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陰影作朋友(之二)

找對地方

如何在對的地方找尋自己的陰影,正是所有期盼與陰影為友的人面臨到最棘手的難題。尋找陰影之所以如此困難的主要原因是,陰影具有躲藏在潛意識的特殊本領。陰影就像被烏雲遮掩的月亮一樣,有著晦澀不明的神秘面貌。

否認陰影

我們若想認出自己的陰影,就不能再否定它的存在。我們很容易忽略陰影的存在,使得這部分蒙上一層面紗。不管陰影有著隱匿、難以捉摸及神秘的特性,承認自身陰影的存在,並且接納陰影是整體人格的一部分,是相當重要的。

英國的精神科醫師萊恩(R.D.Laing)以其一貫的筆調描述,即使陰影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我們還是很難注意到它的存在。

我們思考、行動的範圍

因缺少覺察而受限。

由於未留意,

也就沒注意。

除非我們意識到

缺乏覺察

如何形塑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才能做些小改變。24

我們的陰影真有那麼難以捉摸嗎?我們註定無法認識自我的這一面嗎?我們要如何認識陰影、接納它,並且將它重整到意識中呢?這些是本章嘗試解答的問題。

認識陰影的策略

我在這裡提出一套策略,幫助讀者辨識陰影如何呈現出來,以便對陰影有更清晰、正確的概念。

策略一:用問答找出人格的隱藏面

以下九個問題能幫助你拼湊出陰影的輪廓。為什麼要回答這麼多問題?因為我們需要得到一致的答案,才能認出陰影的不同面向。

問題1

第一個問題含括二部分:

你的「社會我」之中有哪些特質最討人喜歡,是你最想讓別人看到的?

接著問自己:

為了凸顯正面特質,我必須壓抑哪些相反的特點?

這個問題是關於你希望傳達給周遭的人什麼樣的社會形象。舉例來說,如果你想給人溫和、慷慨及友善的形象,極有可能要把攻擊性、自私和愛發脾氣的那一面隱藏起來。這些被你壓抑下來的人格特質,於是構成了陰影的不同面向。

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試著把自己與陰影的各個面向當作一體,然後對自己說:「我有攻擊性,我很自私、脾氣不好。」當你說這些話時,注意你內在的情緒變化,每個人的情緒反應可能都不一樣,有的人會感到迷惘,有的人有罪惡感並感到羞愧,也有人覺得獲得激勵。

問題2

你和別人交談時,哪些話題你會避而不談?是有關性、積極進取、信仰、野心,還是能力不足的問題呢?

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你刻意迴避的話題,顯示出你害怕表露自覺羞愧的那一面。除非和你談話的是你非常信任的人,否則和別人談及這些話題時會讓你非常不自在。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和某個能保密且值得信賴的人談及你一向迴避的話題,你就已經和一部分的陰影為友了。

問題3

在哪些情況下你會感到緊張、過度敏感及自我防衛?什麼樣的評論讓你感到詫異?

你驚訝自己有強烈的反應嗎?如果是的話,就表示有人碰觸到你內在沒辦法接納的部分。你對某件事感到不舒服的程度,以及激烈的反應,顯示出你的陰影中較敏感脆弱的部分正好被人擦邊碰到。

團體也有這種情況。團體中有人發表意見後出現尷尬的沉默,常常是因為那個倒楣的人,不小心提到了禁忌的話題。換句話說,那個人多少揭露了團體的集體陰影,就像是在有人上吊自殺的家庭中,提起繩索一樣。

問題4

在哪些情況下,你感到自己不如人,或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每次遇到這種情況,你常覺得自己沒有充分掌握住狀況嗎?也就是說,你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表達能力不佳、不夠聰明、不夠謹慎等。

在我念心理學時,有一次,我必須面對一個全是藝術家的團體。當時,我很難解釋自己為何在他們面前那樣不自在,直到我發現自己一直忽視、甚至壓抑我的藝術表達能力,才豁然開朗。

問題5

哪些情況會讓你感到難為情?你有哪些缺陷或弱點害怕在人前顯露出來?如果你沒有事先被告知,就被要求做某件事,像是公開談話或唱歌,你會感到不知所措嗎?

哀傷的人在這裡會特別有感觸,他們只能表達悲痛、憤怒、內疚和無助的情緒。當他們所愛的人,特別是需要悉心照料的親人去世時,很少有人敢說自己覺得如釋重負。

問題6

你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忿忿不平嗎?哪類批評會令你不高興,甚至讓你大發脾氣?

對別人評語的激烈反應,再度將你陰影中的某一面赤裸裸地呈現出來。如果你親近的人老是對你說同樣的批評,而你每一次的反應都同樣激烈,這表示那些人揭露了你試圖遮掩、努力不讓人看見的那面。

還有一個假設也能解釋你的過度反應:是否你覺得自己是團體中的代罪羔羊?然而,你的反應可以促使你檢視自己,有什麼樣的特質,使身邊的人老是選你保管他們的陰影。

問題7

你是否不大能接受別人的讚美?

如果有人稱讚你說:「你很有氣質」、「你很有創意」或者是「你辦事能力很強」,你會認為無功不受祿、應該把讚美歸於他人,或者刻意不把讚美看得那麼重要?你可以用這個例子好好探究一下自己的反應:你為什麼花那麼多力氣保護自己免受任何稱讚?你是否想掩飾你的某部分陰影,也就是你不願承認自己其實非常渴望得到讚美。

問題8

什麼會令你心煩,或對自己不滿意?是你的外表,還是你個性中的某個特點?

如果以上答案皆是,你很可能隱藏了某個缺陷,或是某個你所認為的弱點。但也有可能是你的人格面具強迫你達到那個不可能的成功典範或是完美典範,結果,你極力隱藏一切會阻礙你達到這個典範的特點。

當你終於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弱點、缺陷和錯誤,就表示你已經開始與你的陰影為友,而這不就是名為謙遜的智慧開端嗎?

問題9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家庭以什麼優點著稱?每個家庭都有獨特的一面,比如,大家都說莫伯凱特家的人很誠實正直;魯賓遜家的人很勇敢;史密斯家的人很勤勞;盧奇安納斯家的人很好客等等。

若要認出你的家庭陰影,你只要將那個和你家庭美譽相對立的特點找出來。譬如,一個家庭要維持誠實正直的名聲,就不能耍詭計或外交手段;要保住勇敢的聲譽,就不能顯出害怕的樣子;為了得到勤勞的美名,幾乎得剝奪自己所有休閑。要保持好客的習慣,就要犧牲家庭的空間。

你的家庭陰影就在那些不準去顯露和表達的事物里。

策略二:分析夢境

榮格最先採用「陰影」這個名詞,來指稱出現在夢中糾纏我們的邪惡角色;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早已提出夢境是讓人和自身陰影相遇的專屬地帶。這種說法其實是把夢視為具有社會行為的補償功能。因此,潛意識也就可以將受禮貌教養和社會禁止所壓抑下來的部分,無拘束地表露出來。榮格認為,陰影在夢境中的角色類型往往和做夢者的性別相同,併流露出邪惡、具威脅性、令人厭惡和不友善的態度。它的形象常常是醜陋、病態或畸形的。有時候陰影會以猛獸的樣貌出現:作勢咬人的蛇、狂吠的瘋狗、兇猛的獅子等等。做夢的人常感到被自己的陰影追趕、威脅、甚至攻擊。因此他們必須設法逃走、躲藏或反擊。這類的夢給做夢者暗示,他們內在那個重要的一面還不想浮現之前,仍然是隱藏的。

夢,是陰影進行攻擊的地方,尤其這樣的攻擊不斷發生時,就是在警告做夢的人要趕緊探索自身的黑暗面,並且讓它浮到意識層面,這樣才能接納它,把它視為整體人格的一部分。如果做夢的人一再忽視這些警訊,可能會面臨各種危險,例如出意外、生病、得憂鬱症和人際問題等等。

善待你的陰影,承認它的存在,並重視它所傳遞的訊息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態度讓你能夠察覺到陰影呈現出來的各種樣貌,即使出現時僅一閃而逝,且隱密難辨。更明確地說,由於陰影的出現是短暫即逝的,因此有些人認為這只不過是憑空的想像,不值得注意。

幾種夢境

這裡舉出幾個陰影在夢境中的典型角色來做說明。這些夢讓你有機會學習如何與你的隱藏面相處。

d哥哥是我的陰影

我的哥哥馬可常常出現在我的夢中,這意味著我內在活躍的陰影。夢中,哥哥老是追著我,想要攻擊我、打我或把我絆倒。其中有一個夢我認為是個預兆,我夢到我被哥哥飛車追逐。我為閃避不被撞到,就縱身一跳,跳離地面約有三十公尺高。當我醒來的時候,我仍覺得自己被懸掛在半空中。幾天後,我出了非常嚴重的車禍,結果,我整個人癱坐在車內,身上滿是玻璃碎片,卻毫髮無傷,我聽到有個聲音跟我說:「很好,你安然無恙地著地了!」之後,每當哥哥出現在夢中時,我一定會特別留意其中所要傳達的訊息。我逐漸確信我的陰影比我更清楚生命是如何發展的。我的陰影也曾二度警告我避開可能遭遇的危險。

我漸漸明白這個現象的起因。在我孩童及青少年時期,我一點都不願和我哥哥有任何相似的地方。我以為這樣可以避開父親對哥哥的憎惡,同時可以把父親所有的關愛和信任全都集中在我身上。為了不要和哥哥一樣,我必須發展出和他截然不同的個性。我要補充的是,哥哥去世之前我們已重歸於好,我就再也沒有夢見他了。

d遇到眼鏡蛇

我做了另一個夢,我夢見自己被一條作勢要咬我的眼鏡蛇盯上,我從夢中驚醒,心中仍然充滿恐懼。我怕會忘記,所以立刻把這個夢記在筆記本里。然後在一個白日夢中,我問那條眼鏡蛇為什麼攻擊我,它馬上回答說:「你太過息事寧人了,不配當一名戰士。」我立刻明白這個訊息是指我不懂得處理棘手的情況。然後我和那條蛇協商,我用我的求和心態來換取它的戰鬥精神。我從這個交易中獲益,之後,我感受到內心充滿了所需的能量和勇氣,使我有能力處理難題及避免受職業倦怠感威脅。

d好心的巫婆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夢正好能夠充分說明陰影的智慧。有一位修女被修會要求退出一手創辦的事業,因此想找我談一談。她不得不放下這個對她意義重大並且奉獻二十年青春的工作。出於服從的天性,她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接受長上的決定,也沒有因突如其來的職務調動造成的深切失望,而表現得驚天動地。

我們面談時,她告訴我一個讓她深感困惑的夢。她夢到和幾個修女在購物中心,搭乘電扶梯正要下樓的時候,她注意到樓梯最底層有個黑影在走動。慢慢地黑影的形狀變得比較清楚,她才認出是巫婆的模樣,她嚇住了。下樓之後,她看到地上有塊黑布,她彎下腰把它撿起來,驚訝地發現那是巫婆的斗蓬。她膽顫心驚地把衣服丟在地上,然後趕緊向前跟上其他修女,她們沒有察覺到任何異樣。

她醒來以後,直覺這個夢一定有特別的涵義,但她不曉得如何解釋這個夢。咨商期間,我要她重溫那場夢境,儘管她感到反感,但她還是同意扮演巫婆的角色。她感受到內心升起一股強烈的憤怒,然後她變得非常輕鬆愉快而且充滿活力。我建議她想像穿上巫婆留給她的斗蓬,把自己當作巫婆。她很驚訝地發現,那件斗篷穿起來非常舒服合身。藉由扮演巫婆這種轉換身分的方式,使她可以接觸到被她壓抑下來的憤怒和內在的動力。她在清醒狀態做這種重現夢境的練習,可以避免未來罹患憂鬱症。

我多次觀察到以敵人的形象出現在夢境中的陰影,最後都變成我們非常重要的夥伴。然而要有這樣的改變,我們要有勇氣去和陰影相遇,傾聽並認識它,最後和它成為朋友。接受自己的性傾向

