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1、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綜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無不如此。漢桓帝、靈帝不崇信宦官,漢朝不為三國。大將軍竇武擁兵自主,反而被曹節所害,以機事不密、謀略不足。無獨有偶,何進也被常侍所害。這其中有很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其一在於皇帝親信宦官,宦官在朝奪權,形成了很強的勢力;其二竇武、何進以皇親貴戚而被任用為大將軍,實際上是才無德,屬於無用之輩,難於承擔挽救漢朝的衰敗;其三消滅宦官勢力,當除惡為首,然而何進卻調用守關大將,從而鑄成了漢王天下的徹底滅亡。故亂天下者不在董卓,而在於何進。
官逼民反,秦朝苛政,故有陳勝吳守起義。漢末政衰。民不聊生,故有張角黃巾起義。清朝實行殘暴的民族壓迫政策,故有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相反,這些起義之所以能夠迅速興起,就在於起義者順乎民心。然而,這些起義又最終慘遭失敗的原因又何在呢?就在於農民起義缺乏知識分子的參與和領導。故:難得者,得民心也。
劉備喜怒不形於色,在於他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的長期磨練。寄身於曹營,喜怒形於色、就可能慘遭殺頭。劉備起事,無張飛資財,難也。畢竟有資財者易舉大事。桃園三結義,成為千古美談,其要則是以義、信、誠為結。今人之結義,乃口惠而實不重。故有朝結義,暮反目的結果。
盧植戰功顯著,而且自身危險的時刻,使劉備去救皇莆將軍,可見胸懷大度,有很強的大局意識。這樣的將軍不僅不賞,反而拒絕黃門左半的索賄被囚禁,故此,漢朝沒有不滅亡的道理。劉備奮力救董卓,董卓卻以劉備為自身而不為禮,乃董卓自取禍端也。故:人情勢利自古猶今,誰識英雄是自身。
劉備自幼便大,曹操自幼便奸,乃毛宗崗枉評之說。說劉備自幼志向遠大無可非議。說曹操自幼便奸,自然將曹操劃入奸臣,這是羅貫中、毛宗崗的階級局限性所決定的。許劭在評價曹操時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充分肯定了曹操匡世濟國的雄才大略,可是在漢朝滅亡之後的亂世之中。曹操就成了亂世之奸雄。這是許劭的封建名分思想所決定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曹操創立了三國之一的魏國,就成了奸雄:那麼,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王朝,能說是李世民為奸雄。天下非一家之天下,朝代的興盛衰亡不可逆轉,豈能以奪取天下者盡斥為奸雄之理?
2、劉備對朱俊的建議非常正確,它堅持了圍師必厥軍事原則,象鐵桶一樣四面包圍,又其降不得,必然死戰。萬人一心,尚不可擋,況城中有數萬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東南賊必棄城而走、無心戀戰,可即擒也,這樣的軍事戰略就叫「圍城必厥」。懸官晉爵是歷代官場上危害最大的弊病之一。劉備可謂吃盡了這種弊端的苦頭。在消滅黃巾隊伍中屢立戰功的劉備,不僅得不到應有封賞,反而就連中山府安息縣尉也在朝廷降詔淘汰之內,公理何在?官爵乃國之重器。以官擇人者治,為人擇官者禮,更何況為個人私利而賣官封爵乎?借朝廷之令,行個人之私者,督郵也,在現代社會,督郵的影子還隨處可見,督郵無故責難劉備者,無非是索要賄賂。
趙忠、張讓等十常侍向破中將士索賄,不從者皆免官。皇甫嵩、朱俊等破中功臣因不肯與皆免職。身無寸功的十常侍卻皆被封為列侯,還有誰肯為漢帝出力呢?因此,朝政愈環,人民嗟怨,故有張舉,張純之反。
劉陶,陳耽冒死諫帝,可見其誠可嘉。十常侍犯上作亂、大漢天下危危可岌,然後昏暗糊塗的漢靈帝還以「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獨不容朕也,」斥責劉陶,相見何等的昏暗。這樣的昏君,沒有不失天下的。
何進身亡敗國的啟示:何進在消滅剷除十常侍上優柔寡斷終遭殺害,他自身死了不算,而且使國家政權消滅已盡。這給我們不少的啟示。在處理大事時應當機立斷,不可優柔寡斷,謀而不斷乃取禍之道;在剷除朝中亂黨時,應當除元惡,欲盡誅之,必有宣露,密而有泄事必敗;更何況召外兵乎。因此,曹操及早就斷定,「亂天下者,必進也」。
3、在何進不聽眾人所諫之際,盧植為何皆棄官而去呢?乃知何進必敗,董卓入朝必生禍患,故為免遭禍亂也。何進召外兵以除宦官,使宦官人人處於危境,因此自然將齊心力先殺何進。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作三公;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這是董卓掌權後推行的高壓殘暴統治。董卓入朝就行之事,本想自立威望,實際上使自己的篡逆之心暴露無異。
李肅說使呂布降董卓可謂巧妙至極。名將必配駿馬。「赤兔」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贈以良馬,呂布必大喜,然而不說這「赤兔」的主人是誰;至酒酣,故意又提出令尊,同鄉口中的令尊必是姓呂,待呂布自己說出「先父棄世多年」後,李肅乃大笑「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以羞呂布,迫使他說出「某在丁陽處,亦處於無奈」。這時,李肅誇讚呂布之才,以富貴名利誘之,等他自說出「恨不逢其主」時,李肅才引出董卓,並取出金珠、玉帶說出「赤兔」乃董卓,慕銘所贈當呂布問起何報之時,李肅不明說,巧而所指,等呂布自說。經使呂布就範,殺死了丁建陽,歸順於董卓。李肅說呂布降董卓可以說是一件十分精彩的「反間計」。由此可見,要使反間計得以成功,首先選准對象,掌握其薄弱環節。呂布是丁建陽的最得力的助手,而且見利忘義,勇而無謀,正好行使反間計;針對呂布這樣的人,必然要賄之於重利,赤兔馬,金珠、玉帶、高官厚祿,這樣才能夠動之於心,產生異心;對待呂布、李先是以同鄉之情而感之。逐漸採取羞污、盛譽、引誘、激將等方式,環環緊扣,步步深入,終於使呂布倒戈。凡勸人背叛,勸人殺逆,是最難啟齒之事,今偏不說出,偏要叫他自說,妙不可言。
丁建陽身首分離,死於義子呂布之手,可嘆可惜!可嘆!死到臨頭,還不知呂布之為人;可惜!忠誠有餘,謀略不足,未能為國捐軀,反而死於小人之手。呂布殺丁建陽,又拜董卓為義父,可謂殺一義父,又拜一義父,殺得容易,拜的也容易。呂布殺義父丁建陽,不仁不義,雖有天下之勇,必為禍害。故說後來呂布殺董卓,不若說是董卓自殺。
4、李儒其人,才華有餘,德性不足,助紂為虐。免不了身敗名裂的下場。就李儒的才華而言,他幫助董卓充糧擴軍,使其成為西涼的軍閥,隨後又接詔使董卓順利入朝掌權,推薦李肅說呂布剷除丁刺史,勸諫董卓不殺表召,擇用名流,以收人望等,都無不有利於董卓。然而,他還是免不了身敗名裂的下場。「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李儒的教訓不能說是謂之深刻。
曹操借刀謀殺董卓,足見曹操的智謀權變。謀殺董卓,何需用寶刀,乃為後來獻刀脫身留後路;以馬差來遲為由,巧妙支開呂布去挑馬,以便行刺;見行刺不成,而跪獻寶刀,後恐識破陰謀,以試馬為名而逃。曹操者欲謀人,必先全我身。做事必先找好退路。
5、陳宮辭縣令而隨曹操,乃曹操有忠心報國之志;陳宮在客店而辭曹操者,乃曹操枉殺伯奢九人之眾不仁不義。其實,欲行大事,當不拘小節,應容曹操之過。曹操殺伯奢一家,足見曹操多疑。曹操順乎無時,發檄之以討伐亂董卓,可謂一呼百應。先得巨實衛弘資助,後得樂進等六位大將,召各路諸侯起兵響應,董卓大亂,諸侯不起,三國不分。
袁紹與曹操兩人對侍劉備的不同態度,可見兩人的不同之處;曹操看重的劉備在破巾中的功績,袁紹卻看重的家世;曹操眼力過人,不拘一格而使用關羽,而袁紹在戰鬥的緊要關頭,看重的使用一弓手恐被華雄見笑;袁紹對關羽勇斬華雄有功而不賞,曹操卻暗使人送酒送肉撫慰劉備三人;劉備三人在諸侯遭失敗的情況下戰略呂布,袁紹不僅不賞反而移檄孫堅進兵,等等。由此,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勝是早在預料之中的事了。
6、十八路盟等為何連遭失敗。最後又不戰而自潰?縱觀古今中外的一些聯盟組織,都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而結盟的,利益去,自然聯盟散。聯盟中的各成員又有各自的自身利益。如果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滿足,自然就會退盟。戰國時期的六國聯盟,不僅不能取勝於秦朝國,反而被秦國各個擊破,原因就在這裡。人各一心,不能成事。其實,在董卓之亂後,十八路諸侯就早已各打各的算盤了。孫堅初戰,濟北相鮑信卻怕他奪了頭功,暗發其第經抄小路先戰,孫堅初戰得勝後板捷催糧,袁術卻恐破了洛陽而乘勢不發糧草;袁紹作為盟主不僅把自己的有生力量藏而不用,而且以私情坦護袁術不發糧之過,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後至董卓遷都,本應全力追擊,請公卻疑而不進;孫堅飛奔洛陽得玉璽而託疾辭歸,袁紹討伐董卓上不肯用力,卻為玉璽要與孫堅大動干戈;太守劉岱向喬瑁借糧不成,殺死喬瑁盡降其眾;劉表庸才討伐董卓不肯發兵,卻為傳國玉璽而截擊孫堅,只有曹操引兵追擊,勢單力薄,免不了失敗,十八路諸侯統聯軍討而無功。正如曹操斥責的「豎子不足與謀」。
「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以天下起見,可奇!真可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眾將易得,主將難求。為從者萬輩,不若為首者一人之重也!
7、孫堅其人是消滅黃巾軍中湧現出的英雄人物。但他勇而無謀,依仗自己的勇武為東吳的創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由於缺乏足夠的戰略眼光,在開闢東吳天下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重大的失誤。因而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稱霸天下的夙願,而且37歲就身死敵人的亂箭之下,豈不可惜可嘆!孫堅的失誤主要表現在:一是十八路聯盟討伐董卓時,孫堅衝鋒陷陣,屢屢立功,然而得到玉璽後,心生異端,成為眾之敵。玉璽得來無用處,反而遭受袁紹、袁術等人怨恨,後遭劉表的全力截擊,損兵折將,幾乎達到全軍覆沒的地步;二是孫堅佔據江東,江東地靈人傑,有很多傑出人物,孫堅應極力選賢任能。俗話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相反孫堅不僅不能起用江東人傑,反而就連已有的人才也不能有效使用;三是孫堅部的領導層的結構不合理,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謀略家,因而形成了孫堅一人說了算的局面,這就難免有重大失誤;四是孫堅荊州失敗後,應穩居江東,安民撫和,招攬人才,圖謀江東大業,養民蓄銳而一統天下,然而,孫堅重返江東後,不僅沒有在江東建立穩固的大後防,反而以小恨發重兵過江,報劉表截擊之仇,最終導致了孫堅身死衰亡。真可謂:孫堅得璽而不帝,劉備無璽登帝位,孫堅反因得璽身先卒。皇帝不皇帝,豈在玉璽不不璽哉?
