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尊孔讀經」:這座學校堅持了三百多年(圖)
摘要:日本江戶時代所建閑谷學校無論在儒家經典教育,還是在釋菜禮傳承方面都享有盛譽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試圖以此為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具體考察日本儒家經典教育與釋菜禮傳承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功能。[①]本研究揭示了日本主動吸納並傳承中國儒家文化的持續性及創造性,同時啟示了中國傳統儒學也可以反過來在吸納日本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對深入探討孔廟的歷史演變與當代功能以及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與應用發展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前言
學術界關於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經典途徑朝鮮半島傳至日本的年代是285年還是405年存在爭議。[②]筆者與學術界多數學者一樣傾向後者,並認為後來儒家經典及其思想基本上一直受到日本皇室、武士、宗教界以及工商界等精英階層的尊崇敬仰。由於他們長期由上至下推崇、普及儒家經典教育,儒家思想在各個時代對日本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現存最古老的孔子廟主要有栃木縣足利市足利學校的大成殿、東京的湯島聖堂、茨城縣水戶市的弘道館、岡山縣備前市舊閑谷學校的聖廟、佐賀縣多久市的多久聖廟等。
筆者曾在拙稿「試論日本孔子廟的歷史演變與當代功能:以湯島聖堂與弘道館為例」中,詳細討論了日本孔子廟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功能。[③]本文主要以舊閑谷學校為例來考察日本地方鄉校及其孔子廟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功能。
舊閑谷學校座落在岡山縣備前市和氣町閑谷地區的深山峽谷,創建於江戶時代初期的1670年,當時的建築保存良好,儒家教育以及釋菜禮傳統也傳承至今。筆者於2013年11月23日至24日、2014年1月4日、2014年2月4日、2014年9月4日、2015年1月4日、2015年10月24日先後六次專程到舊閑谷學校以及相關設施實地考察,先後採訪了多位相關專家,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新年讀經與釋菜等儀式,收集了大量第一手人類學資料以及參考文獻。[④]
需要說明的是,有關舊閑谷學校的介紹,雖然也能在一些學術著作以及各種媒體上看到,但各有偏重,不夠全面深入,甚至有誤。[⑤]而在筆者的研究範圍內,目前尚未見到有關對此校儒家經典教育與釋菜禮傳承進行人類學與儒學、教育學以及歷史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性考察報告。因此本文試圖彌補這一空缺,揭示源自中國的傳統孔廟及其儒家經典教育在日本社會不斷被傳承並本土化的發展概貌,以此實例進一步闡釋中日兩國儒家文化的關聯性,並為深入探討儒學的傳統與現代化、孔廟的歷史演變與當代功能等重大問題提供參考資料與研究視角。
一、舊閑谷學校的儒家經典教育歷史
江戶時代(1603-1867年),德川家康尊孔崇儒,重用藤原惺窩的得意門生林羅山,興辦學校並普及儒家經典教育。因此,孔子廟也伴隨這些學校的誕生在各地陸續登場。
岡山藩主池田光政(1609-1682)也信奉儒學並積極施行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德治,起用得力家臣津田永忠(1640-1707)為岡山郡「代官」(特使)墾田治水,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營造大名庭園「後樂園」,[⑥]同時勤儉節約,致力於文教事業,重用著名陽明學者熊澤蕃山(1619-1691),倡導士族及平民教育,因此深得當地民眾擁護,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風淳厚、政績顯著而在各藩中享有盛名。[⑦]
池田光政於寬永十八年(1641)創設了全國第一所藩校花田教場,寬文九年(1669)七月創辦了岡山藩校,精心培養藩士子弟。其教育方針是「文武兼備」,即學生除了學習中國儒家所提倡的六藝外,還必須精通槍術、馬術以及鐵炮射擊等武藝,參加每年二月定期舉行的釋菜等各種儀式。這一點與其他各地藩校無異,但值得一提的是,此校比德川幕府所建湯島聖堂還早21年。
為了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接受讀寫、計算以及孝悌之道等基本技能與社會道德教育,池田光政於寬文八年(1668)五月決定在備前藩領內12郡創辦123所鄉村學校「手習所」,加上前年在岡山榮町創辦的一所手習所,總共124所。其中一所座落在和氣郡木谷村延原山谷,由池田光政親自考察選定地址,津田永忠負責建造。寬文十年(1670)五月簡易校舍建成後,延原改稱為閑谷,即閑靜山谷宜讀書求學之地。
