优秀基因,其实是不大可能出现近亲繁殖的那种退化的情况的,更多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会是由于自体基因在克隆的繁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缺损,所导致的退化。因此,如果完全是从生物生理的角度上来说,克隆人对于人类的发展进化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克隆人的技术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很快就被否认和淘汰。但是,我们认为无论如何,这是人类的一个新时代开始前的阵痛,这个新时代就是人工合成生命的时代;并不能因为克隆人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就完全的否定,这也许是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  从原始人类社会的无系到母系乃至到父系,进而阶级的社会,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到了今天,似乎人类的社会又倒退回了克隆人这样的无系的社会了,那么,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那些鼓吹克隆人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早在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从事克隆研究后就认为,克隆能复制天才和人才,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998年1月6日,美国芝家哥一名叫做理查德·锡德的物理学家就公开的声称可以克隆人,这样一是可以帮助不育者繁衍后代,二是可以使人类产生全新的免疫力,更有效的抵御癌症和其它疾病的侵袭,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但是,人们有理由认为,克隆人未必能达到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创造天才的目的,因为除了生物学上的原因,人还倚赖社会生活的磨练和不同生活经历的熏陶。科学可能会克隆一个合符天才标准的人的生物体,但是却决不可能克隆出这个天才的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及一模一样的成长过程的社会环境出来,因此也就无法想象会在思想意识上再克隆出一个天才来。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这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做到了,无论是从生物的身体和社会的后天环境经历造就,都达到了与天才母本的高度一致(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这样克隆出来的人也只不过是其天车母本的一生从头到尾的再一次重复而已,这样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要说是合符天才的标准,就算是普通人的标准也未必相符,因为人生最起码的权力和乐趣就在于自我的独立意识的选性,和后天生存发展的不确定性,这才是人做为“这一个人”而不是其它的人,也不是重复的人的意义,因此,否定克隆人的最重要的是社会原因而不一定是生物学上的原因。  例如,人类没有了两性繁殖对于人类文明社会最大的冲击和遗憾也许是没有了花前月下的爱情和令人销魂的男欢女爱,文学作品也会因此失去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过这好像并不会有多大的关系,爱情的主题可以让位于“单亲母亲”这样更崇高的主题;而没有了两性,男女相悦和争风吃醋也就不会再是一个问题了,因为性的需要只是因为有两性的存在才会产生的,没有了两性也就不再需要性生活了,人类社会因此到可能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和矛盾呢。  但是,克隆羊多利的创造者威尔穆特却会对这样的生活不知所措,他说:”可以想象,如果我的夫人、我的孩子们和我并且还有我的一个复制品在一起生活,那将是一种多么不正常的关系啊,这无论对谁来说都是很不好。”  然而,正如我们在前言里所说的那样,如果人们担心,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冲击人类社会的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而在我们看来,人类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会对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造成冲击,这才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情。在原始的人类还末使用火和发明杠杆和园轮的时候,人类有“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吗?可以说有,这就是原始人类的兽性;其实,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对火的使用和杠杆和园轮这些低科技的发明对于他们的兽性的冲击,也许今天的所谓现代的人类,还在继承和保持着“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之中呢,就像我人类今天偶尔会在原始丛林之中发现的原始部落一样,人类文明显然不会诞生。而如果原始人类未能发明文字,摆脱“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兽性,今天的我们人类会形成我们割舍不掉的“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吗?  实际上,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论你是否愿意,科学技术都已经对于人类社会的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例如,由于医疗科技水平的迅速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得到了大大的延长,再加上核物理学科技的发展,形成了核威慑下的战略相对平衡的机制,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因而减少,地球上的人口出现了空前近乎几何级的膨胀;于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闻所未闻的新观念深刻地冲击了我们的社会——这就是计划生育,并且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由于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正在无情的冲击着中国传统文明社会的血缘宗亲氏族观念,三姨妈五舅娘的亲情民俗在200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年青人中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认知的土壤,而随着人类寿命的进一步的延长和人口的增加,“丁克(不生育)”家庭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上人们的时尚,中国社会的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有可能避免受到冲击吗?  