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聞鳴遐邇(2018.38):怎樣提問效果會更好

第一是人們喜歡跟進型問題。研究者把對話中的提問分成了四種類型。第一類是開場白型問題。比如問,今天過得怎麼樣?第二類是鏡子型問題,說的是別人問你,你回答後再把這個問題反問回去。第三類是轉換話題型問題。當你答完後,又提了一個和對方問題沒關係的新問題。比如別人問你喜歡足球嗎,你回答:「喜歡,你作業做完了嗎?」第四類是跟進型問題。說的是你對別人的問題加以發揮,提一個相關問題。比如,別人問你喜歡足球嗎?你回答說:「我很喜歡足球,特別喜歡曼聯隊。你有喜歡的球隊嗎?」這就是跟進型問題。跟進型的問題有獨特的好處。首先,它能讓對方感覺到你在認真聽他講話,感受到尊重。其次,用跟進型問題也非常簡單,你不用提前準備問題,也不用費勁找話題,比較自然。第二是要根據場合來用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有固定的答案範圍,有時可以直接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如果連續被問幾個封閉式問題,我們就會討厭,這種感覺就像你在被審問一樣。比如過年時,有的親戚就會連續問封閉式問題:有對象了嗎?什麼時候結婚?工資多少?買房了嗎?相比封閉式問題,開放式問題能讓人放鬆。但是,並不是所有情況下開放式問題都效果更好。比如在談判時,對方可能會隱瞞或說謊,開放式問題就會給對方留下餘地。而這時候封閉式問題更可能讓對方說實話。比如,「現在項目進展得不順利,對嗎?」這樣問就不如直接問「現在項目進行得怎麼樣?」第三是注意問題的順序。場景不同,提問的順序也要調整。進行比較難的談判時,應該先從尖銳的問題開始。有研究表明,隨著問題的尖銳程度不斷下降,人們更願意說一些敏感信息。比如說,如果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你過去有沒有迫害別人的衝動?」,第二個問題是:「你曾經撒過謊說生病了不想去上班嗎?」這樣一比較,第二個問題就比較沒有攻擊性了,對方也容易跟你說很多。當然,如果一開始攻擊性太強,也可能會有相反的效果,所以說的時候要把握好度。如果說是為了建立個好關係,那麼問問題就不要從敏感問題開始。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他們找到一些陌生人,然後兩兩分成一組。心理學家給實驗組裡的人一張問題清單,清單里問題的私密度逐漸提高,而對照組的人則可以隨便聊天。結果表明,按照問題清單聊天的人,更喜歡對方。這種好感效果非常明顯,以至於被用到了一種關係親密度測試模型中。第四是用輕鬆的方式提問。通常,在輕鬆隨意的環境中,對方更願意回答問題。研究者用不同的網站界面來測試人們回答敏感問題的意願,結果發現,相比嚴肅的風格,人們在那些輕鬆隨意風格的界面上,有2倍的可能會回答敏感問題。給對方創造一個安全和開放的心理環境容易有好的效果。如果提前告訴對方,不想回答問題就可以不回答或者換一個問題,對方反而更容易保持開放的心態來回答。真正不回答或者換話題的情況並不多見。當然,有時保持嚴肅的態度提問是必要的,但總的來說,輕鬆的氛圍更有利於對方保持開放。第五是注意運用群體談話的形式。一對一談話和在一群人里談話是非常不一樣的。當一群人談話時,一個人回答問題的意願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如果身邊有幾個親密的人在場,看起來尖銳的問題就沒那麼尖銳了。如果群體里有一個人開始開放地回答問題時,其他人也傾向於和他保持一致。這就是群體壓力的效果。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旁觀者和參與群體談話的人對經常提問的人看法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一群人在談話,派一個人作為旁觀者來觀察,那麼這個人會更喜歡那些在群體里經常回答問題的人。而如果詢問參與談話的人,他們會更喜歡經常提問的人。這是因為提問的人經常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看起來很被動,也沒有存在感。回答的人則看起來更主動,更有魅力。這樣,在一群人交談時,提問的人為別人提供了展現魅力的機會,成了襯托別人的綠葉。回答問題的人也會對襯托自己主角光環的配角心存感激。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一些信息,不妨試試在群體討論時多提提問題,給別人當一當綠葉。
推薦閱讀:

「三調聯動」解糾紛促發展效果明顯
日誌圖片的幾種特別效果及其代碼
小葉紫檀手串在不同的「手」上最終會出現不同的效果。
柚子皮和柚子肉,哪個有降血糖的效果?
裝修效果圖客廳進門玄關欣賞

TAG: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