當年,津田永忠奉命從岡山城移居閑谷,作為督學「學校奉行」[⑧]長期管理學校所有事務。至延寶二年(1674),講堂、聖堂(聖廟)以及宿舍「學房」等設施建成。延寶三年藩政府由於財政壓力,將上述寬文八年設立的123所鄉村學校「手習所」廢除,統一編入至閑谷,稱為閑谷學校。
池田光政臨終前,曾特意留下了「將閑谷學校永遠辦下去」的遺言。而當初閑谷學校的經費來源是第二代藩主池田綱正於延寶元年(1673)開始作為閑谷學田下發給木谷村的279餘石稻米地租。這與藩士的「知行」(報酬、通常以稻米石數計量)一樣,也有可能被削減或沒收。所以,津田永忠認真貫徹執行池田光政的遺志,於延寶八年(1680)徵得藩主池田綱正許可,將木谷村的田地與山林購買下來,以學校為地主、農民為佃農,並將木谷村改為閑谷學校。這樣就可以保證即使藩主池田家被「改易」,學校也可以永遠維持下去。另外,他還為了增加閑谷學田的數量,仿照中國的井田制,在和氣郡友延村附近海濱開墾了下井田新田9町3反(約10公頃)有餘,進一步確保了閑谷學校的經費來源。
池田光政去世後,津田永忠採用最好的建築材料與最新技術,於貞享元年(1684)重建了聖堂與講堂,貞享三年(1686)修建了祭祀池田光政之靈的芳烈祠。[⑨]如後所述,這三座建築至今完好無損並受到重點保護。筆者在參觀考察時注意到,聖廟與芳烈祠平行並列,亦分別俗稱西御堂與東御堂,而且都有蓋著紅瓦的長方形圍牆環繞,但圍牆院內面積分別為2006平方米與3530平方米。
關於這一差異,現岡山縣青少年教育中心閑谷學校職員吉房順治先生解釋說,這是由於芳烈祠大門前13級台階比聖廟大門前19級台階少6級造成的必然結果,目的是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敬並突出聖廟的崇高地位。為此設計修建芳烈祠時,還將其地基比聖廟深大約1米。另外,芳烈祠的本殿建築面積18.95平方米遠比聖廟大成殿建築面積34.93平方米要小,其建築物的整體高度7.6米也比聖廟(大成殿棟高11.70米,如加上鳥形雕塑則為12.4米)要低。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在日本流行的關於弟子應「後退三步,不踏師影」的佛教諺語,可謂一藩之主池田光政謙卑好學,對自己尊崇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始終以禮相待的象徵體現。
芳烈祠建成當年的二月上丁日和八月仲秋丁日,岡山藩校和閑谷學校分別舉行首次釋菜禮,後來成為慣例。[⑩]在閑谷學校一年一度的釋菜禮中,津田永忠擔任獻官,其他教師則分擔其他職位,所有師生以及普通職工都要參加。另外,正德元年(1711)元旦,閑谷學校首次舉行誦讀儒家經典儀式「新年初讀之儀」,[11]並成為定製。後來釋菜禮與「新年初讀之儀」一直成為每年定期舉辦的兩大傳統儀式。
至元祿十四年(1701),沿學校正門鶴鳴門[12]左右延長修建了長達765米的圍校石牆,由無數顏色各異的大塊流紋岩石塊巧妙組合而築成。石牆為蒲鉾造型,依山坡地形起伏變化,其中主要位於南面平地的505米石牆寬1.8米,高2米,顯得厚重古樸。石牆圈內總面積為一萬坪(約3萬3058平方米)。另外,鶴鳴門前面不遠處還建有泮池。
當時平民百姓被武士階層統治,社會經濟地位低下,而閑谷學校作為鄉校,是為普及平民教育而開設的,所以建成這所平民學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被譽為日本最古老的庶民學校。學生主要以村吏為首的農民、武士、商人、醫生等各種身份不同的人家子弟,而且對外開放,岡山藩以外的各種身份不同的人家子弟也可以申請入學。
當時明文規定:凡來此學習者,原則上不用交學費,準備好必要的文具,便可入學。但學生要自備午餐盒飯「便當」,鼓勵鼓勵富裕家庭子弟可帶些大米來校。學生的年齡多樣,從7、8歲至15歲不等。家離學校較近的學生徒步上學,而來自偏遠鄉村的學生則住在「學房」,數名學生一起住在同一個房間。
與岡山藩校不同,這裡的學生原則上不必習武,但校舍附近有馬場可練習騎馬。明和七年(1770),閑谷學校確定了課程規章制度。教學內容主要以朱子學為主。學生入學後,首先要學習「習字」與「素讀」儒家經典,從《孝經》《小學》、《四書》,《五經》開始,逐步深入至《史記》與《漢書》等中國史書。
學校規定,每天除了下午四點至六點的兩小時休息時間外,從早上七點至晚上十點都要珍惜片刻閑暇認真學習。學習日程以五天為一個單位計算,連續學習四天後,第五天休息。雖然學習內容以「習字」與「素讀」為主,但每月逢1日(1、11、21日)和逢6日(6、16、26日)的那天在講堂有關於《四書》的講座「講釋」,而在逢3日(3、13、23日)和逢8日(8、18、28日)的當天則有關於《五經》等方面的「講釋」。
此外,在逢1日的下午六點至八點,學生都到教師家裡,以3至4人為一組閱讀《小學》、《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互相糾正錯誤,並按成績差異來決定座席順序。每月伊始,要舉行使用寫有《小學》·《四書》·《五經》的木牌來測驗學生記憶力的考試、或者定期舉辦創作漢詩與漢文的詩歌會以及文會等。
很多學生通常用一年時間完成這一階段的學業後,便離開學校到各地就任官職。優秀的學生則繼續留校深造。他們在「孝、悌、忠、信」的思想指導下,有的學習農業知識,有的學習經商之道。
