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義144課

《入菩薩行論》第144節

下面繼續學習《入菩薩行論》。

現在學習到「寅三、修我慢」。從字面上看,「修我慢」好像是「修持我慢」的意思,上師在講記中講得很清楚,這是通過我慢來進行修持「斷除我慢」的方法。結合總科判的意思,其實就是和高者換修傲慢,體會高者相續當中我慢的狀態,然後再在自他相換的過程中,把這種我慢的煩惱讓自己來承受,而讓眾生安住在殊勝菩提心的狀態中。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一個頌詞。現在我們再看下面的頌詞:

故令聞眾口,齊頌吾勝德,

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字面意思:我要讓「以前的我」聽聞到眾人交口稱讚、齊聲頌揚我之勝德的盛況。我聽到這種稱讚之聲後,高興得汗毛豎立,內心數數歡喜,處於樂陶陶的狀態當中。

一般來說,不管是高者還是其他人,一般的凡夫都喜歡聽別人的讚歎、歌頌,聽到讚頌便很高興,尤其有很多人眾口一詞地讚頌自己,那種飄飄然的感覺就更強烈。此處用「毛豎心歡喜」表示,因為我們的汗毛會在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下豎立起來,如在恐怖、害怕或者信心增長(如見到上師或聽聞到空性)、非常高興的時候。此處是自己很歡喜而導致汗毛豎立,說明聽到讚歎後的歡喜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渾然樂陶陶」,是指自己處於非常超勝的歡樂狀態當中,眾生都很喜歡這樣的狀態。

換修之後,「新我」對「舊我」說:我要讓你來嫉妒我,我站在很高的位置生起傲慢,所有人都在讚歎我,我自己就體會這種「毛豎心歡喜」的樂陶陶的狀態,而你根本沒有這種狀態。

前面我們講過,高者的內心中對低下者很容易產生蔑視、俯視、傲慢的心態以及優越感。但我們知道,這種狀態其實是一種煩惱,是痛苦的因或本體,也是一種愚痴的表現。

進一步分析,他能夠產生這種傲慢,一定是有某種超勝一般人的功德,否則,如果一點都不超勝,就沒有一個真正的理由可以產生傲慢和得意的心態。也就是說,他能夠產生傲慢心,說明他仍然具有某種功德或超勝之處。

當然,我們首先要知道,聖者是不會有傲慢的。凡夫人產生這種傲慢心是怎樣的狀態呢?作為一個凡夫人,雖然在某些地方有超勝其他人之處,但依此產生傲慢也是一種愚痴的表現。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自己財富、功德、相貌超勝的人多的是,自己卻坐井觀天不知道,自覺很了不起;或者當他處於高位時,面對不如自己的人很容易產生飄飄然的感覺。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從具足功德的角度看,真正最有資格產生傲慢的就是佛和菩薩。為什麼呢?因為佛菩薩的功德圓滿了。如果說誰的功德大誰就可以產生歡喜,從「誰有資格」的角度來講,佛菩薩才是最有資格生傲慢的。

佛菩薩的功德如此圓滿,他們內心當中卻一點傲慢都沒有。一般凡夫人最沒有資格生傲慢,內心當中的傲慢卻比天還高,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的功德超勝了上師和佛菩薩。這種傲慢不是愚痴還是什麼?就是愚痴。

從內在規律來看,佛菩薩之所以具足圓滿的功德,其實就是因為他們調伏了內心當中包括傲慢在內的所有煩惱,從而產生了殊勝的佛菩薩功德。所以說,如果我們要生起真正超勝的功德,就必須要調伏傲慢。反過來推,如果我們相續當中有傲慢,就永遠生不起佛菩薩的功德。所以,佛菩薩的功德是通過調伏傲慢等煩惱而產生的,而現在我們內心當中恰恰有傲慢,那我們能不能產生佛菩薩的功德呢?當然無法產生,這是很清楚的事情。因此我們到底有什麼資本傲慢呢?

