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出家學佛(三)

論出家學佛(三) 資料來源:自在之行作者: 陳兵時間: 2010-08-11

出家之正業    從釋尊一生所說法及建立教團的活動來看,出家眾的修學次第,應是先求得自身的解脫,再弘法勸化,普度眾生。釋尊對出家眾先說的法,是四諦十二因緣等小乘法;釋尊只建立了小乘出家的團體,當時出家眾中少數修學大乘者如文殊、彌勒等菩薩,皆寄住於小乘僧團中,後來的大乘僧眾,也莫不以持守小乘出家戒律為本。先修小乘解脫道,後修大乘道,或以小乘道為基礎,「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相」,乃釋尊所定出家眾的修學路線。

    出家、在家二眾雖然共同依小乘道的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及大乘道的六度四攝等自度度人,共同以持戒為基礎,但出家眾持守的戒律,比在家眾戒律要嚴格得多,對行住坐卧的威儀動作,都有規定,略說為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廣說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特別是以絕對戒淫為首,較在家戒之僅戒邪淫嚴格好多。    嚴格的戒行,尤其是戒淫梵行,為修學定慧特別是禪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出家眾在修學上比在家眾殊勝的主要之點。三乘道無不以由戒生定、因定生慧、以智慧斷煩惱為解脫之通途,而正定(色界四禪)的發生,必以戒絕淫慾為先決條件。故在家眾深入正定,要比出家眾困難得多。    在戒行清凈的基礎上勤修定慧二學,為出家眾的正業。《長阿含·大本經》載佛言:「出家修道,諸所應作,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日賢聖默然。」賢聖講法,指講經說法,讀誦、研習教典,屬於慧學;賢聖默然,謂坐禪入二禪以上的正定,屬於定學。《三千威儀經》說出家所作事務有三:一坐禪、二誦經、三勸化。一禪二誦三勸化,可謂大乘出家眾的正業。    坐禪,為戒定慧三學的中心,乃獲得如實智慧的必由之途。對出家人來說,坐禪尤有其重要意義:若成就奢摩他,得正定,入色界禪,不僅提供了發慧的基礎,而且能使人獲得身心輕安,嘗到較世俗五欲之樂深細綿永得多的禪悅法喜,從而自然離欲清凈,身心機制發生良性轉化,食睡減少,不思淫慾,煩惱自然伏而不起,心意柔軟清涼。當知出家眾的禁慾梵行,並非強制性地扼逆人慾,而是用禪樂代替、轉化人慾,把人慾升華為真正安祥幸福的「現法樂住」。    坐禪,需要遠離憒鬧和俗務干擾的寂靜環境,以山林風水之地為佳,佛教因此提倡出家者居于山林蘭若,形成「天下名山僧佔多」的現象。《心地觀經》云:「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歸於阿蘭若處。」又說出家菩薩分九品,「上根三品皆住蘭若,無間精進,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諸菩薩等,隨宜所住,方處不定,或住蘭若,或居眾落,隨緣利益,安隱眾生。」又教誡住蘭若菩薩精修頭陀,以深入禪定:「上根菩薩居露地,中根菩薩居葉中,下根菩薩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坐禪,與時間有重大關係,一般以一座二小時半,最易入定。佛制僧尼須於初夜後夜精修禪定,《佛遺教經》還教誡比丘中夜亦應誦經,從定學、氣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大有深義的。夜晚萬籟俱寂;最易入定;初夜後夜,正是人身之氣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從而產生淫慾之時,於其時坐禪入定,有自然煉化精氣、伏斷淫慾的作用,對出家人禁慾梵行至為重要。漢地寺院中三點半鐘起床做早課,即有此意。現在有的寺院作息時間和在家人一樣,每日除兩堂功課外,別無坐禪時間,僧尼無法由定生樂、由定發慧,當然難免身心失調、精神不振了。不少寺院僧尼禪修用的功夫,還不及許多在家人鍊氣功用的功夫大。這個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寺院應盡量合理安排農禪,保證僧尼每日有四小時以上的時間坐禪。不修禪定,則戒亦難持,慧亦不發,各種問題自然層出不窮。     坐禪,需要以正見為導,以正見修觀,故先須深入教海,學通佛法。一個出家佛子,起碼應在通達佛法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曉某一宗之學,這也是說法勸化的必備條件。