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未來佛 ─ 當來下生彌勒佛

未來佛 ─ 當來下生彌勒佛 (一九九七年一月五日,講於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二> 當來下生彌勒佛

各位,今天的講題 ─ 當來下生彌勒佛 ─ 講的是彌勒淨土的思想。以前我在這裡曾經講過中觀及唯識的思想,主要是從義理方面來說,今天的講題卻是從信願方面向各位介紹彌勒菩薩。 中國佛教徒對佛教人物最熟識及最崇拜的有兩位,那就是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至於誰是彌勒佛,相信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大多數佛寺,在大殿之前都有一尊腹大便便,赤裸上身,笑口常開的大肚佛,許多人都稱祂為笑佛,祂就是我今次要說的當來下生彌勒佛。在這三天的講經法會中我會分十段來向各位介紹彌勒佛的歷史及其淨土的思想,務求使各位對彌勒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一) 彌勒菩薩的名義 (二) 彌勒菩薩的六部經 (三) 彌勒菩薩的史傳 (四) 彌勒菩薩在佛教的地位 (五) 彌勒菩薩的本願 (六) 彌勒菩薩的淨土 (七) 彌勒淨土往生法門 (八) 彌勒佛與釋迦牟尼佛本願的差別 (九) 彌勒淨土思想的特色 (十) 彌勒淨土信仰的興衰及彌勒菩薩的應化事蹟 (一)彌勒菩薩的名義: 彌勒梵文Maitreya,意譯作慈氏。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以慈悲心利益眾生,所以稱為彌勒。 (A) 窺基大師之《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說彌勒有三義:[1] 從其母親而言:「其母素性不調,懷子以來,慈矜苦厄」。是說其母自懷孕後,對苦難眾生甚為關懷慈愛,所以稱為慈氏。

[2] 從其父親而言:「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為慈氏」。是說因其父母名字俱有個慈字,所以其子名慈氏。 [3] 『慶喜起(阿難尊者)問佛:慈氏名因?佛言:過去此瞻部洲有大國王,名達磨流枝,此雲法愛。爾時有佛,號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淨,放光照耀。 王問此僧:何定至此? 佛言:入慈定。 王倍生欣躍云:此慈定巍巍乃爾!我當習之,生生不絕。往昔法愛王者,今慈氏是也。從彼法意,常號慈氏,久習成性,佛稱彌勒。』因生生世世習慈悲之定,所以號稱慈氏。 (B)《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 卷三》:『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為何會引申這段故事呢?因從初期佛陀在世時直至部派佛教都沒有規定弟子不能食肉,他們可以食三淨肉。後來發展到大乘思想,因強調度眾生、利益眾生、慈悲眾生,基於同情心而不食眾生肉的思想才開始萌芽。早期大乘經說及不食眾生肉的有《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過去無量劫時,有世界名勝花數,佛號彌勒,恆以慈心四無量化一切。彼佛說經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若有聞者,即得超越百億萬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無有疑慮。...我於佛法中,誦持《大慈三昧光明大悲海雲經》,以此功德,願於未來過算數劫,必得成佛,而號彌勒。彼時世間有雨星現,國王荒淫,彗星橫流,連雨不止,洪水暴漲,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經歷七日。時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獸見仙人七日不食,而作是言:今此仙人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久遠,法幢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當為無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生命...肉熟之後,時山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為供養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是彼仙人聞山神語,悲不能言,以所誦經書置樹葉,又說偈曰: 寧當燃生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如佛所說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失生死不成佛。 時彼仙人說此偈已,因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作此語也,自投火坑與兔併命...爾時白兔王者,今現我身釋迦文尼佛是;時兔兒者,今羅候羅是;時誦經仙人者,今此眾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是。』此段經文是彌勒菩薩本生譚,是往昔彌勒菩薩行菩薩道的一段故事,由於彌勒菩薩因地修慈三昧的啟發,成就後代大乘佛教重視不食肉的思想。