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綠卡」門檻有多高
日本
放低身段吸引人才
《參考消息》駐東京記者楊汀報道 在發達國家中,日本的移民政策是最為嚴格的。這一方面與日本社會相對保守排外的文化傳統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日本國內農業、醫療等利益集團對於外國勞動力進入日本市場的抵觸態度。
但是,在經濟增長持續停滯的背景下,日本也在逐漸調整其移民政策,吸引外國高層次人才。自2011年至今,日本三次推出放寬外國人簽證、居住限制以及降低永住資格申請門檻的政策,以緩解人口減少和勞動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吸引急需的專業人才、高層次人才和高收入人才。
根據日本法務省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13年底,在日本中長期居住的外國人有206.6萬人,比前一年增加1.6%,其中包括65.5萬名「一般永住者」,比前一年增加4.9%。
按照日本相關法規,申請日本的永住資格,也即「綠卡」,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在日居住10年以上(如被認為對日本有貢獻,可縮短至5年),其中工作5年;擁有足以獨立維持生計的資產或技能;申請者的永住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
2011年底,日本政府面向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外國人出台了「外國人高級人才計分制」政策。該政策針對從事學術研究、高級專門技術、經營管理活動的39歲以下的外國人才,從學歷、職業經歷、年收入和研究業績等方面計分,並給予以下優待措施:允許從事不限於簽證種類的多項入境居住工作活動;5年並可繼續更新的居住期限;放寬永住資格申請的條件;配偶可在日本就業;允許一定條件下帶父母和家政人員赴日生活工作。
例如,針對申請者的學歷情況,該政策的評分標準是:博士以上為30分,碩士以上為20分;而在工齡方面,7年以上計15分,5-6年計10分;在年齡方面,29歲以下計15分,30-34歲計10分,35-39歲計5分。而對於申請者的收入水平,還要結合年齡綜合考慮:年收入1000萬日元以上計40分,每降低100萬日元,計分即減少5分。
此外,這一政策還設有四項獎勵計分:就職於政府支持的創新領域者計10分;有突出研究成果者計15分;已經在本國高校取得學歷者計5分;日語一級能力考試合格或同等水平考試合格者計5分。高級管理人才的計分體系除對工齡要求更高外,其他基本相同。如果達到「70分」這一合格分數,就可享受前述優待。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綠卡」門檻並不低。以計分制度中的年收入標準為例,在該制度下,34歲以上年收入低於500萬日元者,就無法獲得計分。而根據統計,39歲以下的在日外國人平均年收入也就是300萬日元至400萬日元。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能夠申請的人士並不多。自2012年5月起,日本法務省開始受理外國高級人才在日就業申請,新政推行後一年,僅引進434名外國人才,與政府所設的2000人目標有很大距離。
有鑒於此,日本內閣於2013年6月通過的《日本再興戰略》決定,在引進外國高級人才時,將其申請永住權的在日居住時間標準降至3年,並增加計分的額度,簡化外來專業人才家屬移民申請程序,允許他們無條件攜帶家政人員赴日生活。這一政策的實施對象以生活科學、情報通信、環境、納米技術和生物工藝等八大領域的研究學者或者技術人員為主。
今年5月,日本國家戰略特區諮詢會議進一步研究在國家戰略特區設立新的入境居住資格政策,優先擴大引進外國勞動力,尤其是家政人員和外國創業者,並計劃視效果將這一政策推廣至全國。除此之外,日本一些地方政府也對吸引移民十分積極。如京都府就提出,未來在府內所有大學,成績優異的留學生如果在畢業時申請永住資格,原則上均給予批准。
美國
審批將改用打分制
《參考消息》駐華盛頓記者穆東報道 1994年的一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讓美國「綠卡」走進了中國人的視線。20年過去了,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綠卡」制度也在不斷變化,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
「綠卡」是一種發給外國公民的永久居住許可證。外表上看,綠卡只是一個信用卡般大小貼有照片的塑料片,上面記載著一些個人資料。但它發揮類似護照的作用,在進出國境時只需出示綠卡,無需簽證,便可通關。
美國「綠卡」從申請到批准的時間長短一般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相對來說,技術移民申請「綠卡」較容易,藍領則較難。9·11事件之前,在美國申辦「綠卡」還比較快捷,但此後美國加強了對邊境和移民的管理,「綠卡」發放也變得繁複而漫長。
近年來「綠卡」制度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奧巴馬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力推的移民改革法案,即美國計劃從2017年開始對申請「綠卡」實施打分制,得分排名靠前能優先獲得「綠卡」。
該移民改革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促進上千萬非法移民合法化,二是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如果移民改革法案順利簽署,從2017年開始,申請美國「綠卡」就將實行打分制。打分系統滿分為100分,從語言能力、工作經驗、學歷、職業技能、年齡、商業投資等10個主要方面考察申請者資格。
據了解,這項所謂的「綠卡」打分制主要針對的是技術移民,目前技術移民審批要10年左右,打分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申請過程。在美國「綠卡」改革過程中,加快技術移民的引入一直是重點推動的內容。技術移民又稱「傑出人才」移民,是美國政府積極吸引世界各國優秀人才策略在移民政策中的具體體現。根據移民法規定,滿足「傑出人才」標準的外籍人士,可直接申請移民並獲得「綠卡」。