袁紹巧計奪冀州,韓馥無謀懊悔遲。袁紹先同公孫王贊聯盟攻冀州,暗中又將這絕密情報告之於韓馥,迫使韓求袁紹入冀州抗公孫。這樣袁紹藉機吞併了冀州。韓馥引火燒身、引狼入室而又執迷不悟,耿武力諫不聽,反而以「古者擇賢者而讓之,諸君何妒忌」而讓之,好一個「擇賢而讓之」,真是愚蠢至極。
孫堅身死,孫策年幼,又遭新敗,全軍虛弱,劉表當一鼓作氣,佔據江東。可是劉表徒有虛名,不聽良之良策,反而以一無謀之黃祖而不取江東,坐失良機,可見,劉表是婦人之慈,缺乏遠大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抱負。劉表十入路諸侯討伐都不響應,只是袁紹一封信而截擊孫堅,個人不僅沒有絲毫益處,反而招惹了江東的痛恨,可見劉表不能舉大義,而往往以小害引火燒身。劉表這樣的人,佔據荊州難守基業。被人所奪是意料中的事了。
8、王司徒巧施連環計,只用美人不用兵。十八路諸侯殺不了董卓,而貂蟬一女子足以殺之;劉關張三人不能勝呂布,而貂蟬一女子足能勝之。王司徒之計巧就巧在將貂蟬明許呂布,暗關董卓,先許呂布,實際先送董卓、一父一子。這就給董卓貪色占媳有了根據,加上貂蟬見機行事。兩邊巧妙周旋,董卓、呂布父子還不反目為仇?聰明的李儒早就料到「吾等將皆死於婦人之手」。為西施易作貂蟬難。西施只要哄得一個吳王就行,而貂蟬一邊要哄呂布,一邊要哄董卓,兩付心腸,要裝出了兩個面孔,真是難為了貂蟬。
9、「楚莊王『絕纓』三會,不究戲愛姬三將雄,後為泰兵所困,得其死力相增救」。李儒的這句話幾乎破了王允的連環計。王允勸呂布殺董卓,一急一緩,一起一落,一反一正,一縱一收,比李肅勸殺丁建陽,更是淋漓痛快。
李肅勸呂布殺義父丁公,反又誆呂布殺董卓,到了李傕來犯李肅兵敗,呂布斬殺了李肅。勸人殺父者,不用別人殺之,即用殺父之人殺之,此天道之巧也。
王允巧設連環計除掉了董卓,可順勢治國安邦,然而王允都求之太急,應對李傕,郭汜允其赦免,從而徐圖之,蔡邑因一時相知而哭董卓也不對,然而對蔡邑這樣的名人之過應予仁。朝政未穩,而枉殺名望者不利。因此,王允殺蔡邑使原本跟隨董卓的人恐懼不安,對擁兵在外的李傕等部嚴厲不赦求赦不得必死力拚搏。因此,王允難免身死家亡的下場。
李傕等人在對呂布的戰鬥中,採用了「拉大鋸」式的戰術,使呂布前後受敵不能抽身保衛景城,最終使呂布棄卻家小,飛奔出關去投表袁紹。
李傕、郭汜等人是一批狂寇,入京城搶掠燒殺,欲殺皇帝舉大事。凡欲成王事者先得民心,軍事力量不足者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就是這樣的人。
10、馬騰、韓遂身懷大義,來攻打李傕等奸賊而失敗者在預料之中,失敗者不在李傕等人,而在深熟兵家之事的賈詡。馬韓遠征而來,勞師動眾,意在速勝,而李傕聽賈詡之謀而堅壁不戰,不出兩個月,馬韓軍中無糧自然退兵。俗話說:「擇主而事,不可不慎」,象賈詡這樣才華進眾的人,應投明主,萬不可助紂為虐。因為賈詡屢勸撫安百姓,結納賢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此舉自然與李傕無故勸殺百姓大不相同。可惜!賈詡錯投了李傕。
欲得天下,必先得人。在朝廷腐化衰敗之際,各個諸侯蠢蠢欲動奪取天下的情況下,身為鎮東將軍的曹操唯才是舉,招賢納士,吸引了優秀人才的聚集。先有荀彧,荀彧叔侄二人棄袁紹來投,荀彧又薦舉程昱,程昱又推薦郭嘉,郭嘉又引薦劉曄,劉曄又薦滿寵,呂虔,兩人又共薦毛珍,隨後有于禁自投夏侯引見典韋於曹操,從而為曹操建立曹魏天下奠定了人才基礎。從此曹操部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山東。從曹操招賢納士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撥任用,一經選撥必將委以重用,而且恐有天下人才不盡我用的緊迫感,可見曹操在選人用人上具有一定的膽識和魄力。這一點,劉備就略遜一籌了。要是說曹操在三國之爭中順乎天時之處於優先位置的話,那麼曹操從一開始就重視人才的選撥任用,在人才的爭奪戰中就打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戰鬥。關於曹操用人理論、特點、方法等具體問題我們將在後面還要詳細討論。
11、陶謙本欲結納曹氏而好心令人護送曹操之父曹嵩一行,誰料那張賊心不改,見利忘義,將曹嵩全家殺盡斬絕,取了財物,放火燒寺,闖下了大禍。於是曹操率大軍大舉進攻徐州,以報仇雪恨,但最終以大敗而告終。為什麼呢?一是征討陶謙是無故,無故懷怨征伐而人不順,故陶謙有玄德、孔融、陳宮三助也;二是安民扶國是公,私報殺父之仇私也,發兵以報私仇將士不得不怨,有怨將士就不能竭盡全力;三是曹操在用兵上出現了大失誤,除留荀彧、程昱守陣外,其餘盡發往徐州,使自己的大後防處於極度空虛。呂布、陳宮乘虛而入,接連襲破兗州、濮陽等地,直搗曹操的老窩鄄城。難怪曹操大驚:「兗州有失,使吾家可歸也,不可不亟圖之!」;四是曹操為報私仇,無故加罪惡於無百姓。曹操一路進攻,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所到之處,殺人民,挖掘墳墓,無惡不為,大失民心。有此四條,曹操不得不敗。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有意;陶謙殺曹嵩全家,無意。曹操遷怒於陶謙猶可言之,而遷怒於百姓則萬不該。曹操曾言:「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寧叫我負人;今日報仇雪恨,是不可人負我。
陶謙寧自傅往曹營任其剖割,也要救徐州百姓之命,乃仁義也;見弘德賢良,再三以徐州相讓,是賢德矣!陶謙有三讓,劉備有三辭。三讓乃真心,三辭是假辭。真所謂辭之愈力受之愈穩,大凡英雄做事都是這樣。
劉備致書,勸曹操撤除徐州之兵,曹操卻說:「劉備何人,敢以書來勸我!」,這是無意退兵也;後因兗州之圍而順勢秉個人情於劉備,是無可奈何,故,退曹操徐州之兵也,非劉備,也非呂布,而是陳官其人也!
陶謙以「老夫年邁,二子不才,不堪國家重任,劉公乃帝室之胄,德廣才高,可領徐州。老夫情願氣閑養病」為由再三讓徐州於劉備。可見陶謙看重劉備的德才,二子不才,故寧願自己病也,也要讓劉備堪為徐州重任,公心至公,氣度豁達,謙讓至誠,以黎民百姓為重,可敬!可嘆!
12、陶謙病亡,劉備得領徐州,曹操以劉備未有半剪之功而佔據徐州,要發兵攻打徐州。荀彧諫曰:「昔事租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呂布乘虛寇之,是無兗州也……」。荀彧的這一戰略性謀略的特色是:一要鞏固堅實的大後方,二要劉備領徐州民已服備,取徐州不若先得兗州;三要首先東略陣地,既除黃巾餘黨,又取其糧草以養三軍,朝廷喜。百姓悅,乃順天之事;四要先解決呂布的問題,後攻取徐州。荀彧的這一謀略、金石葯言,洞見利害。自此之後,曹操按此行事,使自己的大後方進一步鞏固,後來才能夠得以抽身東征,為曹魏天下奠定了堅強的根據地。
呂布、曹操的洛陽之戰,呂布以詐騙曹操進城,使曹操大敗而幾乎身。緊跟著曹操以詐應詐,將計就計,詐言身死而誘引呂布出城攻打,從而以伏兵使呂布折了很多人馬。將計就計作為最常用而最有效的軍事謀略,貴在把握戰機,計可速發。遲則機失,機失則勢不復存,勢不存計不可使,使則非敗不可!
13、呂布聽陳宮之言輒勝,不聽陳宮之言而輒敗、宮誠智矣!陳宮勸呂布重兵把守兗州,呂布不聽;陳宮在濮陽勸呂布不可出戰,呂布也不聽;陳宮知森林之疑,勸呂布不可輕,亦不聽。以至丟兗州,失濮陽,幾乎到了全軍覆沒的的境地。陳宮以其滿腹經綸之才而投無謀之呂布,可惜!太可惜!陳宮為何不去投劉備呢?陳宮真讓人不可理解!
呂布自催汜之變,飄零關東,諸侯多不能相容者,因連殺兩個義父。且英雄無比,則無利忘義、變化無常,故諸侯不敢相容。那麼,劉備偏偏要相讓呂布、並讓其駐軍小沛呢?劉備者仁人也,因呂布退徐州之兵有功,故不忍呂布再度飄零不定。可就在「仁」字中,巧好埋伏著以後徐州之失的禍端。這不能不說是劉備的一大失誤。劉備志向遠大,加上得以呂布相助,不能不使曹操,袁紹等人感到震驚。因此,劉備收呂布,使自己處在了爐火之上,引來了不少和禍害。
楊彪反間之計,使郭汜、李催反目為仇,自相殘害,一個劫天子,一個劫大臣,使朝庭亂不堪言,楊彪反間計的失敗在於施之過早,若等曹操兵來,施之於反間,李催郭汜二賊休矣!
14、荀彧的扶天子以令諸侯之計,使曹操在諸侯爭紛中處於優先的地位。賈詡勸李傕、郭汜降曹、求免本身之罪,險遭李傕殺害。賈詡徒有經綸之才而不用於正道,最終不得不單騎回鄉。楊奉、韓儘管保駕有功,但氣量狹窄,非成大事之輩。楊、韓因曹操成了大功,掌了重權,而引軍屯於大梁。楊奉手下有良將徐晃而不得重用,而曹操見徐晃而暗暗稱奇,並以計召之。曹操見才便愛,安得不成大業。曹操一見董昭面容不凡,見言語投機,便向以朝廷大事。董昭亦不負曹操厚望,說楊奉是無謀之輩,不足慮也,讓曹操以書安之,說李傕、郭汜「虎無爪,鳥無翼,不久為明公所擒,不足介意」。使曹操放心行事;建議遷都於許都,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每計與曹操相合。當然曹操必「凡操有所圖,惟公救之」。至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好眼力。在對付劉備、呂布上,謀士荀彧向曹操連獻「二虎競食」、「驅虎吞狼」之計,使劉備損兵折將,失去了徐州。請詔命實授劉備為徐州牧,再密書劉備殺呂布,此乃「二虎競食」之計,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見可圖,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儘管這一計策被劉備識破未能得逞,但畢竟在呂布心中埋下了隱患,對劉備開始有了戒備心理。在「二虎競食」之計後,荀彧有提出了「驅虎吞狼」之計,暗說劉備上表要略南郡,袁術必怒而攻備,曹乃明詔劉備討袁術,兩邊相併,呂布必生疑心。事實上,正如荀彧所算計的那樣,呂布得到袁術的許諾後,不僅乘機佔領了徐州,而且出兵與袁術夾擊劉備,使劉備大敗而東逃。
張飛不聽勸告,酗酒闖下大禍,使呂布率陳奪走徐州。張飛酗酒失徐州,而劉備不僅不責,反而嘆:「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馬謖自負不聽王平之勸而失街亭,諸葛亮卻不徇私情而揮淚斬馬謖,關公立軍令狀卻在華容道上放生曹操,諸葛亮本來將軍法外之斬關羽,無奈劉備以桃園結義之名而跪清孔明從寬處之,待關羽戴罪立功,此乃兄弟之情重於軍法也。劉備待關羽、張飛真可謂情深厚誼,但這種兄弟之情不可摻雜於公事之中,更不該把兄弟情份看作公之大事更重。因此,劉備對關羽、張飛的這種特殊待遇,助長了關羽的傲慢自負,也助長了張飛蠻橫要強,關羽傲慢到連軍師孔明都不放在眼裡。原因就在於劉備對關羽的特殊恩寵。可以說正由於桃園三結義,關羽、張飛給劉備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也正由於劉備對關、張二人的特殊情份,關羽、張飛給劉備造成了不少的重大失誤。
1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一句話使關、張二人俱泣。也說明關、張兩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真耶、假耶?