從財富的角度來講,佛菩薩有十種自在,其中之一就是財富自在。此外,學過大乘經論的人知道,佛菩薩有一種禪定叫「虛空藏三昧」,安住這種三昧,可以通過自己的三昧力(等持力)在虛空當中降下財寶雨。所以說我們的財富和佛菩薩相比,是絕對比不上的。

即便在凡夫當中,色界天、欲界天中四天王天、帝釋天以及一般天人的財富,我們都是無法相比的。比如四大天王之一的多聞天子,就被看作是財富圓滿的象徵。我們的財富和這些天人相比,遠遠不如。

世間的大富翁或財富自在的人,他們擁有的財富也遠超我們。不止人道,即便在旁生道中,龍王的財富也是非常多的,所以從財富的角度我們沒有辦法跟他們比。

從相貌的角度講,在某個小圈子裡可能自己算是相貌出眾,如果把範圍擴大,世間還有很多相貌比自己超勝得多的人,天人的相貌更超勝。天人的相貌到底如何莊嚴,我們沒有真正看過,所以無法真實對比,我們看到的都是人間普通人的相貌。作為人道眾生來說,中外男女的相貌如何,這是我們看得到的,可以做比較。天人的相貌如何了知呢?按照很多地方記載,天人的相貌比人間的人好看無數倍,通過一些公案我們可以大概知道。

《前行》當中有個公案,講到佛陀的堂弟難陀很貪戀妻子不願出家,後來佛陀通過善巧方便度他出家了,但他還是很想妻子老是想溜回去。佛陀為了調伏他的貪慾心,有一天就把他帶到雪山上去,在山上看到一隻盲眼的母猿猴。佛陀就問難陀,你的妻子和這個母猿猴相比哪個漂亮?難陀很不高興,他說這怎麼可能相比呢?我的妻子比這隻母猿猴漂亮無數倍!然後佛陀又把他帶到天界,看到天女之後難陀就不想回來了。然後佛陀就問他,那麼你的妻子和天女相比怎麼樣?難陀回答說我的妻子和天女相比,就像母猿猴和妻子作比較。

在這個公案里,難陀尊者看到過母猿猴、人間美女(妻子)以及天女,從他的對比我們就知道,母猿猴和他的妻子相比,一個很醜陋,一個很漂亮;妻子和天女相比,妻子就變成猿猴級的了。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我們沒見過天人,但以這個公案來推理,其實天人的相貌遠遠比人超勝,然而我們還老是覺得自己如何好看。其實真正對比、推理的時候,我們在外貌上沒有產生傲慢的理由。

傲慢的人如果不知道比自己更超勝的情況,當然可能產生傲慢,但對比之後傲慢心馬上就沒了。智慧也是一樣的,雖然自己覺得自己的智慧、學識如何高,其實在僧人、居士或世間當中,智慧比自己超勝的人還很多,學識和種姓方面也是如此。真正從這些方面觀察分析,我們凡夫人沒有產生傲慢的理由。

我們如果要打破自己的傲慢,就要觀想一下自己的過患,從自己的過患著手,就很容易打破自己的傲慢心。或者和更超勝於自己的人相比,也可以打破傲慢心。但是,我們處於這種傲慢的狀態當中時,如果沒有以智慧的教言去觀修,我們沒有辦法了知自己的過患。明明不能產生傲慢心卻產生了傲慢心,佛陀是最有資格傲慢卻不傲慢,自己沒有智慧,方方面面都不行,卻很傲慢,這明顯就是一種愚痴的狀態。

從愚痴的角度來講,傲慢者——高者的相續當中具足了這種煩惱和慢心。這樣分析下來他很可笑,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種愚痴的狀態,既然很愚痴,他還保持這種心識不放下,那就是一種很可笑的行為。

還有《前行》中講過,當傲慢者處於傲慢狀態的時候,既看不到別人的功德,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這也是一種無知的證據。如果是一個清醒的明眼人,或者相續當中傲慢煩惱不是很深重的人,對於明顯的功德和過患一般都能看得很清楚。但因為自己有傲慢心,對自相續當中很大的過患和別人相續中圓滿的功德,都根本看不到。

