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二二 種德經
06-16
大意:此經為佛陀在鴦伽國瞻婆城之郊外的伽伽池邊時,有一位具足著五法(種姓、諷誦、端正、持戎、智慧)之名叫種德的大婆羅門,讚歎佛德,曾說服其它五百名婆羅門去參詣佛陀。在和佛陀問答有關於婆羅門之所以時,曾經打斷其問話,而向諸婆羅門提起他之外甥──鴦伽摩納(名叫鴦伽的年輕婆羅門),他說:我這位外甥雖具有了諷誦與瑞正的容貌,但破戒不守道之故,不會被任何人所容納。和這事一樣,假如缺少了五法中之智慧與持梵(戒)的話,則不會受人的尊敬。佛陀在此雖說五法具足為婆羅門,然而佛教是寧可捨棄前三項(種姓、諷誦、端正),也不主張將慧與戒予以毀棄,視慧與戒如左右手,是非常重視慧戒之具足。佛陀說出家清凈為之持戒者,而棄無明,得三明(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為之智慧。種德婆羅門聽佛說法後即持五戒,而為優婆塞。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鴦伽國瞻婆城時,有五法具足的種德婆羅門,也讚歎佛德,雖被人阻止,說他不應親詣佛所,然而他卻說服其五百名弟子,而往詣佛所,在佛前說明說:如破戒的鴦伽摩納(青年弟子,其外甥),怎樣的說他具有諷經、端正的條件,也不會被人所用那樣,在五法中如果缺少智慧、持梵(持戒)之一的話,就不會被人所敬重的。佛陀說具足五法(種姓、諷誦、端正、持戒、智慧)為之婆羅門,然而佛教乃教人棄捨前三條件,說慧與戒如左右手之關係,重視慧與戒,出家清凈為持戒者,去無明而得三明為智慧者。種德就持佛的五戒而為優婆塞。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曾在於鴦伽國(十六大國之一),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都遊行於人間,止宿在於瞻婆城(鴦伽國的一都城)的伽伽池(為一蓮池)之側。這時,有一位婆羅門,名叫種德,乃住在於瞻婆城內。其城內的人民非常的多,非常的熾盛豐樂,波斯匿王(拘薩羅國之王)封此城給與種德婆羅門,作為梵分的(封爵的賜地)。這位婆羅門的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真正(正真端正,家譜淵源),並不被人所輕毀的。對於異學的三部(梨俱、沙磨、夜柔之三吠陀聖典)都諷誦的通利,種種的經書都能分別,那些世典的幽微,都沒有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的相法(看相,看命),能瞻候吉凶(占卜人的吉凶的命運),也懂得祭祀儀禮。擁有五百名弟子,都教授不廢。那時,瞻婆城內的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曾聽到沙門瞿曇-釋迦的種族的子弟,出家去學道,這次在鴦伽國遊行於人間,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邊。為有大的名稱,流聞於天下,為如來、至真、等正覺,佛陀的十號都具足,在於諸天、世人、魔王,或者是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等眾生當中,能自身作證,而為他人說法,所說之法,上中下之言(初中後之法),都是真正,義味(法義)都具足,梵行都清凈。「對於如此的真人(至真),應該要親往去覲現(拜見)才是,我們現在寧可前往去相見吧!」說此語後,就大家相率,步出瞻婆城,隊隊相隨(大群一隊一隊的陸續不斷),都欲往詣佛之處。這時,種德婆羅門,在於高台上,遙遙的看見眾人,都隊隊相隨,因此之故,乃問侍者說:「那些群眾們,到底是為甚麼緣故,都隊隊相隨,是欲到甚麼地方去的呢?」侍者白主人說:「我聽說沙門瞿曇,為釋迦種族的子弟,已出家而成道,在於鴦伽國遊行於人澗,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邊。他乃有很大的名稱。流聞在天下,為如來、至真、等正覺,佛陀的十號都具足,在於諸天、世人、魔王,或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當中,自身作證,而為他人說法。所說之法,上中下(初中後)之言,均為是真正的,義味(法義)都具足,梵行也清凈。在此瞻婆城內的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們,都群眾相隨,都欲往問訊瞿曇沙門而已(都爭先恐後的欲拜見佛陀)。」