袁術使孫策連攻涇縣、陸康,得勝而歸,不僅不賞,反而宴席之間甚為傲慢。袁術不賞者,惜愛官爵;袁術傲慢者,是待孫策為侄輩。袁術如此之襟懷安能為之大事矣!孫堅月下放聲大哭者,恨不能繼承父親孫堅之志矣,可謂大孝!孫策其實與父親孫堅相比英雄過也!孫策以玉璽為當,向袁術借兵三千,名為跨江救吳軍,實為過江圖大業。過江後他招攬江東人才得周瑜、力聘張昭、張竑二人,吸引將欽、周泰二位勇將,計降太史慈,率兵擊敗劉繇,下江東安邊撫民,進兵伐白嚴虎,平定會稽,真可謂一鼓作氣,大有平掃江東之氣勢。玉璽得而孫堅亡,玉璽失而孫策霸。成大業者以收人才、結民心為重,而不在玉璽不玉璽。孫堅之,不若策之棄之,策之英雄殆過其父。
孫策不僅善於招攬人才,而且知人善任。孫策新得太史慈後,太史慈欲辭別去收拾餘眾,孫策約定明日日中相會。諸將曰:「太史慈此去必不來矣」,孫策曰:「子義乃信義之士,必不背我」。恰到第二天中午,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眾皆服孫策知人矣。作為主將,應胸懷遠大的政治抱負,應多從戰略全局上考慮問題,這正是孫策高於父親孫堅的地方。
16、袁術為報劉備攻伐之仇,具粟20萬石送呂布,得物便喜有的呂布不動兵助玄德。但是,呂布考慮到小沛一失徐州危的實際情況,隨後點兵來救劉備。呂布射戟轅門。使劉備、袁術各自罷兵。袁術攻劉備不成,反而白送了20石糧米。後來,袁術賄賂不成,又求呂布三女為媳,此乃「疏不間戚」之計,意在取劉備也。陳宮明知是計,恐有所變,故勸說呂布連夜具辦妝整,令宋憲等送女前去,乃為呂布著想也;爾陳珪一言揭具要害,乃以女為質、取小沛,小沛失,徐州牧迫使呂布將女追回。陳珪一為劉備,二為曹操,使不想使徐州落入袁術之手。
本來劉備和呂布的關係處於白熱化狀態,可以說是即將一觸即發。可就在這節骨眼上行事魯莽的張飛搶劫了呂布賣來的一半好馬,惹起事端,迫使利備撤離小沛去投奔了曹操。至此,與孫堅幾乎一同起事的劉備,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二人,手下無一位謀事,地盤無寸土,而孫策卻已盡占江東地面,文有謀臣,武有武將,兵多將廣,地沃糧多。兩者相比,人們不僅為劉備深感憂慮。從劉備桃園三結義,到劉備棄小沛投曹操,之所以無尺寸之功者,乃沒得也。劉備的這段經歷,正好充分說明人才在軍事鬥爭中的特殊作用。
曹操曾使用「二虎競食」、「驅虎吞狼」之計,意在消滅劉備。然而,劉備來投營後,曹操卻反其道而行之,不顧荀彧、程昱等高參的勸說,不僅不殺劉備,而且以兵三千,糧萬斛送與劉備,袁薦劉備領豫州牧。這是為何?曹操畢竟是一代英雄,他欲圖大業,仗信義而招俊傑,況劉備以困窮而投,若殺之是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故曹操寧叫呂布、表術殺劉備,必不自殺於劉備,以免自己殘殘害賢良之名也。
張銹棄眾投降,曹操卻因姦汙張濟之妻,而逼迫張銹反叛,險些是曹操喪命。董卓愛女人,曹操亦愛女人。卻董卓死於呂布之手,而曹操不死於張銹。董卓死,是有失於心腹猛將之心;操不死,乃得心腹猛將之助也。興亡成敗,止在能用人與後,豈在好色不好色哉!齊恆公好色,然能管仲為用不失為稱霸。吳王不用子胥,雖無西施國還是要滅亡。吳王若用子胥,雖有西施何?何漢高祖劉邦好色,雖有妻妾成群,仍想盡取天下美女而享用,但仍然劉邦奪取天下無害。蜀宮中無傾國之美人,劉憚竟為俘虜。
曹操為得到鄒氏的歡喜,競然說:「吾為夫人故,特納張銹之降,不然滅族矣」,這樣大的人情賣與婦人,不能不讓夫感恩戴德,真是酒後狂言。曹操與鄒氏每日取樂,竟然流連忘返不想歸期,可見色之於人甚矣哉!曹操的一場風流事,居然使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命喪黃泉。後來,設計祭祭典韋,大哭而奠之,曹操並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實乃感典韋以死相救,非典韋曹操早死成了刀下鬼了!
呂布使陳登到曹操處求封徐州牧,不僅沒有求得,反而陣桂被贈祿二千石,陳登被封分廣陵太守,呂布大怒,欲斬陳登,然而陳登的一席話說得呂布破怒為笑,這是何也?陳登說:「吾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這是說陳登力說曹操封徐州牧了。說:「曹公美曰,不如卿言,吾待溫侯,如養鷹耳、孤免未息,不敢先飽、飢則為用,飽則乃去」。這是說曹操還要依仗呂布殘並袁術、袁紹、孫策、劉表、劉璋、張魯等諸侯軍事力量,從而表明了曹操不僅看重於呂布,而且還要和呂布一道奪取整個天下。因而,呂布劍擲曰:「曹公知我心也」。其實,這些都是陳登編造的,目的是穩住呂布,以為後來奪徐州殺呂布而腹線。
17、袁術憑手中有玉璽,淮南地廣糧多,出家為四世之公,稱起帝來了,曹操且不敢稱帝,倒是無謀袁術稱起帝號。袁術不稱帝則己,一稱帝大傢具戮之。呂布因拒婚而招致了袁術七路大軍20萬兵力的進攻。面對如此重兵的進攻。呂布,陳宮大驚,陳登卻使計「以正兵守之,出奇兵勝之」無不成功。勸說楊奉、韓庭不為袁術所並,作為內應攻袁術,此二路軍已為我所用,另外致書豫州讓劉備來助,呂布分五路軍與而拒。果然,如陳登所料,袁術大敗而回淮南。
曹操、呂布、劉備、孫策四面攻打袁術於壽春,袁術留將守之,自己卻收拾過淮而去。曹操自帶十七萬大軍,借孫策糧米十萬斛,不敷支散,令倉官王垕小斛散之,軍士無不嗟怨。曹操恐軍心變,故借王垕之首而壓眾。第二日,曹操令將死戰,軍威大振,一舉攻得壽春。軍隊不是好帶的,主將不可不察,軍中機巧瞬息萬變、軍士有怒,則軍心變。軍心變不為我用,反而倒戈反擊。軍中糧少,不得不以小斛發放。而曹操令小斛發放時,就已經想好了借王垕之手以定軍心。此乃曹操不得而不為之。在軍心將變的關鍵時刻,曹操的選擇是適時機警的。
曹操割發代首已成為千古美談,曹操十多萬大軍進伐張銹,一路麥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曹操下令:「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可是,因馬驚曹操的戰馬踏壞了一片麥田。於是,曹操說:「吾自製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拔劍欲自刎,郭嘉力勸,乃以割發代首。有人說:曹操割發代首是重罪輕罰。其實殺人不是目的,而目的在於使百姓麥田免踐踏,況曹操戰馬屬失驚之後所致,割發代首以足見曹操身先士卒的領導風格了。
曹操在攻取壽春時,曹操對呂布善言撫慰,封為左將軍,安穩了呂布之心;待壽春戰役後,曹操又私下對劉備說出了「掘坑待虎」之計。此計意在先取呂布、後收劉備,與「兩虎競食」、「驅虎吞狼」之計同出一轍也!
18、曹操圍攻張誘於城中。曹操騎馬說城觀之一如此三月,傳令軍士於西門角上堆積柴薪,會集諸將。明示將從這裡攻城,其它他暗地裡選准了東南角,因為東南角鹿角多半毀壞,真可謂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俗話說,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需識詐人,聰明的賈詡早就識破了曹操的陰謀,將計就計,令百姓裝扮成軍士重守西北角,而暗中藏重兵以待曹操攻東南角。因此,使曹操折兵五萬餘人,失去輜重無數。將在謀而不在勇。賈詡知彼知己,決勝決負,謀略超人。
曹操兵敗至襄城,先祭奠韋,後祭長子愛侄,並祭陣亡將士。祭哭典韋不是為典韋,哭祭一死典韋,而活著的「典韋」就無不感動;先祭典韋,後祭長子曹昂愛侄,不是說曹操不愛子,而是表明自己先公後私的襟懷,祭陣亡將士者,使讓全軍皆知我曹操是不會忘記所有有功將士的。
戰爭往往是一種心理戰。曹操知袁紹欲興兵犯許都,即日回兵,張誘率兵追擊,賈詡曰,不可追也,追之必敗。果然,誘,表兩軍大敗而退。賈詡說,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果不然,請暫吾首。張綉引兵追擊,曹兵果然大敗。這是為何,這就是作戰雙方在心理上的相互琢磨,正如賈詡後來說的,將軍用兵,非曹操對手,曹操雖敗,必有勁將為後殿,故知必敗;既破我追軍後,必輕本速回,不復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乃千古妙論。妙就妙在郭嘉從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兵等十個方面全面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優劣,從而得出了曹操戰敗袁紹不難實的科學結論。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不僅科學分析了曹操,袁紹兩大軍子集團的優劣,而且為後來分析把握戰爭雙方戰略發展趨勢提供了比較科學的方法,也指明了作為主將應該加強素質修養的主要方面及其途徑,對事實領導科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袁紹見曹操撤兵四營,又改為北征公孫瓚,曹操去乘機而先攻呂布。兵客宴會之際,陳珪父子必盛稱呂布之德,凡面諛人者,必腹中藏刀算計人也。君不是陳父子使計奪余州呂布耶。
袁術攻打呂布,曹操則助布以攻術,這是恐怕呂布與袁術相合也,待到呂布破了袁術的七路大軍後,曹操又約劉備共伐呂布,是知道袁術與呂布不能再相和,而害怕齊備與呂布又聯合起來,可謂老謀深算,信不可及。
19、劉安殺妻當野味給劉備享用,劉備不勝傷感,曹操以金自兩賜於劉安。我以為劉安排人也,劉安老母在卻不曾吃得野味,偏要給身居豫州之任的齊備吃野味,故劉安居心不良,分明有野心,既東妻為劉備,又何必受曹操所贈白兩之金,顯然是另有企圖。劉備敗困途中,劉安可盡之家中所有給劉備吃素也好,關鍵在於心誠,何必一定要殺妻充當野味呢,以我所見,劉安今殺妻以供齊備享用,必將殺母來侍奉比齊備更有用的人。春秋戰國時期,齊恆公窮苦潦倒,飢餓至極,他手下的一個人名收刁豎,立即把兒子殺了讓齊恆公吃了,以取得了齊恆公的無比信任。齊恆公作了國君後不久,刁豎等陰謀篡位,將齊恆公活活餓死在兵陵林之地。俗話說,虎毒不吃子,虎若吃子,必有他圖。可惜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竟然為了美化齊備,編造出了這樣一出惡作劇,不能不令人感到噁心。
陳登先採用調虎離山之計使余州防守困虛,又用反間計使呂布與陳宮相互拼殺,又採用虛張聲勢之計調開了防守小沛的張遼等人,從而使呂布先後失去了徐州、蕭關、小沛。此時的呂布還執迷不悟,責問陳登何在,陳登可謂運籌惟屋,見機行事,運用自如,為曹操斬呂布立下了汗馬功勞。
呂布大敗後,軍駐下邳。陣宮連進三計,即乘曹兵方寨柵未定以途遠勞,屯兵內外以成觭角之勢待操軍食盡一鼓可破,將軍可引精兵往斷其糧道。這三計都是轉敗為勝的大妙計,可惜無謀勇夫呂布只聽妻妾之言困守於下邳而坐失良機,最終導致了白門樓三敗。
白門樓上,劉備君不見丁建場,董卓之事乎一句話,迫使曹操殺了呂布,呂布英勇無比,曹操能用之,操不殺布,則必用布,用布則必防布,既能以利厚給之,而使為我用,又能以術牢籠之,而使不為我害,是為虎添翼,操遠非丁建陽董卓相比,這一點劉備心裡最清楚,故以言激操殺了呂布。故有「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無恩大耳兒」之說。
20、趙高指鹿為馬察順逆,曹操射鹿驗眾心之從違。董承內閣受詔之敗失在不密。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事欲其密,何必歃血會飲。雖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偏漢,不徒為董承咎也。