比如在《前行》當中經常提到的提婆達多、善星比丘。雖然他們在佛面前呆了很長時間,但提婆達多自認為可以背誦三藏十二部,便生起了傲慢心,覺得自己的相貌、智慧都比佛陀超勝,為什麼要做佛陀的弟子?其實他根本沒辦法和佛陀相比。因為他有傲慢,功德如此圓滿的佛陀就在面前,他也看不到;而他相續當中的傲慢煩惱如此嚴重,想要和佛爭奪僧團的領導權,這麼大的過患自己也看不到。所以煩惱心重的人對自己很大的過患看不到,對別人很大的功德也看不到,而一般的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這也能證明,傲慢心重的人處於嚴重的愚痴狀態。

我們現在通過自他相換的方式,把高者內心當中的這些過患換來由我們承受,而他想獲得的利益、財富、智慧、相貌超勝等殊勝功德則讓他去獲得。了知高者內心當中的煩惱、狀況和愚痴心的可笑之處後,我們再修持自他相換的心,也可以對治我們自相續中的傲慢。

接著我們分析下面一個頌詞:

彼富吾奪取,若為吾從仆,

唯予資生酬,其餘悉霸取。

字面意思:對於「原來的我」所擁有的財富,我要完全地奪取過來,一點都不剩。如果他願意做我的僕人,我只給他一點點僅夠維持生活的報酬而已,其他勞動果實和資具全部都霸取過來。

頌詞表現了高者相續當中的噁心。前面是到他們相續中的煩惱和愚痴的狀態,而現在是講他們相續中噁心的狀態。很多時候,當一個人處於高者位置的時候,他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利益,只想自己一心奪取,不會考慮別人的痛苦和安樂。就像前面我們所講的一樣,我們處於高位時,因為只關心自己的苦樂,便對別人的苦樂毫不關心。這個頌詞很好地表現出了這種情況。

「彼富吾奪取」就是如此,針對換位之後「原來的我」,「新我」對「舊我」生起一種噁心,客觀地表現了高者不關心低者苦樂的真實心態。這種噁心在很多作為高者的凡夫人相續當中存在著——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要霸取別人的財富,然後給予別人一點點資生的報酬。這種情況古今中外都有。

當然也不否定有一些處於高位的人,內心調伏得很好,人也很善良。但比較普遍的情況是,一旦處於高位,就很容易傲慢,看不起別人,一旦看不起別人,對別人的死活和苦樂就不關心了。他會覺得:只要我過上富裕的生活,其他人過得怎樣都無所謂。或者只要我能過上好的生活,那麼其他人都應該為我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用盡一切方法來霸取別人的資產,只給別人一點點的報酬,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因緣果報,但頌詞並不是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只是從高者內心當中的噁心進行分析。

話說回來,當我們處於高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眾生的苦樂?有沒有隻顧自己而不顧別人的這種心理狀態?其實還是很多的。有時只要自己能獲得安樂,其他人的安樂不用考慮;只要自己能離苦,那麼自己可以把痛苦轉嫁到別人身上,讓別人來替自己承受痛苦。這樣顛倒的自他相換,我們以前再再地做了不少。

此處頌詞講的自他相換是一種善心,但以前凡夫人的自他相換就是一種噁心,把自己的過失換到別人身上去,把別人的安樂換到自己身上來。這就是一種輪迴的因,成為眾生的因。現在的自他相換必須要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的安樂給予眾生,把眾生的痛苦由自己來代受。

我們再從自他相換的角度來看這個頌詞。這裡說到,「新我」高高在上地對待「舊我」,要讓他成為我的僕人。對這句話,我們反過來從自他相換的角度來理解:對現在的新我而言,「舊我」發了菩提心,就要做眾生的僕人。高高在上的新我說「若為吾僕從」,即「你(舊我)要做我(新我)的僕從。」

