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的中國明朝遺民——明鄉人

一、明鄉人含義

明鄉人,是指17世紀遷入越南南部的明朝遺民。公元1679年,中國大陸的「三藩之亂」接近尾聲,滿清軍隊勝利在望。乘「三藩之亂」之機反攻大陸的鄭經部隊也節節敗退,在大陸已無法立足,鄭氏南海艦隊在北部灣雷洲半島大部被殲,形勢岌岌可危。鄭氏將領楊彥迪、陳上川等人迫於無奈,率領五十艘戰船、軍民三千多人轉進越南,遷入當時由高棉人所控制的下柬埔寨地區(即南越)。隨後滿清固守中原,南明復興無望,這些移民於是在南越定居,逐漸形成一個保持明朝習俗,自稱明朝臣民的華人集團。

明鄉人原稱明香,意指明朝香火,阮朝君主欽佩他們的氣節,特許他們立祠祭祖,傳承中華文化習俗,在越南境內成立「明香社」,由於明香人不斷與當地越人及高棉人通婚,逐漸發展成一個土生族群。這一趨勢,引起當局的擔優。於是,1826年7月,越南阮朝明帝命「北客舊號明香,均改著明鄉」。 此後,明香人變化為明鄉人。明鄉人曾先後開拓今天南越兩個經貿重鎮胡志明市及美荻。在胡志明市堤岸區的同慶大道上,有一座越南政府列為國家保護的文化古迹「明鄉會館」。二次世界大戰後,明鄉人曾成為中法外交角力中的主題,中法兩國都希望把明鄉人視為己國之公民。在1820年後,他們與越南人享有同樣的政治權利。一些阮朝官員更以明鄉人自居,但阮朝不允其參加華僑商會及以華人自稱。法國殖民時期,允許明鄉人繳交一筆費用就能更改國籍,結果部分明鄉人選擇了像中國新移民一樣的外僑身份。

二、明鄉人歷史

合浦史料記載:1681年(清聖祖康熙二十年)3月,清軍收復龍門島,台灣鄭氏部將楊彥迪被殺。吳川縣誌大事記:1681年3月,順德總兵蔡璋、虎頭門水師張總兵率舟師,調吳川營戰艦為前導,於沿海一帶掃蕩海盜,謝昌、洗彪等聞風漂往海南,後被舟師追至消滅。

其他史料及民間傳說順德總兵蔡璋、虎頭門水師張總兵在那場海戰中,並沒有追殺楊彥迪。楊彥迪逃回欽州灣,帶領龍門水、陸(註:水指船隊,陸指住皇城坳等地軍民)部眾南逃越南。

越史《大南實錄》記載:「己未(1679年)春正月,明將龍門總兵楊彥迪、副將黃進,高雷廉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安平,率兵3000餘人,著明服,戰船50餘艘,投思容沱囊(今越南中部峴港)海口,自陳以明國速臣,義不事清,故南來……時議以……真臘國東埔(今嘉定)地方,沃野千里……不如因彼之力,使闢地以居,……上從之,乃命宴勞嘉獎,乃各授以官職,令往東埔居之。……彥迪、黃進,兵船駛往雷鬣海口,駐紮美湫(今美荻)。上川、安平、兵船馳往芹除(今芹直)海口,駐紮於盤磷(今邊和)。辟閑地,構鋪舍,清人及西洋、日本、閣婆(爪哇)諸國商船湊集,由是漢風漬於東埔矣。」

19世紀越南學者鄭懷德在《嘉定城通志》亦云: 己未三十二年(黎熙宗永治四年,大清康熙十八年)夏四月,大明國廣東省鎮守龍門水陸等處地方總兵官楊彥迪、副將黃進,鎮守高雷廉等處地方總兵官陳勝才、副將陳安平,率領兵弁門眷三千餘人,戰船五十餘艘,投來到京地思容、沱襄(即今瀚海門,隸廣南營)二海港。奏報稱大明國逋播臣,國矢忠,力盡勢窮,明祚告終,不肯臣事大清,南來投誠,願臣僕。

