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傳統太極拳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張聖麒)
作者簡介:張聖麒老師系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振基先生弟子,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之一,新任山東省老幹部局、老年大學、濟南軍區干休所、濟南老年大學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練,河北省傳統太極研究院名譽院長,香港大中華武術家協會顧問,山東省楊澄甫式太極拳學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
有不少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初學拳友問我:學習傳統太極拳有哪些作用?如何才能儘快學會傳統太極拳?初學者需要了解或者注意哪些問題?怎樣才能少走彎路?我雖一一簡單作答,不能細述詳說,加上問者眾多,這才想起寫下這篇淺文,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練拳體會,也是拋磚引玉,以期對初學傳統太極拳的朋友們有所幫助,不足之處還請糾正。
第一、明拳理
要明拳理,就需從哲理上探究何謂「太極」,從而明白以「太極」命名之拳藝的理論基礎。「太極」是中國古老的一個哲學術語,歷代哲學家多有論述,這方面的學習資料浩如煙海,學習起來很吃功夫,也很有趣味。朱熹言:「總天地萬物之理,是為太極。」對於我們一般太極拳愛好者而言,大體上知道「太極」所蘊涵的陰陽辯證之道,即可對太極拳的習練有所幫助。
從「太極」到「太極拳」,其理論構成必然的博大精深。太極拳是以陰陽理論作為中心思想,講求意念統領全身,通過沉靜放鬆,達到「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從而意到、氣到、勁到。其基本理論主要有:意(心)、氣、勁之關係;意氣勁與形體、動作之關係;身體各關節部位之關係等等。由表及裡,這些外在的關係又被許多內在的原理所左右,比如虛實轉換理論,就貫穿於從起式到收式的整個拳架套路的全過程。「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祿禪師原文》)。傳統楊式太極拳對虛步的要求是「以能隨意起落為度」,對實步則是「腿彎曲而不伸直」。「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坐左亦然。如是方能轉換輕靈,毫不費力。否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太極拳體用表解》)。「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十三勢行功歌解》)。明拳理與不明拳理,其學拳效果截然不同。
第二、務放鬆
放鬆是習練傳統太極拳的首要前提和主要內容。不放鬆就會全身僵硬,僵硬則氣血不暢,舉止笨拙,反應遲鈍。放鬆以腰松最為重要。《太極拳體用表解》曰:「腰松則氣自下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上下肢之虛實變化,有不得力者全恃腰部轉動得宜以資補救,且感覺靈敏,轉動便利。蹲身時注意斂臀,忌外突,補松腰之不足。有時腰雖松凈,轉動仍覺不甚合宜,則非同時復松胯以資補救不可。」對沉肩垂肘的解釋為:「沉肩,使兩肩鬆開下垂,以為沉氣之助。否則兩肩端起,氣亦隨上,全身皆不得力。垂肘,使兩肘有往下松垂之意,否則肩不能沉,近乎外家拳之斷勁。手指亦宜舒展,握拳須松,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時,手心微有突意,為引申內勁之助,但勿用力。」又講全身松:「全身鬆開方能沉著,因是不致有分毫拙勁留滯以自束縛,自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怎樣才能做到全身放鬆呢?我的體會是:先心靜而後形松,先腰松而後全身松,先靜中松而後動中松。具體地講,我們在習練太極拳時,在行拳前要先靜候片刻,使自己的心情沉靜下來,排除一切雜念,不要想行拳之外的任何事情,使自己的精神完全集中在習拳之中。不要急於起式練拳。身體自腰先松下沉,隨之尾閭內收,命門突出,由腰而上松至肩,肩自然下沉,含胸拔背。自肩松而至肘至手,「空出胳肢窩」(楊振鐸二十字訣)是肩、肘、腕、指放鬆之關鍵。再往上松至頸椎,要做到頸椎自然伸直,兩眼平視正前方是其關鍵。眼視下則頭前傾,眼視上則頭後仰,眼側視則頭不正,均無法達到百會穴正直向上之要求。「虛領頂勁」是要求頭部自然引領向上,切不可刻意拔挺。由腰松而向下至雙腿放鬆,略有彎曲。松至雙腳時,五腳趾放鬆均不用力,身體全部重量放在腳掌湧泉穴和腳跟部,有使湧泉穴吸地的感覺。當然,全身松是一系列的關節部位的鬆弛,先後順序不甚明顯。也有的拳友體會是由頭部放鬆開始,由上而下松至雙腳,這也不無道理。
如果說在起式或收式中做到放鬆不是很難的話,那麼在行拳中做到式式放鬆就很不易了,習練多年的拳友也很難保證完全做到。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精神未集中時,拳式中的某個關節部位就會出現僵硬的現象。二是老師或拳友給你校正拳架時引起精神緊張。三是自己的一些習慣性動作,個人感覺不到。四是初期練拳者往往用拙力時身體就會僵硬,給人一種動作極不順暢、刻意用力也就是斷勁的感覺。五是在初期與對手習練推手的時候,這些問題都有待老師的點撥、拳友的指點和自己長久習練中慢慢調整,逐步放鬆。這是一個時間過程。
