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此人是東漢第一儒將,降服二十萬叛軍,卻敗給一個太監

核心提示:他率兵從前線回到京師洛陽,本來他作為有功邊將,應當受封,但他不願意依附巴結宦官,最終沒有得到封賜

張奐,字然明,今甘肅瓜州縣人,文韜武略俱有。公元166年春,張奐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鮮卑聽到張奐的調離消息,便勾結南匈奴、烏桓攻掠邊境,殺害百姓;為了平息叛亂,朝廷派張奐平叛,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已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張奐誅其首惡,對降眾採取安撫辦法。鮮卑退走出塞。

公元167年,東羌攻掠關中。張奐派部下董卓率兵進擊,大敗羌人,斬其首領,俘羌人萬餘人,三輔地區獲得安定。 張奐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將軍,他對付外敵採取以懷柔為主的政策。其實,他不是持這種主張的第一人,東漢初名將馬援就是這麼乾的,從原則上來講,這是沒錯的。

但是實行這個政策,得講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中原王朝要足夠強大,既要對周邊民族有武力威懾,又要能保持其文明成果能讓周邊民族享受,如果這兩者都沒有,也就是說你如果不夠強大,那麼周邊民族是不會服從你的,只要有機會就會反叛。

公元168年,張奐率兵從前線回到京師洛陽,本來他作為有功邊將,應當受封,但他不願意依附巴結宦官,最終沒有得到封賜。這年,靈帝即位,竇太后臨朝,大將軍竇武輔政,竇武與陳蕃準備除掉宦官,因行事不密,宦官曹節矯詔收捕竇武,竇武率兵抵抗。

當時,張奐剛回京師不久,不明事情真相,又見曹節持有皇帝的詔書,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帶兵圍困竇武,最終竇武被殺。張奐後來知道自己受了曹節欺騙,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痛悔不已,雖然朝廷給他封侯,但張奐堅持不受。由此得罪了曹節等宦官。

公元169年,洛陽發生大風、冰雹等災異情況,張奐趁機上書,說這是上天因為竇武、陳蕃等人被殺而動怒,公開為黨人說話,請求朝廷將竇武、陳蕃重新安葬,將其家屬從流放地遷回。由此更遭曹節等人忌恨。

司隸校尉王寓,本是宦官出身,他想讓百官舉薦他,很多官員畏懼宦官,都答應了,唯獨張奐拒絕,王寓勾結曹節以結黨罪名陷害他,張奐被免後,回到華陰,閉門不出,講誦儒經,弟子千人,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字。

東漢的諸多名將並非死於疆場,而往往死於人事糾紛,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國家的悲劇。即便是衛青,也是一直如履薄冰,對諸多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換得自己平安的。更多的人,卻是身不由己捲入到了那個黑暗的漩渦里,直到被吞沒。

推薦閱讀:

前漢紀(東漢)荀悅-前漢高祖皇帝紀卷第三
東漢賦b
關毛闖禍紀事本末
東漢末年分三國,期間多少大軍閥

TAG:東漢 | 太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