另外,每月初一早晨都要在校內的習藝齋舉辦關於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所定學規——《白鹿洞書院揭示》(即《朱文公學規》)講座。除了在校學生以外,附近鄉村居民也可以自由參加聽講。他們認為《白鹿洞書院揭示》簡明扼要地體現了朱子的學術思想。
明治維新後,各地很多江戶時代所建校舍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被迫關閉,但閑谷學校由於有志之士的努力保護而倖免遭到破壞,基本上完整無損地保存至今。明治三年(1870),由於藩政改革,閑谷學校被關閉,合併至岡山學校。明治六年(1873),陽明學者山田方谷(1805-1877)建議復興閑谷學校,並將其更名為閑谷精舍,但由於明治五年八月頒布的《學制》法令的實施等原因而沒有成功。明治十七年(1884),教育家西薇山(1843-1904)等再次振興閑谷精舍,並將其更名為閑谷簧。明治三十六年(1903),閑谷簧更名為私立閑谷中學,兩年後新校舍本館在防火山「火除山」西側落成。
大正十年(1921),根據縣營移交管理規定,私立閑谷中學更名為岡山縣閑谷中學。昭和二十三年(1948)根據學制改革,岡山縣閑谷中學改為岡山縣立閑谷高級中學。第二年,由於高級中學整編,更名為岡山縣立和氣高級中學閑谷校舍。此校舍於昭和三十九年(1964)3月31日廢止並停止招生,從此以後人們習慣稱呼為舊閑谷學校,而師生與職工則統一編入於昭和二十四年(1949)創建的岡山縣立和氣高級中學和氣校舍。昭和四十年(1965),岡山縣立和氣高級中學更名為岡山縣立和氣閑谷高級中學。
岡山縣立和氣閑谷高級中學座落在遠離舊閑谷學校約8.9公里處的平原居民區,附近有和氣電車站,生活與交通都極為便利。此校繼承了閑谷學校創建以來295年的學統,不僅將儒家思想的信奉者、閑谷學校創辦者池田光政所倡導的「信、勤、儉」作為三寶校訓予以傳承,而且成為承辦各種傳統儀式的主體,並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13]
二、舊閑谷學校《論語》教育現狀
明治維新的成功,既讓日本人充滿自信,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因此,至明治時代後期,日本精英階層基本上逐漸重新認識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與重要性,並將各種文化遺產用法律保護起來。舊閑谷學校也不例外,而且越來越受到重視並開發利用。
大正十一年(1922),根據《史跡名勝天然保護法》,閑谷學校被指定為國家史跡;昭和十三年(1938),講堂、聖廟、神社等25個建築被指定為國寶(舊國寶,相當於現行法中的重要文化財)。這些舊國寶根據昭和二十五年(1950)實施的《文化財保護法》更名為「重要文化財」,其中講堂於昭和二十八年(1953)被指定為國寶。昭和二十九年(1954),閑谷學校被指定為「特別史跡」,昭和三十九年(1964)3月31日停止招生,昭和四十年(1965)成為岡山縣青少年教育中心閑谷學校。
據媒體報道,2015年4月24日,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與茨城縣水戶市的特別史跡舊弘道館、櫪木縣足利市的史跡足利學校以及大分縣日田市的史跡咸宜園一起作為「近世日本教育遺產群:學心與禮節之源」被認定為日本遺產(Japan Heritage),名聲更大。至今參觀者連續不斷,特意來參觀學習並接受教育的全國各地青少年也絡繹不絕。
2013年11月23日至24日,筆者首次參訪舊閑谷學校,受到公益財團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顯彰保存會事務局局長、岡山縣青少年教育中心閑谷學校所長國友道一先生等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顯彰保存會於2001年成立,2006年被確定為該校的管理機構。
筆者參訪舊閑谷學校的契機之一,是在其網頁中看到他們每月第三個周日上午在講堂舉辦一次誦讀《論語》公開講座的介紹宣傳。據國友道一先生介紹,「舊閑谷學校周日《論語》講座」自2007年開始,每年原則上從6月至次年3月,每月第三個周日上午10點半至12點,聘請高級中學的漢文教師在講堂講授《論語》,並帶領聽講者一起誦讀《論語》章句。每次參加講座的費用為500日元,繳費即可參加,報名聽講人數在20-50名之間。
公益財團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顯彰保存會自平成九年(1997)5月創辦學術刊物《閑谷學校研究》以來,每年5月發行一期。據2005年5月發行的第5期介紹,閑谷學校顯彰保存會在備前市教育委員會與和氣町教育委員會的指導下,自2005年新年開始,恢復了中斷近一個世紀的「新年初讀之儀」,誦讀《論語》章節,以象徵一年學習生活的開始。
現行新年初讀之儀作為定製每年1月4日上午在校內聖廟與講堂舉行。參加者主要是和氣閑谷高級中學的師生與職工。學生家長以及其他男女老少都可自由報名參加。但原則上所有參加者均須購買進入校內的門票。[14]
2014年1月4日清晨,筆者從神戶出發,應邀參訪了新年初讀之儀。這天是新年長假節日的最後一天,但新年初讀之儀對舊閑谷學校來說則是新年開學典禮。儀式的順序與內容如下:
9點30分至9點50分,聖廟大成殿集合;10點至10點15分,向孔子像獻香、敬禮;10點30分至11點,移至講堂集合,朗讀《論語》章句;11點至11點20分,暢談新年抱負;11點20分至11點30分,學生親手用純白毛巾擦地板。