21、劉備入曹營真可謂身在虎穴,時刻要提防曹操謀害。在下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示自己無抱負也,此乃韜晦之計。曹操煮酒論英雄,已成為千古美談。一個要問,一個超前享受痴,一個作假連說八個當今名士,一個接連看低當世多少公子;一個只是一味裝呆,一個一語道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一語道破天機,齊備大為震驚,借雷電遮過湯匙落地的失態,從而使曹操不疑玄德。真可謂,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玄德總領五萬人馬得脫,真如自己所說的,吾乃龍中鳥,網中魚,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霄,不受籠網之羈絆也。後曹操聽郭嘉、程昱之勸,派許褚來追,至此,已晚矣。曹操讓車計劉備,車胄部卻與劉備關係過甚的陳商議,這難免不能不敗。
22、鄭玄書信至,圍繞是否發表救齊備,袁紹手下的謀士展開了一場爭論。田平以為兵起連年,百姓疲憊,不可復興大軍,應養精蓄銳,三年間大事可定,沮授以為制勝之策,不在強盛,而興無名之兵不可取,郭圖、審配積極主張用兵,使謀而無斷的袁紹躊躇不決。後來,在許悠、荀諶的支持下,袁紹才發兵三十萬之眾,發檄各郡,大舉進攻曹操。
荀或許價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這一評價十分中肯。實現情況正如荀或所料,許攸不樂審配領兵,沮授又恨紹不用其謀,各不相和,不圖進取,屯兵黎陽,故進兵無果也。
23、賈詡勸張綉降曹操其使有三,曹操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重用,操雖弱,得我必喜,曹操有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四海。事實上正是如此,在當時的條件下,張綉自知不能成大事,投袁紹而紹不能重用,投齊備無從談起,只好投曹操最好。曹操胸懷大度,不計前之私仇,不僅收降了張綉,而且重用張綉為楊武將旱,封賈詡為執金吾使。稱衡腐儒辭去劍必招自殺,然而曹操儘管受稱衡污辱太甚,因恐天下謂操不能容物而不忍殺之,故假手劉表害之,劉表識破曹操用心,乃推給黃祖具殺,我以為,殺稱衡者非他人,乃孔文舉也。孔融既知操性,又深識稱衡。向曹操不要推薦,稱衡復在,薦之,則成為黃祖刀下之冤鬼。
24、為天下者不顧家。劉備前敗於呂布,拋齊妻小而不顧,今又敗於曹操,又棄妻小而不顧,劉邦為奪得天下,棄呂后於項羽,項羽要煮殺沛公之父,劉邦曰,我父即你父,就由養你辦罷,此乃,忠孝不能兩全也,無謀袁紹卻兒女情長,戀戀小兒豈能成大事也。
曹操欲東征齊備,西北有馬騰為患,且袁紹軍屯官渡,常有圖許都之心,在這種複雜而可能多變的情況下,程昱、郭嘉、從馬騰、袁紹性遲而多疑的個性斷定,曹操可放心東征劉備。於是,曹操起20萬大軍,分五路進攻徐州,一舉得勝,使齊備全軍幾乎覆滅。在曹操幾盡全力東征之際,許昌空虛,田豐極力勸說袁紹乘虛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萬民。在這不易得到的機會面前,袁紹卻因自己的小兒子生病而不能發兵。大事去矣,可痛惜哉。田豐氣憤地跌足長嘆而出,真可以說不出郭嘉所料。
且說曹操能夠以少勝多,而戰勝袁紹,為什麼劉備就不能以少勝多而勝曹操呢,關鍵的在於劉備在軍事戰略的策劃及其用兵上不如曹操,具體來說齊備這時候還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謀略家,雖然有關羽、張飛這英勇的武將,但缺乏高明的軍事謀略去指揮。戰爭以用謀為上,靠英勇是靠不住的。所以,在曹操強大的軍事進攻之中,劉備是必敗無疑的了。至此,想起唐太宗論曹操的一段話來,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韓信善將兵,一將之智也,高祖不善將兵,而善將將,萬乘之才也。豈非操之用兵,則勝於備,而用人則遜於備與。由此可見,劉備用兵遜於曹操,故有齊備徐放之敗。其守用人方面齊備與曹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說用人上曹操遜於劉備未免也有失於公。劉備用人重德,曹操用人重才,劉備用人顯得慎重,曹操用人而豁然大度,劉備用人以誠取心,故能久遠,至於挖掘人纔則不如曹操,曹操惟才是舉,故人才濟濟,至於用人久遠上則不如劉備,劉備用人能夠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曹操用人以功績為先,故將士敢於取勝,等等。所以說,不能夠簡單地說用人上劉備勝於曹操。
劉備至徐州之敗,多少年來,東奔西忙,到處託身,煢煢一身,常為客子,作為讀者至此為劉備之前程深感憂慮。
25、先有張遼說關羽有罪三,後有關公與曹操有三約,就這三約而言,其一降漢不降曹,是受劉備的影響至深,其二清奉祿以養贍,是保舍二嫂的性命,其三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使當辭去,是不忘挑國信義之情。這三約為一般人不能答應,而求才心切的曹操之所以能承約者,是曹操過分相信了自己。關公到曹營後,曹操待關羽確實不薄,宴會上以客待之延之上座,備綾錦及金器相送,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送美女十人侍奉關羽,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送,以紗錦作囊為關公護髯,贈呂布所騎赤免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漢壽亭候等等,足具曹操的愛才之心和用心良苦,在金銀財寶、高官厚祿,美女佳人的誘惑下,關羽不為所動,而且更為謹慎,乃念念不忘挑園結義兄弟之情,面對那些屈身求榮,變節求貴的區區小人,關公是何等的光明磊落和高尚而光榮,面對關公,曹操無不感嘆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
袁紹欲進兵許都,田豐以操暫破徐州,勢氣方銳,不如以久待之,待其有隙而後可動為由,兩次勸諫袁紹不可發兵。袁紹卻怒斥田豐汝等弄文輕武,使我失大義,紹遣顏良作先鋒,沮授諫曰,顏良性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斥曰,吾之上將,非吾等可料,主將無謀,又不聽諫言,沒有不敗之理。
曹操使關羽斬顏良者,一是無可敵之將可使;二是意欲袁紹斬劉備也。
26、關公斬顏良,袁紹給15萬士兵與文丑、渡河追曹,授諫,袁紹不聽,曹操反兵家三大忌,採用糧草先行,軍兵在後的策略,又令軍士解衣卸甲,盡放其馬,以此作誘餌引誘敵人。待文丑搶了糧草,又搶軍馬,兩軍自相東亂時,曹操令軍士一齊下士阜而擊之,文丑軍大亂,關公乘機提刀斬文丑,河北軍大半落水而亡,曹操的誘敵之計只可以使於文丑,文丑若不為餌為誘,曹操必敗無疑。因此,在軍事鬥爭中運用謀略一定要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制宜,不可死搬硬套,必須有正有奇,正奇相應。曹操以糧草,軍馬作誘餌,裝作無所準備的樣子,是正也,是軍士聚集於士阜之上,以整擊亂,是奇也。正者,造勢,奇者,取勝。
27、關公得知齊備的下落後,不辭而歸,曹操念其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不僅不讓追殺,而且還要親自送行,並贈錦袍一領。那麼,關公如何能夠得以出五關斬六將呢,不妨我們在這裡找找他成功的原因,一是五關守將皆無能,鬥不過兩三合就被關公所斬;二是得到了同鄉普凈僧侶,胡華之子胡班的暗中保護,才免遭殺害;三是在第一關就斬殺孔秀,加之關羽非常的名望,給各關守將心理上造成了恐懼;四是關羽謹慎從事,卧不長眠,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五是關羽是承相曹操重之人,且斬顏良、文丑有大功,即使關羽無丞相文憑,但丞相也沒讓守將殺死關公,所以守關將士心理上不知所措,這就給關羽出關斬將有了可乘之機。過關,是關羽的目的,斬將,非關羽過得了五關,使人才不得不想,曹操贈金贈袍,親自運行,為什麼捨不得一低文憑呢,是不是曹操舍五關守將以殺關公,舍將而殺關公為何曹操又不肯為守將下令呢,也許是曹操想讓關羽聽天由命,過得了五關是關羽的命,過不了關被守將所害也是關羽的命,曹操當時的想法究竟是什麼,誰也許都猜不透。
28、人言關公降漢不降曹為雲長大節,未知翼德守節更烈也。遇著二哥不說就搶,郭常之子盜馬險些遭難,郭常為子求情,奈老妻最憐愛此子,人情多愛獨子,但愛而不可溺愛,溺愛成性難教也。周倉願隻身步行,跟隨關公,雖萬里而不辭,足見關公深得眾望。察陽事想為外甥秦琪報仇,曹操不肯特遷他往汝南攻劉辟,不想冤家路窄,合該蔡陽有這一死。蔡陽不死,關公還一時給張飛說情,蔡陽之死張飛才得以明白。
29、曹操以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遠,此乃政治聯姻,孫策假意請許貢而殺之,有家客人之人慾為許報仇,孫堅以三十騎輕出而至於死,孫策以單騎輕出而至於傷。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真乃應了郭嘉所料,孫策不信神仙真乃英雄也,孫策之死是許貢家人傷之過重。重傷之後孫策未能得以安心治療,故病發而身亡絕非死於吉之手也。可惜哉、孫策英年早逝,年僅二十七歲。孫策矚付:「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有可為」。孫策打天下而讓位於弟者沒有,孫策讓於孫權者,是因為:「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其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除孫權外,孫策無人可托也。保江東除非是孫權,後來的事實正如孫策所說的那樣,孫策26歲就幾乎佔據了整個江東,而孫權繼位後一直採取了坐守江東的保守戰略,東吳歷來雖然幾次向外擴張,爭奪天下的良機,但在孫權保守戰備思想的影響下未能得以很好的利用。但孫權坐守江東有成,東吳是三國中最後一個被晉軍統一的。
孫權登位後,周瑜給孫權提出了一個重大建議,即「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為今之計,需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使孫權相斷得以魯肅、諸葛瑾、顧雍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的輔佐,為後穩定東吳江山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就魯而言,周瑜薦魯肅非因他相噌而酬,實因為魯肅胸懷韜略。滿腹經綸,乃濟國安邦之棟樑。魯肅初見孫權所語,與孔明所見相同,魯肅說:「竊以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降。為將軍計,唯有駐足江東此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降黃祖,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稱王以圖天下。」魯肅的這一戰略性策略不比諸葛亮出師表中謀劃相低,可見魯肅在總體戰略的謀劃要比周瑜要高明的多,在赤壁之戰的前後,人們似乎只知道魯肅的為人謹厚、誠實,但不知魯肅考慮問題多以戰略的高度和顧全大局上考慮,時時處處維護孫劉聯盟的團結與聯合,善於以迂為直的外交活動,所以說,如果沒有魯肅就難有孫劉的聯盟,也就汲取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赤壁大捷!