我們作為自他相換的修行人,發願要做一切眾生的僕人。在第三品中也講過,「凡需僕從者,我願成彼仆」,我們要為眾生服務,把眾生的利益作為最至上的利益去考量。

從頌詞原文來講,「唯予資生酬」是「新我」對「舊我」的一種噁心的狀態。但從發菩提心的角度來講,為了利益眾生,我們願成為眾生的僕人,只取一點點能夠維持生存的報酬就可以了。「其餘悉霸取」,其他的都為了眾生而奉獻。「其餘悉霸取」本來指高者要霸取我的一切財富,現在從修持菩提心的角度來說,我心甘情願地把我的東西全部奉獻給眾生,自己得到一點點的利益就可以了,只需吃飯、維持生存的一點點資具,為了利益眾生,其他的都給予眾生。這就是從自他相換的角度理解。

令彼乏安樂,恆常遇禍害。

字面意思:「彼」是原來的我。「新我」要讓「舊我」缺少安樂,恆常遇到禍害。這是讓眾生不要得樂、讓眾生遇苦的這種心態,也是一種噁心。作為修行人,如果經常產生願眾生痛苦、離樂的心態,也是一種噁心。如果我們經常幸災樂禍、不關心眾生苦樂,心就會變得愈來愈惡毒,對自己和眾生都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所以,從現在未來、從世間出世間、從對自他等種種角度分析,如果自己經常串習噁心,都不會有絲毫利益,何況我們現在還是發了心的菩薩。

反過來,如果以世間人的心態去看,會覺得很正常:只要我能夠獲得快樂,只要我的家人、團隊獲得快樂,其他人的苦樂就用不著關心。就像現在很多人只是考慮到自己的口腹之慾,只是想自己吃得好、吃得舒服,但從來沒有考慮到被我們所吃眾生的感受。它們被抓住、被囚禁,然後被殺死、被烹煮、被我們吃掉,是非常悲慘、痛苦的,但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樂,為了讓自己離開痛苦,就把一切痛苦加到它們的身上,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作為一個菩薩,應該從各方面進行考慮,現在反其道而行之,應讓「我」缺少安樂,然後把自己的安樂給眾生,禍害由我自己來遭遇。「令彼乏安樂,恆常遇禍害」,我們要把頌詞當中的「彼」字理解為「我」,「令我乏安樂,恆常遇禍害」,這就符合自他相換的精神。我們換位之後,「原來的我」應該這樣去想——「令我乏安樂」,我可以缺少安樂,但眾生不能缺少安樂;我可以遇到禍害,但不要讓眾生遇到禍害。

前面我們也再再地分析過,我們這樣「想」的時候,雖然我們願意讓眾生獲得安樂,不一定能夠令眾生馬上獲得安樂;雖然我們願眾生離開痛苦,不一定能讓眾生立刻離開痛苦。但是,我們在「想」的這種心是非常純潔的一種善心,很清凈、很廣大、很偉大,也是相應於菩薩道的善心。這種心一旦成熟,我們會獲得某種力量,然後就可以真實地幫助眾生,讓眾生從痛苦當中解脫、真實地獲得安樂之道。從自他交換的角度來講,意義是非常深遠、非常殊勝的。

以上就講完了和高者換修傲慢。了知了高者相續中傲慢的狀態,也換修了菩提心,所以對自己和高者的狀態了知得一清二楚,這時再來修自他相換就非常方便。也知道了內心當中的噁心如此可怕:如果我們處於高位生起噁心而不調伏,就會想「彼富吾奪取」;如果別人變成我的僕人,我就會「唯予資生酬,其餘悉霸取。令彼乏安樂,恆常遇禍害。」如果我們處於高位,產生這種噁心是非常可怕的。

對高者相續當中的傲慢、渴求被讚頌、獲得一切快樂等的心理狀態,對他們的煩惱、痛苦和噁心,我們通過換修後知道得清清楚楚,對調伏我們相續中的傲慢心也能起到非常好的助緣的作用。

丑二、彼之原因

為什麼要通過三種換修方式來讓「原來的我」受折磨呢?為什麼如此痛恨「原來的我」呢?