據第二天《朝日新聞》報道,此次參加儀式的人數為220名。其主體為和氣閑谷高級中學的學生,其次是該校教師與學生家長及其親屬。另外,還有一些與該校有各種社會關係的各界人士。座次沒有明文規定,但通常學生坐在後面,其家長以及年長者坐在前排(參見照片1)。
照片1講堂里的新年初讀之儀(筆者攝於2015年1月4日)
講堂內沒有任何裝飾,堂壁正中依次懸掛著第二代藩主池田綱政於延寶二年(1674)四月為閑谷學校制定的《閑谷學校壁書》[15]木牌與中國宋代朱熹制定的《朱文公學規》匾額,右側高懸著第五代藩主池田治政書寫的「克明德」三個猷勁大字匾額。
講堂自1684年建成以來,一直是莊嚴肅靜的儒家經典教育場所。由於當時使用了最好建材與最高技術,建築堅牢,外觀華麗,至今完好無損,堪稱日本學校建築史上的奇蹟,1953年被指定為國寶,也是所有學校建築中唯一的國寶。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完美地繼承江戶時代師生的苦學精神,講堂內至今特意不通電,沒有安裝空調,也沒有使用其他任何取暖設備。當天上午氣溫在8-9度,筆者穿著毛衣與外套都感到寒冷,但儀式中學生都脫下外套,身著單薄的學生制服或西裝,聚精會神,正坐如鐘。
當筆者把這一現象與自己的敬意告訴國友道一先生等學校工作人員時,他們會心地說:「前年這天的氣溫更低,降至零度左右,但大家一直熱情很高,並不感到寒冷。」
2015年1月4日,筆者再次參觀考察新年初讀之儀時,還發現許多中小學生雖身著短褲、雙腿裸露,但絲毫沒有流露出感到寒冷的表情。由此可見,從江戶時代開始認真誦讀《論語》章節的優良傳統作為學校的開學儀式完整地傳承至今。
2014年9月4日,國友道一先生陪同筆者訪問了和氣閑谷高級中學。據該校校長香山真一先生介紹,2001年為紀念建校330周年,編輯出版了論語教材《論語百章》,供全校學生誦讀《論語》使用。該校每年有5次集會,全體師生都要在集會開始時一起誦讀《論語》章句,銘記孔子教導,省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從2014年開始,全校師生攜帶使用名為《論語手帳》的袖珍日曆手冊,每頁右側供記錄一周的安排,左側印有《論語》章節。另外,2014年8月5日,該校師生第四次訪問曲阜,4名學生費用來自岡山縣教育委員會撥發的「和氣藹藹項目」專款,其目的是為了普及《論語》教育。
近年舊閑谷學校大力推行《論語》普及教育,與縣政府的經濟援助與思想指導有密切關係。比如,岡山縣教育委員會為了促進心靈精神教育與日常生活教育,讓學生更健康成長,決定在中小學導入傳統的《論語》教育,於2013年3月編輯出版了題為《學校教育活用<論語章句>集》的教學參考資料並免費頒發給各校師生以及相關機構人士。另外,岡山縣教育委員會為了更好地推進論語教育普及工作,於2014年10月25日在舊閑谷學校召開題為「學《論語》學術研討會」。
為何岡山縣教育委員會熱衷於《論語》普及教育呢?「學《論語》學術研討會」通知書開頭公開說明:人與人為了健全地交流、舒適地生活,離不開規範意識、做人常理以及人際關係等因素。而《論語》以講解如何「做人」為中心話題,所以此次研討會決定以此為基礎,主要討論「為何現在出現《論語》熱」以及「學校教育導入《論語》課程的可能性」。
但筆者認為除了這些客觀原因外,至少還有以下兩方面的因素,值得留意。
首先,與日本社會精英人士自發推廣《論語》普及教育的傳統有關。比如,岡山縣井原市的興讓館高級中學自嘉永六年(1853)創辦以來,一直保持每天早上全體師生齊聲誦讀《白鹿洞書院揭示》並堅持普及《論語》的傳統教育方針。筆者於2014年9月5日訪問了該校,受到校長小谷彰吾先生的熱情接待,並旁聽了他以及沖久教人老師講授的《論語》課。
據小谷彰吾校長介紹,該校自二戰後《論語》教育停止,但在他的倡導下於2004年4月的新學期開始正式將《論語》作為教材並定為必修課程,規定一年級各班學生一起上《論語》課,為一個學分。小谷校長還於2011年4月主持編輯了《<論語>與「人學」學習資料集》,供該校師生學習參考並免費贈送給其他相關機構與《論語》學習愛好者。
其次,中央政府的法令無疑促進了岡山縣教育委員會以及其他地方政府推動《論語》的普及教育。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於平成元年(1989)3月頒布的舊《學習指導綱要》,高級中學於次年將《論語》作為國語古典與漢文的主要內容。另外,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08年3月頒布的新《學習指導綱要》,以《論語》為主要內容的古典與漢文於2011年與2012年4月分別正式納入小學與中學的國語課程。
但值得一提的是,東京都世田谷區教育委員會因為取得了不受《學習指導綱要》的「日語特區」優待證,已於2007年4月將以《論語》主要內容的古典與漢文正式納入全區所有中小學的國語課程。
由此可見,《學習指導綱要》普及《論語》教育不僅繼承發展了傳統的教育方針,而且集中反映了當代社會各階層的需求。
三、釋菜傳承
如前所述,閑谷學校歷史上的釋菜禮源自貞享三年(1686)八月五日(仲秋),以後通常每年在八月仲秋定期舉行。元祿十五年(1702)制定了《釋菜要項》,規範了儀式的程序環節和職務分工等具體事項並成為定製。比如,獻官由學校奉行擔任,贊、通贊、掌儀、祝、執事、司尊、司盥、司鼓則由閑谷學校的教職員工分別擔任。
釋菜禮結束之後在芳烈祠祭神。獻官(奉行)在供奉著池田光政銅像的廚子開啟後,依次獻果(米飯、柿子、水果)、參神再拜、上香俯伏、獻酒、獻茶、點茶、辭神再拜。