30、從官渡之戰看袁紹的教訓,郭嘉曾有「十勝十敗」之論,袁紹有十敗,而這「十敗」最中要害的是外寬內忌,多謀少決而不能用這兩條,就袁紹多謀多決而言,袁紹不僅不聽田豐之諫,反而將田豐打入牢獄,田豐在獄中知袁紹將發兵官渡,田豐上書勸諫:「今易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不料袁紹聽信逢吉饞言欲殺田豐。行至陽武,沮援諫回:「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宣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緩軍不戰自敗。」然而,袁紹不僅人聽,反而將沮援攀鎖軍中,田豐宜在不戰,沮援宜在緩戰,不戰但可免敗,緩戰實可改生,乃不見用反而是罪,韓猛這糧被曹操糧後,審配袁紹重兵防守鳥巢也糧之外,不僅不引以為我而派性剛好酒為大將守之,反而斥責審配回去鄴督糧草去了,許攸捕得了送糧草告急的使者後,立即建議袁紹許昌空虛,分一軍晝夜掩襲許昌,可乘機兩路擊之。」袁紹不僅見疑則不用,反而聽信審配之言,退而出今後不許相見。許攸計若成,曹操休矣!可惜袁紹疑而不用,迫使許攸降曹獻了劫燒鳥巢屯糧之計,從此戰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曹勝袁敗已成為定局,沮援得知鳥巢危險之後,又立即去見袁紹,勸他宣遣精兵強將加強巡哨,免為曹操的算,袁紹反而相叱沮援: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眾!」遂命軒監者,真可謂忠言逆耳反見仇,獨夾袁紹少機謀。鳥巢糧盡根基,猶區得 ,袁紹在最關鍵的時該不聽忠言,從而貽誤了戰機, 自己步步踏向了滅亡的道路。在三國時代, 、郭嘉、田豐、沮援、許 、都是有各的謀士,但袁紹卻有謀而不決,謀而不用,進忠言反為仇。良鳥擇木而棲,良民擇主而樂, 、郭嘉不能為袁紹而用,曹操用之而大是其功,許 為袁紹設兩路夾擊之謀,袁紹卻疑而不用,許給曹操設劫燒鳥巢之計,曹操全勝,沮援、田豐不僅能謀,而且忠而守之,袁紹卻反以為仇,一個監了軍中,一個被投牢獄。,田豐、沮援的下獄和許流失,在力量的對比上,袁紹也就人去了關鍵性的法碼,事情往往是這樣怪,大凡下能用良才者,必然用奴才,不能聽信忠言者,必然信言,卻說袁紹知軍糧有失,張力諫同高救,。郭卻提出了「圍魏救趙」之計,紹不聽郭言,鳥巢失糧,張攻曹營失利後,郭卻一而進讒言,一面派者假言主公要問罪,逼迫張、高兩位投了曹操。袁紹疑,曹操也疑。然而曹操之疑,決之而不疑,故勝之,袁紹之疑,沮援決之而似疑,許決之而疑,故敗之。曹操疑其所疑,信其所信,韓猛運糧,其誘敵,許之來,不疑其詐降。張來降,而不穎其假,故能勝。袁紹疑其不當疑,信其不當信。見曹操致苟戰書,當信之所實,卻疑其有詐,見審配罪許之書,當疑其無名,然信其實,聽郭謀張之語,當疑其有奸,卻信其有實,聽潛回來之言,當疑其圖言,卻信以為真,故袁紹按照「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邏輯,一步步走向了滅亡。從袁紹官渡之敗可見,袁紹最大的失就在於不能用人,對一個子統帥來說,制勝不在於他自己如何勇猛過人,謀略超群,關鍵是要集中良謀,用良才,河北人才何其多,無奈袁紹不能用,失人自失軍隊80萬,到頭來不怨天有。後來曹操無不感嘆道:「河北義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紹不能用!若能用,則是安正眼覷比地哉!」
(31)袁紹敗後,不僅不認真總結汲取經驗教訓,反而聽信之讒言,將田豐於獄中,其實田豐之死,而暴露了袁紹外寬內忌,不念忠誠的致命弱點。正如田豐所說:「若勝而喜,猶能救我;今戰敗則羞,吾望生矣!」田豐臨死前說「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本無足惜!」
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使袁紹倉亭,至此,袁紹還感嘆此天天喪吾也。袁紹自取滅亡,還怨天滅亡也,此乃與項羽下之戰之後天滅我也中哉!
在倉亭大戰之際,劉備乘曹操進攻袁紹兵功打許昌,曹操親其軍折回打敗了劉備,袁紹得以戰機而不發兵進攻曹操,故敗也,劉備抓住曹操進攻河北而乘著攻打許昌,得戰機而敗,是劉備的勢力不是也,兵敗後,劉備與諸將聚飲沙灘嘆回:「諸召皆有天佑之才,不幸跟隨劉備而投明主,以取攻各乎?」眾皆掩面而哭,這既是劉備在自己出境的無可奈何的感嘆,又是劉備對諸將的心肺之言,嘆惜眾將自隨而無功名者是讓其投明主,勸大家去投明主者正是拘留大家也,故遣之愈力,留之也愈力。
官渡之敗,袁紹應堅守而卸防,不料袁紹又中「十面埋伏」之計,使三十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倉亭大敗後,軍心未振,當深講高,以養軍民之力,可是袁紹卻突然想起要進攻許昌,然而,未等袁紹發兵,曹操卻帶兵來攻冀州了,這是袁紹卻想引兵數萬與曹軍迎戰,被張遼大敗則奔冀州,使袁紹大吃一驚,吐血而死,真何謂:「空招三千,漫有英雄兵,羊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高難成。」袁紹的一身就這樣為後來之人提供了可借鑒的鏡子。
(32)袁紹之敗,降了他外寬內忌,多謀少決而不能用人外,還有一個很主要原因,就是袁紹集團兄弟之間不能和睦相處,謀各為朋,因此,袁氏之亡,亡於也,也有一定的道理,自古至今,凡欲圖天下大高者,未有兄弟不而能有濟者也,袁我四喜之公,之望門也,若袁紹、袁術兄弟倆齊心協力,胸懷大志,攬盡人才,用人得體,豈有劉備,孫堅之之地也,天下將不再分為三國,乃袁氏之天下也,無奈袁紹、袁術各懷鬼胎,各自為政,見死不救,見仇疏遠,終究被人各個擊破。既有袁紹、袁術之爭之前,必有袁、袁尚、相爭之後,各自矛盾,內爭不體,喪之急速。從袁紹集團的謀士群體來看,初則謀士之黨,後則兩公子亦,
田豐,沮援為一黨,審配、郭圖,為一黨,後則郭圖與審配又同袁譚、袁尚分為二黨,審配,郭圖,昔至審配之位,背其而黨其友,之弟,背其而其仇,袁氏集團的內部紛爭,加速了袁紹的徹底滅亡。
譚與尚入城堅守,操兵連日敗打不下,郭嘉獻計:「袁氏長主庶,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各樹其黨,急之則相救, 之則 相爭,不如兵南征,待變成而後擊,可一舉而。果然應郭嘉所料,操兵一退,兩兄弟就發兵相互攻戰,從而使袁譚向曹操投降。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在軍政治鬥爭中,要充分利用內部的各種矛盾,善於敵人,敵人,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可以說:「急則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是內爭敵手的一大特徵。
(33)許似死於許諸之手,是曹操預料中的事情,許似劫燒鳥巢糧之計,所以為對曹操的功,因而特功自傲,竟然在眾將面前直呼丞相曹操的物名,「汝不同我,安得入此萬,」足是許似之騎態,也足見許似淺薄,聽了許似的狂言,眾將不平,然而曹操只是大關而已,這就為許諸殺許似埋下了伏。假若,此時曹操能從愛惜許似的角度出發,及時提醒和教育許似,許似也不至於死於許諸的刀下,曹操笑而不教,故縱許似更加狂。故有許似後來大罵許諸,被許諸見。故殺許似者,曹操也,往後看,更是見殺許似者曹操也,許諸殺許似,是大
殺謀士,曹操只說:「與,故相戲算,何故殺之,「一語帶過,而不容許諸之罪,這是為何?」這是曹操奸詐欺人處,恃功傲者,必敗無疑!
袁熙、葉袁尚引兵奔遼東,投公孫康營中,這時,引眾勸曹操建位征之,曹操卻笑著說:「不諸公。數日之後,公孫康自遂一袁之首矣。」諸將皆不肯信,果然不出幾日,公孫康送來二袁首級,從皆在大驚,其實,這是郭嘉預料中的事情,公孫康眾袁氏吞,二袁投疑,若以兵來之,必力迎敵,爭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郭嘉二緩之計,使曹操不拔一兵一卒而勝三袁。
郭嘉亡年38歲,從征十有一年,多為曹操之有奇勛,郭嘉死,曹操大哭:「孝死,乃天喪吾也!」回顧從官回:「諸群的齒,皆孤等輩,惟孝最少,吾欲把以後,不年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斷裂矣!」「天生郭孝,豪傑降,腹內藏,胸中隱甲,這謀如,決策似陣。可惜身先表,中原棟樑傾。」
(34)劉備替劉表平叛張武,,陣孫得勝後,得「的盧「三千里馬,玄德遂將此馬獻於劉表,而越以相馬回,此馬騎之則主。」張武為此馬而亡,那麼陳孫又為那個鳥而亡耶,因此越說此馬主者,是說劉備欲害劉表,正和劉備所說「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往後劉備邊險,非「的盧」早已成為蔡刀下之冤免了!
劉備得勝後,向劉表獻,以張飛巡南越,雲長圍子城,趙雲拒長江,此乃保荊州之大計,無奈劉表聽信蔡夫人之讒言,不為所用,後來劉備又獻策,乘曹操北征,許昌空虛,發兵攻之,大高可就也,此乃難逢之戰機,然而劉表卻以「吾坐據荊州之大計」劉表欲長,又想礙於禮法,欲之長子,爭蔡氏皆掌軍務,後必生禮,可見,是表一無見識,迂乃掌於兩問疑難,二是劉表不能用人,龐愛蔡氏,而用人又多用蔡氏,反被蔡氏控制,此乃沒有不敗之理。
蔡於維合之中欲劉備,伊探知危機力救劉備,蔡殺劉備不成又以一陷害劉備,劉表見而忽然覺察有外人,蔡又沒計再次計謀殺劉備,正在危難之際,伊
救劉備,劉備乘「的盧」加而逃,「的盧」救劉備一命也。
(35)這一回是為劉備三顧茅廬作引子。「水鏡先生」既向劉備薦伏龍、鳳雛、卻又為何不明指其姓名也?是薦而又為薦也,然不便說出具體姓名,正是審慎鄭重推薦而已。「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得一人者可安天下。」而又不直說其名,劉備若信必為求之,不信說出姓名也是枉然,故「水鏡先生」愈神秘,劉備則心愈誠。「水鏡先生」的這種薦人之術確實顯得十分高明。
劉備一一列舉手下文臣武將,「水鏡先生」卻不以為然,曰:「關、張、趙雲,皆人之故,惜無善用之人,若孫乾、、乃白面書生,非之才也。」「水鏡先生 」的這一席話,說出了劉備用人上的根本,劉備說自己側身以救山中賢,奈來迂其人何!水鏡曰:孔子云「十室邑,必有忠信」何謂無人,這是使我又想起了唐太宗令人招賢納士,卻報之曰:天下無人乎,這些卻給我們很好的一個啟示「天下非無人乎,而在於我們不能禮賢人士。當今社會要發展,人是最關鍵的問題,大凡不能得人才者,其在於用人者,或武大郎開店想人比我高,或對人刻求只知其短不知其長,或自己才疏不能識別人才,或自己胸懷狹窄不能用天下之高才,故有:心中無私,人才濟濟之說。自己不以識別用人才,反而嗟天下無人乎,豈有此理,荊州之地,人傑地靈,地處戰略要地,北可拒曹操,東可擋江東孫權,西可佔據州之要略,人傑當數孔明,龐、徐庶、水鏡等能經倫濟之人才,可惜劉表不能所用,豈有不敗之理!
卻說徐庶輕率而投劉表,是劉表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故又離之來求水鏡。水鏡批評說:「公懷天佐之才,擇人而多,奈何輕身往見升乎?且英雄豪傑,只在眼前,公自不識乎」可見水鏡能識人,其見識在徐庶,龐之上,可謂人中俊傑。徐庶對劉表而不能用,而不能去的許十分。確實和如徐庶所說的那樣,劉表正因為如此才使荊州入了曹操之乎。
徐庶儘管有水鏡先生之薦,但還不肯輕信與劉備。故獻計將「的盧」賜與仇人。待妨過其人後乘之,自然無事,此乃徐庶以言相誠於劉備,欲相投,先相誠,幾右相離,然後相會,徐庶投劉備後,獻計先破了呂曠,呂朔五千人馬,計取城,使曹仁大敗而回許昌,從而為劉備立下了頭功。
36、呂曠、呂朔不探虛實而進軍劉備,被二路伏軍掩殺全軍覆沒。曹仁聽呂曠、呂朔二將被殺大驚,不聽李再三勸諫。發兵再次攻軍劉備,大敗而則逃回許都。曹仁之敗,在徐庶意料之中,亦在李典所料之中,曹仁將發兵,李典勸諫,呂曠、呂朔二將輕敵而亡,今只宜按兵不動,氣丞相發大兵來代,乃為上舉,曹仁不聽,以為彈丸之地,不宜勞丞相,熟料彈丸之地中藏有英雄豪傑,自負輕敵,莫有不敗的,,李典再三勸說曹仁不可輕敵,曹仁竟然斥責李典懷有二心。隨後,李典要求據守樊城,以保樊城,曹仁居然懷疑李典真有二心。李典無奈,只得隨曹仁渡河進攻新野,首戰失利,李典再次說撤軍回樊城,曹仁竟以李典賣陣為由要斬李典,於是曹仁沒「八門金鎖陣」卻被玄德軍衝破,曹軍大敗而退,至此,曹仁方信李典之言,但曹仁不敢失敗,夜間又來劫,被劉備大敗而逃,而且失去了城,曹仁自負輕敵,不聽勸諫,終於遭到了失敗。而作為將的李典能知已知彼,能攻而能守。忍辱負重而顧全大局,至兵敗而又保護曹仁順到撤退,李典賢於曹仁。
程昱獻計提取徐庶母親,又用計字作偽書而如徐庶,徐庶乃孝奉之人,見母方才也。至此,劉備而臨兩種選擇,一是放還徐庶,以成子母天性成率,二是若留勿放徐蔗,見曹操元直不去必斬其母,元直必報母仇於曹操,然而劉備卻選擇了前者。「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使去,以絕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劉備送徐庶,凝淚百而望,被一樹林隔斷,劉備命人盡代此處樹木,這已成為千古美談。劉備具有更遠遠的眼光。劉備不如此,徐庶不薦孔明,劉備若留徐庶軍中而斷子母之情,孔明必定會不來軍中相輔,失一個徐庶,得一孔明,劉備此乃得人之心也,因感於劉備知迂之思,故徐庶不僅薦孔明,而且親自一到茅廬勸說孔明輔劉備。
37、徐庶至許都,急往見其母.徐母拍案大怒:」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今憑一紙家書,更不詳察,隨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遂自縊而死。正如水鏡所料:「此事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必死矣!」徐母高義
必羞見其子。「徐母真可謂「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水鏡先生知徐庶走,又薦孔明。水鏡和徐庶共薦孔明。但各不相同。徐庶既薦又去勸說孔明,惟恐劉備不得孔明也,又恐孔明之不出相輔。而水鏡先生則是自言自語,反以元直之薦為多事。反以孔明三出為可惜。孔明常自比管仲、樂毅,則把孔明比作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水鏡知孔明將出山輔劉備,乃嘆惜「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38、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這已成為千古美談。然而,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儘管孔明身懷經天緯地之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不得天時,難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只能亡國而鼎立而已。劉備三顧茅廬,足見劉備求才若渴之情,不容孔明不出山相助也!