經中說明修行人因慈悲心故,寧願自毀生命也不忍食眾生肉,常害眾生之人會感受多病及短壽之身,又怎能成佛呢!(C)《中阿含經 ● 卷十三說本經》: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時有佛名彌勒如來...爾時尊者彌勒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世尊歎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眾。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 此段為《中阿含經》介紹彌勒佛名字的來由。總括來說彌勒佛又稱慈氏,是因過去生中不食眾生肉而得名。佛教沒有規定皈依三寶之後就一定要持素。但是,當佛教徒慢慢了解佛教義理後,就明白到持素的原因及好處,自會因想長養慈悲心而持素,這是中國佛教美德的表現。 (二)彌勒菩薩的六部經: 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佛陀在大小乘經中常常提及彌勒菩薩。現存的彌勒經典約有六部,它清晰的敘述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及下生此世界成佛時,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轉法輪等等事蹟。

這六部經為:[1] 觀彌勒菩薩上生經 ─ 沮渠京聲譯[2] 彌勒菩薩下生經 ─ 鳩摩羅什譯[3] 彌勒來時經 ─ 譯者不詳[4] 彌勒下生成佛經 ─ 義淨譯[5]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 竺法護譯[6] 彌勒菩薩大成佛經 ─ 鳩摩羅什譯 雖說關於彌勒菩薩事蹟的經典有六部之多,但其中以三部為其代表,就是(1)《觀彌勒菩薩上生經》(5)《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及(6)《彌勒菩薩大成佛經》,合稱為彌勒三經,其地位就等如西方淨土的彌陀三經。 印度大乘佛教有兩個主流派的思想,就是中觀和瑜伽學派。瑜伽學派是以彌勒菩薩為其初祖。相傳《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現觀莊嚴論》等書,都是彌勒菩薩所撰寫。是以般若空思想為其根本,以瑜伽行(調息、攝心、令與正理相應之修行)為其修觀基礎而建立的唯識學說(一切存在皆由心識之所變現,主張唯有心識才是實在的)。也有傳是無著菩薩(二祖)在兜率天聽完彌勒菩薩說法後,回來寫下了所有唯識經典的。 (三)彌勒菩薩的史傳: 彌勒菩薩的歷史資料在很多文獻上都有記載,較詳細的有《賢愚經 ● 卷十二波婆離品》,說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的人物,出生於波羅捺斯國,是宰相的兒子,容姿挺特莊嚴,具足三十二相。當時的國王知道後甚為妒忌,害怕將來會被他奪去王位,於是想法要殺害他。宰相知道後立即將彌勒菩薩送往南印度,住其弟波婆離家中。波婆離是南印度國的國師,學識廣博,智慧甚高,常有五百學子從其學習;對彌勒菩薩甚為愛護。彌勒菩薩天資聰敏,在一年內便盡得其學問。為了替彌勒菩薩開辯論大會,要廣請各婆羅門僧侶見證及認同其學問,波婆離於是便派弟子到波羅捺斯國向其父索款。但他的弟子卻想先參見釋迦牟尼佛後,才去彌勒菩薩父親的家中,不幸在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由於欲見佛的一點善心,得到死後生天。 波婆離等了很久都未見弟子回來,於是傾盡家財為彌勒菩薩開大會,邀請了當時有名的婆羅門大德僧人來參加。到大會將散時,有一婆羅門來到要求施與,但波婆離已無力再供養了。這婆羅門僧人大怒,口出惡言,咀咒波婆離頭破七段.波婆離大為驚恐。這時,那生天的弟子下來安慰他,勸他找釋迦牟尼佛,求佛陀的慈悲願力加持。可是,當時他年紀已太老(已一百二十歲),不便前往,於是派遣彌勒菩薩及其餘十五弟子代往見佛。彌勒菩薩見佛相貌端然,非同凡嚮,心生數難以考佛: 1 問:我師波婆離有幾相好? 佛答:有二相,紺髮相及廣長舌相。 2 問:我師波婆離有幾歲? 佛答:有一百二十歲。 3 問:我師波婆離是何種姓? 佛答:是婆羅門種姓。 4 問:我師波婆離有幾弟子? 佛答:有五百弟子。 彌勒菩薩甚為敬服讚歎,佛為他說法,即得法眼淨。其餘弟子也證得阿羅漢。 又,有說佛陀的義母摩訶波闍波提造了一件金縷衣供養佛陀,佛陀不肯接受,勸她把金縷衣施給僧眾,可是沒有一個僧人敢接受,只有彌勒菩薩毫不猶疑地接受了。 另一說法是佛陀接受後轉贈彌勒菩薩。從文獻上看來,說明了一點,就是彌勒菩薩在當時已擁有甚為重要的地位。 (四)彌勒菩薩在佛教的地位: 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常有說及釋迦牟尼佛成道前行菩薩道的故事,而彌勒菩薩是唯一提到的菩薩。因此,小乘佛教正式承認的菩薩除了釋尊外,只有彌勒菩薩。在佛教史上,彌勒菩薩是唯一貫穿小乘佛教至大乘佛的重要人物,並成為大乘菩薩道的典型人物。現分兩點敘述彌勒菩薩在佛教中所扮演的特殊地位。 (A)大乘菩薩的典範:菩薩與阿羅漢之間,在意義上有很強烈的對比。雖然雙方的解行證,不離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四諦法等等,但在心態上卻迥然不同。菩薩深解空義,知道世間苦自性不可得,因此不厭離世間;同時了解到涅槃樂也性空,因此不急於求解脫。從而坦然留惑潤生,身處生死輪迴中,積極從事度化眾生的工作,生生世世行菩薩道。 阿羅漢(聲聞聖者)的名言是「此生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他們強調世間是非常的苦,三界猶如火宅,沒有安樂之地,生死輪迴是苦事,對世間產生極負面的心理。