如果自己對佛法尚朦朧顢頇,連自己為什麼信佛、出家都講不清楚,豈能正信不疑,又豈能勸導他人,以己昏昏,令人昭昭?在通經教、知佛法方面,專事禪誦的出家眾,無疑比一般在家眾條件優越,理應比一般在家眾學得好。    勸化,乃大乘菩薩教化眾生的職責。出家眾的勸化,主要是作法布施,包括講經說法、撰述弘法、培育僧才、辦佛教報刊、隨緣化導等。這是出家眾修習布施度的主要方式,也是報眾生恩、為社會奉獻的主要方式。出家、在家二眾,應是相互供養的關係:在家眾以物質財富供養出家眾,出家眾以佛法的精神財富供養在家眾。一個出家人對社會的供獻及其價值,不在於他拿出多少工農業產品,不在於以醫方、工巧技術為民服務,不在於他拿多少錢捐助社會福利事業,而在於向眾生提供正法、正智的精神食糧。當然,要以法布施,必須自己修學有成,有法可施。    出家眾的讀誦正業中,還應該包括外典世學的學習。佛法不離世間法,須從五明中求,若不具備現代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了解社會思潮,分別邪正,難以真正學通佛法,更難以弘法護教。律中規定,僧尼明慧強記者,可以三分之二的時間學內典,三分之一的時間學外典。歷史、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學、人體科學、時事政治等,對研習和弘揚佛法,尤為重要,發大心弘法者不可不通。為化導在家人,出家眾應通達在家學佛之道,了解在家人的生活、所關心的問題及與此有關的社會思潮,鍛煉對機說法的才智,善於解決人們精神、思想和生活上的問題,教給人以正確生活的智慧,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人生導師。    佛法淵深,法門眾多,自非所有的出家人一生所能盡學圓滿。根據寺院的現狀,一個出家人,在修學、作務上不能沒有分工,可以有所側重:或專精於禪定,或致力於義解講說,或住持叢林,管理、營建寺院,或從事佛教教育、文化事業。無論做什麼工作,側重於哪一方面,皆不應失了出家人一禪二誦三勸化的正業,不能誤了自身定慧的修學。若事務繁忙,亦應修可在繁忙中修的禪,如禪宗之禪、天台宗隨自意三昧、凈土宗念佛禪等。定慧為本,外用服務教化為末,定慧不修,無以得正智,無力伏斷煩惱,縱有作為,亦易成魔業。不行解相應,修定修觀,徒事講論研究,易增益邪見,錯會佛法,自誤誤人,釀成罪業;不修定慧而住持叢林,難免吾我貢高,難以自正正人,深孚眾望。不務正業,不修定慧,無智無德,自身不得法味滋潤,身心不寧,更為社會人士所憐愍歧視,貽辱佛法,倒不如不出家為好。    近代以來,有人主張出家人應實踐大乘利樂眾生的宗旨,走出寺院,從事教育、文化、社會福利等工作,無論從經律還是國法看,這都是不務出家正業,有違出家意旨的。大乘佛徒當然應以菩薩精神從事教育、文化、醫療等事業,饒益眾生,但這些事業宜由在家人經營,非出家者當為。若為從事此類事業,在家更好,何用出家?    由於民間傳統信仰的需要,及佛教的衰落,近世佛門中出了一種專門應赴,做經懺佛事的僧人,被稱為「經懺流」、「應赴派」。按教律,懺悔本為自己修行的一種重要方法;為亡者追福,可由亡者親屬以亡者財物布施僧眾,或為念佛菩薩名號以迴向,佛世本無為人做經懺、道場之事,大乘、密乘雖有懺儀、瑜伽焰口施食法之設,以為度人利生方便的一種,但必須在自己定慧修學有成就的基礎上作,方有實效。定慧、慈悲為本,儀軌唱念為末,若真實有定慧慈悲,定中動念,即有其用,亦無須許多儀式事相。超度亡魂,按藏傳佛教諸派之說,須證到初地以上菩薩位,方可真實超度,方可行此事,藏僧對此極為審慎。連自度尚不能,能度亡魂,寧有是理!總之,經懺焰口,雖非絕不可作,但非出家人的正業,亦非無修行者所應作。經懺流、應赴派以此為職事,不事修行,日日鐘鼓鐃鈸,唱贊誦偈,心思實際專註於金錢,事同貿易,形似俳優巫祝,將人間佛教的正旨淹沒於超度死者的鐃鈸聲中,有損於佛法的聲譽與僧人應有的形象,受到近代以來不少教界大德的痛斥,太虛大師曾斥之為「創種種名色,裨販佛法,效同俳優,貪圖利養者也」。現在有的寺院佛事無虛日,有些青年僧人戒行、佛法尚未學得,而熱衷於唱念,心在利養,專朝經懺收入好的大寺院跑,引起社會人士的非議,教內有識者的擔憂。出家不修戒定慧,不努力爭做人天導師而願做個經懺僧,眼睛盯在錢上,實為可悲之事,還不如去做小本生意。寺院對此應有自覺,作出合理安排,將經懺佛事擺在應有的次要地位,保證僧尼不誤正業。


推薦閱讀:

【恭迎觀音出家日】讀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咒,隨手轉發,功德無量。
出家人如何自稱法號,兼談內名外號及法名上下的用法
八字出家修道的命
土登翁修堪布:圍城之戰
一位普壽寺尼師的出家因緣

TAG:學佛 | 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