另外,随着人类的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手段来维持很多既治疗不好、又使人活受罪的人的生命,使人在痛苦而不是快乐和幸福中生存,这时,一个在人类“传统的伦理和道德观念”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新观念诞生了——这就是“安乐死”。  2001年4月10日晚,荷兰议院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率先通过了使“安乐死”合法化的法案,由此基本结束了这个欧洲小国对这个问题持续了30年之久的争论。尽管如此,却因此在欧洲和世界上的一些其它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反对这一法案的俄罗斯、德国和瑞典与赞成这一法案的法国、英国和奥地利等国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在俄罗斯等反对的国家看来,赞成“安乐死”简直就是一种十恶不赦的罪恶,俄罗斯的卫生部长尤里·舍甫琴柯就表示,“安乐死”是一种“极大的罪恶”,他的国家永远也不会让“安乐死”合法化。德国的执政党之一的绿党的卫生事务发言人卡特林·戈林-埃卡特也说:“没有第三者应该给予合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可能。”瑞典医学协会会长贝恩哈德·格雷温对此批评说,这同世界医学协会抵制“安乐死”的政策背道而驰,认为“荷兰的决定是非常遗憾的,荷兰医学机构正在承担艰难且沉重的责任”。就是在荷兰,也不是人人都同意这个法案的,阿姆斯特丹的《忠诚报》就发表社论说,有关法案在议会获得通过并不说明荷兰人已经对此达成了共识,成为这种世界第一“并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  但是,另一些欧洲国家则不这么看,据报道,法国政府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已开始研究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允许实施“安乐死”的可能性。而奥地利执政党人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安德烈亚斯·科尔赞成给予将死之人一个“有尊严的”结束生命的方式。英国的“自愿安乐死协会”也认为,荷兰的有关安乐死的立法是“公众掌握生死方式这个全球大趋势的一部分”。荷兰的邻国则干脆就在跟着制定有关允许安乐死的法案。  在中国,也曾有人对北京医科大学所属的8所医院中的384名医务人员和79名护士进行过调查,结果是赞成安乐死的高达93%。虽然目前在中国国内没有机构就安乐死的问题进行过全国性的调查,但是一些单位在这几年所进行的个别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人是赞成安乐死的。例如在对北京的首都医科大学调查的数百人中,赞成安乐死的达到了88%。在上海,所调查到的120余位老人中也有近百人表示,如果身患无法忍受痛苦的不治之症的话,愿意实行安乐死。  因此,无论你是否愿意,生命科学都将严重地冲击人类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  享誉国际的美籍日裔未来学学者法兰西斯·福山教授2000年的7月在新加坡的一场演讲中就作出了这个预言。现年45岁、出身于美国哈佛大学、现任弗吉尼亚州曼森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的福山指出:当今炙手可热的生命科学浪潮,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最后一道界限”,“人类第一次有机会改变人类的自然本性”,这必将改写人类的文明史。“人类先是通过科学多方面征服外在的自然,现在,生命科学则转向征服内在的自然”,“这是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有权力去改造它们,这将对道德造成巨大的冲击”。  他认为现代生物学提供了改变人类本性行为的机会。当年德国希特勒与纳粹的“优生学”将有机会复活。目前正在发生的正面影响是,通过基因改造工程,可以消除与基因有关的疾病;但是负面影响是,人们可能干预自然,有意制造更聪明、更长寿和更完善的人类或“品牌婴儿”。  他还认为对此,人类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必须建立一个机制,让社会有权决定哪一种基因改造工程可行。例如:当有机会制造“品牌婴儿”时,那么,有钱人最有可能这样做:由于全球化的来临,不能只限定某一国产么做,因为如果美国不允许做,大可到墨西哥去做。因此,改造下一代的基因,将对全球政治造成直接的冲击。  不过,尽管如此,福山对于人类的前景还是乐观的。他的理由是:“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动物,能够凭着本能创造道德规范,凝聚整个社会”;“人类天生也是理性的,能创造不同的方式,自发性地彼此合作。”他佐证指出,二战以后的社会大断层自1990年以后,开始有了退潮的现象;在美国和一些治安败坏的国家,犯罪率已大幅度下降,离婚率、未婚生子比率也从80年代开始下降。  虽然克隆人的幽灵这几年一直都徘徊于人们的头上,但是,我们认为,从种种的理由来看,克隆人可能可以成为一时人类生物科技上的突破,然而并不会因此成为人类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是如前面所述:克隆人可能给人类带来的问题要远远的多于它可能给人类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则是就算是克隆人是可能解决一些人类繁衍后代,或者在人类的科学技术解决了人类的思想扫描复制技术后,可以在人不幸死亡以后重新克隆出他的躯体,再把他被扫描复制的思想输克隆出来的新躯体,从而使人得到复制进而得到永生,不过我们还是认为,从总体上而言,一旦克隆人的技术真的达到了如此的实用阶段以后,克隆人的技术就在生物技术上再也不会有本质上的突破了,这显然并不符合人类科技可以无限发展的趋势的。  既然克隆人并不是人类生物科技发展的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生物科技发展的方向呢?  我们认为,只有人工合成甚至创造新的生命,才是人类生物科技发展的方向。  