為了對治這根本問題,他們積極從事禪定的實踐,努力斷除貪嗔痴等煩惱,以期早日跳出火坑。 依據《彌勒上生經》:『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此記彌勒菩薩雖是凡夫身,未斷煩惱,不修禪定,佛陀仍授記他必成佛。我們不能單從未斷煩惱,不修禪定就說彌勒菩薩不是在修行。相反,彌勒菩薩真正是表現出大乘菩薩的典範。他開示出菩薩在五濁惡世中的修行,不應只顧修禪定斷煩惱,從爾落入自利的自我解脫中。佛弟子應對眾生多些關懷同情,如多做布施、持戒、忍辱等菩薩行,這才是注重現實世界,積極救濟的菩薩精神。如《大智度論 ● 卷十五》:『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又說:『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 上段說明菩薩為了度眾生,雖有能力斷煩惱而不斷,知有煩惱卻不會被牽引去作惡,而以忍辱對治之。龍樹菩薩這段論文正是對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菩薩風格的最好評價。鼓舞了大乘菩薩行者生生世世不離人間,化五俗惡世為人間淨土。 (B) 釋尊教法的付託者: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佛弟子心裡既悲痛又失落。這時候,在兜率天說法的彌勒菩薩,是未來成佛的補處菩薩,祂與此世間眾生有很深厚的因緣,而且兜率天與世間同屬欲界,很有親切感,於是彌勒菩薩即成為佛弟子倚靠的對象。 又彌勒佛與釋迦牟尼佛是前後佛的關係,所以他是釋尊託付正法事業的大菩薩,如經云:『我今弟子付彌勒,龍華會中得解脫。』又云:『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弟子,由我遣化得盡有漏。』又云:『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赴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 釋尊把他仍未見道的弟子都付託給彌勒菩薩,因此所有還未證得果位的佛弟子,彌勒佛到來時都得解脫。在這種背景之下,就傳有佛弟子如對經中的義理有疑問的會上昇兜率天問法的說法。佛陀入滅後,有關大德對經文有所決疑而上升兜率天向彌勒佛問法的傳說非常之多,無論是在中國或印度都有,現略說一二:

[1] 中國晉朝時 ─ 釋道安法師(公元三二一年 ─ 三八五年)鑒於當時的譯者對梵文不能完全通達,以至漢譯經文艱澀難解,於是發願往生兜率內院向彌勒菩薩問法。傳此信仰者有吳之謙(公元二二二年 ─ 二五三年),所譯之《慧曰雜難經》,謂有一菩薩問法於羅漢,羅漢不能答,於是立即入定上升兜率天問彌勒菩薩。証明這一信仰之事,在部派時代已有,因此啟發了道安法師發願向彌勒佛問法的信仰。 [2] 東晉法顯法師的《佛國記》記載 ─ 北印度陀歷國有尊彌勒像,齋日常放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此像乃是佛滅度後三百年間,羅漢以神通力帶木匠上兜率天,觀彌勒之長短色貌,回到人間雕刻而成的。 [3] 《大唐西域記 ● 卷四》─ 當時有提婆犀耶羅漢(天軍)往來兜率天,有比丘德光願見慈氏請解釋佛法難題,羅漢以神通力接上天宮,既見到慈氏只是長揖卻不肯頂禮。天軍對他說:慈氏菩薩是補處菩薩,你既要問法於人卻又不肯屈膝,何以如此傲慢無禮?德光對曰:多謝尊者教誨,我已受比丘具足戒,彌勒菩薩現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要我頂禮於他好像不合,(因佛陀制戒出家人不禮在家人)。彌勒菩薩知道他的我慢心堅固,不能接受微妙佛法,因此往來三次都不得彌勒菩薩開示。 [4]《高僧傳 ● 卷二》─ 覺賢與同學僧伽達多同室多年,達多很佩服他的才學卻對他的人所知不多。有一次在密室坐禪間,定中看到覺賢來到,便問他為何到此?覺賢告訴他要到兜率內院頂禮彌勒菩薩,說完便失去蹤影。達多測知覺賢是聖者,但未知其果位。後來屢次看到覺賢示現神變,恭敬問知已得不還果(三果)。這就是說當時印度高僧常常於禪定中往返兜率內院。 [5] 《高僧傳 ● 卷三》─ 嚴在家時受了五戒而犯戒,出家後雖受具足戒,但內心仍甚疑惑,多年禪觀中都不能釋疑。於是走訪印度,遇一阿羅漢比丘,向他問疑是否能得戒體,阿羅漢不敢判決,乃為嚴入定,上兜率天問彌勒菩薩。知已得戒,嚴大喜回歸罽賓,無疾而化。 [6] 《高僧傳 ● 卷十一》─ 覽常往西域頂禮佛陀之缽,有達摩比丘曾往兜率天向彌勒菩薩乞求菩薩戒,再以戒法授於覽,覽復以戒法授與其他僧人。 綜合上面所說,在釋尊入滅後無佛住世期間,彌勒菩薩成了釋尊將未成就的弟子付託之處,是佛弟子依怙的對象,也是貫穿大乘與小乘佛教的重要人物,尤其是現代中國的大乘唯識學者都以彌勒菩薩為依歸。 (五)彌勒菩薩的本願: 《大寶積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會》:『《彌勒菩薩本願經》有記載彌勒菩薩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曾發誓願:若有眾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於當來世,有諸眾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彌勒菩薩當爾之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薩本願力故。』 