這時,種德婆羅門就敕令其侍者說:「你趕快傳我的聲言,去對他們說:『你們小等一下,須我往至(等候我來到),當會共同俱詣瞿曇之處。』那時,那位侍者就將種德的傳言,去對眾人說:「『諸位請等一下,等候我的到來,當會和大家共同俱詣那位瞿曇之處。』」這時,眾人回答侍者說:「你趕快回去稟告婆羅門說:『現在正是時誼,宜共同往之時。』」(回去說要等他同往)。侍者回去稟白而說:「眾人都已停在那裡,眾人說:『現在正是時誼,宜共同前往的。』」這時,種德婆羅門就便下其台,到了中門而站在那裡。這個時候,有其餘的五百位婆羅門,由於少因緣(有些事情),先集在於門下,他們看見種德婆羅門之到來,就都起迎而問說:「大婆羅門!您到底要到甚麼地方呢?」種德回答說:「聽說有一位沙門瞿曇,為釋迦種族的子弟,已出家成道,在於鴦伽國遊行人間,到了瞻婆城的伽伽池邊。他有很大的名稱,流聞於天下,為一如來、至真、等正覺,佛陀的十號都具足,在於諸天、世人、魔王,或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當中,自身作證,而為他人說法,上中下言(初中後所說之法),都均為是真正,義味(法義)都具足,梵行為清凈。像如是的真人,應該要去覲現(拜見),我現在欲到那邊,去拜訪他。」這時,五百位婆羅門,乃向種德說:「你不可以親自去求見!為甚麼呢?因為照理來說,他應該到這裡來,你在此不應前往那邊。現今的大婆羅門您,乃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真正,並不被他人所輕毀(不被人所輕視)。如成就這種法的人(這種良好的世家),他人就應該到這裡來拜訪,您不應該去拜見他。再說:大婆羅門您對於異學的三部(吠陀聖典),都諷誦通利,種種的經書均能分別了解,對於世典的幽微的,都沒有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的相法,瞻相吉凶(占卜人的命運),以及祭祀儀禮都精通。既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應到這裡來拜見您,您不應去拜訪他。再說:大婆羅門的顏貌端正,得梵色之像(具有像梵天那樣的相貌)。成就這種法的人,他人就應來拜見您,你不應該去拜訪他。再說:大婆羅門您的戒德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應來拜見,您不應去拜訪他。再說:大婆羅門您所說的為柔和之語,辯才都具足,義味(法義)都清凈。成就此法的人,則他人應該來求見,您不應去看他。再說:大婆羅門為大師,弟子非常的多、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應來拜見您,您不必去拜訪他。再說:大婆羅門常教授五百名婆羅門,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應來拜見,您不應去看他。再說:大婆羅門您,對於四方的學者皆來請受,皆來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等事,你都能夠具答。成就此法的人,他人就應該來拜見,不應該去拜訪人。再說:大婆羅門乃被波斯匿王,以及瓶沙王(頻婆娑羅王)所恭敬供養的人。成就此法的人,他人應該來拜見,不應去拜訪他。再者:大婆羅門乃富有財寶,庫藏都盈溢,成就此法的人,他人應來拜訪您,不應去拜見人。再說:大婆羅門乃為一智慧明達,所言都通利,並沒有怯弱(不怖畏)。成就此法的人,則他人應該來拜訪您,您不應該去拜見人。」那時,種德告訴諸婆羅門說:「如是!如是!(是的,是的),如你們所說的,我實在具有了此德,並不是沒有的。然而你們應當聽我說:論沙門瞿曇所有的功德來說,我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到這裡來看我們的。你們要知道!沙門瞿曇的七世以來的父母,乃為真正(純善),並不被人所輕毀的。他為成就此法的人,我們應該去拜訪,他不應該到這裡來。再說:沙門瞿曇的顏貌很端正,出身於剎帝利種(王族中血統純粹而高貴)。他為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生在於尊貴處(尊貴的家族),而能出家去學道。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的。再說:沙門瞿曇的光色具足(具有美貌光輝),種姓為真正,而能出家去修道。