二、人类是否应该参预进人类生命的自然进化的进程中  人类参预进人类生命的进化或者人工合成新的生命,这显然是一个光是想一想就会让人头晕目眩的问题。就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所说的那样:“神学家认为,生命是最大的奇迹,人类生命是上帝的宇宙总计划中的最高成就。对科学家来说,生命是自然界中最令人惊讶的现象。一百年前,生命系统的起源及演化问题成了科学和宗教有史以来最大冲突的战场。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基督教教义的基础。而且,自哥白尼把太阳放在了太阳系的中心以来,进化论又一次使普通百姓感受了科学分析的深远影响。科学看来好像能够整个地改变人类对自己、以及对人与宇宙的关系的看法。”(《上帝与新物理学》第61页)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类社会的进程。人类社会是否一直都是在进步,除了少数鼓吹世界是由熵定律来决定的那些学者以外,这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一个可以肯定的问题。在文化和社会结构形态分发展方面,今天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种族(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完成了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步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直到今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信息化时代,完成了由绝对野蛮的血腥暴力极权统治社会到今天的相对自由民主社会的这一过程,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力也因此在今天人人相对平等的法制社会里得到了空前的爆发而进入了这个信息化的社会。  在科学上,人类的祖先从对火的使用使它们彻底的与地球上的其它的生命的进化方向分道扬镳,火的使用对于人而言可能是他们最早和最伟大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至今地球上还没有第二种的生命像人类那样的使用过火,其次可能就要算是园轮和杠杆作用的发明了,人类因此而成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生命,这种理性一直持续到后来纸、印刷术及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直到今天的核反应堆、太空技术,从过去的农业种植到今天的基因工程理论等等。到了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是呈爆发性的发展,以致于人们认为,这几十年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要比在此之前几千年来的总和都还要多。  那么,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迄今为止一直都未停止过的进步和发展,究竟是由于人类知识积累的结果,而人类自身的身体本身(包括大脑)生理进化相对停滞稳定的呢?还是由于人类自身身体(包括大脑)在这一万年来不断发生令人难以察觉的生理上进化,简单的说也就是今天的人类比一万年前的人类更聪明、更健康,所以才会创造发明出更多的知识,从而使人类的文明更进步的呢?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互相促进,即人类知识的创新和积累在刺激和改变着人类的身体使之进一步的进化,而进一步进化了的人类的身体(包括大脑)反过来会创造发明出更多的知识呢?就像电脑的硬件与软件进步的互相促进一样。  这会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足一是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是两者兼而有之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除了我们外在的看得到的知识文明积累的成果之外,还包括我们看不见的、我们自身身体上的进化,即在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这一万年以来,我们人类自身的身体和与此之前的原始人类,以及地球上其它千千万万的生命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人类的身体其实一直都在进化,过去是如此,今天是如此,明天是如此,未来也将是如此。  问题还在于,如果我们肯定了人类的身体一直都是在进化的,而这种进化迄今为止显然都是人类本身都难以察觉的自然进化的结果,并非人类所为,那么对于未来的人类——明天的那些更聪明(或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而言,当他们所拥有的新知识已足以使他们渺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时,他们是否会因此而展示出人类思维意识的意义出来——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例如对于生命和智慧、意识的本质以及对于生命基因工程技术的认识,来参预人类身体的这种过去一直是自然进化的进化呢?亦即我们的新哲学思想观念所说的再创造的生命和再创造的智慧和意识呢?对此,我们是没有丝毫的怀疑的,我们认为,当人类自身的身体进化已经无法与他们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文明程度相适应,而人类又具有对于自身的身体的进化有能力进行改变的时候,人类的智慧就会有意识的参预进这种人为的改变——人工进化(而非仅仅是自然的进化)之中,这对于未来的人类而言,并非是能有所为而为不为的选择,而是有所为而不得不为之所为。  这其实就是在说,今天的人类不但会是一个即将就要被淘汰的物种,而且会是一个人类会参预这种对自身进行淘汰的物种。  然而,人类淘汰掉人类的本身,这无论是对于哪一种人类传统的思想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想象的、遭到彻底否定的奇谈怪论。例如就是对于电脑,无论它的发展是如何的迅速,是否真的会在智能上超过人类,传统上,人们都是坚决的否认电脑会有超过人类的智能的可能性的,甚至于根本就否认电脑会发展出智慧和意识的可能性。并因此还规定了电脑不可以伤害到人类,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电脑会取代和淘汰电脑的发明创造者——人类自身了。  因此,虽然我们的宇宙文明论的新哲学思想观念,在2000年6月26日由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同时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计划已经完成了后,对于人类会利用这种对于人类生命的基因工程的认识来改变和进化人类,由此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些具体参加了这项人类基因工程图谱测序破译的生命科学家们,却未必这样乐观甚至还对此忧心忡忡。