慶應二年(1866)八月,因明治維新之前發生的時局動蕩,釋菜禮被迫延期舉行、明治三年(1870)伴隨著學校關閉而長期中斷,大正四年(1915)10月27紀念創學250周年時由私立中學閑谷簧師生自發得到了恢復並傳承至今。
值得留意的是,恢復後的釋菜與元祿時代的釋菜一樣,仍然具有儒家與佛教思想相結合的元素。比如,獻官上堂後先焚香,後獻酒。儒家通常認為,人死後魂上至天空遊離,而魄隨屍體埋入墳地後沉入大地深處。佛教式的焚香就是讓香煙上升至天空高處招魂;獻酒就是將盛在爵里的酒注入象徵大地的茅沙池,讓酒香從地中深處招魄。「這樣孔子之靈就會出現在參加釋菜的人們面前,最後隨著『燎望』儀式中的煙雲一道離去。這是儒家生死觀投影在日本佛教中的濃厚色彩。」[16]
但此後原來的儒式色被彩逐漸淡化,而神道色彩變得逐漸濃厚了。「從當時『職員代表、學生代表以及來賓代表拜受神酒』和『供品為棗、栗子、鮮魚、白羅卜、洗凈的大米、神酒』的記錄來看,其儀式與其說是沿襲了此前的閑谷釋菜禮,倒不如說完全變成神道式了。」[17]
昭和六年(1931)10月19日(周一)上午8點20分至11點,岡山縣立閑谷學校恭敬莊重地舉辦了釋菜禮,但形式與內容與以往相比變化很大。這是由於白木豐(1894-1980)就任該校的教諭後,對日本各地舉行的釋奠·釋菜及其相關文獻資料與儀式實例等進行詳細調查,同時對中國的古禮以及閑谷學校釋菜的先例習慣等進行研究,遵照孔子關於「禮,與其奢也,寧儉」(《論語·八佾》)的主張,將以往閑谷釋菜的形式內容進行了系統整理與適當增減,而提出並實施的改革方案。[18]
竹內良雄認為,「昭和六年舉行的釋菜所具有的特徵是:(1)『恢復了簡略素雅而敬虔嚴肅的閑谷之古禮』;(2)重新製作了曾經遺失的爵、籩、豆、酒注、祝板、茅沙池等祭器;(3)將跪座禮改為站立禮;(4)採納樂並演奏吉備樂;(5)用日語和音誦讀兩首漢詩、獻給孔子。後兩項為新增的兩項儀式。」[19]
竹內良雄還指出:儘管後來將此「擊鼓三百六十響」減至「擊鼓十響」,也曾有一段時間有過將山羊犧牲套在系牲石上的非合理現象,但昭和六年的釋菜版本基本上形成定製並傳承至今。[20]
另外,釋菜祭品原先是濁酒、棗、干栗、蕪菁、筍、腌兔肉,但後來濁酒改為甜酒、腌兔肉[21]改為雞腿(包括雞爪),筍是用醋或鹽腌過的。
從1974年開始,釋菜禮由公益財團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顯彰保存會主辦,岡山縣立和氣閑谷高級中學與岡山縣青少年教育中心閑谷學校承辦,每年秋季10月第四個周六定期舉行。除了這三個單位的相關人員以外,還邀請各級政府、議會、工商會所負責人以及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參加。另外,舉辦單位每年9月1日至10月15日面對社會公開招募觀禮參加者,任何普通民眾都可通過明信片或傳真報名申請參加,但公募名額限制為120名,而且他們還必須繳納兩千日元的參加費(支付門票和午餐等費用)。名額限制與場地窄小以及儀式嚴肅性等客觀原因有關。
2015年度的釋菜禮於10月24日(周日)舉行。本次參加人數為180名,其中120名為公募,60名為特邀嘉賓與組織者以及新聞記者等。此人數比往年多一些,其原因與上述今年4月舊閑谷學校被認定為日本遺產及其宣傳效應有關。實際上,弘道館、足利學校以及咸宜園等各地的合作團體也都派代表前來參加,並以此作為平台展開交流。[22]
筆者有幸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此次釋菜禮的所有儀式並拍攝了大量照片。釋菜禮分為三大部分:10點至10點45分,在大成殿舉行「大成殿之儀」(祭孔儀式);11點至11點45分,在大講堂舉行「講堂之儀」(講釋《論語》章節);12點至13點,在岡山縣青少年教育中心一層大廳舉行「分胙之儀」(午餐:吃盒飯,飲甜酒)。
按照江戶時代以來的傳統,祭孔儀式中獻官由岡山縣立和氣閑谷高級中學校長香山真一擔任,贊、通贊、掌儀、祝、執事、司尊、司盥、司鼓則由該校的教職員工分別擔任。[23]服裝統一為西式黑色禮服與白色襯衣,佩帶白色領帶(參見照片2)。程序如下:
1.全體起立,敬禮,坐下。2.掌儀上堂,褰簾啟櫝。3.進饌果。4.眾皆堂下就位。5.全體起立,敬禮,坐下。6.掌儀點閱。7.參神再拜。8.獻官盥帨,焚香,再拜。9.洗爵,酌酒,獻酒,全體起立。10.祝升堂。11.宣讀祝文,眾皆平身。12.全體坐下。13.獻詩。14.會長升堂,敬拜。15.辭神,再拜。16.相揖而退。17.撤饌。18.掌儀,閉簾卸櫝。19.望燎。20.全體起立,敬禮。
照片2祝奉讀祝文(筆者攝於2015年10月24日)
由以上程序規定可見,祭孔禮儀環節主要是,首先啟開安放著孔子銅像的廚子(聖龕),供上饌果,然後獻官焚香、獻酒,祝奉讀祝文。接著祝朗讀獻詩,來賓敬拜,撤饌,焚燒祝文。
值得一提的是,釋菜儀式開始時,大成殿外門被關閉,禁止出入。[24]但儀式結束後,外門打開,等候在門外的其他人可以像應邀參加者一樣為孔子獻香。
欠端實認為以上祭孔儀式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大成殿內只安放著孔子,沒有四配和十二哲的像或神位。所以儀式開始時安放著孔子銅像的聖龕被啟開,只有孔子被祭祀。這樣一種只祭祀孔子而不包括孔子弟子的釋菜(或釋奠)可能在日本其他地方看不到。第二,儀式中沒有迎神和送神環節。多久聖廟和足利學校(的釋菜)儘管被簡化改進,但都有迎神與送神項目。而閑谷學校卻沒有,緣由不得而知。而且這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而是從元祿十五年以來一直如此。這反映了日本祭孔特色之一。第三,也許是由於儀式會場的結構和空間等條件有限,參加人數受到限制,而且在儀式過程中禁止出入會場。此規定情有可原,但希望主辦方能融通並更加開放,滿足更多想要參與願望。[25]