在夢中出現的陰影不一定有著固定的形象,陰影會隨著夢境而有所改變。深人檢視夢境,可以覺察到我們和陰影之間關係的發展情形。我們以一個有強烈同性戀傾向的年輕人為例,就能清楚地說明。這個年輕人很不能接受他的同性戀傾向,因而痛恨自己。這種抗拒的態度從他的夢境中反映出來,他看到自己在毆打一個向他示好的年輕人。經由心理治療,他慢慢學會接受自己喜歡同性的那一面,此外,他也能欣賞自己性格中細膩、陰柔的一面。在之後的夢境中,他不再粗暴地對待那名年輕男子,反而沉醉在對方熱烈的追求中。這個夢表示我的案主已經接受他的同性戀傾向。

策略三:留意幻想和白日夢

還有一種認識陰影的方式,就是留意時常被我們忽視的幻想和白日夢。幻想和白日夢就如同內心的冥想和情緒,它們是陰影邊上的縫隙,讓陰影有機會躍上意識層面。若想覺察活躍在內心世界的心靈元素,你要讓喜好競爭、爆發力、追求財富、性衝動、妒忌和羨慕的感受、攀升的挫敗感等現象自然地流露出來。幻想和白日夢常常在我們心中神出鬼沒,造成我們的困擾。意識層面難以接受幻想和白日夢,是因為它們具有不道德、低俗,以及殘酷、暴力的特性。不管它們是什麼樣的內容,無疑地都代表著我們心中活躍的陰影。

然而,陰影所潛藏的元素不只是負面的,同時也有正向的一面,例如創意靈感以及對美善的渴望。我們很容易忽略的白色陰影,它在幻想和白日夢也佔有重要的角色,比如我們幻想自己做出藝術表演、特殊的運動創舉、英勇或善良的行動等。白日夢可以讓我們受到壓抑而無法認出的使命顯露出來。

策略四:仔細檢視幽默的內容和性質

有人說幽默是陰影的忠實呈現,檢視幽默的內容以及面對各種幽默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認出陰影的本質。每當我們嘲笑身邊陷入窘境的人,我們往往感到要為我們的笑聲道歉,而且還不斷表示自己沒有絲毫惡意。我們會說:「因為很有趣,我才笑的,」或者「請不要想歪了,那隻不過是個笑話。」事實上那些嘲笑並不如我們所說的那麼單純。

如果我們詳細探索,便會發現嘲笑通常來自於壓抑。這可以緩和我們在追求完美以及受超我壓制的傾向之間的張力。想想看,在一個莊嚴隆重的典禮上,有人做出不得體的舉動、某個顯要人物不小心絆倒,或者在重要的演說場合中,演講者突然忘詞等等所引發的竊笑和哄堂大笑。

自然流露的幽默顯示出陰影的存在,以及日常生活中所有壓抑的想法、渴望和幻想。幽默揭露出我們自認為不被旁人接納的那一面。我們都知道取笑被香蕉皮絆倒或是被奶油派砸到臉的可憐人是不對的,但是我們內在有一部分就是忍不住以別人的困窘為樂。這不只是因為我們慶幸自己不是丟臉的那個人,也是潛伏在我們陰影最深處病態暴虐的一面所引發出來的行為。

善用幽默來觸碰陰影,就是反問自己:哪種情況最能引我發笑?哪種活動最能讓我找到樂趣?找出答案,就能揭開性格中的壓抑面。

從另一方面來看,缺乏幽默感,表示這種人的陰影被深埋住或過度武裝,就算藉由笑聲也無法流露出來。

策略五:檢視對他人的投射

佛洛依德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我也借用這種說法說:投射是通往陰影的捷徑。由於這個主題相當重要,在下一章詳細說明。

辨識他人的陰影

你也要有能力發覺別人的陰影,他們才不會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到你身上。

對評論的反應

如果你發表評論時惹他人不高興或感到不舒服,那你很可能踏進了他人的陰影地帶。他們可能想隱藏這部分的自己,但是他們所做出的強烈反應已經泄露了他們的陰影。有位心理師根據治療過程中對案主的觀察,大膽地提出個人的看法,他認為他觀察到案主有自殺的傾向。這個詮釋讓案主非常生氣,他強烈否認自己有任何自殺的念頭。但是這位心理師並不認為他的見解有什麼錯誤。因此這個案主把他拒於門外,從此不再向那位差勁的心理師求助。

不久以後,我為這個人做心理治療,他提起那段不愉快的經驗,希望我用的治療方式不要和他之前的心理師一樣。然而在會談的過程中,他向我承認有時候他的確希望心臟病發,讓他能夠脫離人生挫敗中所累積的緊張。前一位心理師對他的診斷是正確的,指出他潛意識中尋死的念頭;然而,這位心理師的錯誤是不尊重案主的意識我所提出的反駁。這位案主在他道德觀的形塑過程中,不被允許有任何自殺的想法,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很可能因此成為他的陰影。

禁止訊息

陰影也會顯露在我們禁止他人做的事情上。當父親警告女兒不可以和男孩子亂來,或者是母親告誡兒子不可以偷便利商店的糖果時,你不必是偉大的心理學家也能認出他們的陰影。這些禁止訊息顯示這些父母反抗陰影的衝動,多於注重對孩子的教養。許多老師不了解這一點,在教導孩子道德倫理時使用負面的語言,會使孩子排斥抗拒。如果師長是用積極正向的態度提出行為的準則,而不是用禁止的方式,孩子會更容易聽從。

有一些傳教士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老愛責罵信徒的生活不檢點。他們激烈的措辭不就透露出自己對性衝動的掙扎嗎?因此某些強烈譴責性開放的傳教士,卻被發現有不當的性行為,也不讓人感到訝異了。他們的道理多是反省個人和陰影之間的衝突,而不全然是為了教導正確的道德和靈修觀。

責備和批評他人

最後一個辨識他人陰影的方法,就是聽他對其他人的指控和批評。肯恩·威爾伯(KenWilber)說:「我們對別人吹毛求疵的批評實在不算什麼,在我們的自傳上也未留下隻字片語。但是如果你想真正認識一個人,就去聽聽他怎樣批評別人。」25

總而言之,請記住任何針對陰影的工作,都得從承認陰影存在開始。對陰影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內心的陰影並教導我們接納這位「內在的敵人」,漸漸地和它成為朋友。

Chapter6

收回投射

遺失斧頭的樵夫

某天,有個樵夫發現他的斧頭不見了,他從最後一次使用過斧頭的地方開始找起,但是怎麼都找不到。

於是他開始起疑有人偷了他的斧頭,並且懷疑鄰居的兒子就是嫌犯。

他開始密切注意那個年輕人的一舉一動,觀察越久,就越肯定那個年輕人就是小偷。他的神情閃爍,好像在欺瞞什麼;他的行為舉止也很奇怪,一副提心弔膽的樣子,這都透露出他這個人不老實。總而言之,那個年輕人的外表和行為完全就像個小偷。這個樵夫就等著時機一到,拆穿他的真面目。

有一天,他到以前工作過的地方砍樹,走著走著,突然被一個東西絆到,一看,竟是他遺失多日的斧頭。這個發現讓他感到困惑。雖然現在他不再認為鄰居的兒子是小偷,可是對他還是懷有不好的印象。

我們白費力氣地想拿掉身上不可愛的部分,但那部分卻投射到他人身上,強迫我們認出它來。

——莫伯凱特

投射陰影的影響

覺察出我們對他人投射的內容,是通往隱晦陰影的捷徑。若無法認出我們所做的投射,我們的內在成長和社交發展就會受到阻礙。我們疏離投射在他人身上的那部分陰影,結果剝奪了認識內在資源的機會。如果我們不懂得收回投射,我們會變得孤立、不和他人來往。我們投射到他人身上的那部分陰影會反過來攻擊我們,引發焦慮和憂鬱,而成為人際關係中許多問題和衝突的根源。簡單地說,所有未收回的投射會變成某種自我毀滅的力量,也就是我們把心靈能量拿來對付自己。

然而,我們可以學習認出並消除陰影投射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學習把種種投射重整到意識層面,它們會讓我們對自己的黑暗面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能促進陰影和意識面達到新的和諧。

就我所知,若要找出成長過程中所欠缺的特點和人格特質,沒有其他比檢視我們的投射更可靠有效的方式了。事實上,如果我們很容易鄙視和厭惡他人的某些特點和人格特質,這是因為我們自身也亟需發展出同樣的特質。比如說,如果我無法忍受一個彬彬有禮、冷靜且沉默寡言的人,我很可能欠缺這些特質來平衡具攻擊性、激動不安和求表現的個性。首先,我一定要克服對有禮貌、冷靜和謙虛特質的抗拒,也就是克服不想和最討厭的人一樣的態度,但是只要能克服原先厭惡的感覺,所有我能從這個人身上學習的一切,都可以幫助我變得更加成熟。

重整陰影的過程正好和順勢療法(homeophay又稱同類療法)中「同類相治」(likecureslike)的原理相呼應。這種治療原理是,利用健康的人服用後會產生類似病症的藥物,取極小的劑量來醫治病患。

本章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投射的現象,第二部分則說明收回投射出去的那部分陰影必經的步驟。

把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

投射的例子

這裡舉一個真實的例子,能幫助你更加了解把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現象。這裡提到的人名都已做了更動。

艾德里安是一位大學教授,只要有機會數落同事喬治既不會教書又不會做研究,他一次也不放過。艾德里安對喬治這方面的閑話都特別注意。他老愛提喬治和學生處得不好。他鉅細靡遺地閱讀喬治的著作,只為了挑他的毛病,就算只找到幾個拼字上的錯誤也好。艾德里安偶爾也為自己一股勁地中傷同事而感到訝異。

艾德里安也注意到,他在說喬治的壞話時,其他的教授會顯得局促不安。艾德里安很驚訝同事們竟然什麼都沒發現。他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看不到喬治這麼明顯的不夠專業,有時他也懷疑他們和喬治站在同一陣線。

艾德里安沒有意識到自己害怕被貼上不適任的標籤。他只要想到自己達不到專業標準,就會更加焦慮。因此他才找喬治成為他的代罪羔羊。他認為把注意力放在喬治的缺點上,就能甩開焦慮,也能讓別人忽略他的不足。

艾德里安一心想要保住傑出教授的美譽,這讓他看不到自己專業上的弱點。他把自己不大適任的想法遠遠地壓到潛意識裡。潛藏在他陰影中的恐懼,讓他忍不住去批評同事。

同時,喬治也阻止不了艾德里安在工作上對他的嚴苛要求以及不厚道的批評。這種情況正好可以說明投射情況其實很少是單向的。艾德里安和喬治陷入互相中傷的仇視中,就像是死對頭一樣,老是彼此抨擊。

投射作用的理論

投射作用是心理現象,也是心靈現象。這裡要深入探討的範圍僅限於榮格的觀點。瑪麗路易絲·弗蘭絲(Marie-LouisevonFranz)是榮格的傑出弟子,她承襲榮格的觀點,為投射作用下了這樣的定義:「投射是一種潛意識的,也就是在不自覺或無意中將個人受壓抑的心靈元素轉移到外在的對象上。」26換句話說,投射作用使我們內在受壓抑的情緒、特點和人格特質透過向外投射,讓我們得以看到、聽到並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因此,心靈物質便從內在轉移到外在。

分析心理學認為投射作用是意識層面用來對抗潛意識可能越界的主要防衛。分析心理學也認為,我們意識面不接受的每個部分,早晚會一一跳出來呈現在物品、動物或人身上。

弗蘭絲指出,投射者,也就是做出投射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他們對他人投射的舉動,以及投射的內容。他們只意識到自己陷在複雜的情緒里,而投射的對象可能令他們感到著迷或厭惡。如果他們認為投射出去的特點或人格特質是好的,他們就會覺得受到吸引;如果他們認為投射出去的特點或特質是有問題或威脅性的,就會感到厭惡。因此,在第一種情況中,他們會把個人情感所投射的對象理想化;在第二種情況則是憎惡對方。在這二個例子中,投射者對被投射者的觀感是扭曲的,因為和現實關係並不相符。他們以為他們面對的是外在的事實,但他們真正面對的卻是內在的潛意識。

