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 什麼是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

肩關節周圍炎(肩周炎)

什麼是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廣泛的非感染性炎症反應。

主訴: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疾患,

病位: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1.肩周肌肉,2.肌腱3滑囊4.關節囊

病性:多為非感染性:

發病情況:

1. 好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2. 女性多於男性,

3. 左側較右側多見,雙側同時發病者少見。

臨床表現:

1. 早期表現,僅以疼痛為主,或僅有輕微隱痛或肩關節不適和束縛感;

2. 繼則疼痛逐漸加重,夜間尤甚,常影響睡眠,肩關節活動也逐漸完全受限;

3. 最後形成「凍結狀態」。

本病在中醫學屬「痹證」範圍,又稱為五十肩、漏肩風、肩凝症、凍結肩等。

  中醫對肩周炎是如何認識的?

總的病機:氣滯血瘀,陽氣失布,脈絡不通。  

本:

  (1)正氣內虧:「七七腎氣衰」,人到50歲左右,肝腎精氣開始衰退,或勞逸過度,或病後體弱,致氣血不足,筋脈得不到充分滋養,日久筋脈拘急,營衛失調。《中藏經*五痹》曰:「腎氣內消……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曰:「夫勞倦之人,表裡多虛,血氣衰弱,腠理疏泄,風邪易侵……隨其所惑,而眾痹生焉」。現代醫學家劉渡舟在《金匱要略詮解·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中曰:「凡尊榮之人,則養尊處優,好逸惡勞,多食肥甘,而肌肉豐盛,不事勞動則筋骨脆弱,以致肝腎虛弱……陽氣虛,血行不暢,重因疲勞則汗出,體氣愈疲**此時加被微風,遂得而干之,則風與血相搏,陽氣痹阻,血行不暢。」

標:

  (2)邪氣外侵:居住潮濕,中風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內侵,寒濕留滯於筋脈,血受寒則凝,脈絡拘急則痛;寒濕之邪侵淫於筋肉關節,以致關節屈伸不利,如金元·張子和《儒門事親》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陰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潮濕、痹從外入。」又如明·朱FDAE《普濟方》曰:「此病蓋因久坐濕地,及曾經冷處睡卧而得。」

  西醫認為肩周炎的病因病理是什麼?  

  (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根據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本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老年性退變:本病多見於40~50歲以上中老年人女性,顯然與老年性退變有關。

  ②風濕寒邪侵襲:相當一部分患者發病前有明顯風濕寒邪侵襲史,如居處潮濕,中風冒雨,睡卧露肩等,說明風濕寒侵襲為肩周炎的外在病因之一。

  ③肩部活動減少:本病的臨床特點,多見於肩部活動逐漸減少的中年以上女性,且左肩的發病率較右肩多,腦力勞動者的發病率較體力勞動者為多,或因某些原因(如上肢骨折肩部軟組織損傷,頸椎病等肩部活動量減少或受限的病人)使肩部活動減少後,常可繼發肩周炎,這些特點均提示肩部活動減少可能與本病發病有關。

  (2)病理

  ①肩部組織,如關節軟骨、滑囊、腱鞘及肱二頭肌長頭腱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

  ②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症,炎症過程釋放的炎症介質造成血液動力學改變及漿液性滲出,滲出物的機化使肌腱與腱鞘及關節周圍組織發生粘連,組織彈性降低,並最終導致關節攣縮,形成所謂「肩凝」,現多認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炎為本病的病理改變之一。

  

  肩周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後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卧,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尤以肱二頭肌腱長頭腱溝為甚,少數呈肩周軟組織廣泛性壓痛,無壓痛點者少見。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癥狀,此時疼痛癥狀反而減輕。

  (6)X線及化驗室檢查: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鬆,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

  

  肩周炎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肩周炎的診斷標準有以下幾點:

  (1)40~50歲以上中老年,常有風濕寒邪侵襲史或外傷史。

  (2)肩部疼痛及活動痛,夜間加重,可放射到手,但無感覺異常。

  (3)肩關節活動尤以上舉、外展、內、外旋受限。

  (4)肩周壓痛,特別是肱二頭肌長頭腱溝。

  (5)肩周肌肉痙攣或肌萎縮。

  (6)X線及化驗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診斷肩周炎應與哪些疾病進行鑒別?  