有關史料介紹:當時越南統治集團對滿清有蔑視與輕慢,鄭主當然不希望看到越南人受「滿洲習」的感染。阮朝對來自明朝的臣民給予同情和庇護,一批明鄉優秀分子甚至進入統治集團,在朝為官,備受重用。

阮氏順化王朝與台灣鄭氏有來往,楊氏等也曾經在那裡活動過。阮主認為「彼兵遠來,情未明況又異服殊音,猝難任使。然他窮逼奔投,忠節款陳,義不可絕」,認為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乃將他們安置到高蠻國(水真臘)東浦。

東浦「沃壤肥田,澤江鹵海,魚鹽鼓素後谷菽,地利之最」。阮主早有兼并之心,欲藉楊、陳諸人之力,開疆拓土,乃「仍准依原帶職銜,封受官爵,令往農耐以居」。楊、陳等「詣闕謝恩,奉旨進行」。楊彥迪、黃進率部開往雷獵大小海門,駐紮美湫,即後來的定祥鎮。陳上川、陳安平率部開往芹滁海門,進駐仝狔處盆地方,即後來的邊和鎮。

楊彥迪、黃進等進駐美湫,在高綿引起恐慌,統治柴棍(即西貢今胡志明市)的高綿二王匿嫩逃匿山中。密切關注事態的暹羅王遣使赴高綿勸說楊氏離棉歸暹,但楊氏拒絕。《華夷變態》記錄下來的天和三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重大事件:

柬埔寨一邊鄙之國家,連人口也稀少之處,所以上自國王下至各官均被楊二(即楊彥迪)之軍勢嚇倒,國王疑楊部來攻,便逃匿於內地山中。因此,在船起程時,楊二仍駐兵於柬埔寨。(楊二)本無侵佔柬埔寨之意,故未曾傷害人民。(楊二)曾派人向山中之國王解釋稱伊等實無意擾亂其國,並請返駕,但國王疑心至深,仍不肯路面。竊以柬埔寨幅員大致與其它諸國相同,當可占而據之,(此次對於)楊二實一天賦之良機,乘國王蒙塵之際,不損一兵而取得其國,實屬僥倖之至。然而柬埔寨者非柬埔寨人當王則不成體統之處,未曾有外邦人士稱王之例。當然唐人王亦行不通,即使外邦人暫據其地。但國內之土既少,百姓又不馴服,則更無法獲得補給,所以楊二並無意佔取柬埔寨。

此次楊二來柬之事聞於暹羅國王,暹王曾派使官至楊二處,告稱:柬埔寨向鄙國屬邦,尤以東寧(明鄭時代之台灣)與鄙國一向友好,足下東寧屬將,定不會懷有不軌,但足下如想逗留該處,柬埔寨人民必起而抵抗,從長計實屬不智之舉,不如來臨鄙國境內較.兩便。楊二答覆稱:本當遵命,惟鄙人等無意擾亂柬國,請勿見怪,又蒙邀前往貴國,竊想尚無此需要,祗想暫留此地,不久將返東寧,故未便前往貴國。因此,柬埔寨不至發生什麼異變。楊彥迪、黃進確實「無意佔取柬埔寨」,不久與匿嫩「結拜兄弟,歲修貢獻」。

高綿二王匿嫩與正王匿秋均向廣南稱臣納貢,匿秋同時又向暹羅稱臣,暹王視卵翼,因之演成暹羅與廣南在高綿的對抗,楊部成廣南在高綿抗衡暹羅的支柱力量。而楊彥迪與二王匿嫩結盟,改變了廣南、暹羅兩國在高綿的勢力平衡。匿嫩擊敗匿秋,佔領其都城幽東。楊部在當地起房舍,建市鎮,集華夷,同時不得不加強武裝,過著農戰結合的生活,防備暹羅的攻擊。

一位曾經指揮暹羅戰船進攻楊部的英國船長Howell之言云:

這批中國海盜們在湄公河口附近之一砂洲建設鎮市,周圍以大木設柵,嚴密設防。他們攜帶各種農具,且其附近之地極其肥沃;據英人(船長)所言,倘若有恆心,他們必可過著安逸之生活。可惜他們依然攜帶武器,且視武器重於農具,所以他們過著幾近掠奪之生活,不斷地劫掠鄰近之商民。

