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雜誌:美國如何維持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王洪起
2015年12月12日,黑山民眾舉行反北約示威,抗議黑山加入北約。
西巴爾幹地處歐亞大陸的戰略要衝區,是一個多文明交匯、多宗教信仰、多民族國家、多矛盾紛爭、多勢力博弈的地區。科索沃戰爭後,前南地區雖然進入「後衝突時代」,但就整個西巴爾幹地區來說,仍然處於「裂變時代」,從安全形度屬於世界亞熱點地區,「去巴爾幹化」遠未提上議事日程。正如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在今年3月初結束西巴爾幹之行後在布魯塞爾發表講話所指出的:那裡的形勢依然緊張、危險,仍舊是個「火藥桶」。
美國:推行平衡政策
目前,美國、歐盟、俄羅斯、土耳其四大國際力量正在西巴爾幹地區博弈。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確立了巴爾幹的新秩序。2008年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之後,美逐漸把巴爾幹的主導權交由德國為首的歐盟。隨後,美在全球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在巴爾幹地區實行戰略收縮,不再願意在本地區投入過多的資金和力量,更不想深陷「火藥桶」之中。美國在巴爾地區的影響力、號召力隨之下降,巴爾幹地區對美的信從率也在減弱,甚至唯美馬首是瞻、最親美靠美的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也出現反美思潮。但是,出於地緣政治、安全和經濟利益,為抵制俄羅斯的重返及其影響力的強力提升,美國絕不會退出巴爾幹地區,而是繼續通過北約保持美在該地區的存在,尤其是軍事存在。
特朗普上台伊始,西巴爾幹地區各國心態各異,反應不一。有的國家希望特朗普能延續奧巴馬政府的既往政策與做法;也有一些國家希望美國能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以緩和巴爾幹地區的緊張局勢。多數國家對特朗普上台表示擔憂並深感不確定性,盼望美國繼續充當它們的「保護神」。但分析一般認為,特朗普入主白宮執政,由美國安排的巴爾幹地區秩序和基本格局不致發生巨大改變;巴爾幹地區仍然不會成為美國的外交重點。歐盟外交政策專家斯特凡·萊納2月11日向媒體發表談話稱:可以肯定,特朗普政府對巴爾幹政策的趨勢是維持現狀,總的來說,美國對巴爾幹的基本路線不會改變,但巴爾幹事務在美國的對外政策中所佔據的位置較小、關注度較低。巴爾幹智庫人士帕諾同樣認為:「發生某種給巴爾幹帶來後果的劇烈事件是有可能的,但美國的巴爾幹政策不會發生戲劇性變化。因為美國希望巴爾幹成為一個穩定的地區,這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特點。」
也有分析認為,今後,美國的巴爾幹外交政策將不再偏袒和「照顧」某個別國家,而是對這一次熱點地區推行平衡政策,對科索沃—塞爾維亞關係、科索沃—黑山關係、科索沃—馬其頓關係、阿爾巴尼亞—希臘關係等問題上均採取中立立場,不傾向於干預,以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在本地區總的戰略目標依然是將這一地區所有國家納入歐洲—大西洋架構。自2016年以來,美國在巴爾幹地區重點從事的如下活動將進一步延續。
黑山將「百分之百」地成為北約成員
積極策劃和推動北約東擴,以低標準接納黑山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
在美國的積極推動下,北約成員國外長於2015年12月2日正式批准啟動黑山加入北約的談判,並於2016年5月19日簽署黑山加入北約協定,待北約全部28個成員國議會批准這一協定後,擬於今年5月底舉行的北約峰會上將正式吸收黑山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這也將是北約七年以來的再次東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戰略博弈也因此再度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黑山將成為繼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之後第三個加入北約的西巴爾幹國家。而隨著黑山的加入,北約將填補在巴爾幹地區的缺口,獲得在亞得里亞海的有利地理位置及可以停靠大型軍艦和潛艇的亞得里亞海深水港,並可進一步擠壓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戰略利益和傳統影響力。與此同時,還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說明北約擴容沒有結束,仍將繼續下去,這對馬其頓、波黑等尚未入約的巴爾幹國家或對不願入約的塞爾維亞來說,都是一個鼓舞,也就是說,有朝一日,所有巴爾幹國家都可以入約。
