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作文(共7篇)
教育孩子批評時,需隔離人與事 「『你怎麼又做錯了』、『我告訴過你多少遍,你為什麼不記住』……這些話,是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的『常用語』。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種表述方式除了宣洩自己的憤怒以外,既不能改變孩子犯錯的事實,也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孫瑞雪說,對孩子的一味指責,只會使孩子覺得「我不夠好」,時間一長,孩子勢必會產生恐懼和自卑心理,難以獲得「成長的能量」。她建議,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離開,不能一味說「你這不好那不好」,而應該說「你不可以做這樣的事」或者「你這樣做不對」。這樣,才可以使孩子明確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孫瑞雪稱,臨床上發現,許多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並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錯誤行為,只不過是「導火線」而已。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有些是源於家長童年時的「心結」。心理學實驗發現,不管是人和動物在對待自己的下一代時,總是重複自己幼時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就曾歸納道:「當孩子被父親打時,他毫無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復仇,是從自己當了父親開始的。」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那麼,請控制你的廢話。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不要對孩子傾瀉自己的情緒」,孫瑞雪稱,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錯了就足矣。「還有一點,請父母記住要蹲下來跟孩子講話,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本文來自:搖籃網(www.yaolan.com)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yaolan.comeduarticle2007_200872720455181.shtml
教育孩子一、如何培養孩子勤奮學習,廣開博見。
每個孩子的求知慾望都很高,鑒於社會上一些新鮮事物好奇心特彆強,任何事情都去弄個明白,但作為大人們的水平有限,有時孩子所提的問題,根本無法解答清楚,深感困惑。遇到這種情形,該怎麼辦?我想每個孩子的父母都有自己解決的辦法,但作為父母要注意,不能含糊共詞地亂解釋,誤導孩子。要坦誠地告訴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對這個問題了解不多,等爸爸媽媽弄清楚了再告訴你可以嗎?星期六或星期天帶上自己的孩子到圖書館等書市查閱資料,把孩子所提的問題弄清楚,既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同時自己又學到了知識。大人們應該在萬忙之中,多帶孩子逛書市,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充分地培養孩子的學習激情,增長知識,廣開博見,孩子和大人都將獲益匪淺。
二、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困難,遇事不氣餒,迎難而上。
事非經過不知難。遇到小小的困難或者小的挫折,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學習灰心喪氣,一蹶不振。有一次,我陪同孩子去學特長課,有一個動作無論教導老師如何單獨教了多少遍,都沒有學會,當時聽到教導老師嚴厲地批評聲,我感覺到自己的臉都無處撂,心裡特別不舒服。怎麼辦?我心裡反覆地問自己,是放棄還是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困難?放學回家後,經過我和孩子一番共同的努力,孩子已經很標準地學會了該動作,下一課時,我又陪同孩子去學校特長課,孩子順利地通過了教導老師的測試,而且還當場表揚了自己的孩子進步快。此時與上一課時的心情大不一樣,特別舒暢,孩子得到表揚,學習的勁頭更足,所學各項動作也特別標準。如果受到教導老師的批評就放棄,且不是前功盡棄,半途而廢。
三、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與人友好相處。
有幾次從外地回這有,剛進家門就看到孩子拉長著臉,面帶淚痕,一言不發。心裡肯定是與同學發生了不收愉躍的事情。經過一番強烈的思想工作後,孩子終於道出事情的原委,幫助孩子打開心結,讓孩子破涕為笑。是自己孩子的過錯要當面批評,是別人孩子的過錯,要視情況給予充分的諒解,鼓勵自己的孩子心胸要豁達,不要計較別人的小過錯,積極地與人友善相處。
◆積極引導,開拓思維
◆家庭與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
◆提高孩子智能的妙招
◆李嘉誠-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如何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談家庭教育規律及特點
◆學習型家庭――社會的需要,家庭的選擇
◆做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懶」媽媽教出的勤奮孩子
◆督導自查德育工作總結
◆在班級管理上我注重以下幾方面的管理
◆六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
◆他變了
◆淺談如何培養中年級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及時的鼓勵 積極的轉變
◆老師,請您手下留情
孩子教育
孩子教育三十六計教出好孩子(轉載)一、扮弱計——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二、補強計——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三、誘導計——幫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為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隻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四、冷淡計——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五、授挫計——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鍊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也就是說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六、放手計——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麼都為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七、縱容計——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慾、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八、處罰計——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里越陷越深。