彌勒菩薩的本願顯示,當世間的人貪嗔癡習氣減輕,並修十善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妄語、不貪、嗔、癡)他將下生成佛。所以,在中國佛教中形成了一種傳統,即在除夕夜舉行彌勒菩薩普佛法會,又在大年初一早上念彌勒菩薩聖號 ─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其意義是,學佛人新年第一件大事乃是共同發願,願彌勒菩薩早日下生成佛、願世界早日化為淨土,這是佛教徒的強烈願望。 《上生經》云:『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雖然如此,但是作為佛教徒,仍希望藉著本身的努力,使社會安定,道德進步、人心淨化,能提前彌勒菩薩下生的時間,共同建立政治完善、佛法昌明、科技發達、氣候和宜、環境幽雅的人間淨土。 從彌勒菩薩的本願,產生出一股積極從事淨化現實世界的精神及充滿入世修行的本懷,這正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因此,太虛大師云:彌勒淨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為清淨安樂之地,因此可早感彌勒菩薩下生成佛,亦為創造人間淨土。 由此可見彌勒菩薩的本願並不是離開這世界,而是要在這世界創造一個美滿的淨土,一個經濟政治安定、人心祥和、安居樂業的環境;但由於現在人的貪嗔癡熾盛,自私心重,不能感得這個境的呈現,故要等五十六億年後,這願望才能實現。 (六)彌勒菩薩的淨土: (A) 兜率天淨土可分為三點: [1] 兜率天淨土的始與終時間觀 ─ 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天,此天仍有五欲樂(色聲香味觸),本不能列入淨土範疇,但因為一生補處菩薩在此說法,往生此天的佛弟子又追隨聞法修行,其後更與彌勒菩薩一同下生人間,故亦可稱為淨土。因此,兜率天淨土可說是暫時性的,是開始於彌勒菩薩上生,終結於彌勒菩薩下生。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經》:『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於彌勒菩薩上生後,兜率天才稱為兜率淨土。又,彌勒菩薩將於未來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下生人間,約為五十六億年後,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也就終結於彼,將由另一補處菩薩上生而代之。 [2] 兜率天淨土的空間觀 ─ 兜率天漢語解知足,意謂於五欲境的天人應知止足故,即對五欲樂能適可而止。兜率天位於欲界第四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分內院及外院。內院是補處菩薩說法處,即兜率淨土。外院是一般天人居處,仍有五欲樂。 兜率天人身長四由旬(約一百六十華里),天壽四千歲(人間四百年為兜率天一日,故約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歲),其男女之事為執手為陰陽,生時化現於天膝上,(當男女成淫,即有男天人生於父膝,女天人生於母膝,天人都是化生而非胎生,因此不用懷胎)初生時如人間四、五歲孩兒般大,飲天食甘露漿後,身體即長大與天人同,不用像世間人類般慢慢長大。 兜率淨土的天人則與外院天人不盡相同,如出生方式不同(一為蓮花化生,一為膝上化生);生活方式不同(一為聞法修行,一為享五欲樂);命終趣向不同(一為生梵天或佛前,一為天福享盡復下墮)等等,必須詳加分辨,不可混淆。 [3] 兜率天淨土的概況 ─ 兜率內院的狀況,依《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經》,可歸納為三點: (a) 凡往生兜率淨土者,立即可以親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即為其說法,其人亦即於無上正道得不退轉。這是往生快,聞法亦快。 (b) 兜率淨土相當於一所巨大而華麗的講堂,鳥語花香,渠流八味水;其活動唯是說法與聞法。彌勒菩薩晝夜六時說法,其餘天女、樂器、樹聲、水聲...非是演說妙法,如十善、四弘誓及諸般若波羅密多。因此,優波離尊者形容兜率內院是極妙樂事,猶如極樂世界。 (c) 往生兜率淨土者,都會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共同建設人間淨土。所以彌勒淨土思想的重心在於人間;發願往生兜率天唯是親近彌勒菩薩,將來隨同彌勒菩薩下生化眾生,淨化人間,而不是貪圖其美妙環境。印順導師云:彌勒人間淨土思想,本於《阿含經》。初期是包含上生及下生二方面,但後來的佛弟子,似乎特別重視上生兜率天淨土,而忽略了實現彌勒菩薩下生的人間淨土。現在很多人求生兜率天是為了逃避五濁惡世的種種煩惱,其實今人應當發勇猛心,發願上生兜率天學法修行,證不退轉,再隨彌勒佛下生度眾生。兜率淨土雖然有無量無數天子天女,但由於往生者皆是蓮花化生,應無男女淫慾之事。且依前所述,兜率淨土乃以聞法為主,全都是專心學法之人,似無暇顧及男女之事。不過依彌勒菩薩示現之風格 ─ 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及經文中 ─ 不厭生死樂生天者的意思,顯示兜率淨土於男女之事並未嚴格看待,似有兼容並蓄之意。此外,兜率天之本意為知足天,即是於五欲不致有放縱的過失,且天人之行為微細,如《長阿含經 ● 忉利天品》云:『兜率天人執手成陰陽。』,不似人間的粗態。