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自述: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創建

伍連德自述: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創建

--翻譯:程光勝、馬學博、王麗鳳

伍連德(1879-1960)祖籍廣東台山,生於馬來亞檳榔嶼。劍橋大學醫學博士。1908年歸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幫辦,1910-1911年為防治鼠疫出任東三省防疫總醫官。民國時期曾任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總辦兼總醫官、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海港檢疫管理處處長兼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等值。被聘為中華民國前期歷屆總統侍醫。1937年返回馬來亞,定居怡寶行醫為業。主要著作有《肺鼠疫論述》、《鼠疫概論》、《霍亂概論》、《中國醫史》等。圖片為1956年伍連德博士最後一次訪問劍橋時留影,時年77歲,身著醫學博士服。

1913年,哈佛大學名譽退休校長、著名的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在他的女兒和秘書(後來成為他的女婿)陪同下,代表卡內基和平基金會訪華。我受外務部委派擔任陪同,並且回答此一行人可能詢問的任何問題。年過七旬的艾略特先生的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我們乘火車經過許多省市進行長途旅行時,所見景況與緊張、忙碌和欣欣向榮的美國相比,使我們強烈地希望探求中國落後的原因。次年他發表了他的訪華報告,陳述他所見到的衛生狀況,簡直一無是處,當然這種看法並不完全正確。

1914年1月,洛克菲勒基金會派遣一個委員會考察中國的醫學和公共衛生狀況並寫出了報告。該委員會的成員有賈德森(H. Pratt Judson法學博士、芝加哥大學校長),顧臨(Roger Sherman Greene,美國駐漢口總領事),皮博迪博士(F.W. Peabody,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布里格姆醫院)。他們總共考察了17所醫學院和97所醫院。他們的報告全文於1915年發表,該報告堪比中華民國醫學和衛生狀況的信息庫。隨後他們便設立了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又譯「羅氏駐華醫社」),成員有:洛克菲勒二世(John D. Rockefeller II主席),巴特利克(W. Buttrick美方理事),顧臨(辭去領事後任常駐中國理事)以及賽季(B.C. Sage,秘書)。

作為首要步驟,接收北京協和醫學堂(原為教會團體所有)移交到協和醫學院董事會。成員一共13名,6名代表教會,7名代表中華醫學基金會。僱傭一位美國建築師為新醫學院和醫院做必要的設計,位於北京東城豫王府原址。

1917年9月24日,教育總長范源廉為該建築奠基。富蘭克林·麥克林(Franklin C. McLean)博士被任命為首任校長和內科學主任。三年後,上海的哈佛醫學院原院長鬍恆德(H. S. Houghton)博士成為繼任校長,當時學校尚未完全建成。

新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醫院正式開幕典禮於1921年的9月19日舉行,出席者有國家的高級官員,包括外交、內務和教育總長,約翰·洛克菲勒二世夫婦,以及來自美國、英國、菲律賓、日本、中國、香港和爪哇的著名醫師。來自美國的有韋爾奇(W.H.Welch)、施瓦尼茲(D.C. de Schweinitz,美國醫學會會長)、薩賓(Florence Sabin)及皮博迪(Francis Peabody)等教授。來自日本的有秦佐八郎(與埃爾利希共同發明胂凡鈉明)、志賀潔(Shiga,志賀桿菌的發現者)、長吉(Nagayo)和鶴見(Tsurimi);來自英國的有斯邁利爵士(William Smyly)、雷珀(R.T. Leiper)、科克倫(T. Cochrane,原北京協和醫學堂創始人);來自法國的有圖費埃(T. Tuffier,外科)教授;來自菲律賓的西松(Antonio Sison)和豪格烏特(F.G. Haughwout);來自香港的布倫尼特(William Brunyate,香港大學副校長)和迪格比(Kenelm Digby,外科)教授;中國醫師有伍連德博士、胡美、吳宣明、吳憲、王企純等。

出席1921年9月19日協和醫學院新校址落成典禮之中外來賓,伍連德(右2)任中國代表這座新建築的確令人一見難忘。它由多棟獨立的灰磚樓房組成。每隔兩層以鋼筋混凝土樑柱支撐,房頂仿照中國皇宮風格,覆蓋著特製的綠色琉璃瓦。寬敞的露天平台遍布各處,整座建築典雅莊重。確實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座宏偉的醫學院和醫院建築之美觀與高雅,在全世界也難有可與其媲美者,堪稱救死扶傷之聖地,遠非一般意義的醫院。

協和醫學院自備有深達一千英尺的自流井提供凈水,有自備的發電機和煤氣發生裝置以及供暖系統,這些設施全部集中在大院的一個角落,從側面的一條小巷可直接進入該處。

在那難忘的一周慶典活動期間,醫生們發表了下列公開講演,他們報告的題目寫在括弧內:

上午:施瓦尼茲(「腦下垂體腺疾病眼部癥狀的演化」);伍連德(「鼠疫在東方特別是在東三省之爆發」);雷珀(R. T. Leiper,「東方的寄生蟲學問題」);圖費埃(T. Tuffier,「骨髓炎」);秦佐八郎(「化學療法的現狀和未來」)。

晚間:胡美(「中國的醫學教育」);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文森特(G. E. Vincent,「公共衛生的探險事業」);麥克基爾大學的瑪卡拉姆(A.B. Macallum,「生物化學:回顧與展望」);紐約的格德瓦特(S.S. Goldwater,「醫院組織優化的探討」);維克多·海澤(Victor Heiser,「鉤蟲的控制」)和韋爾奇(「醫學之進步及人類福祉之貢獻」)。

