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06-16
李君如: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08年09月11日 來源:《文匯報》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僅貫穿著「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而且貫穿著以「振興中華、趕上時代」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換言之,愛國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和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以「振興中華、趕上時代」這樣的愛國主義為己任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範疇,在中共黨代會文件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1945年中共七大,一次是2007年中共十七大。中共十七大在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整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候,明確地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對於這一重要範疇,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是毛澤東同志在認真總結我國革命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並進行深入的哲學和理論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在改革開放新的實踐基礎上,在本世紀初,我們把這一命題作為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武裝的中心任務重新提了出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是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初期,於1938年10月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的。他以我們黨在北伐戰爭和土地革命戰爭經歷的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歷史經驗和抗日戰爭初期在統一戰線問題上出現的右傾錯誤為鑒戒,深刻地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鬥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在這裡,毛澤東同志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並強調這是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中共七大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了「巨大工作」。 但是,在全國解放後,我們很少公開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提法,一般只是使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提法。其原因是,1948年6月共產黨情報局通過決議,批評南斯拉夫共產黨的所謂民族主義、反蘇和親資本主義傾向。考慮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可能會被誤解為民族主義傾向,而我們又面臨著奪取全國政權後需要蘇聯政府的支持和援助,所以不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後來在《毛澤東選集》出版時,也把《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 實踐證明,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是正確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在認真總結我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探索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並以社會主義的嶄新實踐驗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性。 進入21世紀之初,中共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重新使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提法。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重要講話中,首次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來說明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要把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幹部教育的中心任務。在此基礎上,中共十七大在論述黨的思想建設任務時,明確地提出要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 了解這一過程,對於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涵義 歷史的回顧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的提出,不僅在中國是一個理論創新,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也是一個理論創新。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毛澤東同志提出這一命題,不僅是基於對中國革命經驗的深刻總結,而且有著一個極為深刻的背景,這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由此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包含著兩個不可分割的涵義: 涵義之一,是解決中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能夠進入中國,並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青睞,不是偶然的。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從林則徐、魏源、龔自珍到洪秀全,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運用各種思想武器,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英勇奮鬥,都沒有能夠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打開了中國救亡和發展的希望之門。 涵義之二,是解決中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這不僅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總是強調自己提供的不是教義,而是世界觀、方法論和行動指南,理論要聯繫實際,而且是因為中國社會狀況包括階級矛盾與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有很多不同之處,必須依靠我們自己去研究解決。 因此,實踐證明,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程中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相結合,才能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面貌為之一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追求 從毛澤東同志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明確的價值追求和科學追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追求,就是要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內核就是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追求,就是要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其內核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這兩大追求,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的關鍵。 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的科學追求,一般來講,包括了一個基本原則、三個理論要求: 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強調黨要努力學習,研究理論,研究歷史,研究現實,在這樣三方面的學習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在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著名的整風文獻中,毛澤東同志在闡述「理論聯繫實際」的「實事求是」原則時,指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必須做到理論與歷史、現實相結合,也就是說理論與此結合的「實際」包括「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兩個方面。在這裡,毫無疑問,「現實狀況」的研究是最重要的。不研究現實問題,不解決現實問題,就談不上理論聯繫實際,就不可能實事求是,就無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此同時,「歷史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毛澤東同志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現實問題時,特別重視聯繫更廣更深的歷史經驗來研究現實運動的規律。這裡所講的「歷史經驗」,包括中國的,也包括外國的;包括中國現代的,也包括中國古代的。實際上,這就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古今中外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來認識現實並解決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理論研究過程,是理論與包括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的客觀實際之間相結合的複雜過程。 三個理論要求,就是: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和解決中國問題,包括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總結中國的歷史經驗進而研究總結中國現實社會的矛盾運動規律;二要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豐富經驗,並在同外國經驗的深刻比較中使之上升為理論,充實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去,即毛澤東同志在1941年所說的「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三要通過民族形式包括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表達馬克思主義,不僅在內容上要努力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形式上也要努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論述這一點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兩點: 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是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過程。究其實質,是馬克思主義面對中國實際,回答和解決中國實踐提出的問題的過程,是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這裡,理論要面對中國現實,指導中國實踐;同時要深入實踐而不能脫離實踐,回答和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問題;還要在實踐中敢於和善於進行理論概括、理論創新。 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歷史經驗總結與現實矛盾研究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不研究現實矛盾不可能實事求是,不研究歷史經驗也不可能實事求是。只有把對現實矛盾的研究與對古今中外歷史經驗的研究結合起來,才有可能認識並揭示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規律,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價值追求 在我們講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應該注意到,這裡所說的「中國化」,既對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提出了「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一科學要求,又指出了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是「為振興中華」而奮鬥這一價值要求,兼有科學與價值的雙重要求。 