由此可見,楊彥迪、副將黃進與陳上川等人帶領龍門水、陸等處兵弁門眷三千餘人,在安南南部過著亦軍亦民生活,這批人標明自已是明朝人,承傳明朝香火,並設立有社,稱為「明鄉社」。

附:明鄉人簡介

明鄉人(越南語:Minh H??ng/明鄉),是指17世紀遷入越南南部的明朝遺民。公元十七世紀八十年代(1680s),清兵剿滅三藩之亂後,大批南明遺民在明末將領陳上川、鄭懷仁率領下,遷入當時由高棉人所控制的下柬甫寨地區(即南越),隨後清朝固守中原,南明復僻無望,這些移民於是南越定居。明鄉人原稱明香,意指明朝香火,1827年才改稱「明鄉」。由於明鄉人不斷與當地越人及高棉人通婚,逐漸發展成一個土生族群,情況近似馬來半島的峇峇娘惹。 這些明鄉人曾先後開拓今天南越兩個經貿重鎮胡志明市及美荻,胡志明市第五郡堤岸同慶大道仍保留明鄉會館,1863年曾獲越王嗣德帝賜匾,現列為國家古蹟。 明末清初時期,一部分明朝遺民為逃避清政府的「薙髮易服」政策,紛紛南逃越南。公元1679年,清廷逐漸平定三藩之亂,三千名南明遺民在高雷廉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安平(Tr?n An Bình),龍門總兵楊彥迪,副將黃進的率領下,乘坐五十艘戰船前往今日越南的峴港,請求得到當時廣南國阮福瀕的庇護。阮福瀕嘉其忠義,不想拒絕;當時廣南國正在開墾南方的領地,遂令陳上川和楊彥迪前往南方的邊和、美萩一帶開墾田地、建造房屋和城市。陳上川所率部眾,就是今日越南明鄉人的始祖,遷入當時由高棉人所控制的下柬埔寨地區(即南圻),隨後清朝固守中原,南明復辟無望,這些移民於是在南圻定居,稱自己為明鄉人。 明鄉人原稱「明香」,意指明朝香火。雖然明鄉人不斷與當地越人及高棉人通婚,逐漸發展成一個土生族群,亦融入當地越南社會,但為了表示自己不忘本,常常稱自己為明香人,又保留明朝衣冠,以示不忘自己為明朝遺民。當時阮朝君主欽佩他們的氣節,特許他們立祠祭祖,傳承中華文化習俗,在越南境內成立「明香社」,一些阮朝官員更以明香人自居。現時胡志明市第五郡堤岸同慶大道仍保留明鄉會館,公元1863年曾獲阮朝嗣德帝賜匾,現列為越南的國家古蹟。 不過在給予明鄉人一定權利後,阮朝統治者亦同時收緊對明鄉人的政策,首先,阮朝政府不允許明鄉人參加華僑商會及以華人自稱。公元1826年7月,阮朝明命帝阮福晈下令將「明香」改為「明鄉」。公元1829年(明命十年),阮福晈詔示:「明鄉人夫婦及其家族,不得復返中國。」公元1842年(紹治二年),阮朝紹治帝阮福暶下詔:「凡有五名以上明鄉人之處,得准自行另立鄉社,明人須造冊呈報姓名,並禁止剃髮結辮,不得什於華人戶籍。」,意思是說,要有五名以上明鄉人才可立明鄉社,登記造冊以便查核,同時禁止他們薙髮易服,以別於其他華人,加速明鄉人的「越南化」過程。 十九世紀末期,明鄉人曾成為清法兩國外交角力中的主題,清法兩國都希望把明鄉人視為己國之公民。公元1869年,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柯希爾宣布明鄉人在行政、司法和稅務方面,享有和越南人一同待遇。五年後(公元1874年),法屬印度支那政府重申將明鄉人當作越南人看待,以便日後統一管理。此外,法屬印度支那政府容許明鄉人繳交一筆費用就能更改國籍,結果部分明鄉人選擇了像中國新移民一樣的外僑身份。根據法國的統計數據,1921年越南南部約有4.65萬明鄉人,佔當地有中國血統居民總數的42%。到1950年,這個數字增至7.5萬人,但只佔南圻華人總數的10%左右。明鄉人在華人總數比例下降,是因為在20世紀20至40年代有大批中國新移民湧往當地。然後,中方估計之明鄉人口遠高於此數,究其原因,是中法兩國對明鄉有不同定義。