激情之愛的陰影投射

激情式的愛情給陰影投射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心儀的對象對投射作用來說扮演著「象徵性的支持」,這個對象被認為具有迷人的一面。如果兩人彼此相愛,就會產生相互投射。激情之愛其實就是藉由情侶間白色陰影的相互投射來滋養感情。

在互相迷戀的階段,雙方只看到心儀的對象身上擁有自己想要卻又得不到的人格特質,因為這部分已被他們壓抑到陰影中。他們在交往時,覺得好像找回了想得到,卻被自己埋藏起來的人格特質。有人開玩笑說,花許多精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某些特質,不如找個擁有這些特質的人結婚來得容易。個性沉著冷靜、善於表達情感、用錢謹慎且豪放不羈的人,很容易愛上一個積極有活力、內斂、大方又中規中矩的人。激情式的愛情會因相異而相吸。

激情之愛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多變。然而當激情轉為平淡,情況就會生變,在不自覺中,每日的磨合將吸引變成厭惡。情人的個性並沒有改變,但是最初的迷戀卻轉為恐懼。事實上,當性吸引力減少,過去的恐懼會因陰影的助長而重新浮上檯面。因此我們又回到原點,也就是像以前一樣,把自我所有可能被社會排斥的部分,都埋藏在陰影里。

舉例來說,夫妻會發現到當初吸引彼此的地方,現在卻變得反感。丈夫覺得這個談戀愛時所認為的理想老婆,完全變了個樣:太太不再充滿活力,而是歇斯底里;不是內斂而是變得冷淡;原本大方的太太,現在處處掌控;也從中規中矩變得頑固不通。而太太也有相同的感受,她認為丈夫從沉著冷靜變成無趣;從善於表達感情變成好色;從用錢謹慎變成小氣;現在他也不是豪放不羈,而是難以捉摸。他們結婚的理由現在已變成離婚的原因。

儘管停止相互陰影投射一開始便對婚姻關係帶來明顯益處,然而要走出相互陰影投射所造成的僵局,對夫妻來說並不容易。若要挽救婚姻關係,只有馬上停止彼此責難,收回各自的陰影,在尊重彼此個性的基礎上建立新的關係,除此以外別無他法。所有想達到自我成長及夫妻成長的伴侶,就得面對這項挑戰。

迷戀是陰影投射的特性

在一次陰影的主題演講中,有位聽眾問道:「如果按照你的說法,那麼發現別人的錯誤和缺點,不就是陰影投射造成的?」這個提問讓我有機會澄清客觀觀察與陰影投射造成扭曲的主觀觀察之間的重要差異。

如果你發現某個人沒有禮貌又笨手笨腳,你卻不會被他影響,這就是客觀的觀察。相反的,如果那個人的無禮和笨拙讓你緊張不安,甚至覺得反感或恐懼,就能合理推斷你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到那個人身上。你已經過度誇張或放大那個人的無禮和笨拙。你在那個人身上看到你也有不想承認的那個部分,同時強迫自己一輩子都把它埋在潛意識中。

偏見也是同樣的情況。如果我們沒有特別的原因,老是認為別人意圖不軌,或是還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就懷疑他人的動機,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直以來我們想否認的隱匿面反射在他人身上。

陰影投射的有害影響

詩人兼思想家羅柏·布萊曾經在一次演說中提到,被投射者人格的完整、甚至是他們的生命,都實際面臨威脅。在迷戀的情況下,被投射者可能受到奉承而對自己產生錯誤的看法;相反的,在厭惡的情況下,他們則可能成為被迫害的代罪羔羊。歷史見證了集體投射所造成的兇殘罪行、殘酷的迫害和戰爭等。我們只要回想中世紀殺戮女巫的行為,有數以千計的婦女因被懷疑與黑暗勢力掛鉤,而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我們日常生活中陰影投射所造成的影響可能不那麼驚人,然而即便是正面的投射,帶來的影響也同樣有害。弗蘭絲把陰影投射比喻為「投射物」,從投出去那一刻開始,無論哪個人不幸被丟中,都會感到特別脆弱,也很容易自我懷疑。當別人投射正面或負面的特質到我們身上,往往都會產生某種對自我的不安全感。我們不再分得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擁有那些美好或醜陋的特質,特別是因為當中總是有個給投射作用「懸掛」的「吊鉤」27。弗蘭絲的意思是,在任何的投射中,被投射某些特質的人提供了吊鉤,就是被投射者也具有某些特質,讓投射作用可以懸掛。舉例來說,如果你把你的侵略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對方必然表現出某種侵略特質。

我們在親子及治療關係中漸漸看出投射所帶來的有害影響。雖然繼續探討父母的陰影對子女潛意識的影響,以及在治療關係中很常見的移情和反移情作用是相當有趣的主題,但我們不深入討論,因為這方面已超出了本書的範圍。

投射和樹敵

耶穌對於愛仇的教導是福音中最令人詫異的:「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竇福音》第五章43-44節)。一開始我們認為這種命令不僅刺耳也不合理。難道耶穌要我們違背自己,或者更糟,要我們像被虐狂一樣?

然而我們若是去反省,想起我們時常樹立敵人來替我們背負陰影的重擔,便會發現愛仇的要求也不無道理。當個人和團體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學習收回自身的投射,他們會發現自己有更充足的力量,不再把他人看作敵人,反而能當成近人,也比較不會和他人起衝突。如果不去愛我們的敵人,就有可能成為自身陰影投射的受害者,有句印度諺語是這樣說的:「你要慎選敵人,因為過不久你就會變得和他一樣。」

收回陰影投射

我們能否改掉對他人的投射?就陰影的定義來看,陰影是我們只能在瞬間捕捉到的真實;就陰影的本質而言,它甚至能逃過最敏銳的直覺。同時,伴隨陰影而來的迷戀和厭惡的感覺是始終不變的。經由這些情緒,我們有可能發現陰影的動向和意義。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待陰影,就會知道只要認出並收回我們內在的陰影,改掉投射是有可能的。

我用以下四個典型陰影投射的例子,來說明收回陰影慣用的五個步驟。

步驟一:潛意識的投射

以下四個人明顯都有向他人投射的情況。

1.馬可在一個非常注重和睦安定的家庭中長大,父母從不允許他表現任何一點生氣的情緒。他也因此得到「溫和有禮」的美名。不出人意外地,後來他娶了一個好事又霸道的老婆。他的婚姻並不幸福,他責罵太太是個惡婆娘,而他的太太則數落他是個窩囊廢、膽小的懦夫。

2.依莎貝爾是三十歲的單身女子,她尋覓好久,終於找到能給她家的感覺,同時也能滿足她靈性渴望的宗教團體。她對她的靈性導師非常信任,這位靈性導師顯然很有講道魅力,他也提出一些靈性操練來幫助信友成長茁壯。

3.蓋洛因工作認真而贏得好名聲。他和一位老友合夥成立了一間新公司。現在,他越拚業績,就越覺得合伙人什麼事都沒做。他的合伙人為了滿足對高爾夫球的愛好,休了好多假,而且只要他一出現在辦公室,幾乎都在跟員工聊天,浪費時間。蓋洛快受不了,再也無法忍受這個遊手好閒的合伙人。

4.美蘭妮是一個長相標緻、五官清秀的美女,她嫁給一個能讓她在經濟上寬裕無虞,又可以給她許多慈父般忠告的丈夫。過了幾年幸福的婚姻生活,她開始覺得丈夫不再是當初像父親一樣保護著她的那個人。現在她在丈夫身上看到的全是專制,這讓她想起她父親那種跋扈的態度。

上述例子顯示出這四個人都成了自身陰影投射的受害者。馬可否認內在潛藏的侵略性格,而將這部分推到太太身上。依莎貝爾看到靈性導師有她想要的完滿靈修。蓋洛把放鬆的需要投射在合伙人身上,而美蘭妮則放棄經濟和心理上的獨立,而把它投射在丈夫身上。

這四個人認為自己處在困難、複雜的局面,他們覺得自己被他們想避開的人掌控。他們怎麼去找回暗藏在陰影中的寶藏?逃避和抽離所處的情況可以解決問題嗎?根據經驗顯示,即使這些人決定離婚或分居,他們最後還是會選擇類似特質的人作為未來的伴侶。

步驟二:調整陰影投射所產生的人格面具

把你的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就像是把一副面具戴到別人臉上,然後對它做出反應。你所塑造的這個人格特質不是令你著迷,就是使你反感。你認為非常適合他人的人格面具,並不總是合適,也很容易掉落。你一開始塗抹在他人身上的好感或偏見,未必和那個被投射的人實際的行為相符。

馬可偶爾也發現到太大溫柔友善的那一面,這混淆了他心中為太太塑造出來的形象。太太並非一直都是他想像中的那個惡婆娘。

依莎貝爾非常驚愕地發現,她一向崇拜的靈性導師竟然經常與他最漂亮的學生發生性關係。更令她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一個享有聖潔聲譽的人,會接受別人贈送的昂貴汽車——他根本就用不到。

蓋洛有時也會驚訝地看到,一向懶散的事業夥伴對公司業務感到興趣,而且偶爾還完成了很多工作。

美蘭妮也因為發現丈夫並不完全如她想像的那麼專橫無理而感到詫異。其實,有時候他滿溫柔的。

現在,這些投射者會去質疑他們先人為主的觀念,是否有充足的理由。質疑的過程,讓我們有機會認出對他人的投射,同時修正我們對他人錯誤的看法。但可惜的是,這種時刻總是特別短暫。

步驟三:印證對他人偏執的看法,來支持陰影投射

去除我們對別人的投射並不容易。就算心中有所質疑,我們也會忽視所有的跡象,來說服自己別人真的就像我們原先對他們的判斷那樣。

「好男人」馬可常常考驗太太的耐性,他不事先通知太太他要加班會晚點回家。也有幾次故意忘記太太的生日或重要的紀念日。他的太太對他漠不關心和不體貼的態度而發脾氣,因此她的侵略性格就爆發出來,結果他更認定太太是一個總是對他發怒的「惡婆娘」。

依莎貝爾由於想釐清靈性導師逾矩行為的真相,她勇敢地質問導師,為什麼他宣講的道理和他的性行為及奢華享受互相矛盾。她的導師非常冷靜地向她解釋:當一個人達到某種清心寡欲的程度,就能以全然的自由去「愛」每一個人,也能從富饒的萬物中受惠。依莎貝爾對這樣的解釋稍微釋懷,但卻掙扎

著是否繼續相信導師是一個聖潔的人。

蓋洛為了證實合夥人確實很懶散,便更加留意他的一舉一動,他暗藏於心的渴望,就是捉到合夥人在浪費時間。他偶爾的確發現合夥人在偷懶。那就是他證實合夥人真的非常懶惰的證據。

美蘭妮的丈夫對她的好,讓她感到困惑,因此她決定去聽一場女性主義方面的演講。那套理論證明,從古時,所有的男性天生就是專橫的、大男人主義及完全的父權主義者。她聽完演講後深信,即使男人表現體貼的時候,也只不過是用秘密策略來鞏固自己對女性支配的地位。

因此,他們不需要去除投射,就可以避免突然要去評估自身陰影的實際狀況,那些「投射者」已經準備好要用錯誤的看法去印證對他人的責難。

步驟四:對陰影投射造成的情況感到無力

如果「投射者」竭盡全力且不惜任何代價將自己的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不用多久「投射者」會突然感覺自己的人格受到剝奪、破壞及無力。當「投射者」為某個看似既吸引人又令人厭惡的對象而起伏不安,不難想像會耗掉多大的心靈能量。

「投射者」會感到無力有二個因素:首先,他們覺得無法擁有他們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人格特質,這會讓他們產生慢性的壓力;再來,他們會為自己的陰影感到苦惱,好像他們的心靈能量都反過來與他們作對。換句話說,他們最後會對自己感到害怕。我們現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述的四個例子,並檢視每一位「投射者」投射陰影所帶來的悲慘後果。好好先生馬可把他所有的侵略性格都推到太太身上,當他和太太或其他人發生衝突時,他都無力捍衛自己。他覺得自己好像是門口的那塊腳踏墊。

「投射者」會感到無力有二個因素:首先,他們覺得無法擁有他們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人格特質,這會讓他們產生慢性的壓力;再來,他們會為自己的陰影感到苦惱,好像他們的心靈能量都反過來與他們作對。換句話說,他們最後會對自己感到害怕。

我們現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述的四個例子,並檢視每一位「投射者」投射陰影所帶來的悲慘後果。

好好先生馬可把他所有的侵略性格都推到太太身上,當他和太大或其他人發生衝突時,他都無力捍衛自己。他覺得自己好像是門口的那塊腳踏墊。

蓋洛將空出時間休息及放鬆的能力投射到合伙人身上,而常覺得處於職業倦怠的邊緣。

儘管依莎貝爾的靈性導師做了解釋,但她對導師的言行不一經常感到不安。她越來越迷惑,而且常常陷於神枯的狀況中。

美蘭妮仍然深信自己是丈夫專橫下的受害者,她的自信慢慢削減,而且覺得越是依賴丈夫,她就對他越加痛恨。

不斷把自己的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結果,會慢慢造成你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憊和憂鬱,在各方面感到枯竭與無力。你常常處在防禦的狀態下,害怕冒險,而且容易拿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去和他人比較。最後你會責備自己一事無成,尤其是怪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會。

步驟五:為你的陰影負起責任

憂鬱症常會引導「投射者」意識到自己正處在異常的情況,開始尋找走出憂鬱的援助。就此意義來說,憂鬱症提供機會讓他們收回投射,並建立起真正的自尊。最後,也讓他們能以健康的方式來肯定自己。

以上四位主角會有什麼樣圓滿的結局呢?