九、製冷計——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十、包容計——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十一、樣板計——父母要給孩子當好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要嚴於律已,處處事事以自己的正確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十二、鼓勵計——給孩子不斷進取的力量。孩子很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容易因為了困難而放棄努力,因此,家長要不斷地鼓勵孩子,給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這樣孩子就能帶著父母的期待改正缺點,不斷進步。十三、傾聽計——認真了解孩子的感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聲,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去傾聽,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對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變化做出及時而細緻的處理。有了這樣的基礎,親子之間才能良好溝通,建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十四、賞善計——讓孩子在讚美聲中進步。教育學家認為,教育孩子,獎勵是比懲罰更有效的方式。因此他們建議,用獎勵正確來代替懲罰錯誤,用肯定優點來代替否定缺點,這樣既可以避免給孩子造成傷害,又可以使孩子取得更好的進步。十五、點撥計——巧妙地提示孩子自覺走向正途。絮絮叨叨的說教,凡事替孩子包辦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歡的,聰明的家長只會在孩子遇到難題或行為錯誤時,從旁稍加提示引導,幫孩子解決疑難。這樣,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長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十六、虛擬計——讓孩子產生「我很棒」的自我感覺。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有了天才的感覺,你會成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覺,你會成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用虛擬的手段,給孩子製造一個「我很棒」的自我感覺,他就會逐漸「棒」起來。十七、容過計——讓孩子在錯誤中學到更多。生活中,孩子總難免有些過失、錯誤。有的是無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過錯的性質不是很嚴重,那麼家長就不妨給予寬容、諒解,這樣孩子不僅會在內疚自責中更認真地改正錯誤,還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寬容心態。十八、訓誡計——讓孩子認識錯誤、改過自新。孩子就是孩子,會不斷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錯誤,有些錯誤可以寬容,而有些錯誤是不能姑息的。必須對孩子進行合理、有效的批評,以保證孩子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即使是再寬大的父母,也不能讓這種合理的管教缺位。十九、熏陶計——在生活中給孩子好的影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因此,父母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通過講故事等方式,培養孩子健康的興趣愛好,陶冶孩子的情趣、品行,那麼就可以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二十、疏導計——讓孩子由對立變成合作。大禹治水的成功之處在於「疏」而不在「堵」,父母也可以從這種方法中得到啟示。在教育孩子時太過專制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讓孩子跟你「對著干」,但如果採取明智、開放的疏導策略,孩子就會願意跟你愉快合作。二十一、尊子計——讓孩子與父母貼得更近。親子間之所以出現衝突矛盾,往往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不夠尊重,使孩子心懷恐懼、不滿,拉開了彼此的距離。其實孩子也需要尊重,那麼他們一定會成為最受孩子歡迎的父母。二十二、對等計——與孩子實現良好的溝通。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地對待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向你說出心裡話,家長才可以及時幫孩子擺脫各種問題。如果家長總是擺著家長架子,專制地要求孩子服從自己,那麼親子間溝通的大門就會慢慢關上。二十三、攻防計——先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兵法上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在教育孩子時也是這樣,與其孩子出現問題後,再去管教、憤怒,還不如提前就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二十四、訓儉計——幫孩子克服驕奢之氣。現在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些孩子就養成了驕奢的習慣,花錢大手大腳,不知愛惜物品,這種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家長應理直氣壯地教育孩子勤儉節約,幫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二十五、伴教計——在參與中教出好孩子。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孩子的生活,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做一些事,那麼不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還可以鼓舞孩子,同時父母還可以對孩子多一些了解,這於開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二十六、防微計——別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大問題。生活中,孩子有時會有一些小毛病,比如霸道、無禮、懶惰等等,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問題雖小,但也要嚴管,防微杜漸,否則這些小毛病會變成大問題,那時候家長再想讓孩子改正,就不那麼容易了。不要姑息孩子的小毛病,嚴管同樣是愛的表現。二十七、勸和計——讓孩子與老師相互包容。老師與學生之間也會發生一些摩擦和誤會,這時家長就要擔任「和事佬」的角色,幫助雙方消除矛盾、誤會,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讓孩子照樣尊敬老師,老師繼續愛護孩子。二十八、立規計——用合理的規則讓孩子學會自控。