附:明鄉人今昔

明鄉人(Minh H??ng)是越南的特殊明朝遺民的後代,350年前的明亡清興,對亞洲來說是一件歷史性的大事件,因為(1)整個亞洲朝貢體系的中心——明朝不但滅亡,中土也被滿洲人變風易俗。誠所謂【亡國,也亡天下】,這對日本朝鮮琉球安南都產生巨大的衝擊。因為『中華』已經滅亡了,日本朝鮮琉球安南都曾僭稱中華,象徵自己才是正統華夏文明的繼承者。(2)大量的明朝遺民進入日本(如日本的『唐船東來事件』)、朝鮮、台灣以及越南。進入越南的數萬武裝明軍就成為明鄉人的始祖。

我一共去過越南堤岸的明鄉會館二次,第一次去的時候是2002年,這一次是2010年。看到今昔的不少變化,特作此記錄。2007年的時候,我也去過越南同奈3個星期,期間到堤岸多次,但是卻始終找不到正確的位置。

這次前來西貢(胡志明市),經過我越南學生的幫忙,找了一輛摩托車載著我穿越大街小巷,多次訪談,拜訪了第5處華人廟宇,才終於再找到了這所越南明鄉會館。在這裡附上地址,希望各位同胞到越南的時候,能多多前往此一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景點參訪。

為什麼我會對明鄉人感到興趣,其實台灣人也是『明鄉人』的後代!台灣的明鄭滅亡之後,台灣人民於傳統葬禮中,遂產生戴笠登椅之套衫儀式,俾使完成靈魂上不見清朝天、下不踏清朝地之意願,以示未受滿人之侮辱,仍然是明朝人之意。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是明鄉人的後代。同時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這批明鄉人曾經是台灣明鄭的部隊。鄭經在三藩之亂時曾大發台灣之兵進擊大陸,曾與三藩呈現互為掎角之勢。後因戰事不利撤退,若干將領與其部隊四散海外,明鄭的禮武鎮總兵楊彥迪被迫由雷州半島投奔順化的廣南政權後,與部將陳上川等被廣南王安置在同奈省附近,最後為廣南王用於經略湄公河下游,最後擊敗柬埔寨為越南得到了同奈河以下的廣大領土,最後,這批來自台灣明鄭,以陳上川為首的武裝明軍被安置在西貢〈今胡志明市〉,設明鄉會館,並留下「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對聯自述身世,以明鄉人之名傳後世。因此,「明鄉會館」雖沒有供奉鄭成功的神位,但卻有一面保管得很好的鄭成功畫像,證明這群明鄉人與鄭成功的淵源。

不遠處的福安會館(Phuc An Hoi Quan)的名氣較大,也被放在一般的旅遊書籍上作為西貢(胡志明市)堤岸地區的旅遊勝地,上面也寫著幾個小字『七府明鄉』,我問了在裡面賣香的華人婦女,這裡是Minh H??ng嗎?她們也點頭稱是。但裡面目前僅供奉關聖帝君,強調忠義精神,倒也符合明鄉的基本精神。不過雖然福安會館(Phuc An Hoi Quan)的名氣較大,不過以歷史意義來說,卻還是不能與堤岸的明鄉會館相比。

我以前去的時候,印象所及正殿所供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以下的明代17帝,副祀陳上川將軍等明鄉人的開基之祖。但是現在的明鄉會館已經重建,正殿已經不復供奉明代歷任皇帝。取而代之的是一般性的神只,五穀城隍。令我感覺悵然若失,落差十分巨大。

本文轉載自小小看客《在越南的中國明朝遺民——明鄉人》


推薦閱讀:

中國男士的悲哀
中國外交應拋棄「受害者心理」
考古學上的中國與世界_yihua4994
思想的沉重與無奈|評劉澤華先生的《中國政治思想史集》及其王權主義研究
中國的加里森敢死隊系列戰爭片,在線觀看

TAG:中國 | 明朝 | 越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