孔明中廳貼有「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對聯。觀此聯,但知其為人,淡泊寧靜是孔明一生本領。淡泊,則其人之冷可知;寧靜,則其人之閑可知。天下非極冷極閑冷之人,做不得極忙極熱之事。後來孔明之大為,皆從極閑極冷中積蓄得來。故只有耐得極閑極冷之時,才能幹出一番極忙極熱之事來!
38、劉備三顧而茅廬,終見得孔明。劉備再三請教,孔明再三推辭,繼而願聞將軍之志,才肯出策。終於創出了聞名於世的《前出師表》,其主要論點有①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②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之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③荊州此用武之地,是殆天所以資將軍,益州險塞,無府之國,今劉璋暗弱而不知有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荊、益,兩和諸戒,南撫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於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則大事可成,漢室可興矣。先成足三勢,後固中原。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從後事的情況來看,劉備就按此謀略以成大事的,後來的不少歷史學家及軍事學家對孔明的出師表進行過反覆的研究。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原則是完全符合形勢的發展變化,但是這一軍事原則在施實過程中有些過於呆板,更何況從荊州到益州道路狹長,荊州又是兵家必爭之地,運作起來大有首尾難顧之弊病,更何況東吳早已就打算將荊州據為己有,荊州是江東的重要屏障,無論無何東吳不會輕易將荊州讓給劉備的,這就為東吳和蜀國的矛盾留下了隱患。故孔明在三國之爭中《未出茅廬就有指導思想上的失誤》。孫權自孫策死後,廣納賢士,連年你我相薦,先後得到闞澤、嚴峻、薛瓊、朱、陸清、張溫、駱等文臣及呂蒙、陸遜、潘章。丁等良將。共相輔佐。此江東稱之盛。隨後,孫權督眾攻打夏口,殺死黃祖,為父兄報得大仇。
39、不可為別人家事輕謀,為人謀家事者不可不密,劉琦為繼母不容命在旦夕,故再三請教於孔明,孔明因「疏不,還是不肯賜教,再三推辭,只是謀而恐有謀泄。劉琦請孔明上樓而撤去梯子,並以死相挾,孔明才被迫說出「公子其不聞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之事,公子可守江廈,則可避禍矣!」
卻說曹操欲將夏候淳率兵十萬來攻軒野,徐庶接連諫曰「劉備英雄,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夏候淳不自為然,並誇下海口捉劉備、諸葛亮與丞相。夏候淳率軍浩浩蕩蕩開進博望坡,趙雲誘兵,韓浩諫夏候淳「趙動蕩誘敵,恐有埋伏」不聽,隨後,於、李典又諫輕敵者必敗,應防火攻。終於夏候淳大敗,收拾殘軍回許都了。這一戰例進一步警示我們:輕敵而自負者必敗!自得孔明,劉備以師禮侍之,關、張兩人不悅。不悅者未風孔明真實效驗。劉備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得知曹軍來攻,張飛說「何不使「水」去?」待孔明一切戰事安排就緒,雲長卻反問:「我等皆出迎敵,未知軍師都作何事「。張飛還大笑說;「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裡坐地,好自在,」等等。可見,關、張兩人對孔明取代他們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已是很不高興。大將不服,故有韓信掛印登壇之舉。孔有非取劍印不能令關羽張飛。可是等到博望坡火燒曹取得大勝後,高傲自負的關羽、張飛才不得不稱讚「孔明真英傑也!」於是拜伏於孔明車前。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不服我,並不緊要關鍵是要做出令人佩服的事情來;孔明手中雖有劍印,但關、張仍有不服。待孔明博望坡火燒曹軍後自然拜服;人服你並非你有權在手,而在服你德才兼備,干出了一番令人敬服的大事情。
40、劉表臨死未聽蔡夫人言,及以劉備相輔長子劉琦為荊州主。至此劉表已悔之遲矣。蔡夫人、蔡已假改劉表遺書,劉瓊為荊州主。並投降曹操。劉表喪事不久,荊州就落入曹之手,恐怕劉表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孔融才大名高,此曹操深忘之。然而剛直太過,乃取禍之道。曹操發兵五十萬將欲掃平江南,孔融以為不可可諫,然不能將曹兵斥為不義之師。既諫而不聽出則嘆息。怨之。孔融出而嘆曰:「以仁伐仁,安得不敗乎?」如此與曹操做對,豈有曹操不殺孔融之理。「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孔融二子乃早已看出曹操之殘忍。曹操欲殺孔融,為何無一人而勸諫曹操也,乃孔融恃才自負,常有侮慢同僚,並常狎侮丞相曹操也,可是,殺孔融曹操謀之久也!羅貫中說才高孔融志大,其實也未見孔融有何奇才,恃才自傲正是孔融的悲劇所在。
41、劉曄獻策派人去招降,乃先買人心也。明知劉備不降,故意而招之,雙明知徐庶不肯勸劉備降而故遣之,皆欺詐也,不過先禮後兵而以惠於百姓身。有不少歷史學家評論三國運勢時說魏得天時,吳得地利,蜀得人和也。待到曹操發大兵攻打劉備時,兩縣之民,尋泣而行,扶老攜幼。均願隨劉備而行,不落入曹操之手,相見劉備得人和之盛也!
劉備望見百姓於兩岸哭聲不絕,大聲痛哭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此乃也是為得民心而已。這是劉備高明的政治手段,愈是艱難危急的時刻劉備愈是裝出拳拳愛民之心。
劉備路經劉表之墓,率眾將哭拜於前,內疚之情油然而生且深自責。失荊州並非劉備之過,然而尚能自責者無非是讓大家知道他如何重情誼。何等深明大義,何等以百姓為衣食父母,言辭愈悲切,軍民就下淚感恩。
曹操在招降劉琮的過程中,連續兩番許願劉琮永為荊州之主,並將出賣荊州的蔡瑁、張元二賊當即封為水軍大都督、副都督。然而,當劉琮迎曹操入荊州之後,忽然曹操變卦將劉琮改任為青州刺史,並派于禁追而殺死劉琮母子,張秀,魯之降及袁潭之初降,曹操不殺,而惟劉琮之降偏要殺之,為何?原因之一是劉琮想永保荊州,失了荊州必悔,悔則必怒,怒則舊臣未降者必節外生枝而復反也;原因之二其舊遠見故主尚在,亦將懷之心以圖我,況劉琮三舅仍掌水軍都督,乃心腹之大患也;原因之三是不殺劉琮,曹操致下江南,劉琮很有可能與其兄劉琦複合,外結劉備之援,必成我南國三大宮,故曹操殺劉琮是經過再三考慮不得不殺的。
曹操召撫荊越曰:「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也」,遂封荊越為江陵太守,此奸雄也。由孔明乘機將其家小早就搬送三江隱避,可知孔明高徐庶多矣!張飛長坂坡以疑兵擋退曹軍者,危機時刻足見英雄之豪氣,設疑兵之計者有謀,將橋樑拆斷者到底還見張飛之拙也。拆橋卻暴露了自身的虛怯。
42、趙雲捨生忘死,摒竭死力才救下了阿斗。劉備卻接過阿斗,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袁紹憐幼子而拒田半之諫失重火戰機,劉備擲阿斗以結趙雲之心,一智一愚,相去天壤。以一個蓋世之英雄趙雲換一無用之劉憚,誠不如勿救矣!然自古至今,事情的結局往往與人的願望截然相反,從來豪傑多不過時,庸人卻多大福。阿斗之智與其父劉備有天壤之別,而福則遠遠過於父親。劉備勞苦一生,歷經艱難困,然登基稱帝不多時就命歸黃泉,委不如庸庸之子安享四十二年南面之福也!
