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健康與長壽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古往今來始終是人類的共同願望與追求的目標。特別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繁榮與進步,精神活動的豐富多彩,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人們對健康的渴望和對長壽的期盼越來越迫切,對「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追求愈來愈強烈。但是人們怎樣實現健康,如何又能終其天年?惟一正確的途徑就是學習並遵循養生之道。中醫認為,養生的實質就是要做到「形體不蔽、精神不散」。養生的核心是要「調和陰陽」;養生的原則是協調臟腑、保陽益陰;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清靜養神,節慾保精;調息養氣,持之以恆。養生的途徑是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飲食而慎起居、堅五臟而通經絡、避虛邪而安正氣。本著以上的認識,現就中醫的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具體概述如下:
一、協調臟腑
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功能正常協調,化生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形神得以充養,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順利進行。
臟腑協調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決」、「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二、暢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臟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運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以,通暢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
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兩種: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暢通。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行以達郁」的鍛煉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無病;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之說。任脈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以調節陰經氣血;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線,總督一身之陽脈,可以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以使陰經與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運行,氣血運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各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所以謂制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周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所以身體健康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周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三、清靜養神
人的精神活動是極其複雜的,情志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表現,簡稱為「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在機體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都需要通過神來調節,故神極易耗傷而受損,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有利於防病祛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保持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于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者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須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在人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四、節慾保精
由於精在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體健康無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養精則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類經》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保精的意義,於此可見。
保精的另一方面含義,還在於保養腎精,也即狹義的「精」。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均由腎所主,故有「腎為先天之本」之說。腎在人體臟腑中極為重要,而且也是藏精之要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氣、神又是人身三寶,五臟之陰取之於腎陰,五臟之陽取之於腎陽。古人認為「若入房過度,則傷腎,腎精耗傷,流失過多,下元虧虛,腎陰或腎陽偏亢,即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則百病由生」。中醫常把腎的功能衰減作為衰老的徵象,所以養生把節制房事作為極其重要的防衰老措施,精足,則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則防老抗衰有術。男女生殖之精,是人體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過分泄漏,如果縱情洩慾,會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告戒人們宜保養腎精,這是關係到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說明,精不可耗傷,養精方可強身益壽,作為養生指導原則,其意義也在於此。
欲達到養精的目的,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其一為節慾。所謂節慾,是指對於男女間性慾要有節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絕,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不使太過,做到既不絕對禁慾,也不縱慾過度,即是節慾的真正含義。節慾可以防止陰精的過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於身心健康。在中醫養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氣功、導引等,均有節慾保精的具體措施,也即是這一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保精,此指廣義的精而言,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保精即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來達到養精保精的目的。在傳統養生法中,調攝情志,四時養生,起居養生等諸法中,均貫徹了這一養生原則。
五、調息養氣
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內經》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
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類經》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針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運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而人體的氣機條暢,又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運行等作用。肝之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泄,氣鬱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鬱結,或氣鬱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臟而生百病。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六、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藥物養生等諸多方面內容。恰如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延年益壽。從上述各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推薦閱讀:
※春分養生講究陰陽平衡 根據「五行」體質巧養生
※【飲食保健養生彙編1~12合集___博客首頁模塊】
※治未病(一)
※向貓咪學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