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一種保命又保健的拳術!

文 | 劉婧

編輯 | 功夫小太

我既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名葉系詠春的初學者。葉系詠春就是指自葉問傳下來的詠春,從葉問到我師父這一代已經是第三代。詠春的電影播過很多,早自上世紀的《贊先生與找錢華》,到前陣子才熱播過的《葉問3》,詠春給人的印象,似乎只是兇狠凌厲、鋤強扶弱,卻殊不知,在詠春這一系列拳術裡面,隱藏著許多保健功效,以至於不論葉問,還是我的太師公盧文錦(葉問親外甥),這些大師級人物,直到古稀之年,仍能教拳不輟。

鉗陽馬步:正脊椎、利呼吸

至今,仍記得我的第一堂詠春課。師父在課上教了二字鉗陽馬,在雙腿併攏,雙手平舉拉至腋下為拳後,也就四個步驟:

1.膝蓋向下略微彎曲;

2.雙腳跟分開45度;

3.雙前腳掌分開45度以至於兩腳平行;

4.雙腳跟再分開45度,肩與兩腳同寬,同時提肛卷胯、含胸拔背、虛靈頂勁、舌頂上顎。

似乎看上去稀鬆平常,比起其他拳種,這個姿勢也算不上美觀,然而就保健來說,裡面卻有大學問。人最重要的骨頭部位之一就是我們身後從腦袋下方到屁股的脊椎,它們如果不正,輕則就是壓迫脊椎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出現頭昏、手臂酸麻等情況;重則就是影響呼吸和血液循環,脊椎變形後,導致胸腔的體積縮小,而胸腔裡面有肺和心臟,它們受到壓迫,本來能吸進肺部的氣吸不進,本來能進入心臟的血液進不了,人就會出現大問題。

詠春的二字鉗陽馬一紮,頂直了頸椎、挺直了脊背,讓胸腔的體積恢復了正常,呼吸及血液循環也就相對順暢了。同時,在扎馬的過程中,膝蓋內扣、腳尖向內等形成了諸多的三角形人體結構,不僅讓人能更穩,也幫助把下肢的血液給往上送到了心臟,在某種程度也能加速血液循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扎馬的時候,看上去沒有動,然而紮上十來分鐘後,卻微微有汗的原因之一。

圈手膀手:預防「滑鼠手」,避免「五十肩」

圈手和膀手,都是詠春拳中重要的基礎手法,這兩個手法都不是靜態的姿勢,在分別以腕關節和肩關節為軸心的旋轉過程中,也能預防上一些小毛病。

1.圈手,預防「滑鼠手」

「滑鼠手」並不只是使用滑鼠而形成,而是一種代稱,長時間使用手指、腕部工作的人,腕部內供神經通過的空間會縮小,神經受到擠壓,就會出現手指麻木、無力的情況。

圈手,就是在手臂前舉、手指併攏、掌心向上、平攤手掌的前提下,讓五指以指向自己的方向,儘可能的屈曲,然後以腕關節為軸心,由身體內側慢慢向外旋轉,轉不動後,方才停下。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在五指儘可能的屈曲後,肘關節伸的更直,對肘部是一個拉伸的運動;對於腕關節來說,由內向外的旋轉,促進了腕部僵硬的肌肉組織活動,將腕部內可能粘連在一起的組織也拉伸開來,預防了「滑鼠手」。

2.膀手,避免「五十肩」

「五十肩」就是我們說的肩周炎,「五十肩」都是一種過去的說法,現如今肩周炎也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

膀手既是一個防守和進攻動作,更是一個保健的動作。像上課舉手發言一樣舉起前臂、掌心向後,隨即將肘關節外旋,將整個動作變化為軍人敬禮的姿勢,然後保持這個姿勢以後臂推前臂,以肩關節為軸心,繞過眉毛,讓前臂水平略向下落在胸前,此時,後臂與胸成垂直的90度角,前臂與後臂形成130度角,膀手的動作就完成了。

就保健來看,這個動作的核心,就是在肘關節儘可能的外旋外展後,以肩關節為軸心劃的這個弧。肩周炎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肩膀由於背單肩包或者坐姿不正,導致肩膀部位的肌肉及組織僵硬、勞損,形成一個慢性的炎症,炎症滲出的物質,又把周圍的組織給粘連在一起,讓肩膀難以活動開。膀手可以很好的幫助肩膀活動,預防肩周炎。

詠春有句話,叫「拳打卧牛之地」。不論是扎二字鉗陽馬,還是練習圈手和膀手,在辦公室內就可練習。除此之外,師父每天耳提面命的有句話,那就是「不要想太多,放鬆」。詠春第一套拳,叫「小念頭」,用廣州話發音,聽起來像「少念頭」。少念頭,就是不要想太多,就詠春技擊的角度來看,少念頭可以讓我們在練習時候更專一,更容易功成,放鬆可以讓我們能更快的反應,更快的出拳,而從保健的角度看,少念頭和放鬆可以讓人更從容,心態更平和,少焦慮從而少疾病。

這就是我在學了詠春一個多月後,從一個醫生的角度,對詠春保健功效的解讀。功力尚淺,在今後的習練生涯中,應該還會有所悟,有所得。


推薦閱讀:

【詠春拳】
詠春拳拳譜
詠春拳小念頭五至八式右日字沖拳和左三伏手等
什麼是詠春拳的肘底力?
詠春拳之內門拍手

TAG:詠春 | 保健 | 詠春拳 | 拳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