在我那篇關於鼠疫的論文中,記載了我與同仁們一起進行的有關旱獺經呼吸道發生感染風險的一系列新實驗(1912-1920),我呼籲更多的醫學工作者參與這個研究領域。

9月末,北京初秋的氣候令人神清氣爽,我以中華醫學會資深會員的名義,邀請出席慶典的120位各國醫生,在公園荷花池上一個新建成的美麗樓閣里舉辦了中國式午宴招待會,帝制時代這裡是紫禁城的一部分。晚間,我又邀請了日本同事在我東堂子衚衕的家中共進晚餐,同時邀請了來自日本的秦佐八郎、長吉、志賀潔和鶴見等。餐後我向客人展示了我的中國古董收藏,而且按照客人國家的慣例,向每位客人贈送了按北京藝術品樣式製作的一件小紀念品。

伍連德代表中華醫學會宴請洛克菲勒二世及出席協和醫學院開學典禮的來賓

我付出了3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為建設北京中央醫院忙碌,要徵募建築經費,要審視規劃設計,等等。這座醫院終於在1917年落成。有關它的詳細介紹,將於另文介紹。

新北京協和醫學院建立起來並順利運行著,教學和教務都使用英語,有力地帶動了全國各地現代醫學教育和西醫事業。還規定有培養前途的醫師要定期派往國外,特別是美國從事專業進修,許可他們回國後到別的單位去擔任負責職位。這些人中,有已在上文中提及的刁信德(後為上海聖約翰大學病理學教授),牛惠生(被任命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整形外科副教授),劉瑞恆(哈佛醫學博士,曾給我寫信希望在東三省防疫處謀職,但我建議他堅守外科專業,隨後他在協和醫學院升任外科主任和院長,最後成為南京政府衛生部長),吳宣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南京和廣州公共衛生的領導者,最後當選南京國大代表),吳憲(一位非醫學專業的生物化學家,後來成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王寵益(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香港大學首席病理學教授,病理學教科書作者),林宗揚(C.E. Lim,香港大學醫學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中華醫學雜誌堅韌的主編,北京協和醫學院細菌學部主任)。還有婦女領袖康成(Ida Kahn)、石美玉(Mary Stone)和胡金恩(Hu Kim Eng)等。

1923年2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博醫學會會議上,我呼籲人們注意在一個現代國家中,大規模的公共衛生活動里需要採取某些能夠直接應用的實際措施,並建議特別要考慮中國專家的見解,必須選取某些易於付諸實施的方案,並為將來在民眾中同時開展工作制定建設性的預案。

1925年1月20日至28日,英國醫學會中國分會和博醫會在香港舉行了一次聯合會議,有來自各地的200多位醫師參加,會議由廣州的柯克博士(John Kirk)主持。在這次會議上,決定將中國博醫會併入中華醫學會,從此以後,凡是畢業於外國醫學院和醫學會承認的遠東院校的品德良好的醫師都將一視同仁地擁有會員資格。

此次訪問香港期間,我受邀在國際扶輪社舉辦的午宴上講話,與會者有英國高級官員,商業和專業社團的領導成員。我在講話中,建議開闢一條穿山隧道,把擁擠的北岸和充滿活力、景色如畫的廣闊南岸及鄰近諸島連接起來。這條隧道並不很長,假如寬度足夠,則可供汽車和行人同行,以緩解北部已經出現的普遍性交通擁堵。1925年時香港和九龍的人口不到100萬,現1955年已經超過300萬了。

192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外科副教授劉瑞恆博士被提升為醫院高層的醫務監督,顏福慶博士被任命為學院副院長,並有一個強力的中國教授團隊協助,如林可勝(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生理學系主任),劉瑞華(喉科學),林宗揚(細菌學)以及其他有為人士。到1928年,便開始著手將北京協和醫學院逐步轉變成一個由中國人管理的機構。洛克菲勒基金會放棄了它在董事會中所享有的占多數的權利。於是重新組建了一個新的中華醫學基金會,不獨立於洛克菲勒基金會,並接受1200萬美元捐款用於維持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運營。附加條件是,未來繼續目前這種安排時,一旦被認為經費使用不妥,則可將這些基金用於中國或美國的其他教育機構。

洛克菲勒基金會擁有的土地、建築和設備全都移交給了新的基金會,它再將這些財產租借給醫學院。周詒春(北京近郊清華學堂前校長)被選為新基金會主席。這些變化最終使醫學院在1930年在教育部註冊。

除了正常維持北京協和醫學院外,中華醫學基金會還撥付了可觀的經費贊助長沙的湘雅醫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北京國立醫學院,瀋陽的南滿醫學堂(日本),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美國),香港大學(英國),中國各地12個預科學校,7個醫院,還以數量頗多的獎學金資助優秀男女赴歐美進修。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和中華醫學基金會撥出的各種資助基金相當可觀,包括資助非醫學機構,如中國的民眾教育運動、南開大學、燕京大學、也直接資助過中央衛生實驗處(南京),南京的畜牧獸醫研究,甚至毗鄰北京西山的周口店的古生物學研究。在步達生(Davidson Black)教授領導下,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北京猿人)保存良好的頭蓋骨以及其他遺存。

本文節選自2012年4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

轉自《科學春秋》


推薦閱讀:

匈牙利名校系列 2 德布勒森大學
2016年度中國醫院100強榜單出爐(綜合)
英國行醫的途徑
德布勒森大學醫學院2017年4.10-11日入學考試通知
美國牙醫的生存狀態 – 真的像新聞報道上說得那麼好嗎?

TAG:醫學 | 北京 | 醫學院 | 北京協和醫學院 | 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