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經驗方

名老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經驗方

編輯:依舊漂泊

處方:柴胡、枳殼、蘇梗、鬱金各9克,白芍、川楝子各12克,蒲公英、無花果各15克,甘草、雞內金、青皮、陳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功效:疏肝和胃,理氣定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辨證屬肝經鬱熱、肝胃不和型,症見中脘脹痛,食後更甚,噯氣時作,苔薄黃,脈弦。

體會:本方以四逆散為主,疏肝理郁,和胃調氣,緩急止痛;合鬱金、香附、蘇梗、陳皮疏木和中;加川楝子、青皮行氣解郁,安胃定痛;無花果、蒲公英清熱護胃,雞內金助運醒中,以助後天。諸葯合用,主治木鬱氣滯,累及脾胃所致肝胃不和,肝脾失調,胃氣上逆等。

處方創立人:

盛循卿,浙江省杭州市中醫院主任醫師,國家級名老中醫,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善將仲景學說靈活施用,以治療中醫內、兒科疾病。盛老對脾胃病研究尤深,曾提出脾胃氣機失調是該系統疾病的共同病機,認為治療脾胃必先調養肝氣,以疏肝理氣來調理脾胃氣機,對四逆散古方的應用闡發,造詣精深,對醫治脾胃病頗有良效。上方說是盛老以四逆散治療慢性胃炎的經驗方。

慢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範疇。盛老認為,胃脘痛者,疏理氣機為通用之法。胃病用藥,宜用性味甘平之品,慎用苦寒開破之劑,若有熱象僅加一、二味苦寒之葯即可。氣鬱積滯甚者,要待明確無出血傾向後方可投少量香燥走竄之葯,且用量宜輕,慎用單味重劑,以免加重脾胃功能的失衡。服藥時,脾胃虛寒者,葯宜溫服;胃中實熱者,葯宜涼服。

飲食調理方面,注重葯食結合,起居有節,情懷舒暢。濕阻食積者,忌肥甘厚味及滋補之物;陰虛津少者,禁辛辣溫燥之劑;胃痛持續不解或疑有出血傾向者,宜進半流質或流質食物;食積不化者,暫緩進食或節食。

治療上,盛老認為「治胃必先調肝」,臨證善用仲景四逆散方出入化裁,認為四逆散適於肝失條達,累及他臟所致肝脾失調、肝胃不和、肝經鬱熱等一系列由情志病變所誘發的肝、膽、胃腸等病患。中醫中藥秘方網介紹確立本方方義為:疏肝理脾,和解表裡,緩急止痛,宣樞氣機,透解鬱熱,調和氣血。

施治中,柴胡在清肝經鬱熱或虛熱時,用量宜偏重;當疏肝理氣時,用量則宜偏輕。若陰液不足或服用柴胡偶感口乾者,配合斂散護陰生津的白芍,或者相應減少柴胡用量,或用醋制柴胡或鱉血制柴胡,則罕見此弊。芍藥施治,除有不致柴胡傷陰劫液之功效外,還有他途:生白芍長於清肝經虛熱;炒白芍側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赤芍清肝涼血,常用治肝經鬱熱;炒赤、白芍合用則補肝散瘀清潤並舉。枳實苦酸性寒,盛老恐傷人正氣,故常以枳殼易之,枳殼具有升提清陽作用,其生品尤適用於氣虛下陷之胃中墜滯。甘草生品清熱,炙用緩急建中,清炙甘草既除蜜炙之滋膩礙胃,又有補中之力,故亦屢用之。

(中醫中藥秘主網)

推薦閱讀:

按摩保健及治療疾病的方法
這幾個治療牛皮癬的偏方快收好,已成功治癒上萬患者!
中藥外用治療肺結核
甲亢的治療以及加重此病的食物
消渴中醫治療概述

TAG:經驗 | 中醫 | 中醫治療 | 治療 | 慢性 | 胃炎 | 慢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