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羞恥心:若你喜歡怪人

心理導讀:想要全心全意地去愛和生活,我們不能繞開一路上的障礙——尤其是羞恥、恐懼和脆弱。榮格學派形容羞恥是心靈的沼澤地,那麼我們需要踏入,並學習如何找到可以走出去的路。 —— www.xinli001.com

與脆弱相比,羞恥(shame),是一個更加讓人覺得恐怖的話題。實際上光談論這個話題就足以勾起人的羞恥感。作為一名專門研究羞恥的學者 (shame researcher),美國休斯敦大學的社會工作學教授 Brené Brown 常會在一些場合遭遇排斥和尷尬。比如,有次她坐飛機,鄰座的女人一聽她說是大學教授,一副很有興趣攀談的樣子。但是一聽說她研究的是羞恥,立馬不願再談下去了,而且全程裝睡。

看完Brené 2012年的TED演講"聆聽羞恥",我感到收穫很大。由於受時間限制,很多內容沒有展開,於是我特地去查閱了她那本書——《不完美的禮物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才感到對羞恥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真是受益良多。(題外話,據我所知,這本書尚未有中譯本,個人覺得這本書是對 #積極心理學# 很有效的一個補充,暗暗希望有翻譯高手感興趣。)

之所以對羞恥這麼感興趣,是因為,自從練習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awareness)後, 我發現原來自己經常有羞恥感。事實上,並不是我一個人會。如 Brené 所說,羞恥是人類所共有的,只有喪失了與人連接或同理心的人才會感受不到。羞恥有三個特點:(1)人人都有;(2)人們害怕談論; (3) 越不談論,它對我們的生活控制力越大。

也許一聽到羞恥,很多人會馬上矢口否認自己有,這是因為他們羞於承認,或是未曾覺察到,把它認作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比如,我曾問過一位異性好友:「你有沒有過羞恥?」結果他給我講笑話,打哈哈,顧左右而言他。

Brené 經常以自己的故事為例,來闡述她自己對於羞恥的認識。比如在她那個有名的「脆弱」TED演講之後,她整整3天不敢出門,因為她受不了自己竟然在演講中提及曾經崩潰過(雖然她的心理醫生認為這是一種心靈的覺醒)。她有想偷出TED視頻的衝動,這樣就不會被放到網上讓更多人看到了。否則如果讓2000人看到這個視頻,她覺得自己死定了。(作者註:如今這個演講的視頻觀看次數是七位數字了)。這是她在2012年的演講一開始講述的故事,大家都被她那風趣生動的描述逗得哈哈大笑。

以下是我根據她的演講和書所得到的一些對於羞恥的認識。

為什麼要聆聽羞恥?

Brené 認為想要全心全意地去愛和生活,我們不能繞開一路上的障礙——尤其是羞恥、恐懼和脆弱。很多人想繞開這些,只想知道「如何 (how-to)」走捷徑,結果證明這是行不通的。否者,現代社會資訊那麼發達,點點滑鼠就能得到一大堆如何幸福生活的指南,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明明知道道理,卻常不會去做, 甚至反而會背道而馳呢?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人們還沒有學會面對和處理這些障礙。

榮格學派形容羞恥是心靈的沼澤地 (swampland of the soul)。 Brené認為這片沼澤地很重要,需要我們去踏入,但並不是說要在那裡安營紮寨,而是學習如何找到可以走出去的路。

什麼是羞恥?

Brené根據自己的研究對羞恥下的定義是:

羞恥是一種相信自己有缺陷,因而不值得愛和歸屬的強烈痛苦感受或是體驗。

Shame is the intensely painful feeling or experience of believing that we are flawed and therefore unworthy of love and belonging.

羞恥和恐懼有關,我們害怕自己身上有些地方被別人知道了,對方會不再喜歡我們,覺得我們不值得交往了。

羞恥不停地在我們的腦中對我們指指點點,說著兩句典型的話:(1)我不夠好!(I』m not good enough!)(2)你以為你是誰啊?(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聽聽陳奕迅的這首《大開眼戒》。黃偉文的歌詞那麼形象地寫出了"我不夠好",怕對方知道了,會嚇跑的這種深深的羞恥感。

羞恥與內疚(guilt) 的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羞恥不是內疚。

羞恥專註於自身,內疚專註於行為。羞恥是『我很糟』,內疚是『我做了很糟的事』……內疚:對不起,我犯了個錯誤。羞恥:對不起,我就是個錯誤。

Shame is a focus on self, guilt is a focus on behavior. Shame is 『I am bad.』 Guilt is 『I did something bad.』 … Guilt: I』m sorry. I made a mistake. Shame: I』m sorry. I am a mistake.