但欠端實關於閑谷釋菜中沒有迎神與送神的看法與上述筆者以及下面中村義雄關於焚香獻酒的論述相矛盾,值得商榷。
中村義雄認為閑谷釋菜有四大特色,簡介如下:
首先,閑谷釋菜自貞享三年以來,校長擔任獻官,其他教職工擔任祭官的傳統傳承至今。江戶時代創辦的藩校與鄉校中,有不少沿革史得到傳承,但像這樣將當時最重要儀式傳承至今的實例極少。其次,歷史上祭孔儀式結束後,馬上舉辦祭祀校祖池田光政的「芳烈祠之儀」。但大正四年釋菜恢復時兩項儀式分離並持續至今。再次,閑谷釋菜極為簡素。其他聖堂(如湯島聖堂與足利學校)除孔子外,還陪祀四聖等,但閑谷釋菜只祭祀孔子。禮儀環節也比其他聖堂簡素。最後,儘管閑谷釋菜簡素,但敬虔之念厚重,有別於其他孔廟的釋菜。首先是受佛教影響的焚香。通常燒香有供神和佛之意。這裡的焚香是具有讓香煙上升至天空高處,並讓天神降臨之意(參自中國周代)。但參會者代表的獻香似乎屬於前者。其次是獻酒,有兩層意思:一是灌酒,即連續三次將盛在爵里的酒注入大地(茅沙池),讓酒臭流入地中深處並從地中深處求神(參自中國周代)。此儀式在其他地方看不到。二是獻酒,即將殘留在爵里的酒饌在桌上中央。[26]
值得留意的是,閑谷學校並沒有照搬仿製當代中國的祭器。據原資料館館長竹內良雄先生介紹,上述昭和六年調製的籩和豆現在作為資料館的展示品保存。而從1986年至1988年數次專門派人至曲阜聖廟大成殿採購的祭器仿製品、如青銅器的籩與豆以及塗有硃紅色的香案台等都被認為不合適而放在文庫里。現在使用的籩和豆等祭器是2002年為紀念建校230周年特製的。筆者參觀訪問閑谷學校時也看到,近年釋菜供品中的棗與干栗分別盛在兩個大小相同的籩、蕪菁和筍以及雞腿(包括雞爪)分別盛在三個大小相同的豆上。
四、結語
閑谷學校自1670年創辦以來的歷史演變,讓我們首先看到日本精英階層始終尊孔崇儒、虔誠吸納並積極傳承著源自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藩主池田光政以孔子倡導的仁政作為其政治理念,政治學問一致,並為此而大力興辦供藩士子弟讀書的岡山藩校以及供普通老百姓子弟就讀的閑谷學校,後者成為日本最大的庶民鄉校。芳烈祠與聖堂的基地差距可謂是一藩之主始終以身作則尊孔崇儒的象徵體現,對閑谷學校儒家經典教育與釋菜禮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示範作用。當今岡山縣立和氣閑谷高級中學一直繼承著閑谷學校創建以來295年的學統,將儒家思想的信奉者、閑谷學校創辦者池田光政所倡導的「信、勤、儉」作為三寶校訓,積極傳承新年初讀之儀與釋菜禮,反映了池田光政所崇尚並積極推行的儒家仁政及其教育理念深入當地民心與社會生活,具有普世性意義。
其次,他們在學習漢族儒家文化的過程中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按其自身的傳統文化與文明體系有選擇地吸收,並根據時代變化與社會發展的需要適當地進行加工取捨和不斷創新。如聖廟裡只供奉孔子而沒有四配,釋菜時只祭拜孔子,其禮儀在1915年恢復後將傳統的儒式逐漸簡素變容但敬虔嚴肅,跪坐禮改為站立禮,擊鼓由三百六十響減至十響,新增了演奏吉備樂與獻詩兩項儀式等。整體而言,逐漸改革並傳承至今的釋菜既有源自中國周代的儀禮成分,也有佛家元素以及神道色彩,特別是祭品及其相關環節已經完全神道化了。從這個視角來看,日本社會不但沒有被「漢化」,反而一直在「化漢」,即他們始終按照自身獨特的觀念體系有選擇地吸收消「化漢」文化中的部分元素。
值得留意的是,中日祭孔儀式中祭品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兩國傳統飲食習俗的差異。曲阜祭孔大典的祭品是傳統釋奠禮中的三牲太牢。因為中國人一直習慣食用四肢動物,「三牲」無論對生者還是對死者都是最高佳肴;而日本歷史上受佛教的影響,天武天皇於676年頒布禁止殺生食肉的敕令(保護對象為牛、馬、雞、犬、猴,但不包括野豬與野鹿),江戶時代幕府還公開提倡佛教素食,因此在明治維新以前傳統飲食習慣是通常不殺四肢動物食用,而是以魚米蔬菜為主,[27]所以至今神道祭祀儀式上僅供奉酒、白米、魚類和蔬菜水果等。[28]
由此可見,儒學在日本的本土化過程既反映了日本精英階層吸納傳承儒家文化的積極性、選擇性以及創造性,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日本神道和日本佛教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的差異性。中日兩國的儒家文化既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又存在著不可混淆的差異。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近現代流行的所謂中日兩國屬於同文同種,一衣帶水的儒家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甚至將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傳統文化與文明體系視為中華傳統文化與文明體系的延伸等觀點主要是因為只看到了日本也有孔廟與漢字等一些表面上與中國相似的部分元素而已。
