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節奏感(青年觀)

  因為失眠,時間一長,對「熬夜」卻沒了感覺。直到周圍朋友念叨,「年齡越大,越熬不動了」「熬一次夜,很久都補不回來」,這才意識到「熬夜」是多數人的苦悶。

  熬夜有害健康,已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可是,面對現實的種種「不可抗因素」,如加班趕工、值夜班等,總是很難在工作生活與充足睡眠之間找到適度的平衡。當然,還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更熱衷於「夜生活」,後半夜興奮也是常有的事。無論情不情願,現代人的「睡眠剝奪」客觀存在。

  後果顯然也不甚樂觀。多數人不會因為熬了夜而無視第二天「八點到崗」的要求,有幾人又能時刻都精神飽滿,甚至不焦慮、不煩躁?其實,被壓縮的睡眠,與其說是「眼皮的戰爭」,不如說是生活節奏的抗爭。我們經歷的每一次「睡眠剝奪」,何嘗不是「節奏剝奪」?生活,需要保持節奏感。

  有兩件事很有節奏感,一是音樂,二是跑步。很多人喜歡邊跑步邊聽音樂,或許也是因為節奏感帶給人的愉悅。當聽到節拍分明的曲子,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跟起來,扭也好、動也罷,即便是一起搖擺,也會平添幾分激情。更別說跑步了,在步伐間調整好呼吸,並非易事。對每個人來說,生活奧秘恰恰藏在音樂和跑步的節奏里:音樂過於亢奮,奔跑過於急促,像極了現代人忙碌的快;音樂相當舒緩,奔跑如同踏步,也類似於一些人的失落。人生的快慢、急緩總是在節奏的跳動中轉換,關鍵看如何掌握。

  難的是,生活的節奏,或溫柔或昂揚,從來不是簡單的二分。一些人的確很忙碌,因為能夠認清動力和壓力的分界點,即便一天有25個小時,也不會被高強度、快節奏擊倒。而有些人面對生活更多的則是悲觀消沉,因為步伐凌亂、節奏慌張,甚至「喪」了起來。就像年輕人中流行的「喪文化」,雖有調侃之意,雖在「我覺我喪」中找到了一塊舒適空間,但無意義的放空也換不來想要的激情與活力。實際上,站在生活的路中央,一頭是雞血滿滿、一頭是頹廢不堪,向哪個方向奔跑都是自我消耗,非但踩不住生活的鼓點,反而會自亂陣腳。

  生活更鐘愛有意義的節奏。有三個女孩的故事值得一說:一個80後女孩來到陝北農村,住窯洞、種莊稼,寫生畫畫,用顏色繪出黃土高原的感動;一個建築學博士,隨著科研團隊來到雲南和四川的貧困山區,用雙手為當地人改造危房;一個名校畢業生辭去工作,回到家鄉,創建書院以傳播那些自己熟識的文化遺產。她們既難稱偉大又不失平凡,不是因為多麼驚天動地,而是把生活過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用恰當的節奏經營生活的美好,於己於人都散發著一種可貴:進擊生活,因為熱愛,所以精彩。

  節奏感像火候,是技術也是藝術,掌握好才能燒出精緻。製作一隻建盞,若想復原成「曜變天目」,過程中有萬千種可能,坯土攪拌的黏度、顆粒的粗細度、上釉的均勻度、燒制的時間與溫度等等,無不考驗製作者的力度、節奏與耐心,精品與次品也往往就在一念之差。時至今日,當人們討論「精緻」與「粗鄙」、「存在」與「意義」時,別忘了還有節奏與秩序。

  有人說,熬夜是沒勇氣結束一天,睡懶覺是沒激情開始新的一天。或許夜已深,「內在有激情,但是還是要從容不迫」,這句忠告在耳畔響起時,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節奏,重整行裝再出發?


推薦閱讀:

李白會不會是穿越者?
5個技巧,教你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5月香港演唱會匯總,大家有耳福了
《問題餐廳》焦俊艷具體是什麼髮型?
在蘭州大學讀書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生活技巧?

TAG:生活 | 節奏感 | 青年 | 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