據說由人間,至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男女事都是粗態;至夜摩天為勾抱;至第四天兜率天為執手;至樂變化天為互相微笑;至最高層天則為互望,所以說每向上一層天其粗態漸減,互相的染著漸微。因此,可以想像兜率淨土男女事之有無,是視乎各人修行境界而有所取捨。 (B) 未來人間淨土分三點說:[1] 未來人間淨土的始與終時間觀 ─ 根據《阿含經》,《上生經》,《下生經》等所記,未來人間淨土將開展於未來人壽八萬歲或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如《下生經》云:時彼國中人,皆壽八萬歲。 若欲探討未來人間淨土到底何時出現,答案是 ─ 由眾生自己決定。如果我們有此共識,把五戒十善付諸行動,則彌勒菩薩下生的時間可能會提前。彌勒菩薩的本願是 ─ 若有眾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者,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只要眾生所行與其本願相應,即是彌勒菩薩成佛之時。若眾生依然沉淪於貪嗔癡,或者只想遠離人間逃避苦難,相信彌勒菩薩下生的時間是會延遲,甚至遙遙無期。 人間淨土的開始是起於彌勒菩薩下生時。但有關其淨土的結束,在《阿含經》中,尚未出現滅法時的思想。約在(公元前一百八十七年 ─ 七十六年),印度發生法難,巽迦王朝復興婆羅門教,佛教遭受到迫害。到經典成立時,便出現有正法、像法、末法等詞句記載在《上生經》、《下生經》、《成佛經》等經中。綜合這些經所說,可得二種結論: (a) 彌勒菩薩住世時間有兩種說法 ─ 八萬四千歲,六萬歲。 (b) 彌勒菩薩涅槃後,佛法持續於世間的時間有三種說法 ─ 八萬四千歲,八萬歲,六萬歲。未來彌勒菩薩之人間淨土能夠維持多久,其關鍵仍然在於人類自己。不可視末法思想是一種宿命式的預言,而應視為一種預警,用以提高佛教徒的警惕心;否則末法思想將淪為佛教徒推卸責任的藉口,而坐視佛教衰亡。因此作為佛弟子應各盡本份,積極地維護正教。 [2] 未來人間淨土的空間觀 ─ 未來人間淨土座落於閻浮提,在當時本指印度,後來泛指此世界。《長阿含經 ● 世記經忉利天品》謂閻浮提有三事殊勝,即勇猛強記,能造業行;勇猛強記,勤修梵行;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3] 未來人間淨土的概況 ─ 現依竺法護所譯《佛說下生經》為主介紹未來人間淨土之概況。 ● 人壽八萬四千歲時,閻浮提極為廣大平坦,山河石壁都消失;氣候溫和,農產豐足,有許多甘美果樹長在地上,不良果樹自動消滅;還有自然生長的粳米沒有皮裹,而且非常香美;討厭的蚊蟲蛇蠍等毒蟲亦消失。 ● 人的身體很健康,壽命長達八萬四千歲,沒有什麼疾病,心理上的煩惱如貪嗔癡都淡薄。心意相同,身體形貌一致(沒有不同種族),使用共同語言。住在鄰近的村落裡,連雞鳴聲都近得可以聽見;樹上自然長出非常柔軟的衣服,地面上散佈著許多金銀珍寶,但沒有人去理會,因為人們認為過去的人都是為了珍寶互相傷害而受到無量的苦惱,現在這些珍寶就如瓦礫般不足為奇。如佛所說:往昔眾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更相偷劫,欺誑妄語,令生死苦延,展轉增長,墮大地獄;又說到人們大小便時,地自然裂開,事後自然閉合,還有蓮花香辟其氣味。 ● 這時候轉輪聖王出世,以正法治天下,政治安定,不須發動戰爭而四海自當順服,並有四大寶藏,七寶成就。 ● 這個時候,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家沒多久就出家,在龍華樹下靜坐,深夜證得佛果。三千世界六大震動,魔王率領無數天人來禮拜彌勒佛及聽聞佛法。魔王還勸人們隨彌勒佛出家得解脫。 ● 有位善財長者率領八萬四千人來聽法,彌勒佛初會度此八萬四千人成阿羅漢。 ● 轉輪王聽說彌勒菩薩成佛,就到佛前聞法。彌勒佛說得非常完美深刻,王立即讓位給太子,與外道修行者八萬四千人出家,亦證得阿羅漢果。 ● 彌勒佛所化的弟子都是釋尊遺下的弟子。他帶領無數人到迦葉尊者的禪窟,迦葉尊者從定中出,將釋尊付託法衣獻給彌勒佛,然後顯神通入涅槃。 ● 彌勒佛龍華樹下說法三次,第一次度九十六億人;第二次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次度九十二億人,皆釋尊弟子。彌勒佛在世的首一千年中,僧眾中無有瑕穢,千年後有犯戒人出現才開始制戒。彌勒佛住世八萬四千歲,遺法八萬四千歲。 總結以上所說,未來彌勒菩薩下生的人間淨土,可以說是現實世界的淨化,是具體可行的。只要人們不斷地努力,從最基本的世間事物著手改起,就一定能達成的。例如在自然環境方面,海水面積縮小,陸地面積擴大,並且陸地平整如鏡,凹凸不平的山谷溝坑盡數消失,各個村落都靠得很近。日本學者木村泰賢認為這象徵著全世界的地理統一、道路發達,沒有交通的障礙;氣候溫和,四時如春,象徵人類科技進步至足以控制全球天氣,氣溫也可維持在最舒適的度數上;農作物有自然生長的粳米,無需脫殼即可食用,遍地長滿果樹,花草香氣到處飄揚,象徵農業科技發達,甚至遺傳基因工程學也有長足進展,故生產出高度改良的農作物;可惡的蚊蟲、蒼蠅、毒蛇及各種害蟲都消失無蹤,這應是環境衛生工作徹底完成的象徵。 在人類身體方面,軀體都很高大,而且沒有疾病的痛苦,壽命非常長,這是優生學及醫學發達的象徵。經中雖有九病、三病之說,但仔細分析,三病中的便利(大小便)、飲食、衰老乃是物質肉體所不能免的,其主要目的是在說明當時人類已無疾病之苦。至於大小便問題,未來人間淨土的便溺如意,在現代人眼中,是衛生設備完善故。另外人類大小一同,無有種族階級等差別,這表示人心平等,語言統一,對促進人類合作有極大好處。時人類煩惱減低,人心一如,這些都是世界安定的基本條件。一次聽法者就有九十多億人,依現在的觀點來看,那就是傳播媒體很發達,彌勒菩薩說法可以遍及全世界。

(七)彌勒淨土往生法門:

(A) 往生兜率天淨土之法門: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談到有關的經文共有五段:[1]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不求斷煩惱),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五戒,八齋等戒修持無有缺失),掃塔塗地(服務於道場),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修禪定),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象,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形容瞬時之間),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花上結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生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窺基大師認為此段敘述六事法,若能如法而行,必得上品往生: (a) 精勤修福 ─ 敬、恩、悲田中,所作業等。 (b) 威儀不缺 ─ 堅守諸戒行,自住軌則等。 (c) 掃塔塗地,修飾道路,整理制多等。 (d) 香花供養,四事什物,隨給濟等。 (e) 凡夫行三昧聞思等定,聖人入正受隨所得禪。 (f) 讀誦經典,演說修習十法行等(書寫、供養、演說、諦聽、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 六事中,一一具攝眾業,若能六事俱修者,必得上品上生。若修三四事者,得上品中生;若修一二事者,則得上品下生。其實也用不著如此機械化的劃分。除了這六事法,亦說「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這種稱名往生思想與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同出一轍。彌勒淨土思想在後來的發展中,受到彌陀佛淨土思想的影響,摻入了稱名念佛往生的修法,使得原本完全自力的彌勒淨土思想雜揉了他力的傾向。 [3] 『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 窺基大師認為本段說明中品往生:此段敘述八部天龍聽到彌勒菩薩名字能歡喜往生即是中品也。四眾八部不犯重戒亦不造惡,只因偶有煩惱而犯小戒,罪極輕微,如能聞名生歡喜心,語發恭敬,身體禮拜,由此殊勝因緣,亦能清除輕微業障而得見佛。具足三業者中品上生,具二業者中品中生,若只具一業者則中品下生。此段經文有二點要說明:一者,是除人類可以往生兜率天外,天龍八部等非人類亦可往生,顯示兜率淨土的攝受對象相當廣泛。二者,是聞名歡喜,恭敬禮拜即可往生,顯示往生法門越來越簡易,由自力漸漸演變為他力。 [4]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恆河沙等諸佛如來。』 窺基大師認為本段說明三眾犯戒,只要誠心發露懺悔,即得下品往生。從第二段經文以下,聞菩薩名號這種修行方法變得十分重要,甚至於「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暗處(地獄,餓鬼),邊地(無佛法之地),邪見,諸惡律儀(違反律法的家庭),恆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聞名,稱名的思想,站在宗教的立場看,更能迎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尤其是現今人都忙於生活,身口意三業難得清淨,這種法門可以攝受更廣大的眾生。又不論是上中下品的往生,只要往生兜率內院之後,三品根性之人都能夠立即面見彌勒菩薩,立刻聞法,這是無差異的。 [5] 『佛滅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這五段往生法門的經文,可分三點作總結: 1 往生兜率天者,人與天、龍、鬼、神等非人皆可以。 2 持五戒,行十善是往生兜率天的根本正確行為。 3 強調聞名、稱名、禮拜彌勒菩薩等的重要性。 回顧彌勒菩薩淨土法門的發展,首先是印度部派佛教時代的高僧,以神通力上兜率內院向彌勒菩薩問法,這種現生能往返天上人間的能力,必須透過禪定的修習。至於死後以福德業力往生兜率內院,主要是修十善法,這種修行仍未有超越佛教的正統思想;至直阿彌陀佛淨土思想興起後,他力救濟的色彩摻入了彌勒淨土的思想中,就有了聞彌勒名,歡喜禮拜即可往生之法,這當然非常簡單易行,幾乎人人都辦得到;而且上生兜率內院不須一心不亂,(《彌陀經》要求一心不亂,而且不可少福德因緣),即未到初禪也能做到;又往生後即可聞法,這確實是一種極富有吸引的法門,且對佛教的傳播有很大的幫助。可惜在這種的演變之下,逐漸喪失了彌勒淨土思想的特質。原本著重於實現人間淨土,現反變為著重上生兜率淨土了。印順法師云:所以說彌勒淨土,必須理解到這是人間淨土的特色。有的將人間淨土忘卻,剩下求生兜率淨土的思想,以為求生兜率天比求生西方要來得容易,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 (B) 往生未來人間淨土之法門: 未來人間淨土仍須極長時間才會實現,因此我們現在說的是如何在未來人間淨土實現時而恭逢其會。有兩條途徑可行:一是死後往生兜率內院,將來隨彌勒菩薩下生。另一是留在人間生死輪迴,直到人間淨土出現。走此路的人可分為兩種:[1] 凡夫,在釋尊教法住世期間,曾與佛法結緣,即使只是一彈指頃修於十善,亦有可能出生於彌勒佛教化時代。