另外,閑谷學校釋菜中的講經環節傳承至今的現象在日本其他孔子廟的釋奠中也普遍存在,值得我們中國人留意並反思。正如彭林與張德付所指出的那樣,講經本來是中國傳統釋奠禮中的重要儀式與內容,但是我們卻沒有傳承下來,應該增加講經的環節,並把名稱由祭孔大典改(恢復)為釋奠(釋菜)。[29]
孔廟是儒家文化象徵的集中體現,在孔廟舉行釋奠或釋菜並誦讀《論語》,可謂類似在基督教教會誦讀《聖經》。因此,公益財團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顯彰保存會定期在聖廟主辦釋菜,在講堂舉辦新年初讀之儀以及每月的《論語》誦讀來傳承推廣儒家思想,用儒家倫理道德來教化民眾,緩解各種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特別深遠的歷史與現實意義,也成為當代日本各地孔子廟的主要社會功能之一。
近年,中國政府日益重視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核心正能量及其象徵意義。2013年9月5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室公布了《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其中的第六條建議將1985年1月21日制定的教師節從9月10日改為9月28日,即孔子誕辰日,與台灣等地做法一致。若該建議能得以落實,一定有助於各地孔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其具有的多種社會功能變成更為強大的文化凝聚力。[30]
本文所論述的閑谷學校儒家經典教育以及釋菜禮在江戶時代興盛、明治時代衰退、大正初期恢復並傳承至今的變遷過程與湯島聖堂以及各地部分藩校的歷史軌跡大同小異,具有代表性。如果把日本孔子廟的這種歷史軌跡與中國大陸孔廟與儒家經典教育以及釋奠禮的興衰變遷史相比較並分析討論,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儘管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了本文的主旨範圍,但本研究足以說明:如果說孔廟與釋奠·釋菜以及儒家經典教育的興盛是國家統治者及其社會精英尊孔崇儒的象徵,也是社會繁榮、和諧發展的標誌之一,那麼經過強大的歐美近代文明衝擊洗禮,在明治時代後期逐漸由日本精英階層自發恢復傳承至今的儒家經典教育與釋奠·釋菜禮的史實,也和中國大陸正在持續復興的各地孔廟與祭孔大典以及儒家經典教育浪潮一樣,充分反映了儒家文化(文明)不僅與歐美的基督教文化(文明)之間有著繼續共存、互補乃至共同發展的必然性,而且還彰顯了其自身不可忽視的價值及其堅韌頑強的生命力。
注釋:
[①]本文為2015年8月19日至20在貴陽孔學堂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暨儒家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研討會上提交的、原題為《日本閑谷學校的儒家經典教育與釋菜傳承》拙稿修改版,內容及其章節論述有大幅度調整與增減。
[②]孔祥林、孔喆:《世界孔子廟研究》,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731頁。
[③]鍾彩鈞主編《儒學的理論與應用孔德成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論文集》561-600頁。台灣「中央」研究院。
[④]筆者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曾得到岡山縣議會議員內山登、公益財團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顯彰保存會事務局局長·岡山縣青少年教育中心閑谷學校所長國友道一、主任指導員有吉健、職員吉房順治、原舊閑谷學校資料館館長竹內良雄以及岡山縣立和氣閑谷高級中學校長香山真一等先生的理解與支持,在此謹表謝意。
[⑤]如駱承烈大作《漫步孔子文化圈》(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年)第97頁中有關「定」的介紹與譯文明顯錯誤(參見本文中第10頁注1「閑谷學校壁書」規定)。
[⑥]「後樂」采自范仲淹名著《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句。
[⑦]池田光政與水戶藩主德川光圀和會津藩主保科正之被譽為江戶時代初期的三大名君。
[⑧]奉行是起源於平安時代,盛行於江戶時代的一種官職。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與各地方藩主都依各種政務需要設置許多奉行職位,構成主從式的官僚體系。奉行人絕對服從委任者,鞠躬盡瘁。
[⑨]芳烈為池田光政的謚號。明治八年(1875)十月,芳烈祠開始合祀池田輝政(播磨國姬路藩初代藩主,岡山藩池田家宗家初代)與池田利隆(池田光政的父親),改稱為閑穀神社,升格為縣級神社。
[⑩]岡山藩校與閑谷學校類似本校與分校的關係。據《閑谷學校史》介紹,岡山藩校基本上遵守了二月上丁日舉行釋菜,但閑谷學校後來並沒有完全遵守仲秋丁日舉辦釋菜的儒家傳統禮制。其原因可能是釋菜日期的確定與岡山的藩廳以及學校的日程安排有關。