奧巴馬力推的移民改革方案也加強了對年輕技術移民的政策傾斜,例如,打分制規定:程序員、軟體開發者和計算機專家可在相關方面得到10分。托福80分或者以上可得10分。僱用兩人以上的承包商可得10分。除挑剔申請者的技能和經驗,新移民系統還重視年齡,越年輕的申請者得分越高,38歲及以上沒有任何加分。此外,申請者如果來自移民率比較低的國家,可加5分。這項加分排除了墨西哥、中國和印度的申請人。
在這一打分系統當中,如果分數排在前6萬名內,就將獲得綠卡。美國移民法案改革還建議,在合乎資質要求的美國大學取得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的外國人才,只要找到工作,獲得綠卡的過程可以加速。
目前,在美國參議院,移民改革法案已經進入司法委員會聽證的階段。有議員表示,問題已經不是能否通過,而是將以多少票通過。不過,在共和黨人控制的眾議院,通過的前景並不樂觀。
除了立法機構對新移民改革法案不看好,認為吸納移民速度過快將導致美國公民失業率上升、社會治安問題增多等,法律專家也指出,美國現在執行的移民政策問題多多,尤其是審核政治庇護移民申請方面存在較大漏洞。
不過,總體來說,「綠卡」制度為美國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近日發布的一份移民助力美國科研的報告稱,「在推動美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發展的過程中,移民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反映在他們的獲獎、研究、創業和教育方面」。報告稱,開放的移民政策幫助美國成為全球科技人才嚮往之地,移民科學家已成為美國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為美國創造了眾多世界「第一」。報告舉例說,在美國的7大頂級癌症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員出生在外國。
新加坡
「移民國家」政策收緊
《參考消息》駐新加坡記者胡雋欣報道 剛剛拿到新加坡公民身份的張先生最近在跟母親看房,準備買一套50萬新元(約合250萬元人民幣)的政府組屋(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組合房屋,是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首付只要10萬新元(約合50萬元人民幣),每月按揭貸款也基本上能用公積金抵償,這比私人公寓便宜太多了,所以我沒有太大房貸負擔,」張先生說。
從讀書到工作,張先生在新加坡已生活了近10年,直到最近他才終於下決心換國籍,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購置房產。近些年,新加坡政府逐步收緊移民政策,區分公民與永久居民權益的政策進一步擴大,結婚雙方均需成為永久居民3年後才能購買轉售政府組屋。張先生坦言,政策出台後,再三權衡之下他申請了公民身份,把母親從中國接來共同購房。
宜居的生活環境、簡單的社交氛圍、良好的營商條件,都是新加坡這個熱帶島國吸引眾多外籍高端人才的重要原因。這個由華人、馬來人、印度裔等共同構成的多種族國家本身就是一個移民社會,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經濟的騰飛,這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通過一系列歡迎外來人才的措施,引進了眾多外籍精英,他們不僅為新加坡今天的繁榮貢獻了力量,也有力助推了該國經濟的多次轉型。
南洋網主編作者李葉明就是那個年代從中國移民到新加坡的,在這裡已經生活了18年。在他看來,新加坡政府當時的移民政策相對於過去不過濾、不篩選的做法,實質上已經是一種收緊措施。「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歡迎外籍高端人才,只有他們才能申請成為永久居民或公民,其他眾多外籍勞工基本是沒有機會的」。
李葉明說,當時永久居民身份具有很強的准國民待遇性質,他們可以購買轉售組屋,享受本地公民75%的醫療福利,另一些公民享受的津貼永久居民也有,只是會遞減一些,子女教育的機會也是相對均等的。
新加坡政府通過這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了不少外籍高端人才成為了新加坡永久居民。這些人在享受准國民待遇優惠的同時,也承擔著國民納稅、繳納中央公積金,以及服兵役的義務。很多來自中國的新移民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優惠政策的引導下定居新加坡的,他們以從事電子科技、生物醫藥等高端科技行業為主,成為新加坡經濟轉型過程中重要的助推力量。
而步入21世紀第一個十年之後,尤其是在2011年大選焦灼選情的刺激之下,新加坡政府為迎合選民調整了許多移民政策。去年一年,區分公民與永久居民權益的政策進一步擴大至購屋、租房以及就業等三大領域,平均每兩個月就有新政策出台,很多新移民及外籍勞動者紛紛表示政策調整「突然」,有「切膚之痛」。
去年1月,新加坡政府推出第七輪房屋降溫措施,原本不受額外買方印花稅影響的永久居民須繳付印花稅;3月,非公民租房新限制生效,組屋房東出租整間組屋給非公民時,每次獲批時間由最多3年減為僅1年半;7月,人力部進一步調高工作準證的申請門檻;8月,國家發展部對永久居民實施購屋限制,規定外籍人士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後,須等3年才能在公開市場購買轉售組屋;9月,人力部宣布再次調高就業准證門檻;12月,國家發展部宣布,將為出租給外國人的組屋單位比率設限,以防止太多外國人聚居在同一座或同個組屋區。
除移民准證門檻、住屋限制以外,新加坡政府也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拉開了永久居民和公民的差距,如在小學入學抽籤時讓公民擁有絕對優先權,逐步減少永久居民現有的政府醫藥津貼等。
李葉明介紹說,在拿了很多年永久居民身份而不轉換國籍的人群中,馬來西亞人和印度尼西亞人占多數,他們大多在自己國內有地、有莊園,因此不願意放棄他們的國民身份和優厚資產,而困擾中國永久居民轉換身份的仍然是「放棄中國國籍」這一關。他認為,新加坡政府近期一系列擴大永久居民和公民差距的舉措,實際上進一步加劇了新加坡社會近期以來一直存在的排外情緒。
推薦閱讀:
※超女之冠李宇春--簡直是個國家級的笑話
※中國赴美留學生達19萬 成為向美輸送學生最多國家
※匯總|2017年6月最新免簽、落地簽國家大全
※問題極為嚴重:中國為何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4
※黃秋生:突然之間一個左的國家不能說左了,很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