彼為墮生死,百般折損我

「彼」就是「原來的我」,是我們痛恨、嫉妒、競爭和藐視的對象,是導致我長久以來墮落生死,百般遭受折磨的原因。「原來的我」在我墮入生死的過程當中,曾經百般折磨過我,所以現在我要報復他。

其實這裡的「我」就是我執,就是我愛執。無始以來,我們相續中就是以我愛執為中心的,所以為了滿足自我,我們就不斷地產生貪慾、嗔恨、嫉妒、傲慢,不斷地造種種業,不斷在輪迴當中感受很多生死。現在我想要修持清凈佛法,我愛執還在從中作梗,讓我生不起菩提心、沒有辦法相應菩薩道、沒有辦法證悟空性。所以說在整個輪迴當中,「原來的我」(即我愛執)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有過患的罪魁禍首。所以說「報應皆歸一」,我們在《修心七要》當中也有講過,所有的報應「皆歸一」,全部歸在我愛執上面,都是我愛執惹的禍。

既然我愛執在無始輪迴當中如此折磨我,現在我當然要報復它,要讓它去受折磨。換句話來講,就是要打擊我愛執、消滅我愛執,因為這個我愛執是修菩提心和利他心的一種根本障礙,所以要對我愛執產生一種必須馬上消滅它而後快的心態。如果產生了這種心態,我們的修行才有意義。

上師在講記中也引用了噶當派格西的教言:什麼時候我們對我執產生了猶如怨敵一樣的心,這時候我們修法才有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還沒有認為相續當中的我愛執是個怨敵,仍然把它當做一個最親密的朋友,那麼為了滿足它的需求,我們還會去造業、去生煩惱。而我們修習佛法的時候,一切的所作所為也是為了滿足我愛執的需求而奮發的,所以一切佛法都變成了莊嚴我執、加厚我執、加固我執的因了。如果我們沒有把我愛執當成怨敵,我們所有世間和所謂的出世間的一切奮發都還是圍繞我愛執而轉,還是會成為輪迴之因,所以佛法對我們來講就沒有任何的意義。

如果我們把我愛執作為怨敵,想消滅它,那麼消滅它的因是什麼?就是佛法。只有當我們把我愛執當成怨敵、了知它是怨敵的時候,我們學佛法才有意義,因為這個時候修習佛法是為了滅除我執和我愛執而修行,這樣目的就非常明確。這是在滅除輪迴的根源,而不是在增長輪迴,不是在造新的輪迴的業,所作的一切都真正是為了滅除我愛執。而滅除我愛執,恰恰是諸佛菩薩所發現的、幫助眾生脫離輪迴的道路,所以何時認知了我愛執是怨敵,從那時起我們的修法就開始變得有意義。

在沒有發現這點之前,我們的修法還是在為我愛執服務,還是被我愛執所利用,哪怕是「我要成佛」的心,都被我愛執所利用了。通過以上分析,「原來的我」(我愛執)就是讓我墮落生死,百般折損我的罪魁禍首,我當然要痛恨它。所以我要把它觀想成低劣者、競爭者,去打壓它,讓它去承受過患。以上就是「彼之原因」科判和頌詞的含義。

子三(攝義)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三、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丑一、不修自他相換之過患: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

遍歷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字面意思:「汝」——心意啊,你雖然想要利益自己,但實際情況是,經歷了無數劫、遍歷了無數大劬勞之後,因為執我的緣故,到目前為止,還只是在增上痛苦的感受,除此之外,沒有獲得任何意義。

我們的出發點本來是想利益自己,不想受一切痛苦,想獲得一切快樂,這就是我們想要利益自己的心態。但我們的方法是錯誤的:想要利益自己,一切以自利為上,一切以自利為重,一切以自利為主。既然把重心都放在了自利上面,對他人的利益就不予考慮了。