如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所說:「俄羅斯一直反對北約擴張進程,反對黑山加入北約,但是北約再次證明,儘管俄反對,擴張進程卻一直在進行。俄羅斯沒有否決權。」俄羅斯常駐北約代表亞歷山大·格魯什科則公開表示:「西歐國家首先應明白,這一發展既不符合其自身利益,也不利於同俄羅斯維持健康務實的關係。」「試圖在針對俄羅斯或缺少俄羅斯的情況下構建自身安全,是一個『幻想』。」「德國之聲」在報道北約吸收黑山加入時也指出,北約對被接納國的價值觀改造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黑山的內政並不會因為北約接納其為新成員國而風平浪靜。
黑山2016年發生的多次抗議活動,特別是10月舉行議會選舉期間發生的所謂「刺殺與政變陰謀」,以及大選後所有反對黨不承認選舉結果、抵制新議會,均證明了這個蕞爾小國局勢的不穩定。12月3日,美國駐塞爾維亞大使斯科特以黑山為例,指責俄羅斯干涉巴爾幹國家內政、破壞黑山穩定。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發表過「改變美國立場,不允許黑山加入北約」等類似的言論,令黑山當局愕然。如今,美國政府將如何做,黑山拭目以待。迄今,28個北約成員中尚有包括美國在內的四個成員國議會未履行批准黑山入約程序,但黑山外長堅信,黑山將「百分之百」地成為北約成員。
「塞爾維亞是巴爾幹地區穩定的基石」
極力拉攏塞爾維亞,鼓勵其參與北約夥伴關係活動。
與西巴爾幹其他國家不同,塞爾維亞堅持軍事中立,「入盟不入約」。然而,塞爾維亞也承認北約在地區安全體系內、特別是在保護科索沃塞族居民的安全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塞爾維亞不入約,不等於不與其進行合作。考慮到塞是巴爾幹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美國一直拉攏其加入北約。美國駐塞軍事政治分析家格蘭特·莫羅日前明確表示,如果塞爾維亞能加入北約,對塞、美和歐盟三方都大有益處。近一年多來,美國及北約勢力積極進行各層面的接觸,持續對塞施加影響,努力動搖塞政府「保持軍事中立,不加入軍事聯盟」的立場。與此同時,美國當局對一貫堅持的抑塞政策進行了適度調整,強調「塞爾維亞是巴爾幹地區穩定的基石」。
去年年中,美國時任國務卿助理紐蘭和時任副總統拜登先後訪塞,努力拉近美塞關係,鼓勵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關係正常化,支持塞的入盟願望和進程。紐蘭稱,「美國因塞爾維亞作為夥伴感到自豪」,並說「塞美關係與塞俄關係沒有矛盾,塞沒必要在夥伴和盟友之間選邊站」。拜登在貝爾格萊德逗留期間則向在北約空襲的遇難者致哀,這是1999年科索沃戰爭後,美國高級官員首次做此表示。輿論認為,拜登的巴爾幹告別之行表明,「時代變了,美國的立場也發生了變化,美國不願意再百分之百地站在科索沃一邊,美國不指望要求塞承認科索沃為『國家』」。美國雖已放棄了上世紀90年代在西巴爾幹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在巴爾幹的影響力已經減弱,但仍試圖維持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
一年來,塞美關係取得長足發展。去年2月,塞爾維亞政府與北約保障供給局簽署協議,塞議會批准了有關授予北約代表外交豁免權以及在塞爾維亞境內提供後勤支持的文件。當月,貝爾格萊德在時隔24年後恢復了與紐約之間的直航。武契奇總理說,塞美之間的直接聯繫將促進塞經濟發展,同時使塞更加靠近美國和美國人民。去年7月,塞首次同意,因「人道主義原因」接收兩名關塔那摩囚犯。塞外交部稱,塞此舉為的是跟美國建立友好關係。
「阿爾巴尼亞是美國在巴爾幹的關鍵性盟友」
支持北約新成員國,激勵其在北約南翼戰略中發揮作用。
