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的關係

  中醫書友會第67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陳斌  編輯/王超 ⊙ 校對/王珓、居業等  I 導讀:這篇文章談了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之間的關係,陳老師幾經增補,希望能給中醫書友會的讀者足夠詳細的解讀。如果各位稍懂運氣學的話,相信會啟發很大。

  從五運六氣理論探討傷寒論六經辨證思想  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的最高層次理論,早在內經就有運氣7篇詳細闡述了五運六氣致病的特點和治則。五運六氣是外感疾病之源。研究外感疾病無法脫離了五運六氣,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一本治療外感疾病的專著。其在書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明確昭示後人自然界的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因此研究張仲景的《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必須應用五運六氣學說才能正確理解。  一、何謂五運六氣  五運是指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運變化。五運又分大(中)運、主運、客運。主運是分主於一年中五個運季的五運之氣,說明一年中五個運季的正常氣候變化,年年固定不變。主運分五步,每步一個運季,每個運季的時間是七十三日零五刻,客運說明一年中五個運季的異常氣候變化,它以該年的大運為初運,其五行相生,太少相生(太生少,少生太),分五步,運行及每步的時間與主運相同。年運與歲氣的推算互相關聯,密不可分。  六氣是指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的歲氣,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六氣,即四個節氣為一氣。又分為主氣、客氣。  主氣是指主時之氣,共六步,一歲一周,萬年不變,分別主一年中六段時間的正常氣候。  初之氣: 厥陰風木 大寒、立春、雨水、驚蟄  二之氣: 少陰君火 春分、清明、穀雨、立夏  三之氣: 少陽相火 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四之氣: 太陰濕土 大暑、立秋、處暑、白露  五之氣: 陽明燥金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終之氣: 太陽寒水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客氣是指各年時令氣候的異常變化,它同主氣一樣分六步,但主氣年年固定不移,客氣卻年年有變化。客氣是依每年歲氣的變化而推算出來。  二、六經的實質是六氣為本,六經為標  傷寒論的六經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其傳變規律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其開闔樞的關係是:太陽、太陰為開,少陽、少陰為樞、陽明、厥陰為合。  傷寒六經是由內經的五運六氣得來,六經即六氣也。人在天地之中,感受天地之氣而生。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傷人,各有所偏好。如風易犯肝,入厥陰,燥易犯肺,入太陰肺。火易傷心,入少陰心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因此,六經即是六氣,通過經絡(手足六經)和人體臟腑形成一個體系。故經絡是以六氣和相應的五臟六腑冠名。如足厥陰+肝=足厥陰肝經,根據「同氣相求」原理,說明風邪易傷肝,同時也說明足厥陰肝經可以是治療風疾、肝臟疾病和肌肉筋脈疼痛的問題。同理手少陰+心=手少陰心經也是如此。  另外,通過經絡也可以揭示臟腑的功能。如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因為脾屬太陰,為濕土,本身容易感受濕,根據「陰陽相吸」或「異性相吸」原理,故喜燥惡濕。而胃屬陽明,為陽土。容易感受燥邪化火傷津,故喜潤惡燥。所以說經絡是人(或者說是生命體)與自然(五運六氣)溝通的通道。確切地說,經絡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濡養肢體的通道。故《內經》言:「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 《靈樞·經別》)「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  六經的實質就是六氣為本,六經為標。寒氣主太陽,燥氣主陽明,相火主少陽,濕氣主太陰,熱氣主少陰,風氣主厥陰。即知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陰心火、厥陰風木六氣。也要知道六經包括手足六經。即太陽包括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陽明包括手陽明大腸和足陽明胃,少陽包括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太陰包括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少陰包括手少陰心和足少陰腎,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和足厥陰肝。  如此,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為什麼太陽病除了惡寒發熱的桂枝湯證,還有熱入膀胱蓄血的抵當湯證。熱入陽明的白虎湯經證和三承氣湯腑實證。手足厥冷的少陰寒化四逆湯證和少陰熱化的黃連阿膠湯證。  二、六經病是客氣加臨主氣侵犯人體所表現的癥狀和總結:  《素問·保命全形論》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命懸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之變化,也必然影響人體。也就是說,人體含有五運六氣的信息,由於天地五運六氣的變化,必然在人體上表現出來。  張仲景曰:「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金匱要略方論·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可以推測,張仲景時代的同樣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同樣經歷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也就是說主氣春夏秋冬即二十四節氣是不變的,不同的是人的體質和環境及特殊氣候也就是客氣的不同。  高世栻在《醫學真傳》中說:「天地至大,人物至廣,不外陰陽五行之理,五運,即五行也,六氣,即三陰三陽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行;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五運合五行,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萬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是五運六氣實乃醫學之根源,神農本之而著藥性,黃帝本之而著《內經》,仲師本之而撰《傷寒》、《金匱》。 」  「蓋厥陰、 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風、熱、濕、火、燥、寒曰六淫。天有之,人亦有之,故居其內以通臟腑者,六氣也;居其外以通於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與人之六淫,無時不惑,詎必病也?」  