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傳承,關鍵在深度「擴群」
作者: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胡曉軍
新年伊始,央視科教頻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閃亮開播,詩詞達人輪番上場,你吟我詠,展學逞才,贏得粉絲海量、刷屏無數。其中風頭最勁、吸睛最多的選手,恐非來自上海的「00後」高中女生武亦姝莫屬,她先在9輪追逐戰中大獲全勝,創造了這一環節的歷史最高分;後在PK擂台賽上率先「搶五」成功,並且始終含著微笑地完成攻擂。武亦姝的高顏值、才情和淡定,令大人們依稀「看到了古代才女的模樣」,讓孩子們紛紛「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摘自網路)。同時,第二季的熱播使懷「初心」者們紛紛返看第一季,出現了電視娛樂節目十分難得的回頭效應,詩詞的美麗與節目的成功,均由此可見大概。 出色的選手、出眾的表現是選秀娛樂類節目的招牌,這樣的招牌對《中國詩詞大會》來說,從來不虞匱乏。據好事者猜,武亦姝腦內的詩詞量超過了2000首,且能做到依心召喚、按意運轉。事實上,若無上千首詩詞的儲備,選手要進入追逐戰是幾乎不可能的——即便如此,也難免因「上場昏」或「殺威棒」而早早鎩羽。筆者當然希望更多「詩詞學霸」出現,畢竟目下知詩詞、懂詩詞的人還嫌太少; 但更希望線上線下的人們能像武亦姝那樣因「知」成「愛」,繼而由「愛」生「知」,最終將詩詞注入自己的靈魂和精神,化為自己的人格和氣質,變成自己的行動和作為。這正是《中國詩詞大會》「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節目深刻認識到經典詩詞所蘊含的歷史、人文、道德和審美含量,具有貫通時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對當代人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積極的意義,因而明確了以「體味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為引導,實現「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的目標,同時將富有創意的策劃、專業的支撐與時尚的呈示作為節目的外在保障。絕大多數觀眾認為,《中國詩詞大會》內容深淺得宜,流程創意十足,點評精準專業,特別是「情感包」「催淚彈」的投放,找准了當下人心的最柔軟處,加上主持人優雅、溫馨而不乏幽默的表現,一併托起了節目的收視率,提升了節目的美譽度。 由此可見,「詩的國度」「詩的民族」和詩的傳統,並非如有人說的那樣已在中國消逝,恰恰相反,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刻在中國人的骨髓里了。全國各地,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發達地區還是相對落後的地域,無論校園授課還是家庭教育,孩子們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受過傳統詩詞的熏陶,那正是孩子們詩化思維形成、詩意追求開啟的最佳時段。儘管另一名來自上海的13歲小選手侯尤雯聲稱是「自學成才」,但從背景介紹看,小才女祖輩、父母的引導和支持,仍是根本和關鍵性的。事實上,類似的家庭在上海、在全國比比皆是。古典詩詞的傳承似初泉流淌,當代詩詞的創作也似潛流涌動。據稱,當代詩詞作家的人數達百萬之眾,詩詞創作出版物超三千種,其中不少佳作既繼承了古典美,又表達出當代性,理應成為當代文學不可缺失的重要成分。然而,當代社會的無情和無理之處,便是將「有用的」奉為圭臬,盡情攫取;將「無用的」視作敝屣、一概靠邊。在學業、職業、家業或產業的多「業」催逼下,在崇尚競爭力、提倡高效率的當下社會,人們的詩思逐漸退化,詩意不斷消減,對詩之美的想往和追求淡漠已久,而大量附麗於詩詞的歷史、文化、道德自然也就變得模糊陌生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用全民參與的形式將人們的記憶喚醒、激活,這正是節目的文化功德所在。 毋庸置疑,詩詞在當代是「小眾之小眾」的文化。孔子將詩的社會作用總結為「興觀群怨」,「興」是啟思與抒情,「觀」是觀照與認知,「怨」是指責與批判,均屬創造審美層面;「群」是交流思想情感、交換見解看法和實現社會交際,屬於接受審美層面。如前所述,經典詩詞的「興」「觀」「怨」大多接通了古今,當代詩人的「興」「觀」「怨」同樣貼近了現實,詩詞之所以仍擺不脫「小眾之小眾」的處境,根本的問題出在了「群」上。傳統文化的衰落、低俗文化的衝擊,尤其是主流文化語境的巨變導致詩詞「群」的功能極度衰落。