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三千年定都史:為何偏愛這兩座城市?

中國歷史五千年,建立的政權數百個,都城也有數百座,但是真正出名的古都,也就是「七大古都」。

其中算得上超級都城的,只有兩個。

楚漢爭霸結束後,劉邦最初將漢都選在了洛陽,出身山東的各位將領大臣們非常滿意,但是過了不久,一個平民婁敬就求見劉邦,建議他遷都關中定都長安。而將領大臣們當然是反對的,兩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時選擇南京並不果斷,他曾經還讓太子朱標巡視關中考察西安、洛陽,論證遷都的可能性。然而世事無常,奪位的朱棣不但沒在西安、洛陽建都,反而將都城一股腦的搬到了北京去,從此才奠定了明王朝近三百年基業。

縱觀歷史我們發現,中原王朝的都城不是隨便放在那兒都行的,而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要求,結合中國社會姐經濟的發展歷程,定都在哪兒,可是一個非常值得細細品味思考的問題。

長安

婁敬勸劉邦遷都長安,當然是誇長安的好。而這個號不是小好,是大好。

劉邦先前選洛陽,是為了繼承東周遺志,站在暴秦的對立面,婁敬就拿出東周衰落列國紛爭說事兒,說在洛陽無險可守、長安易守難攻,土壤肥沃、農業發達,而且一面朝東,對山東諸侯有極大地震懾作用。

劉邦最後也是相信了婁敬的這一套說辭,遷都長安,但是史書讀多了,就能感覺到,但凡建都的地方,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說辭也太老套了些,一個帝國的都城守不守地住,關鍵還是看這個國家怎麼樣,行將就木的王朝,都城地勢再險要,還不是一攻就破。

後話雖然如此,但是當時就因為婁敬的建議和劉邦的決定,中國歷史第一超級都城——長安誕生了。

中國封建社會的前四個巔峰——秦漢隋唐,都定都長安:秦朝屬於關中本地人建立的政權;漢朝建都長安是屬於外地人過來定居;隋、唐兩朝的建立,離不開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所以屬於過來關中抱緊大腿的類型。

而除了秦,其他三個王朝本沒有必要來長安,但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煩惱——西北邊患,從漢朝的匈奴、到隋唐的突厥,西北地區總是戰爭的前線,所以立都長安,對於邊境防守、軍令暢通、情報收集意義巨大,而且正是因為都城距離前線咫尺之遙,漢、唐兩朝尚武之風盛行,因此培養出了漢武帝和唐太宗。同時也是因為將長安定為首都,西部的廣大地區,也逐漸被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長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帝國中心。

洛陽

從西周到唐代,歷朝歷代的都城除了長安,就是洛陽了。

漢高祖劉邦面臨的國都選擇的爭論,同樣放在了光武帝劉秀的面前,光武帝劉秀身後,是南陽士族和河北豪強,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會選擇洛陽作為國家的首都。

放眼中國歷史,建國者選擇都城都是以主為居,選擇自己熟悉的地方。中原漢族的周、秦、隋、唐是這樣,少數民族的遼、金、元、也是如此,朱元璋選南京,朱棣選北京,但後來袁世凱選北京,蔣介石選南京,當然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劉邦不同,他為了剛大的發展和更大的成就,選擇勞師動眾的遷都,這份魄力劉秀沒有,所以決定了東漢比不上西漢那麼讓後人懷念。安史之亂前的王朝,主要的外患來自於西北,進去的王朝就敢於建都於靠近邊境的長安,守成的王朝就會選擇遠離邊境的洛陽。

但是不能說洛陽就完全沒有優勢,作為中原腹地,四通八達的交通是洛陽最大的優勢所在。到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出現,洛陽的地位也之間提高,從而形成了兩都並立的政治格局,並中國的政治中心隨著漕運的發展開始東移。

京杭大運河

從周朝來事到北宋,中國的都城一直在黃河流域東西遷移,總體的去世是從西向東,直至北宋將都城定在開封。而從北宋到現代,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先後作為都城存在,顯示了另一種變化:王朝的政治中心從內地移向了沿海,中國都城的變遷從東西橫軸變成了南北縱軸。

而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京杭大運河開鑿。

京杭大運河分為兩段,以洛陽為中心,南到蘇杭、北至涿郡,往南是為了運糧,往北是為了運兵。這條橫亘在中華大地上的水路大通道直到現在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隋唐大運河建成後,運河經濟應運而生,特別是安史之亂後,藩鎮通過對運河的控制造成了長安的糧食大危機,使得控制運河成為了此後歷朝統治者最為看中的一條掌握國家的重要手段。

但是凡事也有例外,北宋開始,中原王朝的外部威脅從西北轉向了東北,長安和洛陽作為國都的歷史條件不存在了。

加之元朝統治者為了更方便的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大都,對京杭運河進行了大量的改道,不在繞道洛陽、開封,而是以近乎直線的距離將京杭運河拉平,黃河流域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徹底落幕,千年古都長安和洛陽,而徹底的衰落了。

北京

在中國古代有一條鐵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必須分離,而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必須重合。

這句話顯示了統治階級對於經濟干預政治的有心,也體現了其為維護統治總結和探索的一條必要的規律:古代國家最終要的兩件事,對內統治和對外征伐,必須從一個中心發出,不然就會四分五裂動亂不堪,唐末的藩鎮割據,明代的靖難之役就是兩個血淋淋的例子。

所以政治中心必須直面最大的外部威脅,朱棣選擇北京不僅是為了在自己的根據地統治國家,更大的一個原因是為了實現「天子守國門」的軍事目的。

基於上面的理由,近五百年的歷史中,北京作為國都,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金國將北京定為首都開始,中國的國土已經不只是漢唐時期長城以南地區了,而是包括中原地區、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廣大地區,北京作為這三地區的交界處,自然成為了國都的首選;

再者,北京是京杭大運河的北端終點,漕運便利,南方的錢糧可以方便的到達。因此,北京作為中國500多年的首都一直到現在還在延續,期間,北京經歷過土木堡之變,李自成起義,滿清入關的政權更替,還是作為一國之都,穩如泰山。

回顧中華千年的國都變遷,一條清晰的脈絡就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每一個朝代國都的設立,都有深刻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國都往往影響著一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榮辱。


推薦閱讀:

金三亂來與中國契機
從13張書法名帖看中國書法
「中國第一男團」驚艷紅場 (附視頻)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五十九:袁了凡——修身積善 四訓教子

TAG:城市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