馬可不再對內在潛藏的侵略性格感到害怕,也發現擁有堅持自我主張的能力。他學習在堅持己見及溫和之間取得平衡。這樣的調整讓他得以擺脫「好好先生」的封號所帶來的重擔,也讓他在太太面前更具吸引力。

依莎貝爾對靈性導師逾矩的行為感到厭倦,她離開了原本的團體,也願意接受另一位專家的帶領,揚棄先前被灌輸的思想。之後,她試著找回過去豐富她靈性生活的根源。

蓋洛從合夥人身上學到了看待生活不要太過嚴肅,並且試著適時地放鬆自己。結果,他的生活及工作品質都大有改善。

與其浪費生命去抱怨丈夫,美蘭妮更要去認出內在男性陽剛的一面,如勇氣、進取及力量。因此她學習善待內在的男性面,不再喝丈夫相比,現在她覺得自己和丈夫是對等的。

德國有句諺語說:你無法跳過自己的陰影,意即我們無法擺脫陰影。當你把陰影從生活中剔除時,它會以復仇者的姿態重現,並用不同的方式強而有力的出現,例如焦慮、罪惡感、恐懼和憂鬱。這樣的分裂讓我想起福音中有句勸言很適用於這個情況:「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路加福音》十一章17節)

耶穌基督譴責不當的投射

耶穌也譴責陰影投射的害處。他對此所下的評論十分中肯:「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梁倒不理會呢?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兄弟,讓我取出你眼中的木屑吧!而你竟看不見自己眼中的大梁呢?假善人啊!先取出你眼中的大梁,然後才看得清楚,以便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路加福音》第六章41-42節)。耶穌用這個說法,表達出我們在本章所要說明的重點:在判斷他人之前,先想想自己的批評是否有益;我們要反躬自省,並學習收回我們的陰影投射。

耶穌指責懷有惡意的投射,因為他深知這對被投射者所造成的傷害。他譴責捉住淫婦的那群男人所做的投射。這名婦人是在犯姦淫時被捉到的。把她帶到耶穌面前的這群人,是要讓她成為他們有違法性行為時的代罪羔羊。此時耶穌用簡短的一句話,就扭轉了整個局勢:他質問他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投射,並要他們為自己的過犯負責:「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若望福音》第八章7節)

揭露他人惡意的投射,是有危險的,因為這會使控訴者把對被控訴者的憤怒轉移到我們身上。我們只要看一看耶穌遭受的命運就知道了。

Chapter7

與陰影為友的方法

評估載重量

我剛買了艘新船,但怕重壓傷船,所以只放了一些物品在船上。出海時,船身不時左右搖晃、上下顛簸,搖到船底的龍骨也清楚可見。輕如棉絮的船隻漂浮在水面上,任憑暴風襲擊。我完全操控不了這艘船。讓我更氣的是,這次出航一點收穫也沒有。

後來我決定增加船的重量,多載一點直到船身下沉,超過吃水線。這船很吃力地受我指揮。我敢說,這次航行一定會更精采。有天,起了大浪,船開始往下沉,那一刻我以為一切都完了,幸好有其他船前來搭救,我的船才能安然無恙地靠岸。

現在,我總算會評估保持船身平穩的載重量,掌起舵來更加熟練,也懂得避開危險。

完整勝於完美。

——榮格

進行的方式

最後二章將描述陰影的不同面向,並提出辨認陰影存在記號的方法。這方面的知識有助於達到更深層面的自我認知。這樣的認知有它的作用與價值,但不足以讓我們去統整陰影。我們需要一些方法,來整合陰影和人格面具的特點及人格特質。整合的方法包含二個階段:首先把整個心靈帶到真我層面,然後讓真我去組織調整。在第一個階段中,意識我要將人格中相衝突的部分帶進真我,也就是說,陰影的某一面會與現想我(人格面具)的某一面互補。舉例來說,發現自己把侵略性格壓抑到陰影中的人,會試圖把和陰影互補的一面表現在意識面上,因此人格面具呈現出來的可能是非常溫和親切。在第二個階段,則是實際將對立面,也就是受壓抑的侵略性格和意識面的溫和性格,如實準確地提至真我,並要求真我進行整合。意識面自發性的行動只在第一個階段。

換句話說,意識我信任真我的整合能力,而委任真我藉由中介——合一的象徵符號,去「綜合」(complexification)或整合對立的特點和人格特質。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就是要去整合陰影中的侵略性和人格面具的溫和性格。侵略性格可能以蛇的形象出現,而溫和性格則以鳥的形象出現。真我將以飛蛇或飛龍的原型形象去整合。這些具治療效果的合一象徵符號,是參加過我主持的陰影工作坊的人最常經驗到的。

重整陰影和意識的必備條件

把陰影重整到意識面是心靈非常微妙的過程。在許多條件的配合之下,才能整合成功。因此在談整合的方法前,有必要先釐清這些必備條件。

第一,慎防操之過急。一開始就過度挖掘潛意識,會使人沮喪憂鬱。榮格用漁夫不會評估漁船載重量的比喻,來說明過猶不及的危險。如果超載,可能就會沉船;相反的,載得太少,則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因此,想「吞食自身的陰影」(eattheirshadow),比如,重整陰影的人,要更有耐心。要考量到重新掌管自我需要時間來醞釀。當我的案主對於要花長久時間才能擺脫陰影而感到不耐煩時,我反問他吃掉一隻鯨魚需要多久時間。起初他對這個問題感到不解,但他很快便明白:他一次只能咬一口。

第二個條件則接續上一個,挖掘並重整陰影的特質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是一蹴可幾的。榮格學派分析心理學家弗蘭絲認為,破除陰影情結並與意識面建立新關係需要投入許多時間。從經驗得知,某些陰影情結強烈排斥被意識同化。

我從專業實務工作中觀察到,重整陰影的步調因人而異。有些人需要看見一些成果,才能有動力繼續。

第三個條件尤其強調真我參與整合的重要性,這樣才有可能成功。我的步驟是,每一次進行整合練習以前,先請參與者做好準備,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我上,並發揮整合的力量。每個人依照宗教信仰的祈禱方式,基督徒可以呼求聖神協助,其他人則聽從內在指引、內在神聖的治癒力量、愛或內在智者等。

第四個條件是採納他人的建議,請一位朋友參與整合的過程,並提供指引。朋友會鼓勵並支持你度過瓶頸。在你成功克服猶疑不定和放棄的念頭時,也證明支持的力量格外重要。

與陰影為友的方法

1、與陰影對話

第一個方法是以心理劇的方式,演出你和陰影對話的情形。首先,你要確認清楚陰影投射的對象,然後想像那個人就坐在你的對面,你自然地和他交談。有些人會把對話的內容記錄下來。你要輪流扮演自己和想像中的對象。重要的是雙方在這場即席對話中持續交談,彼此才能更加認識,深入了解後,慢慢可以達成共識。敵對者的威脅面會轉變為建設性的作用。

最後,你扮演仲裁者的角色,評估人格面具和陰影達成的整合工作。結束時,感謝真我化解衝突面。

我在學生伊蓮身上,觀察到十分正面的成果。伊蓮對新的學年極度恐懼,因為她很怕一位教授。還不認識那位教授以前,伊蓮就對他「自大的態度」感到畏懼,也因此討厭他。為了走出僵局,伊蓮主動嘗試與陰影對話。對話過程超過二個小時,她有時扮演她自己,有時則跳到教授的角色。她注意到自己把從孩提時期就壓抑下來的自信全部投射到那位教授身上。最後,她可以把她認為教授具有的人格特質整合到意識層面,對那位教授也感到比較友善。她對這樣的結果既高興又驚訝。

在上了幾堂那位印象中傲慢自大的教授的課後,伊蓮發現自己對教授的個性一點也不感到壓迫,她已經能與他和睦相處。

2、將陰影擬人化並且與陰影為友

將陰影擬人化是重整陰影的另一種方法。我分享一段個人的經驗來做說明。我在接受「內在無知的我」(ignorant-in-me)後,才肯讓這部分流露出來。

某個新學年初,我認識一位漂亮的學生叫安妮絲,她告訴我她非常渴望也很興奮可以修到我的課,她還說讀完我的書及參加我的幾場演講後,認為我是傑出的思想家。

在課堂上她非常專心,也不時發問,因此讓我有機會展現學問。但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對她時常打岔的行為感到越來越不耐煩。有一次我還嘲笑她提出的問題。她很不能接受我的回應。

從此之後,安妮絲的態度大為改變,她開始問一些刁鑽的問題,讓我更困擾的是,那些問題和課程內容完全無關。之後,只要她稍有動作準備發問時,我就開始防衛她,並感到自己有侵略性,然後我會用一些攻擊性的言語來答覆她的問題。總而言之,我們常常陷入無謂的對立,破壞雙方的和諧及課程的進行。

這種尷尬場面不斷上演,課堂上籠罩著不悅的氣氛。我把這個情形說給一位同事聽,他是心理學家。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我馬上起了防衛心,他說:「這個學生對你來說似乎是個威脅,她擊中你哪部分的弱點,惹你生氣而想要反擊?」我直覺地答說:「她並沒有惹我生氣,我只認為她的行為是出於無知。」但當我反省這個問題和我激烈的反應時,我意識到安妮絲對我內在自認為「無所不知」,精通專業領域,任何問題都難不倒我的那部分是個威脅。

我以「內在無知的我」來做默想,持續一個多星期,我和它對話,並問它我該怎麼做才可以給它更多的空間。

最後,當我再走進教室,能敏銳地意識到「無知的我」的存在。安妮絲再次發問考倒我時,我轉向被壓抑的那部分人格求助。我沒有回答她的問題,而是詢問班上是否有人知道答案。當安妮絲又再發問打斷我時,「內在無知的我」立刻讓我回應說:「安妮絲,我們提出問題時,通常已先再三思考,得到初步的答案。你是否已經有了大概的想法?」她毫不猶豫地說出她的答案,我也稱讚她。

經過陰影面二度出來調解後,這個學生不再問一些攪局的問題,我們之間的敵意也就消失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打破我對承認「內在無知的我」的抗拒,進而認同它的存在,讓它在我和安妮絲的互動過程中居主導地位。我們彼此都從這次的經驗受益。我發現到我將「內在無知的我」投射在安妮絲身上,而她也意識到在學期一開始,她就把「內在聰明的我」投射在我身上。