  (1)肩關節結核:①常伴有肺結核。②常有低熱、消瘦等全身癥狀。③多發於成年人,亦可發生於任何年齡。④血沉快,可達50mm/h以上。⑤X線片可見骨質明顯疏鬆、骨質破壞及壞死形成,甚至出現肩關節半脫位。

  (2)頸椎間盤突出症:①急性發病。②以神經根性劇痛為主,即疼痛沿神經分布區放射至前臂及手部,並伴有感覺及肌力改變。③頸部活動受限而肩關節活動正常。

  (3)骨腫瘤:①原發骨腫瘤多見於青少年,年老患者多為轉移癌,故全身癥狀明顯。②血象檢查多為陽性。③X線鑒別。

  (4)肩軸損傷:發於青壯年,有明顯外傷史,肩關節被動活動正常。

  對肩周炎的治療,臨床上我們一般多採用中醫綜合方法。

  1、中藥可服用養血榮筋丸、活血止痛散等中成藥,也可選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腫散結的中藥熱熨、熱敷。

  2、拔罐拔罐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兩個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每周可刮1~2次。  4、針灸針灸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刺入穴位,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兩周為1療程。

  5、理療選用超短波等高頻電磁療法,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可起到消炎、鎮痛、解痙、改善血液循環、鬆弛肌肉的作用。

  6、功能鍛煉功能鍛煉對肩周炎的患者來說十分重要。「醫三分練七分」,應鼓勵患者多做肩關節的運動,特別是適當做大幅度的運動,對預防肩關節的粘連,肩部軟組織的拘緊、攣縮,大有好處。

  7、彎腰轉肩: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

  後伸下蹲:患者背向站於桌前,雙手後扶於桌邊,反覆做下蹲動作,以加強肩關節的後伸活動。

  8、爬牆:患者面向牆壁站立,雙手上抬,扶於牆上,努力向上爬,要努力比前一天爬得更高一些。

漏肩風

漏肩風又稱「肩凝症」。患者年齡多在50歲左右,故又有「五十肩」之稱。

本病以單側或雙側肩關節痠重疼痛,運動受限為主症,近代稱為肩關節周圍炎。

【治療】

治法:祛風散寒,化濕通絡。取手三陽經穴為主。針宜瀉法,針灸並用,局部灼熱者單用針法。

處方:肩髃 肩貞 臂孺 曲池 外關

方義:本方以患部取穴為主,祛風散寒,活血通絡。輔以遠部,取曲池、外關,疏導陽明、少陽經氣,清化濕熱。

隨證選穴:肩內廉痛,加尺澤、太淵;肩外廉痛,加後溪、小海;肩前廉痛加合谷、列缺。阿是穴、肩內陵、曲垣、大杼、風池、手三里、肩髃、天宗等穴,亦可選用。

一、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的筋腱發生損傷性、退行性病變引起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好發年齡為50歲左右,故又稱為「五十肩」,此外還有「漏肩風」等名稱。

【病因病理】一般認為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生與氣血不足、外感風寒濕邪及外傷、勞損有關。

1.氣血不足 年老體虛或因勞累過度而致肝腎精虧,氣血不足,筋失所養,久之,則筋脈拘急而不用。

2.外感風寒濕邪 久居濕地,風雨露宿,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濕邪侵襲肩部血脈筋肉,在脈則血凝而不流,經脈拘急而疼痛,寒濕之邪,溢於筋肉則屈而不伸,痿而不用。

3.外傷筋骨跌扑閃挫,筋脈受損,瘀血內阻,脈絡不通,氣血凝滯,不通則痛,久之,筋脈失養拘急而不用。

上述諸因素所造成的韌帶、肌腱、關節囊的充血、水腫、滲出、增厚,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久之發生粘連、腱袖鈣化,同時患肩保護性的活動受限或長期固定,促進了粘連的形成,最終導致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歷時數月,乃至更長時間。雖然~般認為本病有自愈傾向,但一是病程長,增加了患者痛苦,且有研究發現自愈者局部肌腱、關節囊內部已經發生病理性改變,因此積極的治療是必要的。

【臨床表現】

1.大多數病人年齡在40歲以上。

2.單側發病多,可左右交替,雙側發病少。

3.患肩部疼痛,並自頸項部向上肢放散。早期輕,逐漸加劇,中期疼痛甚,晚上比白天厲害。部分病人有刀割樣痛,影響睡眠。

4.肩部活動功能障礙。

5.後期出現局部肌肉僵硬、萎縮。

6.檢查

(1)肩周有不同程度壓痛(可以提示找到病變的根源,故臨床上要仔細尋找壓痛點)。

(2)外展時患側肩峰突起,並帶動肩胛骨~起作外展運動。

(3)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4)肩部肌肉萎縮(晚期產生為廢用性

肌肉萎縮)。

7.肩關節平片 一般X片對本病無特

殊診斷意義,可借作鑒別診斷。

(1)肱骨頭及肱骨大結節附近軟組織內有鈣化陰影(鈣斑的形狀大小、密度均不等,有為顆粒狀、有為斑片狀)。

(2)肩部諸骨可顯示骨質疏鬆。

8.肩關節造影 肩關節的關節囊縮小,腋隱窩變小或消失,肩胛下肌下囊變小或破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破裂或不顯影,嚴重者可見岡上肌腱破裂,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囊顯影。