為什麼說自利有時候直接等同於惡業,等同於流轉輪迴的原因呢?因為太過考慮自己的人對別人的感受幾乎考慮不到,根本不關心別人,甚至為了讓自己獲得利益,可以損失別人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就衍生出煩惱、貪慾、嗔恚、惡業,惡業再衍生痛苦,痛苦再產生愚痴,又開始產生傷害眾生的心,如此惡性循環,到現在永遠出不了這個怪圈。「執我唯增苦」就是這個意思。

再看頌詞「雖欲自利」,它是最後「唯增苦」的原因,或者說也是一種想要實現自己利益的目標。「然經無數劫」就是指時間非常長,這裡的「無數劫」不是從發心到成佛的三無數劫,而是無數個無數劫,乃至於從有輪迴開始到現在,或者從現在到未來,是無量無邊的無數劫,這麼長的時間。以前到現在因為有「欲自利」的緣故,我們在輪迴當中流轉「唯增苦」,現在如果不調伏自利心,從現在到未來,在無量無邊的時間當中,還會繼續因為「唯自利」的緣故而感受輪迴的痛苦。

「遍歷大劬勞」,「遍歷」是講種類非常多,表示我們所經歷的痛苦種類之多,各種各樣的種類和渠道都經歷了。我們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工作得非常辛苦,比如挖煤的人、搬運工或者上班族等,都覺得自己很辛苦。但這其實還不包括地獄、旁生、餓鬼等其他道眾生痛苦的種類。

「大劬勞」指很多很多的勞苦,也有「無有意義」的意思。我們雖然經歷了很多、很大、沒有意義的痛苦,但結果是什麼呢?因為執我的緣故「唯增苦」,它只是唯一增上了痛苦而已,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心中想要得到的離苦得樂,沒有得到額外的解脫。

如果不修自他相換,還是保持自利、不打破自利(其實自他相換就是他利),還是一心一意地修持自利,我們還會經過無數的痛苦。如果從現在開始修持利他(下面的頌詞就會講到修自他相換的功德),我們就可以從自利中出來,從而找到一條全新的路,真正脫離以前的模式,獲得新的智慧、修法和道路。通過這種道路走下去,就會真正地利益眾生,也能夠真正利益自己。

所以,真正想要純粹利自,就要修持利他之道。修持利他之道雖然不考慮自利,但自利會不求而自得。如果我們一心一意考慮自利而不考慮利他,那是得不到自利的。因為考慮利他的時候就是考慮了其他眾生的利益,就開始一心一意地去幫助眾生,打破了自私自利的心,這樣也就打破了輪迴的根本,自然而然就從輪迴中解脫了。因此,修持他利就可以獲得自利,這不是一種投機的心態,而是讓我們修持他利的時候不去考慮自利,但不考慮自利不等於得不到自利。

以因果不虛的道理分析,菩薩們在修利他的過程中,他們的修法和狀態,完全是一心一意地考慮眾生而不考慮自己的利益。雖然不考慮自己的利益,他們最後得到自利沒有?佛陀不考慮自利,最後卻成佛了,這難道不是最圓滿的自利嗎?這就是最高的獎賞。所以不考慮自利不等於沒有自利,不可能得不到,因為他的方法正確。

一心一意考慮自利的人最後得不到自利,因為他考慮自利的同時在傷害眾生,圓滿自利的同時不傷害眾生的情況幾乎沒有。因此說「欲自利」而最後得到「唯增苦」,這就是不修持自他相換的過患。了知不修持自他相換的過患之後,我們就應該修持自他相換,而修自他相換就是修持利他,通過修利他、修他愛執來打破我愛執,這就是「攝義」的含義。

今天的課程就學習到這裡。

推薦閱讀:

一法攝一切法-定智法師
凈空法師:水裡蓮花不稀奇,火中的蓮花才可貴
果緣法師禮地藏懺文(轉載)
凈空法師:心不能住,你才能包容一切法:一有住,就生病了,是病態
凈空法師:無論誰說法與佛經不一樣,不能依;一定「依法不依人」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