3、重新發現受傷的內在小孩

美國作家及家庭治療師約翰·布雷蕭(JohnBradshaw)在《回歸內在:走出成長的迷思》28一書中,提到他面對孩童及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陰影,雖然書中並沒有使用陰影這個名詞。孩子受到傷害後,會把大部分的自己放逐到潛意識裡。布雷蕭說明任何心理的傷害,特別是那些孩提時就存在的傷害,若沒有得到妥善的關照,反而有可能滋長人格中的陰影面。我們一旦由於害怕不被師長或父母認同,而去壓抑自己的情緒、人格特質、才能或想法,可能的副作用是阻斷了心靈潛能,從此殘缺地度過餘生。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內在小孩受傷的部分,我們一直想要把那部分隱藏起來或忘掉。只要我們意識到內在小孩的傷還沒痊癒,我們就要發揮愛心,「收養」並照顧他,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孤兒。各種心理治療的本質都是使人成為能夠呵護自己的父母。

接下來的例子是描述一個母親因為內在的創傷,而無法忍受女兒的態度和言行舉止。這個母親寫了一封信給我,要我給她一些要領,幫助她糾正青春期女兒傲慢、自我中心和自以為是的態度。她也吐露「我對我女兒非常反感,在她面前我實在困難保持理性或控制自己的脾氣。她用盡各種你想得到及想不到的方法,來引人注意。」

在這封信的末尾,她坦承說:「我女兒的行為讓我聯想到自己,好像在對我說:『你在她這個年紀時,就和她一樣,想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但卻事與願違,所以讓你相當失望。』我在我女兒身上看到自己的翻版,因此一直想避開她。換句話說,我否定她的時候,我同時也否定自己。」接著她說,她感到絕望,因為她沒有辦法愛她的女兒。最後,她承認有罪惡感,無法寬恕女兒逾矩的行為,讓她自認為是很差勁的母親。

我對這封信感觸良多,因為它表達出許多父母將自己負面的陰影投射到子女身上時所經歷的痛苦。先不談寬恕,這位婦女在成為好母親之前,必須先與自己和好。要先跟青少年時期,渴望得到關愛和讚賞,卻遭受挫折與拒絕的自己和好。

有研究指出,除非我們先跟自己不喜愛的那部分和好,否則我們不大可能去寬恕反映出我們負面性格的人,我們很容易把負面部分投射到對方身上。這也是許多讀者寫信給我說,即使讀了我那本論寬恕與治癒的著作《如何寬恕》29,仍很難寬恕他人的原因所在。我回覆他們說,走向寬恕的第一步是和「內在敵人」,也就是與投射到他人身上的那部分和好。

4、把投射等同於自己

肯恩·威爾伯有篇文章30提出一個根本且逆向操作的方法,來重整陰影。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在非客觀因素下,認為自己是他人攻擊的目標,那麼我們只要調轉投射的方向就可以了。這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敵對情緒和態度是從我們身上產生,而不是來自他人。換句話說,在投射的過程中,我們要能意識到我們自己並不是他人攻擊和羞辱的目標,而是我們不自覺地去攻擊和羞辱他人。以下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練習轉換投射的方向。

懦弱的先生在責怪太太對他兇巴巴時,要改說:「我對太太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敵意,所以我會故意惹她生氣。」

好逞強的女性在抱怨其他女生弱不禁風時,更該承認:「我害怕讓別人看到我一直壓抑的柔弱的一面。」

神父認為受到女性誘惑時,應當承認:「我也渴望和她們親近,但為謹守貞潔誓願,我應保持距離。」

過度有禮的教授在被同事低俗的舉動激怒時,要認出心中的恐懼:「我害怕自己有粗俗無禮的一面,如果我向它讓步,我可能會引起家人和朋友的反感及排斥。」

工作狂在批評別人不努力工作時,更要向自己說:「我很希望能懂得休息放鬆,但我實在害怕別人以為我很懶惰!」

我認識一位修女,她怪其他修女老是和她競爭,想贏過她。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她覺察到內心好勝的隱密傾向和佔有慾。威爾伯指出,當我們意識到要為自己受陰影左右負責時,我們就取回自主權,不再被陰影掌控了。威爾伯也針對恢復內心平衡,提出二個建議:首先是「扮演」陰影,儘可能把自己設想成陰影。例如,如果我對自己說「大家都討厭我」,試著把它轉換成「我討厭每個人」。第二個建議是,開始「扮演」陰影后,並不表示順從內在的感覺和指令,去做出不當的行為。否則調轉投射方向而改說「我討厭大家」的人,就可能對他人口出惡言或暴力相向。

有些人不贊同投射轉向的練習,他們害怕感染陰影的情緒後會受陰影掌控,而做出反社會和破壞行為。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這論點並不十分有根據,只要拿感覺到破壞的衝動和順從破壞的慾望兩者間的重要區別,就能加以反駁。

5、幫助案主覺察內在二種相對的人格特質

知名美國作家和催眠治療大師吉利根(SteveGilligan)提出具體的覺察方法,幫助人認出並接納內在看似對立,實則互補的兩種人格特質。這套練習方法包含三個角色:治療師甲、治療師乙和案主。

治療師甲請案主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身上,然後問他:「你是誰?」案主要回答自己具有的人格特質,比如說:「我是慷慨的人。」

接著治療師甲極富同理心地重述案主的答案:「我注意到你是慷慨的人」,然後靜默片刻。

治療師乙則把案主的注意力拉到另一面,案主也具有的相對特質:「我注意到你也是懂得為自己打算的人。」這時治療師乙先在此打住,讓案主深入內心思索另一面的人格特質。沉默一小段時間之後,兩位治療師同時以肯定的語氣告訴案主:「你感覺到內在這兩種相對的人格特質同時並存,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之後治療師不再說話,剩下的時間留給案主的真我對治療師的評論做整合。

6、整合存在理想我(人格面具)和陰影中的相對特點

威爾伯提出的投射轉向方式,目前有很多知名心理治療師採用31。我認為這些技巧應用在陰影攻擊(shadowitis)的情況下會有很好的成效。然而就長遠重整陰影來說,已證實效果不大。為了幫助你「接納」陰影,我已將步驟調整如下:描述一個讓你覺得討厭的人。詳細地說出這個人身上讓你感到害怕、生氣、反感的特點,或是負面的行為表現。

然後,儘力從這個特點中發現它隱藏的正面特質。換句話說,試著從垃圾堆中找出「隱藏的珍珠」

以下是幾個實際的範例:

一個被評為態度「虛偽」的人,也可能表現了他謹慎圓融的正面特質。

仔細想想,一個人的「驕傲強勢」也可能代表了他勇於負責。因此,這個人要學習運用他的個性與特點,避免超出限度。

我們可以問自己:「我能從這個討厭的人身上學到什麼?」這個方法能讓我們找出一個特點的積極面。舉例來說,如果你討厭這個人的懶惰,你就可以學著把自己變「懶」一點。也就是說,你可以多休息、多放鬆、少做一點、放個小假。總之,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過去被對方那討厭的舉止所掩蓋的積極面已經顯露出來了,現在,你該問問自己是否正需要這樣的特點,好平衡你性情中較極端的部分。例如,大家都覺得你很慷慨,而你也憎惡你口中那個「自私」的艾爾伯,那麼,藉由找尋「自私」中的正面特質,你或許會發現「多照顧自己」的必要性。

只要時間一長,你的過度慷慨就會讓你感到精疲力盡。所以,為了平衡這一點,你應該多為自己設想,並懂得問自己什麼恰當,什麼不恰當。

下表則列出一些人格面具的特點,以及與其相反、隱藏於陰影中卻希望被意識到的特點。

存在於陰影中卻希望被意識到的特點

人格面具的特點

私心

慷慨

易怒

溫柔

內向

外向

膽怯

表現力強

坦率

謹慎

自負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好學

能接受客觀批評

會鼓舞人

順服……

自信……

檢視這些陰影的特點,看它們是否真的和人格面具的特點對立。

一旦你找出那些潛藏在陰影中的特點(例如:休息的需求),以及人格面具中的特點(例如:工作狂),你就可以進行下面的小儀式。雙手象徵兩個對立特點的結合,以及彼此的整合。以下就是進行此儀式的幾個步驟:

d分開你的雙手,讓兩手保持約三十公分的距離。

d想像你將人格面具擁有的那些特點放到你主控的手上(如果你是右撇子,這隻手就是右手。如果你是左撇子,這隻手就是左手),接著,把埋藏在陰影中的特點放在另一隻手上。

d輪流與兩隻手個別對話。承認每一個特點,接受它。如果你很難接受它的存在,就要與這個特點和好。

d將注意力集中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整合者「真我」調和這兩個看似對立的特點或行為表現,使它們彼此互補。

d將兩手靠近。

d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兩手的結合上。這個動作象徵兩個對立的特點正彼此接納。注意別勉強這個過程,也不要試著解釋它。

d在接下來的幾天、幾個星期及幾個月里,要求「真我」繼續讓對立的特點相互接納。

d最後,慢慢地收回你的注意力,感受四周的聲音、顏色和氣味。

7、尋找象徵來整合人格面具和陰影

法國心理治療師柏爾塔(M.Berta)最早將象徵運用在心理治療中,我依據他的理論,設計一套重整人格面具和陰影的方法。主要是提供心理治療師用於團體治療。步驟如下:

首先,請參與者放鬆,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然後,請他們發揮想像力,憑直覺回答問題。「如果你可以活在另一個世界,並且可以選擇想要的身分,你希望變成什麼?」參與者可以自由決定變成物品、植物、動物或虛構的角色(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

幾分鐘以後,請找到新身分象徵的人舉手。如果有人還沒完成,再給一點時間。等大家都完成後,請他們收回注意力,回到團體中。

接下來,二人一組,用幾分鐘描述自己的象徵。可以根據對方的描述詢問具體細節,例如形狀、顏色、是否會動或發出聲音、在附近或很遠的地方。描述完象徵的背景架構後,雙方角色互換。

下一步,請參與者再次深人內心,回答下列問題,「如果你可以活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選擇自己的身分,你最不想變成什麼?」哪一種東西、植物、動物或虛構的角色(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是你不希望變成的。因為它讓你打從心底感到

厭惡?

參與者都找出負面象徵後,請他們收回注意力,然後回到之前的分組,用同樣的方式描述負面的象徵。大約五分鐘後,角色互換。

彼此分享完以後,請參與者各自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

然後請他們把雙手舉到胸前,兩手保持約三十公分的距離。想像將正面的象徵放到主控的手上(如果你是右撇子,這隻手就是右手:如果你是左撇子,這隻手就是左手),並注視一二分鐘。然後,同樣看著另一隻手上的負面象徵。

接著,請「真我」協助整合這二個對立的象徵。在這個階段要避免理性的分析或思考。

然後自然地將兩手靠近。開放地接納透過「真我」整合後形成的第三個象徵。

如果感覺到兩手之間有阻力存在,要先找出抗拒的原因,加以排除,才能繼續完成練習。

所有人都完成整合正面和負面象徵後,二人一組或分小組分享心得。也可以把第三個象徵畫下來,記錄這次整合的過程。

在這類型的工作坊中,我尤其驚訝的是,整合的象徵往往具有神聖性。心理咨商師和工作坊引導人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最後二個步驟中,如果參與者無法完成重整的練習,最好不要勉強。他們的潛意識可能還沒準備好進行整合,有可能是負面象徵的影響力較強,阻礙了整合的進行。如果是這樣的話,咨商人員要舉例來說,有位女士沒辦法整合她的負面象徵——一條大蟒蛇,我請她用想像力把蛇變到可以接受的大小。由於使用這樣的機巧,她就可以完成這個接下來的練習。

畫曼荼羅

曼荼羅是一種象徵圖案,由圓和圓心組成。宇宙萬物間,都可以看到曼荼羅的圖案。圍繞住圓心的小圓,代表不同的元素。曼荼羅圖案有著合一與多元兩種含義。(請參考第80頁)

這類型的圖案常被喻為能夠透視心靈的眼睛。尤其曼荼羅具有整合個人的功能,因此在許多宗教都能看得到這種圖案。事實上,圓圈內的各種元素,甚至包括對立的元素都被吸引到圓心。

曼荼羅正代表著心靈的複雜性,心靈的各個部分都集中在圓心,也就是「真我」四周。自我(意識層面),以及陰影(潛意識層面)也在圓圈內。

用曼荼羅來做默想及繪製曼荼羅,意即組織調整真我外圍心靈的各個不同部分。因此這項練習有助於整合內在,以及緩和分裂的人格所造成的內在衝突。做這項練習的人也會感受到步人治癒與內在整合的過程。

Chapter8

重整陰影和靈性成長

活泉的故事

有一股活水,厭倦了只在地底下流動,有一天決定冒出地面,湧出汩汩清泉。人們遠從各地前來,汲取這股純凈、止渴、清涼提神又有益健康的活水。唉!可惡的是,有個公司覬覦水泉可以謀取暴利,買下了水泉附近的土地,用護欄圍住水泉,並訂下各種嚴苛的限制。漸漸的,只有少數的有錢人才能進入裡頭取水解渴。活水對這些限制非常生氣,於是決定另尋湧泉的地點。

這間公司繼續販賣不具舒暢身心作用、失去療效的泉水。然而,注意到的人不多。只有一些人,因為不滿意買的水平淡無奇,而開始尋找新的活泉。很幸運的,他們找到了。

但過不久以後,冒出水泉的地方又被買走了,建起了溝渠、訂立新的限制。活水因此再一次決定隱入地下,找尋新的地方。

你認為活水這次會從哪裡冒出來?