前面已經說到,毛澤東同志是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論新階段》的報告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的。具體地說,他是在這一報告的第七部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提出這一科學命題的。在論述這一問題的時候,他首先從「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講起,指出:「國際主義者的共產黨員,是否同時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呢?可以的,應該的,看什麼歷史條件來決定。」「對於我們,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密切結合著,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者而戰。」「只有為著保衛祖國而戰才能出全民族於水火,只有全民族的解放才能有無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的解放,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戰爭中的實施。」正是根據這樣的深刻思考,他提出:「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澤東同志所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強調要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馬克思主義,而且強調這樣做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追求,這就是為了「出全民族於水火」,為了「全民族的解放」。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成果,就是這樣一個由與中華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人所創立,為振興中華民族應運而生,融愛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於一體的思想理論。 可以這樣說,為振興中華而奮鬥——中國共產黨人這一無私的矢志不渝的價值追求,既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感召和凝聚中國各族人民的魅力之所在,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努力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學習、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動力之所在。振興中華,愛國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了解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主線,是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那麼,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的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我們已經知道,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求我們立足中國國情,依靠自己的實踐,回答和解決的是近代中國這兩大歷史性課題。因此,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進行了兩次「結合」,實現了兩次歷史性的理論飛躍。 為解決中華民族面臨的第一個歷史性課題,中國共產党進行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第一次「結合」,實現了第一次理論飛躍,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同志。他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出發,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揭示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為解決中華民族面臨的第二個歷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又進行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第二次「結合」,開始了第二次理論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始於毛澤東同志1956年「以蘇為鑒」,從中國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思考,但是後來由於指導思想上的失誤沒有成功,只是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思想遺產。這一理論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同志。他繼承毛澤東同志的未竟之業和思想財富,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和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鮮經驗,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由於「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第二次結合、第二次理論飛躍也沒有完結。伴隨著這次理論飛躍在實踐中的深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世紀之交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堅持、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新的貢獻。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新的實際出發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堅持、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儘管這次理論飛躍尚未完結,但是從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到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始終貫穿著一個共同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的主題。而且,圍繞這個主題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聯繫的理論觀點已經形成一個科學體系。所以,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並且指出這個理論體系,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需要深入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切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又是與中國共產黨人熱切地堅持的愛國主義相聯繫的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始人和奠基者鄧小平同志,同毛澤東同志等其他老一輩革命家一樣,首先都是愛國主義者,都是為了救國救民走上共產主義道路的。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一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的愛國主義者集團,就是這樣一個自覺地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融於一體的工人階級先鋒隊。鄧小平同志有篇文章,題目就是《振興中華民族》。他在這篇文章中明確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他在這篇文章中還充滿信心地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是一個政治大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將會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中國共產黨人就是這樣一批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這樣一批共產黨人的傑作。 進一步的研究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社會主義觀,而且凝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有兩個互相聯繫的支撐點: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無怨無悔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為人民服務,集中表現在為振興中華而奮鬥上;為振興中華而奮鬥,又體現在為人民謀利益上,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種著眼於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振興中華的精神和行動,正是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賦予「愛國主義」的新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堅持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意識到愛國主義不是閉關自守。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作出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必須緊跟世界發展進步潮流」,始終做到「三個代表」,作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決策;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必須樹立全球戰略意識,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作出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歷史性決策。這一切,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四個字:「趕上時代」。他說:「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可以這樣說,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所弘揚的愛國主義,是以「振興中華,趕上時代」為使命的愛國主義。這樣的愛國主義,這樣的價值追求,已經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部實踐和全部理論之中。我們只要回顧一下改革開放的歷史,就可以注意到,我們黨之所以要領導撥亂反正,糾正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以及其它政治運動中所犯的錯誤,之所以要領導改革開放,變革自己在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濟政治等各方面體制,說到底,就是為了我們這個歷盡苦難的民族能夠儘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振興中華,趕上時代。我們只要研究一下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同樣可以發現,這些理論提出的宏觀發展戰略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的所有決策,都是為了振興中華,趕上時代。 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僅貫穿著「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而且貫穿著以「振興中華,趕上時代」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換言之,愛國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和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以「振興中華,趕上時代」這樣的愛國主義為己任的社會主義。也正因為這個道理,我們在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時候,應該更好地更有感染力地把愛國主義情操融入於理論學習、研究和宣傳之中,更好地更有感染力地動員中華兒女為振興中華、趕上時代而發奮學習,努力工作。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教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幫韓國定的青瓦颱風水寶地,為何現在成了至煞之地?有料!
※大道之源 大美無疆 | 洞天福地——中國王屋山·天壇山
※施小煒:美國師生是怎麼送禮收禮的(中國青年報 2009-6-4)
※難民,一張中國要不起的牌
※婚戀自由為何會遭遇「中國式逼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