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是2009年一起入約的新成員,親美、厭俄是阿爾巴尼亞的特點。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載文強調,阿爾巴尼亞是美國在巴爾幹的關鍵性盟友,必須對其提供幫助。該雜誌指出,美國政府如果要保持歐洲穩定、避免衝突、控制目前的難民危機,就要更多地關注巴爾幹;更有觀點認為,美國要使俄羅斯的影響力被限制在前蘇聯範圍之內而遠離巴爾幹,就要更加關注巴爾幹、特別是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儘管國家小,但戰略位置重要。美國在巴爾幹、特別是在阿爾巴尼亞的存在,應該是穩固的、長期的和持續不斷的,要制定長期戰略。
2016年,阿爾巴尼亞仿照美國聯邦調查局組建了國家調查局,建立了北約反恐中心,並應美國要求,繼2006年接收五名關塔那摩監獄的「東突」囚犯之後,又接受了原美軍駐伊拉克營地的近3000名伊朗「異見分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大衛·菲利普去年12月透露,考慮到俄羅斯的危險性以及土耳其作為北約盟友的不牢靠性,他已報告當選總統特朗普,要求他重新看重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這些美國可靠盟友的作用,同時建議擴建阿爾巴尼亞萊什區的佳德爾空軍機場(原由中國援建),將其提升為北約空軍的重要軍事基地,以便滿足北約「新目標」的需要,即北約在中東的軍事行動,或保護北約成員國。
據媒體透露,阿爾巴尼亞日前接受了由美國贈送的250輛戰略運輸裝甲車輛,以便更換舊的武器裝備,同時還接受了義大利贈送的5000部價值1000萬歐元的自動化武器裝備。美國還贈予克羅埃西亞16架直升機。這些直升機是2010年?2012年生產、2012年?2015年服役的。克羅埃西亞成為巴爾幹空中系統主導國家。
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部長日前宣布,從2017年起,阿將加強集體防務,一方面派出一個連的兵力參加北約東翼快速反應部隊,做首次參戰的準備,保護拉脫維亞邊界;另一方面將首次參加北約的海上行動,派艦隻到愛琴海執行任務。
美國在阿爾巴尼亞的一些作為,也引起阿社會政治精英和輿論界的反感。不少政界人士公開譴責美國的作為觸犯了阿主權,把阿當成了美國的「垃圾堆」。
科索沃:美國樹立的「民主建國」的樣板
大力扶持科索沃,使其儘快入約。
近兩年多,科索沃發生自「獨立」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政權機構多次幾近癱瘓。而科索沃又是美國樹立的「民主建國」的樣板,「科索沃獨立不可逆轉,獨立的科索沃的成功是美國政府的優先考慮」。因此,美國政府千方百計維持科索沃「國家」的生存。2016年,美國副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助理紐蘭均走訪了普里什蒂納,並承諾:如果科索沃「玩得漂亮」,美國將提供22億美元的援助,條件是科保持社會安定,堅持走歐洲道路。但值得注意的是,科索沃反對黨對美國官員的建議不屑一顧,政治危機依舊。美國在科索沃的影響力明顯下降。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彼得·伊斯肯德羅夫分析認為,美國在巴爾幹地區有一個「龐大的計劃」,計劃中不僅包括美國在巴爾幹「確定位置」的政治存在,而且更有軍事存在。科索沃由於所在的優勢地位,正是美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確定位置」。北約,特別是美國希望把科索沃打造成在巴爾幹推行軍事和政治計劃的中心,成為導彈防禦系統基地。迄今,美國在科索沃的邦德斯蒂爾軍事基地是它在歐洲的最大基地。
2015年11月19日,科索沃「總理」穆斯塔法曾致函北約秘書長,要求強化合作,建議與北約開啟高級別政治對話,建立正式關係,要求在北約總部開設科索沃聯絡處,科索沃參加北約和平夥伴計劃。美國則承諾,美國保持其在科索沃的永久性軍事存在,同時在外交上發揮重要作用,加強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在本地區的作用,表示支持科索沃保安力量的轉型,協助科索沃保安力量在德國的多國聯合軍訓中心進行轉型訓練。