我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謙遜地愛我自己——全部的我,

陰影和光明,親切和憤怒,

歡笑和淚水,謙虛和自大。

我要收回過去

不被認同、不被接納……種種的我。

——雅克·勒克萊爾

(acquesLeclercq,1891-1971年,比利時倫理學家)

陰影和道德規範

陰影不等於惡

人格上的陰影不應與惡的概念混淆,你可以這樣區分兩者的差異。陰影的產生是由於壓抑我們內在認為不受他人接納的感覺、特點、才能和態度等。惡的定義則是本應具有的善的缺乏。惡的本質是一種非實質的存在(非存有物)。實際存在的是一個有缺陷的人,或不好的行為,意即這個人缺少了原本應當具有的美善。惡的名稱依照對現實界的影響而異,現實界受到多少影響,就有多少種類的惡。美學上的惡,就是不完美的藝術品;健康上的惡,就是生病;政治上的惡,是社會動亂;倫理道德上的惡,是違反自然法則;神學上的惡,則是破壞人與天主之間愛的關係。

可惜的是,榮格和他的弟子對陰影的看法太偏重於惡,也就是真我的邪惡部分。也因此,榮格學派往往把陰影視為實質存在的惡,即惡具有實體。陰影確實由於具有隱晦、原始、未經訓練的特性,今人畏懼,因為它挑戰現今社會和道德的規範。然而不應將陰影歸類為實質存在的惡。如果要將陰影視為一種惡,最多只是結構性或組織性的惡。

如果陰影是一種道德上的惡,我們應該對抗它,而不是去承認和重整它。然而我們再清楚不過,我們一旦決定向陰影宣戰,必然會落入陰影的掌控,而正好犯下我們極力避免的道德錯誤。

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家和作家威廉·卡爾·艾克曼(WilliamCarlEichman)提醒我們,陰影是人類處境的一部分,他也解釋為什麼我們應該去轉變,而不是除掉它。

「人格的黑暗面是一種疾病或傷害,主要是由於孩提時期意外痛苦的經歷所造成,並且應當就這部分妥善療愈。每個人都有黑暗的一面,這是我們人生的境況,而不是『罪』。陰影重整者的目標是去治療這個疾病,並使受傷的部分回復完整功能。」34

有陰影的傾向不應被視為缺點。從另一面來看,直接發自陰影的行動,有可能被看作是不好的。若忽略或放任陰影,就有危險性,因為陰影受到孤立並脫離真我的結果,會使它更顯得兇惡、分裂。相反的,如果承認陰影並予以重整,它就能配合神聖真我(divineSelf)的合一象徵符號,達到整合。

承認陰影推力不等於順服

把陰影歸為道德上的惡是一種錯誤,但有一些知識分子仍然受到這個錯誤的影響。舉例來說,有位倫理學教授在聽過我的一卷陰影工作坊的錄音帶後,對我的觀點非常鄙視。對我的諸多批評中,他指責我鼓勵工作坊的學員順從最原始的本能。他完全不明白我在承認陰影的存在和接受陰影的推力,以及贊同做出受陰影驅使的行為這兩者間,做了清楚的區分。用倫理學上感覺(sentio)與同意(consentio)的區別來解釋,就能平息他的憤怒。

對正在重整陰影的人來說,重要的是不混淆承認並接受自己的情緒及衝動,以及受到情緒和衝動左右而做的行為之間的區別。我們無法自主控制去感覺或不去感覺某種情緒和衝動;我們只知道自己經驗到的生理和心理事實,活生生證明它的存在。不承認某種情緒存在或者不肯為衝動負責,將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收回自己的情緒,並承認這些情緒源自我們內心,就要先感受這些情緒。這時我們會說:「這性慾或憤怒的情緒是屬於我的。」拒絕這種認知,一開始會導致壓抑,然後使人受困於某種念頭,最後就投射到他人身上。有經驗的靈修指導非常了解這樣的問題。

若是如此,就無法做出嚴謹的道德判斷,除非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和陰影的推力,並進而承認它們的存在。有了這種認知之後,就能自由地做判斷。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感覺前,會先問自己要用什麼方式表達。比如說,我如何表達憤怒同時也兼顧道德標準?找出適當的方法去表達內在的訊息,既不會傷害到他人,更不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

陰影和靈性生活

從第一章可以看出陰影的理論與靈修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我們先來回顧重整陰影的靈性觀點。真我是人的靈性中心;自我認知與自尊是靈性成長的重要條件;承認並接納陰影則取決于謙遜的德行。重整陰影可以讓我們對現實有較整體而非二元的觀點。持續覺察真我及內在的天主肖像,能制衡自我的野心和幻想。我要特彆強調的是,陰影的理論完全符合耶穌基督的教導。

在最後一章,我直接從靈性的觀點來談重整陰影的重要性。接著說明重整陰影在靈性生活中要經歷的階段。最後則探討追求完美和成聖之間的不同。

靈性指導者必須重整個人的陰影

不論在心理或靈性助人專業中,缺乏真誠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因為這些專業輔導者沒有注意到他們的陰影和衝動。有些人由於忽視個人的陰影,因而對案主、追隨者或學生做出了道德和專業上嚴重不當的行為。

靈性陪伴者面對個人的陰影

有很多靈性指導者看出,在靈性成長的過程中陰影一直存在且造成影響,但他們並不採用陰影這個名詞。因此,一位偉大的耶穌會傳教士不怕提到內在有「不虔誠的部分」等待悔改。一位在醫院從事牧靈工作的神父表示,自從他覺察到內在有「不虔敬的部分」後,他才對其他宗教信仰的病患感到比較自在。

靈性指導者必然會發現到,如果他們希望幫助自己和他人成長,就得重視陰影的存在,並與陰影達成和解。事實上,在靈性的道路上,即使一路明亮、順暢,也沒有人能獨自前行。靈性指導者一定要不斷對抗自己的陰暗面。試想曠野中的耶穌、佛陀、穆罕默德、以及所有偉大的聖人也與各種誘惑,例如魔鬼、邪惡、撒旦、或者是「世界的首領」(《若望福音》十四章30節)等對抗。

即便是有祈禱習慣的人也很難避開誘惑。他們不用花很多時間就能找到內在的陰影區,他們稱為分心、內在的對話或心靈的黑夜。幾乎所有的密契者都承認他們經驗過內在黑暗面的狡詐:驕傲、權欲、嫉妒、羨慕、復仇欲、佔有慾、性慾等等。不論你多麼投入使徒工作,如果仍未能覺察到自己的陰影,總有一天你會把它投射到服務的對象身上,而你的使徒工作也無法圓滿達成。

有很多靈性指導者由於沒有注意到陰影的計謀,結果反而利用了原先想去幫助的人。許多人以維繫靈性情誼為藉口,或多或少有意地使「弟子」受制於他們的掌控,甚至還利用他們來滿足自己的情感或性的需求。

造成更大傷害的原因,是許多追求靈性生活的人非常單純,一味認同靈性導師的指導而失去判斷力,造成上述所提到的不幸後果。從修道人、神職人員及教派的創立者涉入的醜聞中,就可看出端倪。

凱蒂·巴特勒(KatyButler)有篇文章探討加州地區一些佛教教派的情形35。文章中指出未意識到個人陰影的法師造成的有害影響,並且特別描述幾位移民美國的佛教界大師在道德和心靈方面的墮落。他們頂著神聖的光環,人們因此認為他們有能力避免背離教義和道德規範。然而事實上,許多法師已受到西方世界的誘惑,並且利用他們的聲譽合理化自己的惡行,比如酗酒、與信徒不當的性關係、奢華無度的生活,以及不健康的支配欲等。當他們對信徒造成巨大傷害時,同時也毀了自己。

其他助人的角色

這些反省對專業輔導者,心理師、醫生、社工或協會領導者來說也很重要。他們時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心理和靈性上的缺點投射到案主身上。結果不難預料,這些助人者開始質疑案主的心理和靈性資源,也不再關注他們的成長過程。他們會把案主當成小孩子看待,博取他們的依賴,甚至利用他們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佔有慾和野心等等。

陪伴他人度過重整陰影的旅程

助人者應當對陰影有充分的認識,以及了解陰影對靈性成長的影響。認識陰影,有助於分辨來自心靈或陰影的行動。指導者也能透過重整陰影的過程,帶領受指導者探索未開發的內在資源。

重整陰影是靈修生活中克己苦修(asceticism)很重要的一部分。克己苦修不同於抑制禁止,狹隘地把它解釋為透過補贖和禁慾等行為來壓制自己也是不對的。克己苦修的字根涵義更寬,它有鍛鏈、操練和練習的意思。

從操練的意義來看,克己苦修就是去重整我們的陰影,而不是去壓抑它。許多靈性指導往往只告訴受指導者要揚棄缺點,卻未能提供健康且明智的方法來達成目標。這種短視的作法,只會加重強迫性的思考或行為,使人受困在罪惡與失敗、懺悔和認罪的惡性循環中:先信誓旦旦決意不再重蹈覆轍,然後又故態復萌,陷入惡性循環。

這裡舉兩個有強迫行為的人求助靈性導師的失敗案例。第一位男士看起來溫和有禮,卻會不由自主地對親近的人大發脾氣。他持續十五年,幾乎每個月定期和靈性導師談話,來幫助自己控制突如其來的憤怒。靈性導師只告訴他要把憤怒壓下來,並要他去辦告解,祈求天主醫治。

第二個案例是一位四十五歲,學有專長的男士,他控制不了自己在性方面對青少年有強烈的偏好。他為了滿足性慾,讓自己的身體、道德觀,甚至名譽都陷於險境。我們第一次面談時,他告訴我他對克服這個弱點不再抱存希望。他甚至求我禁止他做出這種偏差行為。我接著問他,有多少位靈性導師或心理咨商師不准他再有這種偏差行為。他告訴我至少有十位。我對他說我並不想成為第十一位。我說,如果他願意去檢視性方面的強迫行為,接納它,並尋求改變,我已經準備好要幫助他。

靈性陪伴和心理治療同時適用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只有打從心底接納自己的內在,才有可能讓它改變。這個原則顯然適用在接受及重整陰影上。這兩位男士只有下定決心、勇於面對他們的強迫行為,善待並與它們為友,才能學會自製。