「興」「觀」「怨」一旦失了「群」,便失去了承載,失去了從個體精神轉化、擴延為社會精神和公共文化的可能性。所以,當下詩詞傳承發展的關鍵便是如何實施「擴群」。 由於形式簡約、內容高濃、審美創造和審美接受較為曲折的特性,詩詞幾乎無法完成自身的「擴群」,因此掰開揉碎的主題闡釋、移步換形的呈現轉化勢所必需。更重要的是,這也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實現其當代價值的必需。眾所周知,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底子和底氣,其所蘊含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當被當代中國人努力傳承和大力弘揚。無論傳承還是弘揚,都不是一個僵化、機械的過程,而是一個鮮活、有機的過程,唯有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魅力才會真正被認知、被闡發,才能真正融入當代文明、成為當代精神。最近,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內容和重點任務,其中對深入闡發傳統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等,都作了具有極強指導性和針對性的表述。在這些面向全民全社會的內容和任務中,媒體(包括娛樂媒體)平台不但不可置身事外,而且應該深度介入,成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主力。從《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號召力是強大的,能讓人們認知詩詞的「有用」; 娛樂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是廣泛的,讓人們享受交流的「有趣」。傳統內容與時尚娛樂的合體,如同槓桿一般撬動了詩詞的「擴群」,終能將「群」的歡樂變為一條條通向高尚的梯子,引導人民大眾興趣盎然、興緻勃勃地攀上去、攀上去。 以此要求來看《中國詩詞大會》,當然有進階和改善的空間。比如格律知識的拓展,儘管選手們熟讀詩詞,但他們中熟稔平仄、用韻、對仗等格律技巧的還是不多。仍以武亦姝為例,她在第八輪追逐賽第三題失利(考題為李商隱七律《馬嵬》尾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要求填寫「紀」字。武亦姝在錯誤的兩個選項「季」「時」中選擇了「時」),原因除不知道「紀」這一文史知識外,也暴露了不熟悉律詩平仄安排的問題。否則,儘管同樣是錯,也是必用「季」而舍「時」的——事實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在詩詞學習中十分普遍,豈止中小學生,更有教授學者。 又如節目氛圍的營造。儘管加註了不少心靈撫慰劑和詼諧俏皮話,但仍無法掩飾整個節目「實力說話」「優勝劣汰」的基調。中華民族當然崇尚「勇者勝」,但更主張「和為貴」,「勇者勝」是「和為貴」的手段,何況是斗詩和賽詞。不妨看看《紅樓夢》中才子才女們的聯句、對句及步韻相和,那閑適的歡愉,那精巧的默契,即使偶帶機鋒,也是柔軟而芳馨的會心一笑。何不稍作引帶,令其幾分化入節目之中?毋庸諱言,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多受西方模式的影響,加上收視率等市場因素推波助瀾,雖常常實現脫胎,但往往未能換骨——尋求刺激、製造對抗、營造緊張氣氛、提倡強力征服的思維不知不覺在意識中積澱下來,在節目中散發開去。人們有理由相信節目能讓一大批青少年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也有理由相信節目會使另一大批青少年望而生畏、卻步不前,而將「詩詞量」當做「英語辭彙量」來死記和硬背的情況,恐怕也不會少。這個擔憂,在其他的主題娛樂節目(包括漢字和成語主題娛樂節目)中幾乎沒有,卻在這次詩詞主題娛樂節目中顯現出來。究其原因,可能在於,詩詞與純粹的知識或技能有別,它不是屬於個人的收藏,不是用來炫耀的財富,更不是征服對手的武器,而是一種發自心靈的呼喚、印證和惺惺相惜。
[責任編輯:秦超]
推薦閱讀:
※〖詩詞鑒賞〗唐代詩詞賞析:《李白篇》144首<81-100>
※醉美詩詞 |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形容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的詩詞(轉)
※春日詩詞,帶你看盡十里春光
※唐詩《佳人》的譯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