[11]由醍醐天皇命令藤原時平等人於延喜五年(905)制定編寫、927年完成、康保四年(967)頒布施行的律令《延喜式》對官職與祭祀禮儀做了詳細規定並涉及到「初讀之儀」以及「釋奠之儀」。
[12]因開門時響聲如鶴鳴而得名。此門檐寫著「閑谷學校」大字,平常關閉,江戶時代只有藩主等駕到時才打開,明治以後則只在天皇等重量級貴賓蒞臨時才啟開,成為定製,傳承至今。
[13]比如,此校於1999年9月25日與中國曲阜市第一中學簽訂了友好交流合作協議,至今多次互訪,促進了彼此對傳統、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相互理解與友誼。
[14]目前舊閑谷學校的門票為成年人400日元、65歲以上200日元、中小學生100日元。據國友道一先生介紹,近年來訪人數逐漸減少,比如2008年為16萬3274人次,2013年為9萬8694人次。
[15]「閑谷學校壁書」規定:一、學生要講禮儀,勵學問,學生還必須出示適合在校學習的身份證明;二、不許隨意砍伐學校附屬的山林;三、諸事應服從「學校奉行」的指示。
[16]竹內良雄:「閑谷學校釈菜(2)新たに設備された昭和釈菜」,閑谷學校研究委員會編『閑谷學校研究』13號,2009年,第82頁,財団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顕彰保存會。
[17]竹內良雄:「閑谷學校の釈菜(1)釈菜復活の記録」,閑谷學校研究委員會編『閑谷學校研究』12號,2008年,104頁,財団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顕彰保存會。
[18]白木豐當年還出版了專著《閑谷聖堂釈菜之儀に就て》。
[19]竹內良雄:「閑谷學校釈菜(2)新たに設備された昭和釈菜」,閑谷學校研究委員會編『閑谷學校研究』13號,2009年,第77頁,財団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顕彰保存會。
[20]竹內良雄:「閑谷學校釈菜(2)新たに設備された昭和釈菜」,閑谷學校研究委員會編『閑谷學校研究』13號,2009年,第75頁,財団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顕彰保存會。
[21]明治以前日本有「不食四肢動物」的飲食傳統。但歷史上曾將兔子視為鳥類,而不是四肢動物。其數量單位至今仍然為稱呼鳥類的「羽」,而並非像四肢動物那樣使用「匹」。沒有兔肉時用鮑魚代替。因兔子必須從國外輸入,所以現在改用雞腿了。
[22]當天下午2點至4點20分,備前市市長秘書宣傳科世界·日本遺產推進室舊閑谷學校世界遺產登錄推進委員會在岡山縣青少年教育中心二層舉辦了題為「日本遺產認定紀念講演會」,上述香山真一校長與史跡足利學校研究員依次分別做了題為「釋菜與學校教育」與「釋奠與日本的教育遺產」的學術報告。舊閑谷學校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繼續與弘道館、足利學校以及咸宜園合作,力爭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登錄。
[23]據香山真一校長介紹,該校自建校以來,舊閑谷學校每年10月第四周日舉辦釋菜儀式時,校長擔任獻官、其他教職工擔任祭官一直成為慣例。這一特色在日本其他釋奠或釋菜禮上沒有,十分罕見。
[24]這一點與中國曲阜舉辦的祭孔大典完全相同。
[25]欠端實:「日本における孔子祭」,『モラロジー研究』1988第6期,第71頁。
[26]中村義雄:「閑谷學校の釈菜」,閑谷學校研究委員會編:『閑谷學校研究』2號,1998年,第86-87頁,財団法人特別史跡舊閑谷學校顕彰保存會。
[27]大塚滋:『食の文化史』,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年,第7-12頁。
[28]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委員會決定採納事前審查機構的建議,將日本政府申報的「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系列」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說明日本傳統飲食文化已得到世界公認,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29]彭林、張德付:《關於祭孔大典的建議:名稱宜改為釋奠禮》,《光明日報》2011年10月13日。
[30]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時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一行訪華期間,於30日訪問了曲阜至聖廟大成殿。這是日本首相第一次訪問曲阜,可以說是日本社會至今仍然尊孔崇儒並將孔子廟作為一種重要文化象徵資源與外交手段充分進行開發利用的具體表現。如果大陸與台灣能從這一舉措中獲得靈感與智慧的話,那麼也許我們應該努力讓曲阜至聖廟與其他各地孔廟以及儒家思想成為促進兩岸關係進一步改善的重要橋樑,進而為維護東亞乃至世界和平繼續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原載《孔學堂》2016年1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