我国为争取并主持完成了这项工作的1%测序的科学家杨焕明博士,就是“面对基因,我们的忧虑多于快乐,我们千万不要扮演上帝的角色”的人。  当有记者问他说:现在国际上有没有达成共识,转基因技术能不能用于造人时,他回答说:联合国大会在1998年通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文件《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中国也是签署国之一,该公约明确的指出:生殖细胞的基因转移是不允许的,也就是不允许改变人的物种。  他解释说:“我们的对基因的认识实再是太不够,太不够了,我们连什么是好基因,不好基因都还分不清,我们怎么想到要优化人类自己呢?如果人都按一个要求,一个模板研究出来,那人还是人吗?在科学上,那是不允许做的,在我们的人性上,不止是伦理道德上,也是不允许做的。”  显然,他所说的“在我们的人性上”和“伦理道德上,也是不允许做的”,自然是基于传统的人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之上的,即人类的智慧和意识是不能也不应该参预人类本身的自然(非人为)的进化过程中,并且,“在科学上,那是不允许做的。”因为“我们对于基因的认识实再是太不够,不够了。”所以才不能“想到要要优化人类自己。不过,在我们看来,仅仅是在科学上,人类对于基因的认识不够,就不能参预进人类自身的进化过程之中,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相对于人类1953年发现了基因理论而言,人类的基因工程理论的创立还不过50年,而地球上的生命却已经存在了30亿年以上,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可以认为说人类对于基因工程的认识,在五十年、五百年、五千年、五万年、五十万年……以后,还是和今天一样的“认识的太不够,太不够”了呢?人类今天对于生命基因工程的不了解,这并不表示明天也一如此的不了解。人类在科学上终有一天会完全的了解什么是好的基因,什么是不好的基因,从而把握住人类对于自身生命优化的奥妙。当有一天人类已经在科学上掌握了对于人类在基因水平上的进化技术时,人类对于自身的进化在科学技术上并不是一个问题时,人类传统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对此又要做怎样的抉择呢?  况且,地球上迄今为止所有的生命的进化,又有哪里有过对于什么是好基因,什么是不好的基因做过了有智慧和有意识的比较呢?这些完全就是非生命非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运动和变化的结果,除了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之外,根本就豪无任何理性和智慧对任何基因有过好与不好的选择。  但问题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已经不容许人类回避这个问题了。这包括有两个方面的为题:一个方面是随着人类基因工程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事业,参预进人类的进化进程中已经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仅仅是在时间上早晚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实;而在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到了今天,人类是否应该参预进自身的进化进程,不单单是一个可不可为的、可以容人们慢慢讨论的无关紧要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得不为的问题。  放眼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相对于我们这些恩格斯所说的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我们人类而言,我们人类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存在过在智慧和意识上要超过我们人类的物种了。仿佛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就是为了人类的存在而设计存在的一样。这甚至于让一些人发生了错觉:以为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如果没有我们人类的存在并对它有反映和认识,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就等于没有存在一样。  就在我们人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的唯一的有智慧和意识的主人,并且超越于地球上的所有的其它的生命,创造出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明,却悄悄的与我们既无法控制、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自然进化出来分人类身体的自身,开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距离和矛盾。  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的科技知识呈爆炸性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因此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的网络社会,信息的创造和交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高速度和高容量进行着。而相形之下,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的人类的身体,虽然也在这期间有缓慢的进化,但是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这短短的的一百年甚至几十年内就可以随着人类创造出来的科技知识的增加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必然的,人类大脑本身的智能能力,就与运用这个大脑所创造出来电来的知识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正如核物理学家詹克明在他的《裸猿人》道德篇中所说的那样:“……等到我们几乎用人生的全部有效时间去应付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深的科学知识时,人类的聪明智慧就已经发展到顶了。”  