【治療】

1.治療原則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活利關節。

2.常用穴位 肩井、肩髑、肩?、肩內陵、肩貞、曲池、合谷、阿是穴等。

3.常用手法 丁氏滾法、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搓法、抖法、搖法等。

4.治療步驟 以疼痛為主者,治療以活血止痛、疏通經絡為主(1.7);以運動障礙為主者,治療以疏通經絡、活利關節為主(8/13);既疼痛又運動障礙者,治療宜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又應滑利關節,手法操作也介於此兩者之間;高血壓、心臟病、體弱者,可採用卧位治療(14~17)。

(1)丁氏滾法施於肩周(以阿是穴為重點)一上臂(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一前臂;

(2)一指禪推或屈指推肩髑、肩髂、肩內陵、阿是穴等;

(3)大拇指按揉肩井、肩髑、肩髂、肩貞、天宗、肩內陵、曲池、合谷等穴;

(4)拿法施於肩部(肩外側束、肩內側束、肩後側束)一上臂(上臂前側為肱二頭肌、上臂後側為肱三頭肌)一前臂(伸、屈肌群);

(5)擦法施於患處(阿是穴處);

(6)濕熱敷施於患處(阿是穴處);

(7)搓、抖肩與上肢;

(8)一指禪推或屈指推肩髑、肩髂、肩內陵、阿是穴;

(9)丁氏滾法施於肩周,同時配合作肩部旋轉、外展、內收、後彎等被動運動;

(10)大拇指按揉肩井、肩髑、肩?、肩貞、肩內陵、阿是穴、曲池、合谷等穴;

(11)搖肩關節,幅度由小到大;

(12)拿肩部三角肌一上臂(肱二、三頭肌)一前臂(伸、屈肌群);

(13)搓、抖肩與上肢;

(14)仰卧位:手法主要施於肩前部;側卧位:手法主要施於肩外側;俯卧位:手法主要施治於肩後部;治療程序同前;

(15)肩關節周圍炎患者肩部疼痛甚者,在治療時不要做過大的被動運動。被動運動操作時應在病人耐受的限度內進行,幅度由小到大逐漸增加,不要突然粗暴,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16)肩關節疼痛,無明顯外傷史,年齡在30歲左右,經推拿治療效果不顯著者,請注意排除局部腫瘤、結核;

(17)手術後,糖尿病患者以及外傷後引起關節損傷者,以及骨質增生,推拿治療效果較差。

此外,為了提高療效,患者必須配合肩部功能鍛煉,肩部注意保暖。

  治療肩周炎常用哪些西藥?

  (1)非甾體抗炎葯:可在中藥治療基礎上作為輔助治療,在關節劇痛情況下,可小量應用以緩解疼痛,緩解後即停用。

  ①阿司匹林:3~6g/日,分3~4次口服;或水楊酸鈉,6~8g/日,分3~4次口服。水楊酸鹽類具有止痛、退熱、消炎、抗過敏的作用,無心臟炎者首選此葯。該葯服後可有胃腸道刺激癥狀或胃出血,應注意觀察。

  ②消炎痛:具有抗炎、退熱、鎮靜作用,口服每次25mg,每日2~3次,飯後服用,以減少對消化道刺激癥狀。潰瘍病患者禁用或慎用。

  ③炎痛喜康:具有消炎、鎮靜作用,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飯後服。本藥用量小,用次少,不良反應比阿斯匹林、消炎痛為輕,故為常用藥。但仍可引起潰瘍病出血,故潰瘍病患者、哺乳婦女、兒童禁用。

  (2)腎上腺皮質激素:此類藥物能抑制變態反應,控制炎症發展,減少炎症滲出,但一般盡量不用。葯如強的松,每日10~20mg,分2~3次服;或地塞米松每日1.5mg,分2次服。

  

  中醫對肩周炎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臨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為以下四型:

  (1)風寒侵襲

  主證:肩部疼痛較輕,病程較短,疼痛局限於肩部,多為鈍疼或隱痛,或有麻木感,不影響上肢活動,局部發涼,得暖或撫摩則痛減,舌苔白,脈浮或緊,多為肩周炎早期。

  主證分析:體虛之人,肌膚衛陽不固,復因汗出當風,風寒趁虛襲於肌膚經絡,痹阻於肩部,使肩部氣血運行不利,不通則痛,故見肩部疼痛,局部發涼,因病程短,風寒僅襲肌
推薦閱讀:

肌腱的鈣化與骨化
岡上肌肌腱炎
韌帶VS肌腱,拉傷VS扭傷
體格檢查:肱二頭肌肌腱
肌腱炎

TAG:肌肉 | 簡稱 | 關節 | 肩周炎 | 肌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