第三、凈、准、熟
凈、准、熟是初期習練者都必須注意的問題。所謂「凈」,就是要求在習練太極拳套路中,手、腳、肢體動作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有個別拳友,為了追求外形美觀,身形柔軟,在行拳中故意添加一些手和腳上的花哨動作,違背了太極拳理的基本要求。所謂「准」,就是要求習練者在行拳過程中,身體各部位各關節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式式到位。楊振基老師常說:「一放就到位,位置就是勁道」。「准」不僅體現在定式之中,更體現在由一式轉為另一式的過程之中。初學拳友在行拳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一、手或腳或肢體的動作不到位,或高或低、或偏或倚、或過或不及。二、動作各關節部位不協調,比如腰腿動作已到位而上肢還在動態當中,造成脫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沒有整勁。解決方法有三:一是老師指點,自己體會。二是自己在行拳時從意識上主動感覺自己的全身關節部位是否到位、是否有脫節情況。三是在行拳的瞬間略微一停,體會一下手與腿是否相合、肘與膝是否相合,肩與胯是否相合。行拳中達到準的要求極為不易,望初學拳友不可忽視,定要細細體會。所謂「熟」,就是要求初學拳友在行拳中,牢記各式要求及式式銜接要領,做到連綿不斷如行雲流水,動作一貫而不間斷。熟從多練中來這不需多說,但這裡著重提醒的一點是:在行拳過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各式的要領,這樣做既能有身體的細微變化之感受,又能體會到拳理的含義內容,身心浸人其中,奧妙體會漸得,樂趣自在其中。切不可孰視無睹,練成「滑」拳。
第四、宜輕靈
《太極拳體用表解》曰:「周身宜輕靈。一切動作,固宜純為心意為主。如舉手,雖微微一動,便做一舉。如無意識續示,即不再進,方謂之真輕。如手由低處舉高,處處做無數一舉想,而時時有隨意變化之妙,方謂之真靈。」由此可見,傳統楊式太極拳對於輕靈的解釋有兩層含義:一、外形輕巧靈活。二、全身隨心所欲。
外形輕巧靈活的主要內容有:一、呼吸平穩,深勻自然。呼吸不急促,不劇烈起伏,不刻意提氣或憋氣。二、立身中正安舒,行拳柔和緩慢。不忽快忽慢,忽緊忽松,不獃滯,不間斷。三、動作舒適大方,「邁步如貓行」,轉換圓活有度;同時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形成一股整勁。四、行拳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式式銜接和順,保持重心穩定。五、外柔內剛,剛柔並濟。不浮不僵,發勁完整,有彈性感,不用拙力。
從以上內容不難看出,習拳者在行拳中如達到「凈、准、熟」的要求,就基本符合外形輕巧靈活的標準了。但要做到全身隨心所欲,以意領形,以意行氣,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勁到,則就十分不易了。
如何才能做到「全身隨心所欲」呢?我的體會是:一、不論是行拳還是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隨時隨地的有意全身放鬆,「腰松則氣自下沉」,然後由意引導內氣入丹田之中,呼吸自然,不要刻意吞氣。經久練之,必然有所感應和體會。二、在習練拳架時,要掌握該架式的要領,明白該架式的作用,用意念將著勁點加到老師指定的身體某個部位,這一點非常重要。初學拳友往往一開始加入意念,身體立刻就會呈現僵硬狀態,這是因為精神緊張導致身體變緊、氣血阻滯、意念無法引導內氣。這需要習拳者找到病因後,立刻調整心態,身體放鬆,再加入意念。如此多次,內氣就會自然而然的隨意念到達勁點部位。三、在習練傳統太極拳套路時,要時時隨著動作的不斷轉換,不斷的用意念調整身體的著勁點部位。比如:左右掤手的意念和勁點在兩小臂,轉左摟膝拗步時,先將意念和勁點放在左手腕根部外側,用腰左轉帶動左臂摟出:然後再將意念和勁點加到右手掌,通過左腿弓右腿蹬將掌按出。四、習練套路時間久了,可以有意識地設定你正在與對方交手,這時你的意念開始統領你身體的所有部位及關節,引領你的動作和著勁點不斷轉換,你已經有了預動之勢。意念所想,內氣隨行,內勁隨發,外形隨意而變,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轉換無不隨心所欲。到了這一步,你就開始跨入「輕靈」的門檻了。
這裡需要著重說明兩點:一、太極拳並非不用勁,太極拳需要的是內勁,是以意行氣所領的勁,而非外勁或拙勁,而且是內勁越大越好。「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氣宜鼓盪,神宜內斂」,都說明內勁的重要性。很多人都在模仿老師打拳,雖然像模像樣,但總是感覺少了一點什麼東西,說白了就是少了「意、氣、神」,少了那麼一點內勁。二、「巧自慢中求」。楊澄甫先師說:「初學者架子宜慢,方能時時皆有意識引導動作以進。且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方不致有氣脈僨張之弊。」行拳中只有慢才能細細體會以意行氣之感覺,才會學到氣到勁到之功夫。
推薦閱讀:
※早起肩痛要注意保暖
※廚房裝修風水應注意哪些?遠離四個凶方
※家中財位的注意事項
※古董手錶收藏 注意分辨高仿手錶
※再婚女人重新開始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