靈性生活中接觸陰影的兩個決定性階段

第一章簡略提到,靈性生活中有兩個時期——初期和中年時期,對於陰影重整需格外關注。這兩個時期,也可以成為啟蒙時期,是人生重大轉變的起點,需要轉換身分,並與社會建立新的連結關係。年輕人要忘卻童年時期無憂的生活,準備好去面對社會即將帶來的挑戰;中年人則要重新審視生命,因為他們已經瞥見人生的終點。這些轉變,顯然需要運用到內在所有的資源,特別是陰影。

靈性生活的初期階段

在靈性生活中,初學者會反覆經驗到歡欣喜悅(神慰)和沮喪氣餒(神枯)。有時他們誤以為自己很完美,自傲或帶鄙視地和他人相比。有的時候,他們看到自認為已經控制住的壞習慣又跑出來,就對自己灰心失望。

也因此,初學者應儘早學習重整陰影。靈性指導者對於渴望重整陰影的初學者,會鼓勵他們體驗曠野經驗,也就是刻意靜默、獨處一段時間,以對抗內在的心魔。我們的心魔是什麼?就是各種執迷、反感、恐懼和嫌惡。初學者藉著克己苦修,學習為靈性生活建立穩固的心理基礎,也了解到陰影的各種面向。因此,初學者可以避免經常落入謎樣般錯誤想法的折磨。

我們常哀嘆現在的年輕人缺少啟蒙(成年)的磨鍊。在所謂的原始或傳統文化中,啟蒙儀式(成年禮)的用意正是讓年輕人去面對恐懼並脫離父母、獨立自主,進入成人的世界。在靈性生活的初期階段,重整陰影的目標,就是去面對恐懼。

有位嚮往修道生活的年輕隱修士,他在夜裡醒來,對房間內的孤寂和黑暗感到極度害怕,全身不停顫抖。最後他從床上爬起來,吃力地點亮蠟燭,走去敲院長的門。院長親切地接待他,聽他訴說內心的恐懼。等他平復後,院長陪伴他回去房間,經過漆黑的長廊時,院長示意要他走在前面,當他走上前時,院長立刻把他的蠟燭吹熄。

中年時期的靈性生活

中年是人生中另一個轉捩點,這個時期也要求我們去面對內在的陰影;這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到了中年,我們揚棄年輕時天真浪漫的各種幻想,而開始正視惡的問題,死亡和我們不再漠不相關。情場失意、屢嘗失敗,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結果,我們反而質疑起自己的能力,時常感到憂鬱,甚至絕望。我們原有的價值觀和信心起了動搖,因此更容易受到「心魔」的左右和攻擊。

很多這個年紀的人想徹底切斷過去,比如脫離原有的社交圈、離婚、換工作或轉變生活型態。我們在這個階段,很容易把自己的失敗和失意推諉到他人或環境因素上,藉此掩飾心中的動蕩不安。只想重頭開始,而不是去面對「我是誰?」「以後的日子我該做什麼?」這些無法逃避的問題。除非正視內在的陰影,否則無法找到圓滿的答案。

我們在中年階段,必然會觸碰到礙於外在壓力而壓抑下來的自我。因此,一個一直忽略自身女性特質的男性,到了中年階段就不得不去正視這一面:而將男性特質隱藏起來的女性,也同樣必須和這些特質重新和好。

下面的例子充分說明中年危機。有個五十多歲的神父向我吐露,他以前對自己總是信心滿滿,可是現在卻無法做彌撒。從他穿上祭衣那一刻起,就莫名地感到恐慌,直冒冷汗。他一想到要踏上祭台,就擔心可能會昏倒。有好幾次他還突然暈眩,得暫時中斷彌撒,離開祭台。

他對自己的情況相當苦惱。他總儘力恪守嚴格的生活紀律,來證明他有強烈的責任感及堅毅的性格。但是現在,他只感到軟弱和沮喪。無力面對這個困境讓他倍感痛苦,除了尋求幫助外,他別無選擇。他在經歷這番混亂後,也對聖召感到質疑。事實上,他沒有認出自己的陰影對他所做的反控,強迫他去接受自己的軟弱、情緒面及依賴性。

我幫助他看到他在做彌撒時,並沒有相稱的內在意向。在彌撒中,他帶著身負要職的自信,將受傷脆弱的基督奧跡重現出來。他聽了我的分析後,不能自已地放聲大哭,頻頻為自己的行為認錯道歉。他告訴我最近這幾年,每次注視十字聖架時,都忍不住淚流滿面。這種不由自主的反應讓他心煩意亂。我鼓勵他去傾聽這一面,因為除了希望表現出沉著、堅強,還隱藏著更深的含意。

在治療的過程中,這位神父逐漸能夠承認內在敏感、軟弱、容易受傷及依賴的那一面。他也能接受人格中的女性特質,並且體認到其蘊含的意義。他已準備好與之前不被承認的這一面為友。不久之後,他告訴我他重拾牧靈工作,做彌撒時不再感到昏眩,睡眠品質也改善了許多,也不用再吃抗憂鬱的藥物了。他的神職生活有了新的轉變。成聖並不是靠意志力來達成,而是順從恩寵的推動,接受天主聖愛的帶領。

重整陰影和成聖

完美和完美主義者

重整陰影和追求道德完美是兩個相反的方向,道德完美是指謹守道德規範並順應周遭環境的要求。這種完美不過是完美主義,它完全是外在表面的,並不重視人內心深處的渴望。

我們往往看到完美主義者讓自己受限於外在標準,混淆了人格面具的理想典型。完美主義者急著讓別人看到他們的良好表現,更勝於尋求內在的和諧和個人成長。

結果,當他們無法達到自己設下的標準或形象時,就會感到焦慮和丟臉。如果他們犯了一點小錯或者遇到困境,他們很容易貶低自己而不停自責。總而言之,完美主義者以各種方式來傷害自己。這些人需要問自己,抨擊自己是否真的有助於自我成長。

從甘地身上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完美主義的態度阻礙人格成熟的發展。艾瑞克森(ErikErikson)在Gandhi』sTruth37這本著作中,對印度聖雄甘地在極端逆境中仍堅持和平的精神,表達無限景仰。甘地以身作則宣揚和平,打破暴力的惡性循環。他雖屢遭敵人攻擊卻不曾報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艾瑞克森並沒有充分解釋宣揚非暴力的甘地,為何如此極端對待自己的軟弱。他達不到自己設下的成聖標準,便對自己深感憎惡。艾瑞克森則認為甘地對家人不夠包容,就是來自他嚴以律己的態度。

完美主義者極力對抗道德及靈性上惡的傾向、缺點、軟弱和罪惡,讓這些部分沒有機會滋長。他們滋養了自己的陰影,最後便把這些陰影投射到他人身上。於是完美主義者開始憎惡自己。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缺乏同情,因此更覺得自己的道德有瑕疵,並感到自尊低落。最後他們就被困在最會削減力量的惡性循環中。我們難道只願一味偏執地追求虛假的完美,而不願選擇依恃恩寵來達到真正的成聖?

成聖和接納內在不可愛的部分

榮格認為,不論我們的內在是崇高或渺小,無條件地接納自我,就是整個道德問題的核心,也是完滿人生的最高境界38。榮格也指出,耶穌基督教導的實踐愛德,應該先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不論是給飢餓者食物、寬恕得罪我們的人,還是以基督之名愛我們的敵人,這些行為都是美好德行的記號。凡我為這些最小兄弟姊妹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為耶穌基督而做。但如果我們發現到的是,其實那位最小的兄弟、最貧窮的乞丐。最厚顏無恥的冒犯者,以及真正的敵人都在我們心內,而且我們需要自己仁慈的協助時,我們不也是那位需被愛的敵人嗎?而陰影正是我們內在要去認識、接納並喜愛的「最小兄弟」及「敵人」。

偏差行為也隱含對靈性的渴望

即使我們內在有一部分偏差且貧乏,還是可以看到其中蘊藏豐富的寶藏,但前提是學習以明智、愛心及耐心去接納這些不足。

上述說法已經在神經語言學(Neuro-LinguisiticProgramming,簡稱NLP)39中證實。康尼瑞兒·安祖博士(ConniraeAndreas)建立的「核心轉化」技巧(CoreTransformation)40帶來驚人的成效,因為這項技巧讓人在最受鄙棄的強迫行為的核心本質中,發現到對靈性的渴求。「核心轉化」技巧的運用方式如下:首先,請案主覺察內在「不好的」傾向、不道德的惡習或念頭,以及屬於黑色陰影的特徵等。接著再請他們找出反向助長強迫行為和不良習慣形成的正向意圖。

給案主時間去轉化內在並對陰影提出質疑:答案還沒從潛意識浮現出來之前,應避免用理智來回答。得到答案後,就整合先前的問題,接著再提出新的問題,以助於進入潛意識更深處。不斷重複問答,直到案主發現潛意識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深刻體認內在的完整、期待做真正的自己、尋求永久的平安、感到受歡迎並得到認同、尋求愛與被愛41這五種內在需求,讓我們看出自身缺點和嚴重錯誤的起因。

有個例子可以清楚說明這個過程。我詢問一位案主酗酒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以下是對話的內容。

d喝酒讓我放鬆。

d你想從放鬆中得到什麼?

d感覺自己很好而且重要。

d你從感覺自己很好及重要中獲得什麼?

d我很希望做真正的自己,並得到別人的接納。

我們能從運用核心轉化技巧所得到的結果中歸納出什麼?我們可以看出,所謂不好的或強迫性的傾向,其實隱藏著對真善美、對內在愛和神聖的靈性渴望。應用這項技巧能讓人發覺內在靈性的渴望並重新調整方向。從我親身運用核心轉化技巧的經驗,我發現在醜陋污穢的人性中,總可以找到珍珠和寶藏。莠子與麥子也一起生長(《瑪竇福音》十三章24-30節)重整陰影,就是從金礦石中提煉出純金。

成聖和真我的功能

我多次提到真我的功能對重整陰影的重要性。因此,界定清楚真我的角色和本質能幫助我們了解。心理學受到榮格學派的影響,已漸漸接受人具有靈性層面的觀點,榮格稱之為真我。不同的靈修和心理學傳統,採用的名稱也不盡相同,例如內在核心、大我、心靈、深層自我、有機組織原理(theorganizingprinciple)、治癒力量等。不論名詞為何,榮格的觀點認為,自我(意識我)不再如同之前佔據內在核心,現在自我則轉為真我效勞。

榮格堅信真我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天主肖像。真我蘊含神聖性,使人因此具有獨特且神聖的無比價值。有人認為榮格的說法是承認天主存在,然而他卻強烈否定。他肯定神聖真我存在,是科學觀察人類行為所得的結果。榮格也從不認為能從科學觀察的推論中,證實形而上的天主存在。

健康的心理有賴健全的靈性支撐

榮格在《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中說到,人在面臨巨大悲痛時,會自發地轉向最佳的治療系統,例如佛教和基督宗教。他接著說,人類智慧的各種發明,並不能成功治癒最嚴重的心理疾病。榮格強調,我們無法只透過理智思考所得的領悟來減輕

痛苦,反而應該重視比我們更有智慧者的啟示42。

榮格認為,神聖真我是全人類普遍皆有的,因此每個宗教信仰或靈修傳統都對此有所描述。無神論者可能對神的存在、本質及行動感到陌生,但他們仍能找到自己的說法。他們把真我視為人類心靈的要素,並按照個人觀點,稱它為愛、深層自我、智慧、內在指引等。

人的道德和社會發展是靠自我來推動,而調和人格面具和陰影則由真我來完成,透過真我的力量來造就、治癒和組織完整個體。然而,唯有認為真我是好的、富同情心、且充滿愛的真實存在(reality),整合工作才會有效。

那麼,對真我有所恐懼的人會如何呢?他們無法放心順從真我整合力量的帶領。事實上,我曾經遇過靈性上無可救藥的案主,他們被困在專橫、好指責的超我(superego)中,他們稱為命定或因果(karma)。他們對靈性的悲觀看法阻礙了成長。除非把真我看作是溫和的實存(reality),否則無法好好地接納個人的黑暗面。

與憑靠自我努力所達到的完美相比,成聖是恩寵的結果,以及天主全然自由的行動。雅克·勒克萊爾神父道出這兩者的區別:「完美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成聖則是天主賜予的。完美是我為自己訂的最終目標,但成聖是現在、是當下這一刻就領受的;完美往往令人蒙羞,但成聖卻是謙遜的。」43