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生為財富之家,有大的威力,然而卻能去出家學道。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具足了賢聖之戒,成就了智慧。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不應來這裡。再說:沙門瞿曇,乃善於言語,其言為柔軟和雅。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不應來這裡。再說:沙門瞿曇乃為眾人的導師,弟子乃非常的多。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不應到這裡來。再說:沙門瞿曇乃永滅欲愛,並沒有卒暴(離浮躁),所有的憂畏都已滅除,衣毛都不豎立(不怖畏的描述),都歡喜和悅,見人都稱善,都善說行報,不毀余道(稱佛為業報論的人,不傷毀婆羅門)。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乃恆常受波斯匿王,以及瓶沙王所禮敬供養。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乃被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禮敬供養,也被梵婆羅門、多利遮婆羅門、鋸齒婆羅門、首迦摩納都耶子(均為大名鼎鼎的婆羅門)所見供養的。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到這裡來。再說:沙門瞿曇,都為諸聲聞弟子(聽佛說法的直傳的弟子,不是大乘學者所指的小乘人)所宗奉,都受其禮敬供養,也被諸天,以及其餘的鬼神們所恭敬的。那些釋種(釋迦族人)、俱利(俱嚕國族人)、冥寧(密彌沙國族人)、跋祇(跋祇國族人)、末羅(末羅國族人)、酥摩(蘇摩國族人),都均宗奉於他。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到這裡來。再說:沙門瞿曇乃授與波斯匿王,以及瓶沙王,而受持三歸五戒(歸依佛法僧三寶,受持不殺、不偷、不淫、不欺、不飲酒的五戒)。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乃授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人三歸五戒。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訪,他不應到這裡來。再說:沙門瞿曇的弟子都受持三自歸依與五戒,諸天、釋種、俱利(俱嚕國)等族的人們,都受三皈五戒。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來這裡。再說:沙門瞿曇遊行之時,都被一切人所恭敬供養。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來此。再說:沙門瞿曇所到的城郭聚落(城市、鄉村)都被人供養。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來這裡。再說:沙門瞿曇所到之處,那些非人、鬼神(指天龍八部的一部份),都不敢來觸嬈惱害。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來此。再說:沙門瞿曇所到的地方,其地方的人民都看見其光明,都聽到天樂的聲音,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來此。再說:沙門瞿曇所到之處,如果欲離開那個地方的話,眾人都會戀慕(依依不捨),都會涕泣而送。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來此。再說:沙門瞿曇初出家之時,父母都涕泣,都愛惜而戀恨。成就此法的人,我應該去拜見他,他不應該來此。再說:沙門瞿曇少壯時去出家,能夠捨棄諸飾好之物,以及象馬、寶車、五欲(五根發出的欲樂)、瓔珞(珍珠或玉成串而懸掛於身上的項鏈)。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捨棄能為轉輪王之位,而出家去學道,如果他在俗家的話,當會君臨四天下,會統領民物,我們都屬於其民。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乃明解梵法(梵壇之法,梵壇為在梵天所行的罰法。