這種情形當然不是佛教所鼓勵的,因佛教希望眾生能多生修習,這只是顯示彌勒菩薩的慈悲與佛門的寬大包容。因此《大成佛經》云:『釋迦牟尼佛出五濁惡世,種種呵責,為汝說法,無奈汝何,教植來緣,令得見我。我今攝受,是諸人等...說是語已,稱讚釋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諸惡眾生,令修善本,來生我所。』由此看來,我們都是剛強的眾生,雖經釋尊教化,仍難調服,無可奈何,彌勒菩薩才開示這方便之門。 [2] 是菩薩,為度眾生,不願自求解脫,而發願生生世世不離世間、不離人群,顯示了菩薩的大悲胸懷。我們須從彌勒菩薩的風格說起: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在凡夫眼中,好像是個沒有修行的怠惰之人,按理佛應該嚴厲呵斥才對,但卻反替他受記,說他是當來下生佛;對勤修禪定,疾斷煩惱的聲聞弟子而言更是不可思議。其實這正是大乘菩薩悲願的流露,為苦難眾生奔走,席不暇暖,怎忍心自己沉溺於禪定樂中而置眾生於不顧呢!菩薩為了生生世世留在人間,因此不斷煩惱。雖有能力證入實際,卻不願意證入,而留惑潤生。要實現將來的人間淨土,必須先由現在人間的建設開始,即由現在眾生做起。 菩薩能生生世世留在人間為眾生奔走,是基於修般若空慧,明白到涅槃與世間一如,即是說世間苦與涅槃樂都是緣起不可得。在這種智慧觀照下,能不畏生死,在輪迴的痛苦中努力度眾生;般若空慧的意義是能在不離現實的事務中,進行教化事業。因此,未來人間淨土的實現,全賴於大乘菩薩不辭生死苦而努力。有愈多的人加入大乘菩薩的行列,人間淨土就愈有實現的希望,這種菩薩行才是成佛的正常道。只是眾生的根性多是貪求迅速的自我解脫,對困難、漫長的真菩薩行難以信受,才不得不傳出簡易法門。 (八)彌勒佛與釋迦牟尼佛本願的差別: 彌勒菩薩將於釋迦牟尼佛之後,人壽八萬歲時下生成佛。這種思想在小乘佛教時代已流傳(例如:《長阿含 ● 轉輪聖王修行經》,《中阿含 ● 說本經》)。說彌勒菩薩下生時,有轉輪聖王以正法治世,行十善法,人間過著長壽、繁榮、歡樂、和平的太平盛世日子。這時候彌勒菩薩下生以佛法化導眾生,可以想像到時是多麼完美理想的世界,正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烏托邦。但是,我們會不期然的問:為何同是佛降世,釋尊的世間是充滿痛苦與災禍,而彌勒佛的世界則是充滿歡樂與和平?現在分幾點說: (A)《佛本行集經 ● 卷一》:『時彌勒菩薩,身作轉輪聖王,名毘盧遮那...見彼善思如來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好,及聲聞眾,佛剎莊嚴,壽命歲數,即發道心,自口稱言:希有世尊!願我當來得佛,十號具足,還如今日善思如來...願我當來為多眾生作諸利益,施與安樂,憐一切人世間...。』 『我(釋尊)於彼佛國土之中作轉輪聖王,名曰牢弓,初發大心...發廣大誓願,於當來得作佛時,有諸眾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不識家內親疏尊卑,無信敬心,不信三世因緣業果,不信現在有於聖人,無一法行,唯行貪欲、嗔恚、愚癡,具足十惡,唯造因生死雜業,無一善事。願我於彼世界之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憐憫彼等諸眾生故,說法教化,作多利益,救護眾生,慈悲拔濟,令離諸苦,安置樂中...諸佛如來有是苦行希有之事,為諸眾生。』 從這兩段經文可知,釋迦牟尼佛立願生於穢惡世界,救護眾生,拔除痛苦,這是重於悲的本願精神。彌勒菩薩則立願生於清淨世界,施與眾生利益安樂,這是重於慈的本願精神,所以正符合彌勒菩薩慈氏的本意。

(B)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比彌勒菩薩更富於大悲濟世的積極精神,所以釋尊發心比彌勒菩薩遲,但成佛卻比他早,如《大寶積經 ● 彌勒菩薩所問會》:『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是以度化眾生為主;彌勒菩薩是以攝取淨土為主。這裡開顯出二種菩薩行:一為信願的淨土菩薩行(彌勒菩薩)一為悲濟的穢土菩薩行(釋迦牟尼佛);這就是常說的易行道與難行道。例如佛弟子求生淨土(無論是西方淨土或彌勒淨土)都是信願的淨土菩薩行。正常的菩薩道應是在人間化度眾生,才是悲濟的菩薩行。 (C) 彌勒菩薩的易行法與釋迦牟尼佛的難行法差別何在? ● 釋尊修難行道,故經云:『我昔求道,受苦無量,乃能積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經中列舉釋尊過去生中種種菩薩行,如以身餵虎、以身餵鷹、以利刀出血治病、抉眼布施等等悲心度眾的事證,以明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難行道。 ● 彌勒菩薩修行易行道,故經云:『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施捨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所謂善巧方便安樂之道,即〔晝夜各三,正衣束體,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說此偈言:我悔一切過,勸助眾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 比較之下,顯而易見,易行道比捨身捨心,忍苦忍難的難行道要來得容易。但易行道難於成佛,難行道反而易於成佛。釋尊的難行道固然充滿大悲精神、富具人情味、能體恤眾生苦難,成佛亦速,值得吾人仰慕讚歎,可作為菩提道上的指南。