在桂林古版本《傷寒雜病論》特別載有六氣主客致病及司天在泉主勝客勝特點和勝復特點做了詳細的闡述。  如在《六氣主客第三》問曰:六氣主客何以別之?師曰: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少陽,少陽生太陰,太陰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久久不變,年復一年,此名主氣;厥陰生少陰,少陰生太陰,太陰生少陽,少陽生陽明,陽明生太陽,復生厥陰,周而復始,此名客氣。」  即主氣的順序是: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  客氣的順序是先三陰後三陽,即: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 這個是自然的氣候狀態。所謂「居其內以通臟腑者,六氣也。」(《醫學真傳》)  而我們看六經的傳變規律是先三陽後三陰,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致病狀態剛好與客氣是相反的順序。這種情況能用巧合解釋嗎?!  我們看看張仲景是怎麼論傷寒的。張仲景說:「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之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傷寒論·傷寒例第三》)。霜降以後至春分之前,這是進入終之氣,是太陽寒水主氣。「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因為人體外為陽,內為陰,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而太陽為大陽,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故首當其衝。  而六經的傳變是病理的,是由外到內的,因此,是客氣的逆傳。故有「尺寸俱浮,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正如高世栻所說:「居其外以通於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與人之六淫,無時不惑,詎必病也?」(《醫學真傳》)因此,在治療方面指出「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斯方治」。  三.六經病提綱與客氣、主氣的關係:  我們來觀察六經客主加臨和傷寒論六經提綱的關係,因為主氣萬年不變,故傷寒論的三陰三陽只能是客氣。其關係如下:  初氣  二氣  三氣  四氣  五氣  終氣  客氣  太陽  陽明  少陽  太陰  少陰  厥陰  寒水  燥金  相火  濕土  心火  風木  主氣  厥陰  少陰  少陽  太陰  陽明  太陽  風木  心火  相火  濕土  燥金  寒水  從這個致病表,我們來看傷寒論六經辨證。  在傷寒論中具有首言「傷寒」的條文98條,其中太陽病篇中佔52條。厥陰篇24條,兩篇佔77%之多。從致病模型看,太陽病為初氣,厥陰病為終氣。都有太陽寒水和厥陰風木。「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天地之間以寒和風邪為主。因此身體外感風寒的機會多,這是符合四季氣候變化特點的。也符合《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的觀點。陽明篇13條,少陽篇4條,太陰篇1條,而少陰篇一條都沒有。  從致病模型來看,少陰君火克肺金,以火為主,沒有寒。  從方來看:太陽病篇53方,陽明病篇10方,少陰病篇15方,厥陰病篇只有5方,少陽、太陰篇無。從運氣客主加臨來看,三氣、四氣客主都是少陽相火和太陰濕土,致病因素單一,變化不大,沒有新的方葯。方葯變化最大的是太陽病篇,由於客氣是太陽寒水,主氣是厥陰風木,水生木,客生主,為順,以寒為主。故太陽病篇方葯最多,有53方。  從六經條文來看:少陽病和太陰病的條文最少,少陽篇僅只有10條,太陰篇只有11條。從致病模式看少陽病和太陰病為三氣和四氣,其主客氣都是一致,較為單純。因此條文較少。  從標本中氣理論來看,少陽太陰從其本,故為熱為寒,較為單純。而太陽少陰或從標或從本,較為複雜,故治法方葯較多,尤其是太陽病。而陽明厥陰從其中,陽明為燥金,多表現為陽明從火化,故有三承氣湯等。厥陰篇主要是寒化,如下痢5死症等。  傷寒六經病提綱: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初之氣,客主加臨。太陽寒水加臨厥陰風木,水生木,客生主為順,為相得。寒水制約風木,有風的特點和寒的特點。故有可見頭項強痛而惡寒,為風寒犯表,故治以辛溫解表。以麻黃湯、桂枝湯為主。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也說明「五邪傷人,各有法度」,寒邪傷人,易犯表,容易侵犯太陽膀胱經。  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二之氣,少陰君火克陽明燥金,火克金,主克客,為逆。以心火克燥金為主。故見陽明燥實之症。治以通腑泄熱,以三承氣湯為主。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干、不得卧。」  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  三之氣,客主都是相火,以火為主,故表現為火性炎上之口苦,咽干、目眩。《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4、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四之氣,客主都是濕土,故以濕盛為主。脾主大腹,濕盛故見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症。《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以四逆湯為代表方。  5、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五之氣,少陰君火克陽明燥金,火克金,客克主,為順,以火為主。陽損及陰,陰陽兩傷,可見脈微細,但欲寐。故有少陰寒化之四逆湯和少陰熱化之黃連阿膠湯。事實上,本條是言其經證的特點。少陰為心、腎。臨床上,心、腎陽虛者即可見脈微細,但欲寐。故主方應該是黃連阿膠湯。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為終之氣,主氣是太陽寒水,客氣是厥陰風木。水生木,主生客,為逆。為凶。故厥陰病較兇險。死證較多。有厥陰8死症。以寒熱錯雜為主。厥陰篇中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 《傷寒論·傷寒例第三》:「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病表現為陰陽乖逆,寒熱錯雜為主。故以寒熱錯雜的烏梅丸為代表方。  通過以上運用五運六氣理論對傷寒論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六氣對人體的影響,得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來源於《黃帝內經》的六氣,其實質是以六氣為本,六經為標。六經辨證體系實質上是客氣加臨主氣所表現的臨床癥狀的總結。所以,傷寒論不僅僅是外感疾病的專著,其理法方葯,辨證論治體系也是內傷雜病的治療準繩。正如元代李東垣:「仲景葯為萬世法,於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矣。」黃元御也說:「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六氣了徹,百病莫逃,義至簡而法至精也。」濕土燥金寒水
推薦閱讀:

簡單的五運六氣在醫學中的應用
五運六氣與生物生命的規律
五運六氣·天地變幻的密碼
讓中醫五運六氣學說重放光芒

TAG:關係 | 傷寒論 | 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