如梵王在其宮前設一個壇,天神如有不如法的話,就令其立在於壇上,其餘之天神,都不和他語談來往),能為他人說此法,也能和梵天往返言談。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三十二相都皆具足。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再說:沙門瞿曇,其智慧通達,沒有怯弱(不怖畏)。成就此法的人,我應去拜見他,他不應來此。這位瞿曇現在到此瞻婆城的伽伽池側,對於我來說,他是我的尊者,同時也是一位貴客,我應該去親覲他。」這時,五百名婆羅門白種德說:「甚奇!甚特!(讚歎為希有,也為不可思議),他的功德真的是如是的嗎?不要說這麼多的偉大功德,如果他在此諸功德當中能成就一功德的話,尚且不應該來至這裡,更何況現在都盡具足這些功德,我們就應該相率,共同去問訊才對!」種德回答說:「你們欲去拜見的話,應該宜知此是時候了。」這時,種德就嚴駕寶車,和五百名婆羅門,以及瞻婆城的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被他們前後圍遶,而往詣於伽伽池。在離開蓮池不遠之處,乃自思惟而說:我假如請問瞿曇,或者為不合於他的心意的話,那位沙門瞿曇當會呵責我而說:你應該要作如是之問,不應該作如是之問。那個時候,眾人聽到這些時,會說我為沒有智慧的人,會損害我的名稱(名譽會有損)。假如沙門瞿曇問我種種法義之時,我所回答之語,或者不稱合於他的心意的話,那位沙門當會呵責我而說:應該要作如是的回答,不應該作如是的回答。眾人聽到後,會說我為沒有智慧,會損害我的名稱。如果我都默然,而從這裡回去的話,眾人當會說:此人為不知甚麼!這樣,則究竟不能至於沙門瞿曇之處,為甚麼呢?因為均會損我的名稱之故。假若沙門瞿曇問我有關於婆羅門法的話,我就回答瞿曇,足以合於他的心意而已。這時,種德婆羅門在伽伽池邊作如是之念後,就便向前而行,就下車而徒步前進,而至於世尊之處,問訊後,退坐在一邊。這時,瞻婆城的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或有禮佛後坐下的,或有問訊而後坐下的,或有稱自己之名,然後坐下的,或有叉手(合掌)向佛後而坐下的,或有默然而坐下的。眾人既坐定之後,佛陀知道種德婆羅門的心內所念之事,就告訴他而說:「你所思念的,當會隨你之願!」佛陀垂問種德而說:「你們的婆羅門法,要成就幾法,所言誠實,能不虛妄呢?」那個時候,種德乃默自思念而說:甚奇!甚特!沙門瞿曇有大的神力,乃見人心(知道他人的內心),如我所思念之事,他就依之而問起我有關於這種法義啊!當時的種德婆羅門,乃端身正坐,四顧大眾(回看眾人,將在大會的眾人看了一看),就熙怡而笑,然後才回答佛陀之言而說:「我們婆羅門,須成就五法,所言至誠,而沒有虛妄。那五法呢?第一就是:婆羅門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真正(純屬正統而無混雜其它種族的)。不被他人所輕毀的。第二為:異學的三部聖典,都諷誦通利,種種的經書,都盡能分別,對於那世典幽微的沒有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的相法,能明察人的吉凶,通於祭祀儀禮。第三就是:顏貌端正。第四就是持戒具足。第五就是智慧通達,這就是其五法。瞿曇!婆羅門乃成就此五法,所言都為誠實,沒有虛妄的。」佛陀說:「善哉!種德!是否有一種婆羅門對於此五法當中,捨棄其中之一法,而完成其它之四法,也是所言都是誠實,沒有虛妄,這種人得以名叫婆羅門嗎?」種德白佛說:「有的,為甚麼呢?瞿曇!何用生為?(生為血統,出生以來的血統,將有甚麼作用呢?)如婆羅門對於1.異學的三部聖典,能諷誦通利,種種的經書,都能分別,世典幽微的,沒有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的相法,能明察人的吉凶,懂得祭祀儀禮,2.顏貌端正,3.持戒具足,4.智慧通達,具有了此四法,則所言誠實,沒有虛妄,名叫婆羅門。」佛陀告訴種德說:「善哉!善哉!如果在於四法當中,捨棄其中的一法,而成就其它的三法的話,也為所言誠實,沒有虛妄,而名叫婆羅門嗎?」種德回答說:「有的。為甚麼呢?何用生、誦為(生為出身,誦為諷誦吠陀。出身的血統,以及諷誦吠陀,有甚麼作用呢)?如果婆羅門的1.顏貌端正,2.持戒具足,3.智慧通達,能成就此三法的話,則所言誠實,沒有虛妄,名叫婆羅門。」佛陀說:「善哉!善哉!云何呢?(你的意見怎麼呢?)如果在此三法當中,捨棄其中的一法,而成就其餘的二法的話,他也是所言至誠,沒有虛妄,名叫婆羅門嗎?」回答說:「有的!為甚麼呢?