但是,彌勒菩薩的易行道毋疑更契合人性,更容易攝受一般人。因為人性畢竟怯弱多於勇毅,貪逸多於忍苦,所以佛法中自必然開示易行道以接引大多數人。 對初學佛者來說,我們可先依自己的根性而有所抉擇。但是,從究竟佛果來說,攝受眾生與莊嚴佛土的功德層次,是必須與必然的。因此,怯懦眾生若從易行道做起,不妨將之作為難行道的踏腳石,待福力增強,煩惱減輕時,才轉修難行道。 這二種菩薩行 ─ 信願淨土修行與悲濟穢土修行,於初期大乘思想中,是強調穢土修行超勝於淨土修行,如《維摩經》說刀鋒一定要常磨才顯鋒利;人的智慧亦要經五濁惡世的諸般磨練,持戒忍辱才顯功力。這種對穢土修行的讚歎是有其深意的,就是從警醒作用的見地出發,以免佛教學者忽略了現實世界的淨化,忘記作為佛弟子的悲濟心,令世人誤會佛教是消極避世的宗教,失去佛教積極濟世精神的本懷。 (九)彌勒淨土思想之特色: 彌勒淨土思想的重心在於人間淨土的實現,與現實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希望,這裡可分五點來說: [1] 富於大乘思想 ─ 彌勒菩薩代表 ─ 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 的風格,正是大乘菩薩的典範。深入般若空義,透視涅槃與世間無有分別,能不畏生死苦,生生世世輪迴人間,從事現實世界的建設及度化苦難眾生。 [2] 具有高度政治意義 ─ 未來人間淨土有轉輪聖王出世,以正法治天下。 [3] 理想政治與完美宗教相輔相成 ─ 未來人間淨土的人民,在轉輪聖王的政治運作下,生活安樂,社會繁榮;在彌勒佛的教化下,生命得以解脫;可謂生前死後皆得成辦。 [4] 修持簡易往生法門 ─ 上根者持戒,修十善,即可往生兜率內院;下根者即使是破戒造惡之人,但得稱名、禮拜、懺悔、也可往生。 [5] 兜率內院中迅速見佛聞法 ─ 不論往生者為上品生或下品生,都可以立即面見彌勒菩薩,聽聞妙法,乃至以後能多生見佛出世。 彌勒淨土思想在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有殊勝之處。入世方面,其高度的大乘思想與政治意義,對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和平都有啟發性與實質利益;出世方面,其修行方法簡單容易,能普及任何根性之人。修行者可以不廢五欲樂,可以有現實的家庭與事業,死後仍有解脫的保障,是一種契合現代社會的修行法門。尤其在末法時代的此時此地,眾生煩惱障重,宣揚彌勒淨土思想格外具有對治意義。因為彌勒菩薩不離人間,不捨五濁惡世,化五濁為淨土,相信這積極的思想,不會再令外人誤會佛教為遁世消極的宗教。 (十)彌勒淨土信仰的興衰及彌勒菩薩的應化事蹟: (A) 彌勒淨土信仰的興衰:自從有關彌勒菩薩的經典流傳於中國後,彌勒菩薩的信仰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發願求上生兜率內院的人越來越多,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形成了彌勒信仰的清淨時代。彌勒菩薩的塑像以及因他而造的建築物等,遺留在中國歷史文獻上的有很多。從五世紀到八世紀,建成的龍門石窟及雲岡石窟,裡面的彌勒菩薩塑像都是瘦瘦的,沉思的形狀。至十世紀有布袋和尚的出現,又相傳他是彌勒菩薩,這才開始把其形狀塑造成胖胖的,大肚的,笑咪咪的。至隋唐時代,才漸漸被往生西方的阿彌陀佛淨土思想所取代。其原因有二:

[1] 政治問題 ─ 在北魏及隋唐時代,因人民對當時政治不滿而產生民怨,有人假借彌勒菩薩下生救世之名,曲解經文,四處殺人劫掠,企圖造反推翻政府,這就導致在政治上將彌勒菩薩之名列為禁忌。其實彌勒菩薩怎會與此政治扯上關係呢,他下生成佛應在五十七億年後,而且那時將會是轉輪聖王治世,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的人間淨土。 [2] 宗派之爭 ─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德過分貶抑兜率內院,這種帶有宗派主義色彩的論點都非常主觀。其實不可不知,十方所有佛的淨土都平等無差別,只在乎個人發願到何處而已,兜率內院一樣可以證果得不退轉。 被以上兩點原因導致彌勒淨土信仰逐漸走下坡,而阿彌陀佛信仰所取代。因此在中國只知有彌陀淨土,而不知中國古來是以彌勒淨土為主要思想的。彌勒菩薩信仰的信奉者主要有無著論師,世親論師,道安法師,玄奘法師,窺基法師,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演培法師等等。 (B)彌勒菩薩的應化事蹟略說:據《高僧傳 ● 卷五》─ 晉時道安法師與數弟子在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天。有一天,有兩個甚為醜陋的僧人到寺寄宿,由於寺廟太小,便把他們安置在講堂。到半夜,當值的維那師看到此僧人從窗隙出入,於是告訴道安法師。道安大為驚喜,向僧禮拜並問其來意。僧答是為道安而來,並教他沐浴更衣之法,說可見奇景。道安再問僧來生可往之處?僧撥手指向西北,即見雲開,並見到兜率內院各種美妙殊勝之境,當時其他弟子也一同見到。道安依僧所教之法沐浴更衣,即見到有很多小童來伴,又見有天人入寺遊玩,並替他沐浴,果然應驗僧人所說奇景。百日後道安對弟子說:我應往生了。當日齋畢,無疾而終,葬於五級寺中。


推薦閱讀:

「承認過去才會有美好的未來」
點燃這六盞明燈,讓未來的路暢通
這四個專業學起來累死累活,但是未來都是金飯碗,你了解嗎?
未來的什麼行業最賺錢?人類(尤其是女性)逐漸擺脫生育桎梏,女人暴富時代來臨-buaawhl...
冷凍卵子技術精進 未來新趨勢

TAG: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