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般若心經》譚
學習《般若心經》全文
一、觀自在菩薩——學習《般若心經》
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皆空,渡一切苦厄。
體會:能夠以悟道入聖的根本的般若智慧,從靜觀(觀)自心生命的本源、本性,來靜觀(觀)整個世界的本源、變化,而照見(照)真諦獲得解脫,為眾生所見而公認(自在)的人——就是:觀自在菩薩。修行到悟道入聖境界的般若智慧時,就可以觀察洞見到集聚構成人體的肉體(色),感受(受),思想(想),慾望(行),認識(識)等五種要素(五蘊),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其本質是空。菩薩就是能因徹見這五種集聚的要素是緣起性空的,所以能脫離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
二、色即是空——學習《般若心經》
原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體會:舍利弗(佛弟子的名字)啊!舍利弗!肉體以及一切的物質現象,都不是真實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緣相互依存的生滅關係,世上的一切一切,都可以分為、化為、「碎為微塵」,而失去了原有的「法」(存在的概念和道理)「相」(存在的形象),即「空」。用現代科學的手段,把所有的物質分解為「原子」甚至更小,那麼所有物質原來相互區別的「相」(存在的形象)就沒了——也就是「空」了。而實際上原來物質的成分——「原子」還是存在的——也就是「有」(色);而且,世上的一切一切,都是由「碎為微塵」的,也就是「原子」甚至更小——也就是「空」,一合而成的各種各樣的物質「相」(存在的形象)的——也就是「有」(色)。因此,「色」不是「有」;空也不是「沒有」,而正如佛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感受(受),思想(想),慾望(行),認識(識)同樣也是如此。
——
三、諸法空相——學習《般若心經》
原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體會:舍利弗(佛弟子的名字)啊!所有物質及其屬性存在的概念道理和形象從緣起性空的本質來說,都是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滅失,既沒有污垢也沒有清凈,既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所以,在緣起性空的本質上,既無物質(色也就是肉體的形象),也無其屬性感受(受),思想(想),慾望(行),認識(識)而是空的。人對外界的認識,需透過眼,耳,鼻,舌,身體,意識六種感官(六根),來認識物質,聲音,香臭,味覺,觸覺,其存在的概念和道理六種外部環境(六塵),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空。人眼睛所看到的,乃至所意識到的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空的。
——
四、亦無無明盡——學習《般若心經》
原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體會:因緣起而自覺者,不知佛法因觀照十二因緣(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而了悟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不知過去的苦惱,也不知苦惱的原因;直至第十二因緣沒有老死的擔憂,也不知老死擔憂的原因。同時也沒有苦、集、滅、道的掛礙。更沒有想修得般若智慧的掛礙。一切都是緣起性空。
——
五、心無掛礙——學習《般若心經》
原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體會:一切本空,實無所得的原故。是由於菩薩的般若之智慧自悟自修,其功行已到究竟的境界,登彼岸之上了,視世間一切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所以心是毫無掛礙的。由於心不執著一切毫無掛礙,所以不恐懼生死,遠離一切是非妄想,終於達到寂滅無為的最高境界。
——
六、是大神咒——學習《般若心經》
原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體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之智慧自悟自修,其功行已到究竟境界,登彼岸之上了,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因此,可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議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達成涅磐無與倫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災厄,其作用是真實不變的真諦。
——
七、波羅揭諦——學習《般若心經》
原文: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體會:所以要傳播般若智慧的密咒,馬上傳播咒語: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與眾生一起去到彼岸去吧!願修成大徹大悟的正果啊!
八、關於「道」與「緣」的哲學思考
道教與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兩大宗教,與儒學併流,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道教的「道」和佛教的「緣」如何理解,是對這兩大宗教深邃的哲學思想認識的關鍵。對此歷來都有很多的學說,近來在下頗有一些體會,願在前賢學說的基礎上,把「道」和「緣」說清楚,並在此一吐為快。
九、何為「道」
道教是中華的本土宗教,道儒本不分家的,一直是相互影響的。道教可上溯道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可以說是一本哲學書籍,奠定了中華傳統的哲學思想。提出了「道」的哲學觀念。在下認為:「道」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就如同我們人類的原始社會,為了生存要在茫茫大地上走出一條生存之「道」,這條生存之「道」本來就存在的,可是當我們人類走錯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死路;走對了道的時候,那就是條活路,我們人類就是這樣經過無數次的選擇,不知不覺的走在那人類生存發展的道路上,這就是「道」。整個宇宙同樣是經過無數次的選擇發展到今天,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同樣是如此。「道」的本體「無」就是宇宙之源。正可謂是:「無,名天地之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道」的變化「有」——萬物之母。正可謂是:「有,名萬物之母。常有,欲以觀其徼。」可是這個「道」,又不是尋常所說的道路的那個「道」。只好用道這個「名」字吧!可是這個「名」字,又不是平常對某個東西隨意命「名」的那樣。正可謂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佛教講那是:道,非道,非非道,名是道呀。
十、何為「緣」
佛教是外來的宗教,是被中國化的宗教,是深受儒學影響的。佛教可上溯到釋迦牟尼佛悟出來的「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佛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真諦。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而生,也都將因「緣」而滅。「緣起」法說明: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沒有「緣」的變化,一切皆是「空」。「緣起性空」的哲學思想,揭示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本源就是一個「緣」的相互依存的變化過程。有「緣」就有「因果」,這兩者相互依存轉換的關係構成了整個世界的變化過程。在宇宙的萬事萬物中,每一個「物」的「因果」都決定於其「緣」(勉強可以說是客觀條件)的變化;而且,每一個「物」的「因果」的變化,又都是其所影響的另一個「物」的「因果」的「緣」。如:地球上的「季節變化」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之一的「緣」;又是因「太陽系」這個「緣」決定了地球上的「季節變化」的「因果;同時,這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又是我們人類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生活」的「因果」的「緣」。因此,整個世界及其萬物就是因「緣」而有「因果」的變化的過程。按照道教來講又真可謂是:緣可緣,非常緣。名可名,非常名。呀!
十一、「道」與「緣」的比較
「道」是世界及其萬物,在無數次的選擇變化中走出來了一條發展到今天的路(「道」);「緣」是世界及其萬物,在無數次的緣分和因果的變化中發展到今天的「緣」。發展到今天的這條「道」,就是經歷了無數次的,還將永遠繼續的,「緣」和「因果」相互的變化的「緣」;發展到今天的這個「緣」,就是經過無數次的,還將永遠繼續的,在變化中選擇出來的一條「道」。總之,「道」與「緣」都一個永遠變化的過程,這就是世界的宇宙的本源。
「道」與「緣」都是哲學觀念,也就是因此才形成了宗教。哲學來源於宗教,宗教發展了哲學。
推薦閱讀:
※心經講義
※佛說清凈心經講記
※宗薩欽哲仁波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新開示 【世俗諦 & 勝義諦】
※佛心中心經(卷下)
※跟著《心經》「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