榮格學派大師約翰·桑福德,在一場演講中說到:「天主愛你的陰影超過你的自我。」44他也解釋說:「在最後審判時刻,天主(真我)喜愛陰影勝過自我,因為帶有危險性的陰影不僅比較接近自我核心,也比較真誠。」45

重整陰影之後的情況

在本書一開始,我邀請你踏上一趟冒險之旅,去認識、面對並重整你的陰影。現在,已經到達終點,但是重整陰影的旅程還沒結束。成功整合部分陰影之後,接下來要進到新的意識層面。然後你會發現還有其他的黑暗面,等待你來重整。重整陰影是永無止境的工作。你每次接納一部分的自己,接著又會發現有新的領域等待探索。

重整陰影能加深靈性深度。走出家庭陰影、團體陰影和國家陰影之後,你要進到另一性別的陰影區,那裡有著不同性別的人格特質。為了通往有著豐富資源的真我,男性要接納內在的女性原型象徵——阿尼瑪(anima)所具有的情緒化與感性:女性則要接納內在的男性原型象徵——阿尼姆斯(animus)所具有的活力、勇氣及主動進取。(參照下頁圖)

榮格的心靈觀

阿尼瑪:男性內在的女性原型象徵

阿尼姆斯:女性內在的男性原型象徵

人格面具、自我、陰影、阿尼瑪及阿尼姆斯隨著性別而定,這些都是通往真我核心的心靈旅程的啟蒙階段和里程碑。我們有時誤以為只有菁英分子才能實現或達到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我們不要有這種錯誤的想法。當個人陰影浮現出來時,能夠真正克己苦修的人,就可以達到與真我相通的境界。不論是否為菁英分子,能與痛苦和諧共處的人會發現到,在面對陰影時,他們對自己表面的認同(人格面具)已得到凈化。所有的虛假一步步被凈化後,便會逐漸認出內在的神聖性,並且發現人生在世的使命。

最後,請你一同默想加拿大社會學家雅克·格林梅笙神父(JacquesGrand』Maison)對重整陰影的益處的一段話:

面對陰影使我們得以挖掘心靈深處,揭開塵封回憶,開啟視野……但最重要的是,這能引領我們通往內在的泉源,重振我們對生命的熱情、愛的渴望、奮鬥的決心以及大膽向前邁進的勇氣。46

注釋

1.LilianeFrey-Rohn,inC.ZweigandJ.Abrams(eds.)「Introduction:TheShadowSideofEverydayLife」,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LosAngeles:JeremyP.Tarcher,1991),p.xvii.

2.C.G.Jung,PsychologyandReligion:WestandEast(CollectedWorks,7),(BollingenSerie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38),p.528.

3.S.Naifeh,「ArchetypalFoundationsofAddictionandRecovery,」inJournalofAnalyticalPsychology,40(1995),p.148.

4.J.Green,L』hommeetSonOmbre,(Paris:Seuil,1991).

5.G.Egan,WorkingtheShadowSide:AGuidetoPositiveBehind-the-ScenesManagement,(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4).

6.M.Bowles,「TheOrganizationShadow,」inOrganizationStudies,12(3),1991,pp.387-404.

7.C.G.Jung,PsychologyandReligion:WestandEast,p.140.

8.C.G.Jung,Aion(CollectedWorks,9,PartII),(BollingenSerie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1),p.14.

9.E.Neumann,DepthPsychologyandaNewEthic,(NewYork:Harper1969).

10.J.Grand』Maison,L.Baroni,J.Gauthier(eds.),LesDefisdesGenerations:EnjeuxSociauxetReligieuxduQuebecd』aujourd』hui(TheChallengesoftheGenerations:TheSocialandReligiousStakesinQuebecToday),Cahiersd』etudespastorals15,(Saint-Laurent,Quebec:Fides,1995),p.360.

11.榮格著,劉國斌、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130頁。

12.C.ZweigandJ.Abrams(eds.),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p.3.

13.D.M.Dooling,「TheWisdomoftheContrary,」inParabola,theTrickster,vol.5,no.1(1979),p.55.

14.愚人節(Fool』sFeast)是中世紀歐洲民間節日,大約定在1月1日前後,特別盛行於法國。慶祝內容包括推選假主教後假教宗,模擬教會禮儀等。這種習俗可能源於異教的農神節,雖屢遭禁止,1431年巴塞爾會議定下處罰辦法,但直到十六世紀才絕跡。

15.D.W.Winnicott,MaturationProcessesandtheFacilitatingEnvirnment:StudiesintheTheoryofEmotionalDevelopment,(New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1965),p.140;溫尼寇特(1896-1971年)是英國著名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專長於兒童心理學。

16.扭曲的感覺(racketfeelings)是一種替代性的,而不是原始的感覺。這是後天學習而來的,且不斷增強,尤其在面臨壓力時,特別容易出現。例如孩子一發脾氣就被父母關在房裡,久而久之,孩子學習到生氣會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因此改用害怕的感覺來代替憤怒。

17.E.Berne,GamesPeoplePlay:TheBasicHandbookofTransactionalAnalysis,(NewYork:GrovePress,1964).

18.LilianeFrey-Rohn,「HowtoDealwithEvil,」inC.ZweigandJ.Abrams(eds.),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p.265.

19.R.Cote,「Dieuchantedanslanuit:l』ambiguitecommeinvitationacorire」(Godsingsinthenight:ambiguityasaninvitationtobelieve),inConcilium242(1992),p.120.

20.原始吶喊療法(primalscreamtherapy)也稱為釋放療法,利用催眠、回顧的方式,重溫創傷生成的情境,過程中可能再次感受到恐懼而放聲尖叫,藉此將被壓抑的情緒、壓力等釋放出來。

21.JohnA.Sanford,「Dr.JekyllandMr.Hyde,」inC.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p.32.

22.R.A.Johnson,OwningYourOwnShadow:UnderstandingtheDarkSideofthePsyche,(SanFrancisco:Harper,1991);詹森是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家,也是著名的演說家,他的著作等身,包括:He:UnderstandingMasculinePsychology,She:UnderstandingFemininePsychology,We:UnderstandingthePsychologyofRomanticLove.

23.同上注,85-90頁。

24.C.ZweigandJ.Abrams(eds.),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p.xix.

25.K.Wilber,TheSpectrumofConsciousness,(Wheaton,IL:TheosophicalPublishingHouse,1982),p.203.

26.M.-L.vonFranz,ProjectionandRe-CollectioninJungianPsychology:ReflectionsoftheSoul,(LaSalle,Illinois:OpenCourt,1980),p.3

27.同上注,25頁。

28.約翰·布雷思(J.Bradshaw)著,傅湘雯譯,《回歸內在:走出成長的迷思》(Homecoming:ReclaimingandChampioningYourInnerChild),台北:新自然主義,1999.

29.莫伯凱特(JeanMonbourquette)著,山泉譯,《如何寬恕》(HowtoForgive:AStep-by-StepGuide),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

30.KenWilber,「TakingResponsibilityforYourShadow,」inC.ZweigandJ.Abrams(eds.),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p.275-276.

31.投射轉向的方法也運用在一些治療學派中,例如:費里茲·波爾斯(FritzPerls,完型治療法創始者)的「相反遊戲配合空椅法」(reversepolaritygamewiththeemptychair);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Ericsson,廿世紀催眠治療界的重要人物,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先驅)的「抗拒運用原則」(utilizationofresistance);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Watzlawick)的「問題解決法」(prescribingthesymptom);以及弗蘭克(ViktorFrankl,意義治療學派)的「矛盾取向法」(practiceofparadoxicalintention)。

32.M.Berta,ProspectiveSymboliqueenPsychotherapie.L』epreuved』anticipationCliniqueetExperimentale(SymbolicProspectiveinPsychotherapy.ClinicalandExperimentalAnticipationTest),(Paris:EditionsESF,1983).

33.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曼荼羅,可以參考:R.Dahlke,MandalasoftheWorld:AMeditationandPaintingGuide.(NewYork:SterlingPublishingCo.,1992)。

34.WilliamCarlEichman,「MeetingtheDarkSideinSpiritualPractice,」inC.ZweigandJ.Abrams(eds.),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p.136.

35.KatyButler,「EncounteringtheShadowinBuddhistAmerica,」inC.ZweigandJ.Abrams(eds.),MeetingtheShadow:TheHiddenPoweroftheDarkSideofHumanNature,pp.137-147.

36.參考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阿道夫@古根鮑爾克雷格神父(AdolfGuggenbuhl-Craig)的著作:PowerintheHelpingProfessions,(Dallars:SpringPublication,1971)。

37.E.Erikson,Gandhi』sTruth:OntheOriginsofMilitantNonviolence,1sted.,(NewYork:Norton,1969);艾瑞克森是專長人格發展的心理學家。

38.C.G.Jung,PsychologyandReligion:WestandEast,p.241.

39.神經語言學(NLP)是查理@班德勒(RichardBandler,電腦專家)和約翰@葛林德(JohnGrinder,語言學家)二位美國學者在1970年初共同提出的理論。

40.康尼瑞兒@安祖(C.Andreas)著,彭真譯,《心靈改造——進入內在的活泉》(CoreTransformation:ReachingtheWellspringWithin),台北:世茂,1996.

41.C.Andreas,CoreTransformation:ReachingtheWellspringWithin,(Moab,Utah:RealPeoplePress,1994),p.19.

42.C.G.Jung,ModernManinSearchofaSoul,(NewYork:AHarvestBook,1969),pp.240-241;中譯本為:黃奇銘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志文,1989.

43.JacquesLeclercq,VieChretienne(Christianlife),March1983。

44.JohnSanford,quotedbyRobertJohnsoninOwningYourOwnShadow:UnderstandingtheDarkSideofthePsyche,(SanFrancisco:Harper,1991),p.44.

45.同上注,45頁。

46.J.Grand』Maison,L.Baroni,J.Gauthier(eds.),LesDefisdesGenerations:EnjeuxSociauxetReligieuxduQuebecd』aujourd』hui,p.372.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和陰影作朋友:接納自己不可愛的那一面

/莫伯凱特(JeanMonbompette);鄭玲玲譯

--初版.--台北市:上智文化,2009.4

面;公分.--(心靈關懷:J0017)

譯自:Apprivoisersonombre:lec?témalaimédesoi

ISBN978-986-7873-74-3(平裝)

1.精神分析學2.自我實現3.靈修

175.798004748

心靈關懷J0017

書名和陰影作朋友——接納自己不可愛的那一面

作者莫伯凱特(JeanMonbourquette)

譯者鄭玲玲

准印洪山川總主教

發行鄧秀霞

出版財團法人聖保祿孝女會附設上智文化事業

100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21號

電話:(02)29017342傳真:(02)2902-7212

讀者服務信箱:wisdompress@pauline.org.tw

2009年4月初版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定價/200元

延伸閱讀

《求寬恕,不丟臉》

書號:J0012

莫伯凱特&艾思蒙著

劉菩芸譯

誰從未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感受到求寬恕的需要?然而,千百個理由是我們無法下定決心付諸行動。我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就是害怕面對求寬恕時,對方可能有的反應;我們怕被對方羞辱。

本書作者以八階段的內在歷程,幫助讀者整合自己過往的內在陰影、寬恕自己、重建自我的價值觀,進而勇於認錯。這是法語國家中第一本探討這個主題的著作,即便是在其他國家,探討如何真心誠意求寬恕的著作也是少之又少。本書搜集了所有必要的資料,來幫助讀者了解、並平靜地度過這個過程。本書是繼作者另一暢銷書《如何寬恕:按部就班,踏上寬恕十二階》後,一部不可或缺的好書。


推薦閱讀:

有漂亮的朋友或則是帥的朋友是種什麼體驗?
身邊有長的像網紅的好朋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女士朋友:不要輕易向網路里的男人說寂寞
如何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如何對待不想交的朋友但必須交的朋友。?

TAG:朋友 | 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