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新三國評論之一, 歐洲經濟:從獨立到「統一」

布魯塞爾,歐盟議會大廈的空中長廊上,寫滿了歐盟二十幾個國家語言的「歡迎來到歐盟議會」的字樣。仔細觀察一下,發現其中的大部分文字出奇地形似,有的如果不仔細辨認,甚至還會誤認為是同一種語言的重複。在歐洲,它們被定義為完全不同的語言,儘管我們知道,有些語言之間的差別是如此之小,甚至可能只是同一種語言的地區方言。多語言的同時使用,在他們看來,其中所體現的,是對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尊重。  不幸的是,對不同語言和價值觀的尊重,是以犧牲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為代價的。比如在瑞士,官方語言包括了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街上的很多地方都用三種語言標示,但是對於只能講英語的大部分外國旅客來說,那些天書沒有太多的參考意義。同樣地,布魯塞爾雲集著那麼多國際組織,但在街上卻很少找到英文標誌,不知道那些派駐當地工作的外國人士,是能夠迅速融入這座城市,還是始終保持著身在異鄉為異客的複雜心情呢。想想北京、首爾以及很多東亞地區城市的英中韓日四種文字的標識,歐洲大陸的一些地方,顯得有些過於冷淡和自我了。  不是沒有人曾夢想統一歐洲,建立一個和古羅馬、阿拉伯以及中華帝國一樣的強盛國家——拿破崙和希特勒都進行了某種方式的嘗試,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或許他們應該羨慕他們在中國的同行——秦王嬴政所建立的短命王朝,雖然沒有能夠成就嬴氏家族千世萬世的統治,卻讓大一統的信仰在千世萬世的中國人心中紮根。幾乎沒有什麼中國人認同小區域獨立,就像幾乎沒有什麼歐洲人認同整個歐洲統一一樣。  不過,這便是現實所呈現出來的歐洲。  民族國家概念在歐洲的確立,為歐洲各個族群爭取獨立和自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他們恨不得把國家行政區域弄得小到不能再小,尋找出屬於自己的小族群和其他群體之間,哪怕是非常細微的差別,並努力說服自己要為此而感到自豪。同樣地,歐洲的經濟發展,也一直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通過各種宏偉而令人振奮的計劃,來促成投資和消費,而是由各個區域發揮比較優勢,差異化產品和服務,通過多年的競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  很顯然,分裂的歐洲並沒有影響他們近代以來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成就,至少他們部分地證明了,大一統的政治並不是成為強盛國家的必要條件。歐洲的分裂狀態,不僅僅給了民族國家生存的空間,也帶給他們巨大的競爭壓力。從西歐海洋強國的興起,到德國人為自己爭取陽光下的地盤,歐洲各國為爭奪歐洲乃至世界的主導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競爭帶來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繁榮,一如我們的春秋戰國時代,競爭不但沒有導致集體衰落,反而促進了個體的興旺。  二戰後的美國,帶給歐洲人的,是一個啟迪或者教訓。他們發現,沒有一個具有足夠財力物力的國家基礎做後盾,在新的和平時代的競爭中難以拔得頭籌。儘管美國人在全世界號召民族自決和民主投票,但他們卻是在消滅了當地原住民和長期剝奪少數族裔公民權的基礎上,通過一場內戰和若干擴張計劃,才達至今天的領土範圍。吵吵嚷嚷的歐洲,共享著內容接近的傳統和文化,有著號稱一致的價值觀,卻沒有辦法在國際競爭中形成具有一致性的結論,這令歐洲的領袖們倍感挫敗。  從煤鋼聯合體的出現,到今天的歐洲聯盟,歐洲的戰國時代以尋找到了自己的周天子作為故事的階段性結尾。看似形散的歐盟,最終還是證明了他們的神似。以集體的力量,在全球經濟和政治競爭中取得和美國、中國、俄國這些領土和人口大國相同的發言權,也是整個歐盟能夠結合的重要原因。在一切順利的時候,歐洲的領袖們在爭吵後所形成的結論,自然應該成為其他大國積極考慮的重要因素。  改革中的中國,在經濟高速成長的助力下,一部分人開始陶醉於權力集中的發展模式,將一統的權力看作是經濟成就的金科玉律。這種觀點混著刺激政策的腥味和對民間社會的反感,向著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改革事業步步緊逼。以個性和民間為基調的歐洲發展故事,自然不會被這些已經由勝利充滿的人所重視。但每一次的提及,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一再地反問,怎樣的體系,才能支撐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在不遠的某一天,戛然而止。
推薦閱讀:

香港評論(67):我錯都系你唔啱?反對派只是為了攪和事情│脫苦海
回辯命理師木林易的評論(一)
且行且珍惜-巴塞爾國表評論
這就是中國精英 (恰同學少年 評論)
網友精彩評論留言彙集(27)

TAG:經濟 | 歐洲 | 三國 | 獨立 | 歐洲經濟 | 評論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