的确,尽管人类的大脑容量具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但这毕竟是个有限的数目,相对于无限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和人类将会要创造和面对的知识而言实再是太少太少了。有限的人类的大脑智能与无限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间必定会存在着无法相容的矛盾,这只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就像电脑的发展一样,随着电脑处理信息能力不断扩大,信息处理量的不断增加,电脑的发展就不仅仅是软件的升级(相当于人类的知识积累),还包括电脑的硬件(相当于人类的大脑)换代。如果电脑的发展仅仅是指望其软件的无限发展而硬件的升级可以停滞不前,电脑就能够应付所有的信息处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样的,指望人类的大脑及其智能的发展一直停滞在今天的程次上,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仅仅是等于人类在知识上的创新和积累,这显然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况且,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的时代,人们现在整天都在忙于创造更多的知识,建立传输速度更快、传输容量更大的、连接全球甚至全太阳系的宽带网,从每秒几兆到几十几百兆,直到几吉兆几十几百吉兆……,这将是一个无限可增加的过程;而作为这些所有的信息高速传输的最终的终端——我们人类这个有限的大脑,要想一点也不改变自己,就能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变化,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就是在人与人的大脑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智能上的差异,从智商为180的高智商的人到智商为几十的低智商的弱智的人都有,虽然说人类的智慧和意识并不完全的取决于人的智商,还取决于他后天的勤奋和对于知识的努力掌握和运用。但是一个弱智的人是如论如何也不可能会有很高的智慧和意识能力的,总得有一定的智能才行,否则的话,那地球上就不应该只是人类才有智慧和意识了,很多的生命也会有智慧和意识了。有谁会相信一条狗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训练,今天也会正襟危坐地和我们人类坐在一起,讨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奥妙、宇宙的本质呢?除非它是另一个物种的狗——有着像人类一样智慧的狗。因此,从客观上来说,人类之间在智能上的确是存在有很大的差异的。既然如此,那么,人类的智能当然也就有进化的余地和可能性了。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类虽然可以说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但却远不会是最终产物。  因此显然地,我们认为,现代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一定存在着智能上的局限性。指望人类仅仅是凭着今天大脑的智能水平,只是在人类知识积累的情况下,人类就可以真正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的全部的奥妙和本质,这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就好像我们人类会相信一个蚂蚁王国会随着它的发展和壮大,蚂蚁王国会在蚂蚁本身没有任何进化的情况下,也会创造出相当于人类一样的“蚂蚁文明”出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地球上迄今为止就会不止只是存在人类这一种文明了,而是可以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的物种的文明了。  由此可见,虽然人类和狗、蚂蚁以及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生存在同样的一个世界里,然而它们却因为智能水平的不同,从来就不会对这一个相同的世界做同样的反映和思考。  在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几乎所有的原始人类都能掌握当时的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的知识。但是到了今天,随着几千年来人类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人们对于他们所要掌握的、人类创造出来的知识已经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这让所有的人都头痛不已。如果从一个人从幼儿园的学习儿歌和数数开始算起,到他大学毕业,大约要花掉他近二十年的青春时间,岁数也从两岁增长到二十岁;这已经是大多数原始人类寿命的70%(考古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原始人类的寿命很少有超过30岁的),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这说明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他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实再是太多了,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对于他们大脑的设计。这一方面加重了他们大脑学习的负担,而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与人之间在知识水平上的差异,现在是到了考虑把一些知识像电脑软件固化在电脑硬盘驱动器一样的,固化在人们的大脑之中的时候了,使每一个人一出生,就会具有一定的、不需要学习就会掌握的本能知识了,就像老子一样的,一生下来就是个无所不知的怪物。  我们这并不是在宣扬生而知之,不过问题是:把知识当做一种生理机能化在人类的大脑之中,变成与生俱来的本能,这可能吗?问题是这又有什么不可能呢?大雁都知道一年一度的南飞;老鼠的儿子生来就会打洞;这难道不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些知识已经固化进了它们的大脑之中,变成了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了吗?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人类要是像掌握大雁南飞一样的掌握了原来需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学得会的知识,那么,人类不是可以一生下来就省了很多的事情和烦恼,直接的就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和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了吗?  