曹軍八十萬之眾大有掃羊江南之神威,孫權、劉備都面臨生與死的抉擇。諸葛亮的選擇則是往投江東,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魯肅的選擇則是結劉備而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可見諸葛亮比魯肅畢竟多了個心服。欲探知曹操慮實,劉備卻借故推給孔明;欲投東吳孫權,故說欲投蒼梧太守吳臣,使魯肅自說孫將軍來。既向點破孫將軍,又以無心腹之人可使,是孔明自己想去,卻待魯肅請他。劉備再次說孔明不可離去,使魯肅堅持再請。這樣,為孔明過江東取得了主動權,不是我去求援,而是東吳求援於我。故赤壁之戰,必須以東吳為主,從人、財、物等方面需全力以赴,我軍糧草,船隻,兵力不足時,東吳應全力接濟。既借我兵,豈有不保證我兵之軍需。
43、這一回重在描繪諸葛亮舌戰東吳之盛況。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千員大將齊伐江東,使東吳朝臣大為驚惶,就連孫策托為「內事不決子布」的張昭也竟然率眾勸孫權降操,將軍孫權也一時沒了主張。「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魯肅一針見血地指出孫權的要害,使孫權不得不欣然曰:「此天以子敬賜我也!」此以孫權不願為人之下,也同曹操一樣具有取天下於我的遠大志向。以劉琮之鑒,孫權若降曹操,曹操必殺孫權無疑。
魯肅再三叮囑孔明,見我主公不可言曹兵眾多,意在使孫權不必內懼,以堅定抗曹之決心。然而,孔明卻反其道而行之,說曹兵不下一百五十萬,能征懼之將何止一二千人,勸孫權不好按兵東,北面而事之。孫權問,既如此劉備為何不降曹操?孔明說曹田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帝室之,英才蓋世,又安能屈處人下乎!這話可謂刻薄至極,是正話反說,意指孫權不僅不如劉備,而且連齊國之壯士都卻不如。聽了這話,孫權不得不大怒。孔明以言激孫權,刺激他的自尊心,使他回到聯合抗日的道路上來。這時,孫權既想得到劉備相助,又因劉備斬敗而無力相助,孫權還是猶豫不定。這時,孔明從劉備現存的實力及曹軍遠來疲憊,不水戰,加之曹操得荊州之眾而來附等兩軍雙方分析戰爭的發展趨勢,使孫權頓開茅塞。然而,後來在張昭等人的再三勸降之下,孫權又處在猶豫不決的狀態。
44、周瑜見張昭等主降派言曰「我亦欲降人矣!」;周瑜見程普等主戰派言曰:「吾正欲與曹操決戰,安投降」。何也?周瑜說張昭者以言搪塞而使其四府以免干擾。周瑜說程普者以堅定眾將抗曹之決心。自古朝廷遭遇戰亂者,降者易安,戰者難保;文官欲保身,武官不惜死。
本是劉備求助於孫權,卻能使孫權反求助於劉備;本是孔明求助於同瑜,卻能使周瑜反求助於孔明。孔明之智,真千古之絕妙。周瑜見孔明,再三言明曹師不可拒,故決計請降算,實心中就民決計全力抗拒曹操,其因為者使讓孔明求於自己。沒想到諸葛亮巧借《銅雀台賦》將「二橋」改為「二喬」,使周瑜不得不怒,不得不罵,從而不得不請求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周瑜勸說孫權兵抗曹時,先從大義上論說不可降曹,反從曹操北有馬騰、韓遂後患,卻率兵大舉南征;北軍不熟水戰時值隆冬馬無食草,士卒不服水土,多生病疾等曹操違反兵家之忌,斷定操軍雖多必敗。使孫權大受啟發而堅定了抗曹的決心。於是孫權拔劍斷案,下令「諸官將有再部降操者,與此案同」,並劍賜周瑜,封為大都督,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此劍誅之。
可是,就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孔明是如何斷定孫權心尚未穩的呢?因孫權屢次問曹兵眾寡,孔明便從此看出孫將軍心尚未穩。主帥未穩,不可決策也。封年青人周瑜為大都督,作為曾經跟隨於孫堅歷經百戰的程普心中不服是當然之中的,但程普不服者並非在乎於自己在周瑜之後,而是擔心周瑜年青而少才不能擔任東吳之重任也。因此,當程普得知周瑜調兵,動止有法時,乃大驚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為將;今能如此,真將才也,我如何不服!」遂親自行營謝罪。程普以大局為重,屈身而青年人才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不以老恃老,以德才論人,既是一種優良之傳統,又是選人用人中應該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
周瑜欲殺孔明,並非因氣量之小而殺,因孔明計高我一頭,久為江東之患。不是患孔明高我一籌,而是此人輔劉備必為江東之患,故欲殺之。周瑜殺孔明不成,又令費兄諸葛瑾勸說孔明棄劉備而事東吳。沒想到孔明先聲奪人,「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義也」。反勸其兄棄江東而事劉備。兄本想說弟,反被弟說了兄。「智與智逢宜必治,才同才角又難容」。
45、周瑜設計使孔明斷曹軍聚鐵山糧草,實為借曹操之刀欲殺孔明,孔明卻輕而易舉地使用反激語避過了禍端。赤壁大戰在即,周瑜又讓孔明十日內督造十萬支箭,不料孔明又「草船借箭」之計,再次轉禍為安,赤壁之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急如坐針毯,孔明座壇祭風,乘機過江,再三轉危為安。可見,孔明在危難之際能夠憑藉自己的足智多謀順利化險為夷。凡謀事,必先保身。既能謀事,又善謀身者,乃為上謀。
周瑜害孔明不成,又騙劉備過江。殺死劉備,孔明自然要輔佐東吳。可是,由於關公的行坐相隨,謹慎相護,周瑜無法下手,只好放劉備返回夏口,凡兩軍對壘,無不使用反間之計。特別在現代戰爭,用間與反間的鬥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在軍事謀略學中拋棄用間,無疑等於丟掉了一個「方面軍」。用間發展到今天,便產生了它的專門學科「諜報學」。蔣於在曹操面前誇下海口,一定在說降周瑜。可是,情況雖然與蔣干所說的截然相反,蔣干不僅沒有得逞,反而被周瑜一再利用,迫使曹操先殺蔡瑁、張憲,其次又使寵統獻策於曹操使用了連環計,最後使苦肉計使曹操相信黃蓋之降最終形成了內外夾攻之勢,周瑜終於取得了反間鬥爭的重大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講,赤壁大戰的勝利,實際上是周瑜反間鬥爭的重大勝利。
周瑜反間鬥爭三大舉措,確實瞞不過孔明的眼睛,然而卻瞞過了一向為人狡詐的曹操,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認真研究。我們說曹操用間的失誤首先在於不能識人,用錯了對象。周瑜是東吳的棟樑,先孫策,後孫權,其人志向遠大,精忠報國,淡泊名利同心為國,豈是蔣干言辭所動之人。正如周瑜戲弄蔣干時所說的那樣:「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景、張儀、陸賈、生復出,口似河,舌如利刀,安能動我心哉!」所以,對周瑜用間,真是枉費心機。蔣干用間,反使曹操銷斬了蔡張兩將,曹操此時應該清醒了。可是,曹操不僅不吸取教訓,反而又派遣蔣干用間,這樣周瑜將計就計,使龐統過江獻連環計。這為火燒曹軍奠定了基礎,所以,曹操再二連三地使蔣干用間失誤,最終導致了赤壁大戰的慘痛失敗。
46、47、黃蓋苦肉計,還需闞澤的勇氣。欺庸人易,欺奸雄難。周瑜將用火攻,卻忘記了隆冬時節無東南風可借,此乃謀算不周;曹操知道周瑜將用火攻,卻不以為患,是因為隆冬時節只有西南風,周瑜用火攻完全是自焚。所以赤壁之戰進入臨戰狀態,周瑜萬事俱備卻口吐鮮血,不肖人事了。此乃是心病複發耶!在這一回的評說中,毛宗崗指出:「天下有最失意之事,必有最得意之事以為之前,蓋老不得意不滿,趾不高、氣不揚,則害不甚、禍不速也」。真可謂「樂不可極,樂極生悲」。這應成為人們終身的警戒。
48、49、曹操敗走華容道,可以說是赤壁大戰的尾聲。曹操由赤壁潰退中有三次大關,三次受挫的情景。一方面說明曹操敗而不的頑強性格。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孔明抄算權變之術的高超。曹操想到的,孔明卻已提前想到了;可是孔明算計到的,有些地方曹操卻始料未及。正因為如此,到了關羽的出現,曹操再也笑不出來了,只得向前低首向關公求饒。事物有假象,也有真象,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虛而實之,實而虛之,虛而虛之,這使戰情變得異常複雜。在軍事學謀略中往往講究兵不厭詐,故多有「虛而實之,實而虛之」的情性。面對深知兵法,多思善斷的曹操,孔明卻避開常用的軍事謀略,反其道而行之,運用「實而實之」的辦法,使曹操步步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由此可見,謀略的運用的得當,關鍵在於對敵方將領判斷情況,處理問題的能力有透徹的了解,算敵之算,因敵而用謀。對敵了解愈透,用謀的法術也就愈高。
曹操哭奉孝:「哀哉,奉孝!痛哉,奉孝!異哉,奉孝!」實則是哭死的給活的看。曹操赤壁大敗,當哭自己,不該哭奉孝! (51)周瑜既能勝曹操的83萬大軍,卻如何在南郡被曹操所敗呢?我想主要的原因在於周瑜在奪取赤壁大捷後頭腦發熱了。攻打南郡前,劉備曾勸說周瑜:「勝負不可預定。曹操懈曰令曹仁守南郡等處,必有奇計,更並曹仁勇不可擋,但恐都督不能取耳」,其實劉備的分析十分在理。作為也想取南郡的劉備已料周瑜取南郡必敗,故先讓於周瑜先攻取,並以此激之。而周瑜對曹仁缺乏足夠的重視,認為取南郡在彈指可得。結果事與願違,反上了曹仁的圈套,險些命喪南郡。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在失敗中往往包含著勝利的契機,而勝利中又常常埋藏著失敗的禍種。」古人曰:「將不可數勝,數勝則驕。」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許多屢戰屢勝的將軍,因為得驕傲輕敵,走和了自己的反面。周瑜勝赤壁而敗南郡,大江大海都過去了,卻在小河中翻了船,似乎不可思議,其實這並不違背歷史的邏輯。俗話說的好:「會水的魚浪打死」,周瑜三敗在所難免。周瑜南郡之敗,歙了的頭腦立刻得以清醒。聰明的周瑜以虛對虛,以詐還詐,將計就計,誘敵上鉤,在這場智力賽中終於贏得了一局。周瑜儘管以詐還詐記得了對曹仁的勝利,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孔明坐山觀虎鬥,乘虛奪得了南郡、並採用「調虎離山」之計,連奪得了荊州、襄陽。「幾郡城池無我分,一場辛苦為誰忙。」這不得不使周瑜「金瘡迸裂」了。 齊備已經佔領荊州,而且也十分充足,那麼他人為何對荊州只提「借而不與會佔呢?」當時擺在齊備面前的是:要麼把荊州交付給東吳,齊備就會失去生存之地,要麼佔據荊州,這就會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所以,劉備、孔明能夠從大局著眼,既要佔荊州,水不因此破壞孫、劉聰明,為了兩全,所以採用了「借荊州的妙策。實際正如俗話說的:「劉備袋裡荊州,有借無還」。 (52)在「回荊州」這處戲中,把魯肅演成了一個老實、無能甚至缺乏主見的人物,其實不然。魯肅像孔明一樣,具有遠見卓識,能夠從大局著眼,能夠自覺維護孫、劉聯盟。魯肅許以孔明借州,正是良好的權宜之計。如果按周瑜的始發車兵相加,力奇荊州的話,孫、劉相人必為曹操分而食之。正是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才有「借荊州」之事。軍事要略之地,何有「借」之理。赤壁大戰之後,孔明正因為採取「借」荊州這樣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才能鳴金比較穩定地維護孫、劉聯盟,而又憑藉荊州這塊根據地,接連奪取了湖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使劉備的勢力得到了很快發展。 (53)關公輕視黃忠乃是自驕自大,若韓玄會用黃忠關公必不能速勝。魏延「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士而南其地,是不義也」,所以孔明要斬殺魏延。然而,孔明對待魏延,同樣與一般人一樣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魏延作為一名出色的戰將,勇謀兼得,而且後來也十分為齊備建立帝業賣力。然而,孔明始終卻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不能加以很的使用。以至重來魏延反,實際上是孔明迫而成。孔明「以貌待人」可以說這位智多星給人們留下遺憾。 張遼具人智勇雙全,忠義兼備,是歷史上難得的一位戰將。他守合肥,與孫權交戰大小十餘戰,無勇無謀不能守之。張遼大敗孫權,非程普死力相救,孫權早為張遼所擒獲。大獲全且後,又令不許解甲宿睡,既勝而後慎,是七將還是戰將。張遼說:「為將三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戈定亂軍,張遼又鎮定自如,很快穩定全軍,可以說是其智能謀,其靜能鎮。觀張遼合肥之戰所作所為,可見大將之才有三:既勝而懼,是其慎也,聞變而不亂,是其定也,乘機以誘敵,是其謀也。 (54)(55)齊備許言「公子不在,即還荊州」,現劉琦已亡,還有何話?孔明又以「暫借荊州為本,待我主別圖得城池之時,便交付還東吳。」為由搪塞。自赤壁大戰之後,孫、劉圍繞荊州的權屬問題展開了長時間的鬥爭。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二氣周瑜中的這句話,已經成為人們諷刺那些善耍小聰明,到頭來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人的一句口頭禪了。