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而家長「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說教又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因此家長可以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則,作為孩子判斷自己行為的依據,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二十九、減負計——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生活中,有心理障礙的孩子越來越多,而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壓力過大是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給孩子減負已經成了當務之急。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請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三十、激發計——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愛學習。教育孩子要找對方式,當勸導、說教都不奏效時,家長們不妨試試這招兒激發計。利用孩子的好勝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理來故意刺激孩子,讓他們由不愛學習變成積極學習。三十一、悅納計——讓孩子喜歡並接受自己。如果孩子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那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自卑、嫉妒別人等等。因此,家長們要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優點,要讓孩子喜歡自己,這樣孩子才能自信地面對生活。三十二、用忍計——溫和地糾正孩子的「出格」行為。孩子常常會做出一些令父母無法容忍的「出格」行為,而「急風驟雨」式的教育只會使孩子走向極端,因此,家長們只能「戒急用忍」,壓下火氣,多理解孩子多包容孩子,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這樣才能把孩子引向正途。三十三、勵勇計——培養孩子大膽探索的勇敢個性。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於探索、大膽無畏的人才能取得傑出的成就,獲得幸福。因此,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不要總是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要過分強調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鼓勵他們做勇敢的孩子。三十四、感化計——以真情感動孩子的心靈。教育孩子,不能光是說教、責罵、勸導,有時候還必須要以情感之,這樣才能撼動孩子的心靈,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但是,要感化孩子必須要情真意切,否則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三十五、平等計——培養一個胸懷開闊的孩子。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個個都是「小太陽」,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然而這樣的性格對人際交往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生活中,父母們應注意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培養他們分享、合作的精神,逐步培養出一個胸懷開闊的孩子。三十六、苦磨計——培養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現在的孩子面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而很多孩子由於生活過於安逸,往往缺少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多讓孩子經受一些艱難困苦的磨練,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這樣他們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
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以下10點是家長教育孩子過程容易做錯的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如果不對這些行為加以避免,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1.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項目,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里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一個孩子什麼事沒做過,只是學習絕不可能成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父母溺愛孩子的典型實例父母溺愛孩子的典型實例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下面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佔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以下九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生活懶散: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遊盪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祈求央告: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包辦代替: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大驚小怪: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剝奪獨立: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害怕哭鬧: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當面袒護: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p>要教育孩子,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只有針對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個性特點,才能有針對性來選擇適當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br /> 1、 了解孩子的什麼?</p> <p>了解孩子是指了解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年齡特徵是指一定年齡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水平與特點,特別是孩子的智力發展特點。比如,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低年級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有一個表演劇叫“拔蘿蔔”,講一位老爺爺去拔一個大蘿蔔,怎麼也拔不動,就叫老奶奶、小孩子、小狗、小貓一道拔,還是拔不動,最後小老鼠也來幫忙了,才把大蘿蔔拔了出來。