何用生、誦,及端正為?」(何必靠出身、誦典、端正做甚麼?)那個時候,五百位婆羅門,各人都舉聲(發言),他們對種德婆羅門說:「為甚麼緣故要呵止生、誦,及與端正,說這些為有甚麼用呢?」(為甚排斥出身、誦典,以及面貌端正等事,說沒具有這些條件,也可以叫做婆羅門呢?)那時,世尊告訴五百位婆羅門說:「如果種德婆羅門的容貌醜陋,沒有種姓(出身下賤),諷誦聖典不通利,也沒有辯才、智慧、善答等法,不能和我談論的話,你們就可以開口而說,假如種德本人,為一顏貌端正,種姓具足(出身清白),諷誦聖典乃非常的通利,有智慧辯才,善於問答,足堪和我談論真義的話,你們就且靜默,聽聽此人之語才對。」那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說:「唯願瞿曇暫且小停止!我自會用法來教訓這些人的。」那時,種德就隨時告訴五百名婆羅門說:「鴦伽摩納(名叫鴦伽的年輕的婆羅門),現在於此大眾當中,他是我的外甥,你們看見嗎?現在諸大眾們普集在於這裡的,唯除瞿曇的顏貌端正之外,其餘的都沒有人能及這位摩納(年輕人)。然而這位摩納卻行殺生、偷盜、淫逸、無禮、虛妄,欺誑,也以火燒人,斷道而行惡。這位鴦伽摩納,眾惡都俱備,然而雖會諷誦聖典、顏貌端正,究竟有甚麼用呢?」這時,五百名婆羅門,則默然不能有所言說。種德白佛說:「如果持戒具足,智慧通達的話,則所言至誠,沒有虛妄,就得名叫婆羅門的。」佛陀說:「善哉!善哉!云何(你的意見如何呢?)種德!如果在此二法當中,捨棄其中的一法,成就其餘的一法時,也為所言誠實,沒有虛妄,名叫婆羅門嗎!」回答說:「不可得的!為甚麼呢?因為戒,即是智慧,智慧即是戒,有戒有智,然後所言誠實,沒有虛妄,我就說他名叫婆羅門。」(有戒的地方、就會有了智慧,有智慧的話,就會有戒。)佛陀說:「善哉!善哉!如你所說的,有戒就會有智慧,有智慧就會有凈戒。種德!如人之洗其手,左右手都相互須要那樣,左手能凈右手,右手能凈左手。這也是同樣的,有智慧就會有戒,有戒就會有智慧,戒能凈慧,慧能凈戒。婆羅門!戒與慧都具足的人,我就說他名叫比丘。」那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說:「甚麼為之戒呢?」佛陀說:「你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後要善思念它,我當會為你一一分別解釋。」回答說:「唯然!願樂欲聞!」那時,世尊告訴婆羅門說:「如果如來出現於世間的話,就為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會在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當中,自身作證,而為他人說法,所說之法上中下(從始至終),其所說的,都為真正,義味(法義)都具足,梵行為清凈。如果有長者、長者之子,聽到此法的話,就會信心清凈(會生起信仰的心),信心清凈後,會作如是的觀察:在家為難修行,譬如桎梏那樣,欲修習梵行,乃不能得到自在的,我現在寧可剃除鬚髮,服三種法衣,出家去修道為妙。他就在於異時(後來之時),捨棄其家的財業,棄捐(放棄)其親族,而去服三種法衣,捨棄諸飾好,而諷誦毗尼(戒律),具足了戒律,捨棄殺生而不殺生,乃至心法得達四禪,現得安樂(現世安樂)。為甚麼呢?因為這乃由於精勤,專念而不忘,樂於獨自閑居之所得的。婆羅門!這就是其戒。」又問:「甚麼叫做智慧呢?」佛陀說:「如果比丘,以三昧心(禪定心),而清凈無穢,而柔軟調伏,住於不動之處(境界),乃至得證三明(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所謂知道過去、未來、現在等事),而除去無明,而生智慧,滅除闇冥,生大法光,出漏盡智。為甚麼呢?因為這乃由於精勤,專念而不忘,樂於獨自在於閑居之所得的之故。婆羅門!這就是所謂智慧具足。」這時,種德婆羅門白佛說:「現在我要皈依佛、法、聖眾(皈依三寶),唯願聽許我在於正法當中,作為一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荒淫、不欺誑、不飲酒。」這時,種德婆羅門,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增一阿含經白話文:卷第三十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阿含經菁華節錄
※阿含經選集-因緣
※《阿含經》中的無我觀
TAG: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