周瑜為了奪回荊州,採用孫、劉聯姻的策略。然而,在這場妙趣橫生的謀略戰中,諸葛亮送給趙雲的三個錦囊,便突出地體現了孔明的遠謀深算。可以說孔明的這三個錦囊使周瑜半籌不展,不僅劉備招了親,而且荊州萬無一失,並進而鞏固了孫、劉聯盟。諸葛亮作為一代其名的軍事試圖家事先對「招親」的全過程透徹的分析和科學的預測:首先,孫、劉三間的荊州之爭是根本的矛盾,這一矛盾決定了孫、劉三間的必然的軍事衝突。孫權、周瑜招親,明顯是場騙局,真正的目的在於以劉備為人質交換荊州。面對周瑜招親的險惡用心,劉備則處於兩畏其難的境地,要麼拒絕招親,這樣使東吳處於丟人的地步,必然引起孫權的嚴重不滿,不僅失去了強化孫、劉聰明的大好時機,而且很有可能把荊州三爭從外交上的謀劃推向軍事衝突,這樣給曹操南下有機可乘;要麼順水推舟,劉備渡江去招親,很有可能要慘遭孫權的殺害,不僅得不了夫人,而且要丟失荊州乃至劉備已有的整個基業。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仍然堅持從戰略大局出發,自始至終貫徹「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制定了三個至關重要的措施,從而保證了劉備招親的順利完成。讓欠詳細分析一下孔明三個錦囊的神奇之處:首先,周瑜獻計招親是一場騙局,那麼可以斷定孫權約不會向東吳宣傳這件事的,也肯定不會告訴在東吳內政具有一定實力地位的吳太巨和喬國志的。所以,此事一旦消息露出,必定使孫權、周瑜不好收場。因此,孔明第一個錦囊中告訴趙雲,一到東吳就大張旗鼓地製造聲勢,讓城中人盡知此事,並要劉備立即拜見喬國志,並以喬國志為媒直接說於吳太后,這樣使孫權、周瑜處於非常難堪的地步,從而順利實現了「洞房續佳偶」;招親成功後,劉備成了東吳的駙馬,安全問題不會有什麼了,但孫、劉之間的矛盾並不會因此得以解決。孫權、周瑜在招親失敗後,必然會使出軟辦法,以聲色犬馬、奢侈生活來腐蝕劉備的鬥志。所以,孔明在第二個錦囊中,又安排趙雲向劉備謊報曹操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以智激劉備攜夫人偷偷離開東吳;劉備逃出陷阱後,必然使孫、劉矛盾公開化,孫權必然派重兵追殺。這種緊要關頭,單靠趙雲一人,武藝再強,也難以抵禦。只有靠身為東吳太后寵女、吳候三妹的孫夫人才能鎮住所有的追兵,使劉備化險為夷,並設下埋伏保護劉備過江。這就是孔明第三個錦囊的謀劃。從「招親」的整個發展變化來看,果然與孔明的預料完全一致,最終使孫權、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56)(57)孫權、周瑜的招親計謀失敗後,居然在畫片採取了令人費解的「表劉備為荊州牧」。孫權多次派人索要荊州,並發誓一定要將荊州納入東吳版圖,為什麼現在又公開奏請劉備為荊州牧呢?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孫權自有他的安排。孫權招親「賠了夫人又折兵」之後,氣急入壞,欲拜程普為都督,發兵取荊州。但又恐曹操思報赤壁之恨。索荊州不成,起兵取之又不成,荊州豈能讓劉備所佔據。在這種背景下,聰明的孫權聽眾謀臣之計,居然派人到許都公開表奏劉備為荊州牧。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真正把荊州讓給劉備,而是讓劉備心安理得,同時,挑起曹操和劉備之間的矛盾,自己從中坐山觀虎鬥,見機行事從中漁利。可見,孫權的這一招既陰險,又毒辣。十分有趣的是,孫權的這套鬼把戲,早被曹操手下的謀士程置所說破。面對孫權的陰謀,曹操又處於被動地位。要麼不準孫權的表奏,派兵攻取早已屬於自己的荊州,但這樣必然便自己處於劉備、孫權夾擊之中,很難預料這場爭奪戰的勝敗;要麼准奏封劉備為荊州牧,這樣劉備春能感激孫權的奏請,而且使孫、劉聯盟更為團結,不利於實現自己統一江山的大業。在三角關係中,誰要想占居有利地位,誰就應想方設法挑起另外兩方的爭鬥,使自己處於「漁人」的位置上。因此,製造矛盾,利用矛盾,既爭取聯盟又破壞對方的聯盟,外交戰在三方軍事對立中表現得尤為激烈。正是如此,曹操將計就計,按程置之計,不僅不表奏劉備為荊州牧,相反公開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留華歆在重用之。曹操採用「踢足球」的辦法,把矛盾又踢了回去,而且導致了劉備與周瑜的爭鬥。由此可見,「伐高」往往可以取得在戰場難以取得的成功。善於權變的軍事家無疑也是出眾的外交家;真正會用兵的將軍,並不是不問政治的。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實,「伐交」本身就是精採的謀略。 曹操製造了孫、劉兩面三刀家的矛盾之後,周瑜用「假逢伐」之計,虛名收到,實取荊州。結果被諸葛亮言將計就計,用四路伏軍殺敗,一時聰明的周瑜也死於軍中。由周瑜之死,可以給軍事指揮員特別是高級將領一些有益的啟示。首先,作為一名高級軍事指揮員就有宏觀的戰略思想,軍事行動都要緊緊圍繞軍事上的宏觀戰略和大局進行。在曹操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只有孫、劉聯盟,北拒曹操才是唯一的戰略選擇。身為車吳三軍元帥的周瑜都缺乏應有的戰略眼光,他不顧長遠利益,斤斤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顯得步步被動。比如荊州關係到東吳的切實利益,當然要爭,但是應把眼光放遠一些。從孫、劉聯盟的大局出發,不能操之過急,過急則勢必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只會對曹操有利。人說魯肅愚拙,實際上魯肅要比周瑜更具戰略眼光。在軍事謀劃中,它自始至終同孔明一樣,堅持孫劉聯盟,北拒曹操的戰略原則,他三番五次受周瑜之託向劉備討還荊州,卻每次都被孔明所「戲弄」,這並非魯肅智謀不足,而是有意托延,搪塞周瑜以權力保護孫、劉聯盟。他這種不計個人得失,自覺從大局出發的精神遠比周瑜急功近利,以利害大局要高明得多。其次,軍事指揮員遠大的戰略眼光與個人的思想修養有密切的聯繫。是戰略眼光上的「近視眼」,多是些雞腸小肚的急性人,軍事指揮員心理素質不健全,這容易失去理智,三氣周瑜的全過程就主動刻畫了周瑜不能容人氣量狹窄妒賢嫉能,感情用事,心情暴躁等個性弱點。周瑜在客觀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為和孔明睹氣揮師西進,失去指揮員應有的沉著冷靜。我們不難設想,如果周瑜不死,吳軍必然西進,吳軍免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要有孔明的眼力,莫學公瑾的肚量」,這句話對於我們的領導幹部仍然是十分有益的格言。
「優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龐統可以說是一位才華出眾,尚未充分顯露的謀略家。魯肅慧眼識英才,寧肯讓都督一職也要向孫權舉薦龐統,可是魯肅的愛才之心。可是一貫珍惜人才的孫權這四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當孫權不用龐統時,魯肅又舉薦信,竟然把龐統推薦給劉備,這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如果單從思賢若渴,惜才如寶的角度來考察是講不通的,此時,若周瑜還活著話,龐統必成為周瑜的刀下鬼。魯肅向劉備舉薦龐統正是從孫、劉兩家聯合抗曹這一大局出發的。讓龐統奉事了曹操,不如舉薦給劉備。這與周瑜相比,魯肅不知高出了多少信。
(58)曹操計舉馬騰後,欲發兵30萬進軍江南。孫權、劉備一時慌了手腳,可是孔明卻坦然若無其事,斷定不動江南、荊州三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視東南。這是因為孔明善於從整個大局出發考慮問題,曹操殺馬騰、馬超必報父仇以攻擊曹操,曹操此時若揮軍南下,必遭南北夾擊,讓魯肅高忱無憂。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凡超人的先見三都來自對全局的系統分析,來自於對事物各方面矛盾相互關係的正確判斷。治得事,才能看得遠,胸懷全局,才能把握住主要矛盾。這是得益於這些正確的分析,孔明勸劉備作書以聯合兩涼力量牽制曹操,使劉備獲得了進攻兩川的有利時機。可以說,孔明的這一著,走活了全盤棋。
馬超、韓遂率八部20萬大軍,直進長安,曹操得知失了長安後,不得不改變南進的計劃,平軍與馬超決戰於潼關。潼關決戰初期,曹操屢有敗債,且有袍數須之險,然而在相持階段特持待機的策略也是很高明的。此時,急於速勝的馬超為一舉滅操,接二連三地從西涼調兵,大有孤注一擲的勢頭,對馬超的一再涼兵,曹營官兵深為擔憂,曹操卻聞知大喜,甚至在帳中設宴作賀,弄得部下將士誰也不解其意。馬超增兵曹操為何反而喜形於色呢?直到潼關大捷後,曹操才解開了這個謎。曹操在告訴部下所講的話中會有這樣三層意思:一是關中遠,各依險阻,現在馬超一再涼兵,成了送到口的「膽肉」,可免於北征之苦;二是馬超涼兵,其眾雖多,但人心不一,易於離間;三是馬超涼兵愈多,糧草需用愈多,就愈難持久。所以,這就為曹操持重待機、最後奪取勝利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同時,馬超率兵,曹操大喜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指揮員性格的陶冶和修養在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事實充分證明:軍事指揮員的洞察力要比一般的戰術方法置得更有價值。曹持畢竟是經過官流,赤壁大戰考驗的軍事統帥。具有事實的戰場經驗,能夠在敵人有利的主動中發現被潛在的被動局面,從自己不利中找到有利的作戰時機,從而在艱苦的環境中泰然處之,鎮定自若,充滿著必勝的信心。曹操不為是位深謀遠慮的天才軍事家。
59、馬超失敗的原因:有人曾這樣說:「三國戰將數馬超」。馬超的英勇不在呂布之下,後來成為「五虎上將」,因資歷較淺才被排列在關羽、張飛之後。馬超與曹操決戰初期,曾攻破長安、佔領潼關,使曹操割須棄袍,名震一去。然而,幾經較量,武藝超群的馬孟起最終還是慘敗在曹操的手下——見十萬大軍還剩得三十餘騎,狼狽不堪向隴西逃竄。那麼,馬超在這場決戰中為何由主動變為被動,由勝利轉向慘敗的呢?這很有必要去認真總結,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我認為馬超勇而少謀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馬超憑自己的智謀,突然襲擊長安得逞,這說明馬超有勇有謀。但是,做為一個擁有20多萬人馬的軍事統帥來說,馬超就顯得英勇有餘智謀不足了。一個軍事指揮員需要有勇有謀,而且英勇與智謀要相輔相承比較適當。隨著職務層次的提高,對指揮員智謀的要求就愈高,智謀所佔比重就相對越來越大。縱觀古今中外成就大業的將軍,誰不是依賴自己出眾的智謀取勝,又有誰仗著自己的英勇取勝的呢?英勇必須以智慧為依託,沒有智慧的英勇近似魯莽。因此,馬超失敗的首先因素就在於他的勇而少謀。
馬朝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缺少智囊人物的輔助。馬朝手下沒有一名出色的謀士,戰鬥進入關鍵時期就沒有人獻計獻策,在軍事謀划上就顯得低人一籌。多謀勝少謀,多算勝少算,這是平等鬥爭中不可逆轉的規律。馬朝孤身一人要對付曹操「謀略群」,有不敗三理。這裡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馬朝年輕氣盛,持勇自傲,依仗自己無比的英勇和高朝的武藝。想馳駛於天下,根本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主觀武斷,勇而少謀,註定要慘遭失敗的。
馬朝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準備不夠充分,缺少與軍事行動相配套的政治外交手段。馬勝被曹操害死後,馬朝應立即著手穩定軍心,整頓軍隊,招賢納士,從長計議,見機行事。然而,報仇心切的馬朝居然匆匆發兵,不斷添兵去攻擊曹操。這就已經伏下了註定失敗的命運。再者,如果說馬朝在發動軍事經過進攻的同時,在政治上積極尋求和聯合,與劉備、孫權聯結成同盟,聯合採取軍事行動,這決定曹操處在南北夾擊之中,首尾不能相顧,就難逃失敗的命運了。在馬朝與曹操潼關決戰期間,東吳孫權、蜀主劉備未乘機消滅曹操,最終造成了被魏的一一吞食,從而給三國紛爭留下了歷史的遺憾。
馬朝性格上的多疑,是他失敗的第四個原因。馬朝與韓遂聯合反曹,並肩作戰,這不僅可以彌補馬朝軍事力量的不足,而且以韓遂、賈詡彌補自己智謀上的短見。然而性格多疑的馬朝,在戰爭進入關鍵時刻懷疑韓通敵,使得曹操的反間計得逞,致使西涼大軍內部分裂,韓遂被迫投曹,造成了徹底失敗的一場悲劇。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假如馬超心胸開闊,對韓遂十分信任,那麼在曹操使反間計時,將計就計,曹操必定落入圈套,羅貫中筆下所描繪的將是另一番生動精彩的畫面。性格上的多疑,是成就大業的大敵!真可謂「樂不可故,樂極生悲」。這應成為人們終身的警戒。[56][57]、孫權、周瑜的招率計謀失敗後,居然在策略上採取了令人費的「表劉備為錦州」。孫權多次派人索要荊洲,並發誓一定要將荊洲納入東吳版圖,為什麼現在有公開奏請劉備為荊州牧呢
推薦閱讀:
※老版三國演義中演員都是誰?
※《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赤壁之戰是怎樣的?
※《三國演義》都有哪些人物?
※《三國演義》中姜維有什麼英雄事迹?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王司徒有哪些饒舌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