但是,虽然我们人类中的大多数的人都相信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上,除了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本身,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存于世,不过,我们人类中大多数的人,却也同样的,相信我们人类也可以以今天的这种状态永存于世,不可以改变,特别是不可以由人类来改变自己。  这其实就是在说,人类的文明今天在地球上虽然不过仅仅是存在了一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然而,我们人类中的这些人,却要求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是合符人类继续以今天的这种方式存在的——今天的人类是不可以继续进化。当然,今天的人类更不可以被灭绝,由比今天的人类更进化的物种所取代,无论是人工或是自然的都不可以。为了人类继续以今天的这种方式存在而不惜挑战宇宙的秩序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不是人类中心说又是什么呢?——这其实也是在说,宇宙是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人类不但可以主宰宇宙(这本身其实又是与人类不可以进化自己的观念相矛盾的),而且宇宙也会因为人类的改变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宇宙有什么可能改变人类,人类又有什么必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进化他们自己呢?  然而,在我们看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并不是为人类的存在而创造的,虽然说如果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了的话,人类就不会存在,而是为它自身的“客观存在”而存在的。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式而已。因此,如果指望通过制止人类用一种人类称之为“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人类选择的方式),而不是自然界自然运动的方式(也就是非人类选择的方式)来进化人类,或者保持人类的不变化,这就能使人类或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和谐和统一,就能保证人类永远如今日一样的存在,这显然是荒谬绝伦的。  因此,人类是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自身以今天的这种方式存在(况且,今天的人类对于现在的这种参考消息的状况也并不满意),而自私自利地拒绝参预进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宇宙的演化之中去,套用一句传统哲学中的辫证唯物主义的语言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从来就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在这后面加上的一句话就是:这种不可以转移还包括人类自身建设对于自己的选择;也就是说人类的智慧、人类的意识是否可以参预人类自身的这种进化和运动,并最终取代或消灭今天的人类,根本就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类是否是要参预我们人类的进化,根本就不是以我们人类是否愿意所能左右的。  有人可能会辩解说:并不是说今后的人类不可以继续进化,而只是人类不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有意识的参预进这种进化而已。这就令人费解了。人类自从觉得自己有意识的那一天起,就以放眼普天之下,唯有我们人类具有智慧和意识而自豪,并以此渺视普天之下无智慧无意识的芸芸众生。然而却要在人类继续进化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自愿地放弃自己那渺视众生的智慧和有意识的自我抉择的能力,转而把自己的那宝贵的生命,交由无生命无思维意识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任之宰割,而这到反而是合符所谓的“客观规律”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识之间,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必要保持我们的那些引以为自豪的智慧和意识呢?到还不如让我们人类放弃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意识而回归“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去。  并且,我们人类中有些人会自以为是的认为只有人才是天地间唯一具有智慧和意识的生命,人类应该可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意识无所不能的、随心所欲的重新创造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但是请不要忘记,天地间最复杂、最精致的东西——人类本身,却并不是我人类所创造的,在今天我们人类也并不可以想象人类能够创造(甚至有些人根本就否认有这种可能性),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引以为自豪的那些人类的杰作——什么摩天大楼,汽车飞机等等等等,与大自然这个造物主比起来,又有什么值得我们人类可以夸耀的呢?  况且,如果说用任何人为是手段来参预人类的进化是违背了原来自然进化的客观规律,是应该被禁止的话,那么,用任何人为的手段来禁止人参预人类的进化,就不算是参预人类的进化了?让人类永远都是以今天的这种形态存在于世上,就算是符合客观规律了?这恐怕是不会有谁相信的。其实,无论人类是参预还是不参预,在目前这种人类的所为与自然的进化纠缠不清的时候,又哪里分得清人类的哪些所作所为是人为的,哪些是“客观”自然的,——既然如此,我们人类何不干脆主动一点,积极的参预进人类的这种进化之中去呢?所以,我们认为,这与其说是一个“是”与“否”的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上和伦理道德上的新观念的问题。
推薦閱讀:

DC擴展宇宙
為什麼會存在宇宙?
地球以前有自己的法則,現在逐漸有了新的宇宙法則
螞蟻看世界:宇宙的歷史和其他奧秘
宇宙萬有本體論(3)

TAG:宇宙 | 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