今年初,由於相繼發生了科索沃北部米特羅維察建立隔離牆、塞爾維亞「宣示主權列車」試圖駛入科索沃北部塞族區以及法國有關當局應塞方要求拘捕科索沃前「總理」拉穆什·哈拉迪納伊等事件,塞爾維亞與科索沃雙邊關係驟然緊張,口水戰不斷。科索沃當局趁機再次提出科索沃保安力量轉型為科索沃軍事力量,即建立科索沃正式軍隊的要求。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1月12日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表示支持科索沃建軍,同時表示包括650名美國軍人在內的30國4600名「科索沃部隊(北約)」(KFOR)軍人繼續駐守科索沃直至科索沃本身可以自衛。2月14日科索沃議會通過決議,決定組建名副其實的武裝力量。科索沃議會和政府與北約和美國協商如何根據建軍決議共同發展作戰能力。3月6日,科索沃「總統」薩奇向科索沃議會遞交法案,試圖不通過修憲即可實現科索沃保安力量向正規軍隊的轉型。科索沃當局的決定和美國的表態立即引起塞爾維亞方面的強烈反應,認為科索沃方面此舉違反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塞爾維亞總理亞歷山大·武契奇表示,塞爾維亞希望獲得歐盟、美國和莫斯科的幫助,阻止科索沃擅自建立武裝力量的企圖。此後,北約方面表示,科索沃宣布組建軍隊的決定是「片面的」,美國方面則聲明,美國對「科索沃共和國」不修改「憲法」就建立軍隊的計劃「感到擔憂」。美國和北約同時表示,科索沃只有通過修改「憲法」而不是只通過有關法律才能組建軍隊。
議會選舉:美國操縱選民意志
協助歐盟處理馬其頓政治危機。
2016年是馬其頓政治危機最為深重的一年。這次危機早在2014年4月馬其頓舉行議會選舉後就已孕育。2015年2月反對黨公開「電話竊聽醜聞」,開始大規模抗議遊行,要求政府辭職,提前舉行議會選舉。經歐盟和美國斡旋,馬其頓執政黨和反對黨達成於2016年提前舉行議會選舉的協議。然而,協議未能得到遵守,選舉日期兩度推遲,最後於2016年12月11日舉行。根據選舉結果,馬族兩大政黨的得票率十分接近,聯合組閣權實際上掌握在阿族政黨手中。目前,組閣處於僵持階段。曠日持久的馬其頓政治危機非但沒有因為選舉而得到緩解,反而有發展到種族危機的可能。
為了協助歐盟解決馬其頓危機,美國政府去年曾委派時任國務卿助理紐蘭走訪斯科普里,並派外交官與歐盟官員一起參與斡旋。選舉之後,美國政府官員和駐馬大使多次發聲,對馬其頓總統伊萬諾夫的舉措及前執政黨領導人不斷進行指責和批評。
巴爾幹輿論指出,「外國」利益集團和「外國」情報機構利用馬其頓國內反對派和非政府組織,為推翻馬其頓政府而大搞陰謀。在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的公司和北約前將軍克拉克的公司把手伸向科索沃之後,正在西巴爾幹地區牟取經濟利益。馬其頓危機的背後有索羅斯基金會的支持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身影。由索羅斯基金會資助的70多個非政府組織在馬其頓全國各地發動抗議反政府遊行,製造馬其頓不穩定。而索羅斯本人則親自出面「澄清」,他「沒有參與搞垮馬其頓的企圖」。
今年1月17日,美國參議院六名接近特朗普的共和黨議員聯名致函美國駐馬大使,對這位大使的工作提出質疑,批評他「片面支持社民盟」,並與索羅斯基金會支持的非政府組織保持密切聯繫,推動馬其頓建立紅綠聯盟政府,即左翼與伊斯蘭黨的聯合政府,觸犯了馬其頓的國家主權,稱他不是美國的大使,並勒令他兩周內做出答覆,同時籲請特朗普政府對其做出深入調查後予以調離駐馬其頓大使一職。然而,美國國務院卻迄今對這位大使的工作予以肯定。
無獨有偶。美國共和黨眾議員羅拉巴克爾日前在接受阿爾巴尼亞一家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建立馬其頓國的努力已經失敗,由保加利亞和科索沃把馬其頓一分為二的所有條件已經產生。對此,馬其頓外交部當即發表聲明,要求美國國務院對羅拉巴奇爾的言論予以澄清。聲明說,這些言論已經在馬其頓及其鄰國引發嚴重焦慮,因為這些言論在這一地區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馬其頓政治危機折射出美國與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博弈。俄羅斯方面明確支持馬其頓執政黨。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多次公開譴責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馬其頓搞「顏色革命」,旨在推翻馬其頓政權。俄羅斯外交部也對美國方面干預馬其頓選舉事務的一系列言行做出了反應,稱「外部影響」正在使馬其頓局勢嚴重惡化,西方要求他們認為「不適合」的馬其頓政治家離開馬政壇,這是違背選民意願的。馬其頓提前舉行的議會選舉沒有達到解決危機的目的,而美國操縱選民意志,破壞巴爾幹地區的脆弱的穩定。
(作者為新華社地拉那分社原首席記者)
推薦閱讀:
※卵巢分四季,影響女人一生的容顏體形,一定要重視……
※2012 哪些因素會影響人生運勢?
※中國對日經濟制裁的影響分析
※金誠義讀透《影響力》:世上只有0.1%的人悄悄在用的秘密
※全球潮流影響力餐廳