羞恥常導致自我毀壞和傷害的行為,如吸毒、抑鬱、暴力、飲食失調等等;而內疚則相反,雖然也很不舒服,但是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將自己調整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它有助於減少自我毀壞的行為。「知恥而後勇」,我想指的是內疚。內疚可以成為改變的動力,而羞恥則只會損害「我們能改變,能做得更好」的信念。

如何應對羞恥

Brené關於羞恥的研究核心是羞恥還原力(shame resilience)。有較高這種能力的人能夠很好的應對羞恥,他們會做以下四點:

(1) 識別羞恥以及產生的誘因

(2) 批判性地覺察(critical awareness):不完美真的是不夠好嗎?

(3) 尋求幫助,和信得過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4) 談論羞恥,擁抱我們的不完美

通常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羞恥已經產生,並且隨之產生次級情緒,比如憤怒、恐懼、焦慮等。所以覺察和談論羞恥很重要。

但大多數人面對羞恥,本能地會採取以下三種策略:

(1) 退縮、隱藏、沉默、保密

比如,戀愛告白受挫,感到羞恥,沒臉告訴別人,以後也不敢再去追求異性了。

(2) 讓步或是討好人

比如,有一次Brené去演講,有個女人告訴她,她們不想聽羞恥,想聽如何幸福。結果Brené讓步了,整個演講都是幸福來幸福去的,事後她覺得很難過,因為這不是真實的她。

(3) 用羞辱和攻擊來對付那些羞辱和攻擊我們的人

這是人們最容易採取的方法。這在網路上特別常見,為了意見不同,人們用語言互相撕咬。

這些策略都讓我們背離了真實的自己,並且只會讓羞恥的影響力持續存在。

如果你把羞恥放入培養皿,它需要三樣東西來成倍繁殖:保密、沉默和批判。如果你把相同數量的羞恥到培養皿里,並且澆上同理心,它將無法存活。

If you put shame in a Petri dish, it needs three things to grow exponentially: secrecy, silence and judgment. If you put the same amount of shame in a Petri dish and douse it with empathy, it can』t survive.

如何選擇那個可以與之談論羞恥的人

同理心(empathy)是羞恥的解藥,所以在找朋友談論羞恥故事的時候,要選擇那些有同理心的人,即那個說「我也是」的人。盡量避免下面幾類朋友:

(1) 也為你感到羞恥,你反過來要安慰他

(2) 同情(sympathy)你而不是同理你

(3) 以你為精神支撐,聽到這些會為你的不完美而感到失望

(4) 埋怨你為什麼讓這種事發生,或是譴責造成這件事的人

(5) 感到不舒服,不願承認你的故事,「你太誇張了吧!沒有那麼糟」

(6) 急於講自己的事,「這不算什麼,我的那個才……」

我對照了一下自己,發現這六類朋友我都曾做過,也都遇到過。畢竟,是人就會有不完美的地方,尤其是當我們自己還處在掙扎之中的時候,很難做到同理心。

結束語

前幾日我寫了「痛苦」,最近寫了這兩篇談論脆弱和羞恥的文章,還有如果你讀過一些我的讀書筆記,你會發現,我的文章大都結合了自己的經歷,裡面有我的挫敗、教訓、以及形形色色的情緒體驗。

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自戀或是有自我暴露的嗜好,其實很多的體會,我害怕得只想把它們留在日記中。但是Brené的研究和她的身體力行鼓舞了我。於是我用這種方式來練習一種在生活中的「無畏的勇氣」。我想邀請你進入我的內心,讓自己真實地被看見。我知道唯有如此,自己才有可能連接到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只有人與人之間內心連接起來了,愛才能在之間流動,而這,我覺得是這世界上最美、最珍貴的東西。

通過留言和信件,我確實已經慢慢感受到了來自讀者的回應和關懷,這讓我覺得好幸福,好感動。

這篇文章寫得有些辛苦,數度想放棄,腦中不停有個聲音:「你真是多此一舉,人人都會感到羞恥?我看就你最多吧!盡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誰會喜歡看這些,還是多介紹些關於幸福的正向的東西吧!你寫的這些是什麼玩意兒呀?你以為你是誰?」

我知道這是羞恥在說話。 同時,我心底也一直有個聲音,溫柔而堅定地告訴我:「這方面的話題很重要,只有了解了脆弱和羞恥,才能深層地理解一些正面概念如勇氣、同理心、慈悲心、誠實、感恩。」

呼呼,終於完成了,拍拍自己以示嘉獎。


推薦閱讀:

羞恥心是什麼

TAG:羞恥心 | 怪人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