老師問一年級的學生:“誰的力氣大?”一些學生說:“老鼠,因為老鼠一來,一下子就拔出來了。”當老師講到“如果老鼠先來,貓後來”時,學生竟叫起來,“貓看見老鼠會把它吃掉的”。這充分說明,一年級小朋友思維是何等直觀和具體形象。他們更以具體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去思考、解釋他們能接觸到的具體事物。個性特徵是指孩子的性格特點。如有的孩子活潑、熱情、好動、性格外向;而有的孩子則安靜、沉默寡言、性格內向。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進行教育時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會收到好的效果。了解孩子可從四個方面入手:</p> <p>(1) 孩子的健康和身體發育狀況。這主要指孩子身高體重的變化、孩子對傳染病及其它疾病的抵抗能力、孩子的運動能力、孩子神經系統的活動性,刺激的感受性、穩健性的情況,孩子身體是否有缺陷和畸形。</p> <p>(2) 孩子的智力因素。如孩子是否能正確地了解和觀察事物,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嗎?孩子的記憶力強嗎?孩子的想像力豐富嗎?孩子善於思考嗎?</p> <p>(3) 孩子的個性特徵。這主要是了解孩子的興趣與愛好,了解孩子情感的特點和性格的特點。</p> <p>(4) 孩子的社會態度。如與周圍人的關係、對物質財富的態度、對勞動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的態度,以利有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教育。</p> <p>2、 如何了解、研究孩子?</p> <p>(1) 觀察</p> <p>觀察是了解孩子最廣泛採用的方法,也是了解孩子心理最好的方法。父母可以觀察孩子是怎樣玩耍的,怎樣做事情,怎樣學習,怎樣與小朋友相處,如何勞動。還可以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孩子怎樣支配自己的自由時間的,若條件允許,還可以採用拍照、錄音、錄相的現代化手段進行。</p> <p>(2) 多與孩子交談</p> <p>與孩子交談,父母應看作是最親密的精神接觸,是與孩子交換思想、感受、觀點的好機會。在與孩子交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p> <p>① 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以上時間與孩子接觸交談或遊戲,不要強調工作忙、沒時間。要有與孩子談話的願望和心情,談話才能談好。</p> <p>② 要鼓舞、提起孩子談話的興趣,談見聞、談觀感、談看法。</p> <p>③ 要耐心、安靜地聽完孩子的講話,不要插話,不要打斷孩子的談話。</p> <p>④ 要向孩子學習。</p> <p>(3) 孩子的作品</p> <p>通過孩子的作品來了解孩子。如孩子的畫、書寫、手工藝品以及孩子的作文、日記。還可以讓孩子做些表演,如唱歌、朗誦、跳舞以及孩子的運動,這些都是了解孩子的好途徑。</p> <p>(4) 傾聽周圍人的意見</p> <p>孩子周圍的人對他進行的觀察、作出的結論和評價,父母要了解這些結論,這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徑。</p> <p>首先,要了解學校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其次要注意孩子同齡夥伴、比他大些或小些兒童的反映,再次要注意鄰居、親友對孩子的評價。這些評價中,要特別了解對孩子的批評意見。因為來自不同的人有關孩子的意見,把這些意見與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對比一下,這能提供豐富的材料,以便分析孩子各方面的情況,有利於對孩子的教育。</p>
父母懲罰孩子的五大學問<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眼下,隨著家庭教育知識的日益普及,“重教輕罰”已成廣大家長的共識。但教育心理學家認為:適當、適時、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所以說,懲罰是一門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及時懲罰莫遲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使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劣性轉嫁不可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俗話說:“世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時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其後果往往不堪設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一來孩子無過受罰,父母小題大做,會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來如果此時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懲罰無限制地升級,則往往會激化孩子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因此,建議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後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等時候懲罰孩子,以免過激失態,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諷刺挖苦最忌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持“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超越了孩子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事後說理不可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還將會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罰了孩子以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點到為止莫嘮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些家長教訓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或者根本就沒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痛心疾首”,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的嘮叨太多了,讓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耳朵“失聰”,使教訓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然後觀察孩子的反應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br /> <br /> </span></p>
推薦閱讀: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
※教育孩子不妨